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材料学科中的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正朝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正在从“规模化”向“高质量”转变。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新突破、新跨越,都亟需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纷纷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至战略高度。

为此,国内各个高校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实践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迈入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时代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到了突出的位置。

全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型构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相继开展了研究和探索工作。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其亟需攻克的重大课题。

1有机化学思政教育意义应用化学专业主要研究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及应用,与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

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的核心和灵魂,在百年诺贝尔化学奖中,有机化学研究成果占比达60%以上,在推动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从应用化学专业特点出发,深入挖掘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思政元素,探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创新,对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形势下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思维的应用。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揭示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结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研究与实践、现状分析、优势、挑战、研究方向、实践案例、创新思维、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更加贴合社会需求,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高端化的特点。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探索和尝试,才能保持教育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分析,探讨其现状、优势、挑战、研究方向,以及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对新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

来, 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近几年 , 学校产学研开展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 学校 分别与湖南湘西 自治州 、 常德市 、 益阳市 、 绥宁县 、 双牌 县、 攸县 、 河南栾川县等地签署校县全面合作协议 , 并在 20 年与广西 、湖北 、海南等省签署林业全面合作协 09 议 。 过这 项工 程 , 通 培养 了一 大批 熟悉 基层情 况 、 经 实践 验丰富的科研工作人员,积累了宝贵的与地方联姻 、 与 企业合作的协调管理经验 , 为学校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 创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 促进学校整体 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 二 以科研项 目为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组 发展 ( ) 林科教” 一 以“ 工程为栽体 的产学研合作教 育模 织 能 力 式 “ 林科教” 工程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生 , 研究生入学后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作为一所 由林业学科发展起来 即进入产学研基地工作 岗位 , 组织他们分别进入科研课题组 。学生结合科研 的 多科 性 大学 , 始终 把扎 根林 业 、 务林 业 作 为教 学 科 力强弱 , 服 或工程实际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 学位论文与研究课题直 研、 生产实践的重要 内容 , 并形成学校独有 的产学研特 研究生的指导亦采用双导师或指导小组联合指 色品牌工程“ 林科教” 工程。 早在 18 94年, 原中南林学院 接挂钩。 由于指导针对性强 , 理论与实践结合得 比较好 , 实现 就和湖南双牌县开展“ 林科教” 全方位合作, 随后又与资 导, 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兴市、 炎陵县签订“ 林科教” 全方位合作协议 。2 年来 , 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如 2 1 7 无烟不燃木基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 , 学校 “ 科教 ” 程一 直没有 间断 , 林 工 最初 “ 科教 ” 林 工程 主 二等奖的课题“ 就 是 中南 林 业科 技 大学 教 师带 领 多 名研 究 生 与 广州 木 要限于教师深入农村 , 并没有学生参与 , 也未同教学活 进 动直接结合 。随着“ 林科教” 工程的深入开展 , 我们逐渐 易 木业 有 限公 司 的技术 人员 协 同攻关 , 行 大量 实验 研 成功地研发 出具有不同功能的无烟不燃家具装饰木 感到 , 仅靠教师来完成科教兴林显得单薄 , 如果同高年 究 , 地板木基复合材 、 墙体木基复合材和结构工 级学生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 , 就会大大扩大科教兴林 的 基复合材 、 程用 木基 复合材 ,可 以在 80c 0 q明火下无烟 不燃 , 在 影响。另外 , 科教兴林工作和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

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

第14卷第5期V ol.14No.52023年10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Oct. 2023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程洁,吴强,秦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安徽合肥,230026)[摘要] 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创新人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科教融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足科教融合的办学传统,积极探索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有利于科研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 科教融合;创新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5−0120−09一、引言16世纪末以来,在学科体系分化初步完成的基础上,以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科学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欧洲近代科学体制化进程开始[1]。

科学院的建立,是科学与社会相互影响的结果。

同时,科研现代化取得的科学成就又反过来为高等教育复苏及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了动力[2]。

1806年, 教育家洪堡在德国柏林大学率先提出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确立了科研与教学统一的原则,这是科教融合的雏形[3]。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开始重新审视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逐渐以“科教融合”理念替代洪堡时代“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4]。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教育改革中贯彻科教融合的理念,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先驱[5]。

