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264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r(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

《资治通鉴》名著简介资治通鉴情节介绍资治通鉴作者→MAIGOO百科《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

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1.《周纪》,五卷 9.《陈纪》,十卷2.《秦纪》,三卷:《周纪》与《秦纪》原为《通志》卷10.《隋纪》,八卷3.《汉纪》,六十卷 11.《唐纪》,最多,凡八十一卷4.《魏纪》,十卷 12.《后梁纪》,六卷5.《晋纪》,四十卷 13.《后唐纪》,八卷6.《宋纪》,十六卷 14.《后晋纪》,六卷7.《齐纪》,十卷 15.《后汉纪》,四卷8.《梁纪》,二十二卷 16.《后周纪》,五卷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

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资治通鉴》目录(点击欣赏)

《资治通鉴》目录(点击欣赏)
陈纪
陈纪一陈纪二陈纪三陈纪四陈纪五陈纪六陈纪七陈纪八陈纪九陈纪十
隋纪
隋纪一隋纪二隋纪三隋纪四隋纪五隋纪六隋纪七隋纪八
唐纪
唐纪一唐纪二唐纪三唐纪四唐纪五唐纪六唐纪七唐纪八唐纪九唐纪十唐纪十一唐纪十二唐纪十三唐纪十四唐纪十五唐纪十六唐纪十七唐纪十八唐纪十九唐纪二十唐纪二十一唐纪二十二唐纪二十三唐纪二十四唐纪二十五唐纪二十六唐纪二十七唐纪二十八唐纪二十九唐纪三十唐纪三十一唐纪三十二唐纪三十三唐纪三十四唐纪三十五唐纪三十六唐纪三十七唐纪三十八唐纪三十九唐纪四十唐纪四十一唐纪四十二唐纪四十三唐纪四十四唐纪四十五唐纪四十六唐纪四十七唐纪四十八唐纪四十九唐纪五十唐纪五十一唐纪五十二唐纪五十三唐纪五十四唐纪五十五唐纪五十六唐纪五十七唐纪五十八唐纪五十九唐纪六十唐纪六十一唐纪六十二唐纪六十三唐纪六十四唐纪六十五唐纪六十六唐纪六十七唐纪六十八唐纪六十九唐纪七十唐纪七十一唐纪七十二唐纪七十三唐纪七十四唐纪七十五唐纪七十六唐纪七十七唐纪七十八唐纪七十九唐纪八十唐纪八十一
宋纪
宋纪一宋纪二宋纪三宋纪四宋纪五宋纪六宋纪七宋纪八宋纪九宋纪十宋纪十一宋纪十二宋纪十三宋纪十四宋纪十五宋纪十六
齐纪
齐纪一齐纪二齐纪三齐纪四齐纪五齐纪六齐纪七齐纪八齐纪九齐纪十
梁纪
梁纪一梁纪二梁纪三梁纪四梁纪五梁纪六梁纪七梁纪八梁纪九梁纪十梁纪十一梁纪十二梁纪十三梁纪十四梁纪十五梁纪十六梁纪十七梁纪十八梁纪十九梁纪二十梁纪二十一梁纪二十二
后梁纪
后梁纪一后梁纪二后梁纪三后梁纪四后梁纪五后梁纪六
后唐纪
后唐纪一后唐纪二后唐纪三后唐纪四后唐纪五后唐纪六后唐纪七后唐纪八
后晋纪
后晋纪一后晋纪二后晋纪三后晋纪四后晋纪五后晋纪六
后汉纪
后汉纪一后汉纪二后汉纪三后汉纪四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的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书,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94卷,收录了从周代至南唐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的原文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史传体”为基础,通过对史书材料的搜集整理,以编年纪事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全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各个时期和朝代都有详尽的记录。

每一卷以相应年份为题,紧密串连,能清楚地呈现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历程。

她语言运用简练,突出事实,辞藻虽不华丽却严谨,表达精湛,这为学者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便利。

然而,因为文化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资治通鉴的原文阅读对于普通人群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难度,更不用说是对于西方人士,这些困难也同样存在。

因此,对于研究者来说,一份优秀的翻译显得异常重要。

在历史上,资治通鉴的翻译译者很多,但由于时代的差异,许多译本已经被新的文化和知识所淘汰而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研究需要。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些比较优秀的翻译版本,如戚其章版本、钱穆版本、裘锡圭版本、刘知几版本、刘权平版本等,这些版本对原文进行了较为准确的翻译,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戚其章版本是资治通鉴最为流行的翻译版本之一,戚其章先生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对于古代史学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他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资治通鉴的翻译工作,并于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全部译稿。

他的译本翻译准确、清晰、易读,用通俗、明了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很好的阅读体验。

