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5篇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5篇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把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把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把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安排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力量。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 2课时。
讲授提纲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二、降水的时间安排规律1.我国降水的季节安排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三、干湿地区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2.干湿地区的类型3.干湿地区的分布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柔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
今日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根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板书]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 [板书][提问] 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教师归纳]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严寒枯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暖和潮湿。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降水和干湿地区》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小学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形式。
2. 使学生掌握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形式和特点。
2. 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降水形式的理解。
2. 干湿地区划分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降水形式图片、干湿地区图片。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地球仪。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素材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形式及其特点。
2. 探究降水形式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几种形式?”引导学生列举常见的降水形式,如雨、雪、冰雹等。
3. 学习降水形成过程简要讲解降水形成的基本过程,如水蒸气凝结、云滴增大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周边环境,识别不同的降水形式,并记录下来。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降水形式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干湿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2. 探究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提问:“你们知道干湿地区是如何划分的吗?”引导学生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如降水量、蒸发量等。
3. 学习干湿地区特点讲解不同干湿地区的特点,如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等。
4. 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判断所处地区的干湿类型。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三、课后作业1. 绘制降水形式示意图,标注各种降水形式的名称。
2.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家庭成员讨论所在地区的干湿类型,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素材、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降水形式及其特点,掌握了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结合实际气候现象,提高学生对干湿地区划分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六、课程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降水观测,记录不间、地点的降水情况。
(八年级地理教案)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2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域2八年级地理教课设计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域教课目的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域区分的大概状况。
2.读我国干湿地域散布图,培育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余环境因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限制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一样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课要点1.干湿地域的散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课难点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课方法讲解法与读图法相联合。
教课媒体中国的干湿地域散布图、中国年降水量散布图。
教课过程【组织教课】【导入发问】长江中下游地域的伏旱出此刻几月份?为何会出现这类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校正】每年的 7 月、 8 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域,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明朗少雨的天气。
正当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发问】 ____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学生回答。
【教师校正】____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踊跃为灾区捐物捐款,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何____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域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日我们一同议论这个问题。
【讲解新课】 ____年夏天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致使了这个地域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早年。
也就是说,一个地域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其实不同样,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读图 4.21】北京 ____年至 ____年的 30 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 ____年至 ____年 30 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____年约1400 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____年约 250 毫米。
【组织学生议论】 (1)为何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为何在 ____年长江中下游地域出现特大洪水?【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天风的强弱有关。
初中地理说课稿:中国地理第三册《降水和干湿地区》说课稿范文模板
《降水和干湿地区》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国地理》第三册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本节共分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本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鉴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本章教学内容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变成具体有用的知识,本章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气候资源优越的一面,而且也看到我国天气、气候灾害的一面,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收听天气预报》,主要介绍有关天气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为《气温分布和温度带》,主要讲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和五大温度带。
第三节为《降水和干湿地区》,主要介绍我国降水的三个特点和四个干湿地区。
本节课学习我国降水的第一个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本节课与《中国地理》第一册第四章《世界气候》联系密切,可以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基础。
另外本节课学习的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又是学习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的基础,所以必须要求学习掌握。
二、说教学重难点:1、识记: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
3、能力培养: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4、难点: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三、说教法: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联系学生已有的世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基础知识,本节可采用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及归纳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找出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南、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级单位。
(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二页。
)2、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
(中国地图册第三册第十页。
)3、想一想:我国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二)、学习新课:1、导入并板书课题:降水和干湿地区2、学生预习课文第49至51页。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过程。
掌握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分析降水与干湿地区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象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降水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降水与干湿地区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降水形成过程中的水汽凝结与凝结核。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气象数据、图片等资料。
制作PPT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类型吗?它是如何形成的?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类型及形成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讲解降水的类型及形成过程,重点讲解水汽凝结与凝结核的作用。
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解释成因。
4.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情况,引导学生分析降水与干湿地区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提问,解答疑惑。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2.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降水对农业的影响。
3. 完成PPT课件中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了解全球变暖对降水模式的可能改变。
2. 探讨降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如雨水收集、灌溉系统的改进等,以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意识。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掌握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
