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前沿探索_曹明海访谈录

合集下载

向着语文教育的前沿

向着语文教育的前沿

向着语文教育的前沿作者:朱芒芒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06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伴随这种生机蓬勃的局面的形成,在江苏这片文化沃土上,涌现出一个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优秀群体。

多年来,他们立足教学实践,着眼学科发展,重在课程建设,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领域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些成果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实绩,并影响着新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语文教育的理想:高扬塑人的旗帜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是什么?这是中国当代母语教育面临的世纪命题。

多年来,江苏语文教育人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对这个命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早在1978年,洪宗礼老师就从语文工具性的视角,论述了对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语文教育要为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服务,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不久,他又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两脚书橱‟,而是思维活跃、有发展潜力的聪明人。

”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和育人价值的再认识,在当时具有代表性。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适当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构建良性循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满足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朱泳燚)“想要切切实实地提高千千万万现代社会普通劳动群众的语文能力,想要有成效地培养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宣传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以及其他战线上善读善写、能说会道的人才,就非要对传统的语文教育观重新予以检讨不可。

”(顾黄初)上述认识的立足点是,语文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为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务,最终促进有生命的社会人的发展。

其共同点是自觉地把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与社会发展要素相联系,进一步丰富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力求实现由“工具人”到“社会人”的逐步回归,从而促进了由传统语文教育到现代语文教育的转型。

曹明海:语文教育本体理论的奠基者

曹明海:语文教育本体理论的奠基者

曹明海:语文教育本体理论的奠基者
佚名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
【年(卷),期】2023()2
【摘要】主持人语曹明海,语文教育本体理论的奠基者。

他从文本解读切入,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解读理论、文化理论、本体理论、陶冶理论、语用理论等,开拓了语文思想的学理天地、语文智慧的生命原野、语文建构的文化场域,以崭新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视角去发现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在真义。

【总页数】2页(P7-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推进新世纪语文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简评曹明海教授主编的《新世纪语文教师发展丛书》
2.语文教育:人文化的过程——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曹明海教授
3.语文教育新境域中的大开拓——曹明海教授的语文教育理论描述
4.语文:一体三维——兼与曹明海、余应源、胡尹强诸先生商榷
5.语文构成的文化特质与诗性智慧——曹明海语文教学理论的文化建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教育_人文化的过程_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曹明海教授

语文教育_人文化的过程_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曹明海教授

○本刊记者 桑哲语文教育:人文化的过程——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曹明海教授桑哲(以下简称桑):曹老师,请您首先谈一下我们原来的教学大纲有什么不足之处。

曹明海(以下简称曹):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不一定要对原来的大纲多加谴词,现在有一个基本倾向,就是新课改不一定是对过去的批判,应该是在过去语文教学的一些基点上进行创新。

有一段时间,理解新课改就是对过去语文教学的一种颠覆、一种批判,这是不对的。

所以对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一定要指责多少,新课标也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就从新课标谈起吧。

桑:关于新课标,就您理解,您认为有哪些新的想法,或者您认为它还有哪些不很令人满意的地方,还存在哪些问题?曹:新课标从它传达的教学理念,传达的教育精神来说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方面,它也强调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关于体验教学的问题,篇文章进行阅读,我们过去是一味注重分析,学生还未及细读文本就要求分析段落大意,分析人物性格,但体验教学就不这样,体验教学首先要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去感受,产生一种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才可能比较好;同样,对话教学与体验教学也是相通的。

怎么对话呢?在学生进行阅读时,如果没有个体的深入体验,没有细致感受,学生与文本之间就不可能存在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情感交流、情感共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首先体验文本、感受文本,只有体验和感受,才能产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才能与作品当中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意义世界产生对话,所以对话教学实际上也体现了语文本身的特点。

