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七年级数学下册 8.1《认识不等式》教案2 (新版)华东师大版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8.1 认识不等式》是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本章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简单的运算。
不等式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章内容为后续学习不等式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实数和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但他们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解简单的不等式。
3.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解简单的不等式。
3.将不等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和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3.不等式运算练习题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数、方程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呈现不等式的概念,用PPT展示不等式的符号“<”和“>”,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
2.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问题,展示不等式的应用场景,让学生感受到不等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操练(10分钟)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例如,不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会改变。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加深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
巩固(10分钟)1.让学生自主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例如“2x > 6”。
2.引导学生总结解不等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问题、优化问题等。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认识不等式》参考教案
8.1 认识不等式【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入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不等式及解集的意义;2、通过对问题的探索,适当渗透变量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函数思想,让学生发现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不等式及其解的意义。
【教学难点】: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
怎么买票合算?1、问题1:某班有27名少先队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
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
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式和媒体:投影显示出问题情境。
2、出问题:究竟李敏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算一算。
学生活动:计算买27张票和买30张票要付的款。
教学方式:小组学习。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数的比较透视其中的事实,买27张票,要付款5×27=135(元)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显然120<135,买30张票比买27张票合算?4、问题,如果去世纪公园的人较少怎么买票合算?至少要有多少人去世纪公园,多买票反而合算呢?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有x人要进世纪公园,如果x≧30,显然按实际人数买票,每张票只要付4元。
如果x<30,那么:按实际人数买票x张,要付款5x(元)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如果买30张票合算,那么应有120<5 x6、提出问题:x取哪些数值时,上式成立?7、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取一些值试一试,将结果填表格(P51),引导规律:当x= 时,27、28……时,至少要有人进公园时,买30张票合算。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 认识不等式》说课稿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 认识不等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 认识不等式》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运算。
不等式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更高级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
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不等式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不等式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不等式的基本运算。
2.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推理和证明,不等式运算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不等式的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不等式例子,引导学生关注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不等式的定义:通过观察和分析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出不等式的定义,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3.探究不等式的性质: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不等式的性质,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4.不等式的运算: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运算方法。
5.巩固与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东师大版七下数学第8章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8.1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8.1认识不等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8章第1节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两个概念的教学。
课程标准提出“抽象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不等式是初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学生来说它与方程相比有较大的难度。
教材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两个基本概念,淡化了严格的形式化定义,让学生结合实际,易于理解和应用;同时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对实际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是新的内容。
这一点与方程不同,要注意概念引入的实际背景,并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的过程,强化感性认识。
我所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差生面比较广,学习习惯不好,应用能力不强。
可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已初步能够自主学习,勇于发表意见,能够较好地自主探索与交流讨论,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不等式及其解的意义。
2、能由文字表述的数量关系列出不等式,并写出若干个不等式的解。
3、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的过程,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包括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
2、让学生体验探索、体验成功。
(三)情感与态度1、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养成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2、学生在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不等式及其解的意义;探索不等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培养探索、分析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的选择: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开放式教学方法为指导思想,采用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适当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吉林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
吉林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吉林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8章介绍了不等式的基础知识,其中8.1节“认识不等式”是整个章节的起点,至关重要。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解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对不等式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不等式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不等式的认识还是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并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会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
2.难点: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呈现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气温、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从而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传递性、同向相加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不等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
如:已知a>b,求解以下不等式:(1) a+2>b+2;(2) a-3<b-3。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1 认识不等式》
