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虎丘记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课文;(2)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虎丘景色的热爱与赞美;(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背诵与理解;2. 重点字词的含义与运用;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虎丘记》;2. 相关参考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虎丘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回顾《虎丘记》的作者及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2)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特别是课文背诵和修辞手法的应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虎丘记》课文内容、字词理解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虎丘记》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2.把握文章基本结构思路。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中秋习俗,并做适当延伸。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虎丘中秋与民赏月之乐和月夜斗歌之神韵。
情感目标:1.通过自身朗读体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人文人性的视点去理解和体会袁宏道的复杂情感。
2.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与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领会虎丘中秋与民赏月之乐和月夜斗歌之神韵。
教学难点:用人文人性的视点去理解和体会袁宏道的复杂情感,理解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苏州也好,南京也罢,总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印象。
钟灵毓秀,虎踞龙盘,都在眼前的喧嚣中破灭了泡影。
灵谷寺听不到禅唱,中山陵只剩下攀登,秦淮河没有了桨声灯影,平江路哪里还有清茶与评弹的闲情。
今年过年,携家人江南一行,带着憧憬而去,却收获了不少遗憾。
同学们能从这段短短的文字中看出我的遗憾是什么吗?教师:商业的喧嚣改变了憧憬中的江南,这里缺失了本应有的风土人情气息。
我所喜爱和追求的,就在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里,袁宏道的《虎丘记》。
二、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
曾任吴县(今苏州)知县、礼部主事、顺天府教授等职。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合称"公安三袁"。
世人认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所谓“独抒性灵”,即“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所谓“不拘格套”,即自由抒写,信口而出,信口而谈,不为章法拘束,不蹈前人之作。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虎丘记》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1.2 掌握《虎丘记》的基本内容和大意1.3 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虎丘记》的阅读和理解2.2 课文的译文和解释2.3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知识介绍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课前准备:收集与《虎丘记》相关的资料和图片3.2 课堂导入: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引起学生兴趣3.3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阅读方法和技巧3.4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解释生词和短语3.5 译文和解释:学生自读译文,教师讲解译文中的难点和重点3.6 资料和知识介绍: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3.7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8 总结和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表现4.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和译文的掌握情况4.3 学生知识扩展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相关资料和知识的运用和表达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虎丘记》原文5.2 课文的译文和解释5.3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知识介绍5.4 教学图片和多媒体资源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6.2 利用图表、图片等视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课文内容。
6.3 设计问题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4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
6.5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7.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作者资料及古代虎丘的相关信息。
7.2 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
第八章:教学反馈8.1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8.2 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课文翻译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虎丘记》教案
《虎丘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感知文章在选材上的“不拘格套”;2、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阅读,鉴赏品味体会作品场景描写之妙;3、感受江南中秋风俗人情,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阅读,鉴赏品味体会作品场景描写之妙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阅读,鉴赏品味体会作品场景描写之妙;教学准备PPT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本学期主要学习古代散文,引出袁宏道名篇——《虎丘记》。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虎丘概况1、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湖广公安(现湖北公安)人。
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府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去。
与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因为他们的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2、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三袁”,主张文学作品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狭窄。
因而,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公允的。
3虎丘,山名,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
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曾埋葬于此地,三日后有虎踞其上,因而得名。
此地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
三、整体感知从课件中展示的“虎丘概况”来看,虎丘值得大书特书的景观很多,结合预习,说说《虎丘记》同传统山水游记散文对比。
在选材上有难些“不拘格套”的地方?明确:1、取景重点不在景物,而在游人,在“我”游虎丘的感受;2、不是对某一次游览情景的再现,而是综合了多次游览的观感,集中描写了印象最深的场景。
四、场景细品作者印象最深的、着墨最多的场景有两个:游人纵游虎丘和中秋月下竞歌接下来用文本细读法和比较阅读法加以鉴赏品味。
(一)细品“游人纵游虎丘”1、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游人纵游虎丘”之场面。
2、找出场面描写中感受最强烈的句子,加以赏析。
虎丘记教案范文
虎丘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虎丘记》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其文学成就。
(2)能够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虎丘记》。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自己的审美观,提高生活质量。
(3)学会关爱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篇章结构及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课文中所描绘的虎丘景色及特点。
3. 课文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及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及专业术语的解释。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 将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虎丘记》全文及注释。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及图片。
3. 写作练习用的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袁宏道及其文学成就。
(2)展示虎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虎丘记》,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和学习。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艺术魅力。
(2)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虎丘景色的认识和体会。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彼此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重点知识。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虎丘记》。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了解虎丘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景点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虎丘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虎丘记》。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虎丘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景点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如何理解并描绘课文中的景色和情感。