这些都是新课标提出来的一些能够体现语文本质、语文规律的一些东西,这些教学理念的提出应该说是对语文教学改革尤其重要。

其实所谓语感教学、体验教学、对话教学,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是一直重视的,比如私塾教育,就是摇头晃脑地读,那个读、那个背就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1~8、10~12期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1~8、10~12期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年第1~8、10~12期第1期卷首语语文是一道诗意的风景/钮勤章//01—01前沿视点试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黄厚江//01—04从生命教育思考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张兰芳//01—06教学论坛语文教育也要培养“无用”的人——语文公开课《秋水》听后感/朱文信//01—09当前影响中学生作文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思考/严月明//01—12从一道高考语文试题看母语危机及对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陈永琳,王雪松//01—15课程教材理解语文课程范式转型的另一种思路/钱加清//01—18论语体在高中语文教材改革中的价值/姚江红//01—22聚集:选修课选修课:追求、困惑与反思/倪文锦//01—26个性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堂追寻的课程意义/刘建琼//01—30“自选动作”与“规范动作”的结合——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尹继东//01—35 教法学法传统课文——前朝旧曲合新唱/曹新文,严志明//01—37高三语文复习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周乐美//01—40高中生作文文气培养初探/孟祥英//01—42高考与评价坚守,探索,创新——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周京昱//01—44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题才是好的命题/程立海,许织云//01—55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其对策/张正平//01—56比较与借鉴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与思考: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刘正伟//01—58第2期卷首语“高考”与“语文素养”/杨智慧//02—01前沿视点语文课程改革应当反思的几个问题/吴格明//02—04经典阅读——语文教学不能承受之重/张祖林//02—06教学论坛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语文对话教学/孙建军//02—08“素读”经典/陈琴//02—11培养想象力,点燃创造的激情——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任务/王栋生//02—17百家争鸣是谁挤兑了他们的诗歌/许典祥//02—19高举文学写作大旗的高考作文命题/曹伯高//02—23课程教材试论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及实施策略/杨泉良//02—25对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哲学思考/冯熹双//02—29论汉语文教材编制的民族化/温立三//02—3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语文教材/付宁,刘向军//02—35教法学法试谈高中作文层级教学的实施途径和评价探索/侯尚新//02—39构建话语空间,实现真实写作——浅谈作文教学如何构建主体话语空间/林少莲//02—42高中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方法/姜忠勤//02—44高考与评价避空泛,去雕饰,少设障,求本真——对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点建议/靳贺良//02—46 2007年高考语文48例病句透析/姜有荣//02—49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莫易//02—53新课程高考实用文试题分析及时2008命题趋向预测/郭家海//02—56比较与借鉴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看中学写作教学/邹广艳//02—58杏坛随笔我想推倒教科书的经典定义/徐迅雷//02—60我所欣赏的高考作文/刘九洲//02—62第3期卷首语孔子学院,谁为认自豪/郭松民//03—01前沿视点广州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科//03—04 论民族文化传统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曹亚平,孟凡艳//03—09教学论坛生命关怀视阈中的语文教学设计论/陈尚达//03—12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现状及出路/石太东//03—17作品:课文教学文化视点的根本——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例/李乾明等//03—19课程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样章/郑桂华执笔//03—23教法学法构建语文教学和谐课堂的策略探究/吴玉飞//03—27阅读教学因体验而精彩/周浩灿//03—29高考与评价三十年来辨是非——对作为总结性评价的语文高考的认知/方家驹//03—31高考现状文阅读主观题六大题型透视/王周平//03—352007年山东省高考作文综述与优秀作文点评/桑哲//03—39关注:教师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师为何大多没风格——谈谈语文教学缺失风格的原因/杨庆忠//03—42教师的“阅读视野”与“文本素质”/李玉山//03—44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黄厚江//03—46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智慧的提升/赵炳庭//03—50教研档案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李海林//03—52杏坛随笔语文教育随想录/洪宗礼//03—58第4期卷首语校园应当是学生幸福的家园/何泗忠//04—01前沿视点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考察/曹明海,史洁//04—04语文新课程实验误区检讨/李华平//04—09百家争鸣“语文”的阐释/陶本一,于龙//04—12“用教材教”的基础是“教教材”——谈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性/林富明//04—17教学论坛论学校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几个问题/裴娣娜//04—19语文课程生态分析及其对策/杨邦俊//04—24新课改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作者、文本、读者三中心关系的再思考/李根翠//04—27专题: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曾祥芹//04—29想象·思辨·批判——个性化阅读教学探微/莫立刚//04—33浅谈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叶林//04—35教法学法语文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中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徐龙年//04—36 红杏枝头春意闹——“四月随笔”创作综述/李芳//04—40高中生到底应该怎样学语文——来自高分考生语文故事的剪辑/杨培明//04—42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总体构想/俞发亮//04—44高考与评价语文高考命题愿景及高三教学的思考——从2007年山东、广东和宁夏卷说起/王达群//04—47实验区2007年语文高考试题的新课程价值反映分析/贺卫东//04—52寻芳陌上花如锦,折得东风第一枝——评20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命制技术的演变/胡家曙//04—56杏坛随笔今天我们该怎样做语文教师/张帮群//04—59多读点鲁迅,少说点鲁迅/许国申//04—62第5期卷首语做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周一贯//05—04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刘正伟//05—07百家争鸣新课标视野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困惑与抉择/殷飞教学论坛问题与反思:走向课改深处的高中语文教学/吴亮奎//05—14贯穿通流水,煮缣而熟之——说“训练”/史绍典//05—18语文阅读教学精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李蓉//05—21专题:写作教学“作文”不是真正的写作/董承理//05—23我们离“真”究竟有多远——对作文“写真话,抒真情”的认识/高俊清//05—26基于课程理念的选修阶段的写作教学/曹勇军//05—28关注作文训练主体,构建立体化的写作训练模式/杨继利//05—31教法学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余昱//05—35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韩向东//05—39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案内容创新/彭玉华//05—41考试与评价2008年高考语文应试全攻略/曾宪一//05—44对高中课程评价的再认识/吴雁驰//05—49经验与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的历史经验与教训——1956年语文教学大纲述评/王荣生//05—53 他山之石美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短文/石峰,张学军//05—58介绍一个加拿大的写作指导模式/杜红梅//05—60第6期卷首语语文教师的幸福生活/周玉林//06—01前沿视点中国语文:站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会点上/严华银//06—04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论思考/朱学坤,魏星//06—06教学论坛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潘新和//06—10 “文本多元解读”的解读/李儒大//06—13试论流行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毕泗建//06—16农村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的隐忧与对策/吴军//06—19课程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概览、特点及其思考/张春莲//06—21对教材改革的哲学思考——由北京市高中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罗瑾//06—26筚路蓝缕的语文建设工程——语文课程标准高中选修教材简评/甘其勋//06—28文学经典与语文教科书/李林荣//06—31新课标下的语文新课型新探/李锡林//06—33同侪语言的生成价值与开发策略/刘晓伟//06—38专题:预设与生成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历史考察/饶杰腾//06—42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哲学思考/魏本亚//06—44关于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认识与实践/陈军//06—48经验与反思语文——一种文化的深度阅读/陈明华//06—51语文知识的演化历程/叶军//06—54比较与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阅读理念及其教学模式比较/张良田//06—56杏坛随笔敬畏语文/陈跃//06—61第7期卷首语一个语文老师的故事/07—01前沿视点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温儒敏//07—04媒体文化与语文教育/刘正伟//07—07经验与反思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程少堂//07—11教学论坛课外拓展的系统机制及其教学检讨/张悦群//07—15走向“文感”:后“语感”时代语文教学的出路/蔡伟//07—18课程教材语文教科书三种组元方式的利弊及其对教学的要求/黄厚江//07—23用好教材,致力于基本能力提高——苏教版《写作》教材的分析及其使用/徐思源//07—27 教法学法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孙绍振//07—31文章合为谁而作?/陈玉琴//07—38千万勿忘“我”是谁——谈高中作文教学/陈钟梁//07—40专题:审美教学审美:语文教育的灵魂/蔡宏振//07—4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陈林山//07—45新课标下中学语文学科的审美特性与美育实施/刘俊峰//07—48高考与评价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王后雄,张建中//07—50教师发展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角色定位与发展途径/彭小明//07—54语文人生站在学术前沿和道德高地上——洪宗礼现象的社会意义之一/韩雪屏//07—59第8期卷首语古典是条母亲河/刘秋泉//08—01前沿视点正确认识和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倪文锦//08—04信息社会赋予作文教学的使命/祝兆炬//08—07经验与反思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童庆炳//08—12教学论坛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实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王鹏伟//08—17语文有效教学期待有效的语文知识/钱吕明//08—19关于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思考/周一民,胡晓//08—22教法学法求真,求善,求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种方式/方启银//08—26当语文课遭遇“浅阅读”/金丽杰//08—28以读哺写,以写促读——谈阅读、写作互为表里的实用阅读教学观/陈益林//08—30专题:诗歌教学把朦胧诗的价值告诉后来人/徐敬亚//08—33让语文课像诗歌一样美丽/刘占泉//08—37走近中国的中国诗人——《错误》课堂教学实录/尤立增//08—39高考与评价中国高考作文——向左走,向右走?/但昭彬//08—44从“满分作文”“零分作文”看高考作文证券中的理性缺失/杨云萍//08—47教师发展语文教师与他的课程——试论教师对教科书选文的解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彭金红,黄伟//08—50遭遇90后学生,语文教师面临怎样的困境/戴建萍//08—55语文人生语文教师的使命/于漪//08—57杏坛随笔拒绝“教参”——兼论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参考”/孙宗良//08—62第10期卷首语奥运的魅力/李建珍//10—01前沿视点语文教学应以史为鉴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张传宗//10—04经验与反思理性回归:语文教改的反思与考量/赵荣新//10—09学习·实践·反思——济南市高中语文课改三年/万福成//10—13“语文味”的成长史/程少堂//10—17教学论坛新课改下的语文课该教什么/张银萍//10—20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吴亮奎//10—22语文阅读中的期待视野与期待遇挫/李震海//10—24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访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李节//10—27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教学/王俊鸣//10—31百家争鸣语文“有效教学”批判/唐子江//10—33教法学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及途径/吴宇琪//10—37探讨高中语文作业形式/吴红云//10—40论绿色作文批改/方相成//10—43专题:对话教学对话:一种指向“倾听”的课程文化/王鹏伟//10—46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余国良//10—48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李家黎//10—52高考与评价我对高考语文的几点看法/倪文锦//10—54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述评/孙绍振//10—58高考作文与新课程改革目标有效对接/李宝元//10—62第11期卷首语语文教师要提高“教艺”/毛志成//11—01前沿视点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王元华//11—04语文教育要积极面对媒体文化/禹旭红//11—08经验与反思语文课程的稳定与变革/苏立康//11—11课标课改语文课改:从反思走向建议/易均//11—15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需要修改/陈祥书//11—17教学论坛划清个性化阅读与自由化阅读的界限——以经典文章《论语》的多元解读为例/曾祥芹//11—20中学作文课程与教材的反思与重建/李军//11—23作文批改与评价的视域转型探索/阮朝辉//11—25语感探究——关于语感本质的几对因素/邓宗文,粟斌//11—28教材研究启发式语文教材与比较原则/董菊初//11—31对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赵文汉//11—35教法学法论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与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以鲁教版语文教科书为例/陈雨亭,解珍芳//11—38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如何细读/范恒立//11—42让课堂对话成为艺术/唐桂艳//11—45由一篇课文两种处理方式所引发的思考/庄世海//11—47专题:鲁迅作品教学鲁迅作品教学:尊重文本与常读常新/蒋平//11—48让经典穿越时空——《药》创新研读案例/邓虹//11—50《拿来主义》备教策略/胡明道//11—52高考与评价实质与评价实质与实效——200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管窥/周京昱//11—56比较与借鉴国外语文课程发展的若干趋势研究/耿红卫//11—61第12期卷首语我理想的语文老师/傅博//12-01前沿视点全球化背景下的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潘涌,蓝蕊//12—04浅论语文课程改革的继承和创新/温立三//12—10教学论坛警惕新课程实施中的程式化教学/凌宗伟//12—15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诵读法的深层理据/赵维森//12—17教法学法本色语文,简约灵动/刘雅洁//12—20如何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张聪慧//12—23语文自我调控式学习/解正宗//12—25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李海林//12—27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四重关系/吴伟昌//12—31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张玉新//12—33高考与评价继承中发展,借鉴中出新——2008年高考课标卷述评/幸兴//12—36精心领会课标精神,竭力提升语文素养——广东等5个高中课改实验区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启示/林志强//12—39语文试题深呼吸/韦红珍//12—41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蔡伟胜//12—44从2008年高考作文题看我国与欧美作文命题的差距/孙绍振//12—48语文高考“考什么”/潘新和,郑秉成//12—52教师发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反思/袁敏//12—56语文人生对语文学习的理解/王安琪//12—58比较与借鉴开发科学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加利福尼亚语文教材《文学:读者的选择》为例/荣维东//12—60。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师)【圣才出品】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师)【圣才出品】