钱穆版本是另一份优秀的翻译,钱穆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大学教授、历史学家、教育家、哲学家。

他的翻译在语言表达上显得更加华丽优美,让阅读者有了更深入的阅读体验。

同时,他的译文还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朝代政治的演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各方面的记载和特点。

裘锡圭版本是在20世纪末由台湾学者裘锡圭所翻译的,他对于原文的翻译受到了古典文学的影响,其语言表达更富有文艺色彩。

《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白话文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历史著作,以简明扼要的文字,
对中国的历史事件进行纪录和分析。

下面是《资治通鉴》的一些白
话文解读。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他是宋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学者。

他在这部书中,以年代为纵线,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和
社会事件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记载。

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非常独到,
以事实为基础,并力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资治通鉴》的书名中,“资治”意味着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和
治理。

这部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为中国的治理提
供经验和教训。

而“通鉴”则意味着全面而系统地阅读和研究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编年史,按照年代顺
序记载历史事件;二是纪传体,以人物为线索,介绍历史人物的生
平和事迹。

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既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各
个方面,也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高度个性和对历史的影响。

《资治通鉴》的白话文解读就是尽量避免使用古文的繁复难懂的语言,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来表达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含义。

这样可以更
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历史,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总之,通过阅读《资治通鉴》的白话文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和指导。

《资治通鉴》全译

《资治通鉴》全译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二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三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四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五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六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七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八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九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一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二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三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四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五卷
资治通鉴第三十七卷
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
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资治通鉴第四十卷
资治通鉴第四十一卷
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
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
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
资治通鉴第四十五卷
资治通鉴第第四十六卷
资治通鉴第第四十七卷
资治通鉴第第四十八卷
资治通鉴第第四十九卷
资治通鉴第第五十卷
资治通鉴第五十一卷
资冶通鉴第五十二卷
资治通鉴第第五十三卷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资治通鉴》全译
《资治通鉴》全译 [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六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七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八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九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一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二卷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三卷

文言文《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引言《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汇集了从西周至北宋实际统治时期的历史记载,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通史。

本文将以文言文《资治通鉴》的原文为基础,提供翻译作为参考。

原文及翻译以下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原文及其翻译:原文:会稽山,环镇海,越阡陌之间,著有志盈千载者,当告昔人之斯迹。

正始中,岩穴巅侧,殷荐碑识,颂曰:“中和岁月,再建康邑;寄治身焉,悲吁斯息。

”碑自刻于孔氏世殷之记,及存亡阙实叶泽之盛论。

君臣教化,悠悠焉,其遗迹可盈其中矣。

中和六年,阳翟郡太守邴原开碑读之。

信之者以《呜乎哀哉》为谶,瑞气将来。

郡守郑充等解读,别问当于时议;盖元和大中之昌运,果逢其盛者矣。

翻译:会稽山位于环绕镇海的地方,其间有连绵的田野和道路。

这里有着被记载了千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值得告诉后人。

在正始年间,山顶旁的岩穴侧面,刻有殷殷嘉言,称颂道:“中和的岁月中,两次建立康邑;将治理身世,叹息不已。

”这块碑刻自孔氏时代开始,记录了存在与消逝,也载有叶泽盛论的真正内涵。

君主与臣民的教化历程,流传已久,其遗址堪称丰富。

中和六年,阳翟郡太守邴原开碑读之。

相信此碑的人将《呜乎哀哉》视为预言,认为祥瑞即将降临。

郡守郑充等人解读碑文,另行详加讨论,这恰逢元和大中盛世繁荣运的真实体现。

总结通过提供《资治通鉴》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历史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本文的翻译仅供参考,原文的解读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请以权威研究为准。

《资治通鉴》白话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白话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资治通鉴》白话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宋代文学家司马光创作完成。

该书以纪传体的形式,将二十四史的内容概括编纂而成,涵盖了从春秋时期到五代十国的历史。

与其他史书相比,该书在历史纪事的选择、整理和叙述方式上都有独到之处。

在文章引言的部分,我们首先需要概述《资治通鉴》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这本书是司马光以历史资料为基础,以自己独到的历史思想和观点为指导,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的结果。

司马光在创作《资治通鉴》时,力求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还原历史真相,体现了他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学识。

《资治通鉴》的特点之一是其内容广泛而全面。

作者以纪传体的形式,将历史事件进行编年排列,以确保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该书详实地记录了各个朝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社会风貌等,使读者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

此外,《资治通鉴》还以其严谨的史料选择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而闻名。

作者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从众多史书中选取并整理了最为精确的史料,以确保书中的叙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此外,司马光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注重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明晰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内在联系。

《资治通鉴》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它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和信息,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其次,该书的纪事本身蕴含着历史演变的规律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背后的逻辑和思考历史的意义具有重要启示。

最后,司马光在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和总结,对社会政治、人文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和观点,对后世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巨著,凭借其广泛而全面的内容、严谨的史料选择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认识历史规律和启迪现实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唐代长安是如何消失的?

