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教案
1. 解释概念:间歇脉、短绌脉、
达标检测 2.高热病员退热期提示出现循环衰竭的症状是( )
( 5 分钟) A.皮肤苍白、寒战 C.大量出汗,疲乏无力
B.脉搏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D.脉搏增快,面部潮红
布置预习 1、正常脉搏的评估 ( 2 分钟) 2、正常呼吸的评估
课后记
对体温的观察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体会,并不陌生,但要想正 确评估并能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就需要认真的观察并熟练掌握 并能灵活应用
分为测腋温法、测口温法和测肛温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1、体温计的消毒 2、体温计的检测 相差 0.2℃以上或体温计有裂痕,即不能使用。
三、课堂小结
见首页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五、布置预习(指出具体要求)
4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过高
1、原因
2、发热过程
3、临床分度
4、常见热型
5、体温过高的护理
(二)体温过低
1、原因
2、体温过低的护理
三、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
五、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查
副板书
5
2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及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利用设疑的方式,同学们有过体温高的时候吗? 知道体温的变化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进入本次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指 T P R BP (板书)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指机体内部的温度,相对恒定
F=C×9/5+发热程度的划分
达标教学
( 80 分钟)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
24h动摇范围 超越1℃以上 最低T仍高于 正常
常见病:败血症 、风湿热、
化脓性感染
No Image
热型
No Image
间歇热
No Image
Intermittent fever
特点:高热与正常体温
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 高温在39℃以上 数小时或几天 低温在正常范 围或以下数小 时或几天
常见病:见于疟疾
No Image
热型
No Image
不规那么热
No Image
Irregular fever
特点: 发热无规律 继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流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
No Image
发热
护理措施
No Image
No
病情察看 Image
① 丈量体温: 高热病人每4h测T一次, T恢复正常3d后改为每日1次或2次。 物理降温30min后测T1次,
口表、腋表、肛表分开清洗、消毒。
〔2〕体温计的检查法
No
No
No
甩表至35℃以下→同时放入已测温的40℃ Image
Image
Image
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读数→误差
在0.2℃或以上,水银柱有裂痕者,均不
能运用。
3. 体温丈量方法
1〕目的 2〕操作前预备 〔1〕评价患者并解释 〔2〕患者预备 〔3〕护士本身预备 〔4〕用物预备
No Image
No Image
电子体温计
感温胶片
红外线感应式体温计
可弃式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①口表:盛水银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丈量。
基础护理学第12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目录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三、体温测量技术
(一) 体温计的种类及构造
1. 玻璃体温计
重点
1 3 2 3 4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复习题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解释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 间歇脉、脉搏短绌、潮式呼吸、间断呼吸、呼吸 困难、高血压、低血压的概念;体温、脉搏、呼 吸、血压的正常范围、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高 热病人和呼吸困难病人的护理。本章难点是体温 单的填写和绘制,脉搏短绌的测量技术。
4. 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 (2)病情观察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补充营养 (5)休息 (6)预防并发症 (7)心理护理
目录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以 下称为体温不升。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及极度衰 竭的病人。此外,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使机体散热过 多过快,导致体温过低;颅脑外伤、脊髓受损、药物中毒
整理消毒 腋温测量法 放置腋表 正确测量 检测记录 整理消毒 肛温测量法 放置肛表 正确测量
检测记录 整理消毒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注意事项】
1. 测量体温前,应认真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 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2. 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手术或 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不宜测口温; 进食或面颊部冷、 热敷后,应间隔30min后测量。 3. 腋下出汗较多,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者,肩关 节受伤或极度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不宜测腋温。 4.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忌测肛温;心肌梗死病 人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 动过缓;坐浴或灌肠者须待30min后方可测直肠温度。 目录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河北联合大学教案教学部门:护理与康复学院教研室:基础护理教研室教师姓名:张敏专业技术职称:助教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授课学期:2011~ 2012学年秋季学期教案附页(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授课内容目的教法时间注解第十六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引言部分复习上次课内容,提问学生何谓生命体征?生命体征(vital signs)包括体温T (temperature),脉搏P(pulse),呼吸R (respiration),血压Bp (blood pressure),简写TPRBp。
它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态的可靠指标。
