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子·德道经》精神塑造我们的道德人生

合集下载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一篇: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道德经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引

道德经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引

道德经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引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引。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研究心得,探讨道德经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影响。

道德经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人生的根本。

在这部经典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养的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原则。

它告诉我们,在修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过于追求功利,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发展,以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生活。

这种态度要求我们不要过于强求,不要过分干涉他人的事务,而是要接受事物的本来面貌,顺其自然地发展。

这样的修养方式有助于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从而更好地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挑战。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欲无求”的原则。

它告诉我们,在修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摒弃功利心和私欲,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这种修养方式要求我们学会知足常乐,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是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提升。

只有通过摆脱欲望的束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

它告诉我们,在修养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无为的态度面对一切行为,不要过分执着于功利和结果,而是要注重行为的本身。

这种修养方式要求我们在行为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正直,不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左右。

只有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修行,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目标,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在道德经的指导下,个人道德修养的目标是实现内心的平和、正直和无私。

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同时,个人道德修养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深邃的文字探讨了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问题,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以下是《老子》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道”的概念。

道是宇宙间万物相生成的根源,是超越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存在,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法言喻的力量。

《老子》告诉我们,要追求道,要与道相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力量与智慧。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沉迷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忽视了内在的精神修持与灵性追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与道相合,与宇宙相融,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其次,《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欲望心,以柔性的思维和行动来应对世界的变化。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在追求成功、名利、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内心的沉淀与调整。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欲望,不刻意去追求,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第三,《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在世俗社会中,人们通常都在以利欲驱使下去行动、争斗,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与冲突。

《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不争、不拥有的心态,才能真正自由、内心宽广。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以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去衡量成功与失败、优劣与劣势,导致了社会的竞争与纷争。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宽容、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一切,并去追求自身的自由与平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带给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四,《老子》强调了“无我无敌”的思维方式。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太过追求个人的利益与权力,忽视了集体与整体的利益。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个人利益,以整体的利益为重,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与共同进步。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以竞争、攀比的心态去追求个人的利益,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与分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无我、无敌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并努力追求集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

道德经及其人生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渗透着深邃的思考和智慧。

从古至今,它深深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方面探讨《道德经》的人生启示。

首先,《道德经》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要凭借道德的力量去驾驭自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忙碌和物质所困扰,而《道德经》则提醒我们要回归内心,寻找现实世界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坚守道义,修身养性,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其次,《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它教导我们顺应自然之道,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用柔弱和谦逊的方式处理事物。

它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柔软而有力,顺势而为,不以强凌弱,不争夺无谓的胜利。

这个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和欲望,不要与他人过多比较和争斗,以平和之心面对一切。

只有在平静和宁静中,我们才能发现生命的真谛。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绝学无忧”的价值观。

它告诉我们要不断追求知识,但不要过分沉迷其中。

它警醒我们,越是执著于功名利禄,越容易失去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它告诉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学问和知识,在虚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只有不断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过上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回归自然”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学会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自然相融合。

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舒适,但也让我们迷失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质。

《道德经》提醒我们要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回归简朴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道德经》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著作,对人们的生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领悟其中的精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向和价值观,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平和、宁静、有意义。

让我们共同倾听《道德经》的启示,用它来引领我们的人生旅程。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经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之一,由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经涵盖了哲学、道德、人生、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对人类的思想、文化、道德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对人生的一些意义和作用:
1. 引领人们追求道德高尚。

道德经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提倡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用德行来要求自己,进而影响他人。

2. 指导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

道德经认为,自然是宇宙之本,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回报和庇护。

3. 提醒人们保持谦虚和宽容。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们应该学会认识自己,谦虚待人,包容他人的不同观点和想法。

4. 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

道德经中强调“无为而治”,人们应该放弃过度的干预和控制,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5. 指引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

道德经中涉及了宇宙的起源、运行和归宿等问题,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十分广泛,引领人们追求道德高尚、遵循自然的规律、保持谦虚和宽容、追求内心的平静、探索宇宙的奥秘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品读《老子》,德润人生

品读《老子》,德润人生

品读《老子》,德润人生作者:金美萃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04期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直到今日她的魅力仍经久不衰。

