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详案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
(3)投诸渤海之尾。
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4)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2.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为下面写“移山”做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的赞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得到了家人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来。
二、合作探究
(一)精读品味。
1.阅读第二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说明他的妻子不愿移山?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之情。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侧面反映出愚公意志的坚定。
(2)写孀妻弱子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移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对比,寄托作者褒贬之意。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智叟立足现在,愚公放眼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4)智叟的疑问和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智叟和愚公妻子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妻子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愚公妻子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随后移山行动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被谁搬走的?
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抓住“命”“感”“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懈。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被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二)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是“贬词褒用”。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你觉得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且令人尊敬的智者。
(三)写法探究。
1.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2.本文的情节安排有何特点?
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故事短小,却情节完整,一波三折。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却要号召全家人“毕力平险”,使人初见其“愚”。开始移山了,搬运土石用“箕畚”,工具极为简陋;倒土石的地点在“渤海之尾”,路程非常遥远,如此移山更见其“愚”。直到河曲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把智叟驳斥得哑口无言。这时,愚公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才一下子充分显示出来。
3.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愚公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遗男与智叟的对比。愚公与智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