《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学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
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大家精心整编的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温庭筠二、鉴赏《商山早行》1、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2、理解诗意。
3、品味两幅画面。
(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诗人在此融入了怎样的情感?(用笔写,交流)(3)作者在旅途的奔波中他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象“凫雁满回塘”。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品味佳句:(自由鉴赏)问:第二联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词句子异曲同工?5、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羁旅思乡诗回顾1、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月、客、浮萍、飞蓬等。
2、表达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四、作业设计用以上方法自己鉴赏一首羁旅思乡诗。
篇二:温庭筠:《商山早行》教案篇二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六专题是“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该专题有6首诗,4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是教学篇。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解析
第二板块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对应学生用书P48一、字音识记1.拂曙.(shǔ) 2.宫阙.(què) 3.倚.楼(yǐ)4.篱.菊(lí) 5.渚.莲(zhǔ) 6.鲈.鱼(lú)7.槲.叶(hú) 8.枳.花(zhǐ) 9.驿.墙(yì)二、词语释义1.云物..流:云物,天上飘拂的云雾。
拂曙,拂晓。
..凄凉拂曙2.汉家宫阙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3.残星几点雁横塞..:越过关塞。
4.紫艳..半开篱菊静:艳丽的紫色。
5.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红色的莲花瓣。
渚莲,水中洲渚上长的莲。
6.晨起动征铎..:系在车马上的铃。
7.凫雁满回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三、名句背诵1.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对应学生用书P48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
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纯熟,颇多佳句。
有《渭南诗集》。
二、相关背景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
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高而望所写。
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称其为“赵倚偻”。
三、内容提要这首七律,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四、写法借鉴1.巧用典故,表达感情“紫艳半开篱菊静”借陶渊明爱菊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之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后又用春秋时期钟仪“戴南冠学楚囚”之事,表明自己留居在长安已毫无价值,还不如尽快归隐。
2.寓情于景,意境高远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商山早行-温庭筠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商山早行-温庭筠》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商山早行》的作者温庭筠及其背景;2. 理解《商山早行》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商山早行》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掌握《商山早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温庭筠(约生活于唐代中期)是唐代闻名的诗人之一,其诗作以清丽、婉约、含蓄见称。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被誉为“山水诗派”的代表之一。
2. 诗歌赏析《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在清晨登上商山,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诗中融入了对山水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商山早行》共八句,每句五言。
整首诗采用押韵的形式,使诗歌更加漂亮感人。
在修辞手法上,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4. 重点词语和句子重点词语:“商山”、“早行”、“风光”、“晨”、“露”、“翠”、“光”、“山川”、“芳草”、“怡然”等。
重点句子:“商山清晨,晨露洒翠光。
”“山川芳草,怡然自得。
”导学练习:1. 试分析《商山早行》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请用自己的话诠释“商山清晨,晨露洒翠光”这句诗中的意境。
3. 试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五言诗,表达你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
拓展阅读:1. 阅读温庭筠其他作品,比如《鹧鸪天·晚霞映山河》,了解更多诗人的风采和作品风格。
2. 进修唐代山水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唐代诗歌的繁荣与璀璨。
3. 深入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探讨《商山早行》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次导学,置信同砚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商山早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够培养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修养,希望同砚们在阅读和进修中能够有所收获,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唐诗宋词选读》《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学设计定陶二中郭庆红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学习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是如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纵观中国文学史,自《诗经》《楚辞》开端,中国的文坛就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母题,那就是乡愁(思乡)之情。
文人骚客或有登高临远的啸吟,或有独守孤灯的感怀,或记下鸡声茅店的实感,或抒发魂梦纷飞的想象。
无论是看月、看雁、看征衣的旧线痕,或是听笛、听猿鸣、听一片捣衣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文人,皆参与组成这一反复、缠绵、旋律单纯的合唱。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两位置身异乡的游子的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
(板书课题《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二、作者简介赵嘏,字承(礻右),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温庭筠:(约812 —约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后代。
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
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旧唐书》谓其“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惟《花间集》中尚存其词六十六首.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三、检查预习1、给下面的划线的汉字注音宫阙()征铎()槲叶()枳花()凫雁()拂曙()2、检查背诵四、明确目标及重难点五、诵读感知1、生诵读师正音2、感知比较1)体裁七律/五律2)地点长安都城/商山旅途3)时令晚秋拂晓/早春清晨(说出根据)3、质疑释疑生质疑:看到“霜”“槲叶落”便认为写的是秋景,看到“枳花”又认为写的是春景,是不是有悖实情?是纰漏吗?师生共同解疑:不单单是秋天才有霜,也不是任何树都在秋天落叶。
商山早行 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商山早行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学习《商山早行》这首古代诗词,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3.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商山早行》的诗意和意境。
2.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商山早行》的复印件。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4.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引入:1.通过播放一段描绘美丽山水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和向往。
