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第14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课件】-高考一轮地理单元复习(通用版)

第14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课件】-高考一轮地理单元复习(通用版)

原来的农牧界 线向西北推移
荒漠化趋 于严重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 荒漠化的防治可以概括为: “三项内容、两条原则和一个重点”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B.人口增长快,工业发达C.耕作技术和方式落后, 作物品种少
D.滥垦滥伐,破坏地表植被10.黄土高原A小流域综合
治理的重点是( )A.保持水土
B.提高中、
低产田的产量
11.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利用和治理措施,叙述不正确的是( B)A. 甲处通常用作耕地 B.乙处C适.宜改开良垦土成壤梯田,种D植.水解稻决C农.村丙燃处料应不大力足植树 造林 D.丁处打坝建库
C
6.贵州省石质荒漠化面积和潜在石质荒漠化比例都最高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大风日多 B.工农业发达,植被破坏严重C.石灰岩广布,易
溶蚀 D.地质灾害频发,易引起缺水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当堂检测
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 来防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见下图),可增强沙 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 人。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 ,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林体系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完整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docx

(完整版)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docx

复习题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读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回答1~ 2 题。

Array1.②③④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A.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B.过度放牧,土壤侵蚀严重C.过度樵采,土壤侵蚀严重D.多雨,土壤侵蚀严重2.下列关于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A.荒漠化土地多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区B.荒漠化地区气候干旱少雨C.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易发生石漠化现象D.荒漠化土地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答案 1.A 2.B第1题,②③④分别位于我国云贵高原、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土壤侵蚀严重。

第 2 题,②④地区气候湿润多雨。

读我国某时段雾霾分布图,完成8~ 9 题。

8.雾霾的分布特征为()A.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B.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带C.西部地区无重霾分布D.地势越低,雾霾越严重9.重霾天,人们期盼冷空气来临,是因为()A .降温能消霾B .大风能消霾C.高压能消霾 D .干冷能消霾答案 8.A9.B第 8 题,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可知,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的东南部为东部季风区,图中的重霾和轻霾区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有重霾;由图可知,雾霾的分布并非地势越低越严重。

第 9 题,重霾天主要是由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而形成的;冷空气来临时会带来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霾的消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

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 TSS(TSS 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 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

读表回答10~11 题。

月份123456789101112水位 (m)42.141.941.741.54142.145464442.942.542.2TSS(106kg)-----20012820---2001501006040300350300360310★★ 10.下列对该湖泊TSS 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⑤湖泊周围局地气候有所改善A .①②④B .①④⑤C.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11.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A .珠江三角洲B .长江中游平原C.华北平原 D .四川盆地答案 10. B 11.C 第 10 题, TSS 为总悬浮质,由表中数据可知,该湖泊的TSS 流入量较大、流出量较小,这说明会有大量的泥沙在该湖沉积,有利于湖畔土壤肥力的提高;同时,湖泊的库容减小,湖泊对河流的调蓄功能下降;随着湖泊的萎缩,湖泊对周围地区气候的影响也会减小,从而导致湖泊周围地区气候恶化。

高二地理上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知识点

高二地理上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知识点

高二地理上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知识点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

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

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气候显着: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着、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大陆性特征。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多旱涝灾害。

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3 中国的河流外流区为主: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

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

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

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

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

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

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x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

上游:源头——宜昌;中游:宜昌——江西湖口;下游:江西湖口——注入海口。

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

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1 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思维拓展石质荒漠化与次生盐碱化的分析1.石质荒漠化的分析(1)成因:人为活动是产生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长期的自然植被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裸露,呈现“石漠”景象。

(2)危害:丧失土地资源,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出现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

(3)措施: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结合起来分析。

2.次生盐碱化的分析(1)成因:自然方面(频繁的旱涝灾害;地势低洼;大气降水少);社会经济方面(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等)。

(2)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不能只灌不排;选种耐旱、耐盐碱作物;农田覆盖;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1)荒漠化的成因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②人为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快了荒漠化的扩展,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后面表格所示(2)治理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本着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对已造成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主要解决措施有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考点2 水土流失1.成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训练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训练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训练题1.读图,回答以下效果。

