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共68页PPT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型化、个人化和分散化 ★趋同论与“知识即权力”
4、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大趋势”
归纳了美国未来的十大趋势。其中最根本 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已经转变成信息社会。
5、 评述:
ⅰ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忽略了生 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作用,得到了“趋 同论”的观点。
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 社会的划分有着积极意义。
经
济
B
A强
知识与创新: 从传统观点到现代认识
1 知识流的传统观点
研究与发展、技术创新之间的线性模式,即知识从研究流 向应用、再流向开发(三阶段): 新设想、新发明产生的过程。此间最主要的是R&D。 从设想变成产品。其间仍有大量研发、发明创造活动, 还包括工程设计、生产制造、金融、市场销售等。是科 技与经济结合得以最大实现的过程. 技术走向市场的过程.技术对经济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 过市场实现的。涉及到市场的调研,销售活动。
位 ⅲ“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
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依据 ⅳ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技术
评估占主要地位 ⅴ各种决策的都通过“智能技术”
3、阿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 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群体化、标准化、
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 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化、多样化、
中上水平 (100≤I<150)
海南(127.64) 辽宁(126.69) 浙江(122.71)
中下水平(75≤I<100) 山东(82.05) 河北(75.69)
低水平(I<75)
广西(50.88)
吉林(99.53) 湖北(92.18) 黑龙江(84.63) 湖南(69.72) 山西(64.27) 河南(63.74) 江西(61.04) 安徽(56.59) 内蒙古(56.59)
ⅲ所提出的问题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走向知识社会
知识社会: ⅰ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新型关系是知识
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ⅱ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与知识领域的进
步。 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这个社会是知识社会,
它的经济基础是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中 知识是各种生产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
1. 知识差距与发展瓶颈
基础:物理学革命、信息论、基因理论、 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利用
先导:电子信息技术 基础: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 支柱:新能源技术 其他: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环境技术、
空间技术、海洋技术
二、新的社会思潮
1、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 知识产业: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
宁夏(低) 青海(低) 四川(低) 云南(低) 新疆(中上) 贵州(极低) 甘肃(低) 安徽(低) 河南(低) 湖南(中下) 江西(低) 西藏(低) 广西(低)
知识资源丰裕程度 中下水平 中上水平
高水平
黑龙江(中 上)
陕西(低) 河北(中上) 山东(中上) 吉林(中下)
辽宁(中上)
湖北(中下)
海南(中下) 浙江(高)
34
资本
wk.baidu.com
0. 5
15
劳动
0. 6
19
土地
0. 0
0
总要素生产率
2.1
66
教育
0. 6
19
知识和其他
1.5
47
要素的进步
来源:F﹒F﹒丹尼森﹒美国生产增长的中断﹒见:经济学杂志﹒1983,(3)
图1.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高水平(I≥150)
北京(606.05) 上海(529.03) 天津(283.70) 广东(212.74) 福建(156.48) 江苏(154.55)
社会革命:社会制度的飞跃,引起社会经 济形态的飞跃(狭义)
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 思想的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广义)
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的、反馈式 的关系。
技术革命是核心,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 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社会革命 是它的深化和发展
2、 现代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群的 兴起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差 距。
有关学者关于“中国不同地区知识差距与经济实 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一个例证
知识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48-1981 年)
作出贡献的要素
要素对实际 GNP 增长的贡献
百分点(每年)
占总体的百分比
实际 GNP
3.2
100
投入的贡献
1. 1
北京(高) 天津(高) 广东(高) 江苏(高) 福建(高) 上海(极高)
图3.中国各地区科技、经济实力分布
科 技 A强
北京
广东、上 海、江苏
B
湖北, 四川
C
陕西
湖南, 吉林
河南、 黑龙江
重庆、
安徽、广西、
D
内蒙古
山西、江西、
、甘肃
云南、新疆
海南、
E
贵州、 宁夏、
青海、
西藏
E
D
C
辽宁
山东、 浙江
福建、天 津、河北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 会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 阶段
一、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科学革命:人类认识世界上的飞跃,引起
思想观念的变革 技术革命:人类改造世界上的飞跃,带来
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 产业革命: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上的飞跃,
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上的改变
备和信息服务 1947-1958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速度递
增。 1959年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占劳动者总量的31.6% 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GNP)总值的29%来自知
识产业
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点: ⅰ产品生产经济——→服务性经济 ⅱ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经验研究,例如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 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 其余的70%以上要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 (TFP)的无形因素(Easterly,Levine,Prichehett, 2019)
陕西(88.05)
新疆(65.85) 重庆(63.71) 甘肃(58.32) 宁夏(58.32) 四川(51.49) 云南(48.75) 青海(44.18) 贵州(38.32) 西藏(31.99)