2.与学生共同讨论对于早晨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思考早晨的美好。
阅读理解:1.给学生分发《商山早行》的复印件,让学生自己默读一遍。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词,注重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3.解释诗词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4.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朗读训练:1.分组进行朗读训练,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词进行朗读。
2.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朗读技巧和表达效果。
创作活动: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幅插图或写一篇短文。
2.学生可以使用图片、颜色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展示和分享:1.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自己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感受。
2.同学们可以互相欣赏和评论彼此的作品,鼓励和激励彼此。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总结学生的收获和进步。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古代诗词,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的表现和进步。
2.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包括插图和短文。
3.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评估学生对《商山早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1.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
《长安晚秋》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海漫步》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及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 通过课文解析,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长安晚秋的美景。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朗读的感情把握、诗歌主题的探讨。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解析、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安晚秋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生字词。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作者描绘的长安晚秋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并进行分享。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生字词:正确书写、读音、词义。
3. 课文解析:描绘景象、作者情感。
4. 主题探讨:诗歌主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长安晚秋》的鉴赏短文。
答案示例:长安晚秋,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导学案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2、自主学习:
1、看《长安晚秋》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意,并和同学交流。
2、看《商山早行》注解,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意,并和同学交流。
三、小组合作、质疑探究:
(一)《长安晚秋》(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首联的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写景很有层次,用了不同的角度,问,有哪些角度的描写?诗歌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3、羁旅诗及特点
1.内容简介: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这显然是赵嘏寄居在长安时,秋天所写的诗。那时长住在长安的人基本有三类:一是家就在长安;二是在京城为官;三是在长安应考落榜后沒回家,寄居在此准备明春再考。赵嘏便属于第三类,他曾屡次落榜,而此诗也是他落榜后寄居在长安时所作。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教案:《长安晚秋》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五单元,诗歌单元。
本单元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期,诗人流离失所,寓居长安。
诗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安晚秋》,使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
3.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长安晚秋》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举例:诗歌中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诗人的孤独。
4. 讨论诗人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5. 随堂练习:根据诗歌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举例:请解释“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捣衣声”寓意什么?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长安晚秋意象:月、砧、秋风、寒衣情感:忧国忧民、孤独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朗读、解析诗歌、讨论、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解析诗歌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分析的指导。
拓展延伸:请学生课下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写一篇读后感。
举例作业答案:1. 诗中的意象有月、砧、秋风、寒衣等,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长安晚秋的萧瑟和诗人孤独的心情。
高考羁旅行役诗学案
1、依据颔联和颈联,谈谈你对这首诗“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的理解,并体会其中的羁旅愁思。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脍炙人口,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课内探究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画屏金鹧鸪之温庭筠
——品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一)
读温庭筠的词,空气里都会萦绕着香。
这香,与古代绝美女子有关。有焚着的薰香,有香炉的暗香,有被褥的馨香,更有脂粉的浓香。这香,给人一种美感的直觉。然透过这香,却总有种淡淡的寂寥,夹杂着执着的期待,使自己的内心不由也微微地起了波澜。
就如这首《菩萨蛮》——
温庭筠,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温庭筠深隐之处的内心,是确实有一份不得意的,在政治上被摒弃的这种感慨和悲哀的。他把本来没有深意的香艳的歌曲,转向诗歌化,提高了词的地位,使读者能够联想到风雅,想象到屈骚,推动了词的诗化。
三、思想内容:
①游子漂泊在外的凄凉孤独、愁苦寂寞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③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旅夜书怀》、《登高》。
四、语言特色:
质朴清新苍凉低沉浑厚悲凉深沉委婉
【美文欣赏】
1、残星几点雁横塞,。,红衣落尽渚莲愁。
2、鸡声茅店月,。槲叶落山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二、阅读鉴赏《长安晚秋》。
(一)了解作者和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鉴赏》中的《长安晚秋》。
