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师也懂心理疗法

合集下载

古医心理治疗撷趣

古医心理治疗撷趣
药 王孙 思 邈 善 治怪 病 ,便 派 人 去 把 在 游 呢 !” 宗 探 头 一 看 。 然 见 一 太 果
药 王请 进 长 安 。孙 思 邈 问过 皇 帝 发 条 小 蛇 在 盆 中游 动 .十分 病 立 时 去
病起 因 . 他把 脉 。 :君 体欠安 , 给 说 “ 皆


了九 分 。几 天 后 .李世 民 就龙 体 痊
因您 腹 中有 条 小 蛇在 作 怪 .我 给 您 愈 .登朝 理 事 了 。原 来 .孙 思 邈 为 开一 副药 方 .再 为您 上 山采 一 种 特 太 宗 开 了一 剂 催 吐 药 。又 借采 “ 特
效 药 ” 为名 .上 山 抓 了条 小 蛇 藏 在 袖 中 .并 趁 机 让 它掉 进 接 呕 吐 物 的 盆 中 . 以此 “ 方 ”治 好 了李 世 民 妙 的 “ 心病 ” 。
见 效 。” 时珍 一 看 , 方 上 开 的是 李 药 “ 四君 子 汤 ”共 是 四 味 中药 : , 人参 、 白 术、 茯苓 、 甘草 。李 时珍 给财 主一 按 脉 , 人气 虚 , “ 病 服 四君 子 汤 ”没 错 。 他 摊 开纸 笔 .略 思 片刻 .替 财 主另

《 医药与保健》20 年第 l 期 ・06 0
曲线救帝
19 8 8年 .戊 戌政 变 后 .慈 禧 大 且 是 丹 青 高 手 。他
发 雌 威 .下令 把 光 绪 软 禁 在 中南 海 的瀛 台 内 。光绪 终 日忧 烦 。茶 饭 不
的 画 还 治 好 了 一 个 肠 胃病 呢 !据 宋 朝
思 , 日渐 消 瘦 ,导致 疾 病 缠 身 。朝 文 学 家 秦 观 在 他 的 廷御 医轮 番处方 ,光绪 吃 了都 无效 。 < 海 集 》 中 记 载 : 淮 当时两 江 总督刘 坤 一得 知这 一情 况 . 有 一 年 . 他 在 河 南

古代也有心理疗法

古代也有心理疗法
的 身体 , 然 大 悟 , 笑不 得 地 说 : 恍 哭 原来 是这 么 回事 !
( 辑 /子 雷) 编
肝属木, 在志为 i 双 了以怒胜忧 。 l 得
得体 的衣 着 能让情 绪 变好 不 穿 易皱的麻 质衣 服 。 情绪 欠佳 的 日子里 , 在 不要 穿容 易皱 的麻质 衣服 。 易皱 的衣服 使人 看
到荛 狈 张主狼 : 先的 生
芝 . 出了女 l 到 还露
之 力 。 好 你 尚有 百 日 阳 寿 , 番 幸 此 回 去 不 要 吝 钱 财 , 量 享 用 . 不 尽 也 无语 , 只好 离 去 。 哪 有 心 思 坐 享 他
枉 人 生 ~ 世 。 大和 尚 听 罢 半 晌 胖 清 福 , 而 愁 眉苦 脸 , 饭 不思 , 反 茶 夜
起 来 一 团糟 , 心理 上 会 产生一 种很 不舒 服 的 感觉 。
2 847 0 / 1 0 I

 ̄ " a 气.9-1 吐出了 3 , 一 t

.,
得 ” 啊 , 叫你 给 我 治 胖 , 为 。是 我 你
何 说 我 病 入 骨 髓 只 有 百 日 阳 寿
了 , 得我 好 苦哇 ! 华伦 捋捋 胡 须 害 ”
说 看 胖不 是 已经 给 治好 了 吗 7” 你
l 胖 大 和 尚低 头 看 了看 这 嶙 岣 瘦 骨
维普资讯
古代也 有心理 疗法
— —
MNO■ E L DP■ E IP C E I E &
的 高 的 一 l 他 一 个 胖 大 和 尚 ” 外 号 。 日 . l 听 说 华 佗 行 医至 此 , 想 , 人 都 心 人 说 华 佗 是神 医 . 不 求 他 治掉 这 身 何