病例导入本次课内容,介绍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案例】患者王某,男性,30岁。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突然体温升高达40.5℃,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增快,请问:(1)此时患者发热的程度及处于发热过程的哪个时期以?(2)如何给患者降温?(3)1小时候该患者大汗淋漓,体温35.5 ℃,脉搏细速,四肢湿冷,针对患者此时状况应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基础部分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一、体温的产生及调节体温(body temperature):又称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特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皮肤温度(shell temperature):又称体表温度。
特点:稳定性差,易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影响;低于体核温度。
(一)机体的产热与散热1.产热过程●安静时:内脏●活动时:骨骼肌2.散热途径: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二)体温的调节1.温度调节器2.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前部:散热中枢后部:产热中枢3.体温调节过程调定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系统)----受控系统(1)产热装置(骨骼肌活动或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使激素分泌增加)复习引入新内容了解熟悉讲授法导入式启发式讲授法图片举例法讲授法图片举例法5min65min8min案例导入本次课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课件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护理学基础》第十二章-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
• D.甲状腺功能亢进 E.心房纤颤
E.〈80 E.甲状腺
C.窦
第六十一页,共100页。
测量脉搏的方法
部位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第六十二页,共100页。
测 量
部 位
第六十三页,共100页。
护士的示指、中指、无名指放于测量
操
脉搏的部位上
作
步
骤
正常脉搏测30秒
脉搏短绌测1分钟
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测脉率
第五十一页,共100页。
脉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频率
−成人为60-100次/分 −随年龄、性别、活动、情绪等因素变动
脉律脉搏的节律性
搏动均匀规则,间隔时间相等
脉搏的强弱 动脉壁的情况
第五十二页,共100页。
生理性变化
新生儿幼儿较慢 成人逐渐减慢 老年人稍增快 女性>男性 每分相差5次左右
运动激动增快 安静休息减慢
见于疟疾
第二十一页,共100页。
第二十二页,共100页。
特点:
发热无规律 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 流感
癌性发热
第二十三页,共100页。
第二十四页,共100页。
• 练习
1. 张某女,32岁,以高热3天为主
诉入院。入院后,病人体温波动在39-39.9℃之
间,脉搏108次/分,呼吸24次/分,意识清楚,
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见于各 种心脏病、洋地黄中毒的病人
第五十六页,共100页。
• 二联律、三联律:每隔一个或二个正常脉搏 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前者称二联律,后者 称三联律
• 脉搏短绌: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脉搏细速、不规则
• 心房纤维颤动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
2.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退热期
2.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 表现: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骤升:肺炎、疟疾 渐升:伤寒≈散热 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
表现:
热性面容; 心率增加(体温每上升1 ℃,心率增加10—15次/分); 头痛、惊厥、昏迷、恶心、便秘、腹胀、口干、尿少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直肠测温
•侧卧 •俯卧 •屈膝仰卧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3.实施
① 核对解释 ② 安置体位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口腔测温法:
• 将口表水银槽一端斜放于病人的舌下热窝 处
• 嘱病人闭嘴用鼻呼吸 • 3分钟后取出
(三)体温调节
生理性(自主性)体温调节
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使产热和散热维持 动态平衡,体温经常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调定点)
行为性体温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体温:深部体温、表层温度 临床上所指体温:平均深部温度
常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下温度为标准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概述 体温(body temperature)
体核温度
皮肤温度
(core temperature) 体壳温度、体表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人体内部胸腔、腹腔、中 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厚薄的影
枢神经的温度
响,较不稳定
相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发热等
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
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引言。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观察和照顾体温,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一些健康问题。
因此,对于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我们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介绍体温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一份体温的观察与照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关注和照顾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体温的基本知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F)来表示。
正常人的体温范围在36.5℃至37.2℃之间,但也会因个体差异、环境和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体温的升高或降低都可能是身体出现问题的信号,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观察和照顾体温的变化。
二、体温的观察。
1. 观察体温的方法。
观察体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口温度计、耳温枪和额温枪。
口温度计是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时应将温度计放入口中,保持3分钟左右,然后读取温度。
