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教育心理学(10-15)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 ,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 要素 (一)课堂情境 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3,学生座位的分配
(二)课堂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 利用 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二)问题行为 类型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 标的最终实现,必然国求学生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从面形 成课堂纪律.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 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 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归结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内容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六大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学习结果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认知目标 1,知识 2,领会 3,应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二)情感目标 1,接受 2,反应 3,形成价值观念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 教师成长的历程
(一)关注生存阶段 (二)关注情境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生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品德形成的阶段(凯尔曼) • 依从阶段: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按照社
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 的行为。
• 认同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
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 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
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 –他律:10岁之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
–自律:10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价值标准。 • 认知矛盾是导致从他律到自律的关键因素,其顺 序是固定不变的。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观点:道德认知集中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上。道
德判断的成熟先与道德行为的成熟。
• 特点: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顺序性、结构的整体
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 –前习俗水平(0—9)
•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 常用的技巧: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作用,
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学生原有态度特点;逐步提
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 果影响行为的改变。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三、利用群体约定
四、价值辨析: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认清自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价值成分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道德责任感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布鲁姆D.克拉斯沃尔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想象性的道德感C.表象的道德感D.伦理性的道德感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理想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想象性的道德感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B.直觉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理念性的道德感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B.布鲁纳C.科尔伯格D.斯金纳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B.道德意志薄弱C.道德情感异常D.道德行为不良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章志光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评价成分D.行为成分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技能D.意向15、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人云亦云”属于()现象A、认同B、服从C、模仿D从众2.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3. 一般认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品德B.态度C.心向D.能力4. 有人认为雷锋品德高尚,但有人又认为他很傻,从态度的结构来讲这属于()。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5.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这说明品德()。
A.反映人的社会特性B.不同于能力C.具有相对稳定性D.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6.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被称之为()。
A.态度B.品德C.能力D.道德素质7. 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是()A.道德学习B.道德修养C.道德认知D.道德素质8.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
没有了它的道德只会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A.道德价值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评价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是()。
A.道德理想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0.个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意志坚强B.依从C.内化D.认同11.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素质12. 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是因为学生()。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C.缺乏道德行为D.缺乏道德信念13.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无道德规则阶段出现在()。
A.10岁以前B.10~12岁C.5、6岁以前D.婴儿期14.科尔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时采用是()。
第十章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十章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一)态度的含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对态度含义的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
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
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对品德定义的理解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后。
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1.联系:首先,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t的具体表现,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其次,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最后,社会道德本身是由许许多多的品德集合构成的。
2.区别:首先,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但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
品德则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
其次,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的内容往往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 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
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 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 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 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司马光:德才兼备为圣人;德多才少为 君子;德少才多为小人;德才均无为愚人。 三岁见大,七岁见老。行为规范、习惯 的塑造、态度的形成、品德的完善,应从娃 娃抓起。品德的形成有其内在规律。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命题分析与预测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 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 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 有。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 德的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道 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 德和态度的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 习章节准备。
1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他律道德:指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4.自律道德:指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
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称为态度定势。
1.简述态度的实质?答: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映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简述品德的实质?答:(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的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或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简述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答:(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4.简述皮亚杰的到的发展阶段论?答:(1)他律道德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2)自律道德的、阶段:指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答:(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阶段:①: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③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④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⑥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6.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
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B.态度 C.意向 D.技能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 A.一年级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 C.服从 D.感染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C.服从 D.认同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D.认同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认同D.内化三、简述题1.简述态度的内涵。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名词解释1.品德2.道德3.前习俗水平4.道德情感5.意义障碍4.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5.(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意向B.品德C.态度D.观念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7.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化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9.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O.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认识11.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2.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1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17.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1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第十章_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从功能上看也有相同之处:都是要产生相应的行为,这
些行为都具有倾向性
但态度与品德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态度具有普遍性,人对自己所接触到事物只要有 一定的认识就都会有一定的态度,而品德仅指与道德有关的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概述 态度(attitude)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人们经常提起的名词。
态度的对象包括对人的态度、对物的态度、
对事的态度、对社会和集体的态度、对生活和工
作的态度、对金钱和物质的态度等等
但心理学家对其尚无一致的看法。
么是错,人应该怎样对待朋友、对待父母、对待工作等
道德认识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层次之分,如有很笼统 的道德认识问题,也有很具体的道德认识问题。又有侧面之 分,如工作中的道德、家庭中的道德、公共场合中的道德等 等。凡是与道德有关的问题都有道德认识的问题
道德认识一般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也表现出有很矛盾、有
态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
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它可以直接影
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实际行为不一定一致。
(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 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即决定行为 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
情境。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个环境或场合,这种环境或场合发生了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1 、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的⾏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 、实质:态度是⼀种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的3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为成分(⼆)品德1 、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为规范⾏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理特征和倾向.2 、实质:反映了⼈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与⾏为的统⼀.3 、⼼理结构: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部分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 、相同点(实质、结构)2 、区别:范围不同:态度⼤;品德⼩.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理论⽪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律道德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平六阶段(⼆)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律性,⾔⾏⼀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 (P162-1165)(⼀)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条件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式、社会风⽓、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有效的说服树⽴良好的榜样利⽤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C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 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D )oA•模仿B-从众 C.认同D-内化4.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D-弗洛伊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D )。
6. 爱国主义情感属于(D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 C ・行为的 D.伦理的7. 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 同的思 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C )0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 8. 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 )oA.初二年级B.初三年级C.高一年级D.高二年级 9.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 一定的(A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 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 )oA.态度的认知 B •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 •态度的意11.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 验,是(D )o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 )oA.模仿B.从众C. 服从D.认同C.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B )o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C.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B )0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15- ( C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知) 道德情感(情) 道德行为(行) ——样例17
JPKC
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 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 感体验。 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 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伦理的道德情感—以清楚地意识到的 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而发生 的情感体验。
考试题型
样例18:
JPKC
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 特点?( A.学前阶段 )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样例46
D.高中阶段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品德(态度)形成的过程及条件
一、品德(态度)形成的一般过程
JPKC
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
JPKC
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态度,如“吸烟有害身体”、 “浪费粮食可耻”、“读书使人增知益智”等。无论哪种态 度,都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3种心理成分构成。 认知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理解、看法、评价 情感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好恶 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体表达态度行为的意向或意图 ——样例29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JPKC
主要内容
JPKC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评价目标】
识记: ①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②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理解: ①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③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④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简答)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首先,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其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再次,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二)态度的结构(简答)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简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在于(简答):第一,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第三,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二)品德的心理结构(论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1.道德认识即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的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简答)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
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首先,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其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第二节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论述)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该阶段,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这个阶段的判断依据主要考虑行为的主观动机。
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由注重行为结果到注重主观动机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在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认为只要收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
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
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
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
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之一标准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信守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好、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感自我谴责感第三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简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品德不良、违法犯罪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四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一)亲历学习(二)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或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根据观察的内容不同,观察学习又可分为两类:示范学习和替代学习。
示范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导致观察者行为的变化。
替代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亲历学习与观察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方式。
相比较而言,观察学习是学习态度的最有效的方式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简答)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一)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
被迫的服从也叫顺从,即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如惩罚),而不是内在的需要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三)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三、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简答)(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 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假如学生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则教师的教诲与要求可能会成为耳旁风,甚至引发冲突。
帮助学生形成对教师、对集体的积极的态度定势或心理准备是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五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简答)一、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据第一,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