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经济学的哲学性
张五常解释科斯定理
风传张五常可能要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很多人不信,我是其中之一。
尽管当有记者问起张五常这件事的时候,他没有正面回答,但按他判断问题的老方法——下注赌输赢的话,我想大概没有几个经济学者敢押正方。
不可否认,张五常是华人经济学家中数一数二的高手,但以他的成就而言,要拿诺贝尔奖机会还是不大。
一直以来,媒体对张五常非常关注,很多学生对张五常五体投地,部分学者对他也心悦诚服,但很少有人说清楚,张五常到底厉害在哪儿?毫无疑问,张五常是一位出色的价格理论大师。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其核心为供求定理。
简而言之,就是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与供给量成正比,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供求定理本身并不复杂,但运用起来却是千变万化、奥妙无穷,只要对相关的局限条件有比较准确的审视和把握,它在解释和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时候能发挥出威力巨大的作用。
张五常早年师从价格专家阿尔钦,在理论上下过苦功,“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再由复杂转深、再转浅,来来回回好几次”,已把价格理论咀嚼透烂。
另一方面,张五常注重案例研究,大量时间用于现实问题的实践调查,多年砺炼,使他的学术素养和对现实问题的把握浑然一体。
后来,人们看到张五常谈价格管制、汇率政策、商业竞争的时候,往往快如闪电、一剑封喉,这都是他价格理论深厚积淀的升华。
说张五常在价格理论上登峰造极,并非夸张,说他对古典经济学的把握炉火纯青,大概也没人会反对。
但是,一个经济学家要在学术上占领重要席位,仅有专长而没有创新显然是不够的。
迄今为止,张五常学术生涯最辉煌的时刻应该是1991年,当时,科斯因为产权理论获诺贝尔奖,又恰逢诺贝尔奖90周年诞辰,所有诺奖得主济济一堂,张五常作为特邀佳宾,在庆典上作一次“总结发言”,那该是一个经济学家最大的荣耀。
为什么要叫张五常去发言?因为张五常是科斯理论最权威的阐释者,科斯本人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的思想理论的重要贡献,而且张五常也把科斯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这就是他真正笑傲江湖的资本,也是他不太可能再获诺贝尔奖的原因。
阅读“张五常”
再来说哈勒根。如果说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关于人们为什么要选择不同合约的理论的话,那么哈勒根在1975-1976年感兴趣 的问题就非常类似了。他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旧金山淘金热时期,当地的金矿主与来自亚洲的劳工会采用不同的合约安排?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与张五常“没有参考有关的理论读物,只两天这理论就做出来了”不同的是,哈勒根则广泛地阅读了关于佃农问题和合约选择的大量的文献 ,认真揣摩着这些文献的经验基础。
一是,产权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二是,佃农分成合约与其它合约一样,条款是由双方决定的;第三,农民之间要竞争,地主之间也要竞争, 所以合约的条款是在私产和竞争双重约束条件下决定的。因为私人产权和竞争的约束条件是一样的,所以,无论是固定租约、分成合约还是自 耕自种,收入或者产量都应该大致相同。张五常回忆说:“我反复思考,找不到错处,就写了11页纸,题为《佃农理论—引证于台湾的土地改 革》,寄到加大作为博士论文的大纲。第1页预告了大纲内的6个结论。”
张五常谈经济学
[在此处输入文章标题]各位同学:今天要跟你们谈的是怎样学好经济学,把自己当年的经验择其优而舍其劣,也就是我今天认为经济学应该怎样学才对。
首先要说的,是如果你跟着我建议的方法学,在大学考试,或到外地争取什么博士,凶多吉少。
我走的是实证经济学的路,着重于理论的实用性,不花巧,写出来的学术文章不一定可以打进今天的国际学报。
昔日可以,今天或多或少有点困难,虽然某些学报编辑记得我这个人,可能给个面子。
当年在西方发表的文章,今天还有人记得,但在「格局」与思维上,与今天的是不同的了。
不容易解释发生了什么事。
我的经济学很传统,从史密斯到李嘉图到米尔到马歇尔到鲁宾逊夫人到凯恩斯到费沙等,我都读得认真。
跟着是森穆逊、阿罗、史德拉、佛利民、艾智仁、赫舒拉发、普纳、高斯等较为近期的,也读得认真。
可以说,一九六五年之前的文献我读得多而透。
六五到六九年间,我转攻资料性的读物。
一九六九之后,自己不再进图书馆,要什么资料由助手替我找寻。
大约一九七二起,我谢绝替学报评审文章。
行内朋友找我研讨,懂得一定奉陪。
一九八二回港任职后,通讯没有今天那样方便,交谈是减少了。
喜欢魂游四方,不熟知我的人不容易跟我交谈。
像巴赛尔那种愿意跟着我魂游的行内君子不多。
我认为一个人在求学时要多读他家之作,但当自己进入了创作时期,要重视的还是自己怎样想。
我的经济学底子很传统,比今天的新秀传统得多了。
熟读传统,有欣赏的也有不欣赏的。
选择自己认为可取的发展下去,过程中修改了不少认为有不足之处的前贤之见,而好些认为一无是处的,淘汰了。
这样的发展不是很有意思吗?夸夸其谈的背后,知道自己沧海一粟,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也不少。
一士谔谔地走自己的路,走了三十年,心领神会,对自己的进度是挺满意的。
但当我偶尔翻阅今天的经济学报,不容易见到自己熟知的传统。
术语好些还是以前的,但看不到传统的思维。
新秀们放弃了传统,我则认为史密斯的传统怎样也不要放弃。
回头说自己的经济学着重于实用性,是指解释力,解释人的行为,解释因为人的行为而引起的各种现象。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写得好不好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写得好不好摘要:一、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概述二、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优点1.通俗易懂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具有创新性4.注重案例分析三、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不足1.观点偏激2.忽略其他学科影响3.部分解释过于简化四、如何评价张五常的经济解释1.客观评价其贡献与局限2.取长补短,借鉴学习正文:一、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概述张五常,一位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解释在学术界和大众中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经济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经济学的本质。
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不仅包括宏观经济学,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阐述,还包括微观经济学,如企业行为、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二、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优点1.通俗易懂: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简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读者容易理解。
这种风格让经济学变得不再高深莫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张五常在阐述经济学理论时,注重与实际案例的结合。