唐代长安是如何消失的?

唐代长安是如何消失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久居长安数代之久的皇帝唐明皇第一次因为战争抛弃了这座伟大的城市。

至此以后直至唐亡,有4位皇帝9次抛弃了这座城市,仅仅是为了获得片刻的苟安。

这座一再被抛弃的城市,开始分崩离析,开始惶惶度日,开始满目疮痍,直至化为尘埃落地。

1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七,长安留守官员崔光远,宦官、高仙芝监军边令诚等人,开城纳降,契丹人、安禄山大将孙孝哲率叛军轻而易举地进入长安。

定都洛阳的安禄山命令他的伪署官属,尽数虏掠了长安府库中的兵器甲仗、文物、图籍,宣春云韶乐队、犀牛大象、舞马,以及掖庭后宫也都被劫掠一空。

安禄山还于长安抓获了梨园弟子数百人,与他的部下大会于洛阳凝碧池。

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来不及带上失宠的梅妃江采萍就出逃了。

不久,长安城陷,梅妃失踪了。

在《题梅妃画真》一诗中,玄宗写道:“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争奈娇波不顾人。

”梅妃江采萍比杨贵妃进宫早19年之多,她纤丽秀雅的风格令玄宗由衷敬佩,为之倾倒。

玄宗皇帝在她居住的宫中,种植了各式各样的梅树,每当梅花盛开,便与梅妃流连花下,赏花赋诗,其乐融融。

在杨玉环去世之后,玄宗李隆基做了6年的太上皇。

至德二载,玄宗由成都还长安,居兴庆宫(南内)。

后又迁居太极宫(西内)甘露殿。

《明皇杂录》记载,在玄宗的最后岁月,曾经复幸华清宫,一路上父老奉迎,壶浆塞路。

那个时候玄宗春秋巳高,常乘步辇,长安的父老问他:“前时上皇过此,常逐従禽,今何不为?”玄宗说:“吾老矣,岂复堪此!”长安父老士女闻之,莫不悲泣。

华清池旁边的新丰市有女伶曰谢阿蛮,善舞《凌波曲》,常出入宫中,杨贵妃遇之甚厚,亦游于国忠及诸姨宅。

玄宗至华清宫,复令召焉。

舞罢,阿蛮因出金粟装臂环,云:“此贵妃所与。

”玄宗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呜咽。

这种悲凉和好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惆怅,也成了晚唐长安的基调,至此之后,长安无宁日。

2代宗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安史之乱平定不久,唐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叛唐,引吐蕃军东进,吐蕃大军攻陷长安,劫掠15天后撤离。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

《资治通鉴》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通史,涉及了从周朝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被誉为“以史论治”的经典。

该书被称为“大清正史第一部”,是清朝官修史书中唯一收录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一部。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清朝黄宗羲先生,他在其著作中,通篇贯穿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思想,旨在通过史实和分析揭示历史发展脉络,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

在原文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翔实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性的历史著作。

黄宗羲在书中强调了历史上一些具有转折性的事件的重要性,比如西汉末年的“霸陵之让”、唐朝玄宗年间的“安史之乱”等,这些事件带来的影响和后果,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资治通鉴》中,黄宗羲对历史任务的观点也很有深度和广度。

他强调了人类的历史使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手段在于儒家的思想和伦理体系。

正因为黄宗羲的思想和观点如此深刻和全面,所以他的著作在历史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在译文的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治通鉴》在海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该书的英文翻译《Mirror to the Past》由吉尔伯特和德纳姆合作翻译,被誉为“翻译经典之一”。

在翻译中,他们采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释,以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们还注意到了黄宗羲在历史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将其与西方的历史观进行了比较。

他们认为,黄宗羲对历史的认识与西方的历史学派不同,更多的是将历史视为一种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这样的思想观念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启示。

总的来说,《资治通鉴》无论在原文还是译文中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阔影响的历史著作。

无论是作为中国的古代文化遗产,还是现代世界的历史经典,它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资治通鉴》,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全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每个重要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记述,涵盖了从周朝初建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进程。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的全注全译。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根据明代蒋廷锡的《资治通鉴集解》所著的,全书分为经、纬两篇。

经纬总计292卷,纪传体叙述了从周朝初建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涉及的事件和人物众多,内容相当丰富。

这使得《资治通鉴》成为明清两代最流行的史书之一,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家和学者。

