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近代居士佛教
近代四大高僧
近代四大高僧近代四大高僧弘一虚云,太虚印光。
这便是近代四大高僧。
小面和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
弘一大师(1880~1942)弘一,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
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
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
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
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
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
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
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
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
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
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
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等。
音乐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宝歌》、《清凉歌》等。
虚云大师(1873~1959)虚云,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号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福建泉州。
曾主持真如寺的修复工作。
虚云出生仕宦之家,父亲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望子成龙,要他学八股文,以求仕进。
但虚云自幼性情恬淡,爱读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
父亲利用种种办法都未能逼他就范。
光绪十七年(1891年),突然潜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越二年,他又逃至鼓山涌泉寺剃度,拜妙莲和尚为师。
随即隐居岩洞,持头陀行,静心观坐三年。
然后离寺云游,先后在浙、苏、皖一带名山大寺,学经参禅。
曾在江宁会见著名佛学杨仁山居士。
光绪二十六年,虚云从普陀山步行北上,到达北京时,恰遇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他随西太后、光绪皇帝逃亡队伍西行,出长城,赴陕西,途中结识了许多王公大臣。
传销组织是如何假借佛教进行洗脑的
警惕传销组织对于佛教团队的渗透和破坏16474790离线发表于:10-12-20 14:47传销,这个耳熟能详,人人喊打的经济邪教,如今又改头换面、粉墨登场了。
传销的死灰复燃决不是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所决定的,而是它充分的利用了大多数人想不劳而获、想短期致富、想利用他人的病态心理。
可笑的是如今的传销者往往决口不谈自己就是传销,甚至也以愤愤之词谴责传销之弊端,而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加盟连锁者自居,以“国家试点”“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为幌子,以某些合法注册的公司为背景,更有甚者谎称某些国家领导人是其公司的后台,改头换面,披着“合法”的外衣,以其更加隐蔽的手段和堂而皇之的包装来迷惑他人,以所谓的高额回报、高额返利、和人帮人的语言来打动人心。
更加可怕而又卑劣的是,这个经济邪教组织又将其邪恶的目光对准了以感情和信任为纽带,以信仰和互助为基础的群众性、自发性的佛教团队。
很多虔诚的三宝弟子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已被彻底洗脑,听不进任何的劝告。
他们利用佛教徒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专门针对佛教信仰者下手,使得本来就组建困难,体系涣散的佛教组织进一步的难以维系,濒临瓦解和崩溃的边缘。
使得原本和谐健康的信任关系不复存在,角色的转换和上下级关系的建立,微妙的改变了原本单纯、自然、积极精进、共修互助的同修关系。
取而代之的则是相互利用、互相吹捧、打这佛教的旗号见缝插针,宣扬和发展传销人员,以实现其发展更多的佛教信众参与到经济邪教——传销的队伍之中。
以便于其更加方便,更加快速的获取更多的金钱回报,全然不顾佛教健康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这便是诸多所谓的虔诚的三宝弟子真正的丑恶嘴脸。
我们知道,真正的无店铺销售和多层次直销是以优质的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为基础,加上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所构成,是没有入门费的,是建立在对于优质产品真诚的分享的基础之上的。
而这些传销的产品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他们也决不会忙前忙后的去分享和销售他们的产品,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产品并不重要,他们也决不会为了销售额和客户服务而忙碌,因为所谓的产品只是一种道具。
《杨仁山居士文集》中国近现代佛学大师著述系列[PDF]
《杨仁⼭居⼠⽂集》中国近现代佛学⼤师著述系列[PDF]中⽂名: 杨仁⼭居⼠⽂集发⾏时间: 2006年03⽉02⽇资源格式: PDF版本: 中国近现代佛学⼤师著述系列图书分类: ⽂化语⾔: 简体中⽂地区: ⼤陆内容介绍: 《杨仁⼭全集》最早版本刊⾏于1919年,1981年重印,此次为修订本,是⾸次出版的简体字⽂本,对内容进⾏了校订,保持了原有的体例。
杨仁⼭终⽣致⼒于佛学教育,其学说融贯儒释道,其思想对佛学界及教育界影响深远。
作者介绍: 杨仁⼭(1837—1911)名⽂会,仁⼭其字,安徽池州⽯埭⼈,⽣于清道光⼗七年(⼀⼋三七)。
他的⽗亲朴庵公,道光⼗⼋年进⼠,与曾国藩同年,故仁⼭及长,⼊曾国藩幕督办军粮。
后因读《⼤乘起信论》⽽学佛,时当洪杨乱后,江南⽂物荡然⽆存,欲求⼀本佛经⽽不可得,仁⼭发愿流通佛经,集友好共同创设“⾦陵刻经处”,刻印佛经。
杨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居⼠佛学家,清季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
有《杨仁⼭居⼠遗著》⼗⼆卷留世。
内容截图:⽬录:序⾔佛教初学课本⾃叙佛教初学课本《佛教初学课本》注⼗宗略说律宗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天台宗贤⾸宗慈恩宗禅宗密宗净⼟宗《佛说观⽆量寿佛经》略论附⼀《⽆量寿经优波提舍愿⽣偈》略释附⼆《坛经》略释⼤宗地⽞⽂本论略注⼤宗地⽞⽂本论⽬录叙序说卷第⼀归依德处⽆边⼤抉择分第⼀归依德处因缘⼤抉择分第⼆⼀种⾦刚道路⼤抉择分第三⾦刚宝轮⼭王⼤抉择分第四⾦轮⼭王道路⼤抉择分第五独⼀⼭王摩诃⼭王⼤抉择分第六卷第⼆⼤海部藏道路⼤抉择分第七深⾥出兴地藏⼤龙王⼤抉择分第⼋深⾥出兴地藏⼤龙王道路⼤抉择分第九……卷第三卷第四经典发隐等不等观杂录阐教编补遗附录。
高鹤年的故事
高鹤年:翱翔在名山之间的一只仙鹤奔走在慈善路上的一位佛家【生平简介】高鹤年(1872~1962),名恒松,号隐尘,又字野人,别号终南侍者、云山道人、云溪道人。
