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制,即控制住不道德的欲望
4.行 即道德行为,即人在道德情感和意志的推动下 产生的行为。道德行为不仅要看行为的动机,而且
要看行为的方式。好心办坏事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 作为道德品质的几个基本组成成分是缺一不可的, 在培养道德品质中都要兼顾到。对其中任何一项
的过分重视和对其他成分的忽视,都不能培养出
他们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欲望,开始根据自己与外 界人物的关系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比较能够服从 那些他们认为比较有力量的人
所谓有力量的人通常是有力气、有地位、有权
力的人。服从权威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形成,例如挨
打、挨骂或看到权威人物施展权力使别人服从,尤
其是看到自己身边的人物服从,更加深他们对权威
的敬畏
知道服从权威是一种进步,但此时的儿童并不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教学目标] 1.能指出态度、品德学习与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 习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能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德培养 的意义; 4.能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品德教育 中的运用; 5.能结合事例说明认知失调理论; 6.能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条件。
主要看他在道德情境中的一贯的表现
(二)品德的结构 一般将人的品德看做是由知情意行构成的结构
1.知 即道德认识或道德观念,也就是人对于行为规 范的认识,如在某种场合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 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应该怎样对待朋友、 对待父母、对待工作等
道德认识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层次之分,如 有很笼统的道德认识问题,也有很具体的道德认识 问题。又有侧面之分,如工作中的道德、家庭中的 道德、公共场合中的道德等等。凡是与道德有关的 问题都有道德认识的问题
• 1 学习态度不认真,不能说品德不良。
• 2 由于年幼儿童的价值标准没有内化或完全 缺乏价值标准,不能视为品德的表现。 • 3.属于道德问题的是C、E、H、I。道德是 指人们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
第二节
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百度文库道德发展阶段论
•研究内容 •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影响道德判断发展的因素 •研究方法 对偶故事(临床法)
但态度与品德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态度具有普遍性,人对自己所接触到事
物只要有一定的认识就都会有一定的态度,而品德
仅指与道德有关的行为
其次,态度是不稳定的。态度随人的需要而变
化,昨天态度比较好,今天态度不一定好。而品德
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一个人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出
的行为才能作为品德的标志
第三,态度具有层次性。从对某个具体事物的
水,有的人焦急,有的人紧张,有的无动于衷
之所以有不同的感受是因为不同人的道德标准 不同,有的人认为的和别人所认为的不同
道德情感具有两极性,如爱与恨,崇敬与鄙视, 感恩与记仇,等
3.意 即道德意志,即人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行动的 毅力
这种毅力表现在: 坚持,即坚持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去做,哪怕
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完善的道德品质,比如唯智论者(认知派)过分
强调道德认知部分;行为派(习惯论)者只强调
行为习惯的训练。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有害的。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与品德都是从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有倾向性
的心理特征
从结构上看它们是同构的:都是由认知、情感 和行为倾向构成的心理共同体
从功能上看也有相同之处:都是要产生相应的 行为,这些行为都具有倾向性
但一个人想怎么做与实际上怎么做往往不是一
回事。因此这里的行为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并不是实
际的行为
认知成分(认识 -评价)
肯定性 否定性
情感成分
积极
消极
行为倾向 趋近、接受 逃避、拒绝
实际行为
二、品德的性质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其实也是态度,只不过是人在一定的道德
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
品德和道德
有时却不用规则来管自己,这说明思维不可逆
3.可逆性阶段(8-10岁) 进入可逆性阶段的儿童认识到管人的人也应该 受到规则的制约,他没有超脱于规则的权利。这个
时候儿童逐步地将规则抽象化,这反映了他们思维
能力的发展
4.公正阶段(11-12岁)
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规则应该超越个人权力和
身份,规则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同时认识到规则
的态度等等
态度的定义 :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 选择的内部状态。(加涅) (1)态度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 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决定人们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 分。
有关态度行为的成语
同样的对象在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里具有不同
的意义,因此同一个人对它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这说明随着需要的变化态度也会有所变化
2.情感成分
情感是人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使人聚集起
某种力量准备采取行动。情感越强,人行动的力量
就越强,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情感体验按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分为两种:
一种是积极的体验,即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
1.区别
• 道德——是社会现象,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不以个别人的存亡或个别人是否具有某种品德为 转移,它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 品德——是个体现象或心理现象,品德的发生和 发展依赖于个体的存在,它一方面受到社会生活 条件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的 制约,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3 价值化如学生考试时做到了不作弊对自己感到 满意产生愉快感,与诚信等价值标准联系起来。
• 4 组织如学生可能会产生价值标准的冲突,如人 家不守信却得到了高分,获得了利益,自己这样 做值不值,克服矛盾冲突形成自己的信念,不能 因为暂时的得失而失去做人的原则。 • 5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其行为是普遍的、一 致的和可以预期的,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 价值体系.
