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及其文化

儒家思想及其文化

2、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
靠个体的努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
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
全靠自已的修行和体悟。 ”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 不同于其它事特的高明高贵之 处和其他事特无法比拟的价值。 “民为邦本”,“民贵君轻”
3、忧患意识与责任承担
“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 妇女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男女不平等,男人可三妻四妾和休妻,女人却要 从一而终,好女不事二夫。“烈女” 女人是男人的私有财产, 毫无社会地位。
思考题:
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哪些是应当 继承的,哪些是必须批判的? 如何认识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行为规范——礼
孟子的礼——“五伦”: 父子(有孝)、 君臣(有忠)、 男女(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中国文化建立在这种“礼”的基础上,礼仪之邦。
2、思想核心——仁
为什么提出“仁”? 春秋末期的社会变动 人与人之间剧烈变化 “礼崩乐坏” 人们失去精神与行为的依托
在中国文化中树立了伦理道德规范 伦理成为评价人的标准 在中国教育史、思想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思想家,更是教育家,儒家注重人格 培养和自我修养。其教育思想影响几千年。 对中国学术发展贡献极大 主要表现在对有限的经书进行无限的开发。
《论语》是巨大思想宝库
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关于礼 过份强调礼制,限制和摧残了人格的尊严和主观能
80年代以来有三种观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主干。 儒家、道家并为中国文化的主干 儒家是官方文化,道家是民间文化。
“入世为儒,出世为道” 成为中国官场一大特征。

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

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

简述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思想理念、道德准则、人伦观念、教育方式和社会价值观等五个方面。

儒家文化的思想理念是其主要内涵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仁爱”、“中庸”和“和谐”等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体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的和谐需要个体的奉献和努力。

儒家文化的道德准则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儒家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观。

儒家道德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关系,强调个体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第三,儒家文化的人伦观念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的重要性,主张“孝悌忠信”等人伦观念。

儒家人伦观念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同时也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社会关系的和谐。

第四,儒家文化的教育方式是其内涵的重要方面之一。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以教化人”、“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

儒家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生应具备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

儒家文化的社会价值观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主张“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等社会价值观。

儒家的社会价值观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社会的和谐需要个体的奉献和努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应提供公平正义和人道关怀。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思想理念、道德准则、人伦观念、教育方式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儒家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的内涵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只有通过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

儒家文化简介

儒家文化简介

儒家文化简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先秦时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家庭伦理、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列表:1. 仁爱观念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相尊重。

儒家思想认为,“仁者爱人,爱人者自爱”,这种仁爱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道德观念。

2.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提高。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的优美秩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努力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3. 家庭观念儒家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认为家庭是个体修身的基础,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4. 教育观念儒家文化中的教育观念非常严谨,认为教育是成才的必要手段。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认为教育是人类自我进步的基石。

5. 学术思想儒家学术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思想是文化、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6. 政治理念儒家文化在政治上提出了许多观点,例如君臣关系、权利和义务、治理能力和道德标准等方面。

儒家思想认为,政治权力是制约和保障社会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善用政治权力,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平公正。

总之,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和实践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相尊重。

儒家文化也注重社会秩序、家庭观念、教育观念、学术思想、政治理念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念。

儒家文化三大德治原则

儒家文化三大德治原则

儒家文化三大德治原则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提倡德治社会。

儒家文化中有三大德治原则,即仁、义和礼。

首先,仁是儒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德治原则之一、仁是一种关爱他人、以利他人为己任的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学会发扬仁心,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在与他人相处中表现出友爱、宽容和关怀之心。

仁德具有普适性和包容性,儒家追求的是以仁德引领社会秩序,使之和谐稳定。

仁心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其次,义也是儒家德治的重要原则之一、义是指人们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追求,是一种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儒家推崇的义包括个人追求公义、社会公正和社会贡献。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遵循义的精神,人们才能在相互之间建立起公正、诚信和信任的关系。

有了义的指导,社会才能发展成为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最后,礼是儒家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德治原则。

礼是一套规范与仪式,帮助人们建立起互相尊重、自律和谦逊的品质。

儒家认为,人应该按照礼仪规范行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

礼仪文化在儒家思想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对方,减少冲突和误解。

同时,礼也是一种对上对下、长幼尊重的表达,通过礼来建立起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这三大德治原则在儒家文化中互为补充,共同推动了德治社会的建设。

