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5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7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目标解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2.通过绘图分析,能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
知识回顾为什么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北半球反而是冬季,而位于远日点时北半球是冬季?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为什么会变化? 学习知识1、阅读教材P16 内容,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并图示说明。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 。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叫做 。
2、读如下表格,你能否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北极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南极圈南极夏至日 23026´46052´ 900 66034´43008´ 00冬至日 0043008´66034´90046052 23026´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如下关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1、 结合前面所学,借助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讨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由于 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作 运动,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也不断在随之变化。
纬度 正 午 太 阳 高度 节气20o 40o6181224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运用知识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是( )A.昼夜交替B.地方时C.太阳高度的日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某南极科学考察队于冬至日测得一天中的太阳高度如下图,且太阳高度最大时,北京时间为0点,则该地的地理坐标为( )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A. (43°26´N ,60°E)B. (63°26´S ,60°W)C. (43°26´S ,60°E)D. (63°26´N ,60°W) ◆自主探究二: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如何变化? 学习知识1、阅读教材P16 1-3-6“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分析这两天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和图形进行表达;3. 掌握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在地理位置确定中的应用;4. 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地球运动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5. 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分类、制图方法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理解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及其应用;3.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2. 理解地图的制图方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由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地球形状和结构通过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包括地球的球形和其内部结构的层次性,让学生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地球经纬度讲解地球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包括地理位置的确定、经纬度的表达方式等,并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经纬度的运用。
(3)地球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以及由此引起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等地理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知识运用(1)地球仪的使用通过给学生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球各个地区,并进行地理位置的确定。
(2)地图的制图方法讲解地图的制图方法,包括比例尺、图例、指北针等要素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4.练习与巩固(1)解答问题通过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回答,及时纠正和巩固所学内容。
(2)练习题提供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地球仪和实例展示的方式,使学生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以问题和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巩固,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优秀教学案例
在讲授新知部分,我会系统地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首先,我会讲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然后,我会介绍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如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等。接下来,我会阐述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在讲授过程中,我会使用图表、数据和实例来支持我的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的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提出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讨论气候变化对他们的家乡或社区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们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将能够培养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小组讨论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在课堂上,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将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将在课堂上创设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实际情景。例如,我可以展示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图片或视频,如洪水、干旱、飓风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此外,我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或当事人来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通过这些情景创设,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我可以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短文,或设计一份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海报。通过作业小结,学生将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将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1《地球的宇宙环境》4
※四、月球对地球的影响(选讲、略讲)
课本P9~10“知识窗”,了解月球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有哪几方面?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小结,指出本节课的重点
板书设计
(用案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1)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十分相似
分析表格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从星体的物理结构特征看,地球与
水星、金星和火星有哪些共同之处?按这样的结构特征分类,九大行星可分为哪三类?
(2)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近邻的其他行星有许多共同之处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目前探测到的宇宙环境中惟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课题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分析指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重点
太阳及其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法及教具
综合运用导学法、讲解法、图示法及相关资料和图片
C.简单介绍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大气电离层的扰动,及对人类无线电短波通讯的影响。
※D.补充:太阳活动产生的能量、粒子流也会对太空中的航天器或航天员产生损害作用。
三、地球:
设问: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展示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回忆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在绕日运动特征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020-2021学年鲁教版地理一一师一优课一教学设计: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2
2、气候成因的探索(板书)
(1)举例让学生分析说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图2 -4 -1中A 到B 再到D 最|冷月气温降低主要是什么原因 ?(太阳辐射影响) . F 、D 最|热月为什么D 高 ?(下垫面影响) .
