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构造属性及后期改造

合集下载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

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

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

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

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

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

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

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

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沉积体系

973项目总结一、沉积发育史晚三叠世延长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使得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华北克拉通拗陷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盆地转化。

可以说,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大变革。

在沉积上实现了由海相、过渡相向陆相的转变,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完整和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盆地演化进入了大型内陆差异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结束和取代了晚古生代以来克拉通坳陷的发展历史。

上三叠统延长组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坳陷持续发展和稳定沉降过程中堆积的以河流-湖泊相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它的发展和演化客观记录了这个大型淡水湖盆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

湖盆发育到延长组第三段(T3y3)初期达到鼎盛,湖进范围可到达盆地北部横山-乌审旗一线。

之后,随着河流的不断注入充填,湖盆走向萎缩。

晚三叠世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重要时期,沉积体系发育完整,地层出露良好,是观察、研究陆相沉积的典型地区。

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主要为一套灰绿色、灰色中厚层-块状细砂岩、粉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组成的旋回性沉积。

下部以河流相中-粗砂岩沉积为主,中部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河流相砂泥岩互层,上部为河流相砂泥岩沉积。

在区域范围上,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部厚100~600m之间,南部厚700~1000m之间。

延长组与其上下相邻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它沉积时盆地基底稳定。

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一段(T3y1)沉积之后,盆地地形出现明显分异,以志丹-甘泉-宜川沿线为枢纽,南部以明显的斜坡向盆地内部倾没,坡度为0.0012,北自马家滩、定边,南至旬邑、铜川,东起延安、黄陵,西达环县、镇原,面积约4×104km2的范围为深湖盆地区,形成厚度达300~400m的深湖相沉积。

枢纽线以北地区为一地势平坦的台地,地形梯度小于0.0003。

北薄南厚的稳定变化,亦表明沉积速率的近似。

为方便生产,长庆油田按油气情况及岩性、电性特征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10个油层组.二、主要的沉积体系1.冲积扇沉积体系鄂尔多斯盆地的扇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露头剖面的底部。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一、概况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

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

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

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构造沉积响应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构造沉积响应

鄂 尔多斯盆 地晚三叠世构造沉积响应
思 玉琥 郝世彦 张
(. 长油田股份有 限公 司,陕西 1延

蔺 李

西安 706 ) 10 9
延安
7 0 6 ;2 西安奥 陶科技有 限公 司 ,陕西 10 9 .
要 对 晚 三 叠世 鄂 尔 多斯 盆 地 延 长 组 沉 积 前 期 、 中期 与 末期 3 大规 模 的 构造 活 动 及 沉 积 响 应 进 行 了研 次
东北 、西北 、西 、西南 以及正南等不同方 向 ,形成 了多物源汇聚 ,使湖盆内沉积体岩性组分和层序组 合复杂。盆地 当时具北高南低 的沉积格局 ,主要物
源 区在 盆 地 北 部 ,秦 岭 褶 皱 带 和 西部 部 分 隆起 区为 次要 物源 区及 补充物 源 。
延 长组 中期 构造 活动 导致 了盆地整 体快 速下 降 ,水体上升 ,湖侵范 围迅速扩大 ,沉积了全盆地
究 。 延 长 组 沉 积 前 的 早 印 支 运 动 对 湖 盆 形 成 及 整 个 延 长 组 的 沉积 奠 定 了基 础 ;湖 盆 早 期 处 于 欠补 偿 状 态 , 广 泛发
育冲积扇和河流相沉积 ;发生在长 8 末期的构造活动 ,使湖盆整体快速 下降,发 育了长7 源岩 ,湖 泊 一 三 角洲 烃
盆 地 古 构 造 面貌 ,经 印 支 早期 运 动 ,差 异性 升 降更
叠特点的侏罗纪早期古地貌景观。
延长 组形成 前后 及其 中期 发生 过 3 大 的构 造活 次 动 ,早 期 及 中期 构造 活 动 对 延 长组 的形 成 、物源 性
加 明显 ,形成了北高南低的斜坡 。
东缘 由于 库 拉 板块 向 欧亚 大 陆 之 下 俯 冲 ,在 中 国 东部 形 成 近 南北 向 的左 旋 剪切 应 力 场 ,华 北 东部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简史

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发展简史

鄂尔多斯陆块,现代地貌上的表现为高原,它的发展历史,依然可以追朔到早在35亿年的地质历史时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陆一样,都经历了复杂的沧海桑田的发展历史,以下简述之。

