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的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合集下载

HLA_DM基因和HLA_DO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_廉佳

HLA_DM基因和HLA_DO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_廉佳

被发现。但其结构与功能和经典的 MHCⅡ类基因有 许多根本的不同。
像经典的 HLAⅡ类基因一样, DM 基 因 也 分 两 个 位 点 : DMA 和 DMB, 位 于 HLAⅡ 类 基 因 DP 与 DQ 之 间 , 二 者 彼 此 相 邻 , 与 低 分 子 量 多 肽 ( low moleceular- weight polypeptide, LMP) 基 因 和 抗 原 加 工 相 关 转 运 体 ( 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TAP) 基因相邻且靠近着丝粒, 分别编码 α和 β链 , 组 成 DMA 分 子 和 DMB 分 子 , 共 同 组 成 HLA- DM 异二聚体。与 DM 基因不同的是, DO 基因 与经典的 MHCⅡ类基因是相似的, 位于 DP 与 DQ 之间。但编码 DO 分子的 α和 β链 的 DOA 和 DOB 基因彼此并不相邻, 他们相距至少有 200 kb。在这两 个基因中间有许多基因位点, 例如 DM 基因、TAP 基 因及 LMP 基因等。DOA 基因比 DOB 基因更靠近着 丝粒。 2 HLA- DM 基因和 HLA- DO 基因的多态性
HLA- DM 基因也存在多态性, 但其多态性与其 它的 MHCⅡ类基因有所不同。DM 基因相对保守,其 多态性位点相对较少, 目前已确定的 DMA 和 DMB 等位基因分别为 4 个和 7 个 , 即 DMAW0101- 0104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皮 肤 性 病 学 杂 志 2007 年 第 6 卷 第 1 期
关于 DO 分子的功能尚不清楚, 目前已知, 在 B 细胞中, HLA- DO 作为 DM 分子的分子伴侣, 负性调 节外源性抗原内吞途径中 HLA- DM 分子的作用, 从 而负性调节抗原的提呈过程, 减少抗体的产生和免 疫复合物的形成[7]。DO- DM 复合物比单纯的 DM 异 二聚体在溶酶体系统中调节抗原肽与 CLIP 交换的 作用更弱。所以 DO 分子对 DM 分子起到一个负性 调节的作用, 但单独的 DO 分子在抗原肽与 CLIP 的 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明确[8]。 5 HLA- DM 基因和 HLA- DO 基因多态性与 SLE 的相关性

HLA-Ⅱ类基因与硬皮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HLA-Ⅱ类基因与硬皮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次于类 风湿关 节炎 、 统性 红斑狼 疮 而居 结缔 组织 病 的第 3 系 位 。本病病程长 、 病情较重 、 病人 痛苦 、 以根 治 , 难 是医学 界一 大顽症。关 于该病 病 因及 发病 机制 目前 有 以下几 种学 说 : 自 身免疫紊乱学说 ( 括体液免疫紊 乱 、 异性 自身 抗体 、 包 特 细胞 免疫紊乱) 细胞外 间质代谢异常学 说 , 管病变学 说 , 胞因 , 血 细
区包 括 1个 D A基 因及 9个 D B基 因 , 中 D B 、 R 3 R R 其 R 1D B 、
D B 、 R 5是 功 能 基 因 ( 因数 量 有 个 体 差 异 ) D B 、 R 4D B 基 , R 2
D B D B D B 、 R 9是假 基 因。在 已知的 H A复合体 R 6、R 7、 R 8 D B L
分析 [] 中国临床康复 ,02, ( ) 99— 5 . J. 2 0 6 7 :4 9 0
[1 1 ]彭
力, 李来友 , 彭
锐 , 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急性 期脑 卒 中 等、
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 ] 中国康复 , 04,9 1 :6— 7 J. 20 1 ( )2 2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H AⅡ L . 类基 因与硬皮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朱 薇 综述 严 煜林 审校
502 ) 30 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 宁市 南
【 关键词 】 硬 皮病 ; 人类 白细胞抗原 Ⅱ类基 因 【 中图分 类号 】 R5 32 9 .5 【 文献 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5 -34 2 0 ) 113 -3 2 34 0 ( 07 1 —700
子异常学说 及遗传 学说 , 确 切 的病 因尚 未 明确 但 。近 年 来, 国内外的 大量研 究 证 明 , 结缔 组织 病 包 括 系统 性红 斑 狼

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病机制3

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病机制3

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病机制(3) 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病机制[6] 谢尚葵,冯树芳,沈福民.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的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4:235~238.[7] 陆晓晔,王元.神经精神狼疮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9):557~559.[8] Afeltra A,Amoroso A,Mitterhofer AP,et al.The 677C→T mutation in the 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etase (MTHFR) gene in epileptie patients affected b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eizure,2002,11:250~254.[9] Rudolf P Jr,Skerenova M,Hybenova J,et al.Apolipoprotein E,polymorphism in patients with neuropsychiatric SLE.Clin Rheumatology.2004,23:97~101.[10] 董建玲,杨南萍.神经精神性狼疮发病机理研究.现代临床学,2007,33(3):622~922.[11] 舒慧君.张火亘,董怡,等.抗神经元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狼疮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223~226.[12] Weiner SM,Klein R,Berg PA.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utoantibodies agains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issue and gangliosides in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Rheumatol Int.2000,19:83~88.[13] Williams R C J,Sugiura K,Tan E M.Antibodies to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 in patients with 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2004,50(4):1239.[14] Benyahia B,Amoura Z,Rousseau A,etal.Paraneoplastitantineuronal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s.J Neurooneol,2003,62:349~35l.[15] De Giorgio LA,Konstantinov KN,Lee SC,et al.A subset of lupus anti DNA antibodies cross-reacts with the NR2 glutamate receptor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at Med,2001,7:1189~1193.[16] Kowal C,de Giorgio LA,Nakaoka T,et al.Cognition and Immunity antibody impairs memory.Immunity,2004,21:l79~188.[17] 吴东海,神经精神性狼疮研究新进展.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5):308~311.[18] Suarezluis I,Rodriguez Y,RoussoViota T,et al.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possible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at work in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nd stroke[J].Rev Neurol,2003,37(7):654~657.[19] Wierzbicki AS.Lipi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therosclerosi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Lupus,2000,9(3):194~201.[20] 谢红付,曾海燕.神经精神狼疮的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811~2811.[21] 蒋明,David YU,林孝义主编.中华风湿病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30~640.[22] Trysberg E,Tarkowski A.Cerebral inflammation and degeneration in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J].CurrOpiniRheumatol,2004,16(5):527~533.[23] Svenungsson E,Andersson M,Brundin L,et al.Increased levels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nitric oxide metabolites in neuropsychiatric lupus erythematosus[J].AnnRheumDis,2001,60(4):372~379.[24] Ainiala H,Hietaharju A,Dastidar P. et al.Increased serum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leve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with neuro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 and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bnormalities [J].Arthr itisRheum,2004, 50 (3):858~865.儿童狼疮性肾炎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危险因素【2】[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狼疮性肾炎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危险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简称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与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SLE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研究成果,包括血清标志物、细胞因子、遗传变异以及组织损伤指标等。

I. 血清标志物血清标志物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已确定了一些SLE特异性抗体作为诊断和监测指标,例如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抗核抗体(ANA)以及抗C1q等。

1. 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抗双链DNA抗体是SLE最具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指标之一。

它们被认为直接参与了肾脏损伤过程,并且其滴度与SLE活动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EL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可提高对SLE的早期诊断率。

2. 抗核抗体(ANA)ANA是指针对细胞核成分的自身免疫性抗体,广泛存在于SLE患者中。

其阳性率高达95%,且与多种组织器官受累有关,如皮肤、关节及肾脏等。

因此,ANA检测在SLE的辅助诊断和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抗C1qC1q是经典途径补体系统中的第一组分,抗C1q抗体是SLE患者常见的自身免疫性标志物之一。