B 、
C 两地为什么降水的季节分配差异那么大 ?(大气环流影响) . 三峡建成对该地区气候有影响吗 ?(人类活动影响) . (2)总结某地气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
热带雨林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之间 主要赤道低气压带控
制
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草原
主要南北纬10° 主要赤道低压、信风
全年高温 ,干湿
图1
大气
气候
人类活动
太阳辐射
下垫面
气候因子关联示意图。
2020-2021学年鲁教版地理一一师一优课一教学设计: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最|热月均
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月气温最|高 过
三、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南半球
⑴根据平均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月份 ,判断所在半球
依据 程
因素变化 最|冷月均温〉15℃
结论 热带气候
最 | 冷 最|冷月均温 0℃ - -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月
最|冷月均温在 -15℃ - -0℃之间 温带气候
公众号:惟微小筑
一、导入 由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导入本课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要素主要为气温和降水 ,因此 ,我们可以从气温和降水入手来分析气候类 型. 教 1. 太阳辐射是影响地表气温的最|根本因素 . 2.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能够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分布 ,显著影响各地气候 3. 下垫面性质 .包括海陆位置、地形、植被、洋流等都会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 热状况 学 4. 人类活动 .在生产、生活中的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均温 最|热月均温<10℃
寒带气候
⑵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平均气温 ,判断所处热量带 - - -以温定带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 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公众号:惟微小筑
公众号:惟微小筑
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1:理解影响气候的因考真题的体验 ,提高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
重点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及能力提高
难点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及能力
教法及教具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个案调整 学生主体 活动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非常学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非常学案
一、课程简介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是一门重要的地理学科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基本知识、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鲁教版地理必修一,学生将能够:
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
掌握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提高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习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地球与地图:介绍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和使用等;
气候与水文:介绍气候类型、气候变化、水循环、水体污染等内容;
地形地貌:介绍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发展等;
生物地理:介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
人口与城市:介绍人口增长、城市发展、城市化等问题。
四、学习方法
注重实践: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多维度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外,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网上搜索等方式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
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进步。
五、教学资源
本课程需要以下教学资源: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
相关地图、图表、模型等教具;
实验器材和实践场地等。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1《地球的宇宙环境》5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理解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普通性。
2.能简要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从而理解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特殊性。
知识回顾简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学习知识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
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等。
太阳是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
运用知识下列天体中不属于太阳系成员的是( )A.哈雷慧星B.木星C.北极星D.月球◆自主探究二: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学习知识1.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1)九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
(2)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
(3)读材料: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各大行星的轨道面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面之间的夹角为水星:7°00′,金星:3°24′,地球:0°00′,火星:1°51′,木星:1°18′,土星:2°29′,天王星:0°46′,海王星:1°46′,冥王星:17°12′。
我们可以判断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基本在上。
小结: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行星十分相似,即绕日公转轨道都近似,轨道面几乎在,绕日公转的方向都是。
并没有十分特别的。
2.读P8 表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完成下表:太阳近远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小结: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和有许多共同之处。
所以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的行星。
运用知识1、在太阳系中,地球公转轨道位于( )轨道与( )轨道之间。
A、水星、金星B、火星、木星C、木星、土星D、金星、火星2、距离太阳最近的巨行星是( )A火星B木星C天王星D水星◆自主探究三:地球为什么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学习知识1.讨论地球对于人类的意义。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1.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气候变化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设想:通过展示极地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等案例,引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图表、GIS等技术手段,辅助学生分析气候变化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设想: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的数据,学会使用GIS软件进行数据解读和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变化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层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认识不足。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1.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理解。
2.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对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陌生。
4.家庭实践: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从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如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节约用水用电等。记录一周的实践过程,并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实践心得。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本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书籍或文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要求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想:提出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何影响?”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思考并回答问题。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设想: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7.注重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鲁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教学案全套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知识摘要1.天体和天体系统2.天体类型及特征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知识结构天体:概念和类型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光球层:太阳黑子太阳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色球层:耀斑和日饵日冕层:太阳风地球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对地球的影响磁暴和极光宇宙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环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境普通性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地球有生命存在生命存在的条件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最近国际天文学界投票决定不再把太阳系中的哪颗星列为行星?( )A.天王星 B.冥王星 C.海王星 D.土星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A.恒星、卫星 B.恒星、星云 C.行星、彗星 D.流星、恒星3.下列天体系统等级由低级向高级排列正确的是(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C.地月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D.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4.