他的解释既源于理论,又立足于实践,使读者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经济学的影子。
3.具有创新性: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观点。
例如,他在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方面的贡献,为经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注重案例分析:张五常在分析经济学问题时,常常运用案例来进行阐述。
这使得他的经济解释更加具体、形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
三、张五常经济解释的不足1.观点偏激:张五常的部分观点过于偏激,容易引起争议。
例如,他对计划经济的批评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推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但也过于简化现实经济的复杂性。
2.忽略其他学科影响: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学科对经济学的影响。
实际上,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撑,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3.部分解释过于简化:为了使经济学更容易理解,张五常在解释过程中有时过于简化问题。
我们为何要批评张五常
我们为何要批评张五常程恩富(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导)近几年,西方产权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香港大学退休教授张五常先生把在香港已出版的文集在内地再次出版,并时常到国内高校和电视台演讲,学术界评价反差巨大,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张五常热”。
近期,由我和中国经济出版社总编黄允成主编并出版了《11位知名教授批评张五常》一书,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加上港台、新加坡和祖国大陆等媒体广泛报道,美籍张五常被美国政府控告逃税和售卖假古董,则进一步提高了其社会知名度。
那么,为什么我们十几位中青年教授要放下其他重要工作,来专门开展这项批评活动呢?因为这不仅涉及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反对浮夸学风,而且涉及到中国改革的大方向老百姓在小康社会中的切身利益,不得不辨析清楚。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资深经济学家吴易风教授在书序中写道:“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听过张五常报告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问他们读过张五常的书没有。
他们都说没有读过,只有个别人说看过媒体的有关介绍。
……我问他们听张五常报告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有的说,是想看看这个人的模样;有的说,是出于好奇心;有的说,是为了获得新鲜感;也有的说,是为了寻找刺激。
我问他们同意不同意报告人的观点,他们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难以苟同;有的说,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下面,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张五常是怎么说的,我们这些中青年教授又是如何评辩的,从中了解不同学者的思想和学风。
1、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质疑:“全力肃贪不利经济发展”?张五常是为腐败辩护的,他说:“1985年,中国的腐败开始盛行,但我感到的是宽慰而不是担忧。
……中国必然要遇到调控和腐败增加问题,出现得这么快并不是什么坏事。
”“贪污是与道德无关的。
……并非所有的贪污都有害。
……中国从走后门转向贪污是一个好现像,因为这反映了权利的界定是逐渐地从干部阶级特权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那方面去。
看张五常老师文章的感悟
看张五常老师文章的感悟对于经济学,我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地道的门外汉。
百无聊赖,网上闲逛,偶然发现五常老师的文章,气贯长虹,海上骑鲸,出神入化,机智泉涌,风趣幽默,引人入胜。
一旦拥有,爱不释手,走马观花,尽是享受。
有些内容已经懂了,有的还没有看懂。
为了获得老师的指教,凡没看懂的,一律假定五常老师错,这叫抬杠长本事,岂能怕虎啊。
一、需求定律太混乱五常老师在《经济解释》中说:“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古往今来,何时何地,不能有例外。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多如天上星,而价格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这句话的错误是因果关系倒置。
先有价格还是先有需求?这不是鸡和蛋的问题。
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市场决定了价格,而不是相反。
没有供和求,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何来价格? 近百年来,人们都说:“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增长;供应定律:价格上升,供应增加”。
把价格变动当作供应和需求变动的原动力,显然是把因果关系完全弄颠倒了。
1、这是形而上的错误比如,火车站内有车,信号亮红灯。
站外车见红灯,就不能进站。
红灯提供给站外车一个信息——站内有车,不能进站。
站内有车是红灯信号的本质,也是站外车不能进站的根本原因。
价格仅仅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告诉人们供求关系的状况。
在形式上,无论供方还是需方,都是根据市场价格制定自己的行动决策。
但实质上,决策是根据供求关系制定的,不过价格信息易得,而供需量信息不易得到罢了。
恰如站外火车看不到站内车,只能根据红灯信号停车一样,当信息不充分时,供需双方只能根据价格制定决策。
恰如信号灯有搬错的时候,价格也有误导供求行动的时候。
2、两个定律相互矛盾“价格下降,需求增长;价格上升,供应增加”。
这两句话显然是驴唇和马嘴的关系,风马牛不相及,价格岂能同时既升又降呢?供求双方,在同一时刻,在同一市场上,见到的是同一价格变动。
根据五常老师的定律,各位客官你说说,当价格上升时,供应增长,卖给谁?价格下降时,需求增长,谁来供应??难道世界上竟然存在没有需求的供应,没有市场的价格吗?由此可见,流传那么广泛的“需求曲线”“供应曲线”,统统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
张五常简介
主要论文有:“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以及合约安排的选择”、“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交易成本范式”等等。
张教授语录
2010年4月22日-23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道农研究院和《绿公司》杂志联合主办的“2010中国 张五常
其人其事
求学生涯
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人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 阿门·阿尔奇安:张五常的导师
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他爱好
