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设
解放区抗战歌谣的主题意蕴
的重大任务 。重庆市委宣传部编制了《 重庆 以抗战大后方民歌 民谣为研 究专题 , 开展 了
中国抗 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 与建 设工程
一
系列的研究工作。 解放 区抗战歌谣作为红
规划纲要》 20 ,0 9年 6月 ,重庆 市委召开三 色革命歌谣 , 不仅具有深厚 的历史底蕴与丰 届五 次全委会 , 实施 这一工程写入 了《 把 重 厚的文" Z术内涵 , I - L 更有着鲜 明的政治倾向 庆市委 全委会决定》 中, 而使此 项工程 性与强烈 的战斗号召性。 之 从
三 、 放 区 抗战 歌 谣 的主 题 意 蕴 解
பைடு நூலகம்
全国五个 国立图书馆之一。 从建馆之初就着 其更名为“ 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 ”随后 , , 各
1 . 中国共产党 、 歌颂 人民领袖 与人 民子
意收藏抗 战文献 ,现有抗战时期 中文图书 抗 E根据地也相应 陆续成立 了分会 。 14 弟兵英明神武的抗战歌谣 。 t 92 解放区抗战歌谣
★课题号:0 1K 3 项 目名称: 21SY2 , 加强我校科研档案 会通过 了《 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 问题 席 、 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 。江 管理的创新研究。
的决议》 决议中说 :庐山会议后期 , 。 “ 毛泽东 泽 民在高度评价彭德怀历史功绩的同时 , 强 ★作者单位: 山东职业学院。
道战等辅助游击 战争形式 , 山东 民兵不 题内容是一个重要方面 , 如《 产生 了《 献花》 《 、八 军 、 四军等正规军队抵御 日寇 、 新 奋勇抗战的
一
般》 “ 蒙山 , :沂 东海湾 , 民兵英勇又善战 。 路好》 《 、拥护八路军》 《 、我们的八路军》《 、黄 歌谣 。 张大娘》《 如《 、 彭大娘》《 、梁大嫂翻身》 、 家》《 、劝郎当兵》 等一大批主题 鲜明、 热情活 歌》 等表现解放区人民群众立场坚定 、 不屈不
文化部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揭晓
3 王利.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障碍及对策[ ] 图书馆理 J.
论 与 实 践 ,0 2 4) 20 (
作者简介 :
李沂秋 , 大学 , 女, 馆员 。主要研究方 向: 图书情报 。
4 袁红军. 高校图书馆人性 化 : 问题与对 策 [ ] 图书馆学 J.
重庆市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普查工作 启动
6 贺立峰等. 息 推送技术 基本 原理及 运用 [ ] 信息技 信 J.
术 ,0 0 8 20 ( )
2 周晓光. 数字图书馆与信息服务 的变革 [] 现代图书情 J.
报技术 ,0 1 5 20 ( )
7 曹志梅 . 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 ] 中国图书 J.
馆学报 ,0 6 2 20( )
大 后 方抗 战 文献 普 查 工 作 。
此次 普查 的 目的是 : 全面 了解和掌握重庆 市各级 图书馆 、 档案馆 、 博物馆等单位及 民间所藏抗战文献的情
况 , 登 记 的抗 战 文 献进 行 详 细 清 点和 编 目整理 , 立 重 庆 市 抗 战 文 献 联 合 目录 数 据 库 。 为 中 国 重 庆 抗 战 大 对 建
为 了建 立 中 国抗 战 大后 方 文 献 中心 , 了解 重庆 市抗 战 文 献 收 藏 保 护 的 现 状 , 强 对 重 庆 市抗 战 文 献 的 利 加
用 、 护和管理 工作 ,00年重庆市哲学社会科 学重大课题《 保 21 重庆抗 战文献的保 护与利用研 究》 开启 了重庆 市
抗 战文献资料建设 的研 究工作。2 1 0 0年 1 , 月 重庆 中国抗 战大后方 文献 中心 临时工作 小组正 式启动重庆 市
图书馆标准 , 占参加评估 图书馆 总数的 7 . %。 99 重庆 市获得 国家 一级评定 的公共 图书馆 由2 0 04年第三次评 估时的 2个增 加至 8个 , 分别是 重庆 图书馆 、 重庆 市少年儿童 图书馆 、 北碚 区图书馆 、 沙坪坝 区图书馆 、 长寿 区图书馆 、 南岸 区图书馆 、 铜梁县图书馆 和开 县 图书馆。另外有涪陵 区少儿 图书馆等 8家公共 图书馆为二级馆 , 万州 区图书馆等 1 0家公共 图书馆为三级馆 。 资料来源 : 文化部关于公布一 、 三级 图书馆名 单的通知》 《 二、 和新华网
三十年来国内重庆大轰炸研究述评
三十年来国内重庆大轰炸研究述评刘茂伟内容摘要重庆大轰炸是日本侵华暴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重庆大轰炸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受史料、研究视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者们在重庆大轰炸的概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问题方面仍存有较大分歧,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应注重加强国际学术合作,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挖掘史料,进而推动重庆大轰炸研究的拓展与深入。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述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了摧毁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基地,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达到迫使国民政府屈膝投降的目的,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无差别轰炸,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随着学术界对侵华日军暴行史研究的不断拓展与深化,重庆大轰炸研究也日益成为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①本文拟就三十年来,尤其近十年来的国内学术界有关重庆大轰炸的研究状况作一回顾和梳理,并就未来研究趋向作出几点思考,以冀进一步推动重庆大轰炸研究。
②限于学识.难免有所疏漏,不妥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重庆大轰炸研究并没有引起中国大陆学界的关注。