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 )A.金星、水星B.火星、木星 C.金星、火星 D.土星、水星5.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是(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太阳中心核裂变 D.太阳中心的核聚变6.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B.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C.太阳系和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D.太阳系的主体是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7.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氢和氦 C.氧和氮 D.氢和氮8.小行星带位于( )A.木星和土星轨道之间 B.水星和金星轨道之间C.金星和地球轨道之间 D.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9.1986年,当时一个14岁的中学曾观测到哈雷彗星的回归,如果它再次观测到这颗彗星时年龄应该是( )A.20岁 B.25岁 C.30岁 D.90岁10.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其影响是(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迅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运动没有影响二、综合题11.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字填在适当的方格中。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2《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即原来解析后的目标)1、目标:(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深刻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原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好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3)通过分析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重点揭示了洪水致灾的机制和发生规律,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洪灾发生的原因。
二、预习导学(一) 知识梳理1、自然灾害是指在中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的事件。
2、洪水是河流水位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湖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就形成洪灾。
3、洪水致灾的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
(二)洪水成因1、洪水形成的原因:1、强降雨、大量冰雪快速、堵塞河道;2滑坡、泥石流河道;3、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溃决。
2、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速度和河道的速度有关。
当流域的汇水速度河道的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就不容易形成洪水。
3、地面坡度,突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率,则流域的汇水速度越快。
反之则越慢。
河谷越,越通畅,纵向坡度,河道的排水速度越快。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主干问题)1、洪灾形成的原因流域和河道状况对洪水的形成有什么影响?2、洪灾的防治措施四、目标检测1、图(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
读图4-2-1填空并回答: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第(1)、(2)小题的相应空格内:A 洪水B 风暴潮C 干旱D 水土流失E 泥石流F 台风(1)图示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鲁教版高一地理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教学难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视频3.地球仪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运动规律的了解。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2.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3.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
三、案例分析1.以我国为例,分析地球运动对气候、季节的影响。
2.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球运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四、互动环节1.设计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地球运动的知识。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气候变化、地球运动与生物多样性等。
2.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地球运动与农业、交通、城市规划等。
三、实践环节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实践心得。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
2.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目标导航课标要求目标解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2.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3、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知识回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四季和五带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知识阅读P18教材第一自然段内容,结合上两节所学分析完成:地球公转地球自转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五带小结: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地因时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就形成了五带。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运用知识1、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 )A. 黄赤交角的存在B.地球自转C.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2、地球表面某地点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少一般利用()来衡量。
①正午太阳高度②当地地理纬度③当地地理经度④太阳高度⑤海拔高度⑥昼夜长短A. ①③④⑥B. ①⑥C. ①④⑤⑥D. ①②③⑥◆自主探究二:四季是如何划分的?学习知识阅读P18-19“知识窗”内容,结合图1-3-11“四季的划分”,思考:1、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太阳高度最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太阳高度最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
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
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4.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
⑵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热量带---以温定带
⑶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以水定型
雨型
特征
可能气候类型
年雨型
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降水集中在夏季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最热月均
6.7.8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三、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⑴根据平均气温最低值和最高值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在半球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最冷月
均温0℃--15℃之间
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要素主要为气温和降水,因此,我们可以从气温和降水入手来分析气候类型。
1.太阳辐射是影响地表气温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能够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分布,显著影响各地气候
3.下垫面性质。包括海陆位置、地形、植被、洋流等都会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4.人类活动 。在生产、生活中的人类活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
2: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高考真题的体验,提高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
重点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及能力提高
难点
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及能力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
2、垂直自然带的一般规律:
①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且随纬度的升高其海拔降低.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海拔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N S
基带
S
N
基带
迎风坡
迎风坡
.该绿化工程最适宜栽植的树种是
.常绿硬叶
D.针叶林.该绿化工程栽植树种的选择,遵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训练。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1)你能找出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生态系统哪些调整吗?
(2)你认为全球海平面上升有哪些影响?
(3)列举全球变暖还有哪些影响?
(4)面对全球变暖,你认为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构建本节知识网络。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2)研究过去气候变化通常划分哪几个时期?
(3)读图4-3-2,你能总结出15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吗?
(4)从教材P92页第3、4段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尝试把他们总结下来?
探究二思考题:
(1)你知道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哪些吗?
(2)通过图4-3-3,你对未来全球气温变化有怎样的认识?
探究三:探究三全球变暖的影响?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情景导入
过展示图4—3—1,说明图卢瓦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该国将要被海水淹没?
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了这个国家。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什么情况?
教师:大家自己独立完成探究一的内容和问题。
(1)你认为哪些因素能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应采取那些措施。
重点
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
难点
1、正确认识全球变暖原因
2、理解全球变暖的影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