〔1〕说明该区域大局部地域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缘由。

〔6分〕【答案】〔1〕远离陆地,深居内陆;周围有平地阻挠。

【解析】该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综合调查气候和荒漠的主要成因。

经过空间定位可知该地为塔里木盆地,位置深居内陆、远离陆地,周围是山脉,所以陆地水汽抵达较少。

2.图12为我国某区域表示图,图13为图12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表示图,表3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

完成以下效果。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应用类型。

你以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管理中应区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答案】〔1〕内陆地域;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草地。

沙地:治沙合理应用草场;旱地:水土坚持。

【解析】该题以区域等值线图、地质剖面图和表格为切入点,综合调查该区域自然天文环境特征和农业生态可继续开展。

经过空间定位可知该区域主要为鄂尔多斯高原,自然天文特征为内陆高原区;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在此自然条件下农业土地类型为旱作耕地、草地。

沙地〔荒漠化地域〕管理措施为合理放牧,防治荒漠化。

旱地管理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

3.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兴旺、生态环境效果严重,依据以下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资料一:石羊河流域表示图〔图11〕。

资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该河流中下游地域的气候类型是,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效果是〔4分〕〔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好转,在农业消费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8分〕【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荒漠化〔每空2分,共4分〕〔2〕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开展节水农业;②增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增强农田水利工程树立⑤量体裁衣,调整农业消费结构〔恣意答对一点给2分,总分值8分〕【解析】该题经过对流域地形图、地层剖面图的判读与综合剖析,调查先生的天文原理运用技艺和探求流域的综合管理和可继续开展。

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6.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7.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8.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9.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0长江域的开发与整合。
11.长江三峡工程。
1.区域农业发展概况。
2.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
5.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区域。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3.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为例。5.区域差异。
6.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
6.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7.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8.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9.工业化、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10.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和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西气东输工程。
3.南水北调。
4.西电东送工程。
5.晋煤南运。
6.产业转移。
7.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8.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信息技术。
2.遥感。
3.全球定位系统。
4.地理信息系统。
5.3R技术之间的关系。
6.数字地球。
7.我国数字地球的组成。
7.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8.我国三个经济地带。
9.西部大开发。
1.荒漠化的概念。
2.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上课用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上课用
措施 生物 措施 工程 措施 地区(位置) 外围沙漠 边缘 绿洲地 区 前沿地带 内部 缺水 流沙地区 源地区 措施
封沙育草
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农田防护林网 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 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如图。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图。
能源缺乏 的干旱地 区
草原牧区 干旱、半 干旱沙质 土壤地区 干旱绿洲 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 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采挖药材、发菜 超载放牧
破坏固沙植物
铲掉草皮,破坏草 场 牧草生长能力和土 壤结构被破坏 沙质土壤极易遭受 风蚀 生态用水紧张,植 被退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
从事农业生产
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灌溉措施不当
例题:.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 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 (9)从左图中看出,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 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表径流少。山西面积较小, 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 被较少,降水集中多暴雨。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 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 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③河流稀疏短 小以内流河为主;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核心点一 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因此荒漠化并不仅仅是出现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 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也有发生和发展。这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 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在我国 的分布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在地理的学习当中一定要对知识点熟悉,认真审题,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思考答题,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不同点地理位置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土地条件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贫乏石油资源丰富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为主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为主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油菜、棉花甜菜、大豆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发达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商业贸易发达沿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人口和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相对地广人稀,城市较少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8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8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8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 考点三
考点二 考点四
[考纲呈现]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 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核心素养解读】 1.人地协调观:探讨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湿地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并提出治理措施。 2.综合思维:分析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湿地产生的原因及危 害。 3.区域认知: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严重地区的 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探究当地某生态环境问题,归纳其成因及治理措施。
【关键能力突破】 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
【典题精析】 [2020·全国卷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 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 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 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3)次生盐渍化: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 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表层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4)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土流 失后,露出红色石山或红色土层,土地丧失了生产力,被称为红漠化。它 与石漠化有相似之处。
(5)寒漠化:高山及高原地区,气温常年很低,土壤发育差,植被难以生 存,形成寒漠化现象。
答案:A
解析: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 带,读图可知耕地面积增大,草地面积减小,因此应为草地转化为耕地,据此可 以推测农牧交错带移动方向是东南向西北,原因是过度开垦。A对,B、C、D错。
4.下列生态农业模式中,不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是( ) A.“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 B.“林(果)—农”复合种植式生态农业 C.“鱼塘—台田”结合型生态农业 D.“农—牧—渔”立体种养式生态农业

