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为何中国古建木结构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想:为何中国古建木结构为主?
非法懒惰
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但是一直很喜欢建筑。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宏大的,很多专家学者都没定论,在此只是一点最近的感想,来源于最近的工作。
这篇东东的铺垫有点长,但其实可以再写得详细些,但鉴于可能会产生视觉疲劳,省去了很多可以展开的细节,这些细节我将视为“你懂的”,当然也许有很多表述不清的地方,可是我也随时准备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板砖,所以暂且如此。写这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一本正经不带客套的抛砖引玉,因为不能入建筑这行一直很遗憾,所以扯扯闲篇成了我的业余乐趣,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能引来行家的指正,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废话结束,猜想开始。
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反映到他的衣着谈吐中一样,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可以反映到她的建筑中,这也许不像1+1=2可以直接推到100+100=200,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
首先,我相信世界是混沌的世界,就像树枝向上乱七八糟的生发,海岸线无规则的曲折,云朵漫无边际的飘移。但是混沌也不是完全无规可依,有一个混沌学专有词汇可以概括其中一方面的特征,就是“分形”,用我的理解就是,某一样东西的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具有很强的相似度,或者不准确的说,无数个形态相似的分身凑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由分身的形态特征推演出来。用之前举的例子解释就是,你虽不知道下一根树枝具体往哪个地方生发,但它生发的形态和角度肯定和之前长出的树枝是相似的,如果将一棵树上稍粗的树枝照片比例缩小,和稍细的树枝照片比较后,肯定无法区别谁是主枝谁是次枝,因为他们在形态及分叉的角度上都太相似。
然后,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连命运都能决定了,发型、衣着、谈吐之类的东东在性格的掌控中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分析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许是解释为什么中国古建筑是木结构为主的一条可行的思路,虽然由我这门外汉来写这样的文章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而且肯定有不少前辈专家们写过此类文章(我没看过),但鉴于我脸皮厚度向来有增无减的趋势,还有无知者无所谓的白痴精神,决定一踩油门,飙向未知但又向往的领域。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咋样的呢?不要举出什么勤劳、善良、以和为贵之类教科书上的词语,那样会太和谐的。个人觉得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就是两个字:现实。
你可能觉得当代中国人很现实还有据可依,古代人很现实有啥证据呢,有一个我觉得比较有力的证据就是:中国本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宗教,儒教不算真正意义的宗教,而道教在基层不具有广泛影响力,即
使有外来的宗教传入,也被盖头换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宗教。
当耶稣到处奔忙为犯错误的教徒洗净灵魂时,当释迦摩尼为众生轮回超度时,中国是哪位大神在忙碌呢?扳扳手指头,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怕是观音菩萨了吧,这位大神最擅长的就是救苦救难了,也就是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得来帮我,要的是现金,而不是定期存款,更不是期货。
当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们相互厮杀相互pk时,中国在现实感十足的儒家学说中,毫无思想障碍的包容着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异教,反正都是为天子为中央服务嘛,只要对生存发展没阻碍,四海之类皆兄弟啊。也就在中国,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道教徒,每碰见一个庙一个堂,国人习惯见神就拜,刚拜完观音,就拜太上老君,如果这事放在国外,估计早就被火刑了,信仰不忠贞啊。可在中国,没事的,国人向来了悟死后一片虚无,讲究现世报就行,托神办事就得多管齐下,所以就有了国人见神就拜的习俗,而投资来世等太遥远的事风险很大,即使说什么积阴德也是为了福泽子孙,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来世。