其高滴度与狼疮肾炎相关,并被认为是肾脏损伤的预测指标。

II.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在调节免疫反应、介导细胞信号传递以及参与组织损伤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以下将介绍几种与SLE密切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

1. 白介素-6(IL-6)IL-6是一种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因子,其异常分泌被认为与SLE发病和活动程度相关。

IL-6通过与其受体的结合,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并促进自身抗原呈递、激活T细胞等免疫反应。

2.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NF-α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在SLE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过度表达可导致血管损伤、组织纤维化以及免疫细胞凋亡等。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第4卷主题词索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第4卷主题词索引.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第4卷主题词索引说明:(1)本索引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2)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

(3)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字母)部之首。

(4)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5)者为关键词。

B白细胞,单核见狼疮肾炎白细胞介素1 见关节炎,类风湿白细胞介素2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白细胞介素6 见狼疮肾炎白细胞介素12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白细胞介素类见骨关节炎白血病,粒细胞,急性见贝赫切特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男性与女性白塞病的对比研究(刘湘源,李胜光,施桂英,等)(2):82白塞病合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史群)(4):212白塞病大肠镜检查10例分析(罗雯,章平,赵靖丽)(4):225白塞病的肺部损害17例分析(吴荣华,郭禹标,尹培达)(4):244白塞病遗传因素的研究进展(周,顾越英)(4):246白塞病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李康)(6):400比例危险度模型见狼疮肾炎表皮生长因子-尿抑胃素见关节炎,类风湿病理学见骨关节炎见狼疮肾炎病理学,临床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见狼疮肾炎CC反应蛋白质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肠疾病见贝赫切特综合征超声心动描记术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超氧化物歧化酶见关节炎,类风湿成骨细胞雷公藤多甙体外对成骨细胞功能表达的影响(黄岚,冯树芳,魏道林,等)(2):97成纤维细胞见关节炎,类风湿存活率见红斑狼疮,系统性DDNA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大鼠见关节炎,佐剂性见成骨细胞单核细胞激动剂见关节疾病蛋白质酪氨酸激酶见关节炎,类风湿骶髂关节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检查和穿刺的意义(王庆文,陈肃标,曾庆馀)(5):315见脊柱炎,强直性动物,实验见骨关节炎对比研究见贝赫切特综合征见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见皮肌炎多态现象(遗传学)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EEhlers-Danlos综合征家族性Ehlers-Danl os综合征二例(寿涛,李芹,陈佩英)(2):81儿童见红斑狼疮,系统性F放射疗法见关节炎,佐剂性放射摄影术见骶髂关节肺动脉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肺疾病见贝赫切特综合征见干燥综合征肺容量测定见干燥综合征肺纤维化见脊柱炎,强直性蜂毒肽见关节炎,佐剂性风湿热90年代急性风湿热的特点(黄建林,余步云,吴玉琼,等)(5):284抗DNA酶B在风湿热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陈剑光,黄震东,董太明,等)(6):36 7见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酶免疫斑点法检测心肌抗体结合吸附试验对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意义(周汉建,程颖,陈国庆,等)(1):47抗心瓣膜蛋白抗体在风湿性心瓣膜炎中的意义(李奎宝,余步云)(4):229风湿性心脏病乳头肌中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任崇雷,刘维永,张近宝,等)( 5):274见链球菌属G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类见关节炎,类风湿肝功能衰竭见肝移植肝移植伴发干燥综合征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的肝移植治疗一例(孙凌云,丁义涛)(5):318干燥综合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肺部改变(徐治波,毛伯勤,王小霞,等)(1):42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唐福林)(1):50男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曾小峰,张丽君,吴敏,等)(2):78第六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肺部阴影(胡明明,张文)(4):254见肝移植见脊柱炎,强直性感染见红斑狼疮,系统性高血压见狼疮肾炎骨关节炎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骨关节炎(管剑龙,施桂英)(1):5 4细胞因子与骨关节炎(李忆农)(1):56骨关节炎关节软骨及游离体中胶原ⅠⅡⅢ型的表达(裴明,曲绵域,于长隆,等)( 2):85参麦注射液对骨关节炎模型动物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水平的影响(潘海乐,曲波,王耶)(2):106保留关节的骨关节炎手术治疗(徐卫东,张春才,吴岳嵩)(2):109实验性髌股关节退变性关节病关节软骨的病理改变(张权,黄煌渊,陈世益,等)( 2):123关节灌洗配合欣维可治疗膝骨关节炎(施冶青,戴生明,韩星海,等)(5):299[ ZK)〗骨关节炎患者滑膜及软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的表达(郑毅,陆江阳,孙笑非,等)(6):361见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见一氧化氮骨疾病骨关节10年(2000--2010年)的启示(张乃峥)(5):261骨髓增殖性疾病见关节炎,类风湿骨质疏松见成骨细胞关节灌洗法见骨关节炎关节疾病未分化脊柱关节病83例临床分析(张文,孙维生,张帆,等)(4):218脊柱关节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陈韧,王庆文,林秋强,等)(4):240单核因子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赵伟,黄烽)(4):248见骨疾病关节炎一种特殊类型的关节炎--RS3PE(王天,张奉春)(5): 312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关节炎,类风湿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生活质量评价(姜林娣,王吉耀,季建林,等)(1):21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双盲随机对照研究(鲍春德,黄文群,陈顺乐,等)(1) :4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h1/Th2细胞平衡的研究(张浩,朱平,王彦宏,等)(2):72[ ZK)〗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巨噬细胞来源的研究(戴冽,叶志强,汤美安,等)(2):103[ ZK)〗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进展(叶霜,孙凌云)(2):111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制剂的认识和看法(董怡)(3):133蛋白酪氨酸激酶在IL-1β和TNF-α诱导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MAPKs活化中的作用(孙铁铮,吕厚山,药立波)(3):135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管剑龙,韩星海)(3):142抗Ⅱ型胶原抗体的检测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刘升云,曾庆馀,陈肃标,等)(3):150HLA-DR抗原β链的共同表位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刘巧红,滕云,沈凌汛)(3):153类风湿关节炎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杨春花,黄烽)(3):159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周嘉陵,朱琦)(3):169类风湿关节炎细胞凋亡研究进展(孙红胜,陈昀,庞新强,等)(3):181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生理及生物学治疗进展(蔡青,韩星海,孟济明)(3):183[ ZK)〗抗Sa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程秀峰,曾庆馀,陈肃标,等)(4):222上海市五角场地区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戴生明,赵东宝,施冶青,等)( 4):239染料木黄酮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生长的影响(孙铁铮,吕厚山,药立波,等)(5):266表皮生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的作用(燕太强,吕厚山,药立波,等)(5) :270类风湿关节炎的基因治疗(陈彤,杨虎天)(5):309钙蛋白酶及钙蛋白酶抑制蛋白mRNA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徐建华,张仁利,孙桂华,等)(6):340类风湿关节炎滑膜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及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戴冽,叶志强,汤美安,等)(6):357见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见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关节炎,佐剂性溴隐亭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影响(赵丽娟,杨娉婷,李舒帆,等)(2):92T细胞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大鼠佐剂关节炎的研究(李舒帆,赵丽娟,杨娉婷)(4):226口服Ⅱ型胶原诱导免疫耐受对佐剂性关节炎免疫病理和Th亚群的作用(朱平,王彦宏,冷南,等)(5):289纯化蜂毒肽对兔免疫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李亚非,时述山,李欣,等)(5):293153钐-柠檬酸-羟基磷灰石滑膜切除术的实验研究(范仰刚,孟济明,潘文舟)(6):364HHLA-B27抗原见脊柱炎,强直性见小鼠,转基因HLA-DR抗原见关节炎,类风湿见红斑狼疮,系统性HLA-DQ抗原见红斑狼疮,系统性HLA抗原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核糖体蛋白质类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凋亡相关基因Fas sFas mRN A表达研究(孙保东,沈南,裴军,等)(1):7活性DNA诱导抗核抗体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马爱妞,吴厚生,张鹏)(1):1 5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活化的蛋白C研究(周志中,吴竞生,厉小梅,等)(1):18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8年随访(陈盛,陈顺乐,顾越英,等)(1):27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选择性血清IgM降低(徐胜前,刘文涛,徐建华,等)(1):31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危险因素分析(滕月娥,张旭)(1):48系统性红斑狼疮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张奉春,张晓萍,金聂,等)(2):117[ ZK)〗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抗55000表皮抗原抗体与狼疮带关系的初步探讨(王培光,张学军,杨森,等)(2):121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例(王晓霞,李小峰,王来远,等)(2):128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红细胞补体受体一型分子基因型与数量的测定及其意义(王海滨,郭峰,惠小阳,等)(3):14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李娟,尹培达,罗绍凯,等)(3):14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Ⅳ型胶原的测定及其临床价值(余莲,张兆王:149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脏瓣膜病变(吴素华,马虹,叶任高,等)(3):156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脑血流的分析(仇佳晶,吴凤岐,何晓琥)(3):162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细菌及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李志军,王翠兰,范晓云,等)( 3):165配偶同患系统性红斑狼疮二例(陈志伟)(3):168血清sTNF-RTNF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的研究(李萍,赵丽娟,曹建平)(3) :172雷诺现象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刘湘源,林俊,黄烽,等)(3):175[ ZK)〗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DQ相关性的研究(李峰,冒长峙,邵剑春,等 )(3):177黏附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凌燕,孙凌云)(3):186第五例--血小板减少、关节痛、肠梗阻(徐亮,顾越英)(3):189静滴环磷酰胺出现剧烈头痛二例(唐福林,魏艳秋,张亚平,等)(3):190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一文商榷(王斌)(3): 191淋巴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抑制活性的研究(李娟,尹培达,罗绍凯,等)(4):209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谢尚葵,冯树芳,沈福民)(4):235抗核糖体P抗体的临床分析(张火亘,张小萍,张奉春,等)(4):242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HLA-Ⅲ类抗原C4Bf同种异型的检测(陈盛强,陈柏铭,陈明春)(4):24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淋巴细胞抗体变化与免疫功能失调(曹力,闻炳基,曹进英 )(5):287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IL-12及信号传递分子STAT3 