第三部分第二章 第3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共106张ppt)

第三部分第二章 第3讲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共106张ppt)

2020/5/31
3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020/5/31
4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_□_6 _气__候__异__常__使脆弱 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020/5/31
5
[名师提醒] 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2020/5/31
21
(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①压缩□_47_耕__作__用__地__;②扩大 林、草种植面积;③开展矿区复垦工作。
(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 ①原则:林草、工程与_□4_8 _耕__作__措__施_相结合;经济、社 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②目的:改善_□4_9 _生__态__环__境_;配合当地群众_□5_0_脱__贫__致__富_; 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
2020/5/31
14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020/5/31
15
2.开发计划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
2020/5/31
16
2.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
2020/5/31
17
[教材外案例] 一、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
2020/5/31
34
第二步:思维流程: (1)春季多风沙,即风源和沙源。由于错那湖周围山 地围绕,外界的沙源会被山地阻挡,因此,湖区的沙源为 本地来源,而河流入湖的三角洲地区有泥沙沉积,低水位 时出露水面的湖底泥沙也是来源之一。 (2)由材料可知,大风(大于等于 8 级)日数多且多集中 在冬春季节,且盛行风向为西风,大风经广阔无阻挡的湖 面,加上东部地区的河谷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大;湖在 4 500 m 的高原面上,温度还很低,植被还未能保护地表, 因此冬春易起沙。

高频考点0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高频考点0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2023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向二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措施
【例2】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 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中国某集团公司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沙漠应用“治 沙+种植+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如下图),开创了“板上 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据此完成3~4题。
土地荒漠化
2.抓住环境要素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3.遵循人地协调观提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 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 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 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 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 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 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4.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有( A )
①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
②太阳能电池板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
③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
④增加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改变气候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地理总复习课件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总复习课件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物多样 性,保护自然 景观和生态系 统
促进可持续发 展:实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的 协调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人民生活 质量
增强国家竞争 力:提升国家 形象,增强国 际竞争力
0
0
0
0
1
2
3
4
06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与法规
土地荒漠化
定义: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自 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 退化,使土地失去生产力的过
程。
影响: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生 产力下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 的平衡,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原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 干旱、风沙侵蚀等;人为 因素包括过度放牧、过度 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等。
防治措施:加强土地管理,合 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 技术,恢复植被,提高土地生
保障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
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对于维护国家 生态安全具有重 要意义,能够保 障国家生态安全。
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能够促进生态 系统的稳定和可 持续发展,提高 生态服务功能。
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能够减少自然 灾害的发生,保 障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
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能够促进生态 文明建设,推动 经济社会的可持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监测与监管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案例:大熊猫保护、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热带雨林保护
04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防风固沙林建设案例
背景:中国西北地区沙漠化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沙侵蚀 措施:建设防风固沙林,种植耐旱、抗风、固沙的植物 效果:成功阻止风沙侵蚀,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启示:生态建设需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

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讲义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讲义 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讲义新人教版1、区域发展的条件与区域特点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限制性因素问题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1)区域的空间特征(位置、范围等)(2)区域的结构及资源社会经济特点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灾害特点自然:地形、气候、水、生物、土壤间的分布组合关系;人文: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人文现象的分布组合关系农、工、交、商、旅等人口、民族、文化历史等聚落(特别城市)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环境特点(环境问题)某区域发展限制性条件因素问题列举某资源缺乏灾害农业气候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其他-地下水位降/地面沉降/近海水质变坏/海水倒灌/海岸侵蚀/盐碱化加重偏自然地理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优势不能变为经济优势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率加大生态经济恶性循环(3)治理水土保持A生物措施;B工程措施;C综合措施荒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分布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区域的特点(1)荒漠化的形成原因①潜在的自然因素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化、风力作用强形成戈壁沙漠内陆位置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形成戈壁沙漠大风日数多(集中冬春旱季)--风沙活动②人类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建设不当、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从而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造成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2)荒漠化的防治(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3)措施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如生态旅游;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典型例题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河,判断理由是。