这方面的研究最初是由日本学者前田哲男进行的。
③前田哲男先后于1986年和1987年到重庆、成都、武汉等地调查寻访受害情况,其研究成果连载于《朝日杂志》,1988年以“战略轰炸的思想”为题结集出版。
④中国国内有关重庆大轰炸的研究,起步较晚。
到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前夕,其学术价值才引*本丈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侵华EI军无差别恚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14ZDB048)的阶段性成果。
①国内学术界有关侵华日军暴行的研究述评可参阅吴天威《中日战争的遗留问题有待解决》,《抗日战争研究M998年第4期;郭德宏、陈亚杰、胡尚元《近10年关于日军侵华罪行和遗留问题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张连红《侵华日军暴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15年第4期;张德明《近十年来大陆学界对中日战后历史遗留热点问题的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3期等。
《第八单元》同步习题2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有学者在1937年8月上海刊物《呐喊》上发文指出:“我相信中国文化界的优秀分子以前没有一个不是憎恶战争的,但是现在却没有一个不是讴歌抗战的。
”下列各项与作者发此感言直接相关的是A. 八国联军侵华B.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C.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D.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与之相关的是A. 九一八事变B. 一·二八事变C. 华北事变D. 卢沟桥事变4.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
这一主题应是A. 日军的侵略罪行B. 共产党的抗战史实C. 国民党的抗战史实D. 反法西斯联盟的合作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一份宣言提出,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该宣言发表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 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B. 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C. 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D. 主张国共合作进行北伐年,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与日军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狂妄计划。
这是A. 淞沪会战B. 平型关大捷C. 徐州会战D. 百团大战7.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共同点是A. 发动大规模会战B. 进行积极抗战C. 建立敌后根据地D. 坚持游击战争8.“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这是20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反映陕甘宁边区实行A. 民主选举B. 土地改革C. 记名投票D 农业垦荒9.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②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③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10.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语文 新闻概括练习题(含答案)
为主,由档案文献、学术著作和普及读物组成, 用100卷的篇幅第一次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大后 方历史文化面貌。
方法技巧与解题步骤:
1.阅读材料(理解新闻内容) 2.找出关键句(导语)、关键词。如果有导语 则可以直接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或者直接
对导语进行压缩;若没有导语,就在主体部分 按照“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 +what(事件)+why(原因)”的要点,从新闻中 提取关键字词进而整合成句,可适当调整语序。
发布会在西宁举行。
真题演练:
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20字) 4月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
院副院长于丹,作客新华网博鳌高端访谈,畅谈当代 社会如何传承与发扬雷锋精神。她说“我记得在去年 年底,大家所熟悉的救了小悦悦的那个拾荒陈阿婆获 奖了;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成了现代愚公,他从自 己的村子里面一点一点给孩子们修路;还有一位小女 孩,在火灾中救了15户人家,她获奖了。我看到这些 人的时候很感慨,因为按照传统的理解,拾荒婆婆、 70多岁的爷爷、10来岁的孩子,他们都是传统意义上 真正的社会弱势群体,但是他们为这个社会守住了良 心,这些平凡的良心代表这个社会的一种态度”。
“寻美重庆江河”摄影大赛启动
真题演练:
1.给下面的消息拟一个标题。(15字以内)
2019年6月3日,我校借助远程互动系统,开展 “智慧课堂”教学活动。活动中,我校与异地某校 实现了师生在线课堂互动,两校学生就像坐在同一 间教室里,共同学习,共享教学资源,让“天涯若 比邻”成为现实。我校八(5)班的小薇同学在这节 课上分享了写作经验。课后,她说:“这节课上, 我们能与千里外的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像 没有距离一样,让我体验了不一样的课堂。”“智 慧课堂”丰富了课堂形式,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精 彩。
三线建设习题