仁以人为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共融;义强调公共利益和奉献精神,追求社会公正和发展;礼则强调互相尊重、自律和谦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谐相处。

实施德治需要人们按照仁、义、礼的原则去行动,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意识。

在个人层面,人们应该注重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以善于德为中心,去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积极追求道德高尚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层面,人们应该尊重他人,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总之,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和礼是德治社会的重要原则。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有 助于企业平衡各方利益,实 现可持续发展。
儒家文化注重诚信和仁爱, 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
道德和社会责任。
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这 对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 有重要启示。
儒家文化强调学习和创新, 有助于企业不断更新知识和
创新商业模式。
儒家文化对现代政治治理的启示
04
儒家文化的思想体 系
THEME TEMPLATE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文化的思想 体系强调个人修 养和道德品质的 修炼,认为这是 实现家庭和睦和 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修身齐家, 人们可以进一步 实现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即建立 和谐的社会秩序 和政治制度。
儒家文化认为, 个人的道德品质 和社会责任是相 互关联的,每个 人都应该为社会 做出贡献,为实 现天下太平而努 力。
儒家文化对东亚 各国教育体系的 影响
儒家文化对东亚 各国文学艺术的 影响
当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与影响 儒家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与表达
儒家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
儒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适度原则与平衡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 中庸之道强调 适度原则,主 张在行为处事 中寻求平衡, 避免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是儒 家思想的核心 之一,它提倡 在追求个人和 社会的和谐发 展时,要遵循 适度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 人们在处理人 际关系时,要 保持平衡和谐, 避免偏激和极 端,以达到整 体上的最优效
中国古代儒家 文化与思想体 系

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

5、信的观念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 为政》 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 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宪问》)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里 仁》)
2、义的观念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 。( 仁》) , 义者宜也” 中庸》 “义者宜也”。( 《中庸》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 上》) 行而宜之之为义” 韩愈《原道》 行而宜之之为义”(韩愈《原道》)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 不在正人。 春秋繁露·仁义法 仁义法》 不在正人。”(董仲舒 《春秋繁露 仁义法》)
仁礼一体和“以礼为体,以法为用” 仁礼一体和“以礼为体,以法为用”构成分 层践行的礼法体系,超越社会形态、 层践行的礼法体系,超越社会形态、超越阶 级形态的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级形态的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永久和谐的科 学完善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方略。 学完善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方略。 “内圣外王”涵盖了“塑造人”的理论和 内圣外王”涵盖了“塑造人” 塑造人群(含人群、社会和国家、世界) “塑造人群(含人群、社会和国家、世界)” 的理论两个方面, 的理论两个方面,事实上也就是涵盖了整个 社会学的全部领域。 社会学的全部领域。
物格而后知至” 就是说外物在人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位置, 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外物在人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位置, 就是说外物在人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位置 亦即破除了外物在人内心的不正确位置(王阳明所谓“ 亦即破除了外物在人内心的不正确位置(王阳明所谓“破心 中贼”),使人的内心能够不接受外物的不正确或不正当的 中贼”),使人的内心能够不接受外物的不正确或不正当的 诱导和诱惑,这样人的良知就会显现。 诱导和诱惑,这样人的良知就会显现。 就是说人的良知显现出来以后, “知至而后意诚”——就是说人的良知显现出来以后,自然 知至而后意诚” 就是说人的良知显现出来以后 就会坚定自己修学圣贤之道的决心, 就会坚定自己修学圣贤之道的决心,而不会只是做样子给别 人看,自欺欺人。 人看,自欺欺人。 意诚而后心正”——就是说人有了坚定的决心以后 就是说人有了坚定的决心以后, “意诚而后心正”——就是说人有了坚定的决心以后,自然 就会对修学圣贤之道过程中的任何困难,都可以“ 就会对修学圣贤之道过程中的任何困难,都可以“不忿 ”“不恐惧”“不忧患 不恐惧”“不忧患” 懥”“不恐惧”“不忧患”,对任何可能导致自己放弃修学 圣贤之道的东西, 不好乐” 圣贤之道的东西,都“不好乐”。 就是说人有了“ ”“不恐 “心正而后身修”——就是说人有了“不忿懥”“不恐 心正而后身修” 就是说人有了 不忿懥”“ ”“不忧患”“不好乐 之心,不受任何干扰之后, 不忧患”“不好乐” 惧”“不忧患”“不好乐”之心,不受任何干扰之后,就会 自觉的将圣贤之道贯彻于自己的一切行为之中, 自觉的将圣贤之道贯彻于自己的一切行为之中,并使自己成 为圣贤一样的人,最终实现“身修”的目的。 为圣贤一样的人,最终实现“身修”的目的。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