第14章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师14.1 考研真题一、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一)知识素养1.语文专业知识素养(1)语言学知识①要了解语言的产生、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了解语言和社会及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当今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发展趋势;②要有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熟练掌握汉语的声、韵、调,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言系统,懂得词汇学,谙熟汉语语法学和汉语修辞学;③要有较系统的古汉语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区别古今汉语在词义、语法上的异同。

(2)文字学知识①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性质和体系;②了解汉字的历史功能和发展前景;③熟练掌握汉字的各种笔画、笔顺、各种结构与形、音、义的关系;④熟知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规范地使用汉字。

(3)文章学知识①要精通文章学的基本理论,如文章的性质功能、起源流变、主旨材料、体裁表达、结构思路、语言风格、文气文风等;②要熟知文章的基本技巧,如文章的构思写作、阅读鉴赏,评价修改等。

(4)文艺学知识①要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的知识;②要特别熟悉古今中外的主要作家作品;③要懂得儿童文学和民间文学常识;④对影视、戏剧、曲艺、音乐和美术方面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

(5)美学知识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美学修养,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知识。

2.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教师在掌握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广泛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原因有三方面:(1)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2)学生的求知欲十分强烈,兴趣爱好非常广泛;(3)是教师自我完善和全面和谐发展的必需。

3.教育科学及心理学知识素养(1)要重视对教育学和学科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关注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必须遵循教育工作自身的科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信息技术知识素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现代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素养。