所以说,中国从古人开始就深谙投机,而不擅长投资。
这种性格其实也可以解释为啥20世纪初的祖宗们为啥引进了现在最具传播力的马克思思想了,那时的人们被外国人欺负得两眼花,怎样能独立、富国、强民的问题很是逼出了一堆放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们,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强势洗脑下,在马克思爷爷严密逻辑的华丽忽悠下,关键是在苏联老大哥这个社会主义的成功产品的问世后,中国这颗种子发芽了,因为要让中国人觉得你行,你拿出企划书还不够,得看见样品,得有一条既有的成功之路才行。而X爷爷之所以能成为最高领导人,就是因为他是当时那一堆人中最具现实感的人,不然“枪杆子里出政权”咋可能从一群理想主义的人脑子里蹦出来呢。
其实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现实的例子还很多,至于为啥会这么现实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再不进入正题,我这文章就要改题目了。当然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我所说的是中国大部分人的性格,因为在如此现实的国度里也产生了很多思想华丽彪悍不靠谱不和谐的各种家们,在这里向异类的他们致敬。
佐料终于炒得差不多了,现在终于可以加主要食材了。上回书说到性格决定命运,一个民族的性格可以决定她的建筑风格,而我提出的一个论点是,中国古人的性格可以用“现实”二字概括。
现实的性格恰恰决定了中国古人不得不用木结构作为建筑的主体。
很武断的结论吗?不,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等一辆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的公交车(也许一天也许一年),旁边有一桶水,一堆一次性杯子,一堆未成形的陶土,一个制陶机器,你是用一次性杯子喝水,喝一次扔一次,还是先制作一个永久使用的陶土杯子再喝水?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一次性杯子吧,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啊,呵呵。当然也有说边用一次性杯子,边制作陶杯的,可恐怕没人会一开始就选择制作陶杯吧,而且如果考虑到你在制作当中公车就来了,你之前不管做没做成的功夫都白费了,所以只选择一次性杯子的可能性就很大。
再来看看中国正统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恩,我们的母亲河,她是一个脾气反复无常的母亲,九年可以泛滥10次的那种类型,因此古人在生存中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个不确定性就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的公车一样,而我们又不能离开水源,所以木材作为当时最容易得到,搭建起来不怎么费功夫,且遮风避雨能力相对较强的材料,成为了我们祖先居家的首选,也就成了我们古建筑的基调。有人也许会说,既然黄河那么容易灾害,为嘛不搬到长江去,那是因为那时的生产工具很落后呢,我们祖先当时使用的工具刚好能应付黄河流域一带细软的土壤,其他难搞的土质得等到工具升级后才能去开发呢。所以啊,有句话说“三岁看大”,在自然环境的折磨下,再加上部落间不间断的资源争夺,中国古人现实的性格基调就形成了,建筑风格基调也形成了。
这样的基调一形成,就像一个惯性,开始了在时间坐标上的延续,虽然期间也有什么高台建筑之类的东东出来露露脸,但性格基调决定了木结构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主角。
到了教科书上定义的封建时代的开始,这种现实主义更是有增无减,木建筑可以让一个王朝的宫殿快速矗立,也可以使前一个王朝的痕迹很快覆灭,覆灭的方法不一定是火烧,也可以是拆了重新裁剪搭建新王宫,这也和中国总是在王朝更替中重新轮回循环而没有实质进步很呼应的。
当然,使用木建筑也和气候之类的因素有关,但即使是气候,也是古人们出于现实的考虑。
比较一下欧洲的以石头建筑为主的风格,他们的国王虽然不确定,但长时间都是基督教当老大,所以他们可以在这种确定中用一两百年来虔诚的修一座教堂,在没有质监局检测的情况下,这教堂再屹立不倒几百年。即使是有同样泛滥史的尼罗河,因为人家是定期泛滥,也是确定的,所以人家建筑也都是土石建筑,当然了,他们那个地方确实也是无树木可砍。
这样说来,好像是个就地取材的问题,但其实还是和性格很大相关,砖在汉朝就有了,但到明朝期间,中国的建筑才开始大量的使用,也许是因为好的树木都被砍得差不多了吧,古人也很破坏环境的,比如金丝楠木在古时候是很多的,后来因为这材料太好,所以盖宫殿修陵墓都大量使用,而这树木长得又慢,所以就渐渐变得稀有了。
今世福今世用,因为不相信永恒,因为对自然的敬畏,所以这样现实感的祖先们将木材作为了建筑的主要材料,这是他们的智慧,但也许也是他们的缺失。
·发表评论
[更多评论] [更多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