(6分)(2)图11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深度1、6米处是沉积,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理由是。

完整版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完整版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题

第二章地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切合题意,每题 2 分,共 40 分)读图 2— 18,回答 1~4 题。

图 2-181.A 地域治沙工作卓有见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资料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是就地取材治沙的典型B.草方格沙障能大批吸引地下水,促进植物生长,固定沙漠C.沙障固沙成本低,应大规模实行D.沙障可增添地表粗糙度,减少风力,但不可以截留水分,提升沙层含水量2.B 铁路线是()A .陇海线B.京哈线C.兰新线D.包兰线3.c 地域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原由不包含()A .修建公路B.过分樵采C.过分放牧D.过渡开垦4.d 地域农业应走的道路是()A .商品农业B.粗放农业C.生态农业D.淡水养殖业绿洲是沙漠中的明珠,读图2-19 中的甲、乙两图,回答5~8 题。

图 2-195.乙图中的a、b、c、d 各点,表示图甲中现代绿洲和荒弃绿洲分布正确地点的是()A . a 点B .b 点C. c 点 D .d 点6.以下山地中,乙图所示地形发育较好的是()A .长白山地B.武夷山脉C.祁连山脉D.横断山脉7.甲图所示地域的农业生产地域种类是()A .种植业B.畜牧业C.混杂农业D.林业8.甲图中部分绿洲荒弃的主要原由可能是()①过分开垦②人口增添③过分引水④地震的破坏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塔里木河下游约有300 千米的河段自1972 年以来常常断流,以致胡杨林枯竭,沙漠兼并农田,对此现象应采纳的措施有()①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量②实现跨流域调水③严禁上游取水,优先满足下游用水④修建坎儿井工程A .①③B.①②C.①④D.②③10.万里长城是()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②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③秦汉以来直到近一二百年是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主要分界线④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A .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001 年 6 月在北京召开的支持中国实行《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合约》成立伙伴关系筹资国际会议传出信息:我国目前以成为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540 多亿元,均匀每日损失 1.5 亿元。

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

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十四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

专题十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考纲解读分析解读考纲对本专题知识的要求,旨在理解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理。

由于本部分知识是人类活动在特定区域的具体体现,所以命题时都会是以某一个具体区域或具体事件作为背景材料,多从问题或现象、成因及治理措施或发展思路等角度设问;对获取信息,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问题能力有较高要求,在复习时,应该弄懂、吃透教材所列举的案例,然后举一反三。

命题探究五年高考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6海南单科,16,3分)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2.(2016海南单科,17,3分)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3.(2016海南单科,18,3分)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答案D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两题。

4.(2015山东文综,5,4分)“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答案C5.(2015山东文综,6,4分)“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D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高中地理考点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2021学年)

高中地理考点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12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考点12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考点12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16·江苏卷·T15、16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A。

①②④ﻩﻩ B.①③⑤ﻩC.③④⑥ﻩﻩD。

②③⑥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A.①②④⑤ﻩﻩB.②③④⑤C。

②③④⑥ﻩﻩﻩﻩﻩ D.①③⑤⑥【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有两点:(1)理解遥感的工作原理,即地表不同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谱不同。

(2)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解析】1选A,2选C。

第1题,遥感技术主要是获取地表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而岩层和地下水都在地表以下,无法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故选项A正确。

第2题,农业的适宜性主要考虑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因素,与居民点和岩层无关.3.(2016·浙江文综·T2)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

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M地理钚境与区域发展%和域生态钚境遂设"专題餐匀V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冯养艳【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 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 区域的特征(1) 差异性各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2) 界线的确定性与模糊性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 湿地区。