原因有两方面:(1)21世纪信息多媒体发达,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2)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趋势涉及到课程模式的重构、课程内容的重选,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为一体。

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前沿探索——曹明海访谈录

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前沿探索——曹明海访谈录


个线条



杏花

春雨

个点


往往 都有 其特定 的 文化 涵 义


个 方块 字



或许 那 片 土 地 就 在 那 里
答者 : 好 的 对 语文教育融语文
汉 字 的 构成就如 同

个人 的生命 完


而 无 论 赤县 也 好神州 也 好 中国也
, ,
与文化于 体的同构性


我 们 可从 汉
体的 问题 ) ?这些说法 都具有一定 的 合理性 ,但也存在片面性 ,不能赋予
语文课程 以生 命形态 。从根本 上说 , 语文课程具有教育学 意义上 的文化 品 格, 是一种 以价值判断和意义阐释为 目的的价值活动或文化活动。任何将
民族文化的原生态 。中华 民族几千年
来之所 以能实现文化 的统 一和延续 , 与汉字独特 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功能是 密不可分的。 问者 :您在语 文教育文化学 与语 文教育文化过程的研 究中极具胆识地 提 出了语文课程 的生命形态这一宏大 构建 ,并以创建性 的思想 、开阔性的 思辨、新鲜性 的理念 、 权威性的论述、 深层性的透视 ,充分展示 了语文教育


是象形 性 的文 字


个汉 字往往就是

以人 的发
结在




个 特定 的形 象世 界 ; 第 四

汉 字是

展 与完整性建构为主 体 等语 文教 育 理 论 新体 系

个汉 字


个故 个汉

学情真正进入语文教师的备课视野

学情真正进入语文教师的备课视野

学情应真正进入语文教师的备课视野“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习者的“前见”。

山东大学曹明海教授在《阅读教学解释学》中对此有清晰的阐释:“前见”是读者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价值观念、知识、思维方式等,学生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前,他的世界绝不是白板一块。

“前见”构成了理解的情境和视域,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

一、正视、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前见”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条件“正是以先有、先在、先识构成的前见”作为阅读的创造性的力量,进入到文本中实现了阅读的意义。

正视、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 ,教师在课堂上就会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并在学生“前见”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

二、当代“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观当代文本解读观正在发生变革,已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

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学解释学》中有如下阐述:读者的解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作用,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解读体验中才能生成。

解读主体的能动性参与行为,实质上是解读者作为主体对解读对象的一种全面的精神把握和特殊占有。

解读者以其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到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在感悟、体验“他人的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

当然,这并不是说读者可以完全游离于文本作随意的解释,或者无视文本的规范以主观臆测代替艺术分析,而是说在文本的规范制约和作品的感性形象的诱导下进行创造性理解。

“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种滚动奔涌的富有冲击力的体验流是不可抵挡的。

”反省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很多教师认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之课标理念,也高喊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遗憾的是在真实的课堂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习主体阅读能动性,限制或搁置淡化他们在“感悟体验他人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的现状却是触目惊心。

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应该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在阅读时的大踏步前进,还是更关注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让学生跟在自己的低端教学设计后面亦步亦趋?二是如果欣赏、悦纳学生超越教师设计的感受见解,语文课是否会失控?是否会被学生左右了教师主导的课堂?这确实是当前每个语文教师、每节语文课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文本解读三层次与教学内容确定(曹明海)

文本解读三层次与教学内容确定(曹明海)

文本解读三层次与教学內容确定山东师大曹明海教材即课程。

语文教材文本资源无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虽然不能说教材文本资源就是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要依据教材文本资源。

只有依据教材文本资源才能确定该“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它以特定的结构方式呈现教材编者对“教什么”与“学什么”的构想与设计。

所以,离开了教材文本资源,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会无从谈起。

但是,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而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丧失。

正因如此,引发大家近来展开讨论“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问题,有人否定前者,有人则不认同后者。

其实,这个讨论似没有多大必要,因为语文教学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但没有“教教材”的基础,怎么能“用教材教”呢?叶圣陶的教材“例子说”,并非是否定“教教材”,而是强调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抓好听、说、读、写教学训练,说明教材文本资源是确定听、说、读、写教学内容的范例。

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以教材文本资源为范例来确定教学内容,既是强调要“教教材”,也是强调要“用教材教”。

这就是说,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把握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教教材”,二是“用教材教”。

这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不可分开的。

但前者是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后者不过是“教教材”的动态性生成与提升;没有前者作为基础,后者就不可能生成,它是不能离开前者的。

所以,如果忽视“教教材”,冷落教材文本资源,单纯追求“用教材教”,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会失去依据。

只有在“教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适当的“用教材教”,才能使教学内容实现动态性生成与拓展。

据此,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即依据教材文本资源确定教学内容,发掘教材文本资源构成的教学内容。

这就是说,尊重教材文本,着眼于“教教材”,切实把握教材文本资源,发掘教材文本资源构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育的新一轮探路之旅

语文教育的新一轮探路之旅
制 、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 乃至错
种东西太多了。现在看来并未打中
要害 ” ;对于 自己的教学设计 ,王
等同代 ,算作是第三代吧 ,年龄也
都在古稀左右吧。这样 的年纪 ,经
误”来给大家 “ 释压” ;而 “ 我们
语文教师招谁惹谁 了,该如此被折
老师告诉老师们 “ 我的教学设计可
供老师们批判和参考 ,但千万别照 搬 ,这 只 是 探 索 者 的一 串脚 印 ”
不固执 ,它是王老 师分析问题 的基 本姿态。因此 ,王老师既警惕对语 文课 的 “ 捧杀 ” ,对 “ 杀” 语文 抹
始的新课程改革更是 “ 经过各方的 共同努力 ,总算把 事情弄乱 套了,
把语 文教师搞糊涂 了,以致越教越 不会教 了。这门课似乎成 了永恒 的
课也有着足够 的清醒 ,分析语文专
… …
验 自是 丰 富 ,但 往往 也 就容 易 自
矜 ,由不得要 “ 倚老卖老”了。但 多年坚持的研究思维使王老师始终 保持着开放的胸襟 ,一方面保持着 对 语文 教育 理论 研究 的 关注 与敏
腾来折腾去 ? ”几 乎就是感 同身受
的不平 呐喊了。没有俯视 的压迫 , 没有 自恃 的尖刻 ,那一份深切 的理
往往 比较容易演变为激愤 ,流转为
学设计 )几方面展现 了对建立语文
专业性 的努力 ,涉及语文教育范畴 的各个领域。这种努力在内容上呼
恣肆 。但王老师却保持了难能 的克
制与逻辑的理性 。 克制与理性 ,在 架构与机理上 体现为破与立 的分布与两者之间的 张力 。 “ 文 课 缺少 专 业 尊 严 ” 语 “ 文课 的专业尊 严是如何被 掏空 语 的”两章 ,着 跟于 “ ” 破 。王老师 从当前 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语文课改 的理念及其源头两个层面对语文 的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涉及到曹明海教授对语文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研究与探讨。