《8.1 认识不等式》本节课是华师大版教材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认识不等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已经熟悉用不等号表示数的大小,这节学习的是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类似于上一章学到的方程,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加强类比教学是处理本节教材的重要方式。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我们后续学习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探索,得到生活中不等量的关系;2.通过理解得到不等式的概念,从而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现实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3.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知道不等式是用来刻画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的;4.知道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从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到不等量关系;2.引导并帮助学生列出不等式,分析不等式的成立条件;3.通过分析、抽象得到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4.通过习题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抽象过程使他们体会现实中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2.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获得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3.通过联系与发展、对立与统一的思考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4.通过创设问题串,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归纳、整理,尝试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文字表述的数量关系能列出不等式。
课件、多媒体、练习本。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五一黄金周我校准备组织27名优秀团员去李白故里旅游,纪念馆的门票是5元一张(学生票)30人或30人以上每张少收1元,领队甲说:“就买27张票”,领队乙却说:“要买30张票”。
请同学们为他们裁决,他们究竟谁说得对?【教学说明】通过实际问题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 认识不等式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它不仅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的后续内容,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起着横贯上下的作用.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两个概念: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的意义,能正确列出不等式;难点是准确应用不等号,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渗透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小学对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还是第一次接触,本节就是对“不等”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学生在列不等式时,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不小于”、“负数”、“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的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在把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不等关系转化为用符号表示的不等式时有一定困难.二、教学目标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对7—9年级《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定条件列不等式.2.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3.理解不等式的解的意义,能举出一个不等式的几个解并且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某个不等式的解.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化的能力,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产生独立克服困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有一定收获.三、课堂结构设计本节是概念课,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依据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和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观,切实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安排如下6个教学活动程序:1.创设情境,发现新知(用时8分钟)2.深入思考,再探新知(用时10分钟)3.典例示范,应用新知(用时6分钟)4.闯关检测,强化新知(用时8分钟)5.反思盘点,整合新知(用时6分钟)6.精选作业,拓展新知(用时2分钟)四、教学媒体设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这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需要大量的直观演示和生活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用时8分钟)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情境1:如图,天平左盘放三个苹果,右盘放200克砝码,天平倾斜.设每个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再根据情况出示思考题:1.天平左边的三个苹果的总质量如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2.天平哪边重?。
七年级数学下册 8.1《认识不等式》教案2 (新版)华东师大版
《认识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向题.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列出不等式.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我们已学过等式,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1.x+3=62.2x-5=10⑴什么是等式?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是否具有方向性?(1)已知数值:-5,3,0,2,7,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成立?哪些使等式不成立?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试验并回答:演示说明什么问题?师生活动:教师演示天平称物重的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a g,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0g),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并由小组代表公布结果:a>15.2,m>60.[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一种不相等关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生活中,像演示和投影中这样同类量之间具有不相等关系的例子是大量的、普遍的,这种关系用不等式表示.那么什么是不等式呢?请看:投影片显示:a>20,-5<-2,1≠0,65x>55(x+1).问:(1)上述式子中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2)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3)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吗?(4)什么叫不等式?学生活动:观察式子,思考并回答问题:(1)分别使用“>”“<”“≠”.(2)表示不等关系.(3)不可以随意交换位置.(4)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除了“<”“>”“≠”之外,还有无其他形式?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尝试得到结论:还有“≥”“≤”两种形式.[说明]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进而猜测出不等式的意义,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三、尝试反馈,巩固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解答习题.投影显示习题:1.用“<”或“>”填空.(1)4___-6 (2)-1____0(3)-8___-3 (4)-4.5____-42.用不等式表示:(1)x是正数;(2)x是负数(3)x与3的和小于6;(4)x与2的差大于-1;(5)a的4倍大于或等于7;(6)y的一半小于3.3.独立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教师活动:巡视辅导,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学生活动:第1题抢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由两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说明](1)第1题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第2题则是为了训练学生书面表述能力.(2)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翻译成相应的不等号.请同学们尝试解答教材第153页习题8.1的第1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尝试得到答案.师生总结:判定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是:如果不等号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与不等式一致,则称不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说明]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投影显示:1.当取下列数值时,x+1>1.5是否成立?-7,0,0.5,1,102.(1)用不等式表示:x与3的和小于或等于6;(2)写出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几个数值;(3)x取何值时,不等式总成立?x取何值时,不等式不成立?教师活动:教师抽査,强调注意事项.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桌订正.[说明](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可以有多个,为讲解不等式的解集做准备.(2)强化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五、归纳小结1.学生谈本节的收获.2.师生共同完善: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断方法;(2)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六、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材第53页习题8.1的第2题.2.选做题:(1)单项选择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A.1,2 B.0,1 C.0,1,2 D.0,1,3(2)依题意列不等式①x与6的和大于9且小于12.②A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5°C,最高气温是10°C,设这天气温为x°C,则x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说明]1.再现本节重点,巩固所学知识,2.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8.1认识不等式公开课优质教案(2)
何准确 ”译出 ”不等式呢 ? 理 性 地 思
生: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维过程,并
总结列不等式地关键
渗透了”
同步练习:练习 P56 练习 1 教 师 是 主
生: 独立完成,个别回答
导,学生是
主体”地
2 体会生活中数量地不等关
教学理念
系,
使学生体
引入不等式地解地定义 会 到 现 实
在潮州首届旅游文化节 世 界 中 大
下列各数: ,0 , -1 , ,1.5 ,2。其中使不等式 X+1>2 成立地是
练习 P56 返回例 1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关系
写
出两个满足各不等式地数
(1)X 地一半小于 – 1
(2) Y 与 4 地和大于 0.5
(3)a 是负数
(4) b 是非负数
(5)a 地 3 倍不大于 5
(6)x 地相反数与 1 地差不小
不等式地
取名 ?
