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夹杂症病人麻醉并发症的术前预防指南
手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何预防和处理
手术后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何预防和处理手术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就是较为严重的一类。
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并发症都有哪些。
常见的包括术后谵妄、认知功能障碍、脑血管意外(如中风)、周围神经损伤以及脊髓损伤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意识混乱、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那么,如何预防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呢?术前的全面评估是关键的第一步。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特别是有无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
对于存在这些风险因素的患者,术前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控制,将血压、血糖等指标调整到合适的范围。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管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麻醉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并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是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要及时纠正。
手术操作的精细和规范同样不容忽视。
外科医生应尽量减少手术中的创伤和出血,避免对周围神经和血管的过度牵拉和损伤。
对于涉及神经系统的手术,如脊柱手术,更需要高度的精准和谨慎。
术后的护理和监测也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患者在术后需要被密切观察,包括意识状态、肢体活动、感觉功能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良好的氧合和循环功能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代谢和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不幸出现了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又该如何处理呢?对于术后谵妄,首先要寻找并去除可能的诱因,如疼痛、感染、睡眠障碍等。
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抗精神病药物,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对于认知功能障碍,早期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包括认知训练、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等,同时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也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如果发生了脑血管意外,如中风,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
麻醉意外和并发症预防及处置预案
麻醉意外和并发症预防及处置预案一、预防1. 加强科室管理及质量监控(1)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行政法规。
(2)严格执行《麻醉科工作常规》。
(3)麻醉药品、麻醉机、监护仪及麻醉记录单由专人管理。
(4)加强对进修医师的管理,定期业务及操作技能指导,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遵循本院医师负责制。
(5)建立科室奖罚制度。
对于违反工作常规造成隐患者,给予公开批评及经济处罚;反之,对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隐患者,给予表扬及奖励。
(6)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必须遵循当事人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向医务处汇报的逐级上报制度。
2. 加强科室人员的业务培训(1)制定新职工阶段性培训计划,并由专人负责对其进行操作技能的阶段性考核。
(2)定期进行全科业务学习及新知识介绍。
(3)不定期地进行新技术、新设备操作演示。
(4)鼓励科室人员参加国内外业务学习班、进修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
3. 各种麻醉操作的预防措施(1)加强术前随访,制定适宜的麻醉方案,麻醉医师按照每日的手术麻醉排班表,进行术前随访工作。
随访时医师根据病人的病史、手术方式,估计手术的难易程度和病人的耐受情况,并结合自己对各种麻醉方法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必要时征询上级医师的意见,制定适宜的麻醉方案。
(2)要求:术前随访认真负责,详细了解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报告,如有疑问,及时与病房手术医师联系,包括手术方式及其术中可能对病人生理造成的影响。
访视病人时进一步口头复习病史,告之病人围麻醉期注意事项,解除病人对麻醉的顾虑,为麻醉方案的最终决定提供依据。
随后,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或麻醉前家属谈话记录。
如果在访视过程中对麻醉方案的制定有困难,随访医师回麻醉科向上级医师汇报,共同解决。
(3)静吸复合麻醉在实施过程中,麻醉诱导期可能发生血压下降、通气困难、插管困难,甚至导致牙齿损伤等情况。
术毕麻醉苏醒期可能发生自主呼吸恢复延迟或苏醒延迟、拔管困难等情况。
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
神经外科术前护理常见风险问题及应对措施引言: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外科手术,其术前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然而,术前可能存在一些常见的风险问题,需要护士和团队提前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一些神经外科手术术前的常见风险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手术风险相关问题1. 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低:当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时,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术后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在此情况下,应考虑进行输血或采取药物治疗以提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2. 非计划性手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非计划性手术,这突发情况可能导致手术风险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团队应快速响应,确保手术室具备必要的设备和供给,并紧急联系相关专业人员。