有学者认为,所谓科教融合,是指建立在科研与教学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科研内容与教学活动相互渗透形成的人才培养新模式[6]。

也有学者认为,科教融合的实质是“科研—教学—研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革新、传授和延续,使师生在学术共同体中进行协作式学术切磋、扬长避短[7]。

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该模式旨在融合教学与研究,通过跨学科的教学体系和有效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应对新时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需求。

首先,该模式强调课程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材料类专业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将课程设置为与时俱进的前沿科研内容,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开设课程如材料工程设计、材料物理实验、科研方法与技巧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该模式倡导跨学科的教学体系。

在材料类专业的培养中,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材料科学与化学、物理、机械、电子等学科的融合,通过开设跨学科的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培养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协同创新。

第三,该模式注重科研实践的环节。

开设科研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如企业合作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科研工作,锻炼研究设计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创业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最后,该模式强调全方位的素质培养。

作为创新型人才,学生应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卓越的综合素质。

因此,该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开设人文素质课程、公共管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新工科背景下教研融合的材料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新时代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

该模式通过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设置,跨学科的教学体系,科研实践的环节以及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奠定了基础。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如 人 才 是要 有 创 新 精 神 的 , 么 培 养 模 式 就 要 符 合 这 那
三 、 的 人 才 培养 模 式 应 当充 分体 现 “ 新 多
样性”
人 才 是 多 样 的 , 么 相 应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也 应 是 那
多 样 的 。 此 ,多 样 性 ” 一 要 求 , 因 “ 这 不仅 是 因材 施 教 的 本 质 要 求 , 是 与 时俱 进 的充 分 体 现 。 也 课 程 是 人 才 培 养 的 核 心 要 素 ,是 人 才 成 长 的 载
具 备 的 知识 结 构 与 能 力 素 质 。 信息 社 会 所 需 要 的 新 型
体 。 课 程 资 源 的 丰 富性 . 体 现 教育 “ 样 性 ” 重 要 是 多 的
基 础 和 支 撑 。以优 因 在 必
质 、 富 的课 程 资 源 为 基 本 条 件 。 丰 但是 , 校 的课 程 却 学
自我 成 长 、 自我 实 现 和 自我 超 越 。
法 . 学生 学 会 利 用 信 息 手 段 主 动 学 习 、 让 自主 学 习 , 增
四 、 的 人 才培 养模 式应 当 充分 体 现 “ 新 适
应性 ”
学 校 培 养 的 人 才 .必 须 符 合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 尔 《 会 生 存 》 :教 育必 须 培 养 人 类 去 适 应 变 富 学 说 “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人 才 培 养模 式 是否 充分 体 现 “ 本 性 ” 关 键 就 是 人 , 看 是 否 充 分 遵 循 人 的 身 心发 展规 律 。 充 分 体 现 “ 本 人 性 ” 就 是 要 适 应 人 的身 心发 展 的顺 序 性 . 序 渐 进 地 , 循

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2024年3月第45卷第3期Mar. ,2024V ol. 45 No. 3收稿日期:2023-09-25;修订日期:2024-01-04基金项目:安徽省“六卓越一拔尖”项目(2022zybj026);安徽科技学院审核性评估专项(X2021072);安徽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项目(Xj2022109);安徽省“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sx027);安徽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2021kcszsfkc103);安徽 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2022jyxm345)作者简介:叶龙强(1988— ),男,安徽亳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正从大规模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战略部署,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作出了全局性、战略性的安排,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随着科技发展诞生的一门工学类学科专业(以下简称“工科专业”),距今已有约五十年的历史。

作为老牌专业,该专业目前已渗透到与材料结构、性质和应用有关的诸多领域,是一个涉及化学、材料学以及工程学等方面的宽口径专业,属于工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

[1]国内大多数设置了工科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但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工程教育理科化、毕业生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不断凸显,而且已经成为影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8,24(21)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发酵工程人才培养为例邓辉陈乃富孙传伯韦传宝詹少华韩邦兴陈存武*(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摘要:工程人才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建立了“2+1+1”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合作、践行服务社会的多模块立体培养模式和培养思路,是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其特点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和工程化的教师队伍。