近代佛教居士、旅行家、慈善家。
祖籍安徽贵池,祖上迁居江苏省兴化县,定居于刘庄。
父亲高正刚,母亲刘氏都是佛教信士,家道比较殷实。
这使得他从小接受了许多佛教教育,知道敬佛信佛。
他同时又是一位作家,卓有著名的《名山游访记》除具有极高的史学和佛学价值外,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
更加动人的是其中跳动着一颗悲悯苍生的菩萨心。
7岁时,入蒙馆读书,天资颖悟,智慧异常,出口成章,深得塾师喜爱。
15岁的高决心吃长斋净口,成为一名佛教居士。
18岁时,其父为高鹤年迎娶了智氏夫人,智氏夫人也是虔诚的佛教徒,与高志同道合,相互促进学佛之道。
他们夫妇可谓“有宿净姻缘,无常聚之痴心”,婚后不久,高鹤年在夫人的支持下,得偿夙愿,开始了名山游历、参访的生涯。
27岁初次拜访印光大师于普陀山法雨寺,又到镇江会山参谒禅宗尊宿大定禅师,从此于净土、禅宗之理更有所悟。
宝华山大霖法师认为高堪为弘法人才引他到金山寺受五戒并与通融上人同住藏经楼阅藏。
30岁时高再到南京杨仁山居士所办经房,昼夜参读,杨认为他“参悟有得,知行不违”。
同年与印光大师通函讨论禅学,感书信不能畅谈,即亲赴普陀,和印光大师谈论五昼夜。
印光大师示以方便多门,归元无二真理。
1907年,高鹤年参礼常州天宁寺冶开禅师。
1908年,母亲去世,高将亲朋送来的奠礼全部捐做重修刘庄紫云山寺之用。
1910年在紫云山寺修建藏经阁,设佛学图书馆、念佛堂。
1914年与恒松法师在五台山建立广济茅蓬下院。
1916年,在陕西终南山结茅,息心参究,并在山上再遇虚云禅师,指示用功之道。
1919年,劝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将南苑施舍为道场(即今之觉园),同年六月,高鹤年行至九华山,见山中香客颇多,沿途天热,生病者多而无医院。
他就写信给上海的同仁医院,利用东岩下院楼上,办临时医院,施诊送药,严寒写信邀请陆伯和、陈子修二位医友,来山看病。
传销组织是如何假借佛教进行洗脑的
警惕传销组织对于佛教团队的渗透和破坏离线发表于:10-12-20 14:47传销,这个耳熟能详,人人喊打的经济邪教,如今又改头换面、粉墨登场了。
传销的死灰复燃决不是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所决定的,而是它充分的利用了大多数人想不劳而获、想短期致富、想利用他人的病态心理。
可笑的是如今的传销者往往决口不谈自己就是传销,甚至也以愤愤之词谴责传销之弊端,而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加盟连锁者自居,以“国家试点”“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为幌子,以某些合法注册的公司为背景,更有甚者谎称某些国家领导人是其公司的后台,改头换面,披着“合法”的外衣,以其更加隐蔽的手段和堂而皇之的包装来迷惑他人,以所谓的高额回报、高额返利、和人帮人的语言来打动人心。
更加可怕而又卑劣的是,这个经济邪教组织又将其邪恶的目光对准了以感情和信任为纽带,以信仰和互助为基础的群众性、自发性的佛教团队。
很多虔诚的三宝弟子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已被彻底洗脑,听不进任何的劝告。
他们利用佛教徒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专门针对佛教信仰者下手,使得本来就组建困难,体系涣散的佛教组织进一步的难以维系,濒临瓦解和崩溃的边缘。
使得原本和谐健康的信任关系不复存在,角色的转换和上下级关系的建立,微妙的改变了原本单纯、自然、积极精进、共修互助的同修关系。
取而代之的则是相互利用、互相吹捧、打这佛教的旗号见缝插针,宣扬和发展传销人员,以实现其发展更多的佛教信众参与到经济邪教——传销的队伍之中。
以便于其更加方便,更加快速的获取更多的金钱回报,全然不顾佛教健康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这便是诸多所谓的虔诚的三宝弟子真正的丑恶嘴脸。
我们知道,真正的无店铺销售和多层次直销是以优质的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为基础,加上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所构成,是没有入门费的,是建立在对于优质产品真诚的分享的基础之上的。
而这些传销的产品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他们也决不会忙前忙后的去分享和销售他们的产品,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产品并不重要,他们也决不会为了销售额和客户服务而忙碌,因为所谓的产品只是一种道具。
南岳近代高僧宝生和尚
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记南岳近代高僧宝生法师东山近代湖南佛教界有这样一位僧人,被称为“佛教建筑艺术家”,主持修建了多座祖庭寺院,这些寺院不仅修建得雄伟壮观,而且极富艺术特色;不仅修建寺院,而且还热心办学,培养佛教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曾积极支持抗日救亡运动,还组织、领导救难协会、救国后援会。
他,就是南岳近代高僧宝生法师。
一、青年参学宝生法师(约1881—1942),又名宝生利,是湖南省衡阳县人。
俗家姓氏不详,出生年代亦无考,以其活动事迹推断,大约出生于民国前三十余年(1881)至清末光绪初年间。
传说宝生青年时期,曾拜师学过木匠,跟着木匠师父为人家造房屋。
后来不知以何因缘出家,亦不详其出家的寺院及师父的法脉名号。
他出家后四方云游,朝礼名山大刹。
曾于扬州高雯、镇江金山、常州天宁诸寺坐禅堂,如是数年。
后来到五台山碧山寺,碧山寺又名广济茅篷,他在寺后茅篷闭关坐禅。
据说他在关中常一定数日,有一次在关中入定过久,出定时茅棚内白霉已有寸许。
自此他的声名在佛教中就传扬开来。
宝生法师于民国初年离开五台山,再到各地行脚参访了一阵子,而后始回到湖南。
这时他已年逾不惑,在三湘间颇负道誉。
宝生法师出家前曾学过木工及营造,出家后多年在外参访,足迹遍及四大名山及南北大刹,他所到之处,认真参观流览、考察各处寺院的建筑风格,悉心研究,以致成为造诣颇深的佛教建筑艺术家。
二、主持建寺宝生法师回到湖南后,1921年前后,时任湘军总司令赵恒惕请他主持长沙开福寺。
开福寺为国内名刹之一,自唐末五代创建以来,几经兴废,最后一次是1918年遭逢火灾,大部分建筑遭受焚毁、损坏。
宝生法师晋山后,向各方募化筹资,前后历时三年,重建了大雄宝殿、三圣殿及部分寮房,把全寺修缮得金碧辉煌,超越过历史旧观。
1932年,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请宝生法师出任南岳上封寺住持。
作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的上封寺,民国时因住持不得其人,香火冷落,寺宇日渐颓败,寺产被豪强侵夺,僧众散居于祝融峰的岩洞中,或附近的茅棚内。
高鹤年居士生平简介
高鹤年居士生平简介高鹤年居士,名恒松,号隐尘,字野人,别号终南侍者、云山道人、云溪道人。
祖籍安徽贵池,后世迁居江苏兴化,复移至大丰刘庄,并在刘庄定居。
他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四日,殁于1962年正月初二,终年91岁。
高鹤年居士的一生是虔诚信佛、苦心修行的一生。
他从幼年时开始从事佛教活动,一生遍访名山古刹和高僧大德,苦心修行,广为参学,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产生较大影响。
——29岁时,他在金山寺受戒。
一生先后拜谒过印光、秋崖、大定、圆瑛等几十位长老和大法师,共参佛理;参与经办过“佛学流通处”、《佛学丛报》、佛教会及世界宗教会;编辑出版了《印光大师六十年苦行记》。
82岁时,他赴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归途参观新中国治淮工程,写下《深感毛主席英明领导之无限正确》一文。