3. 患者有过敏史:部分患者可能对麻醉药物或其他手术使用的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在术前,护士应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将其详细记录在病历中。
若患者有过敏史,应及时确认手术所使用的药物成分,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
4. 患者术前存在基础疾病:术前患者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在术前,护士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评估患者的病情稳定程度,并与医生协商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在手术中能够得到最佳的护理。
二、感染控制相关问题1. 术前患者体温异常:患者在手术前可能出现体温异常,如发热或低体温。
这些情况可能是感染的表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感染检查。
若患者被确诊为感染,应推迟手术并给予适当的治疗,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2. 术前患者存在皮肤病变:若患者术前存在皮肤破损、疮疡等皮肤病变,可能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在此情况下,护士需通知外科医生,并协助进行局部皮肤清洁,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3. 术前患者存在抗生素耐药性: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抗生素耐药性,这可能在手术后导致感染的治疗困难。
麻醉科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麻醉科风险防范应急预案1. 引言麻醉科是医院中极其关键的一个科室,其涉及到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各个环节中的麻醉操作,具有高风险和不可预测性。
此外,麻醉科还需要涉及到治疗急性疼痛、镇痛和监护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麻醉科必须建立相关的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
2. 主要风险为了制定有效的麻醉科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首先需要理解麻醉科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
2.1 麻醉深度过度麻醉深度过度是麻醉科中最普遍的风险之一,它可能导致呼吸骤停、心跳停止等危险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麻醉师的判断或操作错误,或者患者的身体特征导致麻醉深度难以估计。
2.2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麻醉药物过敏,这种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过敏性休克等危险情况。
2.3 麻醉机械故障麻醉机器的故障可能是由于制造缺陷、损坏或不当操作等原因导致。
一旦出现故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能面临威胁。
2.4 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手术中常见的麻醉操作,但它可能引起喉头水肿、误吸、感染等问题。
3. 风险防范措施针对麻醉科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避免风险:3.1 评估患者的状况在进行麻醉操作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过去的病史和用药情况等,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疾病状况和麻醉过程中的问题。
3.2 确保麻醉药物安全使用麻醉药物使用需要遵守严格的剂量测量、配制和使用步骤,同时患者的生命指征需要被密切监测,对麻醉药物产生任何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情况都需要及时处理。
3.3 预防麻醉机械故障在进行手术前,需要对麻醉机器进行检查和校正,确保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正常运行。
3.4 认真实施气管插管过程气管插管需要在全麻下实施,插管后需要对氧气饱和情况、呼吸音等指标进行检查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处理和反应。
4. 应急预案虽然在麻醉科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但是麻醉师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和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进行危险的监控和处理,最大限度地缩小风险,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神经内科手术技术和操作规范指南
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术前讨论,共同商讨手术方案、术中可 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03
CATALOGUE
手术技术与操作规范
手术入路选择与切口设计
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合适的手术 入路,如经颅入路、经鼻蝶入路等。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等因素 ,个性化设计切口,以达到最佳的美 容效果。
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各种神经 保护措施,如使用显微手术器 械、控制性降压等,以减少神 经损伤。
对于已经受损的神经,采取积 极的修复和重建策略,如神经 吻合、移植等,以恢复神经功 能。
在手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 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 建。
04
CATALOGUE
术后管理与随访
建立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消毒和灭菌制度,防止手术感 染的发生。
手术过程记录与报告制度
建立详细的手术过程记录制度,包括手 术步骤、器械使用、麻醉情况等,以便
术后分析和总结经验。
手术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立即 报告给主刀医生和相关部门,以便及时
采取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术后应及时完成手术报告,详细记录手 术过程和结果,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
影像学检查与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 查方法,如CT、MRI等,以明确病 变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套、凝 血功能等常规检查,以及特殊检查如 脑脊液检查等,以评估患者的生理功 能及手术风险。