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并鉴赏《长安晚秋》全诗,分析其艺术特色,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长安晚秋》全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2. 分析并领会诗中的意象、意境、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及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艺术手法的理解;2. 教学重点:全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2. 朗读全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3. 讲解诗的背景,介绍诗人杜牧的生平事迹;4.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讲解艺术手法;5. 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6. 学生齐读全诗,加深对诗的理解;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人:杜牧3. 诗的背景:唐代社会背景4. 意象、意境:落叶、夕阳、故人、断肠等5. 艺术手法:对比、夸张、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意象、意境分析方法,鉴赏另一首秋天的诗词,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分析其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词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2. 艺术手法的理解;3. 课堂互动与学生的参与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一、诗中意象、意境的分析1. 落叶:象征秋天的到来,寓意着生命的衰老与消逝;2. 夕阳:代表着日暮时分,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引发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感慨;3. 故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变迁;4. 断肠:形容诗人内心的痛苦,突显了诗的情感深度。
《长安晚秋》教案参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二首》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并掌握诗中重要词汇和句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长安晚秋》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a.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感受。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a.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3. 精讲:教师对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讲解。
a. 分析诗句结构,讲解重要词汇。
b. 结合例句,讲解句式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b. 结合具体诗句,讲解意象和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学生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知识。
a.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7. 作业布置: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长安晚秋》2. 诗中重要词汇:寒、砧、断、续、衰、疏3. 句式特点:对仗、排比4. 诗歌意象:落日、砧声、落叶、断鸿5.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长安晚秋》的意境,写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现代诗。
答案示例:秋风起,落叶黄,夕阳斜照映长安。
寒砧声,断续传,鸿雁南飞离人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了解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
c.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长安晚秋》,使学生了解了诗歌的背景,掌握了重要词汇和句式,分析了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定稿培训资料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定稿《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 4.22.2016 zq【教学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检查: 《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 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 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 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 我们已经学过了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 今天我们接触晚唐的另两位诗人赵嘏和温庭筠。
三、学习《长安晚秋》(一)自读, 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1.翻译, 中心: 秋天拂晓时, 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 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 群雁从塞外飞来, 有人倚楼吹着长笛, 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 静悄悄的, 水面的莲花凋零, 红叶尽谢。
家乡的鲈鱼正美, 但自己不能回去, 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 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 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 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 拂曙宫阙(建筑物, 而“阕”为词的分段, 又叫“片”)横(飞过)塞3.典故: 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 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 南, 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 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再学生朗诵。
5.提问几名学生。
(二)内容讲析: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 诗人凭高而望, 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 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 “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 也属主观, 秋意的清冷, 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 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写仰观。
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 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
《商山早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翻译诗句。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把握。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原文、翻译、注释、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及《商山早行》的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美的力量,培养文学素养。
(2)学生表达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信心。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商山早行》。
(2)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赏析文章。
(3)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商山早行》为例,讲解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晨星”、“霜气”、“茅店”、“板桥”等,理解诗人通过意象表达的情感。
3. 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寓意等。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
《长安晚秋》教案完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长安晚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诗歌背景了解,意象分析,语言品味及主题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长安晚秋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进而引入课题。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贾岛,及诗歌创作背景。
b. 课文阅读理解: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生僻字词。
c.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作用。
d. 语言品味: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意象、语言品味等方面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课文阅读理解结构分析生僻字词3. 意象分析4. 语言品味5. 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堂所学,分析《长安晚秋》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b. 从语言品味角度,赏析《长安晚秋》中的一句诗句,不少于100字。
2. 答案:a. 意象作用: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形象地描绘了秋天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