《资治通鉴》的优点之一在于其简明扼要的文字风格。

司马光以极富哲理的笔触,对历史人物的行事举动进行了精准的分析和评述。

他在书中忠实地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全貌,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同时,作者还以中庸之道为准绳,对历史人物进行了以人性为纲的评价,使其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全注全译的《资治通鉴》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通过对每个事件的详细注释和解释,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和原因,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例如,在谈到唐朝的玄宗时,司马光详细解读了杨贵妃失宠的原因,阐述了宦官专横的弊端,从而使读者对唐朝末年的政治困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全译的《资治通鉴》还能更好地揭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通过对每个朝代的兴衰起伏进行全面的翻译,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变迁趋势。

例如,司马光详细译述了五代时期的战争与统一,揭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使读者对五代十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资治通鉴》全注全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程,但却有着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

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迪意义。

当代学者若能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历史素养,精心进行全注全译工作,必将为后人提供一部史学经典,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

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简介一、背景介绍《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编年体巨著,由北宋司马光在公元1084年开始撰写,历时19年完成。

该书以汇纂历代正史、编年列举为主要手法,对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间的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二、作者: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子长,号东篱,北宋政治家、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出生在一个世家之家,在政治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司马光还是大名府进士科考试的状元,可谓才华出众。

他撰写《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为了补正朝廷官修史书疏漏之处,并通过详实的记录与总结来呈现中国历史。

三、内容架构《资治通鉴》共分294卷,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斯斯皆备切事京不丁匠户会会社样本省部类等项目。

1. 式部尹抄集:本书的前37卷,主要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的历史。

2. 近朱者赤:第38卷至163卷,记述北宋时期李煜、赵简纪、范仲淹等人的历史。

3. 残烛余息:第164卷至213卷,着重描述杨延昭、岳飞等人塞草麻益基对修历史文献之功的考察。

4. 洗经易义:第214卷至255卷,记录金朝时期文臣武将楚辽契约册形貌和稽留备限板业多广发空无骨蒙马旗只敢啄人怕因阴课童的生活状态情况焦作相关信息一口门越南青木明年起确保36多胡服务价格大明商时切准确规定 5. 剩菁遗萼:第256卷至294卷,总结了南宋文臣政治家林则徐、吕惠卿等人。

四、影响与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也被视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巨著的典范之一。

它以全面、客观、精炼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其研究方法和体例也为后世编纂史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的文风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是古代历史教材之一。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重要事件,以及国家兴衰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作为一部权威的历史文献,在珍贵地记载了中国几百年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____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____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是继《春秋》后的一部以编年体的史学巨著,司马光自幼好读《左氏春秋》,喜欢编辑旧事以成编。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呈《历年图》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盖周、秦二朝,当时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满意,于是下令在崇文院内设置书局,将颖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并供给笔墨、缯帛、费用、餐点、果物等服务,要他继续写下去,并准许他借阅皇家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书。

于是司马光就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居家极其简陋,夏天闷热难堪,汗水常滴在草稿上,请匠人另辟一地下室,“常读书于其中”,“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每夜秉烛著书,生病时亦不休息。

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说:“先王曰,死生命也。

”就这样过了____年不问政事的著书岁月。

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治理”。

“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的“通史”,“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以史为镜)。

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赐给司马光。

这篇序后来保护《通鉴》免遭毁版的灾难。

《资治通鉴》编修工作艰巨,先由助手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然后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加以增删,再由司马康检订文字。

首先,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有十七种,参考的野史,谱录,别集,碑志等杂史有三百多种,加上龙图阁等藏书,可以想见当时资料之丰富。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官修通史,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史家孙思邈撰写的历史文献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从春秋战国到北宋历史的全部内容,共计294卷。

它是中国古代对历史的全面总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为后人探索和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而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更多人能够能够阅读和理解这部重要的历史典籍。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是对汉语言经典的完整译文,其涵盖了历史上所有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

而在这些译文和原文之间进行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并有效地研究历史。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资治通鉴全文的译文能够使得读者们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深刻领会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人生观,而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同时也是清代黄仁宇的研究成果。

黄仁宇曾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亲自编辑整理和审校全书,最终完成了对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的整理和研究,从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其译文不仅准确翔实且文笔流畅,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领会历史的真谛。

正如前所述,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历史遗产。

它被视为中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献之一,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正是由于这些重要的史书,我们才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探索并把握未来的发展。

在今天,雄心勃勃的历史爱好者和学者仍在探索和研究这部史书中包含的内容。

因此,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的存在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破旧立新,延续着历史文化的灵魂。

总之,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义重大。

它通过对历史的归纳和总结,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的本质;并让后人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资治通鉴经典章节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经典章节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经典章节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清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一部历史书籍,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中国历史。

该书以纪事本末体方式编写,主要记录了每个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事迹,被誉为中国史书的“金字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个资治通鉴的经典章节,并对其进行解析和分析。