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医案评析

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医案评析

古代中医心理治疗医案评析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古老而又广为人知的医学治疗方法。

中医将情志与五脏联系起来,认为情志过度或失常可引起五脏疾病,治疗疾病时除了要针对症状治疗,更要重视情感调节和心理辅导。

下面,我们将通过若干个典型的古代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对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及其对疾病症状改善的作用进行深度分析。

刘一村《医心方》中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刘一村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知名医家,他所著的《医心方》一书记录了许多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有很高的价值。

刘一村在书中写到:“治疾者,先要明确病因,其次是治疗病症,最后为调理心情。

心情好坏与治疗疾病的效果直接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治疗中,心理因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医心方》中提到的一个典型案例是:“某三女,自幼体弱多病,时有头疼、乏力等症状,多方就医,但无明显好转。

因其长时间晚睡,昼夜颠倒,性格急躁,刘家医师采用中医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规定其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并配合中药调养。

于是,三女的病症迅速得到了得到缓解。

”这个案例充分表明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对疾病症状改善的作用,也提示我们要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在生活中适度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作息习惯。

卫康佳《卫氏经验方》中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卫康佳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在其所著的《卫氏经验方》中记录了许多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

其中一例是:“某女,长期患有胸痛、咳嗽、乏力的症状,经过多方治疗一直无法根治。

经诊断发现其主要病因是多愁善感。

卫氏医师就采取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指导她进行一些心理调整,同时也进行了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个案例表明,中医心理治疗能够更深入地扫除病因,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改善心理疾病的同时,也可以治疗疾病本身。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张仲景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所著的《伤寒论》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在《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医心理治疗的典型案例。

中医典故中的心理疗法从华佗到扁鹊

中医典故中的心理疗法从华佗到扁鹊

中医典故中的心理疗法从华佗到扁鹊中医典故中的心理疗法从华佗到扁鹊华佗和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两位医家,他们不仅在医学领域有卓越的成就,还在心理疗法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实践。

本文将从华佗和扁鹊的临床经验出发,探讨中医典故中的心理疗法对治疗和改善人们的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一、华佗的心理疗法华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师,被誉为“神医”。

他擅长运用心理疗法来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并以此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首先,华佗注重与病人的沟通,通过倾听和理解,使病人产生信任并倾诉内心的痛苦。

他相信情绪与身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既要治疗身体上的病痛,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

据史书记载,华佗在治疗曹操的时候,曾经跟曹操谈论他的政治理念,这样的沟通使曹操对华佗产生了深厚的信任感,从而更加配合治疗。

其次,华佗善于运用音乐、艺术和自我暗示等手段来缓解病人的精神压力,促进身心的平衡。

据说,当时有一位病人患上了重度的抑郁症,华佗便亲自为他演奏了一曲悠扬的琴音,病人听后心情逐渐恢复平静,病情也有所好转。

华佗所应用的这种心理疗法反映了他对于人的综合性的理解和治疗方式,即通过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这种独特的心理疗法为之后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扁鹊的心理疗法扁鹊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师,他不仅精于治疗疾病,还富有智慧,通过运用心理疗法改善病人的心理健康。

首先,扁鹊主张“解忧杂症”的医疗理念,即认为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密不可分。

他认为,当一个人的心理受到困扰时,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症。

因此,他提出了“治心者治国”、“治心者治病”等观点,强调治疗心理问题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其次,扁鹊强调治疗疾病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个人特点和环境因素。

他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观察和分析病人的行为、情绪和周围环境,以此来判断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疾病原因。

他重视通过心理疏导和行为调整来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

扁鹊的这种心理疗法体现了他对于心理与身体的关系的独到见解,对于当时的医疗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心理疗法的几则案例

古代心理疗法的几则案例

古代心理疗法的几则案例古代心理疗法的几则案例心理疗法,是通过控制人们外部行为的模式,进而重建或恢复良好行为模式的一种治疗方法,我国古代就开始运用了心理行为疗法,现介绍数例。