同经典为朋,与圣贤为友,可以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开阔胸襟。

先秦诸子的思想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意蕴丰富,道理深刻,对我们完善人格,人生处世,修身养性有莫大帮助。

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

我校把诵读中华经典作为让学生明理的重要手段,选取国学经典中的某些篇章,编辑成校本课程,利用语文早读、语文课前十分钟及课间跑步操的机会让学生诵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经》这本书阐述了许多人生大道理。

德篇第一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说:“有德行的人不以为自己无德,所以他是真正有德的人;而本身自己没有德的人,却担心、害怕自己失去德,所以说他是无德的。

”这也就是“大方无隅,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道理。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其核心就是顺应自然,也就是“万物之自然”对万事万物没有贪欲心,天下便自然达到穩定、安乐,所以戒贪、戒诈,保持内心世界的安宁。

我们不要去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功名利禄。

那样只会使人太累。

正可谓五色令人目盲。

苏轼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老子认为一些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东西会拖累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应该抛弃它们,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他还说:“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的人才能常常满足。

人们不要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顺应自然,违背规律去办事,就会步步艰难,而学会顺应自然,就会得心应手。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也是顺应自然的一个表现。

也就是重视基础,量变的积累会达到质变。

地基不牢能盖高楼吗?这对我们学习、工作都非常有用。

所以,高二第一学期,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教育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选择了和同学们一起诵读经典《道德经》。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

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

本文将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背景介绍首先,对于不熟悉《老子》的读者来说,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

《老子》,全名为《道德经》,是中国战国时期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所著,共有81章。

它以深刻简洁、意味深长的语言表达了关于自然、道德和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

道德思想1. 道的观念在《老子》中,"道"是核心概念。

它被描述为无形无物却包含万物的根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道"主张非强制性引导而不是命令式的规范行为方式。

2. 德行与自律《老子》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真正的美好生活。

个体应当追求简朴、谦逊和节制,并以内在的自律取代外部的权威规范。

3. 和谐与平衡道家思想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老子》提倡顺应自然、不争不抢,使个人生活与周围环境相处融洽。

哲学思想1. 法力无边论《老子》中提出了法力无边论,认为最强大的力量来自于温和而非过度行动。

相信通过保持内心平静和冷静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非抵抗主义《老子》反对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它主张以柔软、耐心和包容的方式去回应外界挑战,从而实现真正的胜利。

3. 虚无主义观点《老子》中还有虚无主义观点,认为事物本质上是空虚且没有永久性。

它教导人们放下欲望,摆脱对物质和名利的执着,寻求真正的精神自由。

意义与影响《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典籍,具有深远影响。

它教导人们尊重自然、遵循道德,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我修养,塑造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中,以《老子》为指导原则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平衡。

总结起来,《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体现了一种谦逊、顺应自然和自我反省等价值观念,并对于我们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文探讨,《老子》中的道德与哲学思想在自身修行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
介绍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视为道家学派
的经典之一。

其中,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是《道德经》探讨的核心议题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的观点。

道德修养的内涵
1.道德观念:根据《老子道德经》,道是宇宙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而“道”
也包含了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理解。

2.无为而治:通过放下欲望,追求无为而治,可以获得真正自由与力量。

3.柔弱胜刚强:以柔能克刚,传递出纯粹、自然、柔软等积极品质的理念。

4.身心统一:通过身心合一来达到道德修养,尊重自然规律并达到心灵宁静。

个人修身的实践方法
1.安定情志:修炼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学会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

2.知行合一:通过实践中领悟道德规范,将道德观念与日常行为相统一。

3.克己奉公:主张顺应自然、舍弃私欲,克己奉公以利他人和社会。

4.隐逸修身:通过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过上简朴、自足、小康生活。

道德修养与个人修身的意义
1.个人层面:通过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可以实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并培
养出对于他人、社会的尊重和关爱。

2.社会层面:一个具备高度道德修养与良好个人修身品质的人,能够为社会
带来稳定、和谐和进步。

结论
《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的思想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遵循道家思想原则,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提升,并且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努力,通过实践和体验来领悟其中的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1. 道与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强调了人应该与大自然保持谦虚、顺应其规律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追随自然规律并发挥自己天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造成混乱和矛盾,而应该以柔克刚、保持平衡来处理问题。