一、早太古代(35亿年)至晚太古代(25亿年)——地台基底雏形阶段这是华北地台基底发育时期,35亿年,整个华北地区尚处在较深的海洋环境,早太古代,因当时地壳较薄和地幔物质上涌,火山活动十分频繁活跃。

造成大量拉斑玄武岩、钙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在强烈的造山运动影响下,这些沉积物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皱隆起增厚,在高热流的作用下发生了高温变质。

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的叠加,使这些古老的岩石以花岗——片麻岩穹隆构造形式出现,幵和深成混合花岗岩相伴,晚太古代则是一套绿岩建造,幵有科马提岩。

经过早太古代集宁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和晚太古代乌拉山旋回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终于使几个互不相连的初始陆核——岛链状硅镁质、硅铝质陆块增生、扩大幵焊接成一个整体,奠定了华北地台基底的雏形。

二、早元古代——华北地台形成这一时期的火山——沉积作用发生在鄂尔多斯高原以北的现今的乌拉山,大青山和色尔腾山一带,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具典型的绿岩建造。

同一时代沉积作用还发生在太古代古陆边缘区,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尔腾山运动,导致地壳增厚、固结、克拉通化,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活动,使华北地台基本固结和稳定,华北地台形成,地台范围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东包括山西台隆,向北达白云鄂博一带,甚至更进。

三、中、晚元古代——盖层发展阶段盖层沉积是指地台的古老结晶基底形成以后,其上沉积了一套比较稳定的正常陆源碎屑建造,火山活动不发育。

到目前为止,鄂尔多斯陆块,由于古生代地层和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的覆盖,其深部有无中、晚元古代的盖层沉积,尚不得而知。

但从贺兰山地区的中晚元古代黄旗口群和王全口群、渣尔泰山地区的渣尔泰山群、白云鄂博地区的白云鄂博群的展布特点分析,这一时期的盖层沉积只限于这些地区,故推测鄂尔多斯陆块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积。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太原组:属二叠系下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太原西山月门沟。鄂尔多斯盆地太原期,受地壳下沉影响,中央古隆起沦于水下,东西两侧形成统一的海域,表现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潮坪-浅水陆棚碳酸盐岩等海陆沉积体系共存。地层厚度40~70米,为灰色、黑色泥(页)岩,灰色、深灰色砂岩及煤层,与下伏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太原组是神木、米脂气田的主力含气层系之一。
纸坊组:属三叠系中统,除在北部的柳沟缺失外,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地层厚300-1000米,上部主要为灰绿、棕紫色泥质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绿色砂岩、砂砾岩。普遍含灰质结核,具虫迹,并从向南沉积变细,厚度增大。与下伏和尚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和尚沟组:属三叠系下统,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宁武孙家沟一带的和尚沟。地层厚度100-300米,岩性相对稳定,主要为一套橘红色、棕红色、紫红色泥岩和砂质泥岩的沉积,富含钙质结核,夹有少量的紫红色砂岩或砂砾岩,含北方雕饰叶肢介、锥顶叶肢介、小达尔文虫、古老陕西蚌、贺家畔府谷鳄等化石,与下伏刘家沟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内部层段划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内部层段划分

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内部层段划分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地层划分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研究较为详细。

它以延长地区发育最为标准而得名,厚度一般1000m以上,西缘坳陷中心地区最厚可达3200m以上。

本组岩性总体上为一套灰绿色砂岩与灰黑色、兰灰色泥岩的互层,自下而上由3个粗—细正旋回组成,是印支晚期最后一次构造旋回的沉积产物。

其沉积发育过程经历了早期的平原河流环境—中期的湖泊—三角洲环境—晚期的泛滥平原环境。

地表根据其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岩性段,即:T3Y1长石砂岩段,T3Y2油页岩段,T3Y3含油段,T3Y4黄铁矿结核段和T3Y5瓦窑堡煤系。

T3Y1(长石砂岩段)是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南厚北薄甚至缺失。

南细北粗,盆地西缘沉积一套砂砾岩,应为山前洪积的产物。

本段砂岩富含长石,沸石胶结,普遍能见到麻斑状构造。

T3Y2(油页岩段)是一套以湖相为主的较细沉积,尤以其顶部泥页岩相对集中,而其下部相对较粗(陇东地区尤为明显),故在盆地南部陇东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储油层。