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孔孟及儒家文化简介一、孔子及其思想1、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2、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孔子所谓的“仁”是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基础,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原则的。

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复“礼”,推行礼治和德治。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说:“自行束惰,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在哲学方面,孔子提倡中庸之道。

他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3、孔子弟子简介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冉求——鲁国人,字子有,小孔子二十九岁。

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

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

好勇力,性亢直,曾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

孔子容而爱之。

以政事闻名。

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酱。

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

口才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

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

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

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儒家文化
NEXT
儒家文化的未来发展
此外,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 有益的启示。例如,儒家文化强 调爱护环境和资源、不乱扔垃圾、 不捕杀野生动物等行为规范,这 些规范可以促进人们对环境的尊 重和保护,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 坏和污染
最后,儒家文化强调制度建设对 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儒家文 化的视角下,良好的制度是实现 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因此,儒 家文化倡导在制度建设上要注重 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确 保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 儒家文化也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 中的责任和作用,这为当代政府 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提供了有益 的启示
儒家文化的国际影响
总之,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 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研究儒家 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儒家文化与现代科技
尽管儒家文化起源于古代,但它的精神和价值观对现代科技发展也有 深远的影响。例如,儒家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科技发展 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现代科技产品和服务,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等,都在设计和应用中注重人类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儒家文化强调 的道德和伦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例如, 在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等领域,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生命和尊严得到了 尊重和保护
儒家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 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其中 ,"仁"是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关 爱和尊重;"义"是指做人的准则 ,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礼" 是指人际关系的礼仪和规矩;" 智"是指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 信"是指诚信和社会责任。这些 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 意义

儒家文化与儒家的管理思想汇总

儒家文化与儒家的管理思想汇总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比起来谁好一些 ,孔子评论说:子张做事总做过头,而子 夏呢又总是做不到位。子贡追问那子张是 不是比子夏好呢,孔子明确回答:“过犹 不及”(《论语·先进》)。 孔子认为过头和不足一样不好,必须要把 握度,也就是体现中庸之道。在一系列关 于为官从政治家治国的言论中,我们时时 都能找到这种强调度的理念和方法。
2.忠和恕



仁的具体的实践方法:这就是忠、恕 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 达而达人。”(《雍也》), 《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坐在厅堂,曾参 经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以一 个核心的线索贯穿下来的啊。“参乎!吾 道一以贯之。”曾参说:是的。 同学问曾参:老师说什么?曾参回答说: 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两个字。


孔子总结了历代圣明君主治国的道理,重 在宽厚、诚信、勤敏、公允。 即:“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 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 曰》)
3.治国的基本方法




“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 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同时要重 视富国,教育民众。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 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强调要治理好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首先要让他们 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孔子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颜渊请教老师怎样治 理国家,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 殆。”
4.治国的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给力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给力版)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取百家,与孔孟不完全一致,但却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1)西汉初年,统治者一直奉黄老之学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俱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无为而治适应。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原因:黄老政治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

理学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宋明理学两大流派①程朱理学:对理学的发展起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程颐,南宋时的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时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②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思想核心分别是"心即理"和"致良知"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1)"异端"思想家李贽①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③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①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第一讲儒学的形成及早期儒家思想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二)《六经》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它是用散文写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1)典政治法律、祭祀制度;(2)训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3)“誓”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4)“命”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

3、《礼经》简称《礼》也称《仪礼》。

儒家经典之一。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七十篇,近七万字。

《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儒家文化介绍中国儒家文化是指由儒家思想家所倡导和传承的一系列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的起源、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在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起源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由孔子所创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受到后续儒家学派的影响,包括孟子、荀子、程子等。

儒家思想通过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等传世文献得以传承下来。

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追求。

仁爱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关怀,提倡善待他人并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情、友情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的。

孝顺孝顺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孝顺强调尊敬和孝敬父母,以及对长辈的尊重和照顾。

孝顺被视为个人品格和道德修养的重要体现。

礼仪儒家文化注重礼仪的观念和实践。

礼仪蕴含了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强调人们应该尊重他人、谦虚有礼和遵守社会的规范。

