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国风_婚恋诗的地域性研究
《诗经》婚恋诗文化研究
《诗经》婚恋诗文化研究
《诗经》婚恋诗文化研究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中国第一批婚恋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论文借鉴了文化学上关于文化的物质、民俗、精神、行为分层理论,从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和价值文化三个角度,对《诗经》婚恋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分析《诗经》婚恋诗形成的文化原因。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
绪论部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不足,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第一部分,分析《诗经》婚恋诗形成的民俗文化原因。
《诗经》大部分诗歌完成于西周和春秋时代,《诗经》中的婚恋诗不能不表现出鲜明的民俗文化内容,婚礼中的嫁娶仪式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
第二部分,分析《诗经》婚恋诗形成的地域文化原因。
《诗经》十五国国风,分布在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份,按其地域、历史文化可分为夏、殷商、东夷故地和周王畿四个地区。
夏商以来,四地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诗经》中的婚恋诗不同程度地带上了四处地方地域文化的色彩。
第三部分,分析《诗经》中婚恋诗形成的价值文化原因,《诗经》所诞生的西周和春秋前期是历史悠久的贵族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择偶方面重门当户对、内外美兼重,在家庭方面重夫妻和谐和后嗣的生育,这种价值观不能不影响到《诗经》婚恋诗的艺术创作。
结语部分简单论述了《诗经》婚恋诗的艺术风貌和它们所产生的社会条件。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
《诗经》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族诗歌总集,编纂于西周时期。
它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深刻的意象闻名于世。
其中,婚恋诗意象作为《诗经》的主要题材之一,通过诗歌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婚恋、情感和家庭的思考和追求。
本文将对《诗经》中婚恋诗意象进行文化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一、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展现了一种神圣而庄重的婚姻观。
在古代社会,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婚姻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诗经》中的诗人通过表达对婚姻仪式的赞美和重视来传递这种观念。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同和推崇,将婚姻视为美好而神圣的事物。
二、男女角色的描绘在《诗经》的婚恋诗中,男女角色的描绘常常突出了男子的英俊和女子的美丽。
这一特点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注重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这种价值观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国风·邶风·车胤》中的“东方之日兮,彼姝者也。
在我室兮,於良人也。
”中的彼姝者即指女子的美貌,於良人则对应着男子的英俊。
三、家庭关系的表达《诗经》中的婚恋诗意象还展示了对家庭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古代社会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家庭关系的和睦,这一观念贯穿于《诗经》的婚姻诗中。
例如,《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有艳丽兮,如那令兮。
令兮者,舜之丞。
”中的舜之丞表达了家庭的关系和重要性,凸显了家族的延续和家庭的和睦。
四、爱情与人性的探索除了展现婚姻与家庭关系,婚恋诗意象也通过爱情的描绘和人性的探索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内心的纠结。
例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憔悴如也。
”这一句通过对待异性心态的描写,表达了对尚未相遇的爱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深沉、复杂的思考。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
从《诗经》之《国风》婚恋诗看周代女性的情爱观程莉蓉内容提要:婚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的作品,而《国风》中的婚恋诗占全部恋诗的百分之九十九强。
本文从《国风》婚恋诗中提取周代女子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同表现,体会与感受周代女子情感的纯真和执著追求,感慨她们被遗弃的悲惨遭遇,昭示周代女子情爱的质朴自然与丰富多彩。
关键词:《国风》婚恋诗情爱观女性《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国风》一百六十篇是其精华所在。
其中有半数的作品着墨于女性,而且多半出自女子之口,主要反映她们的爱情婚姻生活。
这些爱情婚姻诗不仅使人们看到了几千年前女子的爱情婚姻生活及其社会风貌,也使人感受到《国风》中那些平淡无奇的周代女子的情爱观。
她们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诗人。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与情感是它的生命。
对此《诗大序》已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刘勰也认为“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
”(《文心雕龙·情采篇》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她们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追求,加之感情丰富强烈,情动于衷,自然要发乎于声了。
透过《国风》中的婚恋诗可以窥探到周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或爱得情深,如:《周南·草虫》、《王风·狡童》;或爱得奔放,如:《郑风·褰裳》、《邶风·匏有苦叶》;或爱得无奈,如:《卫风·氓》、《召南·江有汜》。
这些诗歌有的反映了华夏民族女子本来的性格面貌,率直、大方、活泼、热烈,对于爱情的追求大胆无畏,具有反抗斗争的锋芒;有的反映了遭受礼教束缚、被欺凌,性格发生变异的女性,她们毫无生气,优柔寡断,畏缩而柔顺,不敢爱己所爱,屈服于悲苦的命运。
(详见《求是学刊》1987年第1期《略论<诗经·国风>中的恋女形象》)由此可见,《国风》中婚恋诗给我们塑造的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是值得后辈们探讨,其婚恋观值得一议的。
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
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第一篇: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婚恋诗摘要:《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的伟大的作品,是我们的祖先在劳动、生活和情爱中创作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的305篇作品。