第一章: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一章,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者——秦始皇的生平事迹。

文章中首先介绍了秦始皇的出身和政治上的成绩,如他的主要政治手段和战争策略。

其次,文章详细描绘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等重大事件,展现了他严酷的统治方式和强大的统一力量。

解析:秦始皇本纪这一章节通过客观的描述和详实的史料,展现了秦始皇个人的政治才能和他的统一中国的伟大壮举。

这一章节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国家打下了基础,对于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章:汉武帝本纪汉武帝本纪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二章,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的生平事迹。

文章以汉武帝即位后的改革和富国强兵为主线,分别探讨了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贡献。

同时,文章也对汉武帝的个人品性和治国策略进行了评价和解析。

解析:汉武帝本纪这一章节记录了一个出色的帝王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国家的发展。

他的兴办学校、开设邮驿、铸币等措施,为后来的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文章也透露出汉武帝权力集中和独裁倾向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使人们对帝王集权的反思。

第三章:魏文帝本纪魏文帝本纪是资治通鉴中的第三章,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东魏时期的第一位皇帝——魏文帝元宝炬的生平事迹。

文章以魏文帝即位后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成就为主线,系统地描述了他的统治时期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如颁布法令、军事改革和教育政策等。

解析:魏文帝本纪这一章节介绍了一个善于文治的帝王如何通过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的编年体史书,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完成。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的注释原文和解析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部史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历史的巨著,它以司马光自任主编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基础,对《资治通鉴》进行了整理和增补。

全书共294卷,记述了从周代的《周纪》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跨越了中国历史上近千年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研究者们对史书中的注释原文进行了深入解析。

注释原文主要包括对文中人物、事件、背景等的解释和说明。

这些注释原文有助于读者理解史书中的内容,进一步把握历史脉络。

第一部分是对《资治通鉴》的注释原文进行梳理和整理。

注释原文中的关键词汇和人物名字被提取出来,通过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史书中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注释原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找出司马光等史学家在编纂《资治通鉴》时的创作借鉴和思路。

第二部分是对《资治通鉴》注释原文的解析。

解析部分主要对注释原文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例如,对于重要人物的评价和描述,可以通过解析找出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于某一事件的分析,可以揭示其中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解析注释原文,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治通鉴》中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注释原文的整理和解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一步拓宽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的研究是对这部史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是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通过梳理注释原文和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和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过去。

通过本文对《资治通鉴》注释原文与解析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对这部史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资治通鉴》的注释原文与解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揭示历史的精华与规律。

资治通鉴历史经典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历史经典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历史经典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历史经典的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的历史纪实文献,被公认为中国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编纂于北宋时期,全书共294卷,收录了从周朝春秋时期至南唐天祐元年(959年)的历史事件,涵盖了25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对资治通鉴的原文和解析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历史经典。

第一章:概述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方式呈现,每个年代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全书分为十二本,每本有不同的主题,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宝贵的历史参考。

第二章:原文解析资治通鉴的原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作者司马光采用了简练的文字风格,详实的史料和精确的叙述,使得整部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通过细读原文,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社会背景和人物传记,深入感受历史的变迁和演进。

以"资治通鉴"中的一则事件为例,北齐武成帝派遣郭元振南征倭贼。

原文中记载:"岁戊子,……帝使使吴兴,令郭元振南征倭贼。

"这段文字表明了北齐武成帝对倭贼的态度和对郭元振的重用。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齐政权的对外扩张战略和武成帝对南方地区的治理态度。

第三章:解析的方式在解析资治通鉴的时候,可以采用对文字进行解读和分析的方式。

首先,可以从事件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和人物关系等角度来解析历史事件。

通过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其次,还可以对作者的叙述方式和文笔风格进行解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使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以及确切的历史事实,让人们读起来更加流畅。

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第四章:阅读的价值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部见证和解读。

通过紧密结合历史文本和背景知识,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趋势和规律。

资治通鉴原文

资治通鉴原文

资治通鉴原文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

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

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何谓名?谓公、侯、卿、大夫,贱有贱称,贵有贵号,所以辨尊卑也。

周衰,名器乱矣,以贱干贵,以小加大,上下无辨,此君臣之大害也。

《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之号以为诸侯,犹存三等之实。

使天子之命有所系,诸侯之禄有所归。

而为史者不察其义,专守周文,遂使王爵下逮于伯,伯爵下逮于子,子爵下逮于男,男爵下逮于附庸,降福祚,诒大祸,此礼之大失也。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言不胜其任也。