通过礼仪,人们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影响和传承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亚洲其他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政治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君主政治和德治理念,提倡君主应该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统治者的政治理论基础,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制定和施行。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和现代政治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内容,儒家学校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即使在现代,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命脉。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之一,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关系是一种最重要的关系,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信任。

人们应该努力做到自己的职责以及自己的义务,同时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利益,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利益而努力,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在儒家思想中,孝顺是一种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价值,孝顺的意义是指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和照顾。

儒家思想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和睦的基础,个人的起点和道德的基石。

儒家思想的去政治化使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普世性的素质,使儒家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延续发扬。

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固本培元,即认为人本于天。

诚信、谦虚、实事求是、敬业尽责等都是儒家思想的原则。

儒家思想更加强调实践应用,注重实干、注重职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

儒家文化是通过文字、语言、行为习惯、节日等多方面表达的。

如孔子的著作《论语》中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孟子著作的《孟子》则表达了关于仁的思考和值得借鉴的智慧;《大学》和《中庸》则重要地阐述了"中和"的思想。

儒家文化还体现在了礼仪文化上。

中国传统的五经之一,毛诗就是用经典的词句来表达举止的准则,为后人的表现行为、思想情感、交往与沟通、礼貌、善良潜藏着丰富的启示和提炼出来的礼仪规范。

儒家文化还通过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表达。

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无论历史还是十分盛行的时代,都被视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背后蕴含着人文、自然、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和层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文化及其所表达的价值是中国社会构成物、文化活动、节庆、学科、修身养性的诸多维度之一,也就是一个古老但永恒的灵魂。

总之,儒家思想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最为精华的部分之一,它使得中国人保持了对人际关系和礼仪、慈悲为本的关注,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学说和思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和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混乱和动荡的状态,诸侯互相之间争斗不休。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学派应运而生,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认为仁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相尊重,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

孟子提出“性善”的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只有受到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会走向邪恶。

他提倡教育和教化的作用,强调人们需要接受正确的教育,才能成为道德良好的人。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提倡礼教的作用,强调外在的规范和批判,使人们能够在固定的道德准则下行事,实现社会的稳定。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致力于营造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

同时,儒家思想还从一个学派的意义上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汉代以后,儒学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出现了一批具有理论贡献的儒家学者。

这些学者致力于将儒学的思想体系完善和发展,如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理学家郑玄经过对《小学》、《论语》等经典文献的整理和注解,使儒家的思想更加清晰和系统。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道和王道,提倡仁政,通过实践导致了一些极具影响的政治家如汉武帝、狄君、范雎等的出现。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尊重传统和文化的继承,以及对人类尊严、民族尊严的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贡献。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之后的漫长历史中,以其独特的价值和自我完备的体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课程总结

儒家思想文化课程总结

儒家思想文化课程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其核心理念是“仁”,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优越性。

这学期我选修了儒家思想文化课程,通过学习和讨论,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在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道关系。

在儒家的思想中,家庭是社会基础的单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谐和互助。

同时,儒家也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认为友谊是人生重要的价值。

此外,师道关系也被视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环,强调师德和传道授业的责任。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意识到要维护好自己的家庭,与亲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

其次,在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个人的道德修养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通过修身,个人能够实现自我完善,自律和自制,做到心态平和、不动于色,以及身体力行地践行道德准则。

学习儒家思想让我意识到要注重自己的道德和品德修养,努力实现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学习儒家思想也让我认识到儒家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人格和才能,能够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教育观强调教育的社会性,认为教育是社会整体要素之一,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理解到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应该珍惜机会去接受优质的教育,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文化课程,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优越性;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人格和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儒家文化观

儒家文化观

儒家文化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下是对儒家文化的具体解读:首先,儒家文化强调“仁”的观念。

仁是指关爱和同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反对自私自利的行为。

其次,儒家文化强调“义”的观念。

义是指做人的原则和道德责任。

在儒家思想中,义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础。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做人要正直、公正,反对不义之举。

第三,儒家文化强调“礼”的观念。

礼是指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和仪式。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手段。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遵守礼仪、尊重传统,反对混乱和无序。

第四,儒家文化强调“智”的观念。

智是指知识和智慧。

在儒家思想中,智是实现个人完善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学习和思考,反对愚昧无知。

最后,儒家文化强调“信”的观念。

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在儒家思想中,信是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基础。

因此,儒家文化提倡做人要守信、讲信用,反对欺诈和不守信。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观念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儒家文化的完整体系。