曹明海教授是中国教育界的著名学者,是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曾担任过多个省级教材编写组的组长,也是多个语文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语文教育理论:曹明海教授提出了“语文思维”的概念,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其具备正确的语文认知、思考和表达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语文课程设计:曹明海教授提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会语文、用好语文”的教学目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三、语文教学方法:曹明海教授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多种语文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调查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语文评价与反馈:曹明海教授认为语文教育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口头表现等,同时注重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发展。

总之,曹明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对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也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挑战。

语文教育学曹海明主编网课

语文教育学曹海明主编网课

语文教育学曹海明主编网课中国书法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有自古以来的文字文化的精英传统,属于每个中国人都不自觉的待客之道,而书法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旅店。

书法教育以书写汉字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书法水平为目标,以突出书法艺术特质为主要侧重点,强调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一切志趣相投、情同一家的朋友跨越文化界限,互助友爱,共进共荣。

曹海明老师作为高级书法老师,多次参加国际性书法比赛,其书法作品深受评委的青睐,展示出超凡的书法技巧和展示中国优秀文化的风采。

基于此,曹海明老师主编的书法网课将古典文化融入书法网课,针对不同年龄段、水平的学习者,结合影像、语音、文字、视频多种媒体,不仅可以传递基本的技巧,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书法的艺术,掌握审美的思考,达到用美学的视角,借技法论意的表达和反映。

曹海明老师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联合网络技术,设计出一门“弘扬书法文化”的学习课程,以提高书法技巧和满足学生的あいまい要求。

该课程将坚持以书法文化传承为主,以学习者的造诣提升为目标,并结合学人绘画基本功、开发书法审美、掌握书法文字及培养书法创作精神等内容。

该课程以简洁明了的内容提供全面的书法知识,整合视频、影像以及合作讨论,丰富多彩;以课堂教学、实践联系、作品表现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书法审美和艺术修养。

此外,课程还提供学习者历史书法的历史背景和审美的理论性讨论,及其他学习者与专家书法家的深入对话,让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古典文化,真正了解书法文化的传承,把书法学习的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

曹海明老师所主编的“书法名家网课”,旨在有クィデット现代书法文化,促进学生掌握书法、培养书法审美、感受书法文化,从初级书法旨在提升书法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推动学生学习书法艺术,向深奥的书法文化的深度探索,发展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的学习表现,发掘和塑造自己的书法艺术传承精神,为中华文化继往开来做出更大贡献。

曹明海教授主持“语文课程文化”在线讨论整理稿

曹明海教授主持“语文课程文化”在线讨论整理稿

曹明海教授主持“语文课程文化”在线讨论整理稿导读:问:老顽童直观感觉:语文课程文化,有课程设计文化、课堂教学文化、语文教艺评价文化、语文学习质量测试文化……网友“求真务实”发现的:人教版小语第十册有一课《飞夺泸定桥》,这是颇有历史的一篇文章了。

我也教过多次,以前不觉得不什么不妥。

但最近在备课时我常有“求异、创新”的追求,所以发现了一个极大的疑问。

本文开头一句是:“1935年5月,北上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

”最后一句是:“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这里前也“抗日”后也“抗日”,但据我所知而且后来查阅了一些史料也证实红军长征与抗日是两码事。

----“政治色彩浓”的文化。

哼!几乎=野化!!答:关于语文中“政治色彩浓厚”的问题,是我们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历史累积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十年文革的流弊对语文教学的深远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完成自我更新。

众所周知,以前的语文教材历久不变,有个别篇章政治色彩浓厚,就象《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文章,在现在看来,就是描写了一个突发事件,在面临这种事件时,无论政府、集体亦或是个人,都应该群策群力,积极应对,是人类人之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把这一事件上升到阶级的高度,可以说,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是那个特定时代独有的话语。

另外,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我们并不是说这样的文章不好,而是这类文章有着它存在的特定的话语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及时给我们的语文教材填充新鲜的“血液”,才能够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二,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太僵化。

我们的语文教学长久以来“唯书”、“唯教参”,在教学中,教师把教材编制者和教参编者的意图强加给学生。

就象《项链》,以前在课文提示中明确指出,这篇文章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事实是,文章的魅力远超出了这一点,我们应该站在人性的角度来审视它,感悟它。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语文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高中语文教师散文教学预设
李晓佳 学科教学(语文)中央民族大学 2017
• 该文主要对高中语文教师散文教学预设的现状问题进 行了分析。高中语文教师散文教学预设现状问题有四点: 教师无法正确把握教学预设弹性、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充 分考虑学情、课程内容预设没有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被过度滥用。同时对高中 语文教师散文教学预设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分析了高中 语文教师散文教学预设应遵循的原则,即教师应尊重学 生的主体意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且就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教师教学预设的策略方 法。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构成问题是基于语文教师专 业发展理论。根据研究重点不同,近几年关于语 文教师专业素养构成问题的文献资料可以分为三 类:知识素养研究、能力素养研究、思想品德素 养研究。这些文献资料对探讨新时期语文教师专 业素养构成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其中也存在 一些问题。经研究总结,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构成 是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组成,研究语文教 师专业素养构成就是在思考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 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第一,阐释良性挑战是一种 常见的语文课堂现象,论述 良性挑战的珍贵价值。 第二,论述“意外偷袭 性”“瞬间及时性”“针锋 相对性”“反馈需求性”等 四个良性挑战的表象特征。 第三,分析产生良性挑战的 原因以及教师的态度。 第四,应对良性挑战的策略。
良性挑战
•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于 大胆地展示自己,发动对教师的挑战,如“指出 教师的错误”“发表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疑 惑”等,这是一种“良性”挑战,意义重大。
语文课程与教育论专业学位论 文
孙婷婷 2017.10
目录
CONTENTS
1
学位定义