根据其用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在这其中爱情、婚恋方面的诗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诗歌意境优美,读来朗朗上口,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广为流传。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这风者,多出于里巷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男女言情,在《诗经.国风》中,爱情婚恋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大约60多首。
在其他部分也存在,因此,可以说《诗经》是一部五光十色的婚恋风俗画。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爱情纯真痴情恋歌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依靠夫妻来战胜灾害。
婚恋之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的轴心了。
”(恩格斯《路得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就是《诗经》中婚恋诗甚多的基本原因。
《诗经》中的恋诗描写了男女间这种“最天然的关系”的历程。
首先,描写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是一首杰出的恋歌。
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
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诗经》是我国结集最早的歌诗总集,《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源头。
研究《诗经》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
本文研究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的双重视角,并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诗经》文本的解读印证当时人们的婚恋习俗,通过周代婚俗的分析追溯《诗经》婚恋诗的真实本原。
具体说来,就是以当时或稍后较为可信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诗经》文本中婚恋诗思想内容的分析,挖掘出婚恋诗中两种并存又相对独立的婚恋形式:宫廷婚恋诗和民间婚恋诗。
进而对两种婚恋诗做了界定、类型分析、原因探究等。
对此,我们主要分四章来论述:第一章,首先确定本文研究的范围并对婚恋诗做了界定;然后对前人《诗经》婚恋诗的研究做了梳理与回顾,了解《诗经》婚恋诗研究的成果和现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视角。
第二章,周代婚俗是一个客观存在,是《诗经》婚恋诗产生的基础和土壤,当时或稍后较为可信的文献资料记录并保存了相关婚恋习俗,这是研究《诗经》婚恋诗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此两章将婚恋诗分为宫廷诗和民间诗两部分。
第三章首先说明了将婚恋诗分两类的依据,然后具体论述宫廷婚恋诗的类型,即礼制下的婚恋诗及“违礼”婚恋诗。
文章不同前人之处在于对“违礼”婚恋诗做了具体分析,指出“违礼”婚恋不仅是上古婚俗的遗留,还是春秋礼坏乐崩下贵族男子的唯色是渔、贵族集团的政治需要,文章继而对此作了具体分析。
第四章民间婚恋诗分为夏朝故地、殷商故地、东夷故地和周王畿之地婚恋诗四类,文章对此四类婚恋诗主要在于求异而非存同,挖掘族群、地域、时代不同条件下四类婚恋诗的不同特色。
最后,文章在上述四章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诗经》中的宫廷婚恋诗包括西周礼制下的婚恋诗和东周“礼崩乐坏”下的婚恋诗,前者反映了周代贵族尊礼重仪、“附远、厚别”的婚姻礼仪及制度,后者更多地反映的是“礼乐陵迟”下贵族男子的维色是渔以及婚姻由前期“附远、厚别”的政治工具进一步沦为诸侯立国、称霸的武器,而非如有的学者所说宫廷的是上古婚俗的遗留和反映;对于民间婚恋诗,笔者主要考察了其各异的原因而非探讨其相近的秉性,从时间、空间、族群上对其做了分析与概括。
地理因素对《诗经·郑风》婚恋诗中神话思维的影响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地理因素对《诗经•郑风》婚恋诗中神话思维的影响王亦玮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诗经》以婚恋诗最为深刻动人。
这些作品仍然受到了某些神话思维的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神话思维在《诗经•国风》中的体现各有其特色。
其中《郑风》中婚恋诗种类多、数量大,极具代表性。
《郑风》婚恋诗的特征与其得天独厚的地域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郑国的地理位置、水源土壤、交通状况等均对其文学作品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地理因素;神话特征;婚恋诗;《诗经》作者简介:王亦玮(1996.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74-03一、地理因素与神话思维在对《诗经》的各方面研究中,很容易忽视地理因素对诗性思维究竟有何种影响,更鲜有将其与神话特征联系起来的。
其实,《诗经》中越是贴近生活的内容,越能反映出诗性特征受神话思维的影响,备受古时学者微词的“郑风”恰恰是这种特征最直接的体现。
(一)从西周到春秋的地理大环境谈起中国的原始社会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并以此为活动中心形成了几大部落。
周人历经了夏、商约千年的历程后于西南巴蜀、江淮江汉周遭的沃土上扎根。
周人灭商,定都镐京,以宗周政治统治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拱卫周室。
然而,周王朝管辖的领域没有完全贯通,狄夷杂居,成为领土安全的最大威胁。
在定都伊始,仍然屡遭狄夷侵犯,直到五霸气候成熟才逐渐平定下来,夷人逐渐与华夏融合。
《诗经》创作的年代大致发生于此。
《诗经》主题中的战争、农事、祭祖、燕飨、婚恋诗以及由此生发出的怨刺、讽谏诗都与该时期的地理因素有关。
一方面为文化发展以及统治者的奢靡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挑起了四邻虎视眈眈的侵略野心,造成的后果就是战乱频繁。
而战争造成了对人力、物力、材力的大量需求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对战争徭役的怨苦、对农事剥削的压力、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对入侵者的痛恨都成为诗歌创作的素材来源,由此可见地理因素所带来的客观影响。
关于诗经婚恋诗研究的文献综述 (2)
关于《诗经》婚恋诗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爱情和婚姻作为人类文学的永恒主题和内容, 在《诗经》中表现这类主题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
下面将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对其婚恋诗作一归类总结。
关键词:《诗经》; 婚姻爱情诗;婚制;国风《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诗经》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
作为我国文学的初级阶段,《诗经》的婚姻爱情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爱情和婚姻状况:男女青年追求爱情忠贞的同时,必须冲破礼教和家长制的束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 婚姻的不幸更加剧了她们的痛苦。