3.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进行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重点:1.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
教学难点:1.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环境效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何利用地图和数据进行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析和比较。
教学准备:1.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2.世界地图和降水分布图。
3.相关数据和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雨量差异,并引发对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好奇。
Step 2: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征和分类方法1.回顾学生所学的气候区划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的影响因素。
2.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世界划分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中等降水地区和多雨地区。
3.分析各个地区特征和分类方法的依据,使学生深入理解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方式。
Step 3: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1.结合地理图例和数据,介绍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带、地形和地理位置等。
2.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探讨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干旱地区的土地沙化、粮食短缺和人口迁移等。
3.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环境效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人类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和对干旱地区的适应策略。
Step 4:地图和数据分析1.分发相关地图和数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分析和比较。
2.引导学生从地图的颜色分布和数据的数值大小比较,了解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差异和变化趋势。
3.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对不同地区的降水和干湿地区进行解读和测评。
Step 5:拓展延伸1.呈现一些关于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实际问题或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其他资源,进一步了解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
八年级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9篇
八年级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9篇降水和干湿地区 1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
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
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重点: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
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
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降水和干湿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知识导入1、问学生如何定义“降水”和“干湿地区”?2、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气候带分布以及降水量和气温的分布。
3、在图片上让学生标注一下一些干湿地区。
二、知识过程1、降水的概念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份通过自然降水过程,如雨、雪、雾等,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降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常的降水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生物的生存提供水源。
2、气候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候带是指因纬度不同,太阳辐射能按不同的角度照射到地球上,使得地球表面在太阳辐射的影响下成为横跨纬度的不同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带状景观区。
这些带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带:因为处于赤道附近,每年会有大量的降雨。
热带雨林气候带是世界上降水最充沛的气候带之一。
草原气候带:草原气候带比较干燥,年降水量低于500毫米,适合生长根系发达的植物。
沙漠气候带:沙漠气候带则几乎没有降水,是比较干旱的区域。
由于沙漠气候带温度高,降雨量少,水资源匮乏,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
3、干湿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干湿地区的生态环境受降水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干湿交替的地区,雨季和旱季较明显,水分的累积和流失都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的分布,影响动物群落和农业生产。
沙漠:沙漠少雨,地下水资源非常匮乏,让荒漠植物毫无生机。
草原:草原气候在干湿季节分明。
草原上的植被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也让生存于此的动物拥有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湿地:湿地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肺腑”。
因温度、湿度适宜,各种昆虫、水生生物、鸟类都在湿地里生活;同时,湿地还有着丰富的种子,因而可以繁殖出大量的植被,为造林、保育、防御洪涝等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三、知识延伸1、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a、降水:降水多的地区,生态环境容易变得活跃,植物繁茂,动物数量多;降水少的地区,生态环境容易变得萎靡,植被会呈干枯状态,动物数量会减少。
b、气温:气温适宜的地区,环境更有利于生物生存、发展和繁殖;相反,气温过低和过高的地区,就不适合生物的生存。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
一、教案基本信息《降水和干湿地区》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式和测量方法,知道降水的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降水的基本概念、形式、分布规律和测量方法,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特点。
难点:降水分布规律的成因,干湿地区分布特点的成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奥秘。
2. 利用地理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点。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降水特点。
2. 降水的基本概念:讲解降水的定义、形成原因和形式。
3. 降水测量: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4. 降水分布规律:分析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降水分布规律的成因。
5. 干湿地区的划分:介绍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6. 干湿地区分布特点:分析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干湿地区分布特点的成因。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特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降水和干湿地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降水和干湿地区对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一具体地区为例,分析其降水和干湿地区特点及其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降水和干湿地区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类型及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基本概念讲解降水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后以液态或固态形式从云层落到地面的现象。
2. 降水的类型介绍液态降水(雨)、固态降水(雪)和冰粒等降水类型,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各种降水形态。
3. 降水形成的原因分析降水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水汽、降温、凝结核。
讲解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过程。
4. 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利用地图和图表,展示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使学生了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的分布特点。
5. 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讲解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分析不同干湿地区气候特征,让学生了解降水对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现象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降水分布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干湿地区划分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4. 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降水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降水概念、类型及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干湿地区划分及其与气候关系的能力。
4. 搜集学生案例分析的作业,评价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降水类型图片资料。
2. 我国降水分布地图。
3. 干湿地区划分案例资料。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场雨或雪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降水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授降水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定义和重要性。
3. 分析降水的形成原因,通过示例讲解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过程。
4. 讨论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来理解东南沿海地区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的分布规律。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WTT整理的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记住400、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使学生理解季风活动对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影响,并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使学生知道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4.使学生学会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地区分布的特点。
5.使学生学会运用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分析我国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学会运用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分析、概括我国降水年际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1.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特点及其成因2.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季风活动、锋面雨带与降水的关系[教具准备]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2.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引入)气温和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
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我国气温和温度带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学习有关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讲授新课)[提问]让学生看本节课文前面的“想一想”小栏目,提问:七月份正值雨季,这时候出差去吐鲁番是否需要带雨具?九月份我国多数地方秋高气爽,这时期出差去广州是否要带雨具?为什么?(答案:七月份出差去吐鲁番不需要带雨具,因为吐鲁番的全年降水很少,即使在七月份也很少降雨;九月份出差去广州应该带上雨具,因为这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地方秋高气爽,但广州雨季还没有结束,经常有阴雨天气。