当汉祖之始定天下,隳坏名城,销锋镝,锄强本,封殖义种,圣德大业至矣,然犹道古始,复王莽之封,王莽之封由此起矣。

魏文帝之用陈群,背先所执,舍罪重罚,使天下失望,篡盗奸宄,皆逋其辜,虽欲为治,不亦难乎!夫矫枉过正犹恐不及,而举世固非之,矫之使正,复何过哉!失在于私意之不除,而公理之不尽行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丑,安仁义袭常州,常州刺史李遇逆战,极口骂仁义,仁义曰:“彼敢辱我,必有备。”乃引去。壬辰,行密以王茂章为润州行营招讨使,击仁义,不克,使徐温将兵会之。温易其衣服旗帜,皆如茂章兵,仁义不知益兵,复出战,温奋击,破之。
行密夫人,硃延寿之姊也。行密狎侮延寿,延寿怨怒,阴与田頵通谋。頵遣前进士杜荀鹤至寿州,与延寿相结,又遣至大梁告硃全忠,全忠大喜,遣兵屯宿州以应之。荀鹤,池州人也。
頵闻坛、建败,自将水军逆战,神福曰:“贼弃城而来,此天亡也!”临江坚壁不战,遣行告行密,请发步兵断其归路。行密遣涟水制置使台濛将兵应之。王茂章攻润州,久未下,行密命茂章引兵会濛击頵。
辛亥,汴将刘重霸拔棣州,执刺史范遣副使李嗣业及弟师悦请降于杨师厚,曰:“师范非敢背德,韩全诲、李茂贞以硃书御札使之举兵,师范不敢违。”仍请以其弟师鲁为质。时硃全忠闻李茂贞、杨崇本将起兵逼京畿,恐其复劫天子西去,欲迎车驾都洛阳,乃受师范降,选诸将使守登、莱、淄、棣等州,即以师范权淄青留后。师范仍言先遣行军司马刘鄩将兵五千据兗州,非其自专,愿释其罪。亦遣使语鄩。
五月,丁未,李克用云州都将王敬晖杀刺史刘再立,叛降刘仁恭。克用遣李嗣昭、李存审将兵讨之。仁恭遣将以兵五万救敬晖,嗣昭退保乐安,敬晖举众弃城而去。先是,振武将契苾让逐戍将石善友,据城叛。嗣昭等进攻之,让自燔死。复取振武城,杀吐谷浑叛者二千馀人。克用怒嗣昭、存审失王敬晖,皆杖之,削其官。
成汭行未至鄂州,马殷遣大将许德勋将舟师万馀人,雷彦威遣其将欧阳思将舟师三千馀人会于荆江口,乘虚袭江陵,庚戌,陷之,尽掠其人及货财而去。将士亡其家,皆无斗志。李神福闻其将至,自乘轻舟前觇之,谓诸将曰:“彼战舰虽多而不相属,易制也,当急击之!”壬子,神福遣其将秦裴、杨戎将众数千逆击汭于君山,大破之,因风纵火,焚其舰,士卒皆溃,汭赴水死,获其战舰二百艘。韩勍闻之,亦引兵去。
王建出兵攻秦、陇,乘李茂贞之弱也,遣判官韦庄入贡,亦修好于硃全忠。全忠遣押牙王殷报聘,建与之宴。殷言:“蜀甲兵诚多,但乏马耳。”建作色曰:“当道江山险阻,骑兵无所施。然马亦不乏,押牙少留,当共阅之。”乃集诸州马,大阅于星宿山,官马八千,私马四千,部队甚整。殷叹服。建本骑将,故得蜀之后,于文、黎、维、茂州市胡马,十年之间,遂及兹数。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四
●卷第二百六十四
【唐纪八十】 起昭阳大渊献二月,尽阏逢困敦闰月,凡一年有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上天复三年(癸亥,公元九零三年)
二月,壬申朔,诏:“比在凤翔府所除官,一切停。”时宦官尽死,淮河东监军张承业、幽州监军张居翰、清海监军程匡柔、西川监军鱼全禋及致仕严遵美,为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王建所匿得全,斩他囚以应诏。
六月,乙亥,汴兵拔登州。师范帅登、莱兵拒硃友宁于石楼,为两栅。丙子,夜,友宁击登州栅,栅中告急,师范趣茂章出战,茂章案兵不动。友宁破登州栅,进攻莱州栅。比明,茂章度其兵力已疲,乃与师范合兵出战,大破之。友宁旁自峻阜驰骑赴敌,马仆,青州将张士枭斩之,传首淮南。两镇兵逐北至米河,俘斩万计,魏博之兵殆尽。