但是,这只是张五常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张五常还是中文世界最好的经济学散文家,他的《卖橘者言》风靡一时;他是著名的摄影家,可与香港著名的摄影家简庆福等人一比高下;他对书法艺术了如指掌,在谈到中国各家各派的书法艺术时真是龙飞凤舞,愉悦之情洋溢于表。
博士论文一鸣惊人
新浪财经的介绍
张五常,新浪专栏作者,在交易费用、合约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8年后获博士学位;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授。1982年返港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至2000年退休。 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学之时,就凭一本《佃农理论》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笔的专栏文章在华文世界取得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其近年来下笔完成的三卷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学术文集《张五常英语论文选》(Economic explanation :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此两书,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也将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
批判张五常
批判张五常:自由经济意识形态的传播许宝强,学者,现居香港。
主要著作有《资本主义不是什麽》。
“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及“私有产权”普遍被说成是资本主义的成功因素,这种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在香港尤其流行。
例如活跃于公众传媒的经济学者雷鼎鸣便曾写道:“自由市场是香港惊人经济成就的支柱。
”另一经常在报章杂志发表文章的经济学者张五常更进一步指出:“只要有明确的私有产权的界定与保障,‘自由’与‘市场’是不用再提的。
”而“私有产权制度就是资本主义的骨干”。
尽管没有足够的实证根据,但这种论点在香港的中文媒体中仍被视为金科玉律。
本文探讨这些经济学意识形态如何在香港的历史脉络中,通过本地经济学家的翻译和措辞等论诘策略(discursive strategies)而成为主宰的共识。
本文借用温努提(Lawrence Venuti)的“归化习见”(domestication)概念和由麦克洛斯基(Donald McCloskey)提出的经济学的措辞(economic rhetoric),分析香港中文媒体中的一种独特的文类——“经济学散文”。
本文一方面通过比较部分香港经济学者的中英文著作,探讨他们翻译西方经济理论时所采用的策略。
另一方面,亦会分析他们以中文书写的“经济学散文”的措辞技艺,包括武侠小说比喻的应用和引用前辈和权威的书写方式。
尽管他们的文章旨在宣示严肃的经济学知识或“科学事实”,但实际上“经济学散文”却是通俗的读物,其书写方式并不鼓励读者仔细探究文章所载信息。
“经济学散文”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经济学的小说世界,用以说服读者接受自由经济的价值观。
此外,本文亦会探讨香港的特殊地缘政治及历史脉络,指出社会主义中国的负面形象长久地被主流论述用来“证明”资本主义较为优越,使香港市民接受这种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更为容易。
自由经济意识形态的偏见尽管自由经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看似壁垒分明,但两派都把“自由市场”和“私有产权”归结为“资本主义”的支柱。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书笔记》
张五常《经济解释》读书笔记张五常先生才华横溢,是天才,是怪才,是老顽童,是金圣叹式的人物,是当前中国及至世界经济学界的泰山北斗。
他不走寻常路,他玩世不恭,他特立独行,用他自己独创的,反主流的,独立思考的方式来对日常经济现象作出解释,走出了一条经济学研究的康庄大道。
他语出惊人,常常提出了和当前所谓的“主流”经济学相左的观点,但细思又合情合理。
他师从多位获诺奖的学者,年少成名,堪称中国经济学界第一人。
是目前在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华人经济学家。
第一章:科学的方法主要讲了经济学研究,需要一些科学方法。
这些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经济学的基础,是避免落入“套套”的思维方式。
所以,要避免误入歧途,先要学习这些方法,所以放在第一章。
这些研究方法且与其它学科是不一样的,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考方式也不一样的,看一遍基本看不懂。
在后面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回头来看,来验证,来体会。
小结:本章是讲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第二章:从自私说起任何学科都要有最基础的起点,或者说是基础假设。
才有得研究辩论。
比如数学上最基础的一加一等于二之类,才有后面的千千万万。
经济学第一个基础假设是:个人是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
任何经济问题不可以从团体、政府、国家为起点分析。
经济学上所有行为都是个人的决策,但要注意个人决策是武断的。
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的。
经济学第二个基础假设是: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利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精辟的论证了这一点,人人都是在局限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从而对社会做出贡献。
但张五常先生扩展了斯密的说法,认为自私自利也是有害的。
张五常的导师阿尔钦论证了自私是为了适者生存,生物学家道金斯又从生物学角度说明自私是动物的基因。
张五常先生不争论这些,不去争人性本善或恶,而把自私作为一个基础的假设。
从而为后面的经济学研究提供辩证基础。
小结:本章是讲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假设。
第三章:缺乏与竞争首先张五常先生解释了什么叫“物品”(GOODS):产品、商品、服务、关爱、空气、明月清风等“有胜于无”的东西。
张五常教授谈需求定律等问题 张五常
张五常教授谈需求定律等问题2002年4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 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二楼发表演讲。
演讲的主题就是半年来学术界颇有争论的“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需求曲线是否可以向右上方倾斜?”以及“真实世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张五常为了科学的讨论“需求理论”,首先阐释了“科学的方法论”。
他认为理论的推测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
换言之,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confirmed)了。
张五常强调经济理论要解释现实,必须要了解的现实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
因为“局限条件”的改变,直接会影响对行为的解释。
为了满足理论的科学性,前提假设可能不一定都是可以被观察的事实。