通过无欲无私的态度和推崇自然状态下的宁静与空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返璞归真《道德经》强调回归最初状态,在忙碌喧嚣、功利取向的社会中,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减少欲望和束缚,回归纯粹本真的自我状态。

4. 非对抗与无私《道德经》提出“以柔制刚”、“无事处事”的观念,强调非对抗的原则。

老子主张不争不斗,在待人处事中追求仁慈、宽容和无私。

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的境界。

5. 相辅相成与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万物存在于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之中,强调了宇宙间的平衡与相互依赖。

他强调人应当以协作、合作为原则,尊重并积极发展与他人、自然界以及宇宙共同生存之道。

结论总结而言,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强调了与自然共融、回归本真、无为而治、非对抗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在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之间寻求平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要求所填充的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完整涵盖《老子道德经》中的所有内容。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道德观和生活哲学,为人们指引了正确的道路。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它教导人们要遵循道德的原则去行动,追求道德的修养和道德的境界。

道德经中强调了“道”作为宇宙的根本原则,人们应该追随道的指引,以道德为中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这使得人们不仅关注个人的利益,也重视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利益,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人性的本善。

道德经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

它鼓励人们发扬自己的善良天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人们能够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这样的追求可以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从而增进幸福感和生活的意义。

此外,道德经提供了人生的智慧和处世的指南。

它强调了“非为己,祸莫大于欲为”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贪欲太过,要懂得适度。

道德经中的智慧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道的法则,不要过度干预和追求,以免引发悲剧和痛苦。

它教导人们要以柔弱克刚强,以无为而治,以自然为师,获得更加长久和平静的生活。

最后,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还在于提供了人际关系的指导。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尊重,教导人们要以仁爱为前提,以礼让为准则。

道德经认为个体的利益应该与集体的利益相统一,通过互相尊重和合作,人们可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总之,道德经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非常重大。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道德观和生活哲学,还给予人们智慧的启示和处世的指南,帮助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善美。

通过遵循道德的原则和修养自己的品德,人们可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道德经的生活启示

道德经的生活启示

道德经的生活启示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经典著作。

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道德经总共有81章,描写了老子对人类道德和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

其深邃精妙的言语,不仅让人驻足深思,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处世态度有所启示。

下面,让我们一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道德经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一、常思己过,慎独与人《道德经·第十七章》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并不是靠别人评价得来的,而是源于内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反思。

一个善于反思的人,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在与他人交流中,我们也要切记言辞和态度,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和情感,这是做人的根本。

二、返朴归真,依循天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这段话表明,天然的东西都是混合、自然、完美的。

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在受到各种信息冲击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朴素的心,不能被虚荣和炫耀所迷惑,依靠本心追寻自己真正渴求的生活方式。

三、顺应自然,适度而为《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这段话讲述了自然界自有其规律,道不可违,生活也是如此。

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顺应自然,适度而为。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节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平衡,不随波逐流,寻求稳定、平和的内心状态。

四、勇于放下,大道至简《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这段话寓意道德的深度体验,要通过去学习、去思考、去积淀人生经验来逐渐领悟道德的真谛。

同时,要放下过多的名利欲望,不要让物欲的诱惑干扰自己的做事方式,只有如此才能遵循道德的要求,简化繁琐,达到无为而治的水平。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的思想深邃而又富有智慧。

在阅读《老子道德经》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人生和道德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概念,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规律和真理。

在我的理解中,“道”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它是一种天然的规律和秩序,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

人们应当顺应“道”的规律,顺应自然,顺应宇宙的运行,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安宁和幸福。

这让我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共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一味地去征服和改变自然。

这种对“道”的理解,使我更加珍惜自然,更加尊重自然,也更加努力地去顺应自然,去顺应“道”。

其次,《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无为”,即不做过多的干预和干涉,而是顺其自然,让事物自行发展。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有时候,过度的干预和干涉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放手,顺其自然,不要过度干预他人和事物,而是顺其自然,让事物自行发展。

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和谐和平衡。

最后,《老子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够战胜刚强的力量,因为柔弱的力量具有弹性和包容,能够化解冲突和矛盾。

这种“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一定要用强硬的手段去解决问题,有时候,柔弱的力量反而更加有效。