三线建设习题一.选择题(共4小题)1.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新中国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的运动。
这体现出三线建设()A.是为了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B.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C.推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D.是我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2.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时,调整了原来把吃、穿、用摆在笫一位的计划,而把国防工业放在第一位。
毛泽东提出要重视第三线建设,“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A.实现了农轻重部门协调发展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增强了民众保家卫国的信心D.优化了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三线建设”时期,我国新建工业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
该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A.改变了原来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基于国际形势变化进行的战略调整D.调整工业布局以期推进西部大开发4.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我国在西南、西北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多个,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等各个方面。
该现象源于()A.“一五”计划B.“大跃进”运动C.三线建设D.过渡时期总路线二.材料题(共1小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尤为重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参议院的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中央设立蒙藏事务局,由其负责边疆事务,如发展蒙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出版蒙藏回文的《白话报》,设立蒙藏专门学校,嘉奖边疆地区爱国上层人士,任命边疆民族地区的官员等。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发边疆、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计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边疆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份整体规划。
敲醒沉睡的抗战记忆
历史 文化研 究 与建 设工 程”( 简称 “ 重 庆抗 战工程 ”) 正 式 启动以来 , 规 模最 《 今 日重庆 》: 周勇副部 长, 您好。
周 勇副部长接受本 刊记者采访 摄影/ 雷乐
中国抗 战大后 方研 究海 外 资料 搜集 考
为了大力推进 中国抗 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 , 2 0 1 0 年5 月, 重庆市委正式批准 下发 《 重庆中国抗 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 ( 2 0 0 8 -2 0 1 5 ) 》 。 纲要指出: 抗 日战争是中华 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 抗 日战争时期, 重庆 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 抗 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和世界
L o o k i n g f o r t h e Hi s t o r i c a l E v i d e n c e o f t h e Na t i o n a 1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l Ur n1 ng O 1 n t i n Ame r l c a
队 重 庆 人 走 下 飞机 , 他 们 是 重 庆
考察 目的 : 摸i I l } 荚 同各 受访 机 构有 抗 战大后方档 案史料的馆城 察 团的成 员 , 肩 负着到美 国旧金 山、 华 情况. 建立学 术联 系, 初 步 搜 集资 盛 顿 、波 士 顿 、纽 约 等 地 , 搜 集 抗 战 大 料, 并 在 实地 凋查肚 础 上研究 制订 后方海外史料的重任。 抗战人 方海外档案 史料 搜集总体
察。
订 抗 战大后 方海 外档 案史料 搜 集总体
规 划, 同 时 探 索 建 立 重 庆 对 外宣 传 新 品 牌。 考 察 团由 我 任 团 长 , 重 庆 市 政 协 副 秘 书长 谭 大 辉 、 市 委 外 宣 办 副 主 任 文 天
重庆地方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重庆地方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探析作者:罗振宇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重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着丰富的近代地方史资源。
基于“纲要”课教学内容在设置上的不足及当前本科生的基本特征,将重庆地方史资源融入本科生“纲要”课教学十分必要。
而由于重庆地方史资源丰富而多样,且随着近年来重庆地方史研究水平的提升和研究成果的丰富,使得将重庆地方史资源融入本科生“纲要”课教学成为可能,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等学校四年制本科生四门必修思想理论政治课之一,于2007年春季正式开设。
在已经过去的十几个年头里,关于如何切实提升“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而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者和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发表了诸多论著。