1. 导入新课:(1)出示虎丘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虎丘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板书课题《虎丘记》,引导学生思考虎丘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自身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分享,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讲解虎丘的历史背景和景点特色,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景色。
(2)分享自己的游览经历,加深对虎丘的印象。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虎丘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虎丘的游记。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于虎丘的了解和印象。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于虎丘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虎丘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描绘了虎丘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变迁。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虎丘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感受文学魅力。
1.2 教学目标1. 熟读并理解《虎丘记》课文;2.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3. 翻译课文,理解文章主旨;4.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5.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课文讲解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虎丘记》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理解文章的大意。
2.2 字词解析解释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解释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2.4 段落分析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译文解读3.1 课文译文提供《虎丘记》的现代汉语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2 译文解析分析译文的语言特点,比较原文和译文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四章:资料拓展4.1 虎丘山简介介绍虎丘山的历史、文化和景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2 作者柳宗元简介介绍柳宗元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4.3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与《虎丘记》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延伸。
第五章:课堂活动5.1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以虎丘山为题材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3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公众表达能力。
第六章:课文朗读与角色扮演6.1 课文朗读复习复习前章节中的课文朗读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6.2 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七章:课文讨论与分析7.1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高二语文《虎丘记》教案
高二语文《虎丘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学习鉴赏优秀古代散文。
情意方面: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对祖国山水雄奇壮丽之美的感受力。
教学过程一、学生听读课文(或放录音,或教师范读)检测听读,回答:课文题目?作者?记述的内容是什么?(答后看书补充更正)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找出疑难语句。
2.师生讨论疏通文言词句。
(注意字音,重点实词“去”“错”“角”“陈”“属”“辈”“读”“识”“丘”“云”“迟”“觞”“祠”“吏”等等。
)3.归纳各自然段大意第1段:写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
第2段:写中秋之夜虎丘逗歌的场面。
第3段:写虎丘的自然景物(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原堂)。
第4段:写作者任吴县令时最后一次游览虎丘的感受。
三、重点研读,品味欣赏。
文章重点写了哪个场面?怎样逐层展开,加以细致描绘的?1.文中两处描写月夜景色,写观众反应有什么作用?联系第4段谈谈你如何理解“壮士听而下泪”?明确:(1)重点写了月夜赛歌的场面。
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几”“已而”“比至”等几个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连带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有鲜明而自然的层次感。
场面由喧闹的导向幽静,境界由单一的唱描述到声、景、情的烘托渲染。
(2)写月夜交代时间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该去钟情怎样的对象。
写听众的反映,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属侧面描写。
“壮士听而下泪”一句,从侧面写出了歌声的艺术效果,拓宽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联系第4段,正是由于官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才使“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歌者的演唱之所以动人,在于他是用血和泪在控诉这黑暗的社会。
连壮士都听得感动得流泪,更何况作者呢?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
(3)怎样理解“乌纱之横、皂隶子俗”?封建官吏差既“横”又“俗”,作者则追求自然任性,“与民同乐”。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虎丘记》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虎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虎丘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丘会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址。
教学活动:1. 展示虎丘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虎丘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虎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虎丘的了解和兴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内容。
第二章:虎丘的地理环境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虎丘的地理环境。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虎丘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虎丘的地形和植被。
1. 展示虎丘的地图和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虎丘的地理位置。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虎丘的地形和植被。
3. 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享。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内容。
第三章:虎丘的历史文化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虎丘的历史文化。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虎丘的历史文化,如古代建筑、历史事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虎丘的历史文化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展示虎丘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迹,引导学生了解虎丘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讨论虎丘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
3.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虎丘的历史场景。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角色扮演和表演内容。
第四章:虎丘的自然生态1. 帮助学生了解虎丘的自然生态。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虎丘的自然生态,如植物、动物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虎丘的自然环境并进行调查。
教学活动:1. 展示虎丘的自然生态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虎丘的生态环境。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虎丘的植物和动物。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
虎丘记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优美语句。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虎丘”的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虎丘的深厚感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学生通过学习虎丘精神,培养勇敢、坚韧、团结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虎丘记》的作者、背景及课文大意。
2.2 生字词解析解析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优美语句。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全文。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优美语句。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虎丘”的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方法4.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4.2 合作探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3 课堂讲解与练习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并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5.2 评价方式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虎丘故事分享学生分享关于虎丘的传说、故事,了解虎丘在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2 虎丘景点介绍学生分组调查,了解虎丘当地的风土人情、旅游景点。
每组制作一份介绍虎丘景点的PPT,进行课堂展示。
第七章:虎丘精神与社会实践7.1 虎丘精神内涵讲解教师讲解虎丘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勇敢、坚韧、团结的品质。
高二语文第22课虎丘记教案
