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修改版

合集下载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教程主编:吴华钿林天卫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源起第二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教育学的价值第四节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节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第一节个体发展概述第二节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教育必须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第四节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第四章教育方针第一节教育方针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教育方针第五章教师第一节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第二节教师的素养第三节教师的职业道德第四节师生关系第六章教育内容第一节德育第二节智育第三节体育第四节美育第五节劳动技术教育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课程形式第八章教学基本原理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第九章教学基本程序和策略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二节教学基本程序第三节教学策略第十章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第一节课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教学评价第十一章课外教育活动第一节课外教育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第十二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级概述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第十三章学校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第二节学校管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源起一、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

“教”和“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教”在甲骨文中为“”,表示成人手拿着器械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

“育”在甲骨文中为“”,表示妇女养育孩子。

在先秦古籍中,“教”与“育”很少连用,大都只用“教”字来论述教育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法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概由拉丁语Eduiêre而来,“教育”一词含有“引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调整版)

教育学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形态: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从非制度化教育是中演化而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美国教育家、非学校化的倡导者伊里奇:学校教育体系是“组织化”、“同质化”、“仪式化”,总体上具有“压制性”、“同质性”、“破坏性”,妨碍真正学习和教育,降低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导致人们没有创造性,对出乎意料事物的惊奇和对事物的想象和对生活的热爱。

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取代之“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洛克《教育漫话》在健全人格方面,学校教育无法取代,今日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传统的教育:一个社会的传统风尚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教育性,“国民性”由国家或民族的社会传统塑造。

社会制度: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信念的塑造作用。

一个方面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个体德行的发展和形成。

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指个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教育。

4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根本错误:非科学。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的目的的角度来论述起源问题,从而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包括萌芽阶段和独 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又包括: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 夷:不分地域、种族。 2.论教育作用:提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 5.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温故知新。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 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真题预测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尽心上》 D《中庸》
真题预测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型、继承性 、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真题预测
1.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进行六艺教育,主要 括: 、 、 、 、 、 。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 的 。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 教教育。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注 重培养军人,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雅典教育注重培养有 文化修养、品德优良、多才善辨的公民。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 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2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的定义
广义定义
教育是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及形成人的 品德的活动。
日常含义
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狭义定义
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 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终身教育
教育并不随着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是终身性的。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教育改革与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研究和实践,推动教 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 城乡和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全 面发展,优化课程设置和 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 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 提供优秀人才。
定义
教育学理论是关于教育现象和教 育实践的系统化、概括性的认识,
它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指 导。
目的
教育学理论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 规律,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 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构成要素
教育学理论由概念、范畴、原理和 规律等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 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学理论 体系。
传统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 学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01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教育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教育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特点。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此外,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反过来指导教育时间。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7、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8、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

9、受教育者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10、教育影响是教育时间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终结。

11、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J)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到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12、古代教育: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极端。

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4、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与(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16、中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7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就(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继承性
5.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6.生产性
7.民族性
4.长期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三)练习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B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继承性 D.生产性 2.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B ) A.教育具有阶级性 B.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的制约 D.教育具有永恒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4.真题
(1)教育的质的特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B )
A.教育是传递生活经验的活动
B.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C.教育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 D.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二)教育的概念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 (2)学校教育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的途径 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教育的概念〖狭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概念家庭教育〖狭义〗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

社会教育〖狭义〗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学校教育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特点家庭教育: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社会教育: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学校教育: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教育的本质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3、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内部关系基本规律待补充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1、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2、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活动;3、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6、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推荐阅读的报刊和杂志
(一) 报刊 1.《中国教育报》 2.《中国教师报》 3.《教育文摘周报》 (二) 杂志 1.《教育研究》 2.《课程•教材•教法》 3.《人民教育》 4.《教育艺术》 5.《教育探索》
推荐观看的电影
《美丽的大脚》 《放牛班的春天》 《乡村女教师》 (中国 ) (法国 ) (前苏联)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5、明确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一般概念
( 一 ) 词 源
西方:英语及法语和德语的“教育”都起源于拉 丁文“educare”。 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 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 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中国:汉语的“教”的甲骨文的写法是 , 表示成人手拿器械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育 是指妇女生育,熏陶子弟使其为善的意思。
推荐阅读书目
1.《学记评注》,高时良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2.《爱弥儿》,(法)卢梭著,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9年版 4.《教育漫话》,(英)约翰· 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河北 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 育发展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二)中国教育家对教育的解释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2)“修道之谓教。” ——《中庸》 3)“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 4)“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 ——《学记》 5)“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 也。” —— 许慎《说文解字》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基础条件:生产劳动的进行;社会条件:语言的形成。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活动。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独立形态的标志。