我们应当学会包容和谦逊,用柔弱的力量去化解冲突和矛盾,而不是一味地用强硬的手段去对抗。

总的来说,《老子道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思想深邃而又富有智慧。

在阅读《老子道德经》之后,我对生活、人生和道德有了全新的认识。

道德经对个人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

道德经对个人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

道德经对个人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社会,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对个人品德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人性本善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中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这一观点对于个人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就会更加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善良品质,如仁爱、宽容、正直等。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实现个人品德的全面发展。

二、谦逊与自我反省道德经中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认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谦逊是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它使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不自满、不自负。

谦逊的品质有助于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并进行自我反省。

通过谦逊与自我反省,我们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修养。

三、无为而治与淡泊名利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强求、不执着于功利,以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淡泊名利是无为而治的重要表现,它使我们能够超越物质欲望,不为功利所驱使,专注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通过无为而治与淡泊名利,我们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和谐。

四、以德治国与道德领导力道德经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

以德治国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力量的重要性。

领导者如果具备高尚的品德,如诚信、公正、谦虚等,就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培养道德领导力是个人品德发展的重要方面。

五、自然与和谐道德经中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与自然和谐相处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界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可以培养出敬畏生命、尊重他人的品德,实现个人品德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老子道德经感受

老子道德经感受

老子道德经感受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我对《道德经》的感受和体会,以期让读者对这部经典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宇宙的无为而治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循规蹈矩、自然而然地运行,而非人为干预。

这种思想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过于干涉自然的发展,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应当顺势而为,跟随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二、生活的简朴与自省老子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强调内心的自省和修养。

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即通过静心养性来实现无为而治。

这对我而言是一种很好的提醒,我们经常陷入繁忙的生活节奏,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老子的思想唤醒了我对内心修行的重视和追求。

三、弱者与强者的哲学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弱者与强者之间的哲学。

他认为“柔弱之胜刚强”,并倡导以柔克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社会竞争所迫,强调力量和权威。

然而,《道德经》教导我们用柔软的力量去应对挑战,通过柔韧的态度来取得胜利。

四、相互依存的世界观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相互依存与平衡的世界观。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相互关联,没有绝对的孤立存在。

对我来说,这种思想启示了我对于人际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往往是复杂而纷争的。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依存,并且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五、反思和自省的重要性通过阅读《道德经》,我明白了反思和自省的重要性。

人们常常陷入浮躁的生活中,很少静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而《道德经》通过强调内省和沉思,让人们意识到只有内心和外在行为之间的和谐,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总结起来,《道德经》是一本让人思考人生、反省自己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和领悟《道德经》,我体会到了一种宽容、谦卑和满足的生活态度。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经典,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老子对于道、德、无为等概念的理解,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在阅读这部经典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的深度。

首先,我被《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的理解所震撼。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形无象的。

道无法言说,无法名之,但却是万物的源头。

这种对道的理解,让我深深思考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究竟是如何的局限,我们所能理解的只是宇宙的冰山一角,而道则是无穷无尽的。

其次,老子对于无为的理解也让我深有感悟。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这并不是消极的无为之道,而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成就,却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本真。

通过学习老子的无为之道,我明白了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重要性,领悟到了在平淡中求得真正的自在。

另外,老子对于德的理解也是我深感启迪的地方。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提倡了谦虚、包容、宽容的品德。

他认为,真正的德行不是表面的功利和虚伪的道德标准,而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这种对德的理解,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和虚伪的道德标准,明白了真正的德行应该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总的来说,阅读《老子道德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的深度。

它不仅是一部古代哲学经典,更是一部引领人们探索内心世界、追求真理的指南。

通过学习老子的道、德、无为等概念,我更加坚信了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重要性,明白了真正的德行应该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忘老子的教诲,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老子道德经感受

老子道德经感受

老子道德经感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道家学说的重要著作,被视为中国道家思想的总纲。

阅读老子的道德经,不仅让我对古代智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老子道德经的感受和理解。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自然之道。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自然法则,而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而不是抗拒它。

这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压力,我们往往会被各种功利和欲望所驱使。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顺应自然的道,保持内心平和,接受自己的本性,我们将更加快乐和满足。

其次,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与现代社会强调主动奋斗的观念不同,老子提倡“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强制将破坏自然的平衡,而应该以柔软、隐忍的方式实现和谐。