对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

对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

对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对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摘自《苍梧师魂——连云港市特级教师风采录》曹兴戈(曹兴戈的博客 )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包括教育对象和教育者自己)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因此教育者守护自己更守护对方的尊严。

教育者工作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教育对象在实现了有尊严的生活的同时,能够执着一念地守护他人的、民族的、正义的尊严。

这才是真正的“立人”教育。

教育者的工作由知识而技能而素养,我更看重境界。

在那里教育的诗性精神和理性之美的明眸一闪,所有繁杂的细节和琐屑的事物便熠熠生光。

在技术性教育的浮躁和喧嚣充斥于天地间之际,教育尤其需要理想主义光芒的照耀和引领。

教育要养育心灵,不妨多一些“慢”功夫。

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生命意义在于“引领”。

在体认时代精神和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中,教师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也执著的引领学生。

理想主义的光辉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职业和生命里的重要元素以及高擎的旗帜,它在引领“人”的同时也不忘倾听来自社会底层和心灵深处的呼唤,他会常常询问自己:“我能做好学生的有品位的对话者么?”责任的自觉担当就会给他以信心和力量。

“对话”语境中教师的学生观是“欣赏”。

可以借用这样的诗句表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一个眼神、一个问好、一封短信,或者偶然的一束小花,都会令我惊异于生活如此美好。

而在这一切问候之中,并非全然因为礼节和知识,更多的是因为真情。

它为我洗涤俗念,使我对自己的慷慨付出而毫无怨悔。

追求“知行合一”的教学观是“行走”。

可以将自己在生命课堂的“行走”比作“穿行在青春的丛林里”,那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激活,思想与思想的相互碰撞,智慧与智慧的相互吸引,心灵与心灵的相互置换——心心相印,教学相长,就像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彼此的毛病和缺点都被忽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的教材观是“生长”。

对于锻炼母语素质和提升心性,语文教材永远是一片“培养基”。

价值和效益的获得,全看你饥渴的程度和汲取的姿势与态度。

作家眼里的语文教学

作家眼里的语文教学

【分享智慧征文】作家眼里的语文教师——曹文轩教授公益讲座的启示关于语文教师,关于语文教学,最有借鉴意义的声音,应该来自作家。

作家是语言大师,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者,他们本身就经历着“文学的追梦”过程,在语言和精神的发育过程中,他们最能感受什么是最重要的。

两年前,在南通市实验小学,我有幸聆听了著名作家曹文轩教授的公益讲座,他的一些关于语文教师、关于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观点一直鲜活眼前,激励我成长。

观点一:好的语文教师,能给学生记忆的风景。

讲座伊始,曹教授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他老师的故事。

很显然,曹教授是幸福的,因为在高中,他遇到了当时无锡、苏州最有名望的教师,他用盛宴——“满汉全席”来形容其在高中接受的教育。

他满含深情讲诉了他的语文教师。

他的语文教师是南大的高材生,不好看,在曹老师心目中却是一个最美丽,最值得怀念的。

记得,第一堂语文课,他的老师没带任何东西,走上讲台,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什么叫语文?”随后,用两节课阐释其对语文的理解。

适逢,窗外下雨,他的老师即景生情,就窗外的雨,娓娓而谈: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一天的雨是不一样的……雨落在草丛里、水里也是不一样的。

随着,老师的讲话,同学们将视线转向窗外,眼前是丝丝的雨,碧绿的荷塘,摇曳的荷花。

【心灵链接】没带任何东西,带给学生的却是一种关于语文的生动解读,一份葱绿的人生记忆。

从文革到现在,从豆蔻到耳顺,这份情景,这份记忆依然如此鲜活的定格在曹教授的记忆里,可想而之,这是怎样的一份印象?怎样的一种影响?第一堂语文课,教师即景生情,在学生心理构建了一片语文的风景,如此的开篇,实在美妙。

随后,曹教授讲了语文老师对他的教育。

颇为自负,作文一向被老师表扬的曹文轩,这位女教师给予的评价却是写得最不好的。

从最好,一下子变成最不好,当年的曹文轩当然不能承受,他撕掉了作文本,走出学校,在小河边整整坐了半天,骂“丑八怪”,掷瓦片……直到晚上,他回到学校,“踢”开语文教师的宿舍门。

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理性思考——曹光灿先生《中学语文教学理论新探》读后之一

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理性思考——曹光灿先生《中学语文教学理论新探》读后之一

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理性思考——曹光灿先生《中学语文教学理论新探》读后之一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理性思考——曹光灿先生《中学语文教学理论新探》读后之一唐建新这是一本写于1980年代出版于1990年代初的理论专著,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书中所闪烁的理性之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比照一些一辈子没有自己研究方向的只靠吃文件阐释的文件虫、所谓的博导相比,本书的扎根实际所做的理性思考,在今天弥足精贵。

作者曹光灿先生曾经教过七年的中学语文,大学毕业后又教了八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有实践经验,又得到了理论提升,这一宝贵经历的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全书一共七章,依次为导论、学科性质目的论、教学规律原则论、语文教学方法论、阅读原理论、阅读教学论、语文知识教学论等。

在导论中罗列了该书批评的主要理论问题及重建的一些基本观点:一迷茫的理论问题1 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目的。

该说无视社会决定语文教学目的的事实。

作者认为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目的都是由社会选择和决定的,具体教学目的决定着相应的学科性质。

2 语文教学目的的双重及多重性。

这是将主要目的与阶段性目的及从属目的混杂在一起的表现。

3 明确语文能力内涵……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

可是迄今的理论研究几乎总是以语文能力的外延分析来代替语文能力的内涵研究,使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途径至今若明若暗。

4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规律的研究者太少,而这样的规律应该包括言语运动的规律和教学运动的规律。