STAT4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李清刚,李幼姬,李志坚,等)(5):296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黄林喜,曾庆馀,刘升云,等)(5):297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检测(蔡小燕,许艳丽,钟志敏,等)(5):30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α1-微球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高祖华,邱夏桑)(5):3 04重症神经精神性狼疮预后因素分析(梁柳琴,杨岫岩,梁健忠,等)(6):35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栓调节素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自然杀伤细胞毒因子的变化(王玉亮,齐文成,穆红,等)(6):376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许杰州,曾庆馀,肖征宇)(6):382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的观察(刘钢,王兰兰,谢其冰,等)(6) :38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及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 王来,何培根)(6):386C反应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和感染中的意义(徐亮,顾越英)(6):388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陈蓓,唐福林)(6):390第八例--呕吐、腹泻合并肾盂积水(王鸥,钱家鸣)(6):394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及狼疮脑病一例(石军,徐益群,吴淑俊,等)(6):397青年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二例(党同光,渠继民,刘永杰)( 6):398见脱噬作用红细胞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呼吸功能不全见干燥综合征呼吸困难见系统性硬化滑膜见骨关节炎见关节炎,类风湿滑膜炎见关节炎环孢菌素见狼疮肾炎环磷酰胺静脉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肾炎的长期随访(戴岷,陈顺乐,鲍春德)(1):33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回顾性研究见风湿热会议第九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大会纪要(黄烽,朱剑,张卓莉,等)(5):322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纪要(李胜光,施桂英)(5):327 中国骨关节炎治疗现状研讨会纪要(张卓莉)(6):396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临床和病理研究(於强,梅振武,张锦生,等)(6):374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误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一例(伍沪生,宋慧,黄彦弘)(6):399混杂因素见临床试验活组织检查,针吸见骶髂关节IIgM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J肌疾病第三例--进行性肌痛、肌无力、酸中毒、酮尿症(吴建红,刘湘源,黄次波)(1):59基底膜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基因见关节炎,类风湿基因,MHCⅡ类见小鼠,转基因基因表达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狼疮肾炎基因型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脊柱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病15年随访分析(肖征宇,曾庆馀,黄少弼,等)(2):120脊柱炎,强直性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肺囊性纤维化自发性气胸一例(赵炎)(1):53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曾庆馀)(2):69 CT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张晓,戴冽,陈少琼)(2):94 晚发性强直性脊柱炎二例(张文,孙维生,张乃峥)(2):127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Th1/Th2淋巴细胞类型(朱剑,刘湘源,黄烽)(4):202[ ZK)〗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LA-B27抗原的纯化(官健,金大地,史占军,等)(4):216东北战区部分男性官兵强直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曹铁梅,韩宏妮,段瑛春,等)(5):307着力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研究(曾庆馀)(6):335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干燥综合征五例分析(王彩虹,李小峰,王来远,等)(6):371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柳氮磺吡啶集落形成单位测定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家庭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甲氨蝶呤小剂量甲氨蝶呤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一例(马丽,林冰,赵孟君,等)(1):61甲氨蝶呤在小儿风湿病中的应用(向阳,苏林冲,周传恩)(4):251见关节炎,类风湿甲泼尼龙见甲基强的松龙诱导大鼠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 王晓非,蒋莉,赵欣欣,等)(1):25碱性磷酸酶见成骨细胞胶原见骨关节炎见关节炎,类风湿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见免疫印迹法金属蛋白酶类见骨关节炎巨噬细胞见关节炎,类风湿聚合酶链反应见红斑狼疮,系统性K抗链球菌溶血素见风湿热抗淋巴细胞血清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抗凝血酶Ⅲ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抗体,抗核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抗体,抗磷脂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抗原决定簇见关节炎,类风湿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抗原提呈细胞见关节炎,类风湿L狼疮肾炎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石成钢,尹培达,陈永雄,等)(1):36狼疮肾炎患者血清sFas和sFasL的变化(戴勇,王沙燕,齐晖,等)(2):89高血压对狼疮肾炎预后的影响(杨彦强,刘新华,叶任高,等)(2):100环孢菌素A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急性重症狼疮肾炎(刘卫国,彭保,李雄根)(2):116第四例--关节痛、蛋白尿、发热、肺部粟粒性病变(杨虎天,黄华瑞,白秀庆)( 2):125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白细胞介素-6gp80与gp130基因表达的研究( 曾丽霞,孙林,叶任高,等)(3):146狼疮肾炎尿毒症狼疮活动性评价(阳晓,郑颜萍,叶任高,等)(3):174 NF-кB在狼疮肾炎中的作用(许韩师,叶任高,张式鸿,等)(4):213狼疮肾炎的病理与临床关系探讨(潘丽恩,马骥良)(5):281狼疮肾炎肾功能不全可逆因素的探讨(杨岫岩,梁柳琴,叶玉津,等)(6):350狼疮肾炎临床活动性指数与肾脏病理的关系(赵学智,李丽华,张黎明)(6):380见环磷酰胺链球菌属应用A组乙型链球菌特异性菌膜抗原诊断风湿性心脏炎的探讨(余步云,张汉伟,古洁若,等)(4):206临床方案见红斑狼疮,系统性临床试验如何识别和控制临床研究中的混杂与偏倚(杨岫岩)(2 ):114见循证医学淋巴细胞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甲泼尼龙流行病学见风湿热见关节疾病见关节炎,类风湿见脊柱炎,强直性柳氮磺吡啶柳氮磺吡啶致血尿一例(熊秀莲)(2):96M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见关节炎,类风湿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抗体,抗核免疫,细胞见骨关节炎免疫活性见骨关节炎免疫酶技术见风湿性心脏病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及成人斯蒂尔病一例(何夏秀,冯兴华)(5):273免疫耐受见关节炎,佐剂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免疫性疾病见干燥综合征免疫抑制剂见关节炎,类风湿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检测抗52000SSA抗体分析(邓学新,张秀花,史艳萍,等)(2):119免疫组织化学见狼疮肾炎N脑疾病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内皮缩血管肽类见硬皮病,系统性尿毒症见狼疮肾炎尿激酶见关节炎,类风湿P皮肌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与恶性肿瘤(唐福林,赵绵松,张秀花)(2):75偏性见临床试验葡萄膜炎见小鼠,转基因Q气胸见脊柱炎,强直性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对COX-1和COX-2的再认识(施桂英) (4):197两种选择性COX-2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临床比较(戴生明,韩星海,施冶青,等)(6):377球蛋白类见硬皮病,系统性RRNA,信使见关节炎,类风湿软骨见一氧化氮软骨,关节见骨关节炎S色谱法,亲和见脊柱炎,强直性杀伤细胞,天然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肾功能衰竭见硬皮病,系统性肾疾病见硬皮病,系统性肾小球见脱噬作用肾小球肾炎见狼疮肾炎生活质量见关节炎,类风湿生长物质见风湿性心脏病手术见骨关节炎受体,白细胞介素2 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受体,抗原,T细胞,γ-δ见自身免疫疾病受体,肿瘤坏死因子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β见骨关节炎数据收集见脊柱炎,强直性随机对照试验见关节炎,类风湿水肿见关节炎酸中毒见肌疾病TT淋巴细胞见关节炎,佐剂性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见关节炎,类风湿见脊柱炎,强直性见关节炎,佐剂性见红斑狼疮,系统性T淋巴细胞亚群见干燥综合征肽肽水解酶类见脱噬作用糖蛋白类见狼疮肾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无症状健康青年人群腰椎椎间盘的CT检查(肖壮伟,曾庆馀,王庆文,等)(3):179体征和症状见狼疮肾炎见硬皮病,系统性头痛见红斑狼疮,系统性透明质酸见骨关节炎脱噬作用凋亡细胞促进狼疮性BXSB小鼠发病的研究(徐志伟,邓鸿业,邓玉兰,等)(6):337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抗原诱导人胎肾内皮细胞凋亡的研究(马宏,王翠玲,刘源)(6):347见关节炎,类风湿见狼疮肾炎见自身免疫疾病W危险因素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微量注射见小鼠,转基因韦格纳肉芽肿病韦格纳肉芽肿一例(任凤英,张德胜,宫兆松) (6):401 胃肠系统见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文献见循证医学X系统性硬化第七例--全身皮肤硬化、活动后呼吸困难(张火亘,唐福林)(5):320细胞凋亡见甲泼尼龙见狼疮肾炎细胞黏着分子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细菌感染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小鼠,转基因HLA-B2704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丁海明,吕厚山,陈占昆,等)(1):11HLA-B2704转基因小鼠自发性前葡萄膜炎(丁海明,吕厚山,蒋东芳,等)(4):199心肌心肌细胞促凝血活性与风湿热发病关系的探讨(周惠琼,余步云,张书刚,等)(1):39见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心脏瓣膜疾病见红斑狼疮,系统性心脏缺损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心脏损伤见红斑狼疮,系统性性别因素见干燥综合征性激素类见贝赫切特综合征见环磷酰胺胸腔积液表现为双侧胸腔积液的结节性脂膜炎一例(姚晔,邵淮鲁)(1):46见风湿性心脏病溴隐亭见关节炎,佐剂性血管疾病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血浆交换见狼疮肾炎血栓形成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血小板减少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血液凝固见心肌血友病血友病性关节病误诊二例(杨藕罗,林冰,吴东海)(1) :62 循证医学循证医学与临床文献的评阅(杨岫岩)(5):264参与和应用循证风湿病学(施桂英)(6):333Y炎症见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腰椎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药物毒性见甲氨蝶呤药物疗法见甲氨蝶呤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实验性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彭丹,孙材江,周江南)(4):232移植,骨髓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学,医学见贝赫切特综合征见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系统性硬化症发生肾危象一例(姜燕,曾小峰,张火亘)(2):88系统性硬化病血尿微球蛋白的变化与肾脏病变的关系(孙家英,屠文震,钮斌,等 )(5):302硬皮病患者血内皮素水平与其临床症状的关系(屠文震,王守义,孙家英,等)(5) :305预后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见狼疮肾炎原位杂交见关节炎,类风湿Z造血干细胞见自身免疫疾病见红斑狼疮,系统性针刺疗法见关节炎,类风湿真菌病见红斑狼疮,系统性诊断见脊柱炎,强直性见关节疾病见关节炎,类风湿症状和普通病理学见风湿热脂膜炎,结节性非化脓性见胸腔积液治疗见关节炎,类风湿治疗结果见关节炎,类风湿肿瘤见皮肌炎肿瘤坏死因子见红斑狼疮,系统性重症肌无力见肌疾病注射,关节内见脊柱炎,强直性转化生长因子β见关节炎,类风湿转录见狼疮肾炎椎间盘见因子: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病--造血干细胞病(孙凌云)(1):5[ ZK)〗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存在的问题兼答王斌同志对“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关问题(孙凌云)(3):191几种常见自身免疫病外周血γ/δT细胞的表达(张文,张乃峥,陈维政)(5):277sFas与sFasL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意义(余奇文,张冬青,李宁丽,等)(6):344。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常规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常规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常规一、概念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大量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造成多器官、多组织损害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我国是高发区。