这与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和权力斗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深受启发,意识到有时候,放下执念,顺其自然,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道德经关注人的内心修养。

老子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在于修炼内心。

他提倡谦逊、宽容、无私的品德,强调以德治人。

这在现代社会中,尤其被忽视和淡漠。

我们往往将自我利益置于他人之上,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的整体和谐。

老子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思考:如何从内心出发,培养更高尚的品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最后,道德经也提出了对于个人存在的思考。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暗示着超越表面的事物,探求人生的真谛。

我们常常追逐名利,追求物质的成功和快乐,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和灵魂的成长。

老子的道德经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外在的追求,更在于对内心的探索和满足。

通过阅读老子的道德经,我深切体会到了其智慧的深邃和独特。

它不仅是古代中国哲学的宝库,也是对现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发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的繁忙和竞争中,我们或许可以从老子的教诲中找到一丝宁静和答案。

通过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修身齐家,探索个人存在的道路,我们或许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幸福和满足。

道德经观后感人生智慧与修身养性的指南

道德经观后感人生智慧与修身养性的指南

道德经观后感人生智慧与修身养性的指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代表作品。

这本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不仅对修身养性提供了重要指南,也为人们探索人生智慧提供了启示。

在我阅读《道德经》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宝贵的道德价值观。

《道德经》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杂念所困扰,往往难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然而,《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内在的状态,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它告诉我们,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

只有摆脱功利心和欲望的束缚,专注于自身的修炼,才能真正实现内在的提升。

道德经也提供了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惑。

而《道德经》中所传递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它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法则,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同时,《道德经》也告诉我们要心怀谦卑和虚无,不贪婪、不争强好胜,从而避免过度竞争和争斗,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与此同时,《道德经》也提供了对修身养性的具体指南。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谨慎和均衡,并且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它告诉我们要戒除贪欲和物质上的追求,重视内心的培养和修炼。

只有去掉杂念、减少欲望,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进一步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在我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感其为人生智慧和修身养性提供了重要的指南。

它不仅让我意识到修炼自我的重要性,也让我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和目标。

通过关注个人内在的成长与修炼,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同时,道德经也提醒我们保持与自然的和谐,避免盲目追逐物质与功利,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综上所述,《道德经》是一本富有智慧和道德价值观的经典之作,它对人生智慧和修身养性提供了宝贵的指南。

通过反思和思考,《道德经》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其中的智慧,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精选3篇)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精选3篇)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精选3篇)老子道德经学习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篇1说起“道”,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紫气东来”,也偶尔试着去理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里所透露出的哲学。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都彰显出经典。

我不是个好学生,虽然老师为我们进行了很深的讲解,但是这其中的“玄之又玄”,让我望“道”兴叹。

此书中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养生之道等等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我最喜欢的文豪鲁迅先生说的:“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南怀瑾南老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体现出了道法自然为风骨的重要性。

这是一本很有魅力的经典,能给疲惫的心灵带去力量,他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地对待人世间的种种,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鼓励我们以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天下万物。

“致虚极,守静笃”一个“虚”字告诉我们时常要放空自己,当心无一物时,向内观,自己的心感受到内在的光明,才能探寻事物的本质。

“上善若水”,也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个人的浅薄理解:水的运动规律最接近道了,一个人甘于处下,善利万物而不争、放下自己、包容别人、返璞归真、像水一样至阴至柔、圆润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走的更平坦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故道不可说,不可说。

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道”。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老子道德经总结与感悟篇2 道家弟子经常把《道德经》当经念,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业。

而朗读、背诵文字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文化学习的方法之一,历来学习四书五经都是要会背诵的,俗话说“熟读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道德经》也不例外,多读能背自然对认识《道德经》有益,但读上万遍可以修炼成什么我是怀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老子·德道经》精神塑造我们的道德人生(一)以《老子·德道经》精神塑造我们的道德人生(一)熊春锦(2005年11月20日)一、演绎千年的智能神话——《老子•·德道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刘向《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

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

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

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

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

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今函谷关有瞻紫楼,又叫“望气台”,传说就是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

“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地。

老子,春秋楚国人,姓李,名聃,留世五千言,后人名为《老子•德道经》。

老子创立的“道德文化”对他以后的诸子百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公认的“百家之祖”。