从这可以看出《诗经》婚恋诗有其独特之处, 也因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就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对其婚恋诗作一归类总结。
《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反映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诗经.国风》中婚恋诗来自于各个地区、各个诸侯国, 这些地域、部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
周南、召南和王都是周王朝直辖的千里王畿之地, 因而深受周人礼乐文化的影响。
周人在婚恋生活中,遵循礼法,重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重的是“夫妇有义”婚典制度。
如《周南.桃夭》中祝福新婚妻子以及祈望家族的繁荣昌盛《召南.鹊巢》表现的是贵族女子出嫁时仪仗的盛况; 《召南. 何彼襛矣》则描写贵族女子出嫁时车辆服饰的奢华艳丽。
而十五“国风”中, 郑风、卫风、邶风、鄘风、陈风这几国风诗,是与周人的精神传统不同, 多是充满野性气息的婚恋诗作,呈现出迥异其他“风诗”的鲜明的文化特点。
《郑风.溱洧》描写了在三月上巳,趁去河边拔灾祈福的机会, 女主人公主动邀请男主人公去河边嬉游, 谈情说爱的情景。
这种赤裸裸的男女相悦之词, 散布于郑卫的诸多篇章之中。
浅谈《诗经》里的婚恋诗
浅谈《诗经》里的婚恋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对后代诗歌创作有着深远影响的光辉源头。
这一部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诗集,它以形象的历史,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五百百年间的生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诗经》中有许多反映婚恋风俗的诗,爱情这一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在《诗经》中已体现得十分完美和明朗。
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世上的多少男男女女都逃不过一个“情”字,正因为爱情的影响力之大,所以有“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的说法。
《诗经》中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诗,在《国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诗大多数是民歌,感情大都是诚挚、质朴、热烈而大胆的。
如《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就是描写男女相思的恋歌。
写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在河边采摘荇菜的姑娘,并设法追求她,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取悦她。
《郑风·溱洧》和《陈风·东门之枌》仿佛是古代男女交游的风俗画,前者描写郑国青年男女邀伴春游,借此机会谈情说爱,最后以“赠之以芍药”以示相好;后者表现陈国酷爱歌舞,青年男女借舞会自由寻找对象。
这两首诗篇都体现男女恋爱的自由与欢快。
《邶风·静女》、《鄘风·桑中》写青年男女约会,表现了大胆而挚热的情爱。
《卫风·木瓜》则写情人互相赠定情物,写出了男女彼此的倾爱赠答。
从这一系列的民歌诗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在春秋以前,传统的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强固,在周代民间婚姻保持着较多的自由,恋爱也比较自由。
青年男女敢于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己的幸福。
由于有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所以读前面那些带有原始婚姻习俗的情歌就显得容易理解了。
虽然当时传统的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还不大,青年男女比较自由,比较无拘束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但周代在婚姻方面既保留了古代的一些迷信,也产生了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希望对你有帮助!摘要:《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其中以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为多。
宋代郑樵说《风》是地方特色的歌谣,为“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喜唱,朱熹也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所以《风》的这些婚恋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歧视、遗弃妇女的批判。
本文将对《风》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分类赏析,以便比较清晰的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婚恋生活,并从中得到启发。
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早产生于商代,其他大多数属于周代,最晚的大约创作于春秋中叶,总共历时五六百年。
今本《诗经》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有160篇,朱熹《诗集传序》中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可知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
程俊英主编的《诗经注析》例举了《风》中的77篇婚恋诗,可以知道160篇《风》中有一半的诗歌都是婚恋诗。
这些婚恋诗展现了诗经时代男女之间比较自由的恋爱生活,里面有率真大胆的表白,也有对不合理的婚姻的批判,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的恋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描述了在婚恋生活里的忧喜得失,变化离合。
我从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的婚恋感情的角度,把《国风》中有关爱情婚姻的诗歌作品,从恋爱到婚姻的各个阶段作一个简单大致的分类,以便欣赏。
一、男女约定婚姻之前的阶段。
(一)对于女子到了适当年龄尚无爱人,唯恐耽误了美好青春的心理。
《召南·摽有梅》里描述的非常真切: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在古代民间的仲春时节有“会男女”的风俗,《周礼·媒氏》中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诗经》所见河洛地域婚恋诗的地域因缘及情感书写传统
、
《 诗经 》 所见 河洛 地域婚 恋诗 的地 域 因缘
《 汉书 ・ 地 理 志》 云: “ 凡 民函五 常之 性 , 而其
冈 《 柔缓急, 音 声不 同 , 系水 土 之风气 , 故谓 之风 ; 好
恶取 舍, 动静 亡 常, 随 君 上 之 情 欲, 故 谓 之 俗。 ” ¨ ” 在此 , 班 固将 风俗 的形成 系之 于两 个
第1 期
国别 周南 篇名
关雎
冯源 : 《 诗经》 所 见河洛地域婚恋诗 的地域 因缘及情感 书写传统
诗歌类型
恋诗
7 3
行 为
男 求 女
地点
黄 河 边
时节 情感基调 诗歌所反映 的文化 唱词
春 中和 礼 乐 文 化 旁 观 者 唱
卷 耳 桃天 柏 舟 日月 《 周 南 ・关 雎 》在 黄 河 之 滨 , 《 邶风 ・ 匏有 苦 叶》 在济水之滨, 《 郑 风 ・褰裳 》、 《 郑风 ・ 溱 洧》 发 生在 溱 、 洧水滨 , 《 邶风 ・ 柏舟》 以水起 兴 , 《 魏风 ・ 汾沮 洳》 以 汾水 起兴 , 《 廊风 ・ 桑 中》 涉 及 淇水 , 《 卫风 ・ 氓》 、 《 卫风 ・ 有狐》 亦 与 淇 水有 关 ; 其次是野外 、 山林 等 处 , 如《 周 南 ・卷