84岁时,他当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赴南京出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
最重要的是,光绪十六年(1890)至民国十三年(1924),他前后用35年时间,脚穿芒鞋、手持竹杖、头戴草帽、顶风冒雨、露宿餐风,游遍全国名山,朝山访道、参寻佛理,其所著《名山游访记》一书从1934年到1957年出版三次,仍供不应求。
因之,他又有“当代徐霞客”之称。
1986年1月,其《名山游访记》一书由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题写书名,再次出版发行。
至1999年,已先后出版六次,达数十余万册。
高鹤年居士的一生又是广结善缘、救灾排难的一生。
他的慈善救济活动从25岁开始,至71岁,先后46年之久,在刘庄、白驹一带也有12年之多。
——他以“舍我一命,救数十万人命”之精神,在各地诸友和苏北救济会、国际救济会、中外慈善团、义赈会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建立难民收容所、贫民借贷所和施粥汤场,对灾民进行源源接济。
先后参加过山西、徐淮、平津等地旱涝募赈工作。
特别是1931年的辛未大水,苏北灾情严重,高居士四方奔走,及时组织各地社会力量捐款救灾,同时联系中外慈善团体劝募补助,赢得了时间,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终稿]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及至西汉末年,它始由西域传入我国。
佛法东传后,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善恶观、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
由于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的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
正缘于此,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它的社会功能也就趋向一种劝善化俗之道,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
佛教寺院的慈善活动乃应时而起,至唐达到兴盛。
(一)修善功德观善恶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关于心性论的一对范畴。
在印度佛教中,它原指心性的净染。
《大乘义章》卷十二有言:“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成唯识论》卷五也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反之,违损此世他世则恶。
由此看来,佛教最初的善恶观是以能否契合佛理为标准,凭染净来作为善恶的尺度。
具体而言,顺应佛法、佛理是善,心地清净无染是善;违理背法是恶,烦恼痴迷是恶。
“善恶是根,皆因心起。
”于是佛教就制定了一系列戒律约束众徒,以断恶修善。
佛门认为,只有不断改过,心地才能恢复清净,才能修成善果。
因此,佛门中有“十善十恶”之说。
所谓“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欲、瞋恚、愚痴,此名十恶。
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这样,佛教徒以十善十恶为准尺,明善辨恶并求改过积德,产生一种崇贤尚善的力量。
佛法对于修行实践的佛教徒在修善方面还有更高的要求:即“修三福”、“持五戒”。
修“三福”的具体内容有:一是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是受持众戒,不犯众仪;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行善事。
“五戒”是指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饮酒,戒妄语,这与十善颇有相通之处,只是佛门中人将其奉为戒律并身体力行视作功德无量。
这种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推动了南北朝以来中国慈善活动的开展。
后世人们不杀生而行放生,建放生池、立放生会,不偷盗而行施舍,设善堂、建义局,凡此种种善行就是佛教教义中三福、五戒、十善中蕴涵着的慈善思想外在的具体表现。
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
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金易明【内容提要】本文基于中国近现代发轫于吴越之地的“居士佛教”现象,分析中国佛教信仰团体在近代所发生的变数。
本文首先肯定,居士佛教并非一个平信徒概念的简单问题,而是中国佛教的一种特别的信仰现象。
其次,本文论述了居士及居士佛教的界定及其历史渊源,评述欧阳竟无先生关于建立“居士佛教”的理论特色。
【关键词】僧伽佛教居士佛教欧阳竟无【作者简介】金易明,一九六O年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毕业。
现任上海佛学院佛学专业教师。
佛教学术界有学者多次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
这种呼吁无疑引起学界和教界的高度关注。
有人对“居士佛教”的提法颇觉可疑,对确认“佛教居士化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甚至于“系佛教在诸多宗教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等流行观念,尤其不敢苟同。
确实,佛教中的许多观点,并非单纯的理论问题,涉及佛教传统与现实的各方面。
观念须落实于宗教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可行性。
“佛教不是并且也从未自称为一种…理论‟,一种对世界的阐释;它是一种救世之道,一朵生命之花。
它传入中国不仅意味着某种宗教观念的传播,而且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修行团体僧伽(San.gha)的传入。
对于中国人来说,佛教一直是僧人的佛教”。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和教界人士则认为,佛教居士化的观点,在理论的出发点上,是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
这不仅反映在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佛寺在中国的存在所引起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分子和官方的态度、僧职人员的社会背景和地位,以及修行团体与中古中国社会逐步整合,这些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在早期中国佛教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明清以降,中国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僧伽佛教”急剧衰落,特别是有清一代,当时国内的佛教,虽然规模仍存,如康熙时全国僧尼仍有十一万八千余名。
然而人才凋零,徒有空壳,已经丧失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和活力,一般寺院成了社会上无依无靠者的谋生庇护处。
佛教协会居士代表发言稿
佛教协会居士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居士和朋友们:
