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章末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章末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1

【知识网络·宏观掌控】

①军机处②郡县制③行省制度④御史大夫⑤察举制⑥科举制⑦宗法制⑧三省六部制

答案:A.⑦B.⑧C.①D.②E.③F.④G.⑤H.⑥

【专题突破·热点探究】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官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内阁”由此出现。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A、B、C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D 项。

答案:D

变式训练1-1 某学者评论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A

变式训练1-2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由题干主旨可以看出梁启超是说随着解决历史分裂问题,专制集权在不断加强,故C 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合乎历史事实:维系国家统一不一定非君主专制。B项说法不合乎历史事实,选项本身是错误的。D项说法也是错误的,小农经济是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是其思想基础,而不是武力夺权。故D项错。

答案:C

专题2 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1.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西汉:(1)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实行“削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2)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唐朝: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4.北宋: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遣文臣做州的长官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这使他们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外,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6.明朝: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下面是高三文科某学生在一轮复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

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必须削弱地方政府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

D.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总体把握表格材料的意思,二要准确领会命题意图。表格中的历史实例充分说明了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削弱地方政府的力量。A、D两项说法错误;C 项说法虽然正确,但并不是“教训”。

答案:B

变式训练2-1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 D.君主专制的削弱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其依据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因此,

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B

变式训练2-2 (2014·四川卷)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解析:县级行政区从秦汉到清朝一直都存在且地位稳定,说明A项说法正确;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最高行政区划到宋金时受路的管辖,明清时受布政使司或省的管辖,清朝更出现与县同级的州,说明B项说法正确;从表格中的“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等信息可知D项说法正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两大趋势是君权的不断强化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同步真题·高考链接】

1.(2014·课标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 D.山东

解析: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

答案:C

2.(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里,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解析: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即题干中所说的“”,“”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信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C、D两项可排除。

答案:A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