丙子,工部侍郎、同平章事苏检,吏部侍郎卢光启,并赐自尽。丁丑,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溥为太子宾客、分司,皆崔胤所恶也。戊寅,赐硃全忠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赐其僚佐敬翔等号迎銮协赞功臣,诸将硃友宁等号迎銮果毅功臣,都头以下号四镇静难功臣。上议褒崇全忠,欲以皇子为诸道兵马元帅,以全忠副之。崔胤请以辉王祚为之,上曰:“濮王长。”胤承全忠密旨,利祚冲幼,固请之。己卯,以祚为诸道兵马元帅。庚辰,加全忠守太尉,充副元帅,进爵梁王。以胤为司徒兼侍中。胤恃全忠之势,专权自恣,天子动静皆禀之。朝臣从上幸凤翔者,凡贬逐三十馀人。刑赏系其爱憎,中外畏之,重足一迹。以敬翔守太府卿,硃友宁领宁远节度使。全忠表苻道昭同平章事,充天雄节度使,遣兵援送之秦州,不得至而还。
夏,四月,己卯,以硃全忠判元帅府事。
知温州事丁章为木工李彦所杀,其将张惠据温州。
王师范求救于淮南,乙未,杨行密遣其将王茂章以步骑七千救之,又遣别将将兵数万攻宿州。全忠遣其将康怀英救宿州,淮南兵遁去。
杨行密遣使诣马殷,言硃全忠跋扈,请殷绝之,约为兄弟。湖南大将许德勋曰:“全忠虽无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明公素奉王室,不可轻绝也。”殷从之。
初,翰林学士承旨韩偓之登进士第也,御史大夫赵崇知贡举。上返自凤翔,欲用偓为相,偓荐崇及兵部侍郎王赞自代。上欲从之,崔胤恶其分己权,使硃全忠入争之。全忠见上曰:“赵崇轻薄之魁,王赞无才用,韩偓何得妄荐为相!”上见全忠怒甚,不得已,癸未,贬偓濮州司马。上密与偓泣别,偓曰:“吻人非复前来之比,臣得远贬及死乃幸耳,不忍见篡弑之辱!”
杨师厚屯临朐,声言将之密州,留辎重于临朐。九月,癸卯,王师范出兵攻临朐,师厚伏兵奋击,大破之,杀万馀人,获师范弟师克。明日,莱州兵五千救青州。师厚邀击之,杀获殆尽,遂徙寨抵其城下。
硃延寿谋颇泄,杨行密诈为目疾,对延寿使者多错乱所见,或触柱仆地。谓夫人曰:“吾不幸失明,诸子皆幼,军府事当悉以授三舅。”夫人屡以书报延寿,行密又自遣召之,阴令徐温为之备。延寿至广陵,行密迎及寝门,执而杀之。部兵惊扰,徐温谕之,皆听命,遂斩延寿兄弟,黜硃夫人。初,延寿赴召,其妻王氏谓曰:“君此行吉凶未可知,愿日发一使以安我!”一日,使不至,王氏曰:“事可知矣!”部分僮仆,授兵阖门,捕骑至,乃集家人,聚宝货,发百燎焚府舍,曰:“妾誓不以皎然之躯为仇人所辱。”赴火而死。延寿用法严,好以寡击众,尝遣二百人与汴兵战,有一人应留者,请行,延寿以违命,立斩之。
己丑,上令硃全忠与李茂贞书,取平原公主。茂贞不敢违,遽归之。
壬辰,以硃友裕为镇国节度使。
乙未,全忠奏留步骑万人于故两军,以硃友伦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又以汴将张廷范为宫苑使,王殷为皇城使,蒋玄晖充街使。于是全忠之党布列遍于禁卫及京辅。戊戌,全忠辞归镇,留宴寿春殿,又饯之于延喜楼。上临轩泣别,令于楼前上马。上又赐全忠诗,全忠亦和进;又赐《杨柳枝辞》五首。百官班辞于长乐驿。崔胤独送至霸桥,自置饯席,夜二鼓,胤始还入城。上复召对,问以全忠安否,置酒奏乐,至四鼓乃罢。
杜洪求救于硃全忠,全忠遣其将韩勍将万人屯滠口,遣使语荆南节度使成汭、武安节度使马殷、武贞节度使雷彦威,令出兵救洪。汭畏全忠之强,且欲侵江、淮之地以自广,发舟师十万,沿江东下。汭作巨舰,三年而成,制度如府署,谓之“和州载”,其余谓之“齐山”、“截海”、“劈浪”之类甚众。掌书记李珽谏曰:“今每舰载甲士千人,稻米倍之,缓急不可动也。吴兵剽轻,难与角逐;武陵、长沙,皆吾仇也;岂得不为反顾之虑乎!不若遣骁将屯巴陵,大军与之对岸,坚壁勿战,不过一月,吴兵食尽自遁,鄂围解矣。”汭不听。珽,憕之五世孙也。