手术风险评估与术前讨论
手术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评估手 术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肿瘤与周 围组织的界面,完整切除肿瘤 ,并妥善处理供血动脉和引流 静脉。
麻醉意外与并发症防范措施(5篇)
麻醉意外与并发症防范措施(5篇)第一篇:麻醉意外与并发症防范措施麻醉意外与并发症防范措施一加强科室管理及质量监控:定期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卫生行政法规及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预防处理规范及流程;严格执行《麻醉操作常规》;麻醉药品、麻醉机、监护仪及麻醉记录单由专人管理;加强对进修医师的管理,定期业务及操作技能指导,严格执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建立科室奖罚制度。
定期检查、反馈、总结,有改进措施。
组织麻醉意外和并发症专题讨论,定期自查、分析、整改。
有效预防麻醉麻醉意外及并发症持续改进有成效。
二加强科室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住院医师阶段性培训计划,并由专人负责对其进行阶段性考核;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及新知识介绍;不定期进行新技术、新设备操作演示;鼓励参加业务学习及进修,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
三麻醉医师必须加强术前访视,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制定适宜的麻醉方案,对疑难病例应请示上级医师和科主任。
四麻醉操作前检查麻醉机及监护仪等设备工作状况,对接受任何麻醉(包括局麻和硬膜外麻醉等)的病人,在麻醉前应做好全麻的准备,备好气管插管等器械及相应的抢救药物;急救物资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五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指征变化,并在短时间内作出真确判断和处理;坚持查对制度,所有麻醉中用药做好标记。
抽药后的空安培瓶应保留至病人离开手术室前,以便核对;一经实施麻醉麻醉医师不能离开病人,擅离职守者重罚。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麻醉药物及计量,不得超范围超剂量用药;严格执行麻醉操作常规,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
对住院医师及实习进修医师放手不放眼,第二篇: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预防措施盐城新东仁医院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预防措施(一)、局麻药毒性反应1、停止应用局麻药。
2、面罩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以保证氧供。
3、用苯二氮卓类等药物如咪达唑仑等肌肉松弛药以控制惊厥。
4、应用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支持循环功能。
5、如呼吸、心跳停止,则按心、肺、脑复苏处理。
麻醉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
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预防在日常的实际医疗工作当中,因为麻醉和手术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患者的机体生理,如果有的病情比较复杂,而且危重和疑难合并在一起的病患症,当这些患者需要进行手术麻醉的时候,那么就会使得麻醉意外很难得到预料,进而得以控制和防范,但是,麻醉意外如果发生了的话,那么后果一般是十分严重的,麻醉医师要承担的巨大风险也是不言自明的,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的防止麻醉意外及其并发症的出现,结合防范意识的提高,这就构成了临床麻醉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麻醉意外原因和预防麻醉意外指的是,在进行麻醉期间因为麻醉操作和药物特殊的影响,还有手术的不良刺激和病患本身的病理、生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些预料之外的严重情节的出现和发生,甚至非常的严重的会出现死亡现象。
对麻醉意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的话,着就需要说到各个医疗单位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技术水平,当然还会涉及一些防范措施,这些都是必需的。
1.1 对其中常见的几种原因进行分析就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即临床操作的失误、组织工作的大意失误、器械等硬件设备的失误和难于避免的因素。
1.1.1 临床操作的失误。
对于病情判断的有些错误,选择的麻醉方式有时不当,又或者是操作技术出现错误等。
比如,气管导管由于意外进入食道或者气管插管导管失误进入一侧的支气管之内;没有进行严密的观察,造成了病情出现了大的变化,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1.1.2 组织工作的大意失误。
比如,不适当的工作人员的安排,如果他们施行麻醉的话,在缺少严格训练的情况下,势必出现问题,所以训练有素的麻醉医师是必要的。
1.1.3 器械等硬件设备的失误。
比如,在没有基本的麻醉设备的时候进行麻醉的话,麻醉器械部件出现失灵或者接头开关出现错误的话, 又或者是没有必须的监测设备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异常状况。
1.1.4 难于避免的原因。
病患出现恶性高热,或者药物过敏和肝肾等功能严重受害。
1.2 对于麻醉意外要做到首先在于预防 1.2.1 在进行麻醉之前要对病情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和了解,足够的了解了病情,做好麻醉和手术适应程度,以及中间可能出现的一些变化的正确评估。
临床麻醉诊疗规范最新指南
临床麻醉诊疗规范最新指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环境的日益改善,临床麻醉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疗规范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临床麻醉诊疗规范,以期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指导。
一、麻醉前评估与准备1. 麻醉前评估:麻醉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
2. 麻醉前准备: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麻醉前准备方案。
主要包括:(1)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2)纠正患者的电解质失衡;(3)调整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4)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减少术后感染风险;(5)术前禁食禁水,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
二、麻醉方法与技术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吸入、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使患者进入全身麻醉状态。