《佛教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它提倡的是慈悲、智慧和平等。
作为佛教协会的居士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对佛教的智慧的一些思考。
佛教的智慧是深远而宽广的,它教导我们如何去超越痛苦和无明,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在这个繁忙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困扰和烦恼所困扰,但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运用佛教的智慧,我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佛教的智慧教导我们要懂得怜悯之心,善待他人,对所有生命怀有一颗慈悲的心。
同时,它也教导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并且要不断地修行和提升自己的修养。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佛教的智慧不仅仅是对修行者有益的,对于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它也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比如在解决人际关系、改善社会和谐等方面,我们都可以从佛教的智慧中汲取到很多的智慧和启发。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呼吁大家都能够有机会去学习和了解佛教的智慧,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谢谢大家!。
佛教协会居士代表发言稿
佛教协会居士代表发言稿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佛教协会的居士们,向大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各位对佛教事业的支持和关注,同时也向大家表达我们作为佛教协会居士的责任和使命。
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
佛教教义主张“慈悲喜舍”的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作,追求人类的精神境界和心灵的解脱。
几千年来,佛教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协会居士作为佛教教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我们秉持着佛教的教化,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水准,同时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佛教协会居士的代表,我将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们居士在佛教事业中的作用和责任。
首先,我们居士在佛教教育中的作用。
佛教教育是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作为佛教协会居士,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佛教教育工作的责任。
我们要积极参加佛教学习班、佛经讲座和佛法讲座,不断学习和探索佛教教义,提升自己的佛教知识水平。
同时,我们要将所学的佛教教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积极传播佛教思想和福音。
我们要将佛教教义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佛教的善行和智慧影响更多的人群。
其次,我们居士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作用。
佛教注重慈善和利他的精神,强调为他人造福和解决社会问题。
作为佛教协会居士,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教育问题,热心帮助他人。
我们要通过慈善募捐、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们要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最后,我们居士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
佛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作,反对暴力和仇恨。
作为佛教协会居士,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要主动参与社区治安维稳工作,积极宣传佛教的和平理念和智慧,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要坚决抵制各种暴力行为和恶劣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我们要以自己的正确行为和言辞,影响和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和追求和谐社会。
近代中国佛教居士办馆之典范——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发展历史及
此后 , 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进入 了鼎盛时期。 世界 佛教 居 士林 图书 馆新 馆共 分 内外两 大部 分 , 东首 四间合为一大间作为 内室 ,四壁藏置经书 ,中央陈 列 图书 ,其 中除线装本 、精装 本大藏经及各种佛典外 , 还有梵 文经典 、法 器及血 书经咒 等。西首三 间合 为一 大间作为外室 , 专 门收藏佛典 以外 的其他书籍 , 陈列报 纸杂志 , 并供奉佛像 。阅览室设在外室 , 有座位 5 0 个。
李衍庆 、 杨炳荣 。1 9 2 4年 , 世界佛教居士林进行第二届
本集 中于太虚 大师创 办 的世 界苑 图书馆 ,对其 他佛教 图书馆 的关注 不足 ,因此不能全 面把握 民 国时期 佛教 图书馆 的存在情况 。本 文通过爬梳文献 ,从发展历史 、
特色工作 、 经验总结 、与世界苑 图书馆的 比较 等四个方
发展 历 史及 成绩探 析 ( 1 9 2 2 -1 9 3 8 )[ 7 ] . 图 书馆 ,2 0 1 7( 1 1 ) : 1 0 0 —1 0 6
晚清民国时期 , 佛教居士组织 十分兴盛 , 佛教居士 预备 开展 的事业有演法堂 、 图书流通部 、 莲社 、 放生会 、 布教 团 、 阅藏室 、 编译社 、 慈善布施 团 、 博物院 、 俱乐部 等十类 。林组织成立后 , 推举王与楫为第一任林长 , 在 爱文义路 自建 了演法堂 、 图书流通部等房舍 , 其他各种 组织也 逐渐建立 。稍后 ,上海 佛教居 士林分为上 海净 业社 和世 界佛教 居士林两 个组织 。世 界佛教居 士林于 1 9 2 2年 8月于海 宁路 锡金公所 成立新 的林组织 ,其 宗 旨是 “ 阐扬佛 旨,昌明佛 教 ,自度度他 ,庄严法界 ” , 首任林长 为王与楫居士 , 稍后 由周舜卿居士接任 。
当代佛教慈善公益组织及其活动的
资金来源
主要依靠信教群众的捐助,包括日常 供养、法会捐赠等。
优缺点
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能够快速响应社 会需求,但资金来源不稳定,对外部 支持依赖较强。
政府引定的官方色彩。
资金来源
政府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接受社会捐 赠。
活动形式
