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的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本节主要内容有: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计算、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理解各种降水的类型,掌握降水量的计算方法,了解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气温、气压、风向等基本气象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对于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类型的理解,以及降水量的计算还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各种降水的类型,学会计算降水量,了解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类型,降水量的计算,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教学难点: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类型的理解,降水量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降水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制作PPT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准备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降水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六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展示了什么自然现象吗?”“这些降水现象在不同的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降水变化与分布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降水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了解我国降水的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类型,结合实物、图片等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知识。
2.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进度,学习降水量、降水概率等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阅读和解读降水统计图表。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本地区的降水情况,包括降水量、降水次数、降水类型等,并尝试分析这些降水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请学生收集有关降水的新闻、故事或科普文章,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3.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家人、朋友对降水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应对降水带来的影响的。通过此作业,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生活的品质。
4.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地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有初步的认识,但对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分布地理教案绪论地球上的降水是水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降水不仅影响气候变化,而且对地球上的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降水的定义以及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降水的定义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蒸气经过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或冰晶从空中落下的现象。
降水主要包括雨水、雪水、冰雹和霰等形式。
降水是地球上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地表的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降水通常以单位面积的毫米或英寸来衡量。
降水量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段(如小时、日、月、年)进行统计,并用于气候和水资源研究。
二、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分布在地球不同地区具有明显差异,并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因素:1. 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划分是降水分布的重要依据之一。
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由于季风和对流活动的影响,降水量较大;而极地地区由于冷空气的影响,降水量较低。
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受到温带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
2. 地形地形对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山脉与山脉之间的洼地通常会形成降雨带,称为雨影区。
山脉阻挡了水汽的传播,导致风向上升时冷却和凝结,形成降水。
因此,与山脉背风的一侧相比,山脉顶端和背风的一侧通常降水更多,而背风的一侧则较干燥。
3. 水体分布水体的分布也对降水有一定的影响。
海洋的蒸发和释放大量的水蒸气,造成邻近陆地的降水量较大。
另一方面,大陆的内陆地区由于缺乏大型水体的蒸发供给,降水量相对较低。
4. 气象系统大气环流系统如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和气旋等也是决定降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会导致降水量较低的地区,而低压系统和气旋往往伴随着降水的增加。
5. 升温升温是导致降水形成的重要因素。
当空气上升时,空气冷却并达到饱和点,水蒸气开始凝结为水滴或冰晶,从而形成降水。
三、降水分布的地理意义降水分布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农业和林业: 降水是农业生产和林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目标•了解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掌握影响降水的因素•能够解释降水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介绍降水的概念及不同形式的降水,如雨水、雪水、雾凇等。
2.降水变化的因素–气候因素:介绍经纬度、季节、气候带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环境因素:讲解地形、海洋、湖泊、植被等对降水的影响。
–人类活动:探讨城市化、工业化、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3.降水分布的规律–全球降水分布图:展示全球降水分布的主要特点和规律。
–国内降水分布: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差异。
–季风气候的降水分布:解释季风气候区域的特殊降水分布。
4.降水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环境影响:探讨降水变化对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农业影响:讲解干旱、洪涝等极端降水对农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的影响。
–生活影响:分析降水变化对人们的生活、交通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使用全球降水分布图、国内降水分布图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呈现降水变化和分布的规律。
•讨论与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影响降水的因素,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地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和记录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降水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并进行小组报告和评估。
•实践报告评估:要求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对降水变化的因素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估。
课堂延伸•邀请专家讲座:邀请气象学专家或地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降水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课外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理教辅图书和科普读物,增加对降水变化和分布的了解。
参考资料•Smith, J., & Johnson, L. (2018). Understandingprecipita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降水的概念和分类1.利用多媒体展示降水的定义和不同形式的降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4.课后思考题:布置一些关于降水和降水分布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例如:
a.降水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类型?
2.强调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注重作业的反馈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精神。
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5.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展示等形式,深入理解降水知识。
6.强化数据分析能力:提供降水数据,指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降水特点,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环境,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降水相关的自然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降水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8.情感教育:结合降水知识,引导学生关爱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播放一段关于世界各地降水的视频,展示雨、雪、雾等不同降水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降水的多样性。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
提问: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
少?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
少?