在油页岩、黑页岩发育的井段,电阻率呈明显的高阻特征,成为地层划分对比的区域标志层。

一般厚250~350米。

T3Y3(含油段)除在盆地西南部的局部地区,后期遭受剥蚀缺失外,盆地广大地区均有出露和保存,沉积上仍表现为南厚北薄、南细北粗的特点。

总体上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的沉积,夹灰黑色页岩及煤线,总厚一般在250~360米之间,其内部可细分为多个次一级旋回。

T3Y4(黄铁矿结核段)岩性较为单调,全盆地基本一致,主要为一套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中—细粒砂岩夹长石砂岩,夹灰黑色、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及煤线,砂岩巨厚块状,具微细层理,泥质、灰质胶结,含黄铁矿结核。

厚140~200米。

总体上仍表现为北粗南细,以华池地区沉积最细,泥质岩夹层增多,沉积最厚。

T3Y5(瓦窑堡煤系)由于后期剥蚀的结果,在盆地的北、西、南部,该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其中以盆地南部为最甚。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尚景武【内容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拥有充足的能源矿产,其矿产的分布特征和成矿类型由构造演化过程决定。

为更好地服务找矿工作,了解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历程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从太古-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至白垩纪、新生代六个阶段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各个时期构造发育相互叠加形成了如今鄂尔多斯盆地独特的构造形式。

以时间为主轴大致描绘出鄂尔多斯盆地的发展历程,为地质找矿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构造演化;演变阶段;印支运动;燕山运动;鄂尔多斯【作者单位】尚景武,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一、引言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三大构造域(西部构造域、东部构造域和中部构造域)中的中部构造域中段(陈祖伊等,1999),且为华北板块的一部分,而前中生代的鄂尔多斯地块是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中的,该构造域自中生代开始,便处在我国西部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东部的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过渡部位。

总体而言,鄂尔多斯盆地特性的“外内静电可移动”,这在各种构造或复杂的过渡重叠的部件,结构特征和更复杂的配置的演变。

该盆地是晚元古代以来在华北地台上形成的,具有扭动明显、坳陷迁移、稳定沉降特点的多旋迴叠合型内陆盆地,从中晚三叠世开始,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1],盆地内产有铀、铅、锌、煤、石油、天然气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由于鄂尔多斯盆地属于NCC,并且因此,稳定单元,其被配置,并且受影响的NCC发展的配置。

盆地盖层包括中元古界至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及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

盆地地层出露相对较齐全,新太古界以后的各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出露[2]。

印支运动导致中国大陆构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从结构特征角度看,鄂尔多斯盆地是由六个构造单元组成,分别为伊盟隆起、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冲断带、陕北斜坡、天环坳陷、晋西褶曲带以及渭北隆起。

二、太古-元古代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演化的早期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克拉通演化的影响下,以及中国北方克拉通是最早我们的克拉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太古代前进[3]。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它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
重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生代晚泥盆世至二叠纪早期,盆地处于印度板块东北缘,地壳活动比
较强烈,形成了一系列的隆起和裂陷。

在这个阶段,盆地中心出现了一段断续的隆升活动,形成了鄂尔多斯地区的基底块体,也就是盆地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盆地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切换。

由于地壳活动
的变化,原来的隆起活动逐渐减弱,而盆地边缘地区开始出现了裂陷活动。

这个阶段的最
重要特征是形成了大规模的三叠系沉积,填充了鄂尔多斯盆地。

第三个阶段是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盆地经历了一次全面的盆地性裂陷。

盆地中部逐
渐沉陷,形成了深厚的侏罗系沉积。

盆地边缘地区也发生了隆起活动,形成了太行山和黄
土高原等地貌。

第四个阶段是早侏罗世至新生代,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调整和沉积调整,同时也
受到了印度板块北进的影响。

在早期,盆地继续发生裂陷活动,形成了大规模的侏罗系和
白垩系沉积。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板块的北进作用逐渐增强,导致了盆地边缘地区的压
力变化,形成了今天的构造格局。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隆升、裂陷和后期调整等多个阶段,形成了丰富的沉
积岩层和多样的地貌景观。

盆地的构造演化也与印度板块的北进活动密切相关,是中国地
壳演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DOI:10.16661/ki.1672-3791.2019.07.078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①武洪涛1 孙妹娴2(1.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濮阳 457000;2.濮阳市绿城实验学校 河南濮阳 457000)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底,盆地演化决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因此,了解盆地的演化历史发展历程对盆地矿产资源的成藏(矿)和分布规律极为重要。