耳温枪和额温枪则是通过测量耳朵和额头的温度来获取体温数据。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进行操作,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 观察体温的时间。
体温的观察时间应该选择在早晨醒来后、中午和晚上睡前三个时间点进行,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体温的变化情况。
特别是对于有体温异常症状的人群,应该每天固定时间进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观察体温的注意事项。
在观察体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环境要安静舒适,避免外界干扰影响测量结果;(2)测量体温的部位应该是干燥清洁的,避免出现误差;(3)对于口温度计的使用,应该在使用前和使用后进行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三、体温的照顾。
1. 体温升高的处理。
当体温升高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温。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2)物理降温,如擦浴、冷敷等;(3)保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
2. 体温降低的处理。
当体温降低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暖。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穿着保暖,增加衣物层次,选择保暖性能好的衣物;(2)保持室温,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3)饮食调理,多摄入一些热量高的食物,如姜汤、红糖水等。
基础护理技能之体温测量与记录
准备好体温计
1. 首先确保体温计的电池有足够的电量。 2. 将体温计消毒,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3. 检查体温计是否正常工作,如屏幕是否显示正确。 4. 准备一些消毒纸巾和透明保护袋来保护体温计。
正确测量体温
1. 患者应保持安静,不要吃东西、喝水或运动。 2. 在正确的部位测量体温,如腋下、口腔、耳朵或肛门。 3. 根据使用的体温计类型,正确放置体温计。如食指和大拇指夹住体温计尖端、放入口腔并紧闭嘴唇。 4. 等待足够的时间,通常在30秒到1分钟之间,以确保准确的测量结果。 5. 记录测量结果,并注意任何异常的体温值。
基础护理技能之体温测量 与记录
本节主要介绍体温测量与记录的基础知识,包括为什么要测量体温、如何准 备好体温计记录体温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医生判断患者 是否发热,提供准确的健康数据,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最准确的体温计类型
根据研究,直肠温度计被认为是最准确的体温计类型之一。研究还表明,额 温计在儿童和成人中也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避免体温测量错误
• 确保使用前读取和遵守体温计的使用说明。 • 避免在体温测量前或测量过程中移动体温计。 • 使用适当的体温计部位和正确的测量方法。 • 测量过程中保持患者舒适和放松。 •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使用适合他们的体温计类型。
记录体温数据
为了简化体温数据的记录和跟踪,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表格或记录本。确保记 录日期、时间、患者姓名、体温计部位和测量结果。
保护体温计的卫生
体温计是一种易于受到污染的医疗设备,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其卫 生。每次使用后,请清洁和消毒体温计,也可以使用一次性体温计套。
基护体温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体温测量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正常体温的范围。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体温计,正确测量体温,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初步判断。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
教学重点:1. 体温测量的方法。
2. 体温计的正确使用。
3. 体温异常的处理。
教学难点:1. 体温异常的判断。
2. 体温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体温计若干。
3. 实习用人体模型或志愿者。
4. 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体温测量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体温?体温的正常范围是多少?二、讲授新课1. 体温测量的方法- 口温测量法- 肛温测量法- 腋下测量法教师演示并讲解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体温计的正确使用- 摇匀体温计- 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 保持体温计清洁教师演示并讲解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3. 体温异常的判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体温持续升高- 体温下降过快教师讲解体温异常的判断标准。
4. 体温测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 体温计破裂- 体温计读数不准确- 测量部位损伤教师讲解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志愿者或人体模型进行体温测量。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3.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体温测量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体温测量的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体温测量的技能。
2. 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水平。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课件
3.退热期:满足患者舒适的心理,注意清洁卫生, 及时补充营养。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22
一 、体温过高: 二 、发热的程度(四度) 三、发热过程及表现(三期)
1、体温上升期 2、高热持续期
3、退热期
小
1、稽留热
结
四、常见热型(四型)
2、驰张热
3、间歇热
4、不规则热 1 、降低体温
五、护理措施
2 、加强病情观察 3、补充营养和水分 4、促进患者舒适
体温的观察与5护、理学心时理护理
23
作业布置:
1、体温过高、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的概 念。
2、三个时期的特点和表现是什么? 3、在生活中观察了解体温过高的过程及表现。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返回 17
药物降温: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
使用时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 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实施降温措施30分 钟后应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返回 18
1.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
日测量四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
(三)间歇热:
体温骤然升高至 39℃以上,持续数 小时或更长,然后 下降至正常或正常 以下,经过一个间 歇,体温又升高, 并反复发作,即高 热期和无热期交替 出现。见于疟疾等。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12
