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题库 (5)
第十一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单项选择
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信念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4.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动机
D.道德知识
5.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社会学习论的研究更侧重于()
A. 道德动机方面
B.道德意志方面
C.道德行为方面
D.道德情感方面
6.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
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
会秩序取向阶段
7.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8.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
会秩序取向阶段
二、多项选择
1.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动机
D.道德情感
E.道德价值观念
2.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中的前习俗水平包含()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好孩子”取向阶段
C.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
D.社会契约取向阶
11第十一章 品德的形成
3.儿童道德发展的机制
۩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不是来自生物成熟, 不是从环境中直接将知识内化,是儿 童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 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其所理解 的经验不断建构来实现的。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心理学》
4.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 德育的启示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心理学》
2.社会规范认同的类型
۩ 偶像认同,指出于对某人或某团体的 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 现象。 ۩ 价值认同,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 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 的遵从现象。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心理学》
3.社会规范认同学习的条件
۩ (1)榜样的特征 ۩ (2)模仿的条件 ۩ (3)消除认知与情感障碍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心理学》
3.社会规范依从学习的条件
۩ (1)从众学习的条件 ۩ 群体特征 ۩ 个体特征 ۩ (2)服从学习的条件 ۩ 直接的外在压力 ۩ 间接的外在压力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心理学》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 1.社会规范认同的概念 ۩ 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 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心理学》
2.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 (1)前道德阶段——无规则阶段 (anomous morality)(5岁之前) ۩ (2)他律道德 ۩ (heteronomous morality)阶段(5-8岁) ۩ (3)自律道德 ۩ (autonomous morality)(9-11岁)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下面我将以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为例,
详细介绍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首先,家庭教育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基础。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
的启蒙教师,他们通过例子和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
准则。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品德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当
父母对他人怀有宽容和耐心时,孩子也会从中受益,并学会宽容和体谅他人。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教育,教导他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品德。这些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深刻地影响孩
子的品德形成。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
重要场所,除了学习知识外,学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学
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例如,开设道德
与法治课程,让学生学习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法
治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品德教育活动,如班级活动、社团活
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学校的师生关系也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正直、善良的老
师会影响学生的品德态度,同时学校中的同学关系也会让学生更好的形成
品德。
再次,社会环境对品德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大舞台。在社会中,个体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冲击
和影响。正是通过社会互动,个体逐渐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
确的。社会环境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争斗,对个体的品德形成产生着直接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5页/共50页
品德心理结构的成分
• 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 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
德信念。 • 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第22页/共50页
水平二:习俗水平
• 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认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大 理会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这时他们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 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 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 • 阶段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为定向
第18页/共50页
(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P163)
•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 的科学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经过20多年的实证研究(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类品 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及数百种特征。
• 由此发现:道德思维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 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灌输结果的传统观点。
第14页/共50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P162)
品德的形成
做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两难问题的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
涉及三因素:课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故事组成,班级—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教师行为—具备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知识,善于启发儿童思考、交流、辩论、协调。
3、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基本观点:
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可预测其后来的道德发展状况),社会参与活动是构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两层含义:自我认同、寻求超越性意义。两个基本要素: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尊重)的基础,对人性和社会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道德发展的实质是逐渐形成对他人、对社会乃至对人类的尊重情感。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处于伦理形成初期,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⑴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
⑵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自我意识增强。
⑶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互协调,形成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并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2、中学生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⑵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需经常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
⑶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件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释
道德经第十一章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它对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态度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首先,第十一章强调了无为的重要性。它告诫人们不要过分努力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只有通过无为而得到的内在和谐,才是真正的幸福。
其次,第十一章提醒人们要谦逊恬淡。它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而是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只有谦逊恬淡的人才能够真正与道相合,获得道的庇佑。
再次,第十一章强调了无欲的重要性。它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外在的成功,而是应该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深度和真正的自由。只有无欲无求的心态,才能够真正得到满足和安宁。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十一章通过强调无为、谦逊恬淡和无欲等道德原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只有遵循这些准则,人们才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课件
和发展。
02
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人品德 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人格和 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培养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 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增 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 任感和义务感,促进个人的成 长和发展。
社会发展的需要
品德培养有助于培养具有良好品 德的公民,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品德培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风气和道德风尚,提高社会的道
德水平。
品德培养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
文化自信心。
品德培养的意义