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1)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基底形成阶段;(2)中、晚元古代地台裂谷发育阶段;(3)古生代-早中生代大华北盆地沉积阶段;(4)鄂尔多斯内陆湖盆演变阶段;(5)新生代盆地改造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构造期次的叠加形成了现下鄂尔多斯盆地特定的构造格局。

关键词:鄂尔多斯 造演化 演变阶段中图分类号:TEl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a)-0078-03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西部,该盆地叠加在早、晚古生代华北大型盆地之上,具有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的多旋回沉积型特点,自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开始发育,后经多期改造的多重叠合型内陆盆地[1,2],盆地内石油、天然气、煤等非金属矿产和铀、铅、锌等金属矿产丰富,同时也各类化工原料的主要产地之一[3]。

鄂尔多斯盆地结晶基底作为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是最稳定的构造单元,形成和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的构造发展息息相关。

印支运动导致中国大陆构造格局和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印支运动前为古大陆边缘汇聚于古亚洲大陆;印支运动后,主要为板内构造体制。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结构特征划分出6个次一级构造单元(见图1),即伊克昭盟隆起、渭北挠褶带(隆起)、西缘冲断带、晋西扰褶带、天环坳陷(向斜)以及陕北斜坡。

1 太古-早元古代基底形成期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中生代早期。

其前期演化发展一直是华北克拉通演化的一部分。

华北克拉通是我国最古老的克拉通,已有具有38亿年的演化历史,在始太古代已开始形成陆核,基底由多个微陆块拼贴而成[4,5],现下统一的认识为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最终拼合、固结是在“吕梁运动”时期,即在1.8GM前结束,并在此之后进入了地台演化阶段[4,6]。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浅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华北克拉通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含煤盆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形成于华北地台(华北克拉通)的北部裂谷陆缘盆地断陷过程中,是典型的陆相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的形成、断块构造活动的影响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现今的地质构造格局。

古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受华北地台北缘裂谷盆地形成的影响。

在下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华北地台北缘发生了裂谷分离,形成了鄂尔多斯裂谷盆地。

当时的地质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古老的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的特点,裂谷盆地内部处于断陷状态,沉积环境主要是碎屑沉积和海相沉积。

在这一阶段内,鄂尔多斯盆地的基本构造为裂谷断裂盆地。

中生代是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受到了侏罗纪-第四纪的构造活动的影响。

在侏罗纪时期,盆地出现了多期次的碎屑岩和维兰纪系列沉积,表明盆地处于持续的沉陷阶段。

这一时期的地质构造特征表现为北部盆地的断块活动、南缘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山-坳盆布局格局,盆地内部有不同程度的隆起和断裂活动。

在这一阶段内,盆地地壳运动的影响加强,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山-坳盆布局格局。

综合以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裂谷盆地形成、断块构造活动以及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在演化过程中,裂谷盆地形成的古老地壳稳定基底地层和裂谷相沉积,断块构造活动造成了盆地内部各地块的隆升和断裂活动,新生代岩浆活动对盆地地质构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分布以及新的断裂构造的形成。

这些地质构造特征共同构成了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构造格局。

晚三叠世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结构关系

晚三叠世贺兰山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结构关系

为3 2 。 7 一 2 4 2 。 ,矢量平 均 值 为 9 4 。 4 ,古 水 流方
向 为北西 两 向南 东 东 。上 述 古 流 向 研 究 表 明 ,该 时期 晚 - 二叠 世 贺 兰 山 盆地 古 水 流 具 有 从 周 边 向 巾 部 汇聚 的特 点 同时 .本 次 研 究 也 对 鄂 尔 多 斯 两 缘 灵 武一 石 沟 驿地 区 的 古 流 向进 行 了 观测 与 分 析 .白 土 岗一 石 沟驿 剖面 上三 叠统 5个 观测 点 3 1 组 古 流 向 范 同 为3 。 7 ~l 8 9 。 9 ,矢量 平 均 值 为 l l 7 。 l 。太 阳I 上 J 一 苦水 河剖 面上 三叠 统 3个观 测点 4 6组 古 流 向范 同
1 古流 向所指 示的 贺兰 山盆 地与鄂 尔 多斯 盆 地 沉 降 中心 东侧 ,即现在 的银 川地堑 所在 地 区 。 地的结构关 系
关于 贺 兰 山 晚 _ 二 叠 世 古 流 向 的研 究 前 人 已经 做过 大量 丁作 .苏 春乾 等 。 ‘ 。 j 通 过 对 板 状 斜层 理 的
议 孙 围 凡 ¨ 、叶 连 俊 l 3 J 、赵 文 智 等 j 、王 锋
等 认 为贺兰 山延 长 群 沉 积 向东 可 能 进 入鄂 尔 多 斯 盆地 。宁 夏 回族 自治 区地 质 矿 产 局 1 则 认 为 晚 叠世 贺 兰 山 盆地 与 东侧 的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应 是 两
个 相互 独 立 的盆 地 。 汤锡 元 等 指 出 ,在 银 川 地
堑 深钻 中始 终 未 发 现 叠 系 ,就 是 在 向 斜 构 造 及
断裂 的下 降盘 中 ,亦 未 见到 这 些 地 层 的 残余 , 因
此 推测 银 川地 堑 在 印 支 期 而 不 是 燕 山期 就 已经 隆 起 了 .晚 叠 世 的 贺 兰 山 应 当 为一 个 独 立 的沉 积