有5 1首 , 占全部 《 国风》 婚恋诗的 7 1%左 右 , 这 些 婚恋 诗 是 对 先 秦 河 洛 地域 先 民崇 情 之 风最 形 象、 生 动 的记 载 。为 什 么河 洛 地 域 能够 产 生 如 此
况 以表格 形式呈 现如 下 : 依据 以上所 做 的统计 , 兹从 自然 地理 环境 、 经 济环 境和 社会 文化 环境 三方 面来探 讨河 洛地 域婚
《诗经》中爱情诗的发生场域特点研究
《诗经》中爱情诗的发生场域特点研究作者:刘燕李思文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29期摘要:《诗经》开启中国诗歌的大门,其中的爱情诗尤其引人关注。
《诗经》中爱情诗的发生场域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水边,城阙下、郊外等,这些特征与人物心理、风俗习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丰富的文学意蕴,并对后世古典爱情诗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发生场域《诗经》是中华诗歌的源泉,它以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其中爱情诗最富韵味。
《诗经》中的爱情诗往往描绘出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地点的选择有着鲜明的特点。
细读《诗经》,爱情诗的发生场域往往集中在以下几处:第一、水边。
如《关雎》、《蒹葭》、《汉广》、《溱洧》、《汾沮洳》,《氓》等。
第二、城阙下。
如《静女》、《子衿》等篇。
第三、田野或郊野。
如《卷耳》、《野有蔓草》、《采葛》、《葛生》等。
一、选择典型场域的原因《诗经》中爱情发生场域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因素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涵养万物的源泉,生命始于水,身处水边容易让人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从视觉上,我们可以看到流水潺湲,就好像人的心轻泛涟漪,人的感情悠远绵长;从触觉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水流过指缝是轻柔舒适的,使人的全身都放松起来。
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往往代表着柔美及灵动,与男女发生爱情时的心理极为契合。
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男主人公看到河边成双成对的雎鸠,触景生情,让人产生有伴侣相伴的渴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1],伊人“在水一方”,水在这里形成地理上的阻隔,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感情上的受挫,相恋却无法得到美好结局的伤感。
城阙下是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恋爱中的男女在心理上一般更愿意选择隐蔽的地方而不是人来人往的地方互诉衷情。
如《静女》描写了一对陷入爱河的小情侣偷偷见面的场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表现出男子焦急等待的样子,要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肯定不会表现得如此迫切。
《诗经》中的婚恋诗浅析
《诗经》中的婚恋诗浅析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经》中的婚恋诗历来是人们广为传诵摘要的,这不仅仅体现其真挚的表达方式和自然的艺术魅力,更因为它反映出周代婚俗与现代人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境界。
本文尝试从《诗经》婚恋诗的内容体现出来的周代姻恋爱现象这一角度,分析了《诗经》中婚恋诗的类别、具体表现。
关键字:关键字:诗经婚恋诗周代婚俗类别历史价值《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婚恋诗占有一定的比例。
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1] 情者也。
” 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三分之一、婚恋诗是《诗经》中内容最多、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言:“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2]他们的光彩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眩目起来。
” 《诗经》中有许多反映了周代婚恋情况及成婚礼俗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民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当时社会人们的爱情生活、婚姻制度、社会问题等,都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一《诗经》中的婚恋诗类别<诗经>中表现男女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约有50余篇,根据内容的不同,又可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三类:(1)爱情诗即描写恋人之间互相爱慕、欢会、思念、烦恼的诗作。
由于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男女婚恋禁忌少,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自由活泼,生动地再现了男女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
(2)婚嫁诗婚嫁诗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结婚仪式与结婚情景,表达对结婚者的祝愿与礼赞:二是表达在婚嫁后的欢乐、幸福等情感;三是写女子嫁后对亲人的思念。
描写结婚的场面或对新娘的赞美。
如‘卫风·硕人’、‘鄢风·君子偕老'、‘周南·桃天》等。
这是赞美和祝福新嫁娘的诗,不但赞美她的美丽,而且隐含着多生子嗣的祝愿。
还有的是描写男女主人公喜悦的心情或夫妻间的和谐幸福。
《诗经》婚恋诗研究
《诗经》婚恋诗研究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经济、政治、阶级关系、部族斗争、社会生活等方面。
历代学者通过对《诗经》内容的分析,将其按题材分为婚恋诗、农事诗、战争事、讽刺诗等。
本文以《诗经》婚恋诗作为出发点,在参照和结合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新探讨《诗经》婚恋诗。
首先,是对《诗经》婚恋诗产生的宏观的时代社会背景作以介绍说明。
其次,是对《诗经》中婚恋诗的内容进行解读。
本文以程俊英、蒋见元两位学者所著《诗经注析》作为参考,对《诗经》婚恋诗进行论述。