5 语文教学原则几十种。

混杂了上位概念和局部经验的概括。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性原则、内容性原则、途径方法性原则、效果性原则构成的原则系统。

6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二因陋就简的理论问题1 用“以文悟道”充当阅读过程的指导理论。

事实上文章并非由“文”与“道”两个层次组成,而是由语言形式(文)、质料内容(象)、主旨思想(道)这样由表及里的三层次组成。

阅读完整过程应该是:循文明象—析象悟道。

拨开语文教学的迷雾

拨开语文教学的迷雾

拨开语文教学的迷雾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这个领域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挑战。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迷雾,这些迷雾阻碍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理解和有效实践。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拨开这些迷雾,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价值,以期能够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找到更加清晰的方向和更加明亮的未来。

一、拨开迷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当谈到语文教学时,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传统的读写训练和文学知识的传授。

语文教学的范畴应该远不止于此。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操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需要拨开这个迷雾,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内涵和要义,把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

语文的本质是语言,语文教学必然是与语言能力培养相关的。

我们要明白的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是指通过语言的表达和思维活动,来加深对人类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具有辨析思考的能力、创造表达的能力和文化积淀的能力。

我们要拨开这个迷雾,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教育部门在不断强调“课堂教学质量”,而语文教学又是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很多人对语文教学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课堂教学的展示上。

我们要认识到的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课外教学。

课堂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贯穿于学生阅读、写作、表演、欣赏等各个方面。

我们要拨开这个迷雾,改变对语文教学的狭隘认识,提高对语文教学的全面认识,把握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是偏重于学生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我们要明白的是,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体验。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需要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文学的魅力以及语言的神奇。

2020年论顾黄初语文教材观

2020年论顾黄初语文教材观

论顾黄初语文教材观文/翟朝云曹明海卡西尔指出:“历史学不可能预告未来的事件,它只能解释过去。

但是人类生活乃是一个有机体,在它之中所有的成分都是互相包含互相解释的。

因此对过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就给予我们对未来的新的展望,而这种展望反过来成了推动理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动力。

”把历史视作“再生”“过去的新生”。

顾黄初先生也多次强调:“一个真正的、尊重科学的改革者,他绝不可能对历史、对传统抱虚无主义态度。

恰恰相反,改革者往往也是 ___优秀传统的批判继承者,在文化领域和教育领域尤其是如此。

”以“史”为切入点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是顾黄初语文教材乃至其整个语文教育研究的鲜明个性。

他纵观古今,勤于躬耕,对语文教材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其中,他对语文教材科学化建构的论述及思想,对于推动当前语文新课程与新教材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ァ」嘶瞥跫坛胁⒎⒀锪苏胖竟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思想,认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本质涵义,应该是指整个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过程,都符合人们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文的规律”。

这就是说,语文教材的科学化建构,主要是指语文教材的编排及内容选择既应符合汉语文内在的特点,又应符合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认知和情意发展的心理规律。

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教材的科学化建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教材的序列化编排和优化组合。

ァ∫弧⒔滩牡男蛄谢编排-ニ谓“序”,是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总体面貌。

语文教材的序列化,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按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认知图式编排成台阶式的有序训练过程,使语文教学从单篇完整观中解放出来,把视角扩展为全部教程的整体观。