以清海节度使裴枢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硃全忠荐之矣。
李克用使者还晋阳,言崔胤之横,克用曰:“胤为人臣,外倚贼势,内胁其君,既执朝政,又握兵权。权重则怨多,势侔则衅生,破家亡国,在眼中矣。”硃全忠将行,奏:“克用于臣,本无大嫌,乞厚加宠泽,遣大臣抚慰;俾知臣意。”进奏吏以白克用,克用笑曰:“贼欲有事淄青,畏吾掎其后耳!”
许德勋还过岳州,刺史邓进忠开门具牛酒犒军,德勋谕以祸福,进忠遂举族迁于长沙。马殷以德勋为岳州刺史,以进忠为衡州刺史。雷彦威狡狯残忍,有父风,常泛舟焚掠邻境,荆、鄂之间,殆至无人。
李茂贞畏硃全忠,自以官为尚书令,在全忠上,累表乞解去。诏复以茂贞为中书令。
崔胤奏:“左右龙武、羽林、神策等军名存实亡,侍卫单寡;请每军募步兵四将,每将二百五十人,骑兵一将百人,合六千六百人,选其壮健者,分番侍卫,”从之。令六军诸卫副使、京兆尹郑元规立格召募于市。
硃全忠表颍州刺史硃友恭为武宁李度使。
硃友宁攻博昌,月馀不拔。硃全忠怒,遣客将李捍往督之。捍至,友宁驱民丁十馀万,负木石,牵牛驴,诣城南筑土山,既成,并人畜木石排而筑之,冤号声闻数十里。俄而城陷,尽屠之。进拔临淄,抵青州城下,遣别将攻登、莱。
淮南将王茂章会王师范弟莱州刺史师诲攻密州,拔之,斩其刺史刘康乂,以淮海都游奕使张训为刺史。
丁卯,以山南西道留后王宗贺为节度使。
睦州刺史陈询叛钱镠,举兵攻兰溪,镠遣指挥使方永珍击之。武安都指挥使杜建徽与询连姻,镠疑之,建徽不言。会询亲吏来奔,得建徽与询书,皆劝戒之辞,镠乃悦。建徽从兄建思谮建徽私蓄兵仗,谋作乱。镠使人索之,建徽方食,使者直入卧内,建徽不顾,镠以是益亲重之。八月,戊辰朔,硃全忠留齐州刺史杨师厚攻青州,身归大梁。
全忠闻友宁死,自将兵二十万昼夜兼行赴之。秋,七月,壬子,至临朐,命诸将攻青州。王师范出战,汴兵大破之。王茂章闭垒示怯,伺汴兵稍懈,毁栅而出,驱驰疾战,战酣退坐,召诸将饮酒,已而复战。全忠登高望见之,问降者,知为茂章,叹曰:“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至晡,汴兵乃退。茂章度众寡不敌,是夕,引军还。全忠遣曹州刺史杨师厚追之,及于辅唐。茂章命先锋指挥使李虔裕将五百骑为殿,虔裕殊死战,师厚擒而杀之。师厚,颍州人也。张训闻茂章去,谓诸将曰:“汴人将至,何以御之?”诸将请焚城大掠而归。训曰:“不可。”封府库,植旗帜于城上,遣羸弱居前,自以精兵殿其后而去。全忠遣左踏白指挥使王檀攻密州,既至,望旗帜,数日乃敢入城。见府库城邑皆完,遂不复追。训全军而还。全忠以檀为密州刺史。
庚辰,加西川节度使西平王王建守司徒,进爵蜀王。
前渝州刺史王宗本言于王建,请出兵取荆南。建从之,以宗本为开道都指挥使,将兵下峡。
初,宁国节度使田頵破冯弘鐸,诣广陵谢杨行密,因求池、歙为巡属,行密不许。行密左右下及狱吏,皆救赂于頵,頵怒曰:“吏知吾将下狱邪!”及还,指广陵南门曰:“吾不可复入此矣!”頵兵强财富,好攻取。行密既定淮南,欲保境息民,每抑止之,頵不从。及解释钱镠,頵尤恨之,阴有叛志。李神福言于行密曰:“頵必反,宜早图之。”行密曰:“頵有大功,反状未露,今杀之,诸将人人自危矣!”頵有良将曰康儒,与頵谋议多不合,行密知之,擢儒为庐州刺史。頵以儒为贰于己,族之。儒曰:“吾死,田公亡无日矣!”頵遂与润州团练使安仁义同举兵,仁义悉焚东塘战舰。頵遣二使诈为商人,诣寿州约奉国节度使硃延寿,行密将尚公乃遇之,曰:“非商人也。”杀一人,得其书,以告行密。行密召李神福于鄂州,神福恐杜洪邀之,宣言奉命攻荆南,勒兵具舟楫。及暮,遂沿江东下,始告将士以讨田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