图2.中国各地区资源与知识资源状况
丰富
矿
产 资
一般
源
丰 裕
不足
程
度
匮乏
低水平
山西(中下) 内蒙古(中下)
4、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大趋势”
归纳了美国未来的十大趋势。其中最根本 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已经转变成信息社会。
5、 评述:
ⅰ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忽略了生 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作用,得到了“趋 同论”的观点。
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 社会的划分有着积极意义。
经
济
B
A强
知识与创新: 从传统观点到现代认识
1 知识流的传统观点
研究与发展、技术创新之间的线性模式,即知识从研究流 向应用、再流向开发(三阶段): 新设想、新发明产生的过程。此间最主要的是R&D。 从设想变成产品。其间仍有大量研发、发明创造活动, 还包括工程设计、生产制造、金融、市场销售等。是科 技与经济结合得以最大实现的过程. 技术走向市场的过程.技术对经济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 过市场实现的。涉及到市场的调研,销售活动。
位 ⅲ“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
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依据 ⅳ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技术
评估占主要地位 ⅴ各种决策的都通过“智能技术”
3、阿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农业社会 第二次浪潮:工业社会:群体化、标准化、
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 第三次浪潮:信息社会:知识化、多样化、
中上水平 (100≤I<150)
海南(127.64) 辽宁(126.69) 浙江(122.71)
中下水平(75≤I<100) 山东(82.05) 河北(75.69)
低水平(I<75)
广西(50.88)
吉林(99.53) 湖北(92.18) 黑龙江(84.63) 湖南(69.72) 山西(64.27) 河南(63.74) 江西(61.04) 安徽(56.59) 内蒙古(56.59)
ⅲ所提出的问题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走向知识社会
知识社会: ⅰ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新型关系是知识
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ⅱ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与知识领域的进
步。 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这个社会是知识社会,
它的经济基础是知识经济。在知识经济中 知识是各种生产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
1. 知识差距与发展瓶颈
基础:物理学革命、信息论、基因理论、 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利用
先导:电子信息技术 基础: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 支柱:新能源技术 其他: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环境技术、
空间技术、海洋技术
二、新的社会思潮
1、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 知识产业: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
宁夏(低) 青海(低) 四川(低) 云南(低) 新疆(中上) 贵州(极低) 甘肃(低) 安徽(低) 河南(低) 湖南(中下) 江西(低) 西藏(低) 广西(低)
知识资源丰裕程度 中下水平 中上水平
高水平
黑龙江(中 上)
陕西(低) 河北(中上) 山东(中上) 吉林(中下)
辽宁(中上)
湖北(中下)
海南(中下) 浙江(高)
34
资本
wk.baidu.com
0. 5
15
劳动
0. 6
19
土地
0. 0
0
总要素生产率
2.1
66
教育
0. 6
19
知识和其他
1.5
47
要素的进步
来源:F﹒F﹒丹尼森﹒美国生产增长的中断﹒见:经济学杂志﹒1983,(3)
图1.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高水平(I≥150)
北京(606.05) 上海(529.03) 天津(283.70) 广东(212.74) 福建(156.48) 江苏(154.55)
社会革命:社会制度的飞跃,引起社会经 济形态的飞跃(狭义)
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 思想的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广义)
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的、反馈式 的关系。
技术革命是核心,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 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社会革命 是它的深化和发展
2、 现代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群的 兴起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差 距。
有关学者关于“中国不同地区知识差距与经济实 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一个例证
知识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48-1981 年)
作出贡献的要素
要素对实际 GNP 增长的贡献
百分点(每年)
占总体的百分比
实际 GNP
3.2
100
投入的贡献
1. 1
北京(高) 天津(高) 广东(高) 江苏(高) 福建(高) 上海(极高)
图3.中国各地区科技、经济实力分布
科 技 A强
北京
广东、上 海、江苏
B
湖北, 四川
C
陕西
湖南, 吉林
河南、 黑龙江
重庆、
安徽、广西、
D
内蒙古
山西、江西、
、甘肃
云南、新疆
海南、
E
贵州、 宁夏、
青海、
西藏
E
D
C
辽宁
山东、 浙江
福建、天 津、河北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和社 会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 阶段
一、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科学革命:人类认识世界上的飞跃,引起
思想观念的变革 技术革命:人类改造世界上的飞跃,带来
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 产业革命: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上的飞跃,
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上的改变
备和信息服务 1947-1958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速度递
增。 1959年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占劳动者总量的31.6% 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GNP)总值的29%来自知
识产业
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点: ⅰ产品生产经济——→服务性经济 ⅱ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经验研究,例如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 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 其余的70%以上要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 (TFP)的无形因素(Easterly,Levine,Prichehett, 2019)
陕西(88.05)
新疆(65.85) 重庆(63.71) 甘肃(58.32) 宁夏(58.32) 四川(51.49) 云南(48.75) 青海(44.18) 贵州(38.32) 西藏(31.99)
图2.中国各地区资源与知识资源状况
丰富
矿
产 资
一般
源
丰 裕
不足
程
度
匮乏
低水平
山西(中下) 内蒙古(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