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下列基本要素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句话含义的一项是_____。
A : 知、情、信、行B : 知、情、意、行C : 知、情、体、行D : 知、信、意、行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2、判断题品德等同于道德。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道德与品德的关系的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名师点睛】品德也叫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趋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两者有联系也有差别: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道德的发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而品德不同,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即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因此,将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3、单选题科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_____。
A : 情景故事法B : 道德两难故事法C : 道德故事法D : 示范榜样法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
4、单选题认同的出发点就是_____。
A : 得到他人认可B : 试图与榜样一致C : 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 : 与他人相接近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因此,答案选 B。
5、单选题爱国主义情感属于_____A : 直觉的道德情感B : 想象的道德情感C : 伦理的道德情感D : 法律的道德情感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也称顺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压力而不是内在需要的影响。
(2)认同。
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这一阶段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1、单选题“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这一年龄阶段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_____。
A : 前习俗水平B : 后习俗水平C : 习俗水平D : 公正道德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2、单选题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_____A : 6 岁B : 7 岁C : 8 岁D : 9 岁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3、填空题先向被说服者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当被接受后再向其提出更大的要求,后者往往才是真正的规范要求。
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
参考答案: 登门槛效应4、单选题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这主要是学生有了_____A : 道德认识B : 道德情感C : 道德意志D : 道德行为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单选题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成分是_____A : 认知成分B : 情感成分,C : 意向成分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6、简答题试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 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1、单选题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_____A : 认知能力的发展B : 学习能力的发展C : 自控能力的发展D : 交往能力的发展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2、单选题品德是一种_____A : 社会现象B : 意识形态C : 道德准则D : 个体心理特征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单选题初中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_____的特点。
A : 稳定性B : 波动性C : 延缓性D : 爆发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初中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
4、单选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_____A : 外化B : 内化C : 行为D : 从众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5、填空题内化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和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6、填空题皮亚杰认为,____道德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参考答案: 自律7、简答题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 品德发展由动荡 (初中) 向成熟 (高中) 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8、单选题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_____A : 前习俗水平B : 习俗水平C : 后习俗水平D : 他律水平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9、简答题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1) 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2.权威阶段(6-8岁) 大人说的话就是对的 3.可逆性阶段(9-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 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4.公正阶段(11岁以后) 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 正、平等。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 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 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 德的内容。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一)因素结构
(一)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指人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荀况《荀子·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 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 做的一种规定。 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一、品德概述
(1)社会性
(一)道德与社会规范 3.道德规范的性质
‚没有交换,任何社会都不能存在;没有共同的尺度,任何交换都不能 进行;没有平等,就不能使用共同的尺度。所以整个社会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在 人和人或物和物之间要有某种协定的平等。‛ ——卢梭 (2)相对性 道德规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 (3)是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道德不是一堆互不相关的行为规定,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道德价 值观的体现。 (4)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人内部自律、良心驱使来维持
最新教育心理学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三)移情训练程序
1、移情:移情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的角度去体验别人 的情感。移情训练就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谈等形式,使幼儿理 解、分享别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 、情感会产生习惯性的理解和分享。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儿早 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 绪情感并表现进一步的关爱行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过程。2、移情训练的 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编故事、情境表演等。
1.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是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许多不便,有人因此而取 笑,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残疾人?
2.岁月的流逝会使黑发少年变成白发老翁。如果你是一个行动迟缓、无人照顾的老 人,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老人?
3.如果你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不幸,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 对待别人的挫折、不幸?