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地方史”或“乡土历史”为关键词在知网中进行检索,发现自2008年至2018年的十来年时间里,共有百余篇各地思政课教师探讨地方史与“纲要”如何融合的论文。
其中,部分文章从总体上探讨地方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融入的原则和手段,比较偏重于理论上的分析与阐述。
绝大多数论文则是结合其所在地的地方史学资源,选取当地地方史资源中与“纲要”课基本内容相契合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案例,详细介绍所选取个案的情况及其包含在“纲要”课哪个基本内容版块,具体阐述将该内容融入“纲要”课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总结实施效果及意义,提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供应对方案。
这些进行个案研究的论文所涉及的地域包括:东北(如黑龙江)、东部沿海(如上海、浙江)、华南(如广东、海南)、中部(如河南、湖南)和西南(如贵州、云南)等区域,为我们展现了相当可观的各地近现代地方史资源中与“纲要”课程相契合的教学内容,也反映了各地“纲要”课教师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以及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干劲和决心。
打造抗战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抗战人后斤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渝成立
2 多项 国 家 、 部 级 重 大研 究 项 目 , 0 省 发表 和
“ 中曰战争 厦 术 研讨 会 暨 ‘
出版71 o o 多篇论文和1 部专著, 5 开展了广泛 的国内外学术交流。 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方面
取得 重大 进 展。 “ 重庆 中国 抗 战大 后方 历史 文化 研 究牛 正 式 挂牌 成 立 , 也意 昧 着重 庆 的 政 策 支
对 于史 学研 究 来说 史料很 荤 要
吴 景平 ( l 太学历 史 i 旦
^垂 市 R 街 头 舞 龙 庆祝 抗 战 胜 币 u
一
6 5
中青年为主, 以教授、 博士为主, 以重庆市摊
掌科学 术 带头 人 为主 的研 究 团 队, 担 7 承
出 监出重作中 抗目战首嚣 地.辟t专. 慧 . 突; 为 T庆 战 都 T 映 战 重 l 史 抗
时 期 重 主 城 殛 目 后 方 县 治、 事、 等 目拍,
或果 的 研 究 中心 , 并威 为 国 内一 流 、 际 上 国
百 名专 家学 者 i
的单 术 夏 流 , 共
“ 庆中国 抗 战大 后 方历史 文化 研究 与 建话 重 I程 “ 划 建 设 的三 个 中心 i , 规 由重 庆开 委宣传 部 与西 南大 学 联合 共建 。I2 0 年唐 No8 启动 三年 来 , 究 中心 筹 备整 台 研 究资 源 . 研 相强 团队 建设 , 以项 目为纽 带 . 成 了_批 b 形
办 了六场 讨 论
专家 登 台 发言 。 目 出 期 间战 争体 审 争 ¥ 究 所 藏 柬 子受 研 晤) 关 于重 庆 、(
芸 干声淘 桥 事峦
有大陆学者的
的 演 变 及 其特
见证: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一瞥
文 ・ 图◎王志 昆 曾 妍
◎ 重庆图书馆 一角
战时特 色
重庆 图书馆抗 战文献收藏概 况
载 (9 5 ),重庆图书馆早在6 年前筹建罗斯福图书馆 14年 0
时 , 已将 抗 战文 献列 为最 重 要 的收 藏对 象 。
民国文献 ,因 民国时期 思想文化 中西汇流 、百家争 鸣,尤其是 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译介 与传播,被 学界普
从 13 年 ̄1 4 年的图书就超过2 ,0种 。这些统计数字 9 7 U9 5 700
■红岩春秋 / O GY N C U I H N A H NQU
显然有差距 。即便如此,抗战文献 已实是丰富而珍贵。
合 目录 所收 集的各单 位大后 方历史文献 的具体 情况列
表如 下 :
方历史文献联合 目录 以及其它相关的文献 记载,也可窥其端倪。
圈书。据潘公展 ( 抗战期 间历任 国民
党中央宣传部 副部长 、新 闻检查处长 、中
央 图书杂志审查委 员会主任委 员等职 )所
著 抗 战七年来之 出版 事业》之三 全 国
出版 图书之量与质 的变动 中统计,经 审 查 出版 的 图 书, 民 国3 年 ( 9 1 )为 0 14 年
查等方式,对重庆市4 个 区县级图书馆,1 家高校及 中学 0 7
毒韵哇潦 太= 擎图书健 童威市滓 瞳区少年儿童圈 书悖 誊夷申明二峡幡袖 讨
重庆大学 圈书悖
16 ,2 1 38 j 3, 】
22 3
l 《 ~ 船
q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l_ g
余张,其他17 8 种,合计约4 ,2 种,17 0 0 8 54 7 ,0 余册。 联
档案史料破解“百团大战”决策之谜
了一场大规模 的破袭战 。 这场战役后来被命 化大革命” 0个 ” 以后得 以澄清真相 , 才为他洗冤。 参战兵力共计 15 团。 王政柱话音未落 , 名为“ 团大战” “ 团大战” 百 。百 是八路军在抗 先是有关军史资料公布 了 7月 2 这份上 左权参谋长抢先说 :好 !这是百团大战 , 21 3 “ 作 E战争 中最大 的一次对 日 战行动 , t 作 他从破 报( 中央) 军委 、 下达各军区( 领导 同志 的 战科要仔细把数字查对一下 。” 师) 彭德怀定性
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 中心。 从 文化发生 学的视角看, 解放 区抗战
歌谣是人 民群众 自强不 息的 民族意识与歌
抗 战文献 承载了 中华 民族在抗 战烽 火 谣创作者锐意进取 的抗 战精神融合碰撞 的 岁月中的历史与记忆 , 是研究抗战历史与文 结晶, 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 导与大力 化弥足珍贵 的史料。 重庆作为抗 战时期的首 鼓励的结果 。从大革命 时期起 , 澎湃 、 方志 都 , 当时 中国的政治 、 是 经济 、 化 、 文 军事 和 敏 、 毛泽东等 中共领导就十分重视革命歌谣 外交中心 , 遗存 了大量抗 战文献 。重庆图书 的宣传教育作用 。抗战爆发后 ,9 8年 4月 13 馆的前 身是 14 9 7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在世 界 1日, 在毛泽东 、 周恩来等倡议下 , 延安创办 反法西斯 战争中作 出重大贡献 的美 国总统 了鲁迅艺术学 院 , 由音乐家 吕骥 、 并 冼星海 艺术魅力 , 大体呈现 出以下 的主题意蕴 。 罗斯福 而设立的 国立罗斯福图书馆 , 是当时 等人主持成立了“ 民歌研究会 ” 至 14 年 , 。 91