麻醉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在手术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状态。
局部麻醉适用于小型手术,如拔牙、皮肤手术等。
3. 区域麻醉:区域麻醉是通过在特定神经节段注射麻醉药物,使手术部位失去痛觉。
区域麻醉适用于大型手术,如剖宫产、髋关节置换等。
4. 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是通过在特定神经节段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使手术部位失去痛觉。
神经阻滞麻醉适用于大型手术,如膝关节置换、甲状腺手术等。
三、麻醉监测与干预1. 生命体征监测: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2. 麻醉深度监测: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等监测手段,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根据BIS值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
3. 呼吸管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确保充足的氧气供应。
对于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麻醉意外并发症的预防和应急预案
麻醉意外并发症的预防和应急预案1.麻醉期间要集中精力,坚守岗位,密切观察病情,随时记录病人的各种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意外先兆.立即处理.2.做好麻醉前准备,麻醉医师工作中遇有困难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生协助处理.3.严格执行各种麻醉操作常规,随着麻醉的不断发展,不断予以修定和补充.4.严格查对制度,麻醉期间常使用多种剧毒药品,且多由静脉注射,用量也较大,要求麻醉医生熟悉本职业务,药品的性能,副作用及使用方法和相互作用,并能正确使用,护士执行医嘱要严格核对,XXX保留到病员安全返回病房.5.定期检修各种麻醉器械和仪器,严防触电和爆炸事故的发生.6.术中如出现麻醉意外则应立即停止手术,成立抢救小组,由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协同配合抢救;同时通知麻醉科和相关手术科室的主任或上级医师,汇报情况,请求指导急救.立即将病情上报医院有关主管部门,如实汇报情况,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通知其他相关科室到手术室紧急会诊.7.对于出现意外呼吸减弱或停止者,立即行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保障氧供,防止缺氧造成脑死亡等意外.8.关于出现血压降低,心跳停止等轮回系统意外时,立即行心脏按压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供氧,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9.关于出现药物中毒时,应吸纯氧,同时利用安定类药物控制患者出现的抽搐、惊厥通风夫等病症;惊厥不能控制者应用肌松剂、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10.关于出现药物过敏时,应立即停止该药的利用,紧急抗过敏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积极维持呼吸和轮回的稳定,根据情形对症处理。
11.连硬外、腰麻出现意外不能顺利完成手术时,改全身麻醉或择期手术。
12.对以上手术中意外发生的所有情形和抢救处理过程,均应安排专人如实记录,收拾整顿好麻醉记录单、抢救记录颠末等病历文书后归档保存。
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防范针对麻醉安全影响因素多元化的特点,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防范措施也应当是多方面的。
麻醉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
麻醉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麻醉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手术过程中。
然而,麻醉过程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果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麻醉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药物选择不当、药物剂量错误、麻醉深度控制不准确等。
药物选择不当可能导致患者对药物过敏反应,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敏休克;而药物剂量错误则可能导致患者麻醉过度或麻醉不足,进而引发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并发症;麻醉深度控制不准确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识恢复、体位改变等问题,增加手术风险。
为了防范麻醉安全隐患,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选择麻醉药物。
在手术前,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情况,避免使用患者对某些药物过敏的麻醉药物。
同时,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准确计算麻醉药物剂量。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等因素,准确计算麻醉药物的剂量,并在给药前进行仔细核对,避免药物剂量错误导致的问题。
此外,为了避免麻醉过度或麻醉不足,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生理指标和手术的需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
3.监测麻醉深度。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生理指标等来判断麻醉深度是否适当。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图监测、瞳孔反应监测等。
如果发现麻醉深度不准确,医生应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适当的麻醉状态。
4.加强沟通与协作。
麻醉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积极参与并负起责任,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医生、护士等应及时传递和共享患者的信息,确保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此外,在手术结束后,麻醉团队还应对手术过程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流程。
麻醉安全是手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严格选择麻醉药物、准确计算药物剂量、监测麻醉深度和加强沟通与协作,可以有效预防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确保患者的手术安全。