高二语文第22课《虎丘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领悟作者的艺术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文章的象征意义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苏州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苏州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2.介绍《虎丘记》的作者袁宏道及其创作背景。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三、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2.着重讲解文章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四、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精神力量,关注生态环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艺术手法和主题思想。
二、课文深入解读1.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态环境的担忧。
2.挖掘文章中的对比手法,体会作者对虎丘美景的赞美。
三、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虎丘的游记。
2.深入思考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写一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短文。
第三课时一、作业讲评2.针对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讲解。
二、拓展阅读1.介绍袁宏道的其他作品,如《游园不值》等。
2.学生自主阅读,分享阅读感悟。
三、课堂小结2.强调关注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课后延伸1.邀请学生课后收集关于虎丘的资料,了解虎丘的历史文化。
2.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虎丘记》,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领悟了作者的艺术手法。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
高中《虎丘记》课文及译文和资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虎丘记》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词汇和句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虎丘记》文本。
2. 课文译文。
3.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4.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虎丘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译文讲解:对照课文译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资料分享: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写作手法分析: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并借鉴。
6.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虎丘记》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他文学作品对虎丘的描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苏州之________,海内之________也。
(2)至________,人声鼎沸,天下________。
(1)虎丘之景,自古至今,无日不美丽。
(2)每逢佳节,游人如织,欢歌笑语,不绝于耳。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KS5U名校推荐】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虎丘记学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去。
与其兄宗道、弟宏道,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因为他们的籍贯为湖北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
曾为反对复古(王世贞、李攀龙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为"个性""真情")。
其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本文是袁宏道的代表作。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任吴县令,曾多次游览虎丘,两年后辞官,故地重游。
作品刻画细腻,情致盎然,语言浅近,清新流畅,在自读文章时,要加以体会。
【导思】 基础积淀 一、通假字倾城阖户,连臂而至阖:( ) 二、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去:( )分曹部署 曹:( ) 明月浮空,石光如练 练:( )属而和者 属:( )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信:( )迟月生公石上 迟:( ) 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识:( ) 2.常用虚词:可:○1:( )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2:( ) 晚树尤可观 而:○1:( ) 壮士听而下泪矣○2:( ) 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 ○3:( ) 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无得而状 状:( )壮士听而下泪矣 ( )最可觞客 觞:( )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祠:( ) 吏吴两载 吏:( ) 名词作状语栉比如鳞 栉:( )檀板丘积,樽儡云泻 丘:( )云:( ) 4.一词多义得:○1( )无得而状 ○2( )千倾云得天池诸山作案 比:○1( )栉比如鳞 ○2( ) 比至夜深 5.特殊句式和常见句式: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 )三、内容梳理。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虎丘记》;(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3)学会从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入手,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虎丘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虎丘记》;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2. 学会从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入手,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虎丘记》;2. 作者苏轼的生平介绍资料;3. 与课文相关的虎丘景点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虎丘记》,提问学生对虎丘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解决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2)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5.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学生通过举例和分析,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虎丘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欣赏经验和保护意识。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全文。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文化元素和成语。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翻译、背诵、默写等方法,巩固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虎丘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2.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虎丘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虎丘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解读并运用文中的文化元素和成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文化元素和成语。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虎丘记》全文打印或板书。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字典或词典等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虎丘的课文或故事,激发学生对虎丘的兴趣。
b. 提问:“你们对虎丘有什么印象?”,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虎丘的了解和感受。
2. 朗读与理解(15分钟)a. 学生朗读课文《虎丘记》,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b.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c.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虎丘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描述课文中的虎丘景色。
3. 分析与欣赏(1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
b.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欣赏之情。
c. 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分析并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应用与拓展(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并运用文中的文化元素和成语,例如“人杰地灵”、“风景如画”等。
b. 学生举例说明并运用这些文化元素和成语,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虎丘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了解虎丘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虎丘景色的热爱与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的向往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虎丘记》的文学价值和语言特色;2. 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3. 虎丘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 对课文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把握;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其注释;2. 与虎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学生分组合作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虎丘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虎丘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2)简要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词语或特殊句式可以查阅注释;(2)要求学生圈出生字词,并对疑难问题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每组选取一个重要词句或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给其他组;(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讲解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对课文进行默写;(2)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虎丘记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虎丘记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虎丘记的作者,宋代文学家苏轼。