但是,在真实世界中却是可以通过细致的调查而观察到“局限条件”;理论研究还可以对“局限条件”的简化分析。
张五常认为“局限条件”非常复杂、调查也非常困难,但是“局限条件”是不可以想象的,它必须是来源于“真实世界”!张五常认为他的“需求理论”的分析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论”和对于“局限条件”的调查。
传统的“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是认为:任何物品的价格下跌,其需求量就必定上升。
但是在鲁滨逊世界里,只有一个人、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价格;但是只要获取缺乏的经济物品,他就必须付出代价(Sacrifice)。
同样物品,他付出代价增加,则需求量就会减少,不会有例外的情况出现。
张五常特别强调“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是不同的。
通过讨论等优曲线(Indifference Curve)的移动,教科书中的“效用分析(Utility Analysis)”认为:由于商品价格的下降,实际收入会增加,需求曲线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但是,张五常认为需求曲线不是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就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张五常特别讨论了“吉芬物品(Giffen Goods)”的例子。
张五常谈中国的经济制度
张五常谈中国的经济制度这是冬天,张五常赤脚穿一双拖鞋,捧一只不锈钢茶杯,头发比从前更花白,永远保持着怒发冲冠的姿态——的确有怒要言,虽然刚刚出版了一本薄薄的《中国经济制度》。
但张先生说读这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多时间、搭配很多思考,才有可能读得明白。
美丽的张太常常嗔怪他说得太直白,但到底谁能真正读懂这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呢?有关中国的经济制度,有关《新劳动法》,有关中国农民……他总说:“我是老人家了,没有工夫再做周旋。
”您将这本《中国的经济制度》作为学术生涯的终结,可以视为一种功成身退吧。
张五常:解通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我跟进中国发展三十年,才写出这本书。
解释的过程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一开始能够解释得出来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是很重要的。
怎么能够解释得到呢?中国经济三十年发展那么快,当然是个奇迹。
但中国的奇迹不是像有些经济学家说的——不是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九十年代才是奇迹发生的年代。
任何国家,只要过去是吃大锅饭的,经济转为有了些私营的市场的性质,急速增长是很自然的事。
改革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相较现在可以说是近于零,从零这样的低水平上升个百分之几百,也算不了什么。
1984年左右南中国的有些地方,每年有百分之五十的增长。
那个时候,美国只有百分之三,香港是百分之六、七,而中国一些地区有百分之五十,不值得骄傲。
从无到有,有了些小的变化,就上升得很快。
你们太年轻,不知道以前的国家职工制度,做不做都是三十六块。
广东一开始有合同工的时候,从三十六块钱一个月升到一百多块钱一个月,是很容易的事。
1980年代的增长,主要是权利界定这个问题的转变。
那时候的中国,通过承包责任的合约,由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也就是当年中国的干部按照资历级别的排列)逐步转型成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这一点我认为是解释中国三十年来发展的重心所在。
在1984、1985年的时候,我就大声疾呼: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有权是不重要的。
张五常写作风格
张五常写作风格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张五常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他的写作风格。
他喜欢用最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最复杂、深奥难解的问题,把复杂的理论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说经济学家们都认为政府应该进行干预,但又找不到具体的办法,张五常却能很容易地指出其中的漏洞和产生的负面影响。
张五常的思维方式不是循规蹈矩的,也不是固定的套路,而是奇特的“直觉思维”。
他总能找到别人想不到的答案,或者用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以说,张五常的写作风格正是抓住了一般人不会深究的问题,再用简单的文字加以阐述。
因为我是主张没有货币政策的,所以我在研究中国的经济时,每当遇到什么问题,我都要去问张五常。
于是,张五常的书架上摆满了关于中国经济的著作,他的答案很多都出乎我的意料,是我想不到的。
比如他说,中国没有外资也能发展,说中国的体制没有外资和内资之分,说资本主义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这些我在课堂上听不到的东西,全都是张五常的独特见解。
张五常主张:世上本来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
有些人认为有政府就应该进行干预,认为有些企业不符合标准[gPARAGRAPH3]要求就应该关闭,那些制度不健全的就应该改革。
但张五常反驳道:“没有一种商品有缺陷,只有它不被需要的程度。
”例如你刚开始做生意,正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考虑学习一下西方国家的企业制度和营销方法,但当你已经走向成熟,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后,这些基础性工作就不必学习,因为你已经拥有完善的生产、质量控制等机制,不需要再靠管理咨询公司来保证这些事情,因为你本身就有足够强大的力量。
他说,那些政府官员总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殊不知我们古老的哲学和智慧更有价值。
他不仅敢讲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还敢大胆地拿自己的观点去挑战权威,这才是真正的独立精神。
我非常欣赏张五常的坚持原则,勇于反抗权威的做法。
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为中国辩护》,说一个中国年轻人千辛万苦考上了哈佛,但是在哈佛里发现这个学校没有中国人,就立刻退学回国创业了。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一)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他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他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他的《合约机构与非私产的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等论文继续发展了他在交易费用以及产权重要性方面的理论。
1991年他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 1935年生于香港。
·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
· 1961年——1962年攻读硕士学位。
· 1963年——1967年攻读博士学位。
· 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跟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