除了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外,还承担着政府与 信教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华严寺慈善基金会
背景与宗旨
华严寺慈善基金会是由华严寺主持筹建的民间慈善组织,致力于关 注孤寡老人、残疾人、贫困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与关怀。
活动内容
开展安老、助残、济困等慈善活动,以及参与教育、环保等公益事 业。
成果与影响
华严寺慈善基金会在当地享有较高声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和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点
具有鲜明的佛教特色,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强调慈悲和奉献精神,融合了佛教文化和现代慈善理念。
佛教慈善公益组织的重要性
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为信徒和群众提供修行指导和心灵安慰,为佛教信仰 的传播提供支持。
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改善社会环境和条件,帮 助弱势群体。
传承佛教文化
通过各种活动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
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医疗和心理支持。
05
佛教慈善公益组织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扩大社会影响力
创新宣传方式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宣传佛教慈善公益组织的理念、活动和成 果,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联合社会力量
加强与其他慈善组织、企业、政府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公益活动,提高佛 教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藏区光明助学计划
背景与宗旨
济公传说故事_济公的民间故事(2)
济公传说故事_济公的民间故事(2)济公的深远影响: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济公是历史人物,由于他的奇言畸行,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和对为富不仁者的抑止,在其生前身后深为人们敬仰,创作了有关他出世、行善、扶弱、抑强和圆寂后显圣等种种传说,其中不乏有意无意的神化。
由此导致禅僧道济走向了神坛。
济公故乡永宁村和济佛院,杭州灵隐、净慈两寺的济公旧址和虎跑寺的济公塔以及后来修建的殿堂塔院,都成了四众瞻礼和膜拜的地方。
有一定“史”的成分的宋元说话人的底本《钱塘渔隐济颠师语录》(以下简称《济颠语录》),采撷民间传说,对济公由人到神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映。
众太尉和受了济公恩惠的人,都要供奉济公的“神子”(画像),即是一例。
以神化的方法创作的传说,反映了民众对济公的信仰,也吸引和培育了更多的信徒。
在辗转反复的传颂中,随着神化的升级,济公也由“侠僧”而“神僧”而“罗汉”而“活佛”,在佛国(严格说应是“大众佛教”)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有些民间教派崇拜济公,作为自己的保护神。
清同治、光绪间由赵万秩创立的皈一道,提倡儒释道三教归一。
有济公扶乩训文留下。
义和团在“十请”神兵咒语中也有“五请济颠我佛祖”之句,并于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发布《济公禅师降坛诗。
大规模地将济公作为活佛来供奉,是在民国6年(1917)夏。
当时著名慈善家、佛教居士王震,皈依济公,请活佛给自己取了个“觉器”的法名。
他在上海邀约政界和工商界的信徒,成立了中国济生会。
该会以赈灾济生为主旨,通过自筹和以济公临坛扶乩的形式募捐钱物、施医舍药,为各地灾民提供人道援助。
民国15年3月,任天台县知事的济公信徒李锦枚和陈立仁、裘炳涛和朱福履等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信徒,按照中国济生会的模式成立了天台济公会,亲任会长。
他们先后在泉亭、石墙头、赤城山瑞霞洞设立明善坛,以扶乩降神等形式,托名济公为人释忧疑、卜吉凶、诊病施药,而将其实录编成《清夜钟声》上下册,于民国20年印行。
当时在台州各县和浙江、江苏等省都有济公坛。
弘一法师_精品文档
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原名梁慈静,是中国近现代佛教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为佛教的弘扬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他一生中,他致力于佛教的教育事业,为传播佛法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尽心尽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和他对佛教和社会的影响。
弘一法师于1873年出生在中国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家庭中。
他自幼聪慧过人,对学问和宗教事务都有浓厚的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于是,他决定出家修行,并在190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佛教青年会,致力于年轻人的佛教教育。
弘一法师一直坚持在佛教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深知佛法对于人们精神的滋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努力推动佛教教育的发展。
他在中国创建了多所佛教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佛教僧人和学者。
他注重传承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积极融入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倡导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将佛教的智慧与现代知识相结合,使佛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弘一法师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关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以佛教的慈悲为指导,致力于救济贫困和帮助弱者。
他创办了多个慈善机构,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他不仅关注个体的利益,更关注社会的整体福祉。
他发起了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倡导人们的智慧和修养,使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弘一法师在佛教界以及社会中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教育工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他的门徒中包括了许多杰出的佛教学者和禅宗大师,他们继承并传扬着弘一法师的智慧和慈悲。