)[讲述]从上面回答的问题可以看出,了解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在生活实际中是有用处的。
在生产建设中也要具有这方面的知识。
如修建水库或建桥梁时,要考虑当地夏季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
否则,遇有特大暴雨,水库有溢洪、桥梁有坍塌的危险。
[读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以下练习: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学设计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学设计降水和干湿地区降水和干湿地区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课时课时。
讲授提纲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二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三干湿地区.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干湿地区的类型.干湿地区的分布.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提问]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学习新教材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板书]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板书].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板书][提问]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教师归纳]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学设计)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
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阅读《北京~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
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重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
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
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
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
地理教课方案-降水和干湿地域教课目的1.阅读相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散布特色,记住 400 ㎜、 800 ㎜等降水量线的散布。
2.知道季风的观点、特色,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散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域。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散布的关系,培育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剖析能力。
4.浸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课建议知识构造教材直截了当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色就是时空散布不均。
时空散布如何不均,为何造成这类不均,教材第一指导学生经过读我国年降水量散布图,搜寻我国降水的空间散布特色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递减。
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剖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如何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散布及地区降水特色,联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域差异。
经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搜寻规律,并剖析东部地域雨带的南北挪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经过阅读《北京1951~ 2000 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剖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
对于我国干湿地域的区分,教材明确指出是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区分,并经过表格对照剖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域的特色、散布和植被特征。
要点和难点要点1.降水的时空散布特色。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散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散布的成因。
价值观点、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降水作为天气因素的构成,是描绘天气特色的重要一环。
因为我国领土辽阔,加之特别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到的降水特色,主要表此刻降水的时空散布不均。
剖析我国降水时空散布不均的原由归根究竟是因为季风造成的。
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岸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色。
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由,打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课状况,合时加入,这对学生掌握我国的降水特色是必需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散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要点,教师应增强学生这部分训练。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
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地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
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难点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
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读图4。
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间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约多少毫米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
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
高一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
高一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
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①“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
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
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
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
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
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计算机显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计算机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
步了。
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
人们根据夏季风
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屏幕显示季风区界线,并指出玉门】
【讲授】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
“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
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
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
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
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图】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
5月,雨带将
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
伐了。
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
旗又向北逃命去了。
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
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
有一句古诗“黄
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
日头。
”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讲授】(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
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
冬季风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
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
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
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
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
江淮流域。
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
10月份,华南地区的
雨季也结束了。
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
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投影片】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
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
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提问】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
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
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屏幕显示】“中国干湿状况”图。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
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
茂密的乔木。
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
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显示】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
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
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
植被了。
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屏幕显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屏幕显示】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
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
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
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我
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屏幕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
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
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
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这样一
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
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更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
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将继
续讨论!
板书设计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