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在抗日战争期间承担了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暂时首都职责。
这座城市成为了中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据点和开展文化救国运动的中心,形成了独特的抗战历史文化。
一、重庆的抗战历史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抵抗下,朝鲜、辽宁、沈阳、上海等地相继沦陷,中原、山西、湖南等地也相继遭受日军的侵略。
面对日本侵略的威胁,中国国民党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开启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新篇章。
重庆地势险要,位于长江上游,有利于抵御日本侵略军的进攻。
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国共两党及抗日军队的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为整个中国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重庆城内的钟楼、洪崖洞等地成为了国共两党领导人活动和决策的地方,重庆也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重庆的抗战文化1.抗战文艺在重庆这个抗战中心城市,文艺作品起到了极大的宣传和鼓舞人心的作用。
抗战文艺多以战争为主题,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抗击侵略者的精神风貌。
如开封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日影片《密云飞车队》和《飞行英雄方志敏》,描绘了中国飞行员顾忠琛等的英勇事迹。
此外,重庆还举办了许多抗战题材的文艺演出和展览,通过音乐、舞蹈、歌剧、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2.保护文化遗产3.文化救国在抗战期间,文化救国成为了重庆的重要动力。
文化界人士积极呼吁民众爱国爱民,提倡崇尚科学、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许多知名的文化人士,如巴金、沈从文等,都在重庆投身文化救国运动,通过他们的著作和演讲,激励了全国人民的奋斗精神。
三、重庆抗战历史文化的影响首先,重庆抗战历史文化形成了重庆人民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重庆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最后,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激发了重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重庆人民在抗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展示了勇敢、团结、拼搏的精神品质。
这种自豪感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促使重庆人民为推动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努力。
数字化时代基于VR技术的重庆大后方抗战文化视觉传播研究
数字化时代基于VR技术的重庆大后方抗战文化视觉传播研究◆ 李磊 孟庆洋(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摘要:文章首先从抗战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保护与精神传承切入,探讨了VR技术的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播,进而指出红色文化传播引入VR技术必然性,然后以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为例,展开了VR技术在重庆抗战文化的数字化展示和现实传播方面的具体研究,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些许有意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虚拟现实(VR) 抗战文化 视觉传播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抗战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保护与精神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在抗战历史文化的继承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抗战历史文物的资源整合,深化抗战历史文物的价值挖掘和阐释传播,切实发挥了抗战历史文化遗产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数字化保护传承,是文化遗产面向未来、永续利用的内在要求,数字化就是激活、焕发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能为文化遗产活化创新提供新动能,对我国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将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创新,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实施 “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一、VR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与文化传播优势VR(虚拟现实技术)始于上世纪,是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最开始用以军工仿真器的产品研发,于20世纪扩展到民用型的动画场景,自此又拓宽到视频、社交媒体和课堂教学等领域。