这一体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儒家文化也具有普世价值,其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和繁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人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遵循社会秩序和礼仪规范;在职业生活中,人们应该诚实守信、尽职尽责,追求卓越和进步;在个人生活中,人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知识智慧的提升,培养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因此,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文化思想总结

儒家文化思想总结

儒家文化思想总结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社会秩序、道德伦理等方面,强调人的自律和修养,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下面将对儒家文化思想进行总结。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伦道德。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他人,谦虚有礼,重视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

儒家认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幸福感的基础。

儒家思想提倡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即要对他人怀有爱心和同情心,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善良的品质和行为影响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儒家对家庭伦理也有着重要的思考。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儒家强调家庭的道德教育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注重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亲属关系的和睦与互助。

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应当尊敬和孝顺父母,维护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儒家还提倡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强调男女之间的互补和相互支持。

这些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植根,对于传承家庭传统、传递爱和关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关系。

儒家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负责任地领导国家,臣民则要忠诚、敬畏地侍奉君主。

儒家强调君主应当实施仁政,关心百姓,使他们得到尊重和幸福。

儒家还认为,政治权力是一种责任,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身教和善治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儒家强调臣民有义务和责任为国家做出贡献,传承正统文化,维持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还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觉醒。

儒家认为,每个个人都应该通过学习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爱学习、好问、自省自重,追求道德完善与自我实现。

儒家思想主张人的教育应当注重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感,培养每个人的个人修养、自律和责任感,使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儒家文化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也对其他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扎根,被广泛接受,并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文化教育

儒家文化教育

儒家文化教育是指基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人的修养、道德伦理、家庭伦理以及社会秩序。

儒家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以下是儒家文化教育的一些重要特点和内容:1. 仁爱教育:-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仁",即仁爱、仁慈。

儒家文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 道德伦理:-儒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通过经典文化的教育,传授儒家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原则,引导学生在面对道德选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3. 家庭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伦理,教育强调家庭是培养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学生被教导如何尊重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并在家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 文学经典:-儒家文化教育依托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化,深入理解儒家思想,并从中汲取道德智慧。

5. 礼仪教育:-儒家强调礼仪的重要性,教育内容包括言辞、举止、仪态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学生通过学习和模仿来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

6. 社会责任感:-儒家文化教育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学生被教导要有社会责任感,关心公共事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7. 学而优则仕:-儒家文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并希望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文化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古代和封建社会。

然而,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产生影响,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仍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文化术语

儒家文化术语

儒家文化术语
1. 仁: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代表人心中的良知和善良的品质,强调个人应该以仁爱为基础来与他人相处。

2. 礼:指社会规范和仪式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3. 忠:忠诚和诚实的品质,在儒家文化中被认为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

4. 孝: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被视为儒家伦理中最基本的美德。

5. 悌:指兄长对弟弟的关爱和顾念,表现出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睦。

6. 勤:指勤奋努力的品质,强调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来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7. 诚:指真诚和诚实的品质,儒家强调通过真实的态度和行为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关系。

8. 和:和谐的状态和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和谅解。

9. 知:指学识和智慧的品质,鼓励人们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和理解世界。

10. 理:指道义和理性的原则,儒家主张通过理性思考和道德指导来指导人的行为和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儒学的形成及早期儒家思想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二)《六经》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它是用散文写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1)典政治法律、祭祀制度;(2)训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3)“誓”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4)“命”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

3、《礼经》简称《礼》也称《仪礼》。

儒家经典之一。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七十篇,近七万字。

《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4、《乐》,已经佚失。

艺术人生-张国荣.rm5、《易经》又称“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

在中国人心目中,《易经》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上古奇书。

《易经》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它通过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

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存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的精神所在。

6、《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西周末年以来各诸侯国的档案文件。

我们现在所见的“春秋”,是经孔子整理过、记载以鲁国活动为主线的各国往来的史实。

孔子用鲁国史官所记春秋,编成儒家经典的《春秋》,目的在于正名分,对史实人物有褒有贬,史称“春秋笔法”。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一)仁、礼学说1、仁:仁这一概念,早在孔子以前就已经提出了,大体上,春秋前期人们把亲敬尊长、爱抚众庶、忠于君主等行为都看作是仁的表现。

孔子对于仁的理解,基本上继承了这些认识,并且在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成了系统的仁学。

孔子的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涵:(1)爱人为仁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特别是对于居于统治地位的等级来说,爱人尤其重要。