b. 语言品味:如“孤灯未灭思乡梦,千里云山空自愁”运用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秋天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优质课件
阅读《唐诗三百首》,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艺 术魅力。
推荐阅读《中国文学史》、《唐诗鉴赏辞典》等书籍, 拓展知识面和视野。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商山早行中,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和回忆,表 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对人生的思考
商山早行中,诗人通过对旅途艰辛的描绘和感慨, 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艺术特色鉴赏
细腻的描写
商山早行中,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旅途中的景色和情感 展现得淋漓尽致。
独特的意象
商山早行中,诗人运用独特的意象,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长安晚秋的作者风格
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眷恋之情,语言优美、意境深
远。
02
商山早行的作者风格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语言清
新、意境高远。
03
比较
两位诗人的风格不同,长安晚秋的作者更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商山早行
的作者更注重自然的描绘。两首诗词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诗人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表 现出秋天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丰富的意象
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如落叶、 寒蝉等,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凄
凉。
独特的语言风格
诗人的语言风格独特,运用平实、 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秋天的意境
和情感。
03
商山早行赏析
诗词内容解读
诗词背景
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代表作,通过对商山早行的 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商山早行》解析
对诗歌的起承转合、用典、 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对比鉴赏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二板块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一、字音识记1.拂曙.(shǔ) 2.宫阙.(què) 3.倚.楼(yǐ)4.篱.菊(lí) 5.渚.莲(zhǔ) 6.鲈.鱼(lú)7.槲.叶(hú) 8.枳.花(zhǐ) 9.驿.墙(yì)二、词语释义1.云物..流:云物,天上飘拂的云雾。
拂曙,拂晓。
..凄凉拂曙2.汉家宫阙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3.残星几点雁横塞..:越过关塞。
4.紫艳..半开篱菊静:艳丽的紫色。
5.红衣..愁:红衣,红色的莲花瓣。
渚莲,水中洲渚上长的莲。
..落尽渚莲6.晨起动征铎..:系在车马上的铃。
7.凫雁满回塘..:曲折回环的池塘。
三、名句背诵1.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对应学生用书P48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
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纯熟,颇多佳句。
有《渭南诗集》。
二、相关背景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
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高而望所写。
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称其为“赵倚偻”。
三、内容提要这首七律,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四、写法借鉴1.巧用典故,表达感情“紫艳半开篱菊静”借陶渊明爱菊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之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后又用春秋时期钟仪“戴南冠学楚囚”之事,表明自己留居在长安已毫无价值,还不如尽快归隐。
2.寓情于景,意境高远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时节的寻常事物,然而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11.4《长安晚秋》《李凭箜篌引》《商山早行》导学案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资料《李凭箜篌引》《长安晚秋》《商山早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3.体会声音在意境营造方面的作用。
知识构建,预习指导一、知识构建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如赵嘏和李商隐即为其中的代表。
赵嘏的《长安晚秋》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其感情基调是凄清,颇能体现晚唐诗人的情绪色调,但在写景上却独具特色,层次感特别强。
“长笛”一句特为人所称道,杜牧览赵渭南卷,《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吟咏不已,因目为“赵倚楼”。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紧扣“早行”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
此诗的情感“悲故乡”作者已经点明。
其“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作者没有明说,因此在鉴赏时,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的。
二、预习指导(一)知人论世1.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
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
有《昌谷集》。
2. 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人,唐代诗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长安晚秋》学案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一、作者:
赵嘏, 字承佑, 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 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 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 存诗二百多首, 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二、问题:
1、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2、古诗长安晚秋中哪些景物表现了晚秋的特点
《商山早行》学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启动怔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作者:
温庭筠 (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古籍上记载的有两位:一位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另一位是五代十国晋丞相桓文之门客。
二、问题:
1、《商山早行》这首诗,处处紧扣一个“早”字,请你写出有关“早行”的词。
2、简要解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意及言外之意。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长安晚秋》答案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二、问题:
1、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感情基调。
2、古诗长安晚秋中哪些景物表现了晚秋的特点
答:作者描写的特征性的景物有云雾、宫阙、星星、鸿雁、笛声、菊花、莲花七种景物。
○2这七种景物,在诗句里都有各自的特点。
云雾凄冷清凉,宫阙高耸迷蒙,
从“高秋”品味,同时还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星星暗淡寥落,鸿雁长途迁徙,笛声寂静幽独,菊花姿态沉静,荷花样子含愁。
这些景物反映了作者此时凄凉哀伤的心境。
《商山早行》答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启动怔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二、问题及答案:
1、《商山早行》这首诗,处处紧扣一个“早”字,请你写出有关“早行”的词。
答“晨起、鸡声、月、人迹板桥霜、明”等词语表达了一个“早”
字。
2、简要解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意及言外之意。
答:天边还挂着残月,山中茅店里传来报晓的鸡鸣声,村外板桥上白露未消,人的足迹依稀可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茕茕孤旅,漫漫长途;空谷足音,透出悲凉。
静态的造影,动态的剪辑;直白的素描,曲折的写意;无序的排列,有机的组合;拙似人工,
巧若天成。
鸡声悦耳,使人想起居家生活;晨月残天,使人生出别离忧伤;茅草旅店,说明人在旅途。
不见人影,却见足迹,赶路何其辛苦,行者何其孤独!板桥区区,却是一道山村的风景;早春乍暖还寒,所以才有了夜来一桥霜的景观。
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