VR作为一种新型多媒体展示平台,集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观于一体,且具有强交互性、沉浸性,不仅拓展了人类的感知空间,而且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业界形态和服务模式,给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带来深刻甚至颠覆性的影响,可以说是多媒体技术的终极应用形式。
重庆市现存抗战大后方文献及其特点
以及 13 年 至 1 3 91 9 7年 、9 6年 至 14 14 9 9年间 出版的 期大后 方 出版史 》 一书。此 书是 新 闻出版署在 有关 抗 日战 争 的 图 书 ; ) 刊。 13 … 2期 9 7年 至 14 9 6年 18 9 9年 7月 作为 全 国性 出版 史 选题 之 一 编 撰 而成 出版 的所 有期 刊 ; ) 3 报纸 。 13 9 7年 至 14 9 6年 出版 的 , 料价值 甚高 , 我 国近现 代 史 、 史 是 出版 史 的重 要 的所 有报纸 , 包括 : 纸质 报纸 和 缩微 胶卷 报 纸 ; ) 4 图 组成 部分 。但 由于种 种 原 因 , 两条 路 线斗 争 、 战 纸 。民 国时期 ( 在 《 主要是 抗 战时期 ) 制 的各 种 图纸 , 绘 包括地 图 、 建筑 图 、 军事 图 、 矿产 图等 。 时图 书 、 杂志原 稿 审查办 法 》 等处着 墨 过多 , 冲淡 了史 实 的分量 。不 过 总 的来 说 , 它翔 实 地 记述 了抗 战 大后方 即抗 日民主根 据 地 、 后游 击 区 和沦 陷 区 3 现存抗 战大后 方文献概 况 敌 以外 的 国民政府 统辖 区的 出版业 所走 过的艰 辛历程 我 国现存 的抗 战图书类 型主要 为抗战时期 出版 及 取得 的辉煌 成 就 , 研 究 抗 战大 后方 出版 史最 重 的纸 质文献 和通过 现代 影 印 、 是 缩微 以及 数 字 化技 术 要 的参 考文 献 。国家社 科 基 金项 目“ 日战 争 时期 制作 的缩微胶 卷 、 盘 、 抗 光 数字 化全文数 据库等不 同载 中国 出版业研究 ” 项 目编 号 :5 X 0 ) ( 0 C W0 5 的系列 研 体文献 。 由于在 内 容上 , 这些 新 增 载体 的 文献 是重 究成 果之 一 《 战 时 期 大 后方 书 刊 出版概 览 》 所 复出版过 去 的历史 文 献 , 抗 因此 本 文仅 就 现存 的民 国 引用 的 相关 数 据 和 《 国 出版通 史 ・民国卷 》 中 时期 出版 的有关 图书进行 讨论 。 中 . 关 于抗 战 大后方 出版 图书 、 刊 、 期 报纸 的相 关数据几 3 1数 量 乎 全部 采 自此 书 。可见 该 书的史 料 价值确实 值得重 关 于现 存文 献 , 中 国抗 日战争 时期 大 后 方 出 《 版史》 统计为 :八 年 中 , “ 大后方 出版图 书 2 5 25 2种 , 视。 出版期 刊 200余种 ” …这 一数字显 然不 能囊 括所 0 。 2 重 庆 市现存 抗战大 后方 历史 文献普查 有的抗 战文献 。即使在 《 国时期 总 书 目》 中 , 民 重 庆 图 书 馆 收 藏 的 13 9 7年一 14 9 5年 的 图 书 也 超 过 20 09年 6月 , 中共 重 庆 市 委宣 传 部 推 出 了《 重 庆 中国抗战 大后方 历史 文化研 究与建设 工程 规划 纲 2 0 种 。 70 0 要》 。为 了进 一步 摸清 抗 战 大后 方真 实 的 出版 及现 桂林 图 书馆 收 藏 的抗 战 文 献 较 为 丰 富 。据 统
战时重庆:开掘“世界最大地下城市”
战时重庆:开掘“世界最大地下城市”在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了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也是整个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为了应对空袭和战争的威胁,重庆市政府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战时地下工程建设,开掘了一座被称为“世界最大地下城市”的地下防空工程。
这个地下城市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民用功能,不仅有效地保护了重庆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成为了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一座重要纪念地。
地下城市的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按照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战争遗址考古队的测量数据,重庆地下城市总长超过1000公里,相当于横跨重庆城区南北的距离。
地下工程主要分布在解放碑一带,这也是当时重庆市政府和商业中心所在地。
地下城市主要包括通道、隧道、防空洞、停车场、供给站等设施,将地面上的居民和商户与地下城市连接起来。
在地下城市中,还设有医疗、防毒、排水、通信等设施,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地下城市内还有多个防空洞,可以容纳成千上万人,保障市民在空袭时的生存安全。
地下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抗战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行政中心,承受着日军的频繁空袭,特别是1941年至1944年间,重庆被日军多次轰炸,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保护重庆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市政府积极开展了地下工程建设,将城市的生产力和人口安置到了地下。
地下城市的建设,成为了重庆市政府积极应对战争危机的举措之一。
地下城市的建设也凸显了重庆市民的抗战精神和坚韧不屈的意志。
在战时的压力下,重庆市民不仅积极参与了地下工程的建设,还乐观坚毅地面对日军的空袭。
在地下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数十万人参与了工程施工和物资运输,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牺牲。
在重庆的地下城市中,市民们相互帮助、守望相助,共同度过了战争的艰难岁月。
地下城市成为了重庆市民抗战精神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顽强和坚韧。
如今,重庆的地下城市成为了一处重要的纪念地和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通过地下通道和隧道,了解地下城市的建设历程和战时重庆的生活场景。