迄今为止,《老子•德道经》的各种语言版本就达二百六十多种。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他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德道经》,给几千年来的老学研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

帛书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

这使得自魏晋以来被误名为《老子·道德经》,及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的事实真像大白。

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老子•德道经》写本,也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与今天我们流传的《老子·德道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八十一章次序不同。

70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经》上《道经》下。

可见《老子•德道经》以“德”、“道”分上下是战国以来的旧传,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敦煌写本、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保持了这个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

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汉代张道陵《老子想尔注》虽保留已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经》为后。

可见,魏晋以前的《老子》实为《老子•德道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而且喻意明德归道、以道养德的深刻意境。

故唯复以《老子•德道经》命名才符合老子“淳德归道”的创作本意。

以《老子•德道经》为源头的道德文化是中华人文的根文化,是中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科学、医学等子文化的母亲文化,是最具生命力、包容力、亲和力、渗透力的,大气磅礴、无出其右的原生态的绝学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源头,是道、释、儒三教理论大厦的基石。

“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正是立足于老子大智能的巨人之肩所展开的攘臂而呼,“文景之治”的辉煌得力于“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大唐绝世风采也得益于当时举国诵读、士庶研习、朝庭推崇,将道教立于国教地位的英明国策。

千古唐诗神韵流自道地风光,文治武功皆出乎老子包涵显隐、统揽阴阳、一气三元、系统玄观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思想。

在现代,西方的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老子•德道经》,以期突破西方日见颓废的“丛林法则”式的强权政治巢臼,摆脱流弊深重的“象牙塔尖”式的科学研究误区。

中国历代的大德贤哲,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莫不对《老子•德道经》崇敬有加,各种研究、弘扬“道学文化”的学术机构纷纷成立,一大批学术研究成果纷纷面世,世界范围的“老学热”正在蓬勃兴起。

1、“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老子•德道经》被道林界誉为“万经之王”。

一部《老子•德道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引师称它为导引学、养生家称它为养生学,修真者称它为修真学,宗教家称它为真经,哲学家称它为社会科学,医学家称它为自然科学,军事家称它为兵法学,政治家称它为政治学,谋略家称它为智能学……总之,她是各种大学问的王者之学。

老子的著作《老子·德道经》,是因为他站在道的境界,在“O”里面,运用“一”。

“一”是什么?是“德”。

老子正是运用德的演化规律分析人类,分析人的生命,预见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撰写了这部“万经之王”。

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全都蕴藏在博大精深的《老子·德道经》五千文之中,她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根文化的主根。

在这个主根之上才相继诞生出中华民族的两大辅根文化——儒学文化和释学文化。

如果我们都平心静气地、客观地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根文化的起源,这个结论我相信是任何学者都无法否认的。

有文史资料记载的最早的人文学说是“黄学”(黄帝学说),在“老学”出现以后,后人才将它们合称为“黄老之学”。

这个“黄老之学”就是中华文化最初始的文化之根,是主根,此后,才相继诞生儒道的孔孟之学和后来又引进融合的佛学,与“黄老之学”共同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根文化的三大支柱。

可以说是以道德文化为主根,而以孔孟之学和佛学为辅根(支撑帮辅),共同构成这三大支柱。

谁将这三大支柱给否定了,那么他就不配称之为“炎黄子孙”。

这三大支柱绝对不要抛掉,也不能够抛弃,而是要朔本清源把它的本象和流承解析清楚。

任何偏离主根的学说,任何偏离这个以“道德”为主根,以儒、釋为辅根的这三大支柱的学说,都应当将他们称之为“杂学”,这样才能够比较准确地去把握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2、“百家之根”的《老子•德道经》《老子•德道经》对我国古代的三教九流、诸子百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和无可限量的作用。

以《老子•德道经》为核心形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总汇,其道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和主干。

历史上著名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统治者创设的一个带有政治性的学术团体。

它不同于一般的大学,而带有研究院性质,近似今天的社会科学院。

由于它设置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之下,故名之曰“稷下之学”,通称“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成为我国古代一处百家争鸣的著名阵地。