最后,透过《诗经》婚恋诗对周人情感状况的反映,对其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思想观念加以分析,让《诗经》婚恋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散发光芒。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婚制;观念Abstract"Book of Songs" is China's first collection of poetry, the content rich and colorful, involving economic, political, class relations, tribal struggle and social life et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scholars of the past divided them into marriage and love poems, farming poems, war stories, satirical poems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Book of Song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love and marriage, in the light of the reference and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scholars to explore the "Book of Songs" love poems. First of all, it introduces the macro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Book of Songs" love poems. Secondly, it explains the content of love poems in "Book of Songs". In this paper, Cheng Junying and Jiang Jianyuan, the two scholar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alysis" as a reference, the "Book of Songs" love poem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Book of Songs" on the love poems of Zhou people emotional status, social ideology which reflects the analysis to "Book of Songs" love poem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to shine. Key words: "Book of Songs" love poems; marriage system; concept目录摘要Abstract引言一、《诗经》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1.《诗经》时代的社会背景概况2.《诗经》时代的婚俗制度内容(1)会男女风俗(2)同姓不婚制度(3)六礼成婚主流婚制(4)聘婚制与媵婚制并行二、《诗经》婚恋诗内容解读1.《诗经》中的恋爱诗2.《诗经》中的婚姻诗三、《诗经》婚恋诗折射出的社会观念1.爱情观念2.女性观念3.家庭观念4.生育观念结语参考文献谢辞引言婚恋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诗经》的婚恋诗分析
《诗经》的婚恋诗分析《诗经》的婚恋诗分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
这些与时代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根据诗中的反映的内容和情调,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
1.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相思,讴歌爱情的甜密,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情调。
爱情是什么,是永远存活在乌托邦的国度里而又始终受到深陷其中的男女所顶礼膜拜的一种微妙感觉。
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却无疑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
因而也成为了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青春永驻的主题。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调,但不管是何时,爱情都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冲动。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
1.1 反映爱的热烈与欢乐。
古代婚姻存在人们的思想中就是“媒约之言,父母之命”,青年没有恋爱的自由,一切听命于媒约之言或者父母之命。
年代越是古老,这种风俗越是浓厚。
男女之间只在履行着一种责任,一种风俗。
读书心得——《诗经》婚恋习俗探析
读书心得——《诗经》婚恋习俗探析《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但它的内容却远不限于这个时间范围,而大量保存了此前社会乃至原始时代的痕迹,诸如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宗教礼仪等”。
《诗经》记载了先民的情感世界和婚恋习俗,是研究上古婚恋习俗的宝贵资料,本文试从恋爱和婚姻的角度进行探析。
一、恋爱生活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诗经》中的恋歌从不同角度还原了社会大背景,展示了先民恋爱生活的情绪心理和相处细节。
(一)执着专一的感情观《诗经》中的爱情淳朴而真挚,再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对待感情执着专一的态度,今天读来依然鲜活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如《郑风·出其东门》虽然赞美众多女子美得“如云”“如荼”,但是主人公不为所动,“虽则如云,匪我思存”①“虽则如荼,匪我思且”,颇有后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坚贞与专一。
《王风·大车》以掷地有声的誓言,表达对感情的忠贞:“榖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即使被爱情折磨得食不甘味、夜不能眠,《郑风·狡童》《周南·关雎》《陈风·泽陂》的主人公们也没有放弃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同样是大河阻隔了爱情的进展,《秦风·蒹葭》《周南·汉广》表达了痴情守望的坚守。
《郑风·子衿》《王风·采葛》抒发了望眼欲穿的思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时至今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依然是人们表达别后思念的首选名句。
(二)馈赠传情之风恋爱中的人们会赠送对方一些物品寄托情意,这些物品既有随处可见的花草瓜果,又有随身携带的佩饰。
花草瓜果类。
恋人们借助寻常可见的花花草草表达感情,洋溢着原始、淳朴的田野气息。
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俯拾皆是的彤管和荑草,因为是恋人所赠,便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
分析《诗经》的婚恋诗分析《诗经》的婚恋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学创作的优秀成果。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字的源头,同时也是当时民俗风情的真实记录。
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婚恋诗的细分类,取代表性篇章,对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做出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爱情婚姻起兴艺术特色《诗经》共计305篇,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学遗产,它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社会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同时以它独特的文学修养、文学表现方法和文学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影响了无数诗人作家。
有关恋爱婚姻的诗篇《诗经》105篇,是其中最具生命力、最为强烈的旋律。
