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细菌耐药机制课件

合集下载

关于细菌耐药的ppt课件

关于细菌耐药的ppt课件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未来新型抗菌药物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策略,包括 针对不同病原菌、不同感染类型的药物研发等。
技术创新推动
随着生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领域的不断创新,新型抗 菌药物研究将迎来更多突破。
应对监管政策变化
各国药品监管政策不断变化,对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审批 和上市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需要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 研发策略。
药物外排泵系统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外排泵系统的数量或活性来提高药物外排能力,从而产生耐药性 。
药物渗透性降低导致耐药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细菌通过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来降低药物渗透性,使药物无法进入菌体内发挥杀菌 作用。
生物被膜形成
细菌通过分泌多糖、蛋白质等物质形成生物被膜,阻碍药物渗透进入菌体内,从 而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滥用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 现象严重,加速细菌耐药性的
产生。
国际合作不足
全球范围内缺乏统一的抗菌药 物研发、监管和政策体系,影
响耐药问题的有效解决。
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利用先进技术如基因编辑、人 工智能等,研发针对多重耐药
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
替代治疗策略
开发非抗生素类治疗方法,如 噬菌体疗法、免疫疗法等,为 耐药细菌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手 段。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课件
• 如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是既产生β-内酰 胺酶又增加青霉素结合蛋白的量,同时降低青霉 素结合与抗生素的亲和力,形成多重耐药机制。
•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 很多光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 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 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 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性。 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组成非 特异性跨膜通道,允许抗生素等药物分子进入菌体,当细 菌多次接触抗生素后,菌株发生突变,产生OmpF蛋白的 结构基因失活而发生障碍,引起OmpF通道蛋白丢失,导 致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进入菌体内减少。在铜绿 假单胞菌还存在特异的OprD蛋白通道,该通道晕粗亚胺 培南通过进入菌体,而当该蛋白通道丢失时,同样产生特 异性耐药。
目录
概念及分类 细菌耐药机制 防治措施
• 细菌耐药性(Resistanceto Drug )
•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细菌对于抗 菌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 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或敏感性降低, 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 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 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的种类特性所决定的, 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 会改变。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基因学机制1细菌生物膜的形成2耐药性基因学最新研究进展整合子整合子是存在于细菌中可移动的基因捕获和表达的遗传单位细菌通过整合子系统在整合酶作用下不断从周围环境捕获外来耐药基因通过启动子作用得以表达从而使细菌具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最新研究发现细菌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有70余种

细菌耐药机制 ppt课件

细菌耐药机制  ppt课件

82.1
33.8 15.7 15.7
29.1
1998-1999
ppt课件
2000-2001
2002-2003
31
1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青霉素G 苯唑西林 甲氧西林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莫西林/ 克拉维酸 头孢唑林 头孢克洛 头孢呋辛 头孢丙烯 头孢曲松 头孢他啶 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 头孢妥仑 头孢吡肟 亚安培南 美洛培南 红霉素 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司巴沙星 左氧沙星 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ppt课件 13
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改变抗生素结构使其灭活。 改变靶位蛋白。改变细菌细胞内与抗生 素作用靶位,使细菌对该抗生素不再敏 感,但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 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集聚。 改变外膜通透性,减少抗生素进入 增加外流
ppt课件 14
产生灭活酶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灭活酶 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灭活酶 乙酰化酶 腺苷化酶 核苷化酶 磷酸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I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I、酯酶II 核苷酸转移酶
ppt课件
16
β-内酰胺酶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呋辛为代表的第二代 耐广谱酶头孢菌素开始在临床应用,产 生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这是β - 内酰胺酶发展的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代头孢菌 素和单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ESBLs大 量出现,第四阶段 。 第五阶段:碳青霉烯酶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课件
•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 ,故称主动流出系统。
• 细菌的流出系统由蛋白质组成,主要为膜蛋白。这些蛋白 质来源于4个家族:①ABC家族;②MF家族;③RND家族; ④SMR家族。流出系统有三个蛋白组成,即转运子、附加 蛋白和外膜蛋白三者缺一不可,又称三联外排系统。外膜 蛋白类似于通道蛋白,位于外膜(G-菌)或细胞壁(G+ 菌),是药物被泵出细胞的外膜通道。附加蛋白位于转运 子与外膜蛋白之间,起桥梁作用,转运子位于胞浆膜,它 起着泵的作用。
• 当细菌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时耐药性明显 增强(ro一1000倍),抗生素应用不能有效清 除BF,还可诱导耐药性产生。
医学PPT
15
• 渗透限制:生物被膜中的大量胞外多糖形成分子 屏障和电荷屏障,可阻止或延缓抗生素的渗入, 而且被膜中细菌分泌的一些水解酶类浓度较高, 可促使进入被膜的抗生素灭活。
• 营养限制:生物被膜流动性较低,被膜深部氧气、 营养物质等浓度较低,细菌处于这种状态下生长 代谢缓慢,而绝大多数抗生素对此状态细菌不敏 感,当使用抗生素时仅杀死表层细菌,而不能彻 底治愈感染,停药后迅速复发。
医学PPT
13
• 由于这种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 药物选择性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空肠弯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 耐药。