麻醉科室麻醉相关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制度
麻醉科室麻醉相关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制度一、引言麻醉是在外科手术、疼痛治疗和诊断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医疗技术。
然而,在麻醉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麻醉相关并发症。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麻醉科室应建立麻醉相关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制度。
二、制度起草与审批1. 制度起草:麻醉科室负责人与麻醉师共同起草该制度,内容应包括预防与处理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具体措施、责任与权限的分配以及工作流程等。
2. 制度审批:制度起草完成后,麻醉科室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批,并征求其他相关科室的意见,确保该制度的实施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与支持。
三、麻醉相关并发症预防措施1. 患者评估:麻醉前应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过敏史、身体状况等。
麻醉师应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2. 设备检查:麻醉设备的定期检查与维护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关人员应按照规定检查麻醉设备的功能与安全性,确保正常工作状态。
3. 麻醉药品管理:麻醉药品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规定,包括剂量、给药途径等。
麻醉师应熟知麻醉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物相互作用等重要信息。
4. 感染控制:麻醉手术中,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因此,麻醉科室应建立严格的消毒与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环境清洁与安全。
四、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措施1. 心血管并发症:如发生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情况,麻醉师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给予血压降低药物等。
同时,麻醉科室也应配备紧急抢救药物与设备,以备不时之需。
2. 呼吸系统并发症: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呼吸抑制、气道阻塞等呼吸系统并发症。
麻醉师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进行呼吸道管理,如插管或使用呼吸机等。
3. 神经系统并发症:麻醉过程中,神经系统并发症较为常见,包括神经损伤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对于发生神经损伤的患者,麻醉科室应及时报告并记录,并进行及时的医学干预。
4. 其他并发症:除了上述常见的并发症外,麻醉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如过敏反应、感染等。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处理规范及流程
麻醉意外及并发症处理规范及流程麻醉是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外和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为了降低麻醉风险,提高麻醉安全性,本文将介绍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规范和流程。
一、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预防1. 术前评估:在麻醉前,应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心肺功能等,以预测可能出现的麻醉风险。
2.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以降低麻醉风险。
3. 药物选择:合理选择麻醉药物,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或不良反应的药物。
4. 麻醉监测:在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麻醉医生的培训和资质:麻醉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麻醉技能。
二、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规范1. 低氧血症:低氧血症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血氧饱和度下降。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面罩供氧或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支持,纠正低氧血症。
2. 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处理方法包括:降低麻醉深度,减慢麻醉药物输注速度,使用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3. 低血压:低血压可导致患者器官灌注不足,处理方法包括:加快输液速度,提高麻醉深度,使用血管收缩药物,维持血压稳定。
4.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心功能受损,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进行心脏按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纠正电解质失衡。
5. 呼吸抑制:呼吸抑制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面罩供氧或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兴奋药物,维持呼吸功能。
6.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给予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三、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处理流程1. 立即停止麻醉药物输注,进行抢救措施。
临床指南 麻醉前访视和评估专家共识
麻醉前访视和评估专家共识(2020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一.麻醉前访视和评估目的1.了解患者病史,评估麻醉风险。
2.优化患者术前治疗方案,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
3.缓解患者术前紧张情绪,签署麻醉同意书。
二.麻醉前访视评估人员资质1.麻醉医师亲自去病房询问患者病史或通过麻醉专科门诊进行术前评估。
2.基于计算机或智能设备的患者自我评估问卷进行初步评估,然后由麻醉医师审核。
三.麻醉前病史采集1.了解吸烟史、饮酒史、麻醉手术史、家族史和药物过敏史等,重点关注药物过敏史以及与麻醉不良事件密切相关的家族史,如恶性高热的家族史、假性胆碱酯酶缺乏史等。