· 1969年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
· 1982年至今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
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学之时,就凭一本《佃农理论》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
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笔的专栏文章在华文世界取得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
其近年来下笔完成的三卷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学术文集《张五常英语论文选》(Economic explanation: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此两书,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也将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
张五常教授经济学思想简介摘要:张五常教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学术思想,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试图从基础上对教授的经济学思想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概括。
主要内容涉及教授对产权、交易费用等若干概念的解释,以及佃农理论和企业理论等。
理论是灰色的_生活之树常青_张五常经济思想研究_易宪容
215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张五常经济思想研究易 宪 容 正如科斯所言,传统的经济理论是“黑板经济”,它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经济现象不是无法合理的解释,就是置之不理(科斯,1994)。
例如,企业为什么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企业为什么是那种结构形式?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它的边界在哪里?为什么有经纪人和金融中间机构的存在?除企业之外,为什么还有许多其他的组织形式与制度安排,从最简单的日常用品采购到关于就业、保险、产品定货通知、特许证、企业合约等等?在具体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作出自己合约选择,为什么某些合约形式比其他合约形式更为常见?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中,权利规则又如何设定,其设定对经济运行有怎么样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创立以前,传统经济理论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
然而新制度经济的理论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给予自己解释,因他们的研究完全建立在生活中案例的实证分析上。
张五常与科斯一样对案例的实证分析好之成癖。
要了解玉石市场的运作,张五常曾在广东道卖玉;在美国研究原油市场价格时,张五常曾到油田及炼油厂调查了好几个月;在华盛顿州研究蜜蜂采蜜及替果树传授花粉的交易时,果园及养蜂厂也是张五常常去的地方,后来发表了《蜜蜂的寓言》一文,使张五常无意间成了半个蜜蜂及果树专家;为了证实价格分歧理论,张五常也曾在年宵夜香港街头卖桔等等。
张五常的理论基本上都是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引伸出的结论。
正如他自己所言,理论如经不起实践的考验,是很难站得住的。
(张五常,1984)可以说,张五常的文章和著作基本上是一个个的案例实证分析,无论是分成租佃制、公海渔业、香港租务管制、婚姻合约,还是座位定价、商业秘密、发明专利等都是如此(张五常, 2001B)。
因此张五常的经济研究基本上从实证出发而引申出独创性的理论。
以下仅是荦荦大端对张五常的经济理论独创性的方面作一点概括。
一、创立新佃农理论① 张五常《佃农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②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Allen,D.W.and Lueck,D,1995),而且《经济解释》中在期刊上发表的两篇文章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Medema,1995)。
张五常的经济思想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时下,张五常热正席卷中国大陆,对其顶礼膜拜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
赞赏者称其为华人第一经济学家,批评者斥之为轻狂浅薄,可以说张五常正处在火山与冰河的交汇点。
然而,在众多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中却缺乏一种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经济思想的精神,许多人对他的批评或赞赏都是围绕其品性、文风而展开,在大众传媒上的报道也多是针对其性格、言行上的怪异和狂放不羁。
然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五常决不是简单的一个“明星经济学家”。
与其说张五常是一个轻薄的学者,不如说是学术界和舆论界的浮躁风气使我们只看到了水面的浮萍和荷叶,而忽视了水下的鱼虾和莲藕。
张五常是私有产权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和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和阐释者、合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于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跟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工作。
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后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97年,他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
其代表性著作有《私有产权和分成租佃》、《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和约安排的选择》、《企业的合约性质》等,其中前两篇出自其博士论文和成名作《佃农理论》。
广为流传而且在大陆影响深远的作品有《卖桔者言》、《经济解释》、《学术上的老人与海》、《随意集》、《凭阑集》等。
倡导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于张五常几乎所有经济学著作中的主线。
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是经济学说史上两条基本的思想路线。
从经济学的萌芽时期,重商主义就鼓吹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扩大对外商品输出,赚取外国贵金属货币;在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重建自然秩序为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尤其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从理论上把这种思想提高到了历史性高度。