品德培养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个人和社会共同进步。 品德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引导孩子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德育课程
教师引导
学校应设置德育课程,系统地传授道 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习惯。
教师应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同 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校园文化
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通 过举办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 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社会教育
社会环境
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简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引言
品德是指一个人对于道德准则的遵守和体现,是一个人虽然内心感受的东西,但是表现在外面的举止和行为。那么,一个人的品德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探讨品德的形成过程,从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社会交往和自我修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成长环境对品德的影响
成长环境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为个体的品德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一些成长环境对品德的影响方面:
家庭环境
•父母的品德
–子女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对待他人是否友善、是否诚实等品德直接关联着父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德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关系
–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同情心、善良心和友善心。
–家庭关系紧张、冲突频发的家庭往往会培养出孩子的自私、自利心。
学校环境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教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与他人合作。
–学生在遭遇欺凌行为时,学校能够及时干预并加以制止,有助于培养学生正义感和勇气。
•同伴关系
–学生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品德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同伴之间的友善、合作和助人行为会对个体的品德养成产生积极影响。
家庭教育对品德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是一些家庭教育对品德的影响方面:
父母教育方式
•父母严格要求自己
–父母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才能要求孩子做到。
–父母应该在道德准则上有自己的底线,做到坚持原则,做到公正和诚实。
•父母言传身教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面都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影响。
11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四阶段 权威社会秩序 取向
尊重多数人意见和惯常角 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社会 色行为,避免非议,赢得 秩序,应当遵循权威及规 赞赏,重视顺从做好孩子 范,不能感情用事
31
后习俗水平 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道德准则 支配,将道德标准内化为内部道德命令,表现为义 务感、责任感 第六阶段 良心或原则取 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 向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过发展一般认知能力来为道德思维的发展准备必要
的条件
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评价
对偶故事法
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及阶段理论
开创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先河
20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前习俗水平: 阶段1:他律道德 阶段2:个人主义 习俗水平: 阶段3:人际遵从 阶段4:法律和秩序 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儿童道德发展与其认知发展阶段相平行,儿童
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其认知发展中找到依据。 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是一种蕴 含关系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根据研究对象,设计编拟包含道德价值内容
但在行为动机和行为结果上相反的对偶故事, 组成不同结构形式,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 及理由,以此评断其道德观念
品德的形成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3)由于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他律走向自律,故 在低龄儿童的道德教育中,可以先让他们遵守 既定的行为规范,表现适当的行为;随着认知 的发展成熟,逐步引导其加深对道德含义的认 识。 (4)成人权威的强制性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由他 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相反,自我管理、 同伴合作、同伴间冲突问题的解决,以及成人 同儿童沟通中的非权威态度,有利于发挥儿童 的自主性,减少对权威的依赖,发展相互尊重 的平等关系。
• 评价: • 贡献:①充分强调了观察学习在儿童道德行为形 成中的主要意义;②设计了较为严密的实验;③ 丰富了品德心理学理论。 • 局限:①忽视了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观察学习 中的作用。②实验室实验不能完全解释儿童道德 行为与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人类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即品德学习的过 程,亦即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人 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 育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 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人社会行为的心理调 节机制的过程。
第二节 关于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德育的启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1)个人品德发展过程并不是其固有本性的自然 展现过程,也不是外部道德灌输和奖惩直接内 化的结果,而是在与人交往和合作过程申,通 过积极的思维,对其道德经验进行建构的结果。 (2)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 而就,这与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经 验的获取有关。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
教师以身作则,展示诚实、公正、勤奋等良好品德,激励学生效仿 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营造道德氛围
教师营造尊重、关爱和公正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 品德教育。
家校合作共同推进青少年品德发展
加强沟通与合作
家长和教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状况,制定 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遗传因素与品德发展 存在相关性,但并非 决定性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个体神 经类型和气质类型, 从而影响品德发展。
环境因素对品德塑造作用
家庭环境
社会环境
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家庭经济 条件等对品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舆论等对 个体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理念、教师素质、同伴关系 等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品德概述 • 品德形成因素及过程 • 品德培养方法与途径 •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品德特质及启示 • 当代青少年品德现状及挑战 • 家长和教师角色在品德教育中重要性
01 品德概述
品德定义与内涵
品德定义
品德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个体内在道德素质和外在道德行为的综 合体现。
共同参与活动
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品德教育活动,如志愿服务、德育 实践等,促进孩子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论品德的形成
论品德的形成
摘要:品德形成过程是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品德的
形成。第一部分分析品德及其结构;第二部分介绍西方心理学主要理论派别关于
品德形成的理论观点、研究事实及其教育意义; 第三部分阐明品德形成与培养的
过程与内外条件。
关键词:道德;品德;品德形成;品德的培养
品德,指的是道德品质,也叫德性或品性,就是品格德行,是一个人有好的
行为,道德的体现,也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
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
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一、品德认识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关于品德的发展,许多的西方学者都对此有过非成深入的研究,并且有自己
的发展理论。例如著名的学者皮亚杰对儿章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
他于1932 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主要
是从他律到自律慢慢发展,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需要从儿童对规则的态度、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儿童的公正观念以及对惩罚公正性这几个方面来判断。而我
的老师也曾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过两个小故事。一个小孩无意中打碎了15个杯子,而另一个小孩则是想要偷吃果酱而打碎了一个杯子。另一个故事是一个小孩贪玩
把墨水在桌布上滴了一小块,另一个小孩想帮爸爸灌墨水瓶却不小心在桌布上滴
了一大块污渍。对于这两个故事,年幼的儿童往往会根据行为造成的后果大小来
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年长的儿童就往往会相反,通过判
第十一章 品德学习
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的创造性 的研究,开创了现代道德认知发展学派的 先河。无论是他采用的对偶故事法还是他 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和阶段理论,都 对后继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
1、前习俗水平(0~9Y):
第一阶段:以惩罚和服从为准则 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为准则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主要观点: 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 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的学习不必经过直接反 应,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 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 学习。 观察学习中,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学 习的主体称为观察者。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部分。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 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基础和依据。 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 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催化剂”。 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 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 程。调节作用。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 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 表现。标志和体现。
评价:
他律到自律的观点对皮亚杰、柯尔伯格的 发展模型产生影响。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品德即形成了。
教材第十一章道德品质的形成.