二、病因1. 与遗传因素有关2. 遗传易感基因比较肯定的基因有:HLA-Ⅲ类的C2活C4的缺损;HLA-Ⅱ类的DR2、DR3频率异常。

多个基因多态性与狼疮发生有关。

总的来说:SLE是个多基因病;多个基因在某种条件下相互作用改变了正常的免疫耐受性而致病;相关基因异常与临床亚型及自身抗体有一定关系;实验发行动物存在保护基因。

3. 环境因素阳光、药物4.雌激素三、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外来抗原刺激活化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

1. 致病性自身抗体1.1 IgG型;1.2 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1.3 抗SSA(Ro)抗体;1.4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习惯性自发性流产);1.5 抗核糖体抗体2. 致病性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由自身抗体和自身组织结合而成,沉积于器官组织,激活补体,激发自身免疫损害。

3. T细胞和NK细胞功能失调CD8+T细胞和NK细胞功能失调,B 细胞持续被活化。

四、病理受累器官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炎症反应和血管异常。

特征性改变:苏木紫小体,细胞核受抗体作用变为嗜酸性团块;洋葱皮样病变,小动脉周围纤维组织向心性增生。

狼疮性肾炎活动和慢性化的病理指标:急性指标慢性指标增殖性改变肾小球硬化纤维素样坏死/核破裂纤维性新月体细胞性新月体肾小管萎缩白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透明血栓间质炎症改变五、临床表现1. 全身症状活动期可出现发热,尤其是低、中度发热。

2. 皮肤粘膜改变80%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皮疹、包括颊部呈现蝶形红斑、丘疹、盘状红斑,指掌部或甲周红斑,指端缺血。

其中以颊部蝶性红斑最具特征性。

皮肤特异性病变包括: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暴露部分皮肤表浅、广泛皮疹,有时可形成疱状、大疱;深层质膜炎型,累及皮下脂肪,不累及表皮。