思想,使抽
能否用自己地语言说说什
象地数学
么是不等式
形象化,使
学生能够 引出不等式定义 : 用不等号表
示不等关系地式子叫做不等
在具体情
境中感受 式.
1 不等式概念地巩固
例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关系
运 (1)X 地一半小于 – 1
用 (2) Y 与 4 地和大于 0.5
知 (3)a 是负数
认识不等式 一 教材分析
不等式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有,如倾斜地天平, 年龄地大小,个子地高低,身体地轻重,速度地快 慢,路程地远近,怎样设计方案划算等都表现为不 等关系 . 本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这章地第一节, 它是 后面学习不等式地基础 . 二 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地 基础上才开始研究简单地不等关系,进行不等关系 地学习已经是顺理成章,对于不等式,学生能感受 到它地存在, 但没把它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 通过跷 跷板地引入及天平实验,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认识不等式》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不等式,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组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实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他们对不等式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实例来感受不等式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学会用不等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不等式的相关实例和图片;2.学具:为学生准备不等式卡片、练习题等;3.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不等式实例,如身高、体重、温度等,引导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提问:这些不等式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不等式卡片,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
同时,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来解决。
如:某班有男生和女生共5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多,请问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通过解决此类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些不等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能掌握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并用不等式
表示不等关系
2.过程目标:经理从实际生活不等关系到列出不等式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
多向思维。
以及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根据已知条件准确列出不等式
教学难点
掌握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的概念,根据已知条件准确列出
不等式
学情分析
在整个初一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中,第八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认识不等式,处于代数教学内容的最后一部分。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等式并且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以及运用性质进行计算与解决一些数学实际问题。
学生初次学习不等式,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适应。
因此在上《认识不等式》这节内容的时候,我多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等关系。
让学生从以前的“等量思维”转换到此时的“不等量思维”这样既让学生对不等量关系产生了兴趣又真正掌握了不等量关系这个知识点。
教学过程。
七年级数学下册8.1认识不等式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学做思一、什么是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
导学:1.如果有x人去世纪公园,按实际人数买票要付款元,按30人买票要付款元.
2.买30张票反而合算,就是按实际人数买票所付的款大于按30人买票所付的款,将这个关系用式子表示出来是.
3.x取21时上式成立吗?,x取25呢?x取哪些数值时,上式成立?
导做: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
导思:1.像上面出现的,等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不等式的明显特征是什么?
2.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把叫做不等式的解.不等式还有其他解吗?
学做思二:怎样根据不等关系,列不等式?
导学:例1、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数;⑵b不是负数;⑶c是非负数;⑷x的平方是非负数;⑸x的一半小于-1;⑹y与4的和不小于3.
导学:例4、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成,请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变式:如果某个不等式的解集为,它表示哪些数?请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导思:怎样区别实心和空心,左和右?
达标检测
1.下列各数,,,,中,是不等式的解的数是,是不等式的解的数是.
2.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为()3.在数轴上表示Fra bibliotek列不等式的解集:
(1); (2).
例2、用不等式表示:
⑴a与1的和是正数;⑵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⑶x的2倍与1的和大于—1;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
导做: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
导思:有哪些表示不等关系的词?
导学:例3、当x=2时,不等式x-1<2成立吗?当x=3呢?当x=4呢?
导做: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
导思:怎样检验是否是不等式的解?