望冰止渴隋炀帝晚年迷于女色,成天萎靡不振,方士们向他进奉火丹,隋炀帝服用后内热炽盛,每日饮水十余杯仍口渴不止。

太医莫君锡建议将冰块放在隋炀常面前,让他每天望冰,不几天口渴就止住了。

解裙除僵一孕妇仰面取物后不能弯腰,大家都感奇怪,名医徐迪让给她穿上衣裙数十层,又叫人当众一层层解开,每解一裙,就丢在她面前,当解到最内一层时,孕妇不觉用手力护,自然就弯下腰来。

又有一位妇女,患了双手高举不下的怪病,请湿热学派名医叶天士治疗。

叶令其家人退出,两人相对,向妇人笑笑,遽尔要脱其裤子,那妇人一惊,急忙用手掩护。

天士大笑说:“好了!”导泄释疑一人在亲戚家醉酒后,被送到花房歇息,半夜酒醒,他十分口渴,就到石槽边喝了不少浇花用水,天亮后见石槽中有许多小红虫,自此觉得胃中常有蛆物蠕动,食寐不安,人渐瘦弱。

名医吴球将红线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捣烂,做成红线丸十数粒,让病人在暗室服下,不一会,病人在盆中泻出红线段,像蛆一样浮在水中,病人看后,疑窦顿解,调理半月就康复了。

杯弓蛇影晋朝河南太守一日请客吃饭,一把挂在墙上的弓映在杯里,客人以为是蛇,回去就疑心生病。

太守得知,再次请他吃饭,席间暗示杯中的蛇影是壁上的弓的倒影,那客人的病,便霍然而愈。

发泄疗法一人生病,派人请叶天士出诊。

叶询问患者情况后,故意一请不去,再请不去,只问来者病人情况如何,来者告诉他:“你不去他咆哮如雷。

”于是叶出诊,见病人已有气无力,开方令服,说:“没事了!”果然如此。

请问天士,他笑道:“这是我的医法。

”因为病人的病源于积愤于胸,叶天士故意激之发泄,然后以药导气培元。

赠画疗法南北朝时,鄱阳王被杀,他的王妃悲痛不已,一病不起,百医无效,王妃的哥哥请画家画鄱阳王像,以慰哀思。

画家有意画上鄱阳王生前与宠妾调笑的一副丑态,王妃一见,陡然坐起,悻悻然骂道:“这老匹夫不是好东西!”从此病竟渐好。

古人的心理疗法

古人的心理疗法

古人的心理疗法古人的心理疗法翻开中国古代医家的医著,中医先哲们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形神”即心身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构筑起朴素的心身医学体系。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脏腑藏神”、“七情内伤”的理论和本土化的“情志相胜”的操作技术,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经典医案。

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张从正(1156—1228年),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是中医“攻下派”的代表医家。

张氏精于中医的心理治疗,他在发挥《黄帝内经》中情态相胜的理论时说:“悲可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

”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张氏运用感、娱、怖、触、夺等方法无药而愈病的验案,可窥古代中医心理疗法的一斑。

笑疗祛痞满息城司侯,闻其父死于兵乱,大悲痛哭,遂觉胃脘胀满,状若覆杯,疼痛难忍,服药无寸效。

张子和出诊时,恰巧逢巫医在病人的床边念念有词。

于是他便模仿巫医的举止神态,“杂以狂言以谑病者”。

司侯大笑不已,数日后痞满皆散。

中医情态致病说认为,七情内伤可致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腹满、胀痛、呃逆、泄泻等症状。

司侯因悲忧不解,气郁于中,聚而成痞,情志不畅是根本的原因。

张氏巧用“喜胜忧”的情态相胜之理,使病人乐而忘忧,气其舒缓通和而祛病。

现代心理学则将笑视作一种愉快心境或轻松情绪的体现,对改善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状态十分有益。