李相博-2012-鄂尔多斯,旋转

李相博-2012-鄂尔多斯,旋转

李相博-2012-鄂尔多斯,旋转第34卷第4期2012年7⽉⽯油实验地质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Vol.34,No.4Jul.,2012⽂章编号:1001-6112(2012)04-0376-07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构造属性及后期改造李相博,刘化清,完颜容,冯明,魏⽴花(中国⽯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摘要:基于60多条地表露头考察及300多⼝重点探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前⼈研究成果,运⽤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学原理,对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构造环境、盆地构造属性以及盆地后期改造等⼏个构造问题进⾏了探讨。

研究认为:(1)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属性具有三分性:主体为克拉通坳陷盆地,南(西南)缘具前陆盆地性质,西北缘具裂陷盆地性质,这⼀格局与鄂尔多斯盆地特殊的地质边界条件以及晚三叠世特殊的受⼒⽅式有关;(2)晚三叠世原型盆地主要经历了4期多种⽅式的后期改造作⽤,造成盆地⾯积与改造前相⽐缩⼩了约30?104km2;(3)依据残存烃源岩分布,指出除现今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及西缘冲断带下盘外,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相邻的六盘⼭盆地以及南缘渭河盆地也是今后值得探索的勘探新区域。

关键词:晚三叠世;构造属性;盆地改造;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1.1⽂献标识码:ATectonic properties and post-reformation in Late Triassic,Ordos BasinLi Xiangbo,Liu Huaqing,Wan Yanrong,Feng Ming,Wei Lihua (Northwestern Branch,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evelopment,PetroChina,Lanzhou,Gansu73002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ver60outcrops and over300important exploratory wells,combined with previous studies,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plate tectonics and geodynamics,it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basin property and late-stage reformation of the Ordos Basin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Con-clusions were made as followed.1)During the Late Triassic,the main part of the basin was a cratonic depre-ssion while thesouthern(southwestern)margin was a foreland basin and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was a rift basin.This setup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special geolog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basin and the special force way during the Late Triassic.2)Prototype basin experienced4stages of various late-stage reformations,which caused basin area reducing by about300000km2.3)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ource rocks,except for the inner part of the basin and the foot of the thrust belt in the western margin,the Liupanshan Basin to the west and the Weihe Basin to the south of the Ordos Basin are also worth exploring in the future.Key words:Late Triassic;tectonic properties;basin reformation;Ordos Basin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含油⽓沉积盆地,对中国的油⽓⼯业起着⼗分重要的作⽤,主要含油层位为上三叠统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分区
(一)区域构造背景及
基底结构
基底性质不均一:中朝准 地台-前寒武纪结晶基 底
秦岭祁连地槽褶皱系及 过渡带