他的影响力也超越了佛教界,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弘一法师被广大人民尊重为佛教界的伟大导师。
他的教诲和智慧一直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和善行。
他的人生道路是充满了困难和艰辛的,但他始终保持着明净的心灵和对人类的深爱。
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他的事迹和智慧将继续指引着后人。
禅印居士简历
禅印居士简历
禅印居士,自幼闻宗禅害,调勤学佛,精研道理,静心以待,朝夕之间,已满有一番慈悲精神,深藏至今,为国家塑造良好社会氛围。
结阴居士,深刻理解社会道德制度,把人民的真实需求落实到实施和管理上,并且了解公共政策的运行状况,帮助政府处理相关事务,为政府提出宝贵建议。
他按照他的理念,实践着佛陀说的“慈悲,善良,勤奋,勇敢”,以实际行动来帮助社会弱者。
他为残疾人开设技能培训,向村民教授补习知识,为干部阶层安排人物介绍、处理工作,开展困难帮扶等,让困境面前的困难得到解决,让贫困者得到帮助。
禅印居士的作为受到肯定,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家庭的支持,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政界受到极大的尊敬。
他把慈悲精神和智慧发挥到极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他是一位负责任、忠诚、勤恳的国民,无私而有德,是受人尊敬的文明人士。
总之,作为一位禅印居士,他以智慧精神参与政务民生,把宗教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彰显了佛教共同体意义,使社会道德得以推陈出新,示范和激励着广大的民众去参与建设社会,践行社会良心,促进全民共同利益的实现。
居士林愿景与未来主要内容概括
居士林愿景与未来主要内容概括摘要:1.居士林愿景与未来概述2.居士林的核心价值观3.居士林的发展目标4.居士林的组织结构与运营模式5.居士林的社会责任与贡献6.居士林的未来展望正文:【居士林愿景与未来概述】居士林,全名居士林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95 年,是一家以弘扬佛教文化、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的慈善机构。
居士林立足于佛教,致力于为广大居士和佛教信众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修行的平台,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对居士林的愿景与未来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居士林的核心价值观】居士林的核心价值观是“慈悲、智慧、和谐、共生”。
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居士林的文化内核。
其中,“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精神,强调对一切众生的关爱与呵护;“智慧”是指通过学习佛教经典和实践修行,达到对宇宙人生真理的认识;“和谐”是指居士林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共生”强调佛教信众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与其他信仰群体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居士林的发展目标】居士林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佛教文化教育事业的优秀代表,推动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居士林将不断完善组织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加大弘扬佛教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居士林的组织结构与运营模式】居士林的组织结构分为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各司其职,保证居士林的正常运行。
居士林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佛教教育、文化交流、慈善公益和修行实践等方面。
通过举办各类佛教讲座、研讨会、修行班等活动,满足居士和信众的学习需求;通过与海内外佛教组织和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通过开展慈善公益活动,践行佛教慈悲精神,回馈社会;通过组织修行实践活动,使信众在修行中体验佛教的智慧和真理。
【居士林的社会责任与贡献】作为一家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居士林深知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邵海峡居士事迹
邵海峡居士事迹《邵海峡居士事迹》邵海峡,一位杰出的居士,其一生的奉献和卓越事迹,让人们深感敬佩。
本文将全面展示邵海峡先生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以期为后人铭记这位伟大的居士。
## 一、生平回顾邵海峡生于20世纪初,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成长过程中,邵海峡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年轻时,他选择追随佛法之路,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修身养性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居士事业起步阶段,邵海峡通过刻苦学习和勤奋实践,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居士风采。
## 二、学术成就邵海峡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居士,他的学术成就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佛学领域,邵海峡不仅深入研究经典,还勇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理论观点,为佛教研究贡献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他的学术作品深受同仁好评,成为当时佛学界的翘楚。
## 三、慈善事业邵海峡先生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将佛学的仁爱理念融入实际行动中。
他投身于社会公益,关心弱势群体,捐资助学,修建孤儿院,为贫困地区提供医疗援助,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佛教的慈悲精神。
邵海峡的善举感动了社会各界,他成为公益事业的杰出代表。
## 四、弘法利生邵海峡先生对佛法的弘扬贡献良多。
他积极参与佛教传播工作,通过举办讲座、出版著作等多种方式,将佛学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邵海峡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佛法的真谛,他以身作则,影响了无数追随者,使他的弘法事业日益壮大。