对周围事物荒唐的认识和个人优越感的产生,便会带来心身的放松和快慰。

近年来,国外的笑俱乐部生意红火,说明“笑疗”正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青睐。

娱乐除狂怒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

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

众医皆用药治疗,半年多症状未减。

张从正认为此病既然药治不效,当施情治。

便让两个女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妇人大笑。

次日,又令作角斗,病人又大笑不止。

然后让两个能吃的妇女,在病人床前进食,时夸美味可口,病妇忍不住索食品尝。

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术

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术

中国古代心理治疗术激怒疗法: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阌王得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

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

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

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

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施,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用粗野话语激怒齐王。

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

可惜太子和王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阌王还是把他杀了。

但文挚对症下药,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

小明分析----按照弗祖的说法,抑郁症是力比多能力内投,转向对内攻击的过程。

名医文挚做替代性客体,引诱齐王内射的有害物投射出来,认同了他的投射出的情绪,用反移情做治疗,自然恢复心理能量的平衡,如果是荣格做这个案例会用游戏或仪式转移置换能量吧。

逗笑疗法: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

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的严重。

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

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

”巡按大人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

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

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

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

”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小明分析----用荣格的眼睛看这个案例,大概这位巡抚大人是一个认同父亲之名的人,用拉康的观点看,巡抚大人的阳具缺失了,或许是在官场上自恋受挫,老中医用暗示疗法或许激活了他自体中的阿尼玛原型,结果还是恢复了平衡。

五个古代中医心理疗法故事ppt

五个古代中医心理疗法故事ppt
情志相胜疗法应用
利用恐胜喜的方法,用范进岳父 的打骂刺激他,使他从过喜转为 恐惧,最终病愈。
故事二:杯弓蛇影
故事概述
有人误将映在杯中的弓影当作蛇,后 因惊恐致病。
情志相胜疗法应用
利用喜胜忧的方法,设宴饮酒,使病 人心情愉悦,最终治愈疾病。
02
移精变气疗法
理论基础
01
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通过调整精神状态来治疗疾病。
应用原理
通过故事引导患者认识到外界信息的真实性和自身期望值对情绪的影响,从而调整心态,缓解焦虑和 恐惧等心理问题。
03
语言开导疗法
理论基础
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通过语言沟 通来疏导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正 确的观念,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
认为语言具有治疗作用,能够影响人 的心理状态,通过正面、积极的语言 引导,可以改善人的情绪和健康状况。
故事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惜鱼
故事概述
一位郑国人非常珍惜一条鱼,每天都会为鱼祈祷,希望它能够活得长久。后来,这条鱼因为得到郑国人的照顾而 变得更加健康。
语言开导疗法应用
通过与患者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引导他们关注积极的事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缓解焦虑和压力。
故事二:掩耳盗铃
故事概述
一个盗贼在偷铃铛时,为了不被人发现,他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 铃声了。
五个古代中医心理疗法故事
目录
• 情志相胜疗法 • 移精变气疗法 • 语言开导疗法 • 以情胜情疗法 • 暗示解惑疗法
01
情志相胜疗法
理论基础
情志相胜疗法基于五行相克的理论, 认为不同的情绪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 关系。
通过调整情绪状态,可以治疗由不良 情绪引起的疾病。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也提出了许多与心理治疗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主张“治未病”,即在人们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之前,通过调整身心的平衡和协调,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中的心理治疗理论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与疾病的关系、情志对人体的影响、心理与疾病的相互关系等。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对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情绪的波动可以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衡,从而引发疾病。

它将人的情绪分为喜、怒、思、忧、悲、恐六种基本情绪,认为过度或长期的情绪波动会对相关脏腑造成伤害。

过度的喜乐会伤及心脏,过度的怒气会伤及肝脏等。

《黄帝内经》提出了通过调节情绪来达到治疗的方法,如调节心态、修养情志、养生等。

《黄帝内经》还强调了心理与疾病的相互关系。

它认为,人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抑郁情绪会导致气机郁结,从而引发疾病;恐惧情绪会使心肾相枯竭,导致内脏功能紊乱。

心理治疗理论强调了通过调整和治疗心理问题,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根据《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

一是通过调整饮食来调节情绪。

《黄帝内经》指出,饮食与情志有关,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性质,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的效果。