8.1 认识不等式
课题名称
8.1 认识不等式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认识不等式”是初中学段不等式知识体系的开端,对学生后续学习方程、函数等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简单的解法。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使学生感受到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和小数,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不等式这一新的数学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解简单的不等式。
3.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简单解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不等式解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不等式概念、性质及解法的PPT。
2.实例素材:收集生活中的不等式实例,用于导入新课。
3.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不等式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不等式实例,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关注不等式。
提问:这些不等式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及简单解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认识不等式》是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章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不等式的起点,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解法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集合等基础知识,对于数学符号和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不等式这一新的数学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并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
3.学会解简单的不等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
3.解不等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抽象不等式。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和运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不等式的定义。
例如,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些问题呢?”2.呈现(10分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例如,分析如下问题:有两杯水,一杯温度为30℃,另一杯温度为40℃,请问这两杯水哪个温度更高?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个问题?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认识不等式》教学设计
8.1认识不等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学习,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不等量关系,理解不等式的概念,知道什么是不等式的解,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解法奠定基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探索,得到生活中不等量的关系;通过理解得到不等式的概念,从而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现实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和抽象过程体会现实中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从而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学习,体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体协作精神,获得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文字表述的数量关系能列出不等式。
教材分析:认识不等式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方程组后学习的内容,前者都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的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不等式。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他们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了数字的比较大小,关于数的不等式有一定的认识,在生活中对实践的实例也有不等关系的理解,但对于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还是第一次接触。
对身边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上进心也很强。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东坡书院是体验东坡文化最好的地方”。
东坡书院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我班有27名同学去东坡书院进行活动。
这里的购票问题涉及到数学中的不等式问题,本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不等式。
二、情景问题:问题1:如果你是领队,怎样买票合算呢?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活动:倾听学生的回答,估计会有以下两种方案,甲:买27张票,付款:___________ ; 乙:买30张票,付款:________________ 并展示付款的计算方式。
归纳,显然120<135 。
板书式子120<135 。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说课稿2
华师大版七下数学8.1《认识不等式》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认识不等式》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8.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不等式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学会如何解简单的不等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他们对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不等式这个新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解不等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交流来共同克服。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初步认识不等式。
2.让学生学会解简单的不等式,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
3.通过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学会解简单的不等式。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性质来解不等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通过小组讨论和上台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不等式。
2.新课导入: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例题讲解:讲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题目,让学生学会如何解不等式。
4.练习巩固: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和解题方法。
6.上台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互相交流和学习。
【华师大版适用】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认识不等式》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
5.1 认识不等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式,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定条件列不等式;
2.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3.会用数轴表示x≥a,x≤a,b<x<a这类简单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学化的能力;
2.感受数学建模思想,初步熟悉不等式这一新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准确应用不等号列不等式。
难点:用数轴表示不等式。
三、教学设计过程
板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不等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向题.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列出不等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学过等式,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
1.x+3=6
2.2x-5=10
⑴什么是等式?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
是否具有方向性?
(1)已知数值:-5,3,0,2,7,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成立?哪些使等式不成立?
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试验并回答:演示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天平称物重的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a g,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0g),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并由小组代表公布结果:a>15.2,m>60.
[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一种不相等关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像演示和投影中这样同类量之间具有不相等关系的例子是大量的、普遍的,这种关系用不等式表示.那么什么是不等式呢?请看:
投影片显示:a>20,-5<-2,1≠0,65x>55(x+1).
问:(1)上述式子中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2)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3)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吗?(4)什么叫不等式?
学生活动:观察式子,思考并回答问题:
(1)分别使用“>”“<”“≠”.(2)表示不等关系.(3)不可以随意交换位置.(4)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号除了“<”“>”“≠”之外,还有无其他形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尝试得到结论:还有“≥”“≤”两种形式.
[说明]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进而猜测出不等式的意义,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解答习题.
投影显示习题:
1.用“<”或“>”填空.
(1)4___-6 (2)-1____0
(3)-8___-3 (4)-4.5____-4
2.用不等式表示:
(1)x是正数;(2)x是负数(3)x与3的和小于6;(4)x与2的差大于-1;(5)a的4倍大于或等于7;(6)y的一半小于3.
3.独立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学生活动:第1题抢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由两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说明](1)第1题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第2题则是为了训练学生书面表述能力.
(2)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翻译成相应的不等号.
请同学们尝试解答教材第153页习题8.1的第1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尝试得到答案.
师生总结:判定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是:如果不等号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与不等式一致,则称不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
[说明]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意识.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当取下列数值时,x+1>1.5是否成立?
-7,0,0.5,1,10
2.(1)用不等式表示:x与3的和小于或等于6;
(2)写出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几个数值;
(3)x取何值时,不等式总成立?x取何值时,不等式不成立?
教师活动:教师抽査,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桌订正.
[说明](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可以有多个,为讲解不等式的解集做准备.
(2)强化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五、归纳小结
1.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2.师生共同完善: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断方法;(2)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材第53页习题8.1的第2题.
2.选做题:
(1)单项选择
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
A.1,2 B.0,1 C.0,1,2 D.0,1,3
(2)依题意列不等式
①x与6的和大于9且小于12.
②A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5°C,最高气温是10°C,设这天气温为x°C,则x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
[说明]1.再现本节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2.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