附:《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流程设计图
图例说明:
开始,结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般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与教师活动的组合教学媒体与学生活动的组合教学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组合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生活
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等降水量线图
三、降水的分布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教学反思: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感官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降水的形成、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过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对家乡泰州地区的降水特点比较了解,有丰富的感受体验。
由于教材内容较简单,所以开发学生平时累积的生活体验,就变得很重要。
本教案通过降水与传统民居屋顶坡度之间的关系这一载体来学习一般的地理降水知识,使得教学内容具体充实,鲜活可感。
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降水的相关知识,会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说明一些地理的普遍规律,认识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
本节课力求体现的特色是:激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及教学反思1. 知识背景与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变化和分布。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分布差异,以及降水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降水量的多年变化趋势•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降水的分类与概念•降水量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原因及其影响2. 教学步骤2.1 导入新知识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新知识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视窗,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
导入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图表呈现、影像展示等。
此次,为了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入讲解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常见场景,了解什么是降水(先让学生找证据,再由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自然降水和人工降水的区别(以雪花、雨滴为例),让学生对降水的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教学实践在导入新知识后,教师需要在讲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分布差异和变化趋势。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温度和降水数据,图表、气象数据来让学生自行画出中国年平均降水分布示意图、中国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中国降水的年轮分布等。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地区的降水量变化,通过年均降水量和气温的关系来进行研究,让学生从中了解降水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3 教学总结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应该总结本次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对学生今后学习的指导方向。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降水的分类和概念•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及其原因•降水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的演练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教学实践、教学总结三个环节中,切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8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1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学习世界气候,先要知道气温、气压和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
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气温和气压的形成、分布与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降水的形成和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板书)一、大气降水(板书)问题1.根据你平时的生活经验,观察投影片,大气降水主要有哪些形式?出示雨、雪、雹等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降雨、降雪、冰雹等均属大气降水)。
不管哪一种降水形式,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问题2.大气中水汽来源于哪里?出示水汽来源投影片,让学生/Article/Inde某.html>总结。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海洋、河流、湖泊、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植物中水分的蒸腾作用。
)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板书)问题3.空气对水汽的容纳是不是无限度的?出示一块海绵和一杯水,请一位同学上台把水慢慢倒向海绵,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当水倒到一定程度时海绵就容纳不下了,如果再继续倒,水就会从海绵里流出来。
)这说明海绵吸水有一定限度,达到一定量时就不能再吸水了,这就叫饱和。
这个道理和空气对水汽容纳的道理十分相似。
问题4.空气容纳水汽的数量与气温有什么关系?出示不同气温时空气的最大水汽容量投影片,让学生观察(气温越高,饱和空气能容纳水汽量越多)。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板书)问题5.30℃时的饱和空气温度降至20℃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观察30℃时的饱和空气复合投影片和气温降至20℃时饱和空气投影片相比较得出结论(在空气中会出现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气中微小尘埃上,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雾,这微小尘埃就是凝结核)。
问题6.微小水滴怎样才能形成降水?放“降水的形成”录像片,通过慢放、停放,让学生观察(微小水滴不断碰撞,体积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降水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分布规律,特别是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等不同类型降水的形成机制。
2.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降水分布图,解释降水现象。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探究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4.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利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分布图,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要求:短文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建议具有可行性。
-目的:加深学生对降水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家中一周的用水量,结合本节课学习的降水知识,思考如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要求:记录详细,思考深入,能够提出具体的节水措施。
-目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降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降水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介绍降水对农业生产、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降水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强调降水资料的处理方法,如降水分布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5.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降水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3.知道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二、教学重点1.降水的分类;2.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1.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知识讲解(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降水是指一段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雨水•雪水•冰雹(2) 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和分布差异很大。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南部沿海地区和江南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全年降水比较均匀;•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非常少,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大部分为雪水。
(3) 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我国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垂直方向上,我国降水的分布受到高度的影响,而在水平方向上则受到山脉和季风的影响。
我国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特点也不同,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2.案例分析请同学们根据以下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的降水情况:地区降水量(mm)南京1077重庆1031上海1248呼和浩特304拉萨4043.练习请设计一个小调查,了解同学们所在城市的年降水量。
4. 总结通过本次课的讲解和练习,同学们对降水的分类,我国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降水的分类和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小调查,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让同学们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活动度和学习效果。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案标题:探究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3. 了解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
3. 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降水的变化规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 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的原因分析。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实验材料:降水量测量器、地图等。
3. 学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降水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降水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生活的地方降水多吗?有没有季节性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
2.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如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季节性变化等。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每个小组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量降水量。
2. 实施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使用降水量测量器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并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2.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差异。
五、知识拓展(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图。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全球和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讨论其原因。
六、总结与归纳(5分钟)1. 学生归纳总结降水的变化规律和全球、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
2. 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观察当地的降水情况,并记录下来。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降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展开相关研究。
初中地理降水的分布教案
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目标:1. 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3. 理解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1. 降水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 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1. 降水形成条件的理解。
2. 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3. 相关降水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气温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气温与降水的关系。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降水有哪些形式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是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 介绍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有足够的凝结核。
3. 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
三、世界降水分布(10分钟)1. 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图,观察并描述降水分布的规律。
2. 讲解降水分布的规律:a.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 南北回归线两侧,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c.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d.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四、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对农业、水资源、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 强调降水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根据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降水特点。
