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教育心理学(10-15)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 ,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 要素 (一)课堂情境 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3,学生座位的分配
(二)课堂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 利用 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二)问题行为 类型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 标的最终实现,必然国求学生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从面形 成课堂纪律.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 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 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归结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内容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六大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学习结果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认知目标 1,知识 2,领会 3,应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二)情感目标 1,接受 2,反应 3,形成价值观念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 教师成长的历程
(一)关注生存阶段 (二)关注情境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生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品德形成的阶段(凯尔曼) • 依从阶段: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按照社
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 的行为。
• 认同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
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 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
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 –他律:10岁之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
–自律:10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价值标准。 • 认知矛盾是导致从他律到自律的关键因素,其顺 序是固定不变的。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观点:道德认知集中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上。道
德判断的成熟先与道德行为的成熟。
• 特点: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顺序性、结构的整体
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 –前习俗水平(0—9)
•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 常用的技巧: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作用,
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学生原有态度特点;逐步提
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 果影响行为的改变。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三、利用群体约定
四、价值辨析: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认清自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人云亦云”属于()现象A、认同B、服从C、模仿D从众2.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3. 一般认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品德B.态度C.心向D.能力4. 有人认为雷锋品德高尚,但有人又认为他很傻,从态度的结构来讲这属于()。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5.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这说明品德()。
A.反映人的社会特性B.不同于能力C.具有相对稳定性D.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6.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被称之为()。
A.态度B.品德C.能力D.道德素质7. 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是()A.道德学习B.道德修养C.道德认知D.道德素质8.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
没有了它的道德只会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A.道德价值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评价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是()。
A.道德理想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0.个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意志坚强B.依从C.内化D.认同11.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素质12. 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是因为学生()。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C.缺乏道德行为D.缺乏道德信念13.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无道德规则阶段出现在()。
A.10岁以前B.10~12岁C.5、6岁以前D.婴儿期14.科尔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时采用是()。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态度: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他律道德:指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4.自律道德:指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
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称为态度定势。
1.简述态度的实质?答: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映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简述品德的实质?答:(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经常的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或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简述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答:(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4.简述皮亚杰的到的发展阶段论?答:(1)他律道德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2)自律道德的、阶段:指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5.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答:(1)前习俗水平:包括两阶段:①: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这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③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④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⑤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⑥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6.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内部 培训班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课件

•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们必须遵循的行为原则 和规范。
• 品德——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落实和表现。 • 品德是个体现象;道德是社会现象
• 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 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 2、道德情感
–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有三种形式:一是直觉 的道德情感,即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 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 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 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 3、道德行为
(二)态度的结构
• 1、认知成分
– 认知是指认识事物的过程。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 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倾向性思维方式。
• 2、情感成分
– 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 更重要。
• 3、行为成分
– 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
• *三因素中情感起到主要作用。 •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
–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没 有形成道德判断。
– 权威阶段(6—8岁)
•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外在标准。 • 规则是不能改变的; • 评定是非时总是报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 • 判定行为总是看后果的严重性,不考虑主观动机; • 把惩罚看作是天意和报应。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部分
整体概述
THE FIRST PART OF THE OVERALL OVERVIEW, PLEASE SUMMARIZE THE CONTENT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
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B.态度 C.意向 D.技能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 A.一年级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 C.服从 D.感染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C.服从 D.认同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D.认同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认同D.内化三、简述题1.简述态度的内涵。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名词解释1.品德2.道德3.前习俗水平4.道德情感5.意义障碍4.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5.(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意向B.品德C.态度D.观念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7.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化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9.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O.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认识11.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2.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1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17.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1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从小到大,通过各种经历和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下面将从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是塑造我们态度和品德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受了长时间的教育,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师生互动,传授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则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通过教育的渗透,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环境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等。
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品德。
家庭环境是我们成长的起点,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准则。
学习环境则通过学校和同学的交往,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品德观念。
经历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种种挫折和困难,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坚韧和毅力。
同时,我们的成功和成就也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经历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个人的经历可以是学习、工作、旅行等,而集体的经历可以是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工作等。
这些经历都会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影响。
自我意识是形成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意识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反思和自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逐渐改进。