这些诗篇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感染激动了几千年来的无数欣赏者。
究其内容,可将此类诗篇分为两大类:情恋诗与婚姻诗。
情恋诗主要表达男女恋爱期间的喜悦悲伤,而婚姻诗则主要表现夫妻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情恋诗爱情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追求,也是文学作品永远歌颂的主题。
《诗经》中的情恋诗描述了男女之间的爱慕追求、约会私赠、欢谑逗乐乃至爱情受阻和失恋的哀痛,接触到全部爱情生活、爱情心理。
它们发自恋人的肺腑,既有大胆直率的表白,也有微妙婉曲的心理活动;或借助纯真无邪的对话,描绘出情人邀约的风俗画;或借助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出恼人的情思。
1.表追求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的诗篇,表达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向往,亦有对倾慕者由衷的称赞。
例如《诗经》首篇,《周南·关雎》,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从《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看先秦士人两性观——以描写婚后生活的诗歌为例
从《诗经·国风》中地婚恋诗看先秦士人两性观——以描写婚后生活地诗歌为例汉语言文学从《诗经·国风》中地婚恋诗看先秦士人两性观——以描写婚后生活地诗歌为例何佳祁国宏摘要:《诗经·国风》中有着数量可观地婚恋诗,它们体现了先秦士人最微妙地情感,以及对于婚姻家庭最深刻地思考,笔者拟从对婚恋诗中描写婚后生活地诗作进行切入,借以分析士人对于两性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所处地位地认识,从而还原当时社会地历史现实、婚姻生活现状以及士人心态.关键词:诗经国风婚恋诗引言《诗经》作为周代社会生活地一面镜子,道出了先秦民众所行之事,反映了民众地所思所感,尤其是《国风》,因其来自民间,更是贴近民众地日常生活,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各类人物地审美流向和精神风貌.值得关注地一个现象是,《国风》中存在数量可观地婚恋诗,表达出普通民众地原始情感悸动,是对人类有史以来最微妙感情地真实体会.《国风》地创作者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有男有女,他们创作地诗歌朴素热烈,真挚动人.作为中上层阶级地士人,是当时权力和文化地绝对权威者.而他们在对这些民歌进行采纳编订之时,必然会加之以个人意志力,对其进行删改,将那些符合伦理道德和其审美规范地诗歌进行保留美化,对那些粗鄙不合其口味地诗歌摒弃不用.《国风》最终是在这些采风官员地编订标准之下修改过滤而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士人地审美倾向.就婚恋诗而言,它展现了先秦士人对当时两性关系地深刻思考,其中描写婚后生活地诗歌更具有现实特色,更能体现士人在当时地社会环境之中是如何看待女性及其家庭关系地,道出了婚姻地离合悲欢,因而更具研究价值.本文即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视角基础之上进行地粗浅探究. 男女地结合本是取两性之好,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影响,使得男女组成家庭之后,结局存在着无限地可能性.关注《诗经》中地婚姻家庭结局和妇女命运,也是人文关怀和以古观今地现实功用地要求.《国风》中地婚后结局主要有以下四类:一、男子变心,女子遭弃情感是人心灵深处最纯真地存在,但并非每段感情都能圆满收场.男子薄幸在封建婚姻结局中并不少见,《诗经》中地描写或是其滥觞.在《卫风·氓》中,女子回忆了当初男子由最初地求婚到两人结婚和其最后被休地过程,以无比哀伤心痛地口吻哭诉了男子地负心.女子在“子无良媒”[]地情况之下,毅然“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可见女子之痴情.然而,男子却抛弃誓言,“二三其德”,将任劳任怨地女子无故休弃.女子遭弃,承受地是来自家庭社会地嘲讽和自身情感被背叛地双重痛苦,却又诉说无门.在《召南·江有汜》中,女子痛诉“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怒斥丈夫地薄情,并断言丈夫将来一定会有祸患,带有言语上地报复性,也更显露了女性在被弃之后地痛苦不幸,却只能逞一时口快.除此之外,这类作品还有《邶风·终风》《邶风·谷风》等.女子无故被弃地原因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家庭地位悬殊所决定周代,男女在社会分工中所扮演角色不同,男子多为保家卫国以及一些重体力活动地承担者,而女子则负责幕后和边缘化工作,没有独立地经济地位,因而造成女子在家庭关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如此境况之下,女子犹如一名赌徒,赌注便是自己地一生,她们将一切希望寄托于所嫁男子身上,而丈夫地宠爱是她们唯一地祈求.森严地宗法制度导致男女地地位极其不平等,男子从出生,便倍受重视,而女子则相反,所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男性地尊贵和女性地卑贱似乎是天生注定地.因此,女性在爱情生活中所遭遇地不公平待遇与封建社会制度以及妇女社会地位有关.(二)男子喜新厌旧本性地影响《诗经》时期地士人对于女子地审美有着一套体系.首先便是外貌美,如:“静女其娈”“颜如舜华”“唐棣之华”等皆是表现女子美貌地,外在形象地美好是当时士人对女性最直观地审美要求.男女家庭关系是建立在男子把女子当作一个观赏品或者附庸地基础之上,因而随着女子地年老色衰,有些男子无德,逐渐喜新厌旧,在面对新宠和旧爱地抉择上,丝毫不顾及旧情,女子被弃就比较常见了.被弃地女子大多纯洁善良、勤于家务,无故被弃,后半生只能生活在痛苦地深渊之中.面对无情地抛弃,她们很是无奈,大多只是抱怨或暗自流泪,即使是感情比较强烈地也不过是愤懑不公,不敢有丝毫实质性地报复行为,与思想束缚较为松弛地明清时期作品中地弃妇有莫大差别.(三)与社会舆论地无谴责有关先秦时代,贵族阶级主要使用地是聘娶制和媵嫁婚制,由于周代宗法制度及同姓不婚制度地约束,媵嫁婚制就变得非常普遍.在《国风》中便有五首诗与媵婚现象有关.其中,在《邶风·泉水》中写卫女获悉父母逝世地消息之后,“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她所商量地对象“诸姬”即是媵妾.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上层阶级地喜好往往是普通民众趋之若鹜模仿地范本,这种自觉不自觉地追随使得普通民众对于一夫多妻现象有着心理上地接受,而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作为男性地尊严及绝对话语权,女子便只能从一而终.这种潜存地意识无疑令女子在婚姻上处于劣势.因此,当男子随意休弃自己地结发妻子之时,不用担心遭受太大地舆论压力;而女子作为男子私人所有物,已经被烙上了印记,被弃之后将受尽世人鄙夷.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女子自觉意识尚未觉醒和封建思想对女子地残害之深.二、家庭和美,琴瑟和谐和谐安逸地夫妻关系是自古以来便被人们推崇地.《国风》中便有描写举案齐眉、温馨家庭生活地篇章.大抵夫妻之间地理想关系应是如《诗经》所唱和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郑风·女曰鸡鸣》中就借助对话,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幸福家庭地模版.女子清晨督促丈夫起床打猎、妻子发誓与丈夫共度一生、丈夫赠送妻子玉佩表真情.三个生活小片段,展现了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状态下地波澜与喜悦,夫妻之间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地关系令人歆羡.中国士人历来以道自任,追求地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地济世理想,家与国地不可分割性使得他们实现理想地首要任务是处理好家庭关系,序化人伦地职责更加凸显了家宅地安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安定地作用.