20世纪以后,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1、加强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2、要求向终身化发展;3、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

4、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制度及发展趋势:非形式化----形式化----制度化: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表征。

1、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一)古代教育中国:夏、商、周:校、序、庠,学三代共之。

西周:官学形成:国学和乡学,以礼乐为中心,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科举。

宋代:程朱理学:《四书》《五经》。

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印度教育:四种等级: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古代埃及教育:文士学校。

古代希腊:雅典教育:政治家、商人。

斯巴达:军人。

宗教统治,神学、七艺、骑士教育等。

(二)近代教育:1、国家干预重视,公立教育崛起。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教育的普及化)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家长 学校 社会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殷洁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一个刚看完电影的人可能会说“我从这
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一位政府公务员可能会在某次大会上说, “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 一位孩子的母亲可能会对自己的邻居说, “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 子的”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词目释文

“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 社会活动。通常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 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 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 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 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 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 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
两部教育大辞书的“教育”词条释文: 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的“教育”条目释文

“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 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 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 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 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五、教育的相关范畴(自学)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生物学起源论、模仿说起源论、劳动起源论、生活起源论以及 社会交往起源论等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二)学习者 1.学习者是实现社会要求和个体发展的主要载体,是针对教育者而 言的。
在终身教育观念下,学习者可以使未成年的学生,也可以是已经成年的接 受各种终身教育形式的人。 2.学习者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 (1)学习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2)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施
(三)教育影响 1.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实现沟通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 和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学习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 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第一节 对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概念的广泛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如,“你是怎么教育孩子 的”,“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收到了很大的教育”等… 在这些对“教育”一词 的使用中,有的是名词,有的是动词。人们虽然广泛使用“教育”一词,也 形成了对教育的特殊理解,但我们未必就对“教育”有个明确和深入的思考, 更不用说有个系统的认识。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1.“教育者”就是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一个教育者必须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承 担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责任的人,,必须站在社会要求的角度,能够 尝试促进个体发展、满足个体需要的人。
教育者可以是学校的教师,可以是家庭教师、家长,也可以是进行宣传的 人。 2.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1)教育者是社会知识的传递者; (2)教育者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3)教育者是施加教育影响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4)教育者是个体发展的指导者。

教育学 第一章_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_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学研究对象和教育学发展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 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 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除了体罚外,机械的练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 方法。机械的练习是指通过单一枯躁的训练磨灭学 生的独立性和反抗性。另一教育方法道德反省是古 代中国重要的教育要求,如“君子求诸已,小人求 诸人”。宗教忏悔在古代西方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 位。从以上可以看出古代教育的方法是比较多样的, 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一些方法在今天仍然具 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主要观点
(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 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 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 条件的;
(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 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四节 法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方
一、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二、研究教育学的方法 (一)直接研究的方法 (二)间接研究的方法 (三)借助研究的方法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 教育思想 : • 1.生活教育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 2.教学做合一 3.终身学习观 •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启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这是最彻底的终身教育观。 • 名言 •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2、 教育是立国之本。
4.教育劳动起源说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十二分。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
•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 科
• 教育学主要回答: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
教育有何用(教育的功能)
为什么教育(教育目的)
谁来教育(教育者) 教育谁(受教育者)
教什么(课程) 如何教(教学)
……………………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力图系统论述教育问题,这些著作为 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卢梭
夸美纽斯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十二分。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赫尔 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
首先,赫尔巴特明确表示教育学要成为 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 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原则
孔 子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十二分。
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古希腊三杰: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
《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 • 古罗马:
西塞罗:《论雄辩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奥古斯汀:《忏悔录》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十二分。
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十二分。
其次,赫尔巴特以心理 学、伦理学为基础,应 用一系列概念,建构了 相对完整、独立的教育 学体系,形成了赫尔巴 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 系和研究典范。
赫尔巴特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十二分。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六点 十二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课件已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课件已改
▪ 古代“朴作教刑”(以棍棒作为教学的工具), 用肉体的刑罚来督导学习,所谓“不打不成材” 也。这种“棍棒政策”式的教育,在“教”字 的字形上很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育:会意。甲骨文字形,像妇女生孩子。上为 「母」及头上的装饰,下为倒著的「子」。
▪ “育”表示妇女养育孩子。
解说:育从反子从肉,上半部为反子,表示母生子, 生子头先出,故写作反子;下半部为月,常见部件, 或是月亮的月,或是肉的隶书。 育,本义刚出生的小儿,小儿需教育。 又曰:反子,不顺子也。不顺子亦教之,况顺者乎?
2.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 4.理解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5. 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起源 ▪ 三、教育发展历程
一 教育的概述
▪ (一)教育由来 ▪ (二)教育的概念 ▪ (三)教育的要素 ▪ (四)教育的本质 ▪ (五)教育的社会属性 ▪ (六)教育功能
“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
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
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 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 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 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 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 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 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至包括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时所承担 的教育者的任务。
狭义:教师
▪ (2)学习者
广义:任何人
狭义: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目的性)培养人(育人性)的一种社会活动(社会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经验的一种途径。