病理学基础知识-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病理学基础知识-1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病理学基础知识-1(总分5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Ⅲ型超敏反应又称为A.迟发型超敏反应B.血管炎型超敏反应C.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D.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E.速发型超敏反应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C2.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具特异性的自身抗体是A.抗线粒体抗体B.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C.抗核抗体D.抗胰岛细胞抗体E.抗血小板抗体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C3.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组织损伤密切相关的是A.狼疮细胞B.CD+</supT细胞C.CD8+E.苏木精小体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D4.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瓣膜病表现为A.瓣膜断裂B.瓣膜溃疡C.非细菌性疣状赘生物D.细菌性疣状赘生物E.瓣膜穿孔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C非细菌性疣状赘生物(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脏病变。

赘生物由纤维蛋白、坏死细胞碎屑和炎症细胞组成,根部基质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伴炎症细胞浸润,晚期发生机化。

5.对狼疮性肾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形态特征是A.补体沉积B.系膜细胞增生C.电子致密物沉积D.狼疮小体E.免疫球蛋白沉积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D6.下列不符合肾急性细胞型移植排斥反应特点的是A.肾间质水肿B.肾小管变性坏死C.多发生于移植后24小时内D.肾间质内可见大量CD4+、CD8+T细胞E.可出现一定数量的巨噬细胞和浆细胞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C7.狼疮性肾炎中最常见的类型是A.系膜增生型B.局灶型C.膜型D.隐匿型E.弥漫增生型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E8.类风湿小结中不含有A.浆细胞B.多核巨细胞C.淋巴细胞D.纤维素样坏死E.类上皮细胞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B9.关于狼疮小体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A.多呈不规则形B.又称苏木精小体C.抗核抗体攻击白细胞核,由坏死的白细胞核演变而来D.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E.其形态特征为均质的呈苏木精染色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A10.下述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是A.硬皮病B.类风湿关节炎C.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D.结节性多动脉炎E.口眼干燥综合征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C11.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狼疮小体最常见于A.肺B.心C.肾D.肝E.皮肤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C12.与HLA-B27基因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A.强直性脊柱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D.重症肌无力E.类风湿关节炎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A13.有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病变错误的是A.以面部损伤最为常见B.也可累及躯干及四肢C.表皮和真皮处水肿D.小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E.血管周围常有中性粒细胞浸润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E14.结核菌素反应属于A.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B.依赖抗体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C.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D.抗体介导的细胞功能异常E.效应性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E15.介导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反应主要为A.体液免疫为主,细胞免疫为辅B.由细胞免疫介导C.由体液免疫介导D.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E.目前有关机制尚不清楚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C16.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是A.移植后几分钟至24小时B.未经治疗者可发生在移植后数天内,而经免疫抑制治疗者可在数月或数年后突然发生C.移植后6~60天D.移植后90天~1年E.移植后1年以上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B17.一般不出现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异物巨细胞D.免疫母细胞E.浆细胞SSS_SIMPLE_SINA B C D E分值: 1答案:C急性细胞型排斥反应由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所致,因此可见于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具有传递抗原及吞噬功能的单核巨噬细胞。

红斑狼疮病是怎么得的

红斑狼疮病是怎么得的

红斑狼疮病是怎么得的红斑狼疮这个疾病的出现不仅会伤害患者的外在皮肤,影响自身的美观,还会伤害患者朋友的内部器官、系统,那么这个疾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导致红斑狼疮的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0.4%~0.5%的SLE患者的一级或二级亲属患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单卵双生子通患SLE的比率可高达70%(24%~69%),而异卵双生子该比率为2%~9%;目前发现与SLE有关的基因位点有50余个,多为HLAⅡ、Ⅲ类基因,如HLAⅡ类D区的DR2、DR3、DQA1、DQB1和HLAⅢ类基因中C4AQ。

2.性激素本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可诱发或加重SLE。

但证据尚显不足。

3.环境因素及其他紫外线照射可激发或加重LE,可能与其损害角质形成细胞,是DNA发生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或新抗原表达致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相关。

药物如肼苯达嗪、普鲁卡因、甲基多巴、异烟肼、青霉素等均可诱发药物性红斑狼疮。

某些感染(如链球菌、EB病毒等)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红斑狼疮的症状表现盘状红斑狼疮:主要侵犯皮肤,是红斑狼疮中最轻的类型。

少数可有轻度内脏损害,少数病例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

中央色淡,可萎缩、低洼,整个皮损呈盘状(故名盘状红斑狼疮)。

损害主要分布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轮及头皮,少数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黏膜也可受累。

多数患者皮损无自觉症状,但很难完全消退。

新损害可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变,损害疏散对称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损害可融合成蝶形。

盘状皮损在日光暴晒或劳累后加重。

头皮上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脱发。

陈旧性损害偶尔可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临床上较少见,是一种特殊的中间类型。

HLA

HLA

链的基因位点且具有多 态性 , 分别编码 D 、 Q PD 、
作者 简介 : 戴云鸸( 93) 男 , 1 7一 , 农蒙古医学 院微生物免疫学教研室 , 免疫学硕士 , 博士研究生 。 在读
维普资讯

6 ・ 6
Acd a


2 0 Vo .4 02 /2
l 瑚L AⅡ类基 因、 抗原分 子鲒构及 功 能
SNS e 是 由于遗传、 U ,E ) 激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
起机体免疫调节 紊乱所致的一种结缔组织慢性炎 症性疾病 , 也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全身性 自身免疫 性疾病 , 常累及多个器官, 自 以 身抗体的产生、 免疫
复合物的聚集 以及 B淋 巴细胞调节异常为特征。
D DR三 个 亚 区 , Q、 每个 亚 区 都含 有多 个 编 码 aB 、
女患病率增高 , 新生儿狼疮报道也 日趋增加。在美
国. L S E的发病率, 黑人是白人 的 3 , 倍 但非洲黑 人 S E患病率并不高 。中国人的患病率也明显高 L 于其它东方 国家与西方人 , 提示 S E发病有种族 L 遗传性 。 S E系多基 因遗传 。 L 除人类 白细胞抗原 ( l h 】
ma uoyeat e,Ⅱ ) I、 Ⅲ类 抗原 基 因 nl cct i n} A e ng Ⅱ、
与疾病易感性有关外 , 其它基因如细受体 、 免疫
球蛋 白 、 巴因 子 等 基 因也 与 之 有 关 。本 文 就 淋 卜 A Ⅱ类 基 因与 S E的易 感性作 一综述 Ⅱ L
收稿 日期 :0 1 8 2 修 回日期 :0 2 l 2 20 —0 —1 ; 2 0 一O 一 9

要 人 类主要纽织相客性复合体 ( MHC 是 目前人 类所知 最复 杂的基 因系统 , CⅡ类抗原分 子在 免疫 ) MH

住院医师内科Ⅰ阶段:风湿免疫科考试题库

住院医师内科Ⅰ阶段:风湿免疫科考试题库

住院医师内科Ⅰ阶段:风湿免疫科考试题库1、单选(江南博哥)下列哪种补体低下可作为SLE活动的指标之一()A.C3B.C2C.C4D.C6E.CH50答案:A2、单选男性,45岁。

出现鼻塞、流脓涕,咳嗽、痰中带血6个月,有低热,关节痛,胸片见双肺中下肺野有渗出性病灶。

临床疑诊为Wegener 肉芽肿。

下述哪一项检查对患者的诊断有提示性意义()A.D-ANCAB.D-ANCAC.ANAD.嗜酸性粒细胞大于10%E.ESR答案:C3、单选下列关于RA的全身表现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血管炎可发生在任何系统B.类风湿结节可发生在关节部位,与疾病活动无关C.肺纤维化是常见的肺病变D.可有心脏受累,以心包炎最常见E.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答案:B4、单选一女性,14岁,时常感头晕、头痛一年。