从那时起,经济自由主义在长达一百多年里占据统治地位。
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张五常)
张五常: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在任何经济制度下,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富贵贫贱的因素,始终脱离不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
无论在什么主义下——不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这原则是不变的。
在未开化、弱肉强食、人吃人的地方,这原则固然适用;在以盈利高低论英雄的资本主义下,这原则依然适用。
但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衡量「适」与「不适」的准则,却有所不同。
详细一点来说,在任何的一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为生存而竞争。
以竞争定成败、分贫富,必定有一个或多个衡量的准则或规格来决定胜负,或分别出「适者」与「不适者」。
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便会有不同的衡量规格。
进而言之,产权制度是衡量胜负、贫富准则的决定因素,衡量的准则是随着产权制度而改变,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便产生不同的衡量准则。
每个人的天赋条件、后天本领,甚至运程都各有不同。
亦因为这个原因,随着每个人条件的不同,他们便喜欢以不同的准则来衡量成败、贫富。
身体健硕的人,可能喜欢以暴力为准则;年老的人,则喜欢以年岁为准则;更有些人则喜欢以容貌、圆滑的交际手腕,或金钱为准则。
什么是好的准则?什么是坏的准则?这是个主观、伦理的问题。
具有聪明才智的人,可能以为应该以智力商数的高低作为分配资源的准则。
同样,有些人可能认为政治、交际手腕,或甚至是武力,都是理想的准则。
这个伦理上的好、坏问题,辩论一万年也不会达到一致的结论。
但经济学分析却可以断言,在千百种准则、规格中,只有一种是有益于社会,能够最有效地引致经济繁荣。
其原因是只有一个准则是没有经济浪费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石油价格曾经受到政府管制。
要买汽油便得要在街上轮候,时间是得油的准则。
有多余时间的人,便成为「适者」。
政府若不准以钱雇人代轮,没有时间轮候的人便会被淘汰出来。
以轮候准则来定胜负,不是资本主义,亦不可以说是共产主义,虽然在共产或社会主义下,这种情况极为普遍。
重要的问题是,花了一个小时去轮购汽油,时间是浪费了。
张五常 思考方法 -回复
张五常思考方法-回复关于张五常的思考方法,我会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写一篇1500-2000字的文章,并提供详细的回答。
一、引言(150-200字)在经济学领域,张五常被公认为是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考方法而著名,该方法对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有着广泛的启发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张五常的思考方法,并详细分析其应用的方式和影响。
二、张五常的思考方法简介(200-300字)张五常的思考方法可以概括为“案例分析法+经济智力学”,这种方法主要强调通过研究实际案例来推断经济的本质规律,从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他认为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朝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
他的思考方法融合了经济学、智力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
三、案例分析法(400-600字)案例分析法是张五常思考方法中的关键部分。
他强调通过分析现实案例来发现经济规律和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经济学理论更贴近实际情况,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具体的思路。
张五常认为案例本身承载着大量有用的信息,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揭示经济问题的本质。
他特别强调对细节的重视,认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在案例分析中至关重要。
四、经济智力学(400-600字)经济智力学是张五常思考方法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经济问题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经济本身,还涉及到人的需求和行为。
因此,理解人的需求和行为对于解决经济问题至关重要。
经济智力学主要通过研究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来分析经济问题,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
张五常认为经济智力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经济分析模式。
五、思考方法的影响和局限性(200-300字)张五常的思考方法对于经济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考方法注重实际应用,使经济学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
同时,他的方法也激发了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为经济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张五常(1943年-)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他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制度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五常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他将中国的经济制度描述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
在张五常看来,中国的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在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较为强大,尤其是在战略性产业和关键领域。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投资规划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引导和支持,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其次是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
张五常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在资源配置和效率的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强调了市场对经济调节的重要性,认为市场的力量应该得到更大的发挥,以增加效率和提高竞争力。
再次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结合。
在中国,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和个体户。