## 五、后人感悟邵海峡先生的一生是对人类道德、学术和社会责任的典范。
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努力追求卓越,践行善行。
邵海峡居士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更要关心社会、助人为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结语邵海峡居士事迹是一幅永恒的画卷,他的生平经历和卓越贡献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希望我们能从邵海峡先生的居士事迹中汲取智慧,将慈悲、博爱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地
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地
潘桂明
【期刊名称】《佛学研究》
【年(卷),期】1998(000)000
【摘要】居士及其居士佛教曾在中国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胜任过极其重要的
角色,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
本文先就“居士”、“居士佛教”概念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予以分析、定义,并指出它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
认为居士佛教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佛教时期,但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潮流,则出现于大乘佛教时期。
居士佛教曾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但它的全面繁荣则在中国。
大乘居士佛教可归结为菩萨、菩萨精神、菩萨修行三个方面,体现更高意义上的平等观念,从而有可能将佛陀的理想化为民众的自觉实践。
中国古代的社会特点和人文背景提供了大乘居士佛教繁荣的基本条件,而各类居士的护法活动、物质供施、参禅求道、学术参与等构成了中国居士佛教的主要内容。
【总页数】10页(P358-367)
【作者】潘桂明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居士佛教与佛教中国化——评潘桂明先生《中国居士佛教史》 [J], 吴忠伟
2.近代中国佛教居士办馆之典范r——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发展历史及成绩探析(1922—1938) [J], 王飞朋
3.专题:北京居士佛教调查——导言:居士佛教的社会学问题 [J], 汲喆;
4.居士佛教神圣价值分析——以昆明佛教居士林为例 [J], 李守雷
5.居士佛教的近代转型及其社会学意义——以民国上海居士佛教为例 [J], 唐忠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1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8第37卷第6期 J ou rnal of Sh anghaiNor m alUn i vers i ty(Ph ilosophy &S ocial Sci en ces E d i ti on )Vol .37,N o .6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08)06-0091-(09)作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近代居士佛教)))以民国上海佛教居士林为例唐忠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200433)摘 要: 近代居士佛教组织不仅是居士们信仰生活的公共平台,而且还在慈善理念以及社会慈善实践中都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角色,并与其他民间慈善组织一起承担着官方救助之外的重要社会慈善救助功能。
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组织形式、慈善功能、资金运作模式的分析,可以揭示近代居士佛教在社会慈善救助功能的重要作用和特征,并以此为当代民间的宗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功能的发展、完善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近代居士佛教;民间慈善组织;世界佛教居士林;上海佛教净业社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佛教因素6(40571153);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8-07-29作者简介:唐忠毛(1969-),男,安徽舒城人,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主要从事佛教研究。
近代以来,在佛教复兴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各地居士佛教¹组织相继兴起,并逐渐突破了传统居士佛教的封闭性以及对僧团的依赖性。
大致而言,民国居士佛教组织从其类型上看,除了延续明清民间莲社结社形式的较为松散封闭的传统居士组织外,主要有两种新型形式:一是由新兴居士知识分子发起的以佛学研究和佛经刊印流通为目的的学会与研究会,如南京杨文会创立的佛学研究会及其弟子欧阳竞无创立的支那内学院;二是整合民间居士社团而组建的规模较大、组织独立、面向社会开放,具有佛教近代化与社会化特征的/佛教居士林0组织,如上海佛教居士林。
上海佛教居士林作为当时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佛教居士林组织,其不仅在组织形式上具备了近代管理模式的系统组织,而且在社会功能上还承担了一种重要的民间慈善救助功能,成为连接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重要纽带。
考察民国时期的居士佛教慈善功能及其管理运作模式,不仅可以深化学界对中国佛教近代化的社会化层面的了解,还可以为当今民间居士佛教组织及其社会慈善功能的发展完善与社会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近代居士佛教组织的形成及其特征在中国佛教史上,居士群体很早就已经在僧人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各种组织,从南北朝到唐宋之间,曾先后出现过诸如义邑、法社、香火社、十地采等多种通过结社而形成的居士团体组织。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结社叫做/义邑0,黄忏华先生指出:/北朝一般社会上的佛教信仰,从北魏初年起,北地盛行一种一族一村等的佛教组织,叫做-义邑.,由僧尼和在家信徒构成,而以信徒为主。
0[1](P51)相关研究表明,此时居士佛教结社的动因与民间佛教造像以及民间流传的观世音、弥勒信仰相关,而在组织形式上则借鉴了汉代以来的传统私社组织形式。
º隋唐时期,居士佛教组织继承并发展了/义邑0的形式,并建立了以净土念佛为主的/法社0。
及至宋明,由于佛教净土念佛的流行,更加促进了民间佛教信徒的结社活动,于是净土念佛与民间结社相得益彰、相互支持。
在结社的活动范围上,宋代结社已经开始摆脱了纯粹的佛教修持活动,积极加入到世间的社会公益活动之中,如赈济平民、修桥铺路、开通水利,乃至操办婚嫁丧事等。
总体而言,近代以前的这些居士佛教结社,基本上都属于佛教寺院的外围性组织,且与寺院佛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居士们大多在寺僧的控制和领导之下,并对寺院的宗教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直接作用。