该文以生物工程专业发酵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例,阐述了皖西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酵工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8)21-0150-03我国自开办生物工程高等教育以来,在为国家培养高级发酵专业人才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生物工程高等专业教育开办早期,我国的培养体制是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兼顾了“重点人才”的培养,为发酵事业的发展输送了相当一批高层次的人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高校扩招浪潮之后,高等院校软硬件没有及时配套,导致发酵工程教育质量下降。

根据皖西学院近几年来发酵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在把握高水平发酵工程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水平发酵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办法,即依托生物工程核心专业,注重培养大发酵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核心培养要求,把核心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设计、专业阶段设计和管理模式设计作为着力点,同时联动校企平台,实施“2+1+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专业基础学习和企业专业实习和1年企业顶岗见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的4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发酵工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探索了一条具可操作性较强的培养之路[1,2]。

面向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面向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面向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旨在探索和实践面向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时代,医学和工程学科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因此,为了培养适应这一趋势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并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发展正日益受到关注。

这需要我们培养具备医学和工程学科知识,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并开展创新研究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接着,我们将分析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发展现状。

我们会从学科群内涵、发展趋势、现有问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发展现状,并为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将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

通过介绍已有的培养模式和案例,我们可以对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论述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和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发展现状,探索和实践面向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一探索与实践,我们有望为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推动医学与工程的融合做出积极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面向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索与实践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首先介绍了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然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探讨和实践面向医工融合特色学科群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

随着科技的快速变迁和全球经济的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之一。

而在中国,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中国在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改革探索1. 培养体系的构建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开始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传统的知识灌输。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出发点,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改革,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培养体系。

2. 项目制学习项目制学习是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

学生在项目中主动探索、合作学习,通过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3. 开放性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改革中广泛开展了开放性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接触到真实的科学问题和创新实践,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践案例1. 某高中“科创班”的建设某高中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开设了特殊的科创班。

该班以选拔出的拔尖学生为主体,采用项目制学习和导师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设立专门的科创实验室和资源优化配置,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流科研设备和导师。

这样的改革措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中外合作项目的探索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有些学校开始尝试中外合作项目。

通过与国外知名学校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科技和创新文化,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这种探索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也促进了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改革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兼顾深度和广度。

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材料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材料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科 教 创 新
n e ■ = ■ —viH8● U n8n 歪 or r ■ o I d
基 于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的材 料 类 专 业本科教 学改革 的探 索与实践
曾幸荣 欧 阳斌 程小苏 严 玉蓉 何新 华 曾美琴 ( 华南理 工大学 材料科 学与 工程学 院 广州 5 6 ) 0 4 1 1
材 料科 学与 工 程 横 跨 对 微 观 世 界 ( 至 小 微米乃至 纳米级) 的探 索 到 宏 观 物 质( 米 以 计 ) 制 备 、 构 与性 能 研 究 及 其 应 用 , 的 结 是 座 连 接 微 观 的 基 础 研 究 到 宏 观 物 质 再 到 工 程 应 用 的 桥 梁 , 数 学 、 理 、 学 等 基 与 物 化 础 学 科 以 及 电 工 电子 、 程 制 图 、 械 设 计 工 机 和 计 算 机 技 术 等 有 非 常 密 切 的 关 系 , 学 多 科 性 是 材料 科 学 的 一 个 重要 特 征 。 因此 , 材 料 类 专 业 人 才 的 培 养 应 以 理 论 教 学 、 验 实 教 学 、 学 研 究 三 个 维 度 来 构 建 本 科 教 学 科 的 基 本 框 架 , 三 者 相 互 交 叉 和 有 机 结 合 使 来 提 高教 学 质 量 ,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与 培 创新能力 。 理 论 教 学 : 构 建 框 架 的基 础 , 全 面 是 以 系 统 的 知 识 学 习和 综 合 思考 能 力 的 培 养 为 主。 强调 宽 厚 的基 础 教 育 、 科 知 识 横 向 与 学 纵 向 间 的 联 系 , 重 人 文 素 质 教 育 与 科 学 注 素 质 教 育 并 行 , 视 多 学 科 交 叉 渗 透 和 边 重 缘 学 科 的教 学 。 专 业 学 习 中注 重 金 属 、 在 无 机 非 金 属 、 机 高 分 子 等 几 大 材 料 之 间 的 有 内在 联 系和 共 性 。 同时 , 重科 学 研 究 与理 注 论教学的结 合。 实 验 教 学 : 为理 论 教 学 的 延 续 , 过 作 通 对现有教学 资源和教学 内容的 有效整合 , 通过 多种 途 径 增 设 综 合 性 、 计 性 实 验 , 设 使 实 验 教 学 不 再 仅 是 理 论 的 再 现 和 简 单 证 明 , 是 强 调 理 论 在 应 用 中 的 相 关 性 和 综 而 合性 。 同时 , 是 引导 和 激 发 学 生 走 向科 学 也

