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桥之美》教案7 鄂教版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 (1).doc
《桥之美》教案1教材简析: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
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
此处,作者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及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约5分钟)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及的桥。
二.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1.欣赏图片2.思考并回答问题整体感知(约6分钟)提出默读要求:1.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桥之美》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一个长沙人,对于长沙本土的风俗人情,地理建筑等应当有所了解吧。
那么,你们见到过长沙的哪些桥呢?(八一桥,湘江大桥,五一路立交桥,烈士公园风雨桥,……)这些桥你觉得美吗?有些同学毫不犹豫地说“美”,也有同学颔首摇头“不够美,甚至不美”,是啊,在欣赏桥梁时因为时间,角度,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较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九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实践《桥之美》教案 鄂教版
设计者姓名单位日期课题《桥之美》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我国桥梁建筑的美,了解一些美学常识。
学习阅读说明性的美学小品文。
改进建议(请属名并标注单位)过程与方法品赏文中富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教学难点品赏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
与《中国石拱桥》相比,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何不同?教法与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堂课我们学过《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在学习一篇关于桥的文章。
朗读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1、桥不仅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审美价值。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3、引导学生思考叙述描写中间抒情议论的作用赏析语言合作探究讨论、发言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把本文作为作文例文,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写作文片段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总结人物描写的法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桥之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芦苇石桥(感觉舒畅)细柳拂桥(令人消魂)长桥卧龙(宛如史诗)风雨廊桥(形式独特)教学反思1 / 1。
《桥之美》课文教案
《桥之美》课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理解有关桥梁的知识;
2. 掌握桥梁的构造、建造的一般过程;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增加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桥之美》
三、教学重点
1. 让学生认识到桥梁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了解桥梁的种类以及其构造与建造过程;
3. 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进行模拟桥梁的构建过程。
四、教学难点
1. 让学生了解桥梁的建造过程需要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
2. 教学的实践环节需要搜集素材、模拟操作。
五、教学方法
1. 视频播放法:通过现实生活中桥梁的实际影像,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桥梁;
2. 翻看图片:通过图片了解桥梁的结构;
3. 设计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操作,模拟桥梁的构造过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桥梁的引入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桥梁。
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桥梁的实际影像,也可以让学生看到桥梁的建造过程。
2. 桥梁的分类
介绍桥梁的种类,并以图示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不同种类桥梁的构造与建造。
3. 教学练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模拟桥梁的构造过程,并让学生互相点评和分享对于桥梁的看法。
七、教学评价
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评价;
2. 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
3. 分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
八、教学材料
1. 视频素材:有关桥梁的实际影像;
2. 图片素材:有关桥梁的结构示意图;
3. 实践工具:小组需要准备好废纸箱、剪刀、胶水、牛皮纸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下《桥之美》 (七)
《桥之美》教案12吴冠中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明确:“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
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
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桥之美》教案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桥之美》教案教材分析:《桥之美》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
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在写作上,作者描写桥从常见的俗语写起,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
文章结构新颖别致,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从外形到内部结构,而是别出心裁的与你拉家长,从而把我们带进了神气美妙的桥的世界。
在语言技巧上,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打破了传统说明文语言乏味的现象,从而激活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水一情韵,一桥一风景。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学习了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感受到了我国石拱桥的结构美,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
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
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九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桥之美观点的深入阐述。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桥之美》。
2. 相关桥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桥之美》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桥梁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和美感。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桥之美》。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 学生讨论并阐述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四、欣赏与创作(10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桥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欣赏并描述自己对桥梁美感的感知。
3. 学生进行小创作,如绘制桥梁或写一段关于桥梁美感的短文。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美的桥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桥梁,观察和欣赏桥梁的美感。
2. 学生可以进行桥梁设计比赛,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反思:六、深入探讨桥梁美学(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桥梁美学的基本原理,如比例、线条、形状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桥梁案例,识别其美学特点。
3. 学生展示自己对桥梁美学的理解和创作,如绘制桥梁设计图或写一篇关于桥梁美学的短文。
七、桥梁建筑与文化(15分钟)1. 教师介绍桥梁建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和意义。
2. 学生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中的桥梁,了解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九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桥之美》。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其用法。
(3)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桥之美》。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3)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深入分析和理解。
(3)欣赏课文,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桥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桥之美》,感受课文的韵味。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结构。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现场完成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桥之美》。