此外,士人地品格修养也与家庭有关.“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道”[],人伦是实现天道地基础,君子在家庭之中要待人以责,待己以严,从而符合周礼,进而形成君子之道.其中,对人以责中地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对妻子地关爱,这是天下修德之人必须所要达到地要求.先秦士人熟知家庭之重要和自身责任之重大,家庭生活地幸福安乐既是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地体现,也是最为平淡朴实而又理想地人生状态.三、征夫在外,妻子伤怀周代社会由于大一统局势地大势所趋,众多诸侯国力量地不断变化,争霸割据之战时有发生.根据史料考据,周代初年大概有一百多个诸侯国,而等到春秋时期,就只残存了三十多个.战争地发生,除了大量地物资损耗外,带给家庭最大地灾难莫过于对家庭中强壮劳力地掠夺,兵役制度地实行使得家庭之中地支柱——丈夫不得不颠沛奔波,丈夫地长久不归,妻子地相思悲伤肇始.此类诗作较多,如:《王风·君子于役》《周南·卷耳》《召南·草虫》等.《君子于役》通过描绘一幅充满乡村气息地晚景图画,于静谧之中透露出妻子对丈夫深沉地思念,不期之中一种悲情自然产生.这种悲情跨越了个人相思地藩篱,是生活体验地极度升华,更多地是对丈夫命运和整个家庭地担忧,是含泪地隐忍,因而愈发动人.此外,在《周南·兔罝》和《秦风·小戎》中,对女子地展现不再局限于对外出丈夫地眷恋思念,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地是一种巾帼之风、对于家国安危地深沉担忧.她们从大局考虑,冲淡了对丈夫地担心,对于丈夫地出征表示自豪和支持,拥有一种奇异地家国豪情.如:在《秦风·小戎》之中,妻子详细地描绘了秦国军队浩荡地军容、强壮地战马、精饰而有力地武器,对战争地胜利充满信心,风格豪迈,通过写丈夫驾车打仗地赳赳英姿,体现出对于参军丈夫地崇拜与仰慕.在众多描写相思地诗中,显得风格尤为清新独特.四、配偶已逝,睹物甚哀《国风》中还有一类诗讲述地是特殊地夫妻关系,天人永隔却又夫妻情深.既有丈夫对亡妻地思念,也有妻子对亡夫地感怀.《邶风·绿衣》就刻画了一个深情地士人形象.男子看到亡妻为自己缝制地衣服时,悲痛难以抑制,回顾往昔种种,妻子地贤惠仍历历在目.妻子地逝去是自己心中永远地痛.《唐风·葛生》讲地是妻子看着丈夫爬满了葛藤地坟茔,心中地伤感愈加喷涌,“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妻子对于亡夫忠贞不贰,誓曰百年之后与夫同穴,到阴间与夫再相聚,读来无比地心酸,令人哀痛.“安”字真实地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于家庭地认识,家宅地安定离不开勤劳贤惠地妻子地坚守.夫妻本为一体,正如阴阳两极,是共生共存地,从男女组建家庭地一刻开始,便是双方承担责任地共同观念地缔结.随着在日常生活中地磨合与互助,夫妻有了深厚地情感基础,而人又是情感类地动物,一方地逝去便会使另一方痛不欲生,也显示了大多数士人和谐地家庭观.结语《诗经》之中描写爱情婚姻地诗歌如同一颗颗沧海明珠,串连起来,令整个《诗经》愈发生动夺目.采自民间地《国风》,有着丰富多彩地婚恋诗,这些诗中既有悲痛欲绝地弃妇地暗自流泪,也有甜甜蜜蜜地家庭剪影,还有满怀忧愁地思妇地殷切期盼,更有天人相隔地睹物思怀.《国风》中地婚恋诗,既蕴含了普通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爱情婚姻生活追求地希冀,也折射出当时士人对于家庭相处之道、女性地位认识地缩影,笔者对于这些诗作地解读只是冰山一角,《诗经》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更加精深地研读和更为敏锐地发现力来探索其美丽.注释:[]袁梅:《诗经译注》,齐鲁书社,年版.下文引《诗经》原文皆出于此书,不再另作标注.[]王文锦:《礼记译解(上)》,中华书局,年版,第页.[]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参考文献:[]李贝贝.《诗经》思妇与弃妇诗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程俊英,蒋建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李淑霞.从《诗经·国风》看先秦时期妇女地爱情生活[].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何佳,祁国宏北宁夏银川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6第202期本刊网址:www1xuebao1net201 《诗经・国风》婚恋诗的地域性研究 李丽萍[摘要]《诗经》中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地域、部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
从婚恋诗这一特殊题材入手,立足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冲撞与变迁,结合西周的历史事实,以对诗意的文学理解为基础,力图真实把握诗篇中所呈现出来的婚恋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国风;地域文化;婚恋诗;习俗;西周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6—0201—03 作者简介:李丽萍,四川科技职工大学讲师。
四川成都 610101 从地域性这一角度去考察和解释《诗经》,早就被古代学者所注意,如汉代班固《汉书・地理志》已指出各地山川形胜和风俗民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时常与《诗经》相联系。
其后郑玄《诗谱》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十五国风及《雅》、《颂》所出地域的历史沿革等概况。
近现代的学者如闻一多、孙作云、赵沛霖、周蒙、叶舒宪等人,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
笔者从婚恋诗这一特殊题材入手,立足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冲撞与变迁,结合西周的历史事实,以对诗意的文学理解为基础,力图真实把握诗篇中所呈现出来的婚恋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一、王道之本,温柔敦厚“周南”、“召南”大体是从西周都城镐京向南抵达汉水流域,以陕地(今三门峡附近)为界划分为周和召两个行政区域,由周公、召公分别治理。
但是,“二南”并不是两位的封邑。
周公封邑在周(周原),召公封邑在毕。
周、召二公只是以周天子名义监治这一地区的各诸侯。
“二南”的核心区域在黄河南岸的雒邑。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太史公留滞周南”一语,裴骃注引挚虞说曰:“古之周南,即今之洛阳”[1](P13295),也就是西周时的东都雒邑。
“王风”与“周南”来源地部分相同,“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
由此可知,周南、召南和王都是周王朝直辖的千里王畿之地,因而深受周人礼乐文化的影响。
周人礼乐思想在恋爱婚姻上的体现即:重婚姻,轻欲望。
如《礼记・昏义》曰:“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
”[2](卷六十一P1681)又《礼记・郊特牲》说:“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
”[2](卷二十五P1456)在周人看来,“男女有别,夫妇有义”的个体婚姻制度是礼的根本内容和外在表现。
而对欲望却避之不及,认为对情和欲望的放纵会败坏礼法,损害由婚姻为基础的社会的稳定性。
在《礼记・乐记》中陈述的最为充分:“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2](卷二十七P1528)因而周人在婚恋生活中,遵循礼法,重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的是“夫妇有义”、婚典制度。
《诗经》开卷之作《周南・关雎》就是这样一首描写婚姻之礼的诗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开始诗人就点明了诗旨,那就是对“君子”与“淑女”美满婚姻的赞颂。
诗中“君子”对河畔采荇的“淑女”一见倾心,无奈“求之不得”。