“教学-研究-任务驱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教学-研究-任务驱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教学-研究-任务驱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发布时间:2021-11-09T08:46:14.1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6月17期作者:曹知勤、左承阳、何逵[导读] 以攀枝花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例曹知勤、左承阳、何逵攀枝花学院,钒钛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摘要:以攀枝花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例,针对专业特色不够鲜明,教学与科研协同性差,师生创新能力不足,教学任务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形成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教学-研究-任务驱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具有钒钛特色的高端新能源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研究、任务驱动、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JJ1806);流体力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编号:SFKC2049)引言为适应研发高性能新能源材料的国家战略需求,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新能源材料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以攀枝花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为例,针对专业特色不够鲜明,教学与科研协同性差,师生创新能力不足,教学任务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形成关系不紧密的问题,依托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及“世界钒钛之都”攀枝花市丰富的钒钛资源,以国家双创、全创等政策方针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抓手,形成了科研-教学-创新及任务式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了新能源材料专业的办学特色、社会竞争力和人才质量,培养出适用于社会发展并具有钒钛特色的高端新能源专业创新人才。

一、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新能源材料人才培养新体系整合自然资源及平台优势,充分利用攀枝花学院钒钛学院、四川钒钛产业研究院和钒钛资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和平台,通过部门合作、校所合作和校企合作,打破单位、部门界限,利用政府、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校内各部门的优势资源,通过教务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等多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实现实施过程中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的优势整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创 新 人 才 培 养 的定 位
在建 立创 新人才培养体系 的过程 中 , 首先必须对创新人 才 的培 养 目标 有 所 定 位 。
【 要】 科 学与 工程 技术 的发展 对 材料 类专 业 人才 素质 提 出 了新 的要 求 。文 章首 先 从根 源 上找 出 后 提 出了东 华理 工 大学 材料 科 学与工 程 技术 人 才创新 能 力 的培养 ,应 从 自身 实 际出发 ,科 学 规划 培养 模 式 ,构建 有利 于创 新 能力 培养 的课 程 结构 和 实践教 学 体 系。 [ 键 词】 料 学科 ;创新 人 才 ;培养 模 式 ;课 程 体系 关 材 [ 图分类 号 ]4 中 G [ 文献标 识 码】 B f 章编 号]0 716 (0 00 130 文 10—852 1)60 3.2
S udy o t n Culi ton o e tv tva i fCr a i eAbiiy o a e i lSc e e a c o o y lt fM t r a i nc nd Te hn l g
Zh n u o g Ch nOu n h iL uXio o g Ya gT n , uY n a e gJ g n , e a s u , i a d n , n ig Li u h i ( p rme t f tra ce c n n ie rn , a t iaT c n l g iest, u h u3 4 0 , h n ) De at n eil in ea dE gn eig E s Chn e h oo yUn v ri F z o 4 0 0 C ia o Ma S y
Ab ta t Th e eo me to t r l c e c n n i e rn e h o o y p t f r r lW e u rme t f rt e c l v t n o e t ln s sr c : ed v l p n fmae i in e a d e g n e i g tc n l g u o wad F a s e rq i e n s o h u t ai ft a e t i o h Th r c e e a t l i

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新成为一个越来越关键的能力。

如何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一、什么是实践型创新人才实践型创新人才是指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方法的人才。

这类人才不仅具备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并能不断地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实践型创新人才不同于单纯的理论型人才,他们具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实践经验,能够理性地评估和分析创新的价值和可行性。

同时,他们也能够很快地了解并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和新知识,从而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业绩。

二、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1.培养目标的确定嘉兴市技工学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要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备“三位一体”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的调整与完善在课程设置方面,该校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比如双创实训、技能比赛、科研项目等。

学校还通过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掌握,并积极开展科研和理论创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掌握能力。

3.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了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