2.高血压病患者了解平时降压药使用情况以及平时血压控制情况,ACEI和ARB 类降压药可能引起围术期低血压,如病人平时血压控制较好手术当天早晨药量减半或暂停服用,长期服用利血平降压患者建议术前7天停用以免引起术中顽固性低血压,其他类降压药应服用至手术当天早晨。
3.合并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或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患者应了解既往有无心肌梗塞病史,目前有无胸痛、胸闷和心悸等症状。
评估目前临床心功能和运动耐量。
对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患者术前应完善心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冠脉CT等检查,请心脏专科医师共同会诊评估。
4.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术前应了解患者平时是否有呼吸困难、喘息或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近期有无急性加重等情况。
肺部听诊有无哮鸣音、干啰音或湿啰音等异常呼吸音。
采用6min步行试验或心肺运动试验评估患者活动耐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通过BODE评分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术前应积极改善肺功能,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等药物应用至手术当天早晨。
5.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应了解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要特别关注脑血管疾病,建议所有老年患者术前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进行卒中风险评估。
癫痫患者抗癫痫药物应服用至手术当天早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患者应注意是否有肝功能损伤。
麻醉方法与操作技术
孕妇患者术后需加强术后镇痛、预防感染和并发 症的发生。同时,密切关注胎儿的状况,确保母 婴平安度过术后恢复期。
06
CATALOGUE
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
麻醉安全标准与规范
1 2
严格遵守麻醉操作规范
确保麻醉师具备专业资质,遵循麻醉操作指南和 标准流程。
麻醉设备安全检查
定期对麻醉机、监护仪等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 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浸润麻醉
神经阻滞
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 经节旁,暂时地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 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 作用。
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部位的组织内, 分层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而产生麻 醉作用。
区域麻醉
椎管内麻醉
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根受到阻滞,从而产生相应支配区 域的麻醉作用。根据注射间隙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硬膜外 间隙阻滞(硬膜外阻滞)和骶管阻滞等。
肌功能引起。
循环系统并发症
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可能由麻醉药物抑制 心肌收缩力或扩张血管
引起。
神经系统并发症
如头痛、恶心、呕吐等 ,可能由麻醉药物刺激 神经系统或颅内压变化
引起。
其他并发症
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 损害等,可能由个体差 异或药物代谢异常引起
。
并发症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 了解患者的病史、手术史、过 敏史等,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
呼吸系统并发症 处理
对于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呼吸系统并发症,应立即给 予吸氧、辅助呼吸等治疗措 施,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术。
循环系统并发症 处理
对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循 环系统并发症,应给予补液 、升压药物等治疗措施,同 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变化。
神经外科手术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通过震撼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浩瀚无垠的宇宙,了解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2.思考讨论:为什么地球适合人类生存呢?学生: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
教师总结:地球与太阳距离不远不近,地球获得的热量较为适中。
学生: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大气条件。
教师总结: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得地球的引力适中,恰好吸引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
补充:适宜的温度为液态水创造了条件;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早期的生命诞生于海洋。
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图表和观看视频,得出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教师讲解:人类的太空探索(1)世界的太空探索进程教师:通过时间顺序展示世界各国对太空探索的贡献及取得的成就。
学生:认真观看资料,了解太空探索的历程。
(2)中国的太空探索历程教师:播放视频《中国航天的十大高光时刻》。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感受中国在太空探索取得的成绩。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资料和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感受太空探索的历程及航天精神。
(3)自主学习:太空探索的意义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归纳总结太空探索的意义。
Ⅰ.太空探索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的开发;Ⅱ.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并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Ⅲ.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Ⅳ.太空探索也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4)小组讨论:航天员在月球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积累,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并总结:。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