国家社科抗战文学
国家社科抗战文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是由重庆市“两江学者”、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周晓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项目。
该
项目在2021年10月30日在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举行了推进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重庆等地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项目组在渝成员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新文科与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的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
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积极响应了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了新文科背景下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的走向,还有助于加强国内各高校、图书馆以及人文社科学者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的相关工作。
此外,还有学者如上海交通大学的张中良教授和海南师范大学的王学振教授,他们也在抗战文学方面有丰富的成果和深入的研究。
如需更多关于抗战文学研究的资讯,可以关注学术论坛、学术期刊或相关新闻报道,也可以查阅中国知网等学术资料库。
重庆会议的历史意义
重庆会议的历史意义
重庆会议是中国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于1935年5月25日至6月10日在重庆召开,由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
重庆会议是中国共产会召开之前最后一次在全国范围内采取集体决策的重要会议。
重庆会议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它为中国在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中取得成功,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决策活动,是中国组织和领导抗日战争、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奠基石。
重庆会议的重要决定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革命政权,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爱国爱民的抗战主题,坚持党的小组领导,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抗衡,坚持依靠农民革命,坚持建设新中国。
会议提出了新的抗日战略,即“坚持抗战,抗日,统一战线,要把党的政治纲领落实到抗日战争的实际行动中,主动进行攻击战,和敌人展开一场持久的抗争,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把党的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统一起来,继续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
重庆会议是中国共产会召开之前最后一次采取集体决策的重要会议,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且标志着中国革命斗争的新阶段,为中国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会议的召开,对中国革命
斗争的新阶段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今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政治思想和新的政策,为中国革命抗战胜利及新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重庆会议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在抗日战争和抗战胜利中取得成功,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构建的战略价值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构建的战略价值
王兆辉
【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图苑》
【年(卷),期】2013(026)005
【摘要】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的构建凝结了对中国抗战历史文献与文化长远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对于抗战文献共建共享制度、抗战文献利益平衡机制、抗战文献合作开发模式等相关管理规范制度具有借鉴价值,对于抗战历史文献建设体系、抗战历史资源保护体系、抗战历史文化研究平台、抗战历史名城发展具有实践价值.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王兆辉
【作者单位】重庆图书馆重庆4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9.2
【相关文献】
1.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的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 [J], 王兆辉;闫峰
2.扎实推进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设 [J], 况由志
3.《重庆:晏阳初与华西实验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系列展》开展 [J],
4.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漫画暨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陈列室隆重开展 [J],