序列化编排体现为语文教材知识序和认知序的有机结合、协调一致。

所谓知识序是指科学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体系。

按认知心理学的分类,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相应地体现为语文教材的语文知识、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系统,它们的编排都应是有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的价值活动或文化活动。任何将
语文视为价值中立、客观存在的工具
论企图,都是不符合语文课程的本质
特性的。在语文实践中,学生掌握事
实性、原理性知识,学生对语言的运
用,对篇章的解读,对文化事实的分
析、判断与思考,都是在特定语言情
境中的文化行为与文化活动。从某种
程度上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与
他所学的内容融为一体,成为他生命
汉字作为世界语言中唯一的表意 性文字,它与西方拼音文字具有完全 不同的文化特性。拼音文字是抽象的 字母线形排列形态,它唯一的功能就 是将语言摹写记录下来,文字和概念 有着较大的距离性,与其所指的实物 和意义是一种非直接性关系,而无任 何形象结构上的内在关联。拼音文字 的这种特点,就是先记录语音,后由 语音而知意义。文字与意义没有直接 的联系,语音是文字和意义的中介, 文字对语音有很强的依附性。但是汉 字与其全然不同,它所特有的象形性 和平面结构方式使它具有鲜明的直接 表意性,即可以直接表达概念和意 义,其形体结构本身近似实物,或形 似或神似。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汉 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 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当人们写 一个汉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自己的 思想而不仅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 看到汉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到它所包 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作语言;只 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汉字转化 为 语 言 。” 汉 字 的 认 知 方 式 不 是 由 音 到义,而是由形直接到义,不依附于 语音。这种字形结构的表意特征使汉 字成为独立于语音之外的第二符号系 统,使汉字符号系统可以超越语音的
的研究,既是个传统的老题,又是一 个鲜活的新题。说它是个“老题”,是 因为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就持 守着陶冶的传统;说它是个“新题”, 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单纯强调语 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并冷落了语文 的陶冶性作用。所以,我们对语文陶 冶性教学的探讨,就是寻求语文陶冶 性的回归,即从汉语文的文化特性和 文化功能切入,揭示汉语文教学的陶 冶性本质,重启语文教学的陶冶功 能,大力倡导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 陶冶学生心灵、洗练学生性情与人 格,建构学生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过 程。简而言之,就是把语文训练的过 程视为陶冶生命的过程,倡导在语文 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完整性建构,力图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说明:语文的世界 是一个陶冶的世界,语文教学活动是 对学生进行完整性建构的活动。
是人的生命在语言世界里自由展现的
一个过程。语文课程作为一种文化性 存在,应把对学生进行完整性建构和 发展主体精神作为目标取向,让学生 在语言的领域与言语的实践中建构起 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次,就语文课程的内容选择取 向来看,要求选择主体以文化的眼 光,精选具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 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文化建构的重 要使命。如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知 识,既有以“是什么”(事实、概念、 原理) 方式呈现的陈述性知识;也有 以“怎么做”(方法) 方式呈现的策 略性知识,还有以“如何做”(操作) 方式呈现的程序性知识。但是,无论 选择哪一种知识,都不应是外在于学 生的静态客体或认知对象,而应选择 与学习主体具有内在联系的、被学生 体验到的、活生生的动态性知识。如 口语交际中的“怎么说”、“怎么听” 的知识,阅读与鉴赏中的“读什么”、 “怎么读”的知识,表达与交流中的 “写什么”、“怎么写”的知识,在语 文课程中都不应作为一种死的、抽象 的规则而存在,而应是与学生的言语 实践、情感体验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富 有生机和活力的知识。况且它本身就 是一种实践,是内含了文化主体价值 判断与文化观念的言语实践。一个人 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与交流,阅读与 鉴赏,实际上是他在进行文化的呼吸 运动:以实践方式获得的程序性知 识,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命存在方 式。所以说,语文知识的选择与传递 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的,语文学习 的过程应是人在语言的世界里获得生 命体验的过程。
中,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得以融合。
此时,客体的文化作用于主体的心
灵,主体的力量显现在客体文化之
中,于是,彼此获得一个扩大了的文
化视野。所以,语文课程的目标取向
应是“文化过程”而不是“知识获得
的 过 程 ”。 文 化 的 本 质 是 人 的 自 我 生
命存在及其活动,语文学习的过程也
是言语实践中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
曹明海照片
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语文教育博 士点带头人。先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 社、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学解读学导论》《语文教育文化学》 《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教学解释学》《语文教学本体论》《语文教育 文化过程研究》等学术著作 20 多部,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00 余篇;同时主 持和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九五”立项基金课题《文学解读学研究》、全 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学“十五”课题《语文教育文化学研究》、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重点课题《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研究》等近 10 项,曾 获全国第一届教育理论图书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10 多项。兼任中国语文学习科学研究会 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多种学术团体职务。
西),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即一种
言语形式:怎么说的问题),还是那种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思维判断活动本
身(即同自然科学一样的主体认识客
体 的 问 题)? 这 些 说 法 都 具 有 一 定 的
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不能赋予
语文课程以生命形态。从根本上说,
语文课程具有教育学意义上的文化品
格,是一种以价值判断和意义阐释为
答者:好的。对语文教育融语文 与文化于一体的同构性,我们可从汉 语文本体构成的支柱— ——汉字文化切 入来进行分析和认识。汉字有其特殊 的构造方式和结构特征,它独特的形
体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 化资源。汉字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 象征性等特点,其形体构成与人的思 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联 结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有关人的一个故 事、一种姿态、行为和情致;一个汉 字,常常就是有关人的一种智慧,一 种情感智慧、生存智慧、生命智慧或 伦理智慧。如“字”的形体结构本身 就蕴含着一个有关人的生命延续的故 事,即在一家房子里,一个女子生养 了一个孩子。实际上汉字形体结构的 每一个笔画,一个线条、一个撇或一 个点,往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涵义。 汉字的构成就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完 形,它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神韵、 有情感和精神。汉字与文化的这种同 构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
问者:您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与语 文教育文化过程的研究中极具胆识地 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生命形态这一宏大 构建,并以创建性的思想、开阔性的 思辨、新鲜性的理念、权威性的论述、 深层性的透视,充分展示了语文教育 理论前沿的旖旎风光。那么就请您给 我们谈谈,您是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 生命形态的?
答者:我认为生命形态是与技术 形态相对而言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价 值取向上的差异:生命形态的语文关 注的是人的内在尺度,追求的是人的 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技术形态的语 文关注的是人的外在尺度,追求的是 语文的工具价值与功利目的。生命形 态的语文新课程,摆脱了外在的束缚 与限制,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它的根 本目的。“只有当人们把自身的发展 作为目的本身时,人类的真正主体性 才开始形成。因为它意味着,人真正 摆脱了对自然、社会必然性的束缚与 限制,他的活动动机不再是由外在的 生存的需要所施加于他的,而是他自 身各方面的充分完美、全面的发展构 成了他全部活动的目的。”对此,我们 可从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取向与内容选 择取向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语文教育的理论前沿探索
— ——曹明海访谈录
杨道麟
问者:尊敬的曹老师,您好!很 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多 年来,您主要致力于语文教育文化学 与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的研究,创立了 以文化来整合工具与人文、以人的发 展与完整性建构为主体等语文教育理 论新体系,提出了语文教学智慧论、 语文教学解释学等语文教育理论新概 念,开辟了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阅 读体验论等语文教育理论新领域,在 国内外语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您一直认为语文教育应融语文与文化 于一体,语文与文化具有同构性。现 在就请您给我们谈谈,您是怎样理解 这种同构性的?
首先,就语文课程的目标取向来 看,以母语内在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打
高 端 访 谈 录 17
造一个精神的底子,这是语文课程的
教研天地 200 8 .1 2
文化使命,也是生命形态的语文课程
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语文课应该追求
什么?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
中获得什么?是系统化的语文知识
(即关于那种事实、概念、原理性的东
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第二,汉 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 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第三,汉字 是象形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 一个特定的形象世界;第四,汉字是 审美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 个特定的审美世界。总而言之,汉字 是有个性的,汉字会说话,当你在阅 读中与汉字接触时,每个汉字都会直 盯着你,呼之欲出,和你交流对话。 所以,西方人称汉字是“东方魔块”。 对汉字的这种文化魅力,著名散文家 余光中在他的《听听那冷雨》中作过 动情的描述:“杏花、春雨、江南六 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 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 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 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 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 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
羁绊,借助视觉系统进行直接性的文 化信息传播,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的 限制,直接从字形结构中解读出字义 来。这就是说,汉字的形体结构保存 了远古造字时代的文化背景,人们可 以通过其形体来窥视远古社会的生活 状况;同时,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又 不断地把社会文化凝聚其中,所谓 “字里乾坤”说明的就是汉字的这一 文化特性。因此,汉字成为中华民族 文化的活化石,它切实地保存了中华 民族文化的原生态。中华民族几千年 来之所以能实现文化的统一和延续, 与汉字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功能是 密不可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