在教学模式方面,学校注重“因材施教”、降低“门槛”、鼓励“探索”,推崇“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发掘潜力和激发创新潜能。

4.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学校不断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合作,在学校内部建设了实习、实训、实验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起一个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人才的摇篮,高校教育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和实践?这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1.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首先需要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

2.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

1. 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高校可以通过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可以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提供一系列创新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材料学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材料学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 对 材 料 学科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与 市 场 需 求脱 节 的现 状 , 针 结合 桂 林 电 子 科 技 大 学材 料 学 院人 才 培 养 实践 中的 做 法 , 出 了 提 基 于“ 程 优 化 、 生 互 选 、 企合 作 、 学 实 习” 课 师 校 科 思路 的 应 用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重 点 阐述 了课 程 体 系优 化 、 生 双 向选 择 师
上 我 们 注 重 教 学 与 科 研 结 合 , 最 新 的 科 研 成 果 介 将 绍 给 学 生 ; 对 其 他 非 主 干 课 程 我 们 采 用 专 业 选 修 而 课 的 形 式 , 学 生 根 据 自 己 的 专 业 方 向 和 兴 趣 爱 好 让
进行 选修 。 在实 践课 程设 置上 加 大 了 实践 教 学 比例 , 践 实 环节 学 分 比例 达 到 总 课 时 的 2 以 上 , 加 综 合 5 增 性 、 计 性 实 验 项 目 , 要 在 材 料 的 组 成 、 备 、 能 设 主 制 性 和 结 构 四个 方 面 对 学 生 进 行 系 统 训 练 。此 外 , 0 从 6 年 开 始 , 年 从 大 二 学 生 中 选 拔 2 一 3 % 的 本 N- 每 0 0 生提 前进 入实 验 室 参 与导 师科 研 , 加 全 国及广 西 参 区 级 大 学 生 创 新 实 验 项 目、 展 “ 新 杯 ” 动 , 鼓 开 创 活 并 励 学 生 自选 项 目 跟 从 导 师 做 实 验 。 合 理 安 排 专 业 课 程 , 加 专 业 实 习 时 间 , 原 来 的 3周 延 长 到 现 在 的 增 从
收 稿 日期 : 0 1 7 O 2 1 一O 一 2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是 物 理 学 、 学 等 基 础 科 学 与 化 工 程 科 学 融 合 的 产 物 , 的 根 本 任 务 是 揭 示 材 料 组 它 分 、 构 与 性 质 的 内 在 关 系 , 计 、 成 并 制 备 出 具 结 设 合 有 优 良使 用 性 能 的 材 料 。 专 业 本 身 就 要 求 所 培 养 的 学 生 必 须 同 时 具 备 理 论 创 新 和 工 程 实 践 两 方 面 的 能 力 。 然 而 , 期 以 来 , 制 备 加 工 设 备 短 缺 、 学 培 长 受 教 养模 式陈 旧和实 践 教 学 形 式 化 等 诸 多 因素 的影 响 , 许 多 高 校 材 料 专 业 培 养 出 来 的 学 生 往 往 在 实 践 应 用

基于CDIO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DIO的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 cdio理念是国外最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

依据标准的cdio 思想,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提出了topcares-cdio理念,旨在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一体化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topcares-cdio理念,专业创新性地构建了12步专业建设流程,应用系统分析法进行了课程关联度分析。

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专业一体化能力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从而明确了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cdio concept is the most advanc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abroa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cdio concept, topcares-cdio concept is put forward by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which aims at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high quality by training the students’knowledge, ability and attitude. according to topcares-cdio concept,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process with 12 steps is built professionally and innovately, the ralation between the curriculum is analysed with system analysis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integrated competency and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get the integr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explicitly.关键词: topcares-cdio;能力体系;课程体系;项目体系;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key words: topcares-cdio;competency system;curriculum system;project system;integrated talent training mode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10-0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校企合作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12yja880118)”项目资助;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topcares-cdio 理念的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