(四)、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 定规律,且 持续时间不 定。见于流 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等。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学时
2.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 寒、寒战 (1)骤升:体温数小时
护理学基础教案第十二章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3.性别女性皮下脂肪比男性厚,所以体温稍高于男性。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动,与孕激素的周期性分泌有
多媒体课件
挂图
15分钟
1.讲授
(1)体温的生理
2.散热过程人体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散热。其方式有辐、传导、对流、蒸发。
(四)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固定值,而是指一定的温度范围。
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
体温单位以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表示,其互换公式为:
℃=(℉-32)×5/9
(五)生理性变化
1.昼夜时间正常人的体温在24小时内呈周期性的变化,一般清晨2-6时体温较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但其波动范围在0.5-1℃之间。
(二)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分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两类
生理性体温调节指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与散热效应器的活动,将体温维持在一个调定点,约37℃。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生理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根据环境温度与个人对冷热的感觉来进行调节,主要通过调整行为来达到
(三)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主要通过骨骼肌运动、食物的氧化分解、中枢神经的兴奋等产生热量。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塞患者不宜采用直肠测温法;坐浴或灌肠者须待30 min后才可测直肠温度。
(5)腋下有创伤或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应重复测量。如体温异常应报告医生。
(7)插入肛表勿用力,以免损伤直肠粘膜。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教学说课
教学设计与反思
2分钟
布置作业
10分钟
总结测试
70分钟
任务实施
5分钟
任务引入
2分钟 检查预习 1分钟 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与反思
任务引入
任务实施 总结测试
布置作业
预习体温的产生及调节机制
提问
教学设计与反思
任务引入
任务实施 总结测试
布置作业
设置情境,角色扮演,激发兴趣
“冷”
任务1:评估王同学病情, 提出护理问题。
综合性 评价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 重难点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 激励、唤醒和鼓励!
——第斯多惠
谢谢各位评委
任务2:实施护理措施。
任务3:判断王同学的热型。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总结测试
突破难点:体温的测量 任务1:评估病情-测量体温
布置作业 边讲边演示
角色扮演 图片展示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总结测试
突破难点:体温的测量 任务1:评估病情-测量体温 模拟病房分组练习
布置作业 实践教学
小组合作
反思讨论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小儿:2-3CM
酒精擦浴 波状热、回归热
通过新知识的回顾,总结本课教学内容,提升知识点
教学设计
任务引入
布置作业
以问题为中心 分组讨论
病例讨论
患者李某,女,38岁,持续高热1周, 体温持续在39.0-40.0℃,以发热待查与上午 8时收入院。入院时体温40℃,脉搏110次/分 钟,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红, 口唇干裂,食欲不振。上午8:20给与退热剂 后,体温降至38.9℃,下午2:00体温升至 39.8℃,大量出汗,口干。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详细描述
在使用体温计时,应遵循正确的测量姿势和时间,避免在剧烈运动或饮食后立即 测量,同时注意检查体温计的完好性,如有破损或过期应及时更换。此外,不同 类型的体温计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误区三:忽视其他症状与体温变化的关系
发热不退
对于持续发热的患者,应寻找病因, 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寒战、颤抖
寒战和颤抖可能是体温升高的表现, 应注意保暖和观察病情变化。
不明原因的体温变化
对于不明原因的体温变化,应及时就 医检查,以便早期治疗。
05
常见误区及解答
误区一:只有发烧才需要关注体温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误区二:体温计使用不规范
总结词
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应记录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注意安全
水银体温计易碎,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避免水银泄漏。电子体温计的感应头 和显示屏表面要避免划伤或撞击。
03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正常体温范 围
正常体温范围
1
体温的生理波动
2
体温的测量方法
3
影响体温的因素
环境温度
生理状态 疾病与药物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体温的影响
年龄
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但波动范 围基本相同。
04
体温观察与护理
高热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物理降温
多喝水
监测体温
休息
低热护理措施
保暖
适量运动
饮食调理 观察病情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基础护理课件)
(三) 体温的调节
▪ 生理性(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下,通过发汗、寒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 和散热,将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 行为性体温调节:根据环境温度和个人冷热感觉,有意识 地调整身体姿势和行为。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若长期从事夜间工作的人员,也可以出现夜间体温上升, 白天体温下降的现象。
(二)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年龄 ✓由于基础代谢水平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体温有所降
低。儿童略高,老年人略低。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调节功能差,体温变化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变化。新生 儿硬肿症、脱水热。
(二)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四、体温的测量
体温是如何产 生、维持和调 节的呢?