张五常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健康发展。
最后是政府和市场的合作与协调。
张五常认为,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和推动结构性改革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而市场则通过竞争机制和市场规则的发挥,推动经济发展和创新。
然而,张五常也指出中国经济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权保护不足等。
他呼吁加强市场监管和改革,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制度的效能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张五常对中国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学类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
经济学类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经济学类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经济学类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学类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1西方经济学很强调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许多经济学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但是他们总是能找到需求和供给关系的规律。
笔者也想用自己的眼光,用容易理解的语言总结一下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首先,对于生活必须品研究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由于生活必须品有这样的特点:人们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改变。
举例说明,粮食。
不管粮食的产量(供给)有多少,人们对粮食的依赖不会改变,即使某年丰收,粮食产量大增,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不会改变,并不会因为粮多而吃的量大。
当然如果人们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增加,会使得生活必须品的供给也随之增加,但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
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是由生活必须品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决定的。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需求好像一堵墙,供给好像是一个人,在用一根绳子与墙拔河。
供给这是如论用的力气是大是小,都不会使得墙有丝毫动遥其次,对于奢侈品研究需求和供给的关系。
奢侈品也有特点:收入多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购买就增加了。
需求多了,厂商对奢侈品的供给也就多了。
于是形成一个循环:需求—>供给—>利润—>工资(收入)—>需求。
具体解释,需求增加,供给增加,企业利润增加,给工人的工资增加,也就是国民收入增加,反过来刺激需求,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反之就是恶性循环。
还是形象做一个比喻,这回是供给和需求两个人在拔河,供给的力量大了,需求的力量也加大;需求的力量大了,供给的力量也加大。
理想状态下,绳子是保持静止的,经济也将稳步上升。
但这里有问题值得探讨: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和需求是互相决定的,那么应该让谁先用力呢?显然,首先刺激需求很容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五常:经济学的哲学性哲学应该是人类在思想上最艰深的学问。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洛杉矶加大作研究生时,我认识几位读哲学的,知道当时的哲学系分伦理(ethics)与逻辑(logic)两部分。
伦理牵涉到价值观,是深是浅很难说;逻辑学是无底深潭,可幸有简化的阐释。
逻辑哲学是科学方法(methodologyof science)的重心,验证假说是实证科学的主旨,当年在洛杉矶加大的经济系研究院是个热门话题。
正规的经济课程没有教,但哲学系那边有卡尔纳普(R.Carnap)教本科,同学们都嚷着去听,而经济系本身的布鲁纳(K.Brunner)是个动不动以逻辑为先的人。
是的,当年在加大的经济研究院内,科学方法是我和几位同学经常讨论的话题,主要当然是验证含意的规格。
离开加大之后我自己的发展,是重视「看不到则验不着」这个原则,认为经济学用上的无数术语皆空中楼阁,没有什么实际用场。
从论文《佃农理论》开始,我的推理习惯是每走一步必以验证为大前提——那刚好是在科学方法上跟同学们吵了几年的时候。
在该论文分析合约的选择时我提出「卸责」这个无从观察的理念,耿耿于怀久之,终于放弃。
后来凡属变量我皆着重于观察,着重于真有其「量」。
今天,在实证上,我对世事的看法跟当年的师友是有着颇大的分离了。
《科学说需求》的第一章——〈科学的方法〉——我详尽地把自己的验证方法写了下来。
经济学格外重视方法逻辑经济学者着重于科学方法起自李嘉图,后来的马歞尔执着于验证。
近代经济学者的方法争议的导火线,无疑源于老师阿尔钦一九五○年发表的关于自然淘汰与经济理论的文章。
那是阿师的旷世杰作,当年我读后有好几晚睡不着。
行内的科学方法大辩论源自弗里德曼一九五三发表的《实证经济学的方法》。
弗老在文中提到阿师给他的启发,写得不是那么好,可以商榷的地方多,于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这大辩论持续了二十多年。
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平息,但没有大家同意的结论。
是不幸的,因为博弈理论八十年代初期在经济学卷土重来。
博弈理论违反了「看不到则验不着」这个实证科学的基础原则,也漠视了经济学的基础概念。
这就带到本节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所有验证科学中,只有经济学重视探讨科学的方法。
那是为什么?虽然今天的经济学者对科学方法似乎失却了兴趣,但曾经有很长的时日他们对科学方法的讨论远超其他需要验证的科学。
科学方法是哲学逻辑那方面的学问。
专于此道的人一般对实证科学没有染指。
他们的兴趣是解释为什么自然科学(natural或physicalsciences)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能有那么强的解释或推断功能。
尤其是经过维也纳学派的耕耘,可以被推翻的假说(falsifiablehypothesis)就成为实证科学(empiricalscience)的核心哲理。
可以被推翻是指可以被事实推翻——假说不以事实为凭是无从验证的。
另一方面,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从事者很少涉及科学方法这个哲学逻辑上的话题。
我曾经拜读过爱因斯坦与哲学大师波普尔在科学方法上的辩论的来往信件,获益良多,但自然科学家中对方法逻辑有兴趣的,爱氏是个少见的例子。
我认识不少在自然科学有点成就的朋友,皆对科学方法一无所知。
他们天天在实验室操作,是成是败用不着问苍天。
经济是社会科学中唯一走自然科学的路经济属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
社会科学中还有政治、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等。
除了经济,其他社会科学很少涉及科学方法的讨论或争议。