有双下肢无力,发凉。

血压150/95mmHg。

腹部闻及血管杂音。

最可能诊断()A.结节性多动脉炎B.颞动脉炎C.韦格纳肉芽钟D.大动脉炎E.多发性肌炎答案:D5、单选 RA最常累及的关节是()A.远端指间关节B.拇指关节C.腰骶关节D.近端指间关节E.髂关节答案:D6、单选不宜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的药物是()A.强的松B.消炎痛C.环磷酰胺E.雷公藤多甙答案:B7、单选关于SLE遗传基因的叙述,错误的说法是()A.SLE是单基因疾病B.特定的自身抗体常与SLE的临床亚型有关C.基因间在某种环境下相互作用,改变了正常免疫耐受性而致病D.HLA的补体基因与SLE的发病相关E.HLA-Ⅱ类基因位点所共有的特定序列与SLE病人中许多自身抗体的产生有关答案:A8、单选狼疮性肾炎一般不表现为()A.轻型肾炎B.急性肾炎C.慢性肾炎D.慢性肾盂肾炎E.肾病综合征答案:D9、单选下列多见于女性的疾病是()A.骨关节炎B.类风湿关节炎C.强直性脊柱炎D.赖特综合征E.痛风答案:B10、单选下列关于风湿病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系统性血管炎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B.RA不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风湿热与RA均属弥漫性结缔组织病D.AS与RA属同一类别E.银屑病关节炎与HLAB27无关,与AS不属同类答案:B11、单选对于腰背痛腰椎活动受限患者诊断AS,正确的是()A.伴HLAB27阳性B.伴骶髂关节炎Ⅲ级C.伴脊柱局部硬化D.伴外周关节炎E.伴眼色素膜炎答案:B12、单选下列关于类风湿因子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必备条件B.是针对变性IgGFc端的自身抗体C.只有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才出现类风湿因子D.是类风湿结节的一种表现E.IgA的免疫复合物13、单选 SLE患者哪个器官的受累与dsDNA的升高相关()A.心脏B.脑C.血液D.肾脏E.皮肤答案:D14、单选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下列哪种药不属于促进缓解药物()A.金诺芬B.环磷酸酰胺C.青霉胺D.保泰松E.磷酸氯喹答案:D15、单选下列哪项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A.掌指关节肿B.腕关节肿C.对称性关节肿D.近端指间关节肿E.远端指间关节肿答案:E16、单选应用阿斯匹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每日3-4次,每次()A.0.6-1.0gB.0.2-0.4gC.0.4-0.8gD.0.8-1.2gE.1.0-2.0g答案:A17、单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包括()A.非甾体抗炎药B.糖皮质激素C.改善病情用药D.生物制剂E.以上都是答案:E18、单选骨关节炎保护关节功能包括()A.减少肌肉力量B.过度负荷C.避免运动D.减轻体重E.加强体育锻炼答案:D19、单选下列对于抗核抗体(ANA)的描述,错误的是()A.ANA是结缔组织病的筛选项目B.ANA阳性就代表结缔组织病存在C.ANA阳性也可见于慢性感染者D.ANA是针对细胞核抗原成分的抗体E.ANA低滴度阳性常无临床意义答案:B20、单选 RA的治疗目的不包括()A.预防本病复发B.减轻关节疼痛C.保持受累关节功能D.防止关节破坏E.控制关节炎的进展答案:A21、单选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无关的因素是()A.环境因素B.遗传因素C.性腺激素D.胰岛素E.生物因素答案:D22、单选对确诊SLE和判断其活动性参考价值最大的抗体是()A.抗RNP抗体B.抗Ro抗体C.抗Sm抗体D.抗核抗体E.抗dsDNA抗体答案:E23、单选对于狼疮性肾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肾脏病变可呈各种病理类型B.常见于青年女性C.肾脏病变均发生于全身性表现之后D.全身性表现以发热、关节痛常见E.典型的蝶型红斑等皮肤损害答案:C24、单选女,38岁,四肢大小关节肿痛10年,X线示双手指关节及腕关节有多处骨质破坏,关节检查仍有多处关节肿痛,脾肋下2cm,质地中等,查WBC:2×109/L,血小板:60×109/L,ESR.70mm/h,尿常规(-),10年来一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全身红斑狼疮的基因类型与治疗反应

全身红斑狼疮的基因类型与治疗反应

全身红斑狼疮的基因类型与治疗反应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人体的皮肤、关节、肾脏、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等多个器官,具有广泛的临床表现和不可预期的病程。

研究表明,红斑狼疮的发病与人体基因型密切相关。

目前已发现大量与红斑狼疮发病有关的遗传因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同时存在的HLA类别II(human leukocyte antigen II,人类白细胞抗原II)基因和IRF5(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5,干扰素调控因子5)基因等。

HLA类别II在抗原呈递和免疫应答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检测对红斑狼疮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IRF5基因则参与了Toll样受体(TLR)通路及其下游信号传递的调控,影响了炎症细胞和机体无菌炎症反应。

由于IRF5基因的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红斑狼疮相关性特别显著,临床上常作为判断红斑狼疮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患者红斑狼疮的基因型不同,治疗反应效果也可能存在差异。

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使得红斑狼疮的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治疗方案包括大剂量的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免疫修饰剂治疗等。

然而,这些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受到患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由于红斑狼疮的病因和病程复杂多样,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个体化的方式。

因此,了解患者基因型与治疗反应间关系的研究将对红斑狼疮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激素治疗是红斑狼疮的一线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患者有效,但同时也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激素药物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对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骨代谢系统等产生明显影响。

根据研究,IRF5基因在激素治疗反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一个研究显示,红斑狼疮患者的IRF5- rs10488631基因内在不敏感性与激素治疗反应较差相关;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IRF5-rs10488631多态性与肾病发生风险有关,但不影响患者的治疗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率异常。推测多个基因在某种条件(环境)下相互作
用改变了正常免疫耐受而致病。
二、环境因素 1.阳光 紫外线使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新抗原暴
露而成为自身抗原。 2.药物,化学试剂、微生物病原体等也可诱发疾病。
三、雌激素 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在更年期前阶段为9:1,儿 童及老人为3:1。
精选ppt课件
3
(5)抗rRNP抗体:血清中出现本抗体代表SLE的活动,同时往往 提示有NP-SLE或其他重要内脏的损害。
精选ppt课件
25
2.抗磷脂抗体 包括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梅毒 血清试验假阳性等对自身不同磷脂成分的自身抗体。结 合其特异的临床表现可诊断是否合并有继发性APS。
• 3.抗组织细胞抗体 抗红细胞膜抗体,现以CoombS试验 测得。抗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减少,抗神经元抗 体多见于NP-SLE。
1)ANA:见于几乎所有的SLE患者,由于它特异性低,它的阳性不能作 为SLE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鉴别。
2)抗dsDNA抗体:诊断SLE的标记抗体之一,多出现在SLE的活动期,抗 dsDNA抗体的含量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精选ppt课件
24
3)抗ENA抗体谱:是一组临床意义不相同的抗体。
(1)抗Sm抗体:诊断51~E的标记抗体之一。特异性99%,但敏 感性仅25%,有助于早期和不典型患者的诊断或回顾性诊断,它 与病情活动性不相关。
精选ppt课件
21
十一、抗磷脂抗体综合(APS)
可以出现在SLE的活动期,其临床表现为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 习惯性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不止一次出现抗磷脂抗体。 SLE患者血清可以出现抗磷脂抗体不一定是APS,APS出现在SLE为继发性 APS。