教材第十一章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1、掌握道德品质的概念
2、道德品质的两个基本特征
3、掌握道德品质的心理构成及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复杂性
第二节
1、掌握皮亚杰和可乐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基本思想及教育涵义
2、掌握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论
第三节
1、了解学生道德概念表现的三种水平
2、掌握道德评价的概念
3、掌握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
4、掌握提高道德认识、道德意志的措施
第一节品德形成过程的心理成分
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习惯等心理成分,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伴随着道德意志,通过一定的练习形成的。同时,道德行动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过程。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人的行动总是受人的认识支配的。所以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
道德认识也要经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阶段,才能认识道德的本质,从而获得道德的知识。道德认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社会行动的是非、善恶准则的认识。各人的认识水平不同,有快有慢,有深有浅;再加上所受到的思想观点的影响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道德认识,从而产生不同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的基础。通常一个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都受道德认识的调节和支配。因此,一个人的道德认识越明确,道德情感就越鲜明,道德意志就越坚强,道德行动也会更高尚。反过来,道德认识也受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习惯的影响。人们通过道德的认识活动,就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并学会运用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进行道德评价。所以,道德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观念、道德概念和道德信念形成的过程,是运用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班杜拉的研究
(一)有关道德行为形成的实验研究 1.抗拒诱惑实验 2.赏罚控制实验
3.模仿学习实验
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 习的结果。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 心概念。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教育涵义 1.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 2.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
以前的儿童 (2)道德信念萌芽时期,小学三、四年级学生 (3)道德信念开始确立的时期。小学五年级以 后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 1.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行
为经验和道德情感体验。 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榜样人物先进事 迹的感染作用。 3.明确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理解道德现 象的实质。 4.注意培养学生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5.通过同情心训练的方式丰富道德情感。
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 执行这些规范。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
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研究
科尔伯格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
海因兹偷药 海因兹偷药以后
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
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
4.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5.你对常见品德问题的矫正有哪些建议?
1.道德概念的掌握 (1)使学生获得感性的道德经验。 (2)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道德教育上保持一
贯和一致。
2.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评价能力是依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
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 (1)他律——自律 (2)效果——动机 (3)对人——对己 (4)片面——全面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
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他律道德是指学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10岁之 前)只关心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 是受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 断。 自律道德是指较大儿童(10岁以后)根据行为者 的主观意图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由儿童自 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4.自身的因素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
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三、品德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一)道德认知的形成 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于道德概念
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 展三个维度。
道德与品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
发展规律,不以个别人的存在或个人行为的好 坏为转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受社会发展规 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它 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体的现象。 第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伦理学、社会 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第十一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形成的理论 品德的培养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与品德
道德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的行
为规范的总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 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 倾向。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人的个性 中的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道德评价 意义的部分。
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 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 措施
思考题
1.什么是品德?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2.简述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义的行动。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
二、柯尔伯格的研究 三、班杜拉的研究
一、皮亚杰的研究
临床研究法(谈话法)
对偶故事
儿童的品德发展具体表现为:
1.自我中心阶段 (2—5岁)——无律期
阶段 2.权威阶段 (5—8岁)——他律道德阶 段 3.可逆性阶段 (9—11岁)——自律阶 段的开始
二者的联系是: 第一、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第二、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三要素说 (一)道德认识——知 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二)道德情感——情
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三)道德行为——行
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
为了促进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做
到以下几点: (1)注意道德评价的示范。 (2)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的实践。 (3)注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3.道德信念的确立 道德信念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生的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三个时期:
(1)无道德信念时期。小学一、二年级或10岁
(1)中小学生共同的心理特点:未定型,
可塑性大,自我意识差,想独立又乐意 结群,重感情易激动。
(2)不良行为者的心理特点
A、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B、明显的情绪反应
C、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E、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训练主要包括: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道德行为方
式。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外 部标志。
四、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学生的过错行为——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
来自百度文库
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 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损 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
1.客观原因: 家庭的不良教育与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2.主观原因——内部心理因素
(包括客观环境、文化背景、人际关系、观察 到的榜样等等) 3.榜样示范、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在道德行为 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节
品德的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1.社会规范的依从 2.社会规范的认同
3.社会规范的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2.社会环境 3.班集体和同辈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