吃一些温热食物可以驱寒温经,促进情绪的平衡;多吃一些酸味食物可以舒肝散郁,缓解愤怒的情绪等。

二是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节情绪。

《黄帝内经》认为,呼吸和运动与情绪紧密相关,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方式,可以调节情绪的波动。

深呼吸可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气机运行,舒缓情绪等。

三是通过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释放来调节情绪。

《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些心理疏导和情绪释放的方法,如倾诉、咳嗽、哭泣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负面情绪,调节情绪的平衡。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主要通过调节情绪、调整饮食、调节呼吸和运动、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释放等方式,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整人的心理状态、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古代中医忧郁症心理疗法大观

古代中医忧郁症心理疗法大观

古代中医忧郁症心理疗法大观提到采用心理疗法治疗忧郁症的情景,很多人的眼前总会出现一张长沙发,患者躺在上面,与坐在旁边的心理医生进行交流,这是典型的西方忧郁症心理治疗画面。

事实上,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探索中医忧郁症心理治疗的开端。

中医忧郁症心理疗法之逗笑疗法清代老中医在诊治一位身患忧郁症的巡抚官员时,根据中医“郁则气结”的病因,出其不意的让巡抚大笑不止,以逗笑方法治好了巡抚的忧郁症。

巡抚大人因患忧郁症,整日闷闷不乐,老中医故意诊断巡抚为“月经不调”,让巡按听了每每捧腹大笑,久而久之,巡抚的忧郁症就消失不见了。

中医忧郁症心理疗法之激怒疗法战国时代,宋国名医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国国主齐闵王的忧郁症。

治疗期间,文挚故意三次失约问诊时间,让齐王大光其火。

后来又对齐王举止放肆,并用言语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了,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竟然好了。

中医忧郁症心理疗法之怡悦疗法怡悦疗法与逗笑疗法相似。

均是通过让患者心情变好来减缓忧郁病情。

这次辨证施治的中医是传说中的名医张子和,他在一次出诊时,碰到一位不思饮食,情绪异常的村妇,经过诊断,这名村妇原来是患了忧郁症。

张子和故意让人扮丑令病人心情愉悦,同时又让人在她眼前大吃大喝,勾起了患者食欲,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不药而愈。

我国传统中医疗法在忧郁症的治疗中有着绿色、安全,对身体无副作用的优势,这使得临床医学领域越来越多的采用中医忧郁症治疗方法。

如果您想更多的了解中医治疗忧郁症的方法和特点,欢迎随时向我们的在线心理医生进行免费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古代案例(3篇)

心理健康教育古代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在古代,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然而,在我国古代,也存在着一些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案例,这些案例为我们了解古代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以古代一位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古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二、案例背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医圣”。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内科杂病的专著,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不仅注重药物治疗,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出了许多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观点。

三、案例内容1.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夫病之由外入内,由内达外,有形之病,无形之病,皆生于心。

”他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如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悲则伤肺,恐则伤肾等。

张仲景的这一观点,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古代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

2.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张仲景在治疗疾病时,注重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他认为,心理治疗可以调整患者的情绪,缓解病情,而药物治疗则可以针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忧郁症时,张仲景主张通过调整患者的情绪,使其心情愉悦,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以达到治疗目的。

3. 重视患者心理需求张仲景在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

他认为,患者的心理需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

因此,他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治疗慢性疾病时,张仲景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苦,给予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四、案例启示1.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张仲景的案例表明,古代医学家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古代,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但医学家们已经开始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心理治疗方法。

这为我们今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括了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和疗愈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们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完美的状态。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今天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黄帝内经》对心理治疗的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精神始生于心,其形始见于意”的观点,强调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健康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中也提到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之本”、“心者,喜怒在心,怖患在脏,恐惧在肾,寒温在肝,喜乐在脾”等对心理活动和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心理治疗的方法。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针灸疗法。

《灵枢·经脉》中提到了“阳明病者,酌针于阳明”、“太阳病者,酌针于太阳”等针灸疗法的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起到调整情绪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

除了针灸疗法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药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还可以通过作用于穴位和经络,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调整情绪等多种生活方式调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治疗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在治疗心理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了心理治疗应“因人而异”,具体来说,治疗要根据人的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要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和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案。

古人:如何治疗心病?