HLA_DM基因和HLA_DO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_廉佳

HLA_DM基因和HLA_DO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_廉佳
HLA- DM 基因也存在多态性, 但其多态性与其 它的 MHCⅡ类基因有所不同。DM 基因相对保守,其 多态性位点相对较少, 目前已确定的 DMA 和 DMB 等位基因分别为 4 个和 7 个 , 即 DMAW0101- 0104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皮 肤 性 病 学 杂 志 2007 年 第 6 卷 第 1 期
相 对 DM 分 子 , DO 分 子 有 一 个 更 为 严 格 的 细 胞分布。以往认为 B 细胞和胸腺上皮细胞能够表达 HLA- DO 分子, 而单核 /巨嗜细胞系统不表达 DO 分 子。但最近的研究表明, 郎格汉斯细胞以及血液中 某些树突状细胞的一些亚型能够表达 DO 分子[4]。其 表达不能被 γ- 干扰素所诱导, 而主要依靠 CⅡTA 调控; 白介素( IL) - 4 能够对 H2- O 在 B 细胞的表达 起温和的调节作用[3]。 3.2 亚细胞分布和细胞内运输
究进展及与 SLE 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HLA- DM; HLA- DO
中图分类号: R59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0709( 2007) 01- 0054- 03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 ( SLE) 是 一 自 身 免 疫 病 的 “原 型”, 以 B 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增值, 大量的自身抗 体产生, 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 补体降低和多器官 病理性炎症为特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 Ⅱ类分子除了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起作用外, 更 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识别和提呈抗原肽, 进而启动 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从而调节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复 合物的形成。因此, MHCⅡ类分子在 SLE 的发病中 起重要的作用。MHCⅡ类基因与 SLE 的相关性早已 受到很多学者 的 关 注 , 过 去 较 多 的 研 究 是 SLE 与 HLA- DR 基 因 多 态 性 的 联 系 , 最 近 的 研 究 发 现 HLA- DM 和 HLA- DO 基 因 多 态 性 也 与 SLE 相 关 , 但研究较少。故有必要对 HLA- DM 和 HLA- DO 基 因从定位、功能及目前与 SLE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相关性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HLA配型

HLA配型

HLA分型及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第一节HLA简介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1956年Snell等将控制同种组织或肿瘤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的基因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其编码基因的产物包括MHC-I类和MHC-II类抗原。

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机体内各个细胞必须共存与合作,同时又要防止被同一物种的其它个体吞并。

MHC的限制作用可看作为同一个体细胞之间自我识别的暗号。

没有自我识别,每个细胞和每种组织会被隔离而无法维系生命。

在诱发免疫应答过程中,无论是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还是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是T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都涉及细胞间的识别。

即T细胞对细胞表面抗原的反应时,不仅是对抗原识别,而且也必须识别细胞上的MHC分子。

否则,反应就不会产生,这便是MHC的限制作用。

其本质是:T细胞识别抗原要有两种识别,一种是TcR与MHC沟槽中的特异性多肽结合,而此多肽的基序只能与某一型号MHC分子结合,不是与所有MHC分子结合;另一种是TcR识别抗原槽两侧的同种异型部位的α螺旋结构。

由此限制了TcR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递呈的抗原。

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时,若供受体移植抗原不同,尤其是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匹配,将会诱发受体产生明显的移植排斥反应。

虽然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均是主要移植抗原,但这两类抗原在移植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体外实验表明,供受体Ⅱ类分子不同时,供体Ⅱ类抗原能直接刺激受体CD4+T细胞增殖和淋巴因子分泌,即MLR。

这一反应是免疫应答的中心,因为B细胞抗体的生成及CD8+T细胞发育和分化,都有赖于CD4+T细胞的活化以及淋巴因子的分泌。

而Ⅰ类分子不同以及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就会诱发CD8+T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导致移植物的破坏。

总之,MHC Ⅱ类抗原错配启动了免疫应答,而Ⅰ类抗原错配是导致免疫效应阶段被攻击的靶子。

基于二代测序的HLA-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及等位基因丢失防范策略

基于二代测序的HLA-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及等位基因丢失防范策略

基于二代测序的HLA-Ⅱ类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及等位基因丢失防范策略高素青;全湛柔;钟艳平;陈浩;何柳媚;邹红岩;邓志辉【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年(卷),期】2024(32)2【摘要】目的:研究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深圳地区随机健康无关汉族人群HLA-DRB1、DQB1、DQA1、DRB3、DRB4、DRB5、DPA1、DPB1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精确性,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丢失的原因及室内关键质控体系建立策略。

方法:采用Mi Seq DxTM NGS平台对1012例样本完成HLA-II类等位基因分型。

对质控体系软件提示的疑难样本和HLA-DRB1纯合子样本采用PCR-SSOP法或PCR-SBT法进行确认。

结果:检出HLA-DRB1、DRB3、DRB4、DRB5、DQA1、DQB1、DPA1、DPB1等位基因分别有45、7、5、7、17、21、10、27种。

常见等位基因(频率>10%)有HLA-DRB1*09:01(17.09%)、15:01(10.72%);DRB3*02:02(25.99%)、03:01(10.18%);DRB4*01:03(36.46%);DRB5*01:01(15.42%);DQA1*01:02(20.01 %)、03:02(17.19%);DQB1*03:01(19.47%)、03:03(17.98%)、05:02(11.66%)、06:01(10.67%);DPA1*02:02(54.45%)、01:03(31.18%);DPB1*05:01(39.13%)、02:01(16.90%)。

HLA-DRB1和DQB1位点基因频率与中国常见及确认的HLA等位基因表(CWD2.4)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8,P>0.05)。

对NGS检出的94例HLA-DRB1纯合子样本采用PCR-SSOP法进行复检,检出HLA-DRB1位点漏检等位基因1例,通过SBT法确认为漏检DRB1*04:03等位基因,为此建立了本实验室室内质控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的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的系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发布时间:20XX-10-25 作者:谢尚葵冯树芳沈福民摘要目的分析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从基因到临床表达的发病机制。

方法应用PCR-SSOPH技术检测113例确诊SLE病人的DR、DQA1、DQB1等位基因。

结果浆膜炎与DQB1*0601正相关;神经精神症状与DRB1*1501正相关;血肌酐增高与DQB1*0302、DQB1*0401正相关;血尿素氮增高与DQB1*0201负相关;蛋白尿与DQB1*0301、DRB3*0202、DRB3*0301、DRB1*1101负相关;血尿与DQB1*0301、负相关;管型尿与DRB1*0302正相关;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分别与正相关;血小板减少与DRB1*1502和DRB1*1202正相关;淋巴细胞减少与DRB1*0302正相关;C3降低与DQB1*0303正相关,与DQB1*0301负相关;狼疮细胞阳性与DRB1*1501负相关。

结论多个HLA-Ⅱ类等位基因和SLE的临床表达有相关性,国人的SLE 遗传背景与其他人种有所不同。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HLA抗原;多态现象(遗传学);易感性与特异性;等位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与多种HLA等位基因相关。

为深入探讨这些基因或其关联的亚型与SLE临床表达关系,我们引入PCR-SSOPH检测技术,对113例确诊的SLE病人进行HLA-DR、DQ位点等位基因分型,分析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找出重型SLE相关基因。

1 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入选的113例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SLE诊断标准4条或4条以上[1]。

记录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以及有无以下SLE临床表现:蝶型红斑、盘状损害、光敏、口腔溃疡、关节炎、雷诺现象、狼疮发、神经精神症状、浆膜炎、血细胞减少、狼疮肾炎和C3降低(<g/L)等。

标本:外周静脉血5 ml(抗凝)。

实验方法:①基因组DNA的提取:盐析法。

②DNA体外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

共有6对引物,其中AMP-B为DR位点扩增的公用引物。

③地高辛(DIG)—ddUTP3′末端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分型标准:以显著影响生存率的恶性指标作为重型SLE分型标准[2]。

统计学处理:χ2相关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和多项比较校正,以P<为具统计学显著性。

2 结果HLA-Ⅱ类基因分型等位基因分型结果:用12个DQA1探针检出7个亚型,未检出DQA1*0401;用15个DQB1探针检出12个等位基因,未检出DQB1*0504、*0603和*0604;用4个DR2探针检出4个亚型:用4个DR52组探针检出3个亚型,未检出DRB3*0201;用8个DR52相关组探针分出8个亚型。