麻醉科临床诊疗指南麻醉前病情估计和术前准备第一节麻醉前病情分级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级:正常安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V级:不管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I.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IV级病人的危险性极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第二节常见伴随疾病的评估与准备一、高血压病1. 高血压病病人的麻醉风险取决于是否继发重要脏器的损害及损害程度,包括脑、心脏、冠脉供血和肾功能等改变。
2. 高血压病病人术中,术后可能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合并糖尿病和肥胖者麻醉手术的危险性更大。
3. 术前经内科治疗,应用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160/90mmHg以下,改善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水电解质平衡后,方可进展手术麻醉。
4. 急症手术前亦应调控好血压及全身状态后,方可施行麻醉。
二、心脏病1. 心功能1~2级病人对麻醉耐受性较好,心功能3~4级者对麻醉耐受性差,术前应改善心功能,控制慢性心衰。
控制心率和快速房颤,心室率应控制在100次/min以下。
室性早搏应小于5次/min,除外多源性室性早搏或R on T,应掌握有效控制室性早搏的药物。
2. 心电图明显异常者,应经心内科会诊治疗。
3. 对缺血性心脏病,应从病史中明确是否存在心绞痛,既往有无心肌梗死史,目前心脏功能代偿情况,心肌梗死后6个月以上才能进展选择性手术麻醉。
4. 特殊传导阻滞并有心动过缓,晕厥史,对药物治疗反响差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已安装起搏器的病人术前须经心内科确定起搏器功能正常;术中使用电灼器有一定危险性。
5. 按Goldman心血管功能危险指数,可作为非心脏手术的危险性评估〔见表1)0表1心脏危险性指数〔Cardiac risk index,CRI)评估评估项指数1病史(1)年龄>70岁 5(2)最近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102体检(1)有主动脉瓣狭窄 3(2)有舒张期奔马律、第三心音或颈靜脉充血113 ECG(1)有非窦性心律失常7(2)室性早溥>5次/hnin 74 HQ气分析与生化检查(1 )PaO2<60mmHg(8.OkPa) 或PaCO2>50mmHg(6.6kPa) 3(2)血钾<3.Ommoi/L或HCQ3- <20mmoi/L(3)BUN>17.85mmoi/L 或Cr->265. 2mmol/L(4)ALT异常,有慢性肝病5手术种类(1)腹腔内、胸腔内手术 3(2)急症手术 4CRI指数点越多,其心脏危险性越大三、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困难程度分级0级:平地正常行走无呼吸困难病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夹杂症病人麻醉并发症的术前预防指南术前并存神经系统疾患的手术病人并不少见,围术期的处理重点在于积极预防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麻醉科医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知识越丰富,对并发症的预防越易做到心中有数,发生率可显著降低。
本文针对预防手术中的麻醉并发症提出需要思考的细节问题,目的在降低或避免麻醉并发症。
1 神经系统评估的重点1.1 对术前已存在神经系统合并症者:注意疾病的持续时间、最近表现、治疗用药情况与效果、体检、化验室结果与最后诊断。
如果与以往的诊断不相符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对术前不存在神经系统合并症者:麻醉前对每一例病人仍应常规询问是否有头痛史、神志消失史、肌无力史、局灶性症状史(如一过性单眼失明、复视、麻痹、吞咽困难等)。
头痛可能因脑瘤或占位病变、颅内压(ICP)高、脑积水、颅内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引起。
神志消失(指眩晕和昏厥)可能存在心血管系疾病或癫痫状态。
弥漫性肌无力可能存在神经肌疾病(如肌营养失调、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炎)或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
单侧性肌无力最常见于中风、一过性缺血发作(TIA,也称可逆性神经缺陷)或脊神经根疾病。
局灶性神经征象可能同时并存中枢性与周围性神经疾病,需邀请神经专科医师会诊做出确诊。
此外,如果出现明确或不稳定的新征象,或估计术后有可能发生神经系功能障碍者,均需进一步深入检查。
2 神经专科医师会诊的含义2.1 邀请神经专科医师会诊十分需要,务求围术期的预防工作做得更全面。
会诊的目的主要在:明确神经系统合并症的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需要采取哪些进一步的预防措施。
具体内容主要在:术中协助脑电生理监测;估计术后可能发生哪些并发症,掌握其诊断与处理技术。
邀请神经科医师会诊力求做到“有效”。
所谓“有效”是指:麻醉科医师必须与会诊医师直接交谈,强调提供有的放矢的建议;提供特殊监测和用药建议,包括药名、剂量、用药途径和作用持续时间;最后需要约定继续随访的时间。
如果术前对神经系统合并症不能做到明确诊断,甚至模糊不清,则他所提出的检查与建议也不可能是确切的。
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会诊者根据病史资料、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可能提出与原先完全不同的疾病诊断结果,此时麻醉科医师要求会诊者给予明确而具体的答复。
术前会诊的时间虽短暂,但针对性强,深思熟虑后能解决实际问题。
2.2 术前申请神经科医师会诊的适应证,可归纳为四方面:①对术前已存在的神经系统征象(如头痛、阵发性短暂的或慢性局灶症状、无力、运动障碍、神志异常等)要求得到明确诊断者;②对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需要进行预后评估者(如无法控制的癫痫、重症肌无力、假性脑瘤、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肌营养失调、症状性颈动脉病等);③术中需要对神经系统功能进行特殊监测和诊断的病例(如脑缺血病人需要脑电图或体诱发电位检查,后颅窝手术需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以及肌电图、颅神经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④对已发生的术后并发症(如昏迷不醒、谵妄、脑病、新的神经系统局灶征象或神经损伤、头痛、癫痫、脑死亡等)需要做出诊断与处理者。
3 重症肌无力3.1 术前检查重点3.1.1 重症肌无力主要系节后乙酰胆碱丧失引起,表现肌无力和容易疲劳,涉及全身所有的肌肉。
麻醉前应重点测试保护呼吸道通畅的咽喉肌和呼吸肌是否存在麻痹;导呕反射(gag reflex)是否健全,观察吐出的能力,以及咳嗽力量。
多数病人需做肺功能测验,用以指导术后是否需要机械呼吸支持。
3.1.2 治疗重症肌无力主要采用抗胆碱酯酶药,取其作用于神经肌接头,产生抑制胆碱酯酶代谢的效应。
多数用吡啶斯的明,术前需要精确记录其基础药量。
