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价值成分

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责任感

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布鲁姆

D.克拉斯沃尔

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

B.想象性的道德感

C.表象的道德感

D.伦理性的道德感

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

B.理想的道德感

C.伦理的道德感

D.想象性的道德感

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

B.直觉的道德感

C.伦理的道德感

D.理念性的道德感

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

B.布鲁纳

C.科尔伯格

D.斯金纳

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

B.道德意志薄弱

C.道德情感异常

D.道德行为不良

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章志光

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评价成分

D.行为成分

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技能

D.意向

15、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良心活原则取向阶段

C.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6、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17、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18、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和会学习论的研究更侧重于()。

A.道德认知方面

B.道德意志方面

C.道德情感方面

D.道德行为方面

19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

2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影响

B.模仿

C.态度

D.从众

二、简答题

1、道德情感的种内有哪些?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班条件有哪些?

3、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CCD 6~10、AADCC

11~15、BBDBC 16~20、CDDBD

二、简答题

1、答: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①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②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学生想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便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为祖国做贡献的有用之人。③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他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2、答:(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家庭中德尔某些不当教育和某些不良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②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③同伴群体。学生的归属感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②态度定势。个体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信息和接受的量;③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自己的道德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形成于改变由不同程度的影响。

3、答:过错行为遇到的不良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

(2)区别:①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实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②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③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具有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