H-W吻合度检测结果:在HLA-DQA1和DQB1座位上,基因型的期望值与观察值很好吻合,分别P>和P>,说明基因已达到遗传平衡,本组病人可作为可靠的供研究的群体资料。

HLA-Ⅱ类等位基因与SLE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见表1)HLA-DQA1位点等位基因:DQA1*0101与淋巴细胞减少正相关;DQA1*0102与狼疮细胞阳性负相关;DQA1*0501与蛋白尿负相关,Pc(多项比较校正P值)>。

HLA-DQB1位点等位基因:HLA-DQB1*0201与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正相关,与血尿素氮增高负相关;DQB1*0302与血肌酐增高正相关;DQB1*0303与C3降低正相关;DQB1*0401与血肌酐增高正相关;DQB1*0602与发病年龄正相关,均分别P <,Pc>。

DQB1*0301分别与蛋白尿和血尿负相关,分别P<和,分别Pc<和Pc>;与C3降低负相关,分别P<和Pc>。

DQB1*0601与浆膜炎正相关,分别P<,Pc <。

HLA-DR2组等位基因:DRB1*1501与神经精神症状正相关,与狼疮细胞阳性负相关;DRB1*1502与血小板减少正相关,均分别P<,Pc>。

HLA-DR52组等位基因:DRB3*0202与蛋白尿负相关;与蛋白尿和血尿均呈负相关,均分别P<,Pc>。

HLA-DR52相关组等位基因:与淋巴细胞减少和管型尿正相关;DRB1*1101与蛋白尿负相关;DRB1*1202与血小板减少正相关,均P<,Pc>。

表1 HLA-DR和DQ等位基因与SLE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等位基因临床指标N1/N2 N3/N4 χ2值P值Pc值DQA1*0101 淋巴细胞减少10/64 16/49 +>DQA1*0102 狼疮细胞阳性15/25 2/11 ->DQA1*0501 蛋白尿19/69 5/44 ->DQB1*0201 贫血5/51 18/62 +>白细胞减少8/65 15/48 +>尿素氮增高16/51 1/11 ->DQB1*0301 蛋白尿27/69 3/44 1-<血尿29/90 1/23 ->C3降低20/51 9/55 ->DQB1*0302 血肌酐增高7/55 4/7 +>DQB1*0303 C3降低10/51 17/55 +>DQB1*0401 血肌酐增高1/55 2/7 +>DQB1*0601 浆膜炎21/99 8/14 +<DRB1*1501 CNS损害19/99 5/13 +>狼疮细胞阳性11/25 0/11 ->DRB1*1502 血小板减少0/55 6/58 +>DRB3*0202 蛋白尿19/69 3/44 ->DRB3*0301 蛋白尿12/69 2/44 ->血尿14/90 0/23 ->DRB1*0302 淋巴细胞减少1/64 5/49 +>管型尿4/104 2/9 +>DRB1*1101 蛋白尿11/69 1/44 ->DRB1*1202 血小板减少0/55 5/58 +>注:N1:等位基因阳性+临床指标阴性数,N2:临床指标阴性数,N3:等位基因阳性+临床指标阳性数,N4:临床指标阳性数,-:负相关,+:正相关此外,本研究尚发现HLA-Ⅱ类基因与多种自身抗体显著关联,但与性别、蝶型红斑、盘状损害、光敏、口腔溃疡、关节炎、雷诺现象和狼疮发无显著相关。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相互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DQB1*0401和DQB1*0605分别与血肌酐增高和蛋白尿正相关,分别P<。

3 讨论为探讨基因与SLE临床表达关系,找出重型SLE相关基因,我们进一步分析了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

肾脏损害:Fronek等[3]报道DR2与狼疮肾炎相关,还发现稀有等位基因DQB1*0605、*0502与白人、黑人和亚洲人狼疮肾炎显著相关,此相关在亚洲人最显著。

Doherty等[4]报道了对南方中国人SLE的研究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DRw15和DQw1在狼疮肾炎组频率显著增高:与非狼疮肾炎组比,频率无明显增高;王敏等[5]报道,DR2和DR9同时阳性可致狼疮肾炎风险性明显增高;彭学标等[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DR2阳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SLE肾损害相关;但未见分析DR2亚型相关性的报道。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DQB1*0401和DQB1*0302均与血肌酐增高相关;其中DQB1*040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保持显著意义,因此是较为肯定的重型SLE相关基因;此外,单因素分析结果未显示DQB1*0605与肾损害相关,但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与蛋白尿关联;由于DQB1*0605是稀有基因,显然不能用它解释SLE患者如此高的肾炎发生率;推测DQB1*0605与其他更重要的关联基因一起介导狼疮性蛋白尿的发生与发展。

我们的研究未发现单位点DR2等位基因与肾损害关联,它们是否通过与其他基因的组合而致肾炎易感,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资料还显示DQB1*0303与C3降低正相关。

C3在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对肾炎的发生与发展尤为重要,早期C3降低是独立影响SLE病人预后的恶性因素[2]。

因此DQB1*0303是个重要的SLE相关基因,值得进一步探讨它对SLE的标记性。

本研究发现某些等位基因对狼疮肾炎具有保护性,包括DQB1*0201和*0301,分别与血尿素氮和蛋白尿负相关;其中DQB1*0301还与恶性指标C3降低负相关;文献[7]报道DQB1*0301与SLE易感相关,但它可能是中国南方汉族人轻型SLE 相关基因。

此外,DRB3*0202(DRw52b)、*0301(DRw52c)也与蛋白尿负相关。

这与Reveille等[8]报道的美国黑人DRw52b与狼疮肾炎高风险关联相反。

这种差异显然与人种的遗传背景有关。

我们推测DR52组等位基因单独不能决定狼疮肾炎,但它们与重要的狼疮肾炎相关基因呈连锁不平衡,通过组合而呈现不同的功能:与致肾炎基因连锁,功能显示致病性;与保护性基因连锁,显示保护性。

孟炜等[9]报道DQA1*0501是SLE的保护基因,本资料也提示DQA1*0501与狼疮肾炎低风险相关。

这与国外报道DQA1*0501为SLE易感基因不一致。

我们先前生存率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是独立影响SLE病人预后的恶性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多出现管型尿[2]。

但本研究未发现HLA-Ⅱ类基因在男女性之间的分布有差异。

在鼠狼疮,Yaa基因(Y染色体自身免疫反应促进基因)可显著加速狼疮易感鼠发病[10],且狼疮肾炎严重;在人狼疮,是否存在具有类似功能的基因,值得深入探讨。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本研究发现DRB1*1501与SLE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正相关,这在国内外未见有报道。

Reveille等[8]的研究结果提示kb I DQαRFLP 片断与黑人SLE的神经精神症状负相关,并推测具有保护功能的序列在DQα分子链上。

本研究结果未能支持这一论点。

血液系统损害:DQA1*0101与淋巴细胞减少相关,未见其他可比性资料供讨论。

DQB1*0201与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DQB1*0201同时与血尿素氮增高呈强负性关联,表明该基因主要引起血液系统损害。

临床上某些SLE病人以血液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而其他系统损害轻或无,可能与携带DQB1*0201基因型有关。

浆膜炎:本研究结果显示DQB1*0601与浆膜炎正相关,是重型SLE相关基因。

文献[1]报道DQB1*0601是SLE易感基因。

本文研究分析HLA-Ⅱ类基因与狼疮性器官、系统损害的相关性,发现DR 和DQ位点均有多个等位基因与SLE临床指标关联,部分显示易感性,部分显示保护性。

结果对区分SLE临床亚型,早期预测SLE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重型SLE相关基因主要为DQA1*0101、DQB1*0201、DQB1*0302、DQB1*0303、DQB1*0401、DQB1*0601和DRB1*1501,对SLE具有保护性作用的基因包括DQA1*0501、DQB1*0301、DRB3*0202和DRB3*0301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