对明显肌无力者,术前的治疗药量应达到最大程度。
平均剂量为60 mg口服,每4~6 h一次;如果仍不能有效控制,需加用激素治疗。
但于开始激素治疗之初,约有8%病人出现重症肌无力短暂加重。
3.1.3 免疫治疗适用于重度重症肌无力病人,或对激素治疗反应不佳的病人。
对激素全量治疗,或吡啶斯的明治疗持续数周至几个月而病情仍难以控制的病人,可采用血浆置换(plasmapheresis)治疗,病情可得到迅速改善。
有报告对重度重症肌无力病人,在胸腺切除手术前2~13天内施行1~4次血浆置换治疗,其术后机械通气、拔管时间及ICU留住天数均可缩短。
3.1.4 重症肌无力病人常见的合并病有甲状腺病、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红斑狼疮和恶性贫血,术前均应予仔细检查和治疗。
3.1.5 术后需要机械呼吸治疗的预测参数为:病期超过6年;合并慢性呼吸系病史;吡啶斯的明剂量每天超过750mg;肺活量小于2.9 L。
3.2 围术期预防3.2.1 麻醉性镇痛药和安定类药可影响呼吸和神经肌接头功能,术前应免用。
除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外,多数抗生素都可加重肌无力。
抗胆碱酯酶药需要一直用至手术前。
应用激素者,围术期应继续激素治疗。
3.2.2 对眼肌已累及的病人,宜采用清醒插管或快速诱导加环状软骨压迫插管。
采用全麻下气管插管者,多数可仅在加深麻醉而不用肌松药的条件下完成。
在抗胆碱酯酶治疗期间,应用琥珀胆碱插管,容易诱发双相阻滞和延长作用时间,故应禁止使用。
重症肌无力病人对非去极化肌松药可能特别敏感;有些药物(如镁、局麻药、抗心律失常药)和特殊因素(如低温、呼吸性酸中毒)可加重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故应避用。
手术中如果确实需要进一步肌松,可在神经肌接头监测下应用特小剂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后者以选用阿曲可林最佳。
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余效应采用新斯的明拮抗时,应采取滴注方式逐步用药,每隔 5 min 注射1~2 mg,以避免抗胆碱酯酶药逾量而诱发加重肌无力的胆碱能危象。
3.3 术后问题 术后如果病人不能恢复口服吡啶斯的明,可改为静脉用药,剂量为口服量的1/30。
为鉴别胆碱能危象所致的肌无力加重,可施行腾锡龙(tensilon)试验。
腾锡龙属短效、速效抗胆碱酯酶药,用药后一般可迅速改善肌无力症状;如果存在抗胆碱酯酶药过量,则其胆碱作用同样会加重肌无力。
目前,由于神经科医师已不再使用特大剂量吡啶斯的明治疗,麻醉科医师也已严格限制胆碱类药的使用,因此,胆碱能危象已很少见,腾锡龙试验一般已不再需要。
术后如果病人经抗胆碱酯酶药治疗而仍未能有效解除肌无力时,应施行血浆置换治疗,方案各异,一般在最初2~3天期间可每日置换一次,以后根据病情调整间隔天数。
4 帕金森氏病4.1 术前检查帕金森氏病系由基底节线状通路的多巴胺耗损所引起,临床表现震颤、僵硬、行动迟缓、体位反射和自主反射破坏,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体温调节失控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随着病程发展,咽喉肌功能障碍可致误吸;因饮食和吞咽困难可致血容量和营养状态明显不足;因呼吸肌僵直、行动迟缓和脊柱后突变形,可出现限制性肺功能改变,术前需做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并指导病人锻炼呼吸功能;最后可出现痴呆、精神错乱和精神病。
治疗帕金森氏病最常用的药物为甲基多巴肼-左旋多巴(carbidopa-levodopa),有可能引起心肌敏感,诱发心律失常、低血压或高血压。
4.2 麻醉方案考虑抗帕金森氏病药需一直用至手术前。
对咽喉肌麻痹者,宜采用快速诱导结合环状软骨压迫气管内插管法。
选用抑制心脏较轻的麻醉药,以提高机体肾上腺素能反应和防止低血压。
琥珀胆碱有可能诱发高血钾症,但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反应则仍正常。
应避用抗多巴胺类药如灭吐灵(胃复安)、氟哌啶和噻嗪类。
可选用部位麻醉,但安置麻醉与手术体位可能发生困难。
术毕应等待病人清醒、确证咽喉肌反射完全恢复、肺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后方可拔管。
手术期停用甲基多巴肼-左旋多巴可能引起症状显著加剧,因此,术后应尽快恢复治疗,以防止发生不可逆的肌僵硬和行动迟缓。
如果病人不能口服或鼻饲用药,可改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的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trihexyphenidyl)、苯甲托品(benztropine)、苯海拉敏(diphenhydramine)等。
术后要围绕肺功能锻炼和栓塞进行防治,鼓励早期体疗和离床活动。
术后易出现谵妄,可能与原先存在的脑功能障碍,或静脉应用抗胆碱能药以及手术期停用治疗药有关。
5 中风5.1 围术期中风发生率取决于手术类型,1990年统计在普外科手术的中风发生率平均为0.2%,周围血管手术为1.5%,心脏或颈动脉手术为4%。
如果原先无脑血管疾病史,普外科成年手术病人的术后中风可减少一半以上。
其它可用作预测中风危险的因素有周围血管病、高血压、心房纤颤和70岁以上高龄病人。
5.2 术前预防措施5.2.1 对冠心病、心房纤颤和高血压病人术前需要积极治疗达到最满意状态。
对新近出现的心房纤颤,应药物治疗使其逆转为正常窦性节律;对慢性心房纤颤应尽可能控制心室率不超过80 bpm。
对无症状的心房纤颤可用阿斯匹林或双香豆素预防性治疗,但术前均应停止用药,详见下文。
5.2.2 对已有中风史或一过性脑缺血(TIAs)病人,术前应施行脑CT、颈动脉超声多普勒、必要时血管造影等检查以寻找其病原,排除颅内出血或硬膜下血肿。
对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超过70%者,需施行预防性颈动脉内膜(CEA)剥脱术治疗。
对可能发生非心源性栓塞的病人,或颈动脉狭窄不明显者,需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防凝治疗。
对不能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或已用阿司匹林而仍出现中风先兆征象的病人,可用血小板抑制药ticlopidine(Ticlid)治疗,但其中有1%病人可并发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因此,在用药之初3个月内需常规每2周检查一次全血计数,以排除这类并发症。
5.2.3 应用阿司匹林和抗血小板凝集药者,因出血时间延长可致手术野广泛渗血,故术前需常规停止用药,多数病人应于术前5~10天停用阿司匹林,术后48~72h再恢复使用。
但有人认为CEA前可不停用阿司匹林,且于术后立即恢复使用,对防止术后心肌梗塞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术前停用ticlopidine的时间可按阿司匹林的使用原则确定。
5.2.4 对冠状动脉病、瓣膜病或心律失常史病人,需做心脏超声检查及24h动态心电图监测。
对已证实心腔凝血块的心房纤颤或巨大左房病人,存在血块随时脱落而造成脑栓塞(后脑动脉区)的高危性,术前需使用华芙林(coumadin)治疗至少3个月,再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前3~4天开始用肝素替代华芙林,以避免用Vit K逆转华芙林的效应(若用Vit K逆转后,再用华芙林抗凝,可能会出现防凝困难)。
术中需施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与胸壁超声心动图相比,前者较易观察到左房凝血块。
二尖瓣置换术后要在12~24 h恢复使用华芙林;其它多数手术可在术后24~48 h恢复用华芙林。
5.3 术中预防措施5.3.1 预防中风的主要措施在于控制血压与维持氧输送满意。
术后并发中风,与术中低血压多数无直接关系,即使颈动脉阻塞病人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