“创新实验-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创新实验-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年 6 “ 味竞技健 身机 设计 ” 月 趣 获得 “ 二 届全 国大 第 学生机械创新设计 大赛 ” 南省一等 奖。 湖
二 信 息技术 与机械 专业课 程 的整合
用信息技术 改造机械 专业 ,推 进信息 技术在教
学领域 的应用 , 必须分步 、 层次完成 信息技术与机 分
械专业课 的整合 。
件 的系统设 计 。 设计 多媒体教学软件 的系统结 构 , 可
以按 图1 所示步 骤进行 。
品研究 开发 ,工艺 性能提高 与推广 应用 ”服务来 建
设 ,为加 强学生 专业 试验技能 与创 新能力培养 提供 良好 的教学 、 验条件 。 实 我们 积极开展 课程体 系创新研 究 ,深化课 堂教 学改革 , 先后 构建了与现代工 程发展相适应 , 与专业 科学技术 相结合 ,以突 出学生创新 能力和工程 实践 能力 培养为主线 的 内燃机原 理 、 机械设计创 新设 计 、
2 6 7
信息技 术与机 械专 业课 程整 合 的C I A 教学及 网 络课程是 培养机械专业人 才的重要 资源 ,其质 量的
好坏 小到关系个人前 途 ,大到关 系国计 民生 。我校 已做 好 “ 机械制 图” “ 械设 计 ” “ 电产 品创新 设 、机 、机 计 ”等课 程的课件 。要建设 高质量 的 C I 学及 网 A教
计算机技 术和 网络技 术 的飞 速发展 ,在使人类 生活发生质 的变化的 同时 ,也为教育带来 了 巨大 的 活力 和光 明的前景 。 目前 ,网络教育正成 为高等 教
育 的热点 。一 方面 , 网络教 育具有方便 、 快捷 、 直观 、
能实现资源共 享等传统教育 无法 比拟 的优 势 ;另一
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 的能力 ,也有 助于学生 了解 机 电

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高校人才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而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成为了许多高校的关注焦点。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现状、问题分析以及相关对策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现状。

当前,许多高校已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将科技创新融入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例如,将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等。

此外,一些高校积极创建科研平台,提供优质的科研资源和环境,以促进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这些实践为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还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一些高校在实践中缺乏科技创新引导的理念和策略,仍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意识。

其次,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影响了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些高校科研平台建设薄弱,科研资源紧缺,无法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

此外,一些高校的评价体系仍然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不足的关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相关对策。