具有情境性,即规则是在某一个时期群体共同制订
出来的,是反映当时情况的。那么一旦情况发生了
变化,规则也应该改变,这对于大家都是公平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研究内容 •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的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法 •研究材料 道德两难故事(海茵茨偷药救妻)
清楚为什么要有规则,他们只知道规则是由权威人
物制定的,行为是做给权威人物看的,自己只要对
这些权威人物负责既可。因此他们经常有违反规则
的时候,特别是权威任务不在身边的时候
在崇尚权威阶段,规则对权威来说是没有约束
性的。如果自己是权威,自己就不必受规则的约束。
所以可以看到小学生低年级干部管别人挺厉害,但
•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由 低到高共分为五级 :
• 1 接受(注意)如教师向学生宣传考试不作弊, 学生愿意听。 • 2 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 不仅注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它作出反 应(如自愿读规定范围外的材料),以及反应的 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读),与“兴趣”类似, 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如学生愿意参加 学校组织的不作弊的宣誓活动
情感领域学习各水平之间的关系
• 注意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和先导,没有注意情感就无法产生;
• 反应表现出人对事物或他人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的倾向;
• 价值化表明人将事物集中与自己的生活的中心,赋予其生 活价值,表现出兴趣;
• 组织表明人将根据价值将各种活动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有 连带关系的活动群;
• 价值的性格化说明由某一活动而形成的行为特征成为人的 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其它活动使其也具有这样的特 征。
道德情境指能够用社会道德准则衡量和评价的 人的行为的情境。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个环境或场合,
这种环境或场合发生了道德问题,这就是道德情境
问题情境
• 公交车到站了,上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奶 奶。小芳正在车上坐着,但她没有让座。 请问她的行为道德吗?为什么?
如老年人上公交车
如半夜三更吹小号
不是所有的情境都与道德有关,与道德有关的 情境才能衡量人的品德,但偶尔一次在道德情境中 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德。看一个人的品德
评价即对对象的一种价值判断:好与坏、美与 丑,等,评价是态度形成的重要一步
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态 度,其关键就在于各人的评价不同
评价所依据的是个人需要与价值观
对象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决定了人对对象的评价。
不同的对象满足不同的需要,同样的对象在不同人 的眼里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得到的评价也不同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此阶段儿童尚未形成关于“我”与“我
的”概念。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所想即
他人所想,他人所想也是自己所想。他们
没有意识到人与人的不同,自己所想并非
就是他人所想
这个时候儿童需要懂得外界的想法与自己的想 法是不一样的,需要摆脱自我中心
2.权威阶段(6-8岁)
此阶段儿童具有服从外部权威的意识和能力,
“人非草木,熟能无情?”
道德情感的产生决定于两个条件: 道德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件 人的道德标准
不同的事件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如看到别人 受苦受难而产生同情心,帮助了别人可能产生欣慰 感、自豪感,看到以强凌弱产生痛恨、愤怒的情感, 等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道德标准下可能产生不同的 情感,如看到乞丐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有 的人怜悯,有的人憎恶,有的人惧怕。看到有人落
品德和道德
• 2.联系:
• 品德是一具人对社会道德的反映,是社会道德在 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的 舆论和风气的熏陶下和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 形成的。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 而许多个人的品德也构成社会道德风貌。所以说 人们何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品德内容时,应当到社 会寻找原因。
态度到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到对整个人生的态
度,越往上态度越抽象,越具有概括性和人生哲理
性,越成为指导人的许多行为的心理品质。在比较
概括的态度中与道德有关的才是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 联系:都是一种内部的状态或倾向,构 成成分相同。 • 区别: (1)涉及的范围不同 态度的范围大,涉 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称品 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价值内化到高 级水平的态度,成为个人性格一部分的 稳定态度才称为品德。
判断:能不能视为品德的表现?
• 1 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粗心大意。 • 2 年幼儿童讲假话或经常损坏别人的物品。 • 3 在下面的行为中哪些属于道德问题、哪些 不属于道德问题?为什么? • A.挑食 B.晚睡晚起 C.小偷小摸 D.穿着不 讲究 E.爱占小便宜 F.不爱说话 G.挤公交 车 H.随地吐痰 I.在居民小区大声喧哗 J. 写字潦草
情感,如高兴、幸福、兴奋、喜悦、欢乐、欣喜、
愉悦、骄傲、自豪、荣耀、满足等
另一种是消极的体验,即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
产生的情感,如沮丧、悲哀、悲伤、悲悯、苦恼、
痛苦、失落、失望、落寞、孤独、仇恨、嫉妒、生
气、恼怒、愤怒等
3.行为成分
在情感的推动下,人就会产生行动的动力以及
要采取的行动,即想怎么做。
点头哈腰、卑躬屈膝、爱不释手、趾高气扬、
昂首挺胸、不卑不亢、不理不睬、横行霸道、必恭
必敬、不苟言笑
态度是人对对象的心理准备状态,包括对对象 的认识和评价、对对象的情感和对对象的行为倾向
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的态度与人的实际行为 不一定一致
(二)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包括对对象的了解、认识和评价 了解、认识是获取对象的信息,评价是对对象 进行价值判断,即判断对象的性质、意义、重要性 等,如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等等
道德认识一般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也表现 出有很矛盾、有差异性的地方,如不同年龄人之间 道德认识就有差异,不同文化传统的地区之间道德
认识也有差异。同时人经常会处在道德的两难困境

道德认识一般以道德概念、道德判断、道德推
理、道德评价的形式出现
2.情
即道德情感或道德体验,也就是在道德情境中
对所观察到、经历到的事情或行为产生的情感。
人认识世界获得两种经验:对象的经验(客体 的经验,即对对象本身的了解)和对对象与自己的 关系的经验(客体与主体关系的认识,即对象对于 自己来说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我们在前面主要研究的是第一种经验,本章主 要研究第二种经验,即态度
第一节
一、态度的性质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人们经常提起的名词。态度的对象包括 对人的态度、对物的态度、对事的态度、对社会和 集体的态度、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对金钱和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