基岩(jī yán)顶面起伏
埋深北部浅 0-3km
东部一般为3-4km,
自东向西加深
基底方向 3分
第三十三页,共80页。
磁异常(yìcháng) 北部为东西向 东部为 第三十四页,共80页。
第二十三页,共80页。
2.鼎盛阶段(T3y) (1)沉积范围大,盆地比现今范围大的多。 (2)环境稳定,地层厚度、岩性可区域对比。 (3)湖盆范围大,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后期胶结致 密。
东部无边缘相-边界可达太行山一带。 (4)湖盆沉积中心在铜川一带。
第三段(岩性段)达到湖盆鼎盛期--(长7段) 之后(zhīhòu)逐渐萎缩。 印支运动-抬升--南部--剥蚀
第二十四页,共80页。
第二十五页,共80页。
3. 发展阶段(J1富县组,J2 延安 组、直罗组、安定、J3芬芳河组)
J1f-粗碎屑,分布局限,河谷
J2y-范围扩大,含煤建造,10 个阶段
J2z-J2a-J3f: 沉积范围逐渐 (zhújiàn)缩小,沉积中心向西部 迁移,陕北斜坡初步形成
4. 消亡阶段(K1志丹群)
77705
107025
0 探明 控制 预测 潜在 推测 总资源量
探明储量上千亿立方米的气田(qìtián):苏里格、榆林、乌审旗(上古)、靖边 (下古)
第九页,共80页。
储量(104t)
油气勘探(kāntàn)成 果
长庆油田公司历年累积石油探明储量直方图
140000
131972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重力流沉积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重力流沉积体系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重力流沉积体系杨仁超;何治亮;邱桂强;金之钧;孙冬胜;金晓辉【摘要】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钻井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6油层组湖相重力流沉积体系进行全面解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7、长6油层组广泛发育由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液化流、浊流等成因单元组成的重力流沉积体系.旋回自下而上常见块状构造(MB段)、粒序层理(GB段)与水平层理(HB 段)组合,平行层理(PB段)、沙纹层理(RB段)相对不发育.认为重力流沉积序列与浊积岩的鲍马序列存在较大差异,MB段为砂质碎屑流成因,GB段为浊流成因,PB、RB 段为底流(牵引流)成因,而HB段系深水滞留沉积环境的产物,与重力流无关.湖底扇扇根沉积物以滑块、滑塌、砂质碎屑流沉积MB段为主;扇中以砂质碎屑流、浊积岩及湖相泥岩组成的MB—GB—HB组合为特征;扇端则以浊积岩和湖相泥岩的GB—HB组合为主.重力流成因砂体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斜坡-盆地平原,向湖盆中心延伸可达数十千米.重力流成因砂体直接覆盖于长7油层组烃源岩之上,具近源成藏优势,其中下部的砂质碎屑流成因砂岩储集层物性和含油性较好,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勘探对象.【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4(041)006【总页数】10页(P661-670)【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重力流;浊积岩;砂质碎屑流;沉积体系【作者】杨仁超;何治亮;邱桂强;金之钧;孙冬胜;金晓辉【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深水砂体成因已成为沉积学研究和石油工业关注的热点[1-3],其中浊流理论曾一度盛行,但砂质碎屑流新认识部分否定了浊流理论[4],砂质碎屑流、浊流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5-1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沉降与沉积中心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沉降与沉积中心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沉降与沉积中心研究曹红霞;李文厚;陈全红;肖丽;王立社;卜军;刘正伟【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08(32)2【摘要】从古地貌恢复的角度出发,依据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印模法原理,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古地层厚度,从而确定了沉降中心;选取粒度矩法平均值这一参数,对同井位同层位的粒度值求平均值,将所得值投放平面图,获得粒度均值平面等值线图,湖盆中细粒碎屑物质的聚集区反映了古水流的汇合区,指示沉积中心.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早期沉降中心位于马家滩-白豹-宜君一线,西南部镇原-崇信一线存在局部沉降区,盆地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说明晚三叠世差异沉降作用明显;而沉积中心主要位于正宁-合水-姬塬-吴起-志丹-太白-黄陵-黄龙一线围成的区域,由西北向东南延展,并以北西-南东为轴向两侧迁移,长10至长7沉积期湖岸线的变化,反映了受构造沉降速率控制,湖盆的沉积中心不断扩大,长7沉积期湖盆面积最大.