古人:如何治疗心病?

古人:如何治疗心病?以前哪有这么多心理疾病?都是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吃饱了撑的!这种看法不光普通人有,一些心理医生也是这么看。

他们的论据是——以前医学文献上可没有记载过这么多种心理疾病。

其实,这只不过是概念更换的结果。

无论是“心理疾病”这个大概念,还是象“抑郁症”这样具体的疾病名称,都是这二十几年才普及开来。

如果说以前没有这些词汇,就说过去的人没有心理疾病,那么政治学家便可以说古代没有阶级斗争,经济学家也可以说古代没有通货膨胀,貌似这两个词古代文献里都没有!用什么词并不重要,发生过什么事才重要。

中国古人普遍存在着心理疾病,只不过中医将它们称为“神志不安”。

其症状包括心悸、惊恐、失眠、烦燥、不由自主以至颠狂。

可以发现,大部分看似时髦的心理疾病的症状都包含在其中。

古人早就有心病。

中医也早就总结出相应治疗方法,只不过不叫心理治疗,统称为“安神”。

其实,“心理疾病”只是个现代医学的概念。

在古代,人们并不分什么“心理疾病”、“生理疾病”,一直认为它们在互相影响。

中医认为,人的每个内脏都主导着一种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有心藏着“神”,肝藏着“魂”,肾藏着“志”。

神志不安与这三个器官有密切关系,所以治疗的方法也要围绕着它们来进行——补肝、补心、补肾中医主要的“安神”方法分为两类,养心安神和重镇安神。

前者主要适用于多梦、失眠、神情恍惚等症状,类似于现代心理疾病概念里的抑郁症、焦虑症。

中医认为这是心肝血虚,心阴不足所至,宜补。

在治疗上,中医多选用酸枣仁、首乌藤、柏子仁、五味子、麦冬等药物。

著名中药“天王补心丹”就是专门养心安神的药,可以看成古代的心理药物。

重镇安神针对烦燥、易怒、狂妄等症状,类似于心理疾病中的轻燥狂、循环性心理障碍、癔症,以及某些精神病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阳气躁动引发的病,宜镇。

多选用龙骨、牡蛎、朱砂、琥珀、珍珠等金石类药物。

中医的这些经验被现代医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特别以养心安神为主。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文献之一。

在《黄帝内经》中,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被称为“阳明心学”,该理论深刻地反映了中医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下面将简要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理和身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有关。

《黄帝内经》提出了“心脏主治神明”、“脾胃为生气之源”等观点,强调了心、脾、肝、肺等脏腑的重要性,认为调整脏腑功能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按摩、气功、药物治疗等。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平衡心理的方法。

按摩则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推拿、揉捏、拍打等手法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心理健康。

气功则是运用特定的呼吸法、体位法和心理调节法,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和心理健康。

药物治疗则是通过选用适当的中药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心理症状。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是通过调整饮食,合理摄取寒热、草木、酸甘苦以及五味等,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其次是通过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平衡阴阳。

再者是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减少过度兴奋或抑郁的情绪,以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是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方法,强调了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的针灸、按摩、气功、药物治疗等方法,以达到调整心理健康的目的。

这些方法具有独特的中医特色,为现代心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古代三位名医巧用心理疗法

古代三位名医巧用心理疗法

古代三位名医巧用心理疗法孙思邈巧治“龙疾”唐朝某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一班亲信前往锦屏山游览。