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道 德信念的特点是其原则性、动力性、坚定性和情绪色 彩。
1.3 道德认识转化教成育者道的德言信行念一有致赖于很多条件
件条
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 合的道德经验
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获得社会反馈
四、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从形式上分为三类: 1.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2.与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与道德理论相联 系的情感体验 (二)教师可以采取按以下措施丰富道德情感: 1.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将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 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故事、小说、影视作品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的评价。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6.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
8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
二、树立良 好的榜样
五、恰当的 奖励与惩罚
三、利用群 体约定
四、价值 辨析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一、有效的说服(说服法)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 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 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 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没有 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呈现正面观点; 当学生有反面观点时,教师主动呈现 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 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 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 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 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 杂过程。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 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 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 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 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人物的自觉行为, 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16、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2011年中学)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小学生必须经过道德体验才能理解道德规范,进而转化为 个人的道德需要,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因素是()。(2011 年小学) A.道德认知 B.道德评价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2014小学 上)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0.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2013年小学上)。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 情感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宜春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教育心理学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从小到大,通过各种经历和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下面将从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是塑造我们态度和品德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受了长时间的教育,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师生互动,传授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则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通过教育的渗透,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环境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等。
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品德。
家庭环境是我们成长的起点,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准则。
学习环境则通过学校和同学的交往,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品德观念。
经历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种种挫折和困难,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坚韧和毅力。
同时,我们的成功和成就也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经历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个人的经历可以是学习、工作、旅行等,而集体的经历可以是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工作等。
这些经历都会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影响。
自我意识是形成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意识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反思和自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逐渐改进。
同时,自我意识也包括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的确定。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后,我们会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态度和品德。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态度和品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品德
道德两难故事法——案例分析
• 在欧洲,有一个妇女罹患癌症,生命危在旦夕。住 在同一个镇上的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品可 能挽救她的生命。药剂师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它 的成本。病人的丈夫海因茨四处求告亲友,筹借钱 款,但最后也只借到1000美元。他恳求药剂师能否 把要卖得便宜一些,或者允许以后归还余款。药剂 师回答说:“不,我发明这种药就是用它来赚钱。 ”海因茨在绝望中,于夜里破窗潜入药房,偷走了 药。 1. 你认为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2. 关系
• 本我既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 、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 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 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 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 •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 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 护真个集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 服务。 •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 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 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 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 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 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对偶故事一
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 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 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 倒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 B. 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 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 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 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2详解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 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 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 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 德的内容。 许多人的个人品德构成也 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貌 和风气。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 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 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 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 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具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 二是过渡阶段;三是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 段。
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 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 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 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 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 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 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 后,被抓起来了。 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 是应将他释放?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 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因为他们尚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 把外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仅按自己 的想像去执行规则。 他们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 作,也没有规则。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 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不同于能力,它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情绪或情感体验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 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 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 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 德发展的水平。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道德两难故事法 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 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位药剂师最 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海因茨到处向人借钱, 一共借到1000元。海因茨无奈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坚决不同 意。海因茨走投无路,不得已撬开药店的门,为 妻子偷来了药。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道德认识——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指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1)道德认识(知道) (2)道德观念(认同) (3)道德信念(坚信)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道德信 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和支配作用。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道德判断阶段(5、6岁以前):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1)
课外作业 课本251页【学习评价】 1、什么是品德?品德有 什么特点? 2、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 别与联系。 3、品德结构中包含哪些 心理成分?这些成分之间 关系如何? 4、简述皮亚杰道德认知 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5、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 展理论中三水平的道德推 理各有什么特点?
谢谢聆听! Thank you! 下次课再见!
第二节 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第二节 品德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
–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 –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 –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 –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
定状态逐渐发展和过渡。
15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间的关系
• 道德认识在道德行为中起定向作用,道 德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之一,当道德认 识和道德感结合在一起成为经常推动个人 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成了道德 动机。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内部依据,道 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外部手段。二者 之间的沟通有赖于道德意志。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品德
知、情、意、行
• 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 相促进的。
• 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的依据, 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
• 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
第八章 品德的形成(徐艳丽)
第三节 情感取向的品德研究及其教育启示 • 一、精神分析派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
–良心概念是弗洛伊德道德发展观的核心。 良心概念是弗洛伊德道德发展观的核心。 良心概念是弗洛伊德道德发展观的核心 –弗洛伊德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 弗洛伊德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 弗洛伊德分析了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和内疚感问题 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坏良心”属于良心 由于害怕失去爱而不干坏事的“坏良心”属于良心 发展的第一阶段。 发展的第一阶段。 –当人们形成超我 , 并且由超我把那些外界的权威人 当人们形成超我, 当人们形成超我 物内化之后, 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 这是良心发展 物内化之后 , 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现 , 这是 良心发展 的第二阶段。