(3) 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4) 层次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被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 区域的划分(1) 按单一指标划分(2) 按综合指标划分(3) 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4) 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彳嗲极土鉍//2017.1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1) 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① 地理位置位于30°N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②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 土地条件以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较分散。

④ 水源条件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⑤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贫乏。

(2) 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征① 耕作业土地类型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棉花,熟制为一年两熟或 三熟。

长江三角洲为我国油粮棉基地。

② 工业与商业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了轻工业;依托优越的地理 位置,从国内外运进铁矿资源,发展重工业。

长江三角洲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

2. 松嫩平原区域特征(1)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特征① 地理位置大致位于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较短。

③ 土地条件为肥沃的黑土,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集中连片。

④ 矿产资源石油等矿产丰富。

3•专题复习•(2)松嫩平原经济特征① 耕作业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春小麦和大豆,熟制为一年一熟。

该地区 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② 工业与商业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对外联系方便,沿边贸易较发达。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特点① 初期阶段A. 主要特点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B. 资源状况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C. 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D. 面临的问题少。

② 成长阶段A. 主要特点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拓展,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 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B. 资源状况区域内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C. 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D. 面临的问题资源面临着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③ 后期阶段A. 主要特点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 资源状况本地区资源耗竭。

彳嗲极土鉍//2017.1C.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矛盾加剧,人类寻求新的发展。

D. 面临的问题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④再生转型阶段A. 主要特点区域产生新的增长点,区域经济复苏。

B. 资源状况资源循环再生利用。

C. 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D. 面临的问题少。

(2)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 开发早期A. 地理条件河流、湖泊、沼泽广布;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B.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稠密的水系阻隔交通,黏重的土壤导致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 进一步开发时期和农业社会A. 地理条件船的使用使稠密的水系成为天然水道;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 良,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人口南迁,劳动力资源丰富。

B.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该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③ 工商业社会A. 地理条件稠密的水网把耕地分割得很破碎。

B.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械化程度低,粮食商品率低;“粮仓”的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棉花生产的地位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3•专题复习•【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遥感(RS)1.概念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 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主要环节物体辐3. 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适应性强。

4. 应用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 御监测等领域。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 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 组成(1)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2)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用途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4.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5. 应用⑴军事。

(2) 测绘。

(3) 交通。

⑷救援。

(5) 渔业生产。

(6) 旅游探险。

彳嗲极土鉍//2017.1三、地理信息系统(G IS)1. 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2. 组成硬件设备、地理数据、G I S软件、G IS人员、应用模型。

3. 特点内容丰富、效率高,可方便地分析、输出空间信息并作出动态预测。

4. 应用(1) 在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 系统,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2) 经济活动领域。

(3)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4) 城市医疗救护。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地理信息技术为构建数字地球奠定了基础。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数字地球是将不同空间、时间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试验基地。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 荒漠化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1)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基本条件。

•专题复习•(2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

—动力条件。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2•人为因素(1)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2) 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 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四、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与措施1.防治内容(1)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1)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 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重点因地制宜地对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综合整治。

4.^■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针对因为水资源利用不当而造成的荒漠化,应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积极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灌草植被,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地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通过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通过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彳嗲极土鉍//2017.1【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 森林的作用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在自 然界中,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 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 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 总调度室”。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南北纬 15〇~25〇。

热带雨林对于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

植物在快速生 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 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生物的快速生长。

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 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 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

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 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人类通过焚烧和砍伐活动可将大片浓密的原始雨林顷刻化为乌有。

雨林 一旦被破坏,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具体如下图所示。

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I,以偿还债务丌辟大型农牧场:以转L L十.地,出口肉个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3•专题复习•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土地需求膨胀,巴西政府开始实施 大规模的公路建造计划,加快对西部广大疆土的开发,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 策,并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往内陆高原上新建的巴西利亚;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为了实施亚马孙开发计划,巴西政府于1975年建成了全长达5 500多千米 的亚马孙横贯公路。

这条公路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一直延伸到西部 秘鲁边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