细菌耐药机制.ppt

细菌耐药机制.ppt

超广谱头孢菌素类,
SHV-2至SHV-6,催产
单环类
克雷伯菌K1酶
A
青霉素类

TEM-30至TEM-36,
TRC-1
A
青霉素类,羧苄西 + -

PSE-1,PSE-3, PSE-4
D
青霉素类,邻氯西 -
OXA-1至OXA-11,

PSE-2
2
2e
e
2f
没包

3
3
4
4
Ic 没包括 没包括 没包括
CXase 没包括 没包括 没包括
葡萄球菌SCCmec分型
SCCmec 大小(kb)
特征

34.3
无其他耐药基因

53.0
同时具有多重耐药性

66.9
同时具有多重耐药性

20.0-24.3 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报道分为8个亚
型, Ⅳa-h)

28.0
除mecA基因外无其他抗生素耐药基因
主要存在于CA-MRSA和NORSA

/
与Ⅳ相仿 所含ccr不同
产生灭活酶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夫西地酸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灭活酶 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灭活酶 乙酰化酶 腺苷化酶 核苷化酶 磷酸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I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I、酯酶II 核苷酸转移酶

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的耐药性PPT课件
细胞壁含90%的肽聚糖和10%的磷壁酸。其肽聚糖的网状结构比革兰氏阴性菌致 密,染色时结晶紫附着后不被酒精脱色故而呈现紫色,相反,阴性菌的细胞壁肽 聚糖层薄、交联度差,脂类含量高,所以紫色复合物被酒精冲掉然后附着了沙黄 的红色。
19
金葡菌的致病性
1.血浆凝固酶:当金葡菌侵入人体时,该酶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金 葡菌菌体表面或凝固,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葡萄球菌形成的感染易局部化 与此酶有关。 2.溶血毒素:外毒素,分α、β、γ、δ四种,能损伤血小板,破坏溶酶体,引起肌 体局部缺血和坏死。 3.杀死白细胞素:可破坏人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蛋白质性肠毒素能引起急性胃肠炎,分为A、B、C1、C2、C3、D、E 及F八种血清型。肠毒素可耐受100℃煮沸30分钟而不被破坏。它引起的食物中毒 症状是呕吐和腹泻。 5.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又称剥脱样皮炎。 6.脱氧核糖核酸酶:能耐受高温,可用来作为依据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 7.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可引起发热,增加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增强毛 细血管通透性,引起心血管紊乱而导致休克。
pseudomonas aeruginosa)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18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是革兰氏阳性菌 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教案

细菌耐药性机制PPT教案
整合子是存在于细菌中可移动的基因捕获和表达的遗传 单位细菌通过整合子系统,在整合酶作用下,不断从周围环 境捕获外来耐药基因,通过启动子作用得以表达,从而使细 菌具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第18页/共23页
➢ 最新研究发现,细菌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 因有70余种。
同时,整合子作为一个移动遗传元件,通过质 粒、转座子在细菌同种或不同种属间进行 基因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病原菌中 广泛传播,因此整合子系统对于研究细菌耐 药性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2页/共23页
➢ 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的种类特性所决定的,是由细菌染 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
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 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抗真菌药 物两性霉素B对细菌无效
第3页/共23页
➢ 获得性耐药
由染色体突变,或由质粒等介导产生的,使 得原先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变得不再敏 感或敏感度降低。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因获得产生β-内酰胺酶 的质粒,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
第5页/共23页
灭活酶
➢ β-内酰胺酶: ➢ 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耐药,使β-
内酰胺环裂解而使该抗生素丧失抗菌作用。β-内酰胺酶的 类型随着新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迅速增长。
第6页/共23页
➢ 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 细菌在接触到氨基苷类抗生素后产生钝化酶使后者失去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k.baidu.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