2. 调查周边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绘制降水柱状图,并分析降水变化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降水形成的原因、降水分布的规律以及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降水知识。
4.3.1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人教版2024)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目标1.通过绘制和阅读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绘图方法;2.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综合思维目标1.通过绘制和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学会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明确降水分布的规律。
(三)地理实践目标1.学会利用降水柱状图,分析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四)人地观念目标1.了解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
二、重点和难点1.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降水柱状图的分析;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
三、教材设计思路降水和气温一样,也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
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与第二节大体相同,使其成为“姊妹篇”。
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述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降水的分布主要介绍世界降水量的水平分布状况。
降水的变化是从降水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两个方面讲述。
读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依然是贯穿其中的能力培养线索。
四、教学过程设计【讲授新课】学生活动一:了解降水的形式和测量。
方法指引:读图4.17及课本79页文字,自主学习完成下面问题。
问题引领:1.什么是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降雨划分为哪些不同的等级和降雨单位?3.降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并讨论回答:......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图文并茂地讲解。
教师归纳:降水包括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降雨是降水最主要的形式;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降水量以mm为单位。
(承转)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的地方,每个月的降水是否一样。
学生活动二: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方法指引:读表4.2及绘制降水柱状图的步骤。
问题引领:1.根据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在图4.2上依次画出12根柱状图。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小结:问题引领:2.找出月降水超过100mm的月份和降水少于20mm的月份。
七年级公开课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年级公开课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与任务〕1.学习目标描述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知识与技能①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③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学习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根底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①合作商量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③个别探究的过程──依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感情态度价值观①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②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③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2.学习任务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学习重点①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②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学习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景,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泼,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学媒体阐述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学习情境类型①真实情境②问题性情境③师生交互情境〔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常州地区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①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商量: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②学生小组商量: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③学生小组商量: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④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⑤学生小组商量: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2.学习的拓展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七年级地理上册4.2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晋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展示一些关于降水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降水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降水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过程:
讲解降水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详细介绍降水的类型、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降水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分布规律等。
|
v
内陆少雨
|
v
影响因素
|
v
地形
|
v
气候系统
|
v人类Biblioteka 动```课后拓展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气象学基础》、《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机遇》等,以深入了解降水的科学原理和气候变化对降水的影响。
- 视频资源:《地球的降水》、《气象卫星观测》等,以直观了解降水的观测和分析方法。
- 实践活动:参与当地气象站的观测活动,或者自行设计降水观测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以加深对降水规律的理解。
七年级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9篇
七年级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9篇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教学要求1. 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内容点析1. 本节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思路与上一节相同。
2. 降水有多种形式,教材的重点是降雨。
划分降雨等级的标准见参考资料。
3. 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
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知识,具体举例说明降水多少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
4. 降水的时间变化主要讲降水的季节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柱状图表示。
因此,教材的重点放在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上。
教材首先安排图3.19,使学生对降水柱状图有直观认识,并且理解各地降水季节变化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大(b地),有的地方小(a地)。
接着,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以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这如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一样,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5. 降水的空间分布重点是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等降水量线与等温线、等高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其绘制原理、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因此,在学生学习了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基础上,教材没有再安排等降水量线模式图,而是直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图3.21)。
6. 图3.21中标示的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指的是气象观测记录中的世界之最。
7. 降水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这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都有反映。
此外,从理解气候差异来说,还需要先了解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为此,教材简单介绍了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
教学建议【降水与生活】1. 降水是人们熟知的大气现象,学生也都已有认识。
因此,教学时可请学生发言,补充降水的形式(雨、雪、雹等),而对于降水的成因和条件不必多讲,对于降水的概念也不需要作严谨的解释。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降水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3.了解降水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4.能够分析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降水的定义和分类降水是指大气中水分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从空气中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降水可以分为雨、雪、雹、霰等几种类型。
2. 降水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降水的变化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季节变化:不同季节降水量的分布不同,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量较少;2.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位置的降水量也不同,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多,内陆地区降水量较少;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影响降水量和分布,例如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量增加;4.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降水的分布也有影响,例如山地降水量较多,平原地区降水量较少。
3. 降水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降水的分布特征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纬度分布:不同经纬度的降水分布不同,赤道地区降水量较多,极地地区降水量较少;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分布也有影响,例如副热带高压带会导致干旱地区的形成;3.海陆分布:海陆分布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例如海洋上空的降水量较大,陆地上空的降水量较少;4.气候带分布:不同气候带的降水分布也不同,例如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较大,荒漠地区降水量较少。
4. 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会影响农业生产,例如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会受到影响;2.水资源利用: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也会影响水资源的利用,例如降水量减少会导致水资源短缺;3.自然灾害: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也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降水量过大会导致洪涝灾害;4.经济发展:降水的变化和分布也会影响经济发展,例如干旱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
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
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
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
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 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
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
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
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
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
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
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
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
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
使学生在读图、
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
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
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
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
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
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
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
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
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
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
和联系的启示。
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
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
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
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
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
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
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
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