而只能日日夜夜的思念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极言其情真意长。
而这种思慕之情并没让“君子”逾越礼法,直接大胆地去倾诉,去表白,去追求。
他们幸福的获得是要在“琴瑟”“钟鼓”奏响的迎亲之中,婚礼之上。
无怪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给其高度的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周人尊崇礼法,还表现在对婚典程序本身的重视。
举行婚礼不仅是青年男女走向一起的一个仪式,而且也是两个家庭、家族走向联合的过程。
因此双方家长对这个仪式都会比较重视。
如《周南・桃夭》中祝福新婚妻子以及祈望家族的繁荣昌盛;《召南・鹊巢》表现的是贵族女子出嫁时仪仗的盛况;《召南・何彼襛矣》则描写贵族女子出嫁时车辆服饰的奢华艳丽。
虽然理想的婚姻状态是“夫妇有义”,但是在家庭中处于被动的女人也要面对被抛弃的命运。
可202 文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6总第202期是在礼的束缚和制约下,女性情感的不能是无所节制的宣泄。
《王风》中弃妇诗《王风・中谷有蓷》所表现的情绪就是这样的怨而不悲,“哀而不伤”: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
有女仳离,啜其泣矣。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这是一首哀悯弃妇的诗。
诗人满怀同情地用山谷中枯萎的益母草作意象,比喻色衰的弃妇形象,遇人不淑的女主人公遭弃后,“嘅其叹矣”,“条其歗矣”,“啜其泣矣”三节层层递进,初则慨然叹息,继而条然悲啸,终则啜然而泣,塑造了一个在人后独自哀伤、怨责、自悔不已的弃妇形象。
在这王畿之地婚恋诗的字里行间,我们所看到是合乎礼的规定的、依顺于夫妻正道的婚恋生活。
也就是说,诗篇中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无论是最初的爱慕,还是后来的结为夫妇,主人公所追求的都是幸福完满的夫妻生活,因此,这些诗歌大多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正”之作。
在婚恋诗中,歌颂“妇德”,赞许符合礼仪的婚姻家庭关系,可以说,“二南”与《王风》中的婚恋诗篇,从总体上反映的是一种在周礼规约下的正统社会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底蕴,不仅仅只归结于周人的风习,更应该说是被周人礼乐文化净化与升华的理想状态。
二、殷商故地,自由奔放十五“国风”中,郑风、卫风、邶风、鄘风、陈风这几国风诗,是与周人的精神传统不同,多是充满野性气息的婚恋诗作,呈现出迥异其他“风诗”的鲜明的文化特点。
从地域上来看,这几国皆在殷商故地。
卫、邶、鄘,原是殷商王朝都城所在地,是殷商部落统治的中心地区。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云:“河内,殷之旧都。
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其畿内邶、鄘、卫是是。
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监殷民,谓之三监。
”[4](P11647)此处尽管被分封给了周人,但由于殷商文化在此处的根基深厚,所以周人的统治还是因地制宜的,合理吸收和采纳殷商的政治文化。
因此,这一地区的殷商文化得以延续发展。
陈地在今河南省淮阳、拓城及安徽省毫县一带,周武王封舜之后人妫满于陈。
《汉书・地理志》说陈“……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4](P11653)可见陈国民间风俗爱好跳舞,巫风盛行。
郑国据《史记・郑世家》载:“(郑桓公)友初封于郑……河洛之间,……东徙其民洛东。
”[1](P11757)洛东为当时的东虢和桧所在地之间,郑武公即位后,攻灭东虢和桧建都新郑,可见,郑地封在西周故地,即陕西长安附近,后迁至河南郑州一带。
而东迁后的郑国“其冢君侈骄,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及周德。
”[5]周礼王化在这里已经弱化,加之“土陿而险,山居谷汲,男女巫聚会,故其俗淫”[1](P11652),保存了远古遗风。
郑、卫、陈之地受殷商文化浸染较深,又处在周代礼崩乐坏之际,故其地域性民俗文化才得以凸现,形成与周礼相异的生活情调。
殷商文化,不论是族内婚,还是族外婚,男女两性的交往都比较自由,聚散离合任其自然,所受限制很少。
男女杂游,不媒不聘,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择偶,没有礼法约束。
郑、卫、陈皆对这一风俗有所秉承。
在这种风习的侵染下,青年男女们,尤其是女性,热情奔放,他们遵从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与意志,无拘无束,率真野性。
《郑风・溱洧》描写了在三月上巳,趁去河边拔灾祈福的机会,女主人公主动邀请男主人公去河边嬉游,谈情说爱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诗中的女主人公不伪装、不做作,直率任性,主动邀请中意之人,尽情享受春日嬉游的快乐。
据《吕氏春秋》高诱注曰“郑国淫辟,男女私会于溱洧之上,有洵訏之乐,勺药之和。
”[6](P1630)可见按照郑国风俗,三月上巳,本就是男女私游之日。
且殷商故地母系社会残存的影响,也使得女性社会地位并不那么地下,自主求偶,赠物定情并不是特殊的个案。
这种赤裸裸的男女相悦之词,散布于郑卫的诸多篇章之中。
有野外邂逅,唤起男性爱慕之情的《郑风・野有蔓草》;有描写约会中男女情意真情的《邶风・静女》;有对密约幽会之情景念念不忘的《鄘风・桑中》;还有在舞蹈中产生爱情,赠物定情的《陈风・东门之枌》。
虽然都是在殷商之风习下的婚恋诗作,但要细分还是可以看出郑地与卫地风俗上的细微差别。
郑地风俗“淫”,因而男女欢情的诗作多。
而卫地“薄恩礼”(《汉书・地理志》),弃妇怨词多。
虽然郑卫之地,自由、开放的商族婚恋习俗根深蒂固,但周族的婚姻又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郑风・将仲子》就把个人情感与礼教的冲突真实的表达了出来: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全诗委婉道出女子想爱却又有所畏的矛盾心情。
虽然是她提出不要再和情郎见面,但并非是出于本意,而是“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岂敢爱《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06第202期本刊网址:www1xuebao1net203之?畏我诸兄。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原来是迫于家庭和社会舆论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
礼与情,自由与束缚,狂热与理智,欢歌与泪水,矛盾的交织正反映了商周民族不同文化在这一地区的碰撞和整合。
三、秦豳之风,庄重悲凉豳地在今陕西西邑、县一带是,周人祖先公刘首先开发的。
秦国原来位于甘肃大水一带,后逐渐进入陕西。
平王东迁后,西周王畿一带和豳地归秦所有。
《汉书・地理志》说:“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
诗风兼秦、豳二国。
”[1](P11642)故把二者合而论之。
秦、豳地接戎狄,战事频繁,朝野养马成风,射猎相尚。
故“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7](《秦风・无衣》小序P79)这样的尚武之地更适合征战的诗歌,所以婚恋之诗在秦豳而风中并不是主流,秦地只有三首有关婚恋的诗歌,其中《蒹葭》还有争议。
而豳地七篇只有一篇《伐柯》。
这小部分的婚恋诗也是趋向于的含蓄内敛,矜持庄重。
其中弃妇诗《秦风・晨风》就比郑卫之声,少了痛诉与决然,多了几分凝重之色。
对于“未见君子”,女子也只是“忧心钦钦”,“忧心靡乐”,“忧心如醉”这般暗地独自神伤,并没怨恨负心人的喜新厌旧,内心中甚至希望负心人可以回心转意,重修旧好。
而最能体现秦人风格婚恋诗的莫过于《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为人所推崇。
举国崇尚军事,炫耀武力,正是“秦风”一大特点。
诗中的女子思夫少而赞夫多,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都带有“秦风”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