5.基于SWOT分析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发展战略研究 [J], 万华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军史馆方案
重庆军史馆方案一、项目背景重庆军史馆是一座通过展示、陈列和解读军事历史文物、图片、文献等方式,向公众传播军事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设施。
它的建设将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解军事历史和国防建设的平台,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军史馆的设立旨在向市民展示军事文化,提高市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一个研究交流的平台。
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制定了以下方案。
二、建设目标重庆军史馆的建设目标如下:1.展示军事文物、图片、文献等,弘扬军事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2.向公众传播军事知识,提升国防教育水平。
3.提供研究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术界的发展。
三、实施计划3.1 建设地点重庆军史馆建设的地点将选择交通便利、面积充足的城市核心区域。
具体选址将综合考虑市民的参观便利性和展览的空间需求。
3.2 建设内容重庆军史馆建设的内容包括军事文物的收集、展览和解读,图片和文献的整理和展示,以及举办相关主题的讲座和研讨会等。
具体的建设内容包括:1.设立军事文物陈列区:展示各个时期的军事文物,包括武器、服装、装备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图片和文献。
2.设立军事历史展览区: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重庆地区的军事历史,包括重要战役、将领事迹等。
3.设立国防教育区:通过模拟装备和互动游戏等方式,向公众传达军事知识,提升国防意识。
4.设立研究交流区:提供一个研究交流的平台,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促进学术界的发展。
3.3 建设时间重庆军史馆的建设预计需要一年时间,包括选址、规划设计、展品收集和布展等环节。
具体时间安排将根据工作进展和资金到位情况进行调整。
四、资金筹措重庆军史馆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资金筹措的渠道包括:1.政府投入:政府可以通过预算拨款的方式支持军史馆的建设。
2.企业捐赠:可以向企业寻求捐赠,通过命名权、广告合作等方式回报捐赠者。
3.社会募捐:向社会公众募捐,通过公益活动、募捐宣传等方式,动员公众参与。
寓“家乡情结”于“家国情怀”
寓“家乡情结”于“家国情怀”作者:徐艳谢勇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12期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所应有的一种学科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的滋养应该建立在对历史的切身体验、情感震撼和理性判断的前提下,家国情怀还应该基于对家人、对家乡的挚爱进而产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乃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
本文试图以十四年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庆相关历史教学资源为依托,探索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家乡情结的过程中,实现家国情怀的塑造以及体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怀。
作为重庆人,我们深爱这座重庆城,“一位乡土史家不仅是一位考古学家,也是一位地理学家,一个乡土史家不但要查图书馆的图书以及官方的档案,而且要走出户外从事田野调查。
”[1]历史教学何尝不是如此?挖掘身边的历史资源,并以此进行历史解释,是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
一、家乡——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是支撑中国对日作战的战略后方抗战大后方是指在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
家乡重庆,在抗战时期的地位不言而喻。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历史解释,使学生认识到家乡对支撑中国抗战的巨大历史意义。
1.重庆是支撑中国持久抗战的战略后方战时首都: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上海、南京等东部城市相继沦陷,在这样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样一个“和与战”的历史渡口,南京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重庆即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大后方的中心。
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战时首都的一系列遗址、遗迹,如原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外交部、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及最高国防委员会、国民政府经济部等。
实地参观考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重庆在抗战时期“战时首都”的重要地位。
同时,参观的这些重要部门的旧址,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显示着即使南京陷落,中國也要抗战到底的决心”[2]。
经济重镇:抗战时期,重庆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逐渐发展为抗战的物质保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