【总页数】6页(P159-164)【作者】曹红霞;李文厚;陈全红;肖丽;王立社;卜军;刘正伟【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中海石油研究中心,北京,100027;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陕西,西安,710054;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长庆油田采油一厂,陕西,延安,71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重力流沉积体系 [J], 杨仁超;何治亮;邱桂强;金之钧;孙冬胜;金晓辉2.大巴山前陆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中心的迁移及古流向 [J], 屈红军;马强;董云鹏;雷露;查显锋;徐子炎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事件沉积—秦岭造山耦合分析 [J], 刘璇;桂小军;丁晓琪;张哨楠4.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事件沉积—秦岭造山耦合分析 [J], 刘璇;桂小军;丁晓琪;张哨楠;5.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厚层砂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J], 付锁堂;邓秀芹;庞锦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地 ” 此外 , 肇才 等 ; 孙 1 曾认 为 中晚 三 叠世 . u也 由 于扬 子地 台 向北 俯 冲 , 在包 括现 今鄂 尔 多斯盆 地在
杰 l等认 为 是 一 个 多 旋 回叠 合 的 克 拉 通 内盆 地 : l
收 稿 日期 :0 1 2 0 ; 订 日期 :0 2 0 — 1 2 1—1— 9 修 2 1— 6 0 。
西 的河西 走廊 西段 , 如景 泰一靖 远地 区延 长组或 其
同期 地层 大多 出露 地表 , 没有较 大 的勘探 意义 。河 南豫 西 地 区烃 源 岩 质 量 差 , 探 潜 力 有 限_ 勘 3 。东 秦 岭 内部 的深湖 相 沉 积或 遭 受 浅 变质 或 被 强 烈 改
f 陈刚. 91 中生代鄂尔多斯 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 ] J.
作者简介 : 李相博 (9 5 ) 男 , 16 一 , 博士 , 高级工程师 , 从事石油地质学研究。Ema :xag o1 @s acm。 - i l inb9 l i .0 li n
基 金 项 目 : 国石 油天 然 气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项 目( 3 15 0 00 0 0 0 ,7 13 1 资 助 。 中 00 0 ,4 15,5 1 80 0 0 — )
关 于前 陆盆 地 的形 成机 制与分 布 范 围却 存在 分歧 : 张光亚 l 与 陈刚 等 都 认 为是 一个 受 控 于 西 缘 逆 8 9 冲推覆 作用 的 前 陆 盆 地 或 类 前 陆 盆 地 : 而刘 和 甫 等l 1 叫则认 为是 一个 与秦 岭造 山 活动有 关 的周缘 前 陆盆地 ( K)杨华 等 [ 最 近也 提 出该 盆地 的形 T一 ; 2 ] 成与 南缘秦 岭海 槽关 闭 、 压造 山产 生 的逆 冲作 用 挤
鄂 尔多 斯盆 地是 我 国第 二 大含油 气沉 积盆地 . 对 中国 的油气 工业起 着 十分重 要 的作 用 , 主要含 油 层位 为上 三叠 统 延 长组 。对该 盆 地 的 油 气勘 探 开
刘 池洋等 [ 最 近 撰 文 认 为 盆 地 主 体 具 克 拉 通 内 6] 一
盆 地特 征 , 期经过 多期 不 同形式 改造 而形成 残 留 后 盆地。() 2 另一 些 学者认 为属 于 前 陆盆 地 范 畴 . 但
fr t e i n rp r o e b s n e fo f h h u tb l i h se ri o n e a t ft a i a d t o t e t r s et n t e we t r ma gn,t e L u a s a sn t h h h n h o t n h i p n h n Ba i t e o
d r gte L t T i s .2 Po tp ai x e ecd 4 s gso a o sl es g e r a os hc ui h ae r s c ) rt y e b s ep r n e t e fvr u a — a erfm t n ,w ih n ai o n i a i t t o i
cui s eem d s o o e .1 u n h a r si,tema a f h ai a rtncd pe ls n r a ea lw d )D r gteLt T as o w fl i e i c h i p r o eb s w saca i er— n t t n o
沉 积 盆 地 . 京 : 油工 业 出版 社 ,9 0 北 石 19 .
造而暴 露 地表 , 已无勘 探 价值 。
需 要 说 明的是 , 区域 岩 性 岩相 分 布 看 , 尔 从 鄂
多斯 盆地 东南 缘 的渭 河 盆 地 应该 存 在 晚 三 叠世 湖 相 沉积 , 残 留与否取 决于 燕 山主幕及 印支 末期运 其
t co i e vr n n ,b sn p o e t n a e s g eo ma in o e O d sB s u n e L t ra sc o — e t n c n io me t a i rp r a d lt — t er f r t f h r o a i d r g t aeT s i .C n y a o t n i h i
第3 4卷 第 4期 21 0 2年 7月
文 章 编 号 :0 1 6 1 2 1 )4 0 7 - 7 10 — 12l0 2 0 - 3 6 0
石 油 察 覃 《 沾 }