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
▪ 体温/体核温度 - 指人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相对稳定且 较皮肤温度高;
平均温度
37.5℃(99.5℉) 37.0℃(98.6℉) 36.5℃(97.7℉)
正常范围
36.5-37.7℃ (97.7-99.9℉)
36.3-37.2℃ (97.3-99.0℉)
36.0-37.0℃ (96.8-98.6℉)
(一)正常体温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换算公式为:
换算方式: ℃=(℉-32)*5∕9 ℉=℃*9∕5+32
体温观察及护理对策
体温观察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3-05-22T16:19:47.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江珍桃罗秋菊[导读] 体温是人体不断的进行着能量代谢,而能量代谢又和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密切相关。
江珍桃1 罗秋菊2(1广西忻城县大塘中心卫生院广西忻城 546203;2广西忻城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广西忻城 546200)【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302-02 【关键词】体温(body temperature)体温是人体不断的进行着能量代谢,而能量代谢又和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密切相关。
这三种营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不断以热的形式散发于体外。
其他能量供机体利用,而利用的结果仍转化为热能散发体外。
由于上述代谢作用,使人体产生了体温。
正常体温为36.0℃-37.5℃。
低于36.0℃为体温过低,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高于37.5℃为体温升高,血液的温度为37.8℃,脑及肝脏较其他脏器高1℃。
皮肤温度比体核温度低5℃-8℃,阴囊的体温要低于体温2℃。
人体主要产热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
产热方式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而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
能感受皮肤和外界温度变化,分为温觉和冷觉感受器两种。
在腹腔和内脏的温度感受器也称深部温度感受器,能感受内脏温度的变化。
丘脑下部及脑网状结构和脊髓等部位有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称为中枢性温度感受器。
体温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当下丘脑血液的温度改变0.5℃时,就能激活身体的调节机理。
有引起散热效应的散热中心,有引起产热效应的产热中枢。
产热过程就是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
产热过高使蛋白质变性,细胞的活力降低,并使多数酶的功能遭到破坏。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度为40.6℃-41.1℃。
高于43.0℃很少能存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4.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如何护理高热和体温不升的患者?
2怎样正确地进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检测?
3.阐述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下次教学预习要点
1.脉搏形成的机制
2.脉搏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3.常用诊脉的部位有哪些?
实施情况及
分析
(3)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接触,及时发现其情绪的变化,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4)健康教育
三、测量体温的技术
(一)体温计的种类
1.水银体温计
2.电子体温计
3.可弃式体温计
4.感温胶片
(二)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1.体温计的清洁、消毒
(1)口表、腋表消毒法:体温计使用后全部浸泡于消毒液中,30分钟后取出,擦干用离心机甩水银至35℃以下再放入另一消毒液
1.发热程度的划分
(1)低热:37.5-37.9℃(99.5-100.2℉)如结核病等。
(2)中等热:38.0-38.9℃(100.4-102.0℉)如一般感染性疾病。
(3)高热:39.0-40.9℃(102.2-105.6℉)如急性感染。
(4)超高热:41.0℃(105.8℉)及以上。如中暑。
2.发热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有骤升和渐升两种方式。
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骤升见于肺炎双球菌性肺炎;渐升见于伤寒。
(2)高热持续期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3)退热期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水平。
3.热型将体温绘制在体温单上,互相连接,就构成了体温曲线,体温曲线的形状称为热型。
2.体温计的检查法将全部体温计的水银甩在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已测好的40℃(36~40℃)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检视,若体温计相差0.2℃或以上、水银柱自动下降、水银柱有裂隙则不能适用。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1.目的
(1)观察体温有无异常,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
(2)了解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4)不规则热:发热无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4.高热患者的护理
(1)观察病情: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体温降至38.5℃,改为每天测量4次。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递减为每日2次。
20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1.讲授(1)体温异常的观察
(2)常见的热型及概念
(3)高热病人的护理
(4)发热程度的划分
10分钟
2.分析
个体高热的体验及需求
8分钟
3.讨论
物理降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分钟
4.评价
比较几种热型的特点及常见的疾病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2)降温措施:39℃以上,可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
(3)饮食调养: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清淡流质、半流质,要求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且能促进食欲,少量多餐。增加水分摄入,每日2500-3000ml,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
25分钟
1.介绍
体温计的种类
2.示教
演示测量腋温、口温方法
3.角色模拟
同学互相测量口温和腋温
4.讲授
(1)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2)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容器中浸泡,30分钟后取出冷开水冲净,擦干后放入消毒容器中备用
(2)肛表消毒法适用后先用消毒液纱布擦拭肛表,再按上法进行消毒存放。
(2)体温生理性影响
10分钟
2.讨论
(1)为什么早产儿在冬季要用温箱维持恒定的体温?