首先,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引导的理念和策略培训,使教师和管理人员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制定出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其次,高校可以加大对科研平台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好的科研资源和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模式,提供学生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此外,高校需要改革与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以鼓励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引导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引导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 一步统一教 学资 濠配置, 充分利用资源优 势, 科 学有效的提 高教 学水平, 以提升创新人 才培养 系 统在 材料学科中的应用, 为国家培 育创新 型
人 才。
关 键词 : 创新人才 培养系统 材料科 学 工程学科
中图分类 号: G 6 4 2 . 0
文献标识码 : A
Hale Waihona Puke 垫 Q :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l n n o v a t i o n H e r a l d
管 理 科 学
创 新 人才 培 养体 系在 材 料 学科 中 的研 究 与实 践 ①
刘新英 荣守范 刘腾飞 ( 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 与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 5 4 0 0 7 ) 摘 要: 近年 来, 我 国的经济水平不断的提 升, 社会对各 类材料 的要求与需求也有 了 极 大的改变, 高校作为创新型人 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 应该
文章编 号: 1 6 7 4 — 0 9 8 x ( 2 0 1 5 ) 0 2 ( a ) 一 0 1 7 0 — 0 l
在 知 识 经 济 持 续 发 展 的 今 天 ,国与 国 行 系 统 的 专 业 教 育 , 要 经 过 宣传 资 料 、 专 业 之 间的 竞 争 已经 由以 往 的 经 济 竞 争 转 型 为 讲 座 、 学术论坛 、 网 络宣 传 等各 种 教 育 方 式 科 技 与人才 的 竞争 。 创新 是 国 家不 断 进步 的 对 学 科 知 识 、 学 科 历史 、 发展现状、 应 用 领 原 动 力, 创新 精 神 、 意识、 能力、 人 才 直接 关 域等 方 面 向学生 进 行宣 传和 介 绍 , 帮 助学 生 系 到 国家 的 发 展 及社 会 的 进 步 。 材 料 学 科 尽 快 的 完成 对 材 料 学 科 从认 识 一 认知 一 产 生 持 续 的 快 速 进 展 与不 断 的 转 化 , 各 类 新 型 兴趣 一激 发专 业 自豪 感 一 确 定 专 业理 想 的 过 的知识、 理念 、 方式 以及 技 术更 是 不 断 的 涌 程 。 与此 同时 , 还 要 通 过 开 设相 关 学 科 的 专 现, 所 以 培 养 材 料 学 科 方 面 的 创 新 型 人 才 业 课 程 , 帮 助学 生 完 善 知 识 体 系, 提 升专 业 是 当下 高 校教 育 工作 的重要 任 务之一。 素 质 。还 要 通 过 对 学 生 进 行 有 效 的 职 业 生 涯规 划教育以及职 业道德教 育, 帮 助 学 生 科学、 合 理 的 规 划 自身 职 业 发 展 , 树 立 敬 业 1 材 料 学科 创新 人才 培 养 现 状 精 神。 高 校 是 知 识 创 新 与 传 播 的 主 要 阵地 , . 2 材 料 学科 创新 型 人才 培 养 的产 业定 位 亦是 培 养 创新 人 才的 重要 场 所 , 是 国 家创新 2 材 料 学 科 是 最典 型的 工科 类 专业 , 创新 系统 的主 要 构成 。 现阶段, 我 国 很 多的 高 校 教 学体系构成大都 是院 、 系以 及专 业 教 研 型 人 才 培 养 和 相 关 的 产业 发展 有着 直 接 和 产 业 发 展 的 需 求 是 创 新 型 人 室为主, 教 学 过 程 及 考 核 方 式 大 多 采 用 教 密 切 的关 系 。 创 新 型人 师 单方 面 的 传 授 和 相 对单 一 化 的 考 试 。 学 才 培 养 与人 才输 出的 源泉 与依 托 , 生 学 到 的 知 识 一 般 都 是 间接 的 , 直 接 性 的 才 培 养是 产业 发展 的 前进 动力与 智力支 持。 我 国的材 料行 业 发 展 迅 速 , 特 别是 知 识 体 验 及 探 究 能 力不 足 ; 由于 教 师长 时 近 年来 , 无 论 是 对传 间施行传 统教学 , 使 学 生 顺 向 思 维 模 式 不 自从 我 国加 入世 界 贸易 组织 后 , 断牢化 , 也 就 是 教 师 所 教 的和 教 材 上 写 的 统 的 材 料 产 业 还 是 新 型 的 材 料 产 业都 提 出 产业 发 展也 都 取 得了较 大 的进 都是正确 的, 这 类 不 会 质疑 的 惯 性 思 维 的 了更 高要 求 , 产业 竞 争 也 随 之 日益 激 励 。 因此 , 材 料 益 处是 , 能够 帮 助学 生迅 速快 捷 地 认知 本 学 步 , 科 的知 识体 系, 但 是 却很 难 激 发 学生 发现 问 学 科 创新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必须 要 充 分 结 合 产 不 断的 调 整人 才 培 养方 案 , 题、 独立 思考 的 意 识 , 使得 学 生 们 的思 维 趋 业 发 展 的需 要 , 完善课程体系, 合 理设 置实 践 操 作 环 节 , 多 势 非 常单 向化 , 批判 性 的思 维 不足 。 创 新 人 才 的 知 识 构 成 均 是 由直 接 知 识 向社会 输 送 产业 需要 的 创新 型 人 才。 . 3 材 料 学 科创 新 型人 才 培 养 的社会 定 位 及间接知 识这两类组 成的。 国 外 的 教 育 不 2 与所 有 事 物 的 进 展 规 律 都 如 出一 辙 , 会直接性 的给学生灌 输众多的知识 , 而 是 引导 学 生 怎 样 去 思 考 问 题 , 引导 学 生 该 怎 创新 型的 人 才 培 养 体 制 构建 也 与 国家 的 国 对 于 相 应 的 创 新 型 人 样 面 对 陌生 的 领 域 并 找 出解 决 的 方 式 。 我 情 有 着 直 接 的 关 系 。 国的教 育 却 是相 反 的 , 这 样就 严 重制 约 了学 才 培 养尤 其 要 深 入 了解 各 个 国 家 的 培 养 体 系, 并 结 合 自身国 家 的 国情 , 综 合 性 的 制 定 生 的 创新 性 思 维 的形 成 。 出一 套 适 宜 的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体 系 经 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