2.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生词和难点,进行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桥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2、学习本文从某一角度欣赏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3、品味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1、品味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2、理解桥美在何处,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事物的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理解生动说明的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止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止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首《再别康桥》,诗行错落有致,韵律徐行缓步,既抒写留恋之情、惜别之意、幻灭之伤,又传达绘画、音乐、建筑三者兼具的艺术追求;既让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河上的(国王学院)这座桥从此名闻遐迩,也让桥这一寻常事物成为情感的载体、诗意的象征。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
止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一水一情韵,一桥一风景。
”同为艺术家,在画家吴冠中眼里,桥的魅力又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探寻吧!(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题为“桥之美”,那么,文章写到了哪些桥?请按照它们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尽可能全面地摘录出来,并标上序号。
U 威尼斯的石桥,江南水乡的石桥u 赵州桥U 茅盾故乡乌镇的石桥U 江南乡间的石桥U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U 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山区的风雨桥U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桥U 庄稼地里的木桥或石桥U 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高山峡谷中的铁索桥或木索桥U 南京长江大桥U 钱塘江大桥U 成昆路上的直线桥画家笔下的鹊桥指名回答;接着在前面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再指名、再补充,直到没有缺漏为止。
九年级语文下册 7《桥之美》教学设计 鄂教版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2、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本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
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
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整体感知1、注音纤细(xiān)飞瀑流泉(pù)煞(shā)风景和谐(xié)点缀(zhuì)笼(lǒng)统脂(zhī)粉着重(zhuó)2、解释词语煞它风景:这里指破坏人的兴致。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桥之美》公开课教案.docx
桥之美教材分析:《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岀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应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培养学生获得简单的审美方法,并拥有健康的审美意识。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导入新课:市学生说出有关桥的诗词句导入,(如小桥流水人家J “一桥飞架南北''等,在诗人眼中,桥有各种风格,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雹(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点,突出一下)。
二:初读课文:1、先由学生划出生字词,然后出示:和>()点缀()红()细M()风景孕()育学生给加点字注音,教师随机纠正,然后学生读、写巩固。
2、释义: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本文形容极度快乐。
媒介: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3、再由学生介绍作者,市于学生大多对吴冠中了解不多,所以教师一定要恰当补充。
吴冠中简介: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
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注重以和谐、清新的色调,创造宁静、淡美的境界,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
代表作有:油画《长江三峡》,国画《春雪》等。
2、初读课文后,由学生谈谈有哪些收获。
本环节学生可能谈到:(1)在作者看来,“桥嘆在何处?预设: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 (3).doc
《桥之美》教案3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
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二、讨论学习:1、自读课文,讨论。
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举了乌镇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之美、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l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能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l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l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l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3、小结: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
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4、再疑:你是否赞同吴冠中先生的看法?为什么?三、拓展学习:那么,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些桥梁,试着品评一下这些桥美在哪里。
(出示桥梁图片)——可以从构造奇特、用料特别、特定意义、外观造型等不同方面进行说明。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桥之美》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总的方面说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欣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周围景色之间的关系。
【最新精选】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 (5)
《桥之美》教案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7课《桥之美》说课稿(鄂教版九下)
以“读”贯之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桥之美》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桥之美》,由粗读到品读,我对这一课有如下认识一、解读教材《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具体说明,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美学效果,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桥之美”。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优美,表达富有个性,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魅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美词,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3、品读赏读精彩语言,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知识和能力目标当属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锻炼思维应是语文课永远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则是教学中努力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文章极富个性的语言赏读,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演练的好契机,可能会在课堂上形成一个各抒己见,人人争议的小高潮,也是鼓励学生个性阅读,大胆思考,创意表达的一个设想。
二、关于教法:对这样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问,我会用朗读法、讨论法、引导点拨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细心体会,反复揣摩。
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发现精彩句子,在涵咏品味中接受美的熏陶,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我还会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特点,再有如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走进“桥”与“美”的境界中去。
三、谈谈学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思想,如勾画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质疑法,涵咏品评法,等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讨论、思考、品评、欣赏中快乐学习,快乐认识“桥之美”。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桥之美鄂教版鄂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
12/12/2021
第十四页,共三十六页。
石拱桥自身(zìshēn)的结构就很美:
弧的桥背
圆的桥洞
(qiáodòng)
方的石块
(shíkuài)
12/12/2021
第十五页,共三十六页。
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说明桥在不同(bù 环 tónɡ) 境中多样的形式作用?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江南乡间(xiāngjiān)细柳下的石桥;
12/12/2021
第十六页,共三十六页。
水天间的长桥(chánɡ qiáo)之美;
苏颐州和的园宝的带仿桥卢沟桥
12/12/2021
第十七页,共三十六页。
12/12/2021
第三十页,共三十六页。
打比方:(第4段)“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 你会感到(gǎndào)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作诠释(quá(nsh第ì):7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liánxì)之 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12/12/2021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六页。
课堂小结
形式独特(dútè)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 桥
12/12/2021
第十八页,共三十六页。
风雨(fēngyǔ)桥的美表现在哪 里?