同时,自我意识也包括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的确定。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后,我们会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态度和品德。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态度和品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和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行为结构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无律(5.6以前)——他律(10以前)——自律(10以后)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或少数青少年)2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少数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 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成熟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众两种表现形式。
所谓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所谓服众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氛围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第二个阶段——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在态度和行为上与他人接近。
第三个阶段——内化。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保持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二是社会风气三是同伴群体内部条件:一是认知失调二是态度定势三是道德认识水平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论述准备)一有效的说服1 明确的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相待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完成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2、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
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
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 B )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3、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 身体健康
B. 生理无残疾
C. 心理健康
D. 身心健康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 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
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_使_奖__励_数_量_与__良_好行为数量相适应 。 9、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对__学_习__不_感__兴_趣、 _讨__厌__学__习___。 10、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智__力_____正常而 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1、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以及__家__庭______、___环__境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 系。 12、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以_注__意__力__缺__陷_和_活__动__过__度___为主 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C )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 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不同于能力,它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情绪或情感体验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 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 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 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 德发展的水平。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道德两难故事法 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 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位药剂师最 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海因茨到处向人借钱, 一共借到1000元。海因茨无奈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坚决不同 意。海因茨走投无路,不得已撬开药店的门,为 妻子偷来了药。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道德认识——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指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1)道德认识(知道) (2)道德观念(认同) (3)道德信念(坚信)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道德信 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和支配作用。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道德判断阶段(5、6岁以前):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就是内部女性主义。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1.态度的心智充任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犯罪行为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充斥态度的心智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就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犯罪行为成分:指准备工作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充分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品德就是心智与犯罪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重新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情感: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的内化程度相同。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价值观念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严格遵守法规价值观念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广泛伦理价值观念阶段9岁以下儿童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青年人处于习俗水平,20岁以后处于后习俗水平。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人与自然的道德重新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显著地整体表现出来自觉纪律的构成关键年龄在9岁。
态度与品德自学的通常过程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2.内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水平较好态度与品德的培育1.有效的说服2.践行较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C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 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D )oA•模仿B-从众 C.认同D-内化4.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D-弗洛伊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D )。
6. 爱国主义情感属于(D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 C ・行为的 D.伦理的7. 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 同的思 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C )0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 8. 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 )oA.初二年级B.初三年级C.高一年级D.高二年级 9.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 一定的(A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 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 )oA.态度的认知 B •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 •态度的意11.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 验,是(D )o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 )oA.模仿B.从众C. 服从D.认同C.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B )o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C.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B )0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15- ( C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价值成分
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责任感
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布鲁姆
D.克拉斯沃尔
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
B.想象性的道德感
C.表象的道德感
D.伦理性的道德感
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
B.理想的道德感
C.伦理的道德感
D.想象性的道德感
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
B.直觉的道德感
C.伦理的道德感
D.理念性的道德感
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
B.布鲁纳
C.科尔伯格
D.斯金纳
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
B.道德意志薄弱
C.道德情感异常
D.道德行为不良
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章志光
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评价成分
D.行为成分
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技能
D.意向
15、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良心活原则取向阶段
C.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6、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17、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18、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和会学习论的研究更侧重于()。
A.道德认知方面
B.道德意志方面
C.道德情感方面
D.道德行为方面
19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
2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影响
B.模仿
C.态度
D.从众
二、简答题
1、道德情感的种内有哪些?
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班条件有哪些?
3、品德不良行为与过错行为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ACCD 6~10、AADCC
11~15、BBDBC 16~20、CDDBD
二、简答题
1、答: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①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②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学生想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便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为祖国做贡献的有用之人。
③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他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2、答:(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中德尔某些不当教育和某些不良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②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③同伴群体。
学生的归属感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②态度定势。
个体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信息和接受的量;③道德认识。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自己的道德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形成于改变由不同程度的影响。
3、答:过错行为遇到的不良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联系: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是品德不良的前奏,而品德不良行为是过错行为的继续和发展。
(2)区别:①过错行为的目的性、有意实性差,而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
②过错行为具有情绪和不经常的特点,而品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③过错行为的后果具有扰乱性,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而品德不良行为的后果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具有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