注意:与社会性的反义是人的本能。

判断某种行为是不是属于教育可以根据该行为是否具有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孟子·尽心上》,对教育进行解释的是许慎《说文解字》。

3、教育包括:从社会的角度定义:(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指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条件),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条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3)更狭义:德育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也是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4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注意: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师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社会性)(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目的性)(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育人性)(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7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注意:(1)教育媒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教育手段等等(2)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的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8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9教育的起源的认识代表观点:(1)神话起源说(朱熹也持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若、沛西):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苏联和中国。

10、教育的历史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活动、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中国:①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②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夏代(没有文字考证)已有学校的设置。

商代(有文字考察)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痒”“序”,其中大学与小学之分,表明商代已经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教育上的要求,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

③周朝的教育显著特征: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有了“国学”“乡学”之分。

“六艺”是西周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的教育中心。

④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它基本上是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

其特点是学术自由。

⑤西汉,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建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汉代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⑥唐代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⑦宋代,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⑧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印度:古印度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古代埃及①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②古代埃及教育的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①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②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中世纪的西欧;①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②其中,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的教学内容是“骑士七技”文艺复兴时的欧洲教育:基本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3)近代社会的教育: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公立教育的崛起)、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注意: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4)现代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③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注意: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注意: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3、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4、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5、教育最基本的两条规律:(1)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6、教育学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萌芽时期(没有教育学)★(1)我国萌芽时期的教育思想:①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A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B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C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D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②孟子持“性善论”。

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一种理想“大丈夫”(大善人)③荀子持“性恶论”,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

(化恶行)④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

(说知指的是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墨家的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培训思维能力的教育上。

⑤道家的教育思想:依据“道法自然”,主张教循自然的原则。

⑥《学记》是中国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故君子之教,瑜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长善救失、学不邋等(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预时序摩★(2)西方萌芽时期的教育思想: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①苏格拉底:产婆术,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自知无知,否则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②柏拉图:《理想国》,是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③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她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提。

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

④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也叫《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注意: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独立形态时期(有教育学):分为两个时期初步建立时期(培根、夸美纽斯、卢梭、康德、佩斯泰洛奇、洛克)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杜威)。

★(1)初步建立时期①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②捷克的夸美纽斯在1632年(17世纪)《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巨著,A其中该书提出了“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一切的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进而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B班级授课制③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的著作《爱弥儿》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

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④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

⑤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是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⑥英国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还提出“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①德国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这部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其观点主要有:A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之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B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C教育性的教育学原则: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D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教学法E旧三中心论:“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②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的“旧三中心论”而提出了“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A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B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C“从做中学”D提出▲“五步教学法”注意: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教育学流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①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有梅伊曼、拉伊,A代表作有《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B基本观点:重视实验,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②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

基本观点: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采用精神科学和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③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基本观点:A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B学校即社会;C教育即生活;D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E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F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A克卢普斯卡亚《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