Vo . 4. . 1 3 No 4
P ETROLE UM GEoLoGY & EXP ERI ENT M
关键 词 : 三 叠 世 ; 造 属 性 ; 地改 造 ; 尔 多 斯 盆 地 晚 构 盆 鄂 中 图 分 类号 :E 2 . T 11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Te t n cp o e t sa d p s—eo mai n i t ra sc co i r p ri n o tr f r t La e T isi ,Or o sn e o n d sBa i
J 1 . 01 u.2 2
鄂 尔 多斯 晚三 叠世 盆地 构 造属 性 及 后期 改造
李 相 博 , 化 清 , 颜容 , 刘 完 冯 明 , 立 花 魏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北分院 , 兰州 70 2 ) 3 00
摘要 : 基于 6 0多条地表露头考察及 3 0多 口重点探井资料分析 , 0 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 运用板块 构造和地球动力学 原理 , 对晚三 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构造环境 、 盆地构造属性以及盆地后期改造等几个构造问题进行 了探讨 。研究认为 : 1 晚三叠世鄂 尔 () 多斯 盆地构造属性具有三分性 : 主体为克拉通坳陷盆地 , 西南 ) 南( 缘具前陆盆地性质 , 北缘 具裂陷盆地性 质 , 这一格局与鄂 尔 多斯盆地特殊 的地质边界条件以及 晚三叠世特殊 的受力方式有关 ;2 晚三叠世原 型盆地 主要经历 了 4期 多种方式 的后期 改造 () 作用 , 造成盆地 面积与改造前相 比缩d T约 3 x 0 m ;3 依据残存烃源岩分布, 出除现今鄂尔 多斯 盆地 内部及西缘 冲断带 , 0 1 k ( ) 指 下盘外 . 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相邻的六盘山盆地以及南缘渭河盆地也是今后值得探 索的勘探新 区域。
等构 造 问题却 一直 存在 不 同意见 。
现有 的认 识基 本上 可 以归 为 3大类 : 1 一些 ()
学 者认 为属 于克 拉 通 型 盆 地 , 赵 重 远 等 I 认 为 如 4
在 中 生 代 属 残 延 克 拉 通 盆 地 ; 德 生 [ 与 杨 俊 李 ]
有关 , 其构造属性为“ 带有差异性沉降特点的前陆
发 已历经 百年 历史 , 目前 在盆地 沉积 与成 藏等石 油 地质 基础 研究 方 面均 取 得 了大量 研 究 成 果且 已取
得共 识 _ , 关 于 晚 三 叠世 盆 地 构 造 属 性 、 否 l 但 ] 是 存在 前 陆盆地 以及 前 陆 盆 地 展 布范 围与 发 育 时 限
cue ai ae eu igb b u 0 0 m .3 ae nteds b t no s u l o rercs ecp asdb s rard cn yao t 00 0k )B sdo i r ui f ei a suc k , x et n 3 h t i o r d o
Absr c :Ba e n t e a a y i f o e 0 o tr ps a d o e 0 mp ra te plr tr ls,c mb n d wi ta t s d o h n lss o v r 6 u c o n v r 3 0 i o tn x oa o y wel o ie t h prv o t d e ,a p yng t rncp e fp a e tc o c n e d n mis,i wa ic s e n t i a e h e iussu i s p l i he p i i l so l t e tnis a d g o y a c t s d s u s d i h s p p r t e
LiXin b a g o,L u Hu q n i a i g,W a n o g,F n n W e h a n Ya r n e g Mi g, iLi u
( ot e e rnh Rs r n it o e o u xlai N r w sr Bac , e ac Ist efP tl m Epo t n& D v or n, eo h a L nhu Gnu 300 C i ) h tn e h tu re ro e l n t Pt C i , azo , as 02 , hn ep e r n 7 a
we ta d t e W e h sn t h o t ft e Or o sn ae as rh e p o i g i h u u e s n h i e Ba i o t e s u h o h d sBa i lo wo t x lrn n t e f t r . r Ke r s:L t is i y wo d ae Tra sc;tc o i rpe is;b sn r fr to e tn c p o r e t a i eo main;Or o sn d sBa i
沉积 学 报 ,9 9, ( )4 9 4 3 19 1 3 :0 — 1 . 7
[ 0 刘和甫 , 1] 王泽成 , 熊保贤 , 中国中西部 中、 等. 新生代前 陆盆地 与挤压造山带耦合分析 [ ]地学前缘 ,00,( )5 — 2 J. 20 7 3 :5 7 . [ 1 孙肇才 , 秋元 , 1] 谢 杨俊杰 . 尔多斯盆地 : 鄂 一个不稳定 的克拉 通 内部叠合盆地的典 型[ / M]/朱夏 , 旺.中国 中新生 代 徐
s o hl tesuhr suh et )m ri a af eadb s n en r w s r agnw s fb s . s nw i oten(otw s r i eh e n ag w s rl ai adt ot et nm ri a r ai n o n n h h e ai t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