其次,近代以前的各种居士佛教组织,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慈善活动,但慈善并不是其组织的最主要功能,并且其慈善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烙上了浓厚的教化色彩。
及至近代,随着居士佛教的兴起,新型居士佛教组织也应运而生。
1910年,近代佛教复兴先驱杨文会在南京创立了第一个近代居士团体兼佛学学术团体)))佛学研究会。
佛学研究会以佛教知识分子为主,以研究佛学、振兴佛教为目的,并定期聚会进行研讨参修。
此后,这类似的居士佛教社团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如吴雁舟创立的湖南佛学会、刘洙源创立的成都佛学社等,皆效仿杨文会的佛学研究会。
相对于佛教居士知识分子,当时具有佛教信仰的民族工商业者与社会名流们也将救世与救心的热情投入到佛教事业之中,于是另一类型的/佛教居士林0组织率先在当时的工商业中心上海成立,并很快在全国各地盛行。
1917年11月上海的沈惺叔、王与楫、王一亭等商界居士在普陀山与太虚、了余法师共同商讨组织居士的学佛道场。
[2](P172)1918年沈惺叔、王与楫等在上海海宁路锡金公所成立了/上海佛教居士林0,由王与楫居士担任首届林长。
1922年,上海佛教居士林改组分成两部分:(1)由王与楫、朱石僧、李经纬等居士组织的世界佛教居士林,地址设在上海海宁路锡金公所(后新林址设在上海闸北新民路国庆路路口),周舜卿居士担任首届林长;(2)由沈辉、关炯之等居士组织的上海佛教敬业社,地址设在爱文义路(现北京西路)64号,后迁入上海常德路418号(觉园),施省之居士担任首届董事长。
1956年,世界佛教居士与上海佛教净业社合并,改名为上海佛教净业居士林。
1964年,上海佛教净业居士林与上海佛教信众会合并,继续沿用上海佛教居士林一称。
因此,本文所说的上海佛教居士林包括了世界佛教居士林与佛教净业社这两个组织,这两个居士组织事实上也相互支持,并有一些知名的居士共同维护。
相对于古代的居士佛教,近代的居士佛教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逐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组织形式,它虽然也与僧人保持往来,但已经不依靠寺院、不受僧侣控制,也不以为寺院提供辅助性物质支持为己任;此外,近代居士佛教也走出了传统的封闭性,面向社会信众开放,并承担了一种重要的社会慈善功能。
近代居士佛教的核心主体包括居士知识分子、具有佛教信仰的工商业者与军政退位名流,其中居士知识分子主要以研究佛学、振兴佛教为目的,而居士工商业者则以佛法修持以及广泛地参与各类社会慈善事业为己任。
就区域而言,居士知识分子的活动以南京内学院为中心,兴趣偏于佛学义理特别是唯识学的研究;而居士工商业者则以上海为中心,兴趣偏于净土信仰,并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开展广泛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在民国复杂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居士佛教得以发展自身的独立组织形式,并承担起重要的社会慈善功能,其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寺院佛教的衰败,/庙产兴学0的风波,以及寻求僧侣佛教组织的挫折等原因,使得近代佛教的振兴需要借助居士的护教力量;其二,作为居士主体的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者,他们受近代民主、国家观念的影响,加上希望抵制外教入侵的民族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产生了摆脱僧侣控制、建立新型居士佛教组织的要求;其三,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想以及民初约法、南京国民政府的有关信仰自由的原则,均为近代居士佛教组织的独立提供了理念和制度支持。
二、上海佛教居士林的组织结构与核心成员分析就组织规范而言,上海佛教居士林建林之初,就制定了5上海佛教居士林暂行规约6,其宗旨是/集合在家善信,皈依佛教,专修念佛法门,兼修教典,广行善举,弘扬佛教,自利利他。
0[3]之后,一分为二的世界佛教居士林、佛教净业社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比较系统而成熟的组织制度。
1926年佛教净业社迁入觉园,施省之、关炯之、黄涵之等40人就发起修订社章,改组机构,全社设社董17人,设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2人,从社董中公推社长1人,副社长2人。
职能机构设立念佛堂、讲经堂、学教部、慈善部、静修室、藏经室、经像保存处、流通部、蔬食部、放生会、功德堂等。
相对于净业社,世界佛教居士林的规模较大,组织也更系统化,自1927年王一亭出任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后,他就着手修订林章,进行机构改革。
及至1933年,世界佛教居士林第五届林员大会修订通过的5世界佛教居士林章程6,其在组织结构上已经非常系统而健全。
按其组织规定,居士林林员可分林友、林董、居士三种资格,不同资格的林员规定了详细的准入制度与权利待遇。
根据1933年修订的章程,其组织结构示意图如图1。
»图1 世界佛教居士林组织结构图由图1可知,民国上海居士佛教组织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组织系统,其结构形式已经近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实际上,它不仅健全了如上的组织结构,而且在其内部的管理、监督和职能分工也达到了相当的管理水平。
根据其章程规定,居士林最高职能机构是理事会,理事会由全体林员大会选举产生,直接对林董负责。
理事会由21人组成,承担统筹林务事业的开展,决定预算的审核、各部部长的委任以及承担保管资产等重要责任。
其中常务理事9人,分别担任林长、副林长等职。
居士林采取林长负责制,副林长辅佐之,全权负责整个居士林的日常林务工作。
林长以下依次设部长、主任、干事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在此基础上,世界佛教居士林还规范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其中,会议制度规定:每年由林长召集,举行林员大会和职员大会各1次。
林员大会主要讨论确定居士林未来一年的发展方针与策略,对林章进行修改和完善,并通过全体林员投票产生新的领导集体。
除召开林员大会外,章程还规定要定期召开/职员大会0、/理事会0、/常务理事会0以及/部务会议0,分别讨论制定具体的林务计划,安排具体的林务工作。
同时,居士林在干部选举以及办事状况的考查、账目的审查以及对林内一切事务的监督等方面,均有比较完备的制度规定。
并且,居士林还定期将收支报告、接受捐助的报告、林务日记、年鉴、干部的选举与变更、规章制度等等林务信息通过佛教刊物与征信的方式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¼通过组织结构的考察可以看出,无论是佛教净业社还是世界佛教居士林,慈善功能已经被其列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净业社设有慈善部,并单独制定了慈善部的相关章程,详细规定慈善的内容、运作方式与资金账目的管理等内容。
就世界佛教居士林来看,其具体活动分别由5个职能部门承担)))即文化部、慈善部、学教部、修持部、总务部。
其中,慈善部在其职能部门中规模最大,下设具体办事处最多的达6个)))分别是施医处、施材处、放生处、借本处、赈灾协会、佛教公墓,可见慈善部在其组织中的重要分量。
事实上,上海佛教净业社和世界佛教居士林虽属于宗教团体,但在国民政府期间也曾被直接列入慈善组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