这些社会科学当然着重事实的考查,也重视解释,但这些其他社会科学不是公理性质(axiomatic)的,即是不以一些公理或定律或武断的假设作为分析的出发点,绝少用上「可以被事实推翻的假说」从事,验证的科学方法因而少受注意。
萨缪尔森曾经说经济是社会科学中的皇后。
这是言过其实了。
我不懂政治与社会学,但从历史与人类学中学得不少,很佩服这些学问的好些论著。
不是公理性,因而不搞假说验证,但往往有令人拜服的学问,其解释力可以自成一家。
解释不一定要通过假说的验证。
经济学呢?有令人尴尬的一面。
上述的萨缪尔森是经济大师,此君二○○九年谢世时举世颂扬,但也有两位行内专家算出,萨氏生平对重要经济发展的推断没有中过一次!萨缪尔森无疑是个创造模型的天才,但他对需求定律、成本概念、竞争约束等的掌握一律不到家。
在所有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学是公理性的。
公理性是指有武断性的假设与有一般性的定义或定律,从而推出可以验证的假说。
验证是求错或求「证伪」,要以可以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从事。
没有被事实推翻就算是过了关,即是通过假说的验证而作了解释。
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学以公理性的原则从事解释,但所有自然科学皆属公理性,解释的方法跟经济学用的相同。
然而,前文指出,自然科学的从事者很少问津哲学逻辑的科学方法,但经济学却频频涉及。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没有人造实验室却要解释自己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首两个是浅的,只需略说。
第三个原因不浅,但有意思,由我自己想出来,要多花一点笔墨了。
第一个原因,是经济学要解释的是人类的行为,也即是经济学者要解释自己。
这使不少经济学者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带到自己认为是理想的世界,不容易置身事外地看问题。
然而,置身事外地客观是科学的一个起码要求,经济学者不容易做到。
为了约束自己的价值观左右着真理的追求,一些认为需要客观判断的就引进哲学逻辑的方法来约束自己。
话虽如此,那毫无解释或推断功能的福利经济学到今天还是驱之不去,问津者还是大不乏人。
当然,加进自己的切身利益,或为利益团体服务,经济学者往往把自己的灵魂贱价出售。
第二个经济学重视科学方法的原因,是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没有自然科学必有的人造的实验或化验室的支持、协助着假说或理论的验证。
自然科学的从事者天天坐在实验室操作。
原则上,经济学者应该天天到真实世界的街头巷尾跑。
但他们没有:要不是坐在办公室推出一些不着边际的模型,就是拿着一些没有多少真实细节的数据搞回归统计。
任何题材,实情究竟如何,经济学者一般没有足够的掌握。
因为这项大不足,科学的方法逻辑就变得重要,好叫经济学者能约束一下胡乱推理的倾向。
漠视变化细节带来失误这些年有些经济学者尝试「建造」自己的实验室,称「实验经济学」(其中两位主要人物我认识)。
他们炮制一些实际的情况,让不知情的外人进入这情况中,然后观察行为。
这种「实验」显然是源于考查真实世界过于复杂,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内操控,所以要设计一些特殊或指定的情况来试验那些不知就里的被验者。
原则上当然可以,但谈何容易?真实世界非常复杂,以人工调控的简化容易搞出笑话。
更为头痛的问题是:经济学的公理或定律是从人类的行为反推过来而成立,有着多而复杂的变化。
以炮制情况来作实验,充其量只能验证一些没有什么变化的行为。
不论炮制情况这项玩意,我可举一个所有经济学者相信、所有学生必读的理论,但因为不知世事而错得离谱。
那是以需求弹性系数不同来解释价格分歧。
这理论逻辑井然,但因为弹性系数近于无从观察,没有谁见过有说服力的验证。
为此我观察了多年,发觉该传统的价格分歧理论推出来的间接含意一般与真实世界的现象有出入。
最后我想出资源空置是价格分歧的原因,跟着的考查验证百发百中。
其他例子如捆绑销售、全线逼销等,也因为在街头巷尾跑得多,我找到足以跟任何人打赌的解释,皆与书本或他家说的相去甚远。
很明显,真实世界的现象细节非常重要,争取这些细节,经济学者别无选择,要到真实世界的街头巷尾跑。
空中楼阁要从自然淘汰看最后一个经济学重视科学方法的原因,比以上两个多了不少新意,说起来有点冒险,但重要,是本节要说的经济学的哲学性质的重心所在。
上文提及,所有自然科学皆属公理性,但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属公理性,而公理性的科学皆着重于假说验证。
这里我观察到的要点,是作为一门属公理性的科学,经济学的公理,除了边际产量下降定律,从局限下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的武断假设到需求定律到成本定义等,一律是空中楼阁,不加进些什么这些公理的本身难以触摸。
自然科学的公理,虽然有时也属空中楼阁,但出发点近于一律是原则上真有其物,有可以观察到的物体的支持。
例如物理学讲什么原子,化学有元素,生物学有DNA及基因等。
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自然科学十分神奇。
好比在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之前,生物学家已经肯定有DNA这东西。
是一个湛深的话题。
我把个人在局限下争取利益极大化翻为「自私的假设」这个经济学不可或缺的公理,认为是源于斯密的《国富论》——虽然中国的老子早就提出过。
斯密可没有说人是天生自私,而是说为了生存人不能不自私。
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伟大的自然淘汰的想法——整本《国富论》都有自然淘汰的味道——影响了后来的达尔文。
我们的老子就没有这样的功力了。
道金斯与达尔文的观点这里我先略说另一本重要的书:道金斯(RichardDawkins)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 Gene)。
此君从动物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出发,推理与论据详尽,说动物天生有自私基因的存在。
那是一本博大湛深的书,很有说服力,但说有自私基因只是从间接推论而得的结果。
然而,经济学说的「自私」只是一个武断的假设或公理。
我们要在斯密面前跪下来,因为过后可见,他的论调含意着的自然淘汰观能让一些经济学者用「自私」的武断假设而达到道金斯说的那个深入层面。
即是说,引进自然淘汰观,经济学不需要顾及有没有自私基因这回事。
这里我也要顺便提及作本科生选修某科时得到的一点启发。
老师教:长颈鹿之所以有长颈,因为该鹿以吃树上的叶为生。
该鹿原来也有短颈的,其基因分长颈与短颈两种。
基因属短颈的吃不到树上的叶,死得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有短颈基因的遭淘汰,余下来的只有长颈鹿。
这例子当年被引用来证明达尔文的自然淘汰观是错,因为达氏提出自然淘汰时不知道有基因这回事。
但达尔文真的是错了吗?要看我们怎样算。
只看短颈鹿吃不到树上的叶而遭淘汰他没有错,看长颈鹿的生存与吃叶的行为达氏不需要引进基因——只引进自然淘汰足够。
从人类行为反推过来的公理这就带到本节要说的核心话题——即是问:经济学的哲学性质究竟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作为一门以武断假设或公理为起点的科学,除了边际产量下降定律,这些公理不是基于一些可以观察到的或真有其物的生理细胞或基因的运作,而是基于自然淘汰,是从人类的行为引申回头而获得的定义或规律。
不同的公理或武断假设之间没有矛盾,推得出可以用事实验证的假说,就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了。
因为经济学的公理的非真实性比自然科学的来得普及,科学的方法逻辑就比其他自然科学有较大的监管用场了。
这解释了为什么多年以来我坚持要多到真实世界观察,重视市场与非市场的现象细节,然后反推过来与经济学的公理、定律或定义印证,看看这些概念或理念在细节上的变化是否需要修改,或在阐释上是否需要补充。
换言之,经济学的公理一般并非真有其物,而是从人类的行为,经过自然淘汰的左右,然后让使用这些公理的人能在细节上作补充或修改才可以发挥这些公理的解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