(2)高热环境时间过长为什么会发生中暑?
(3)举例说明体温会受哪些生理因素的影响?
3.评价指导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关,即排卵后孕激素水平上升,体温略升高。
4.饮食进食后,由于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可以使体温暂时性地升高0.3℃左右。
2.年龄婴幼儿的体温高于成人,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善,其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变动;老年人则因新陈代谢降低,体温在正常范围低值。
3.性别女性皮下脂肪比男性厚,所以体温稍高于男性。成年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动,与孕激素的周期性分泌有
多媒体课件
挂图
15分钟
1.讲授
(1)体温的生理
(3)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2.实施
(1)测口温将体温计水银槽一端斜放在患者的舌下热窝处,嘱患者紧闭双唇,用鼻呼吸,勿用牙咬体温计,测3min。
(2)测腋温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并露出腋下,以纱布轻轻擦干汗液,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紧贴皮肤,屈肘臂过胸,夹紧体温计。测10min。
(3)测肛温协助患者取合适卧位,暴露臀部,用棉签蘸取润滑油润滑肛表水银端,用手分开臀部,将肛表插入肛门3~4cm并固定,测3min。
(1)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1.0℃。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波幅超过1.0℃,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发热期与正常或正常以下体温交替出现。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再经一段间歇时间后,又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
(4)卧床休息
(5)保持清洁和舒适: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6)安全护理
(7)心里护理
(8)健康教育
(二)体温过低
体温在35℃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
1.临床分度
轻度:32-35℃(89.6-95.0℉)
中度:30-32℃(86.0-89.6℉)
重度:30℃(86.0℉)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通过运用讲授,示教,举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相互进行角色扮演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掌握了体温常用的三种测量法及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检测法。懂得了如何护理高热及体温不升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塞患者不宜采用直肠测温法;坐浴或灌肠者须待30 min后才可测直肠温度。
(5)腋下有创伤或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应重复测量。如体温异常应报告医生。
(7)插入肛表勿用力,以免损伤直肠粘膜。
小结
学生练习测量体温的方法
教案末页
小结
1.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5.活动活动使肌肉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可以使体温暂时性上升。
6.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都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加而加快代谢,增加产热,使体温升高。
二、体温异常的观察护理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临床发热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体温也称为体核温度,是指机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易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低于体核温度。
一、体温生理
(一)体温的产生
人体不断进行着糖、脂肪、蛋白质的物质代谢,这三大营养物质通过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50%左右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其余的能量转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供给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于体外
3.注意事项
(1)测体温前,应避免剧烈活动及避免局部受冷热因素的影响。
(2)婴幼儿、昏迷、精神异常、口腔疾病、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者,不宜采用口腔测温法。刚进食或面颊部热敷后,应间隔30 min方可测量。
(3)如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口腔粘膜,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保护消化道粘膜并延缓汞的吸收。病情允许者也可服用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促进汞的排泄。
教案首页
教师课程名称护理学基础专业名称护理授课序次26授课类型理论1 +实训1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体温的生理、发热的过程及常见的热型
2.掌握高热患者的护理
3.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及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及检查法
教学重点:
1.正确地为患者测量体温;
2.高热病人的护理。
教学难点:
1.体温的产生、调节及所受生理性影响的因素;
2.发热的过程及常见的热型。
复习内容:
讨论
1.体温是怎样产生的?
2.散热的方式有哪些?
3.体温保持动态平衡的机制?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第十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生命体征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它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二)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分生理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两类
生理性体温调节指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与散热效应器的活动,将体温维持在一个调定点,约37℃。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生理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根据环境温度与个人对冷热的感觉来进行调节,主要通过调整行为来达到
(三)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主要通过骨骼肌运动、食物的氧化分解、中枢神经的兴奋等产生热量。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2.散热过程人体通过物理方式进行散热。其方式有辐、传导、对流、蒸发。
(四)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固定值,而是指一定的温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