游罢群峰,太宗来到一潭清泉旁边,只感到口干舌燥。

于是,他弯下身子,用手捧了几捧清泉痛饮。

饮毕,他突然看到水中有条小蛇在游动,心头不由一阵恶心。

回宫后,他便一病不起。

为了医治皇帝的疾病,一群御医们忙了个团团转,开了不少珍奇药方,可是,龙体依然如故。

谏臣魏征见皇帝日渐消瘦,忽然想起了药王孙思邈善于治疗各种怪病。

于是,他立即便派人去把药王请进长安。

孙思邈进京后,咨询过皇帝发病的起因,给他按过脉,心中有数了。

他说:“君体欠安,皆因您腹中有条小蛇在作怪。

现在,我给您开一服药方,再为您上山采一种特效草药,君病则自除矣。

”几句话说得龙颜大悦。

药王当日就上了山,采来草药,连同另一些中药煎汤给太宗服用。

太宗服药后,顿感胸口发闷,逆气上升,不由“哇”地一声呕吐起来。

立在一旁的孙思邈早有准备,赶快顺手拿了个盆子来接。

太宗呕过之后,药王忙把盆子里的呕吐物端到万岁爷面前,面带微笑地说:“您看,小蛇已经吐出来了,这不,它还在游呢!”太宗探头一看,果然见一条小蛇在盆中游动,十分病立时也就去了九分。

几天后,李世民就龙体痊愈,登朝理事了。

原来,孙思邈为太宗开了一剂催吐药,又借采“特效药”为名,上山抓了条小蛇藏在袖中,并趁机把它放进接万岁爷呕吐物的盆中,以此“妙方”治好了李世民的“心病”。

李时珍“换汤不换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出名之后,求医者甚多。

有的病人明明已经请医生看过病,但不见效,还要请李时珍再看看才放心。

每当这种情况,李时珍便采取拿手的心理疗法,收效极佳。

有一次,一个拉痢疾的病人请李时珍看病,说是请大夫看过,见效却不大,希望请名医再看看。

李时珍给他把过脉,知道他的病已经好了,只待时间来恢复。

但是,病人硬要他给开个药方。

李时珍在路边拔了几株草,要病人煎水服。

服过之后,病人的病马上痊愈了。

原来,那位病人的病已成强弩之末,李时珍随手拔的野草根本没有药性,不过是“安慰剂”而已。

古代中医巧治心病

古代中医巧治心病

古代中医巧治心病赵德贵【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年(卷),期】2019(000)011【总页数】2页(P79-80)【作者】赵德贵【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如今,心理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明显疗效。

其实,我国古代医家早就应用心理疗法了。

古人认为“上医医心,中医医形,下医医病”,是符合治病求本原则的。

下面选录几段古代有名医巧治心病典例。

张子和送笑治哀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子和非常善于以情治情,当时的举人项关今年老而得子,举家欢喜,可惜儿子未满周岁,不幸患痢而死,项夫人悲伤过度而致重病,百药服遍不见效果,特请名医张子和诊治。

张先生问明原因,突然起身说:“老伴要我做油豆腐嵌肉,我还未办妥,得赶快回家,不然老伴的拳头可不留情啊!容我告辞,明天一定送药上门。

”项夫人闻之不禁笑出声来。

第二天张先生来项家,急得一头汗说:“未找到药只得道歉。

”项夫人看到张先生的狼狈样,大笑起来。

第三天张子和进门一脱袍便找药,非但没有找到,还露出了女人衣衫。

张连忙说:“来时匆忙穿错衣裳。

”项夫人看见后捧腹大笑。

张显得很不好意思。

他走后,项夫人越发笑个不停。

自此项夫人见人就讲,讲一次笑一次,不出半月,项夫人的病奇迹般痊愈了。

20天后,张先生来到项家索要“脉理费”,项夫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三剂良药!石胜激怒胜忧思据《后汉书》记载,宜阳太守孙翼,因长年忧思气结患了忧郁症,服数药均无效,派人请来当地名医石胜诊治。

石胜不仅医术高明,且诗文绝伦,他观颜察色并详细了解太守的病因病情,之后,便给太守开了一个奇妙的处方,然后还索要了些珠宝银两,便不辞而别。

石胜走后,太守忙展开处方细看,只见一张纸上画了一个光着屁股的小孩,背上歪歪斜斜写着“太守”字样,下面还落有一首讽刺诗:“太守姓孙实不祥,呼宗唤爷度时光,开口比人小两辈,姓‘儿’也比姓孙强”。