孔子试图以仁爱为根本,建立其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伦理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2)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一为“克己”,二为“复礼”,复礼是遵守礼的约束的意思。

克己复礼,所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的自觉。

即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

如何做到仁爱?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慧。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慧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3)孝梯和忠恕孝梯是仁的根本,而忠恕则是行仁的方法。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忠恕:诚实待人和宽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和孝梯,要求人们能够善事尊长,在社会上能够推诚待人,“与人忠”,这样,忠恕和孝梯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而且也是衡量仁与不仁的标准。

2、礼何谓“礼”?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礼是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广义上的礼,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文化规范。

孔子对于礼的理解也大体上在这一范围之内。

(1)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礼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

在家庭内部,孔子把事亲尽孝解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在君臣之际,孔子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总之,礼可以规范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3、仁与礼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1)仁的道德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

(2)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

(3)从本质上说,仁、仁爱关系礼、政治等级关系(二)德治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政策、法令来管理,用刑罚来整治,百姓虽可暂免于犯罪,却缺乏耻辱之心;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乐制度来规范,百姓不但有了耻辱之心,而且可使百姓自觉纠正错误。

”1、礼治(1)孔子主张专制国家尽可能地保留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礼仪形式。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2)孔子认为实行礼治,仅仅有礼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以礼让为国。

2、正名在孔子看来,在秩序优良的社会里,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谨于职守,每一个等级都应该做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应的事情。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正名的基本内容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举贤才4、实行平均主义政策“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其主观愿望是尽可能地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2)孔子主张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就是使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5、愚民政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愚民政策的理论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上的差别。

他把人简单地分为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三)人生哲学(1)孔子特别强调克己忍让的精神,认为让是最高尚的道德的具体体现。

即使对于政治权力,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以让为先。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2)内省: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在道德层面上检讨自己,才能与人相处。

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应时时刻刻地反省自身的道德品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克己与内省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君子无所争”。

三、孔子在中国儒学史与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孔子是一位中国古代人格完满发展的圣人;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家。

他对于中国文化给予以巨大的影响;而且这影响曾经涉及到东亚的其他国家。

”(一)奠定了儒学的理论基础1、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学者,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孔子整理的《六经》,成为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历史文献学家。

3、孔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有完备、系统理论的伟大的思想家。

4、孔子周游列国,把儒学种子撒向诸侯国家,他是第一个进行广泛文化交流的学者。

(二)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1、孔子与老子学说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

2、孔学所表现的政治伦理与实践理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受孔学影响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心态与性格特征。

4、孔学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改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第二讲战国时期儒家的分化,儒学经孟子阐扬更加理论化(一)孟子的生平孟子,名轲,邹人(今山东人)。

授业于子思的门人。

孟子的一生以阐扬孔子学说为己任。

孟子在政治上也曾有过远大抱负,但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先后在齐鲁做过卿,但时间都很短。

后来,到了大梁,见魏惠王,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是始终没有为各国统治者所用。

后来隐退,与他的学生等人作《孟子》七篇。

(二)孟子思想1、性善论(1)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2)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

(3)人性论的基本内容:理和义,理和义的表现形式就是敬长和爱亲。

2、仁政学说(1)孟子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

但是更强调人的道德自觉。

(2)施行仁政的条件: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

(3)施行仁政的具体设想:第一,制民之产;主要目的是使民众能够有恒产,有恒产然后有恒心。

为此,孟子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恢复井田制。

第二,平均赋税; 第三,保护工商业。

3、历史观孟子的历史观是唯心的。

主要表现在第一,用仁爱的观念解释历史。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第二,没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三、荀子对儒、道、法各派思想的整合与超越(一)荀子生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

赵国人其生卒年不详,稍晚于孟子。

一生游历了齐、燕、秦、楚等国。

著有《荀子》。

(二)荀子思想1、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恶,他把这种恶的本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述:第一,人的感官欲望。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荀子性恶》第二,权势欲望。

首先,荀子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而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政治权力,因此,每一个人都有根植于荣辱心理的权势欲望。

其次,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

”再次,化性起伪要依靠的四种力量:一是“立君上之执(势)以临之”,二是“明礼义以化之”,三是“起法正以治之”,四是“重刑罚以禁之”。

——《荀子性恶》2、荀子的礼治主张(1)关于礼的起源“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

”荀子指出在礼的产生过程中,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