根据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的分类,稷下学士中有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公孙固和鲁仲连;有道家,代表人物是环渊、(关尹)、田骈、黔娄和捷子;有阴阳家,代表人物有邹衍、邹奭(shì)、闾丘子;有法家,代表人物是慎到;有名家,代表人物是尹文;有小说家,代表人物是宋钘。

周朝当时是以“礼”为治的,周朝的子孙们没有很好地把老祖宗的这个“礼”治文化执行下去,礼被放弃了、搞疲了,社会也就弊了,弊病多端,导致了最终的解体。

诸子百家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应时而起的,是“以物为智”为思想而产生的一些学说,可以说是“诸子各为天下医”。

他们各自都看到当时社会的不同弊端,以医治社会和国家的理想信念,希望用不同的理论之“方”匡扶正气,从而诞生了这些争鸣学说。

所以,这些学说都未能承上启下地与根文化连接起来,这些学派都应该是“杂学”。

唯有孔子还是把握住了根文化的主根,从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能够辅助主根的学派,称之为“儒家学说”。

其他的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家,他们的理论方法、治世理念与大道文化有一个分水岭:凡是没有真正进行体德,没有进行修身明德或者修真明德的这些思想家,他们就难以把握住“德一”。

“德一”如果不把握住,那么始终就是盲人摸象,只能掌握局部的知识,难以产生像老子那么大的气魄,将整个宇宙“变化揽于手,乾坤运乎掌”。

如果没有体德,没有把握“德一”,那的确只能是局部的解析。

没有心灵的明亮,心中的光不能自燃就难以照亮自己,更难以照亮历史,照亮过去,照亮未来。

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了解万事万物,认知有限,格物不全,所形成的学说和思想,也就难以称其为根文化。

即使后代强名它,那也只是大根上依附的细小须根而已。

20世纪初钱穆先生的《老子辨》说得好:“老子五千言如大海,诸子百家,如鼷鼠之饮河,各饱其腹而去,亦何不可!”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道教是道德文化在历史上传播的一种宗教形式,但并非道德文化的全部。

鲁迅与李约瑟都是用根、根基来比喻道德文化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深刻的,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准确把握。

道德文化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不可置疑的主干地位,老子道德文化一直在中华悠久文化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

皇皇巨著《老子·德道经》是三皇五帝到老子2500多年间的历史智慧的高度浓缩,是老子到今天2500多年间社会变迁的科学预言,千秋万代,取用不尽,中华道德之树通天贯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3、“帝王之师”的《老子•德道经》《老子•德道经》历来为帝王所重视,在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老子•德道经》作过注释。

《汉书·艺文志》评价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唐代的魏征,明代的刘伯温等等,都是精通《老子•德道经》道家人物。

这些道家人物都成为帝王的道德良师或辅弼名臣,名扬于后世。

汉文帝当了二十三年皇帝,据说监狱中几乎没有犯人。

汉文帝提倡节俭。

有一次他想建造一座“露台”,预先计算需花费百金。

这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花费太大,于是决定不造了。

文帝穿着次等丝料做的衣服,宫中爱姬的衣服不能长得拖地,屋里的帷帐不许绣花。

为他建造的陵墓只许用瓦器,不用金银铜锡为饰。

他对内提倡节俭,减免赋税,对外与匈奴和亲而不用兵扰民,刑法宽松,专务以德化民,终于海内殷富,礼仪大兴。

历史上还有“半壁江山一纸书”之说,那也是汉文帝运用老庄学说的成就。

文帝一封写给南越王赵佗的信,使其放弃了分裂大汉江山、自称皇帝的想法,免除了一场兵火战乱。

汉景帝继承清静无为政策。

几十年间,生产发展。

国库里粮食太多,只好露天堆放;铜钱多得用不完,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文帝、景帝以黄老之术治国,使国家富足,人民安定,史书称之为“文景之治”。

唐朝以道教为国教,以《老子·德道经》精神为治国方略,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唐玄宗时又形成“开元盛世”。

诗人白居易对唐长安城有“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描写。

城中槐柳成荫,各种花卉把长安城装点得花团锦簇。

贵族官僚斗鸡跑马,赏花游春,长安城的繁华兴盛,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名城。

东西亚的许多国家如朝鲜、越南、日本、印度等都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派使者来唐朝拜,来唐学习的人不绝于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