太守看后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命人火速追拿孙胜。

此时,孙胜早已不知去向,捕快只好空手交差。

清朝风流才子李渔治疗心理疾病的七大办法

清朝风流才子李渔治疗心理疾病的七大办法

清朝风流才子李渔治疗心理疾病的七大办法清朝的风流才子李渔,精通诗词,精通古玩,精通种植,精通居室布置,也精通医术和心理治疗。

他的心理疗法堪比弗洛伊德和欧洲名噪一时的心理医生。

李渔所处的清朝,没有西医只有中医,大多是一本《本草》包治百病,对于心理疗法,中医还没有认真地研究和推行,而风流才子李渔不仅将此疗法推行于生活之中,还形成为文字传世,可谓是清朝以来的心理疗法奠基者。

李渔的心理疗法不仅是医病型的,也是文化型的,读起来可以会心一笑,解人郁闷。

他的心理疗法大致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一个病人本性酷好之物,就是治疗病人的最佳之药。

李渔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必有自己嗜好之物,当这个人有病不能医治的时候,满足病人的嗜好,就是一副治病的良药。

刘伶一生嗜好美酒,当他病入膏肓的时候,给他一碗美酒,或许就是一副良药;卢仝之一生嗜好浓茶,当他病入膏肓的时候,给他一碗浓茶,或许就是一副治病良药。

一个人的嗜好,与一个人的生命相通,当他有病的时候,生命里或许需要他的的嗜好之物来挽救他的生命。

李渔认为:无病不可自医,无物不可入药,何况一个人一生嗜好之物,必是一副治疗一个人的心理良药了。

二是一个病人的急切需要之物,就可以当做药物来治疗这个病人。

李渔认为,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一个人不分贵贱,不分穷富,无论是官僚还是平民,无论是乞丐还是富翁,都有自己急切所需之物,并且都没有满足的时候。

穷人迫切需要的是钱财,富人迫切需要的是官位,贵人迫切需要的是加爵,老人需要的迫切之物是长寿。

所以当这些人病入膏肓,就不是药物能救得了的,应该把它们迫切的需要之物作为药品送给他们,或许比药物还有疗效。

家贫如洗者病入膏肓,假称有亲戚馈赠金钱若干,放置于床头,让他高兴无比,贫病者就可减轻疾病,或者缓慢恢复或致痊愈。

富人苛求获得官位而病入膏肓者,可谎报纳粟或谬称荐举,甚至官府八抬大轿抬至院内,即可治疗渴望为官的富人之病。

已贵为官者病入膏肓,假若在偏僻小县为官,谎报移至富庶之地,或者加品一等,也是治病良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医师也懂心理疗法
利用心理疗法治病,不只现代人懂,古代医师也常施用。

清代的《续名医类案》中,就记载了这么一起真实病例。

当时,有名因眩晕而卧病不起的妇女,来求名医傅青诊治。

结果,傅青开出的药方是“软石汤”。

病妇丈夫按傅青的吩咐,要将石头煮软,让妻服下。

哪知,煮了几天几夜,石头坚硬如初。

这几天里,病患的丈夫渴了,就喝点水;饿了,随便塞点干粮;困了,就眯着眼小睡片刻。

几天下来,整个人都脱了形,邋遢不堪。

病者见状,大受感动,挣扎着起身,和丈夫一起煮石头。

直至此时,傅青才道出原委。

病患眩晕,是因为心中的郁怒所致。

要令其能起床,就得化解郁怒。

爱是驱散郁怒的良药,于是傅青故意开出“软石汤”,让其夫展现出情比金坚的一面,感动了妻子,心中的郁怒自然驱散。

这么一来,病就不药而愈了。

若说这起病例,是利用正面的心理力量,那另一起,则是从反面为之。

《伤科汇纂》中,记载了这么一个病例。

有名女子,腿骨脱臼,找大夫诊治。

大夫匆匆将牵引端固定后,就借故离开。

女子大腿外露,又羞又臊,拼命往里缩。

结果,这么一用力,腿骨就因此而复位,恢复了正常。

在后一起病例中,大夫利用的是患者的羞耻感。

通过令其产生羞耻感,进而下意识地反抗与挣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患者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受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一步步照着大夫的设想来走,结果就不药而愈了。

可见,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心理力量,只要利用得当,都是治病的良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