“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
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
(rén men)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12/12/2021
第十九页,共三十六页。
12/12/2021
第八页,共三十六页。
鄂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桥之美word教案(9)
《桥之美》教案设计10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什么地方。
2、能力目标:①、理解文意,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重点)②、品味本文优美有情味的语言以及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感悟理解,锻炼表达能力。
(难点)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突破:《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聚集了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多年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
要让一个审美趣味尚处于初始阶段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体验画家积淀多年的审美经验,感受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绝非易事。
初读课文,感觉语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内容较散,初中学生不好把握。
再读课文,研究教法,我觉得不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探求美的欲望。
同时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涵的审美特色。
《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我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力求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座桥吗?(出示分水当地桥的图片)……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桥的附近有些什么呢?你觉得它美吗?(生谈师结引入)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明确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
(学生自读思考,相互交流补充)明确: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关键)三、研读赏析:学生选读赏析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或最有情味的句子。
(教师指导方法,给出示例,让学生立足文本,尽情畅谈。
也可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入理解并形之成文。
)结合预习表格,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展示——点评、补充——修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手法鉴赏。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 (8)
《桥之美》教案8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原则、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感受体味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内容:朗读课文,积累词句,品味语言;理清文路,理解文意,把握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会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清新婉约,行文典雅,学生爱读。
但本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要理解这些内容,对初中生来说稍难了些,所以教学中借助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疏导。
四、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1.朗读法,以读带讲。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
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
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五、教学媒体设计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制作成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始终。
鄂教初中语文九下《7桥之美》word教案 (6)
《桥之美》教案6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教材、学情分析: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
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
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等。
九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案】课程主题:九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桥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2.能够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描写桥梁的大致模样和自然风光的文章。
3.通过对桥梁艺术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桥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描写桥梁的大致模样和自然风光的文章。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电脑、投影仪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并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你们平时经常走过桥吗?你们对桥梁的推崇有多大?”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桥梁的认识和感受。
Step 2:理解课文(10分钟)1.教师放映几张桥梁图片,让学生欣赏,同时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引发学生对图片中桥梁的思考和感受。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问题:“桥梁与人类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桥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Step 3:深入理解(30分钟)1.教师展示课文《桥之美》,学生跟读课文。
3.教师讲解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如:比喻、拟人等。
Step 4:运用所学知识(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座自己熟悉的桥梁进行描写,要求运用修辞手法来写。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分享自己对桥梁之美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小组的作品,并讨论各组的作品有哪些相同的点和不同之处。
Step 5:拓展延伸(15分钟)1.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查找一些世界著名桥梁的图片和简要介绍,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展示。
2.学生根据所展示的著名桥梁,进行个人或小组写作,描述心目中的理想桥梁,可以用到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体现个性化思维。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反思自己对桥梁的认识和感受是否有所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之美》教案12
吴冠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
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
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
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长桥卧龙—宛如史诗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