(一)科尔伯格个体道德推理发展阶段
水平一: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大约10岁前 岁前) (大约 岁前)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 水平二:习俗水平 大约11-15岁前 岁前) (大约11-15岁前) (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2)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大约16岁后 岁后) (大约 岁后) (1)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2)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道德发展阶段并不像柯尔伯格所认为的那样是领域一般性的。 道德发展阶段并不像柯尔伯格所认为的那样是领域一般性的。 不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美国少数 岁以下白人男性 岁以下白人男性)。 不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美国少数17岁以下白人男性)。 存在性别偏见。 存在性别偏见。 只涉及禁令取向的推理,忽略了亲社会取向的推理。 只涉及禁令取向的推理,忽略了亲社会取向的推理。 年幼儿童进行推理时采用的方式往往比理论描述的更成熟。 年幼儿童进行推理时采用的方式往往比理论描述的更成熟。 不够完整,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不够完整,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阶段6缺乏经验资料,含糊可疑。 阶段 缺乏经验资料,含糊可疑。 缺乏经验资料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内容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内容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通常有三个阶段,它们是:
1.形成期:这个阶段通常在儿童时期,家庭和学校是主要的塑造力量。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形成最初的基本态度和品德,例如诚实、宽容、勇气、责任感等。
2.发展期:这个阶段通常在青少年时期,社交圈、同龄人和其他有影
响力的人逐渐成为主要的塑造力量。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进一步发展个人
态度和品德,例如自信、同情心、尊重他人等。
3.转化期:这个阶段通常在成人后期,经验和成熟让人们开始反思和
评估自己的态度和品德,发现其中的缺陷并试图改变。
在这个阶段,人们
会注重自我反省,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发展出更完善和高
尚的态度和品德。
以上是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内容的简单介绍。
不同的人在
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发展,但这三个阶段仍然是一个普遍的
模式。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7态度和品德8
• 态度与品德的定义 • 教育心理学在态度与品德中的作用 •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态度与品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 态度与品德教育的挑战与展望
01
态度与品德的定义
态度的定义与构成
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 念、情境)的认知和情感倾向, 它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 行为反应。
深入实践研究
建议对态度与品德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总 结优秀教育经验,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多有益的参 考。
关注个体差异
建议在德育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 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提高德育 教育的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态度与品德教育将更加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 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体系。
科技手段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育教育将更加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 实、人工智能等,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对态度与品德教育研究的建议
1 2 3
加强跨学科研究
建议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 态度与品德教育进行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内 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对事物的积极情感。
行为强化
通过奖励、鼓励等方式,强化学 生的积极行为,促使学生形成良
好的态度习惯。
品德教育的策略
榜样示范
通过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等榜样示范,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情境教育
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和感悟品德的重要性。
价值引导
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 生品德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缺乏正确的价 值观引导。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_____A : 外化B : 内化C : 行为D : 从众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2、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3、单选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_____。
A : 初二年级B : 初三年级C : 高一年级D : 高二年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初中生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为主,随年龄增长,总的趋势是向稳定性发展,多变性减少。
初中生在活动中,容易被“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道德动机简单,情境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兴奋性动机突出,动机容易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化水平提高,理智性动机发展,兴趣趋向稳定,道德动机向稳定性发展。
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4、单选题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取向者属于下列_____时期的特征。
A : 前习俗水平B : 习俗水平C : 后习俗水平D : 道德成规前期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5、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 ‐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
解析:他律道德阶段 (2~8 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2、简答题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 自我中心阶段; (2) 权威阶段即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 可逆性阶段即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4) 公正阶段。
3、填空题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____和____,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4、填空题内化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和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5、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 ‐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他律道德阶段 (2~8 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皮亚杰在他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
根据他的理论和大量临床研究的事实,分 析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及遵守过程, 并通过一些两难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 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岁~5 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6岁~8岁)的儿 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 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 是好的。
(三)态度改变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1、顺从:主要是指行为上的顺从,此时
的行为成分与态度的认知、情感成分是 分开的; 2、认同:主要是指认知上的接纳与改变, 这是态度改变的重要前提; 3、同化:主要是指情感上的融入与共鸣。 这是态度改变的真正标志。 举例: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
实验的结果是相当有趣的。实验后将该
任务评为有趣的组是只得到1美元奖励的 组。控制组和高奖励组在看待这项任务 方面没有什么变化。 因此,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三、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含义 道德认知理论为言语教学法提供了启示。
言语教学法采取的形式通常是课堂讨论。 言语教学法现有的几种专门技术中最为著 名的,是由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学派和价 值观辨析学派发展起来的技术。 科尔伯格(1975)认为,教师应提供一些 情境, 拓展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相应的 道德认知结构。一个具体的方法是教师在 课堂中和儿童一起讨论道德困境问题。他 认为,这类讨论可以激发儿童进入新的阶 段。
科尔伯格(1969,1975)还认为,通过向
学生提供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使他们以 矛盾的道德观点来看种种情境,可以促进 道德发展。 价值观辨析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 强调人的潜能、价值,认为人的价值观念 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 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价值观辨析学派是通过价值观辨析的策略 来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 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学生被引导经历 一系列活动或使用种种策略。这些策略向 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并鼓励他们作出有 意识的努力去发现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比 如,有一个策略叫做“塌方模仿”。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教学重点】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自学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一)态度的含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对态度含义的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
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
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对品德定义的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后。
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首先,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t的具体表现,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最后,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品德集合构成的。
2.区别:首先,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但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
品德则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其次,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再次,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最后。
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
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其特点是产生迅速.对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
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它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是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道德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它是最高级形式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特提出关于个体道德行为发生的四种模式为: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和履行道德行动计划。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一)两者的联系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
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
同时,皮亚杰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
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阶段: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社会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观念、认识。
在游戏中也没有合作,没有规则,只是自己独立活动。
按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
五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较多的注意和尊重。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一般将这两个阶段都归为他律道德阶段,即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2.道德发展原因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沿用了皮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说,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法,例如经典的“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环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他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它包括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
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
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
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
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它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
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
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
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
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
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
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
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它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晶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
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