简述虎丘记的背景知识,如虎丘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虎丘的图片和相关信息,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关于虎丘的已知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文本阅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虎丘记的文意和主题。
学生能够分析虎丘记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虎丘记全文,理解文中的描述和表达。
分析虎丘记的文学特点,如用词、句式、修辞手法等。
2.3 教学方法分组让学生进行虎丘记的阅读和讨论,促进理解。
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评估学生对虎丘记文学特点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文本分析与讨论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分析虎丘记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讨论虎丘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虎丘记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讨论虎丘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3.3 教学方法分组让学生进行虎丘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情况,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评估学生对虎丘记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能力。
第四章:文化探索与实践4.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虎丘记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学生能够进行相关的文化探索和实践活动。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虎丘记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进行相关的文化探索和实践活动,如参观虎丘景点、了解虎丘相关的历史故事等。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看相关视频,增强对虎丘景点的了解。
分组进行文化探索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虎丘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虎丘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景点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虎丘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虎丘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虎丘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景点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的认读和理解。
(2)对文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虎丘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虎丘的地理位置和景色。
(2)简介虎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虎丘记》,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虎丘的景点特色和历史文化。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旅游文化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虎丘记》。
2. 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虎丘的景点特色和历史背景。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成果展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通过展示虎丘风景名胜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虎丘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虎丘的兴趣。
1.2 教师简要介绍虎丘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为后续学习《虎丘记》做铺垫。
1.3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第二章:《虎丘记》原文阅读与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虎丘记》原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2 教师对《虎丘记》原文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2.3 教师分析《虎丘记》的写作特色,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
2.4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虎丘记》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虎丘的赞美之情。
第三章:虎丘景点介绍3.1 教师展示虎丘景点的图片,并对每个景点进行简要介绍。
3.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挥想象,描述虎丘景点的美丽风光。
3.3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虎丘景点,并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章:虎丘文化探究4.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虎丘地区的民间风俗,如风筝节、庙会等。
4.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采访长辈,了解虎丘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
4.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共同分享虎丘文化的魅力。
第五章:创作练习5.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以虎丘为题材,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写一篇描绘虎丘风光的短文。
5.2 学生现场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写作建议。
5.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本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六章:虎丘音乐与艺术6.1 教师介绍虎丘地区传统音乐和艺术形式,如苏州评弹、昆曲等。
6.2 学生聆听虎丘传统音乐,了解其节奏和旋律特点。
6.3 学生尝试模仿虎丘传统音乐或艺术形式,进行简单的演唱或表演。
第七章:虎丘历史人物7.1 教师介绍虎丘地区的历史人物,如文人墨客、英雄烈士等。
7.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采访长辈,了解虎丘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个性" "真情"
游览之盛乐与民同乐
公独抒性灵斗歌之乐
安景色之美美钟情山水
派不落格套游后之感憾鄙夷官场
小结
反思
2.各抓住了其什么特点来描写?(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3.表达了何种感情?(本节文字写了"景之美",抒发了钟情山水之情)
第四节
1.本节文字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乌纱之横、皂隶之俗)此议论缘何而发?(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鄙视官场)
2.引导学生体会"公安派"散文的特点。
1、"不落格套""个性":
(1)并非某次游览的记叙,而是六次游览的总记。景点是介绍性的。
(2)不是先写自己之游览,而是先写民之游。游览主体在第三节才出现。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乐之中。
2、"真情":
依据第一、二节体会作者对百姓"游览、斗歌之乐"的由衷赞美之情,自己"与民同乐"的渴望。("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竞以新艳相角""摇首顿足""听者销魂")
三、作家作品:见学案
四、整体感知:
第一节:
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虎丘游览盛况)
2.分几层来写?分别写了什么?(两层,以"而中秋为尤胜"为界,之前总写,之后以中秋为例,具体写。)
3.前后两层分别从何角度来写?(第一层,从时间"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间"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两个角度来写。第二层,从"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长卷"("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
4."概况""长卷""全景"分别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概况"是"面广、人多、场面大";"长卷"是"人多、乐器多、酒多";"全景"是从"形、色、声"三个角度比喻夸张。
5.本节文字所写场面可以用哪个字概括?("乐")。表面上写游览之盛况,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民之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虎丘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作者对虎丘中秋月夜盛况的描写,体会他不愿为官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
重难点
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
学
设
计
一、旧课反馈:
二、导入新课:
依据第三节体会作者对虎丘美景的赞美之情,自己钟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觞客""晚树尤可观""仅虞山一点在望")
依据第四节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鄙视之情,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余幸得解官")
此文与一般"公安派"散文有所不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揭示)
小结:本节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虎丘游乐图。
第二节:
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2.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
3.本节文字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与民同乐)
小结:本节文字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地描写了斗歌场面。
第三节:
学生翻译第三节,教师及时纠正。
1.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介了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