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练习05

合集下载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一般论述文章阅读参考答案1.C、D (A.“只要…就…”条件关系绝对化错误,原文是“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B.这一观点是中国人的看法,而并非所有人的看法;其次“其它动物则不需要”偷换概念,原文是“其它动物则不能”。

E.事实混乱,“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并不是西方文化的思想,而是中国文化的。

)2.D( A.因果关系不成立。

B.春秋乱世有很多原因,不能证明“礼”理论的不可行。

C.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到大“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所以“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3.①中国人按照礼来生活的,通过礼自别于禽兽②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③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④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每点1分)4.①礼学在当今中国依然具有生命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如道德等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而道德需经礼落实到人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2分)②广东经济高速发展,但出现了一些如“小悦悦”一样的社会道德水平不尽如人意的事件,这说明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精神层面的需求如道德还未提上议事日程,使人们行为“失范”。

(1分)③许多人呼吁应该加强传统礼学的教育,让人们知礼明礼,这说明社会对道德的呼唤,而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可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只有通过礼的教育,让道德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1分)5. AE (A对应区间在原文第一段,E对应原文倒数第三段; B答题区间在第四段,原文是“愈矛盾则体验愈深”,是矛盾与体验的因果关系,而选项中却变成了“矛盾体验”与“生命境界”了,是言此与言彼的错误;C答题区间第五段,原文是“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而选项变成了“悲剧式的人生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缩小了概念;D项答题区间在第六段,阐述的是“悲剧的主角”,偷换概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练习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影响的理性思考冯健道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其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

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的本体论、社会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复归于朴‛,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平、和睦的思想可说是有惊人的相似。

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道家的‚与天为徒‛‚道法自然‛的整体自然观,回归自然、以自然为人类精神家园的价值观,表现了人类文化的深刻智慧,为构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提供了智慧的源泉。

美国物理学家J〃卡普拉在《非凡的智慧》一书中说:‚在伟大的精神传统中,在我看来,道家提出了关于生态智慧的最深刻的、最完美的说明。

这种说明强调了一切现象的基本同一和在自然循环的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嵌入。

‛道家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纯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回复到其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其本来的面目,让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而是应该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

体育的发展不可否认地被臵于生态环境当中。

道家思想中蕴涵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发挥道家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使之适应并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道家思想使传统体育关注审美性、共娱性、参与性;不重竞技亦不重胜负。

无论输赢,都被看作是对人生经验的磨砺,对社群生活的热爱,对人格完善的促进。

民族传统体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的健康、和谐和不断完善。

道家心怀宇宙、关注苍生、顺应自然的观念既有宗教般的终极关怀,又有哲学般的理性智慧。

论述类文章阅读 50练

论述类文章阅读 50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精品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动画电影的艺术形式(节选)陈瑰丽中国动画电影历史渊源流长,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因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动画电影界获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

“中国学派”动画电影题材大多取材于古代的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古典小说等。

艺术形式主要源于传统艺术:传统绘画、壁画、民间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等。

“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电影界屡获殊荣,赞誉数不胜数。

在当下美日动画垄断世界市场,本土动画茫然无所向的境遇下,“中国学派”众多的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经典剧目仍然可以启发我们。

例如,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从民间的皮影戏、窗花、剪纸艺术中得到灵感,创作出让世界惊叹的剪纸片种动画片;荣获英国国际电影节杰出电影奖等的《大闹天宫》、荣获法国布尔波拉斯青年童话电影奖等的《哪吒闹海》,人物动作依据于国粹京剧,造型博采众长,从古代的铜器、漆器等出土文物,从敦煌壁画、民间年画、庙堂艺术以及印度绘画中汲取灵感,使得作品极具中国历史文化和地域风貌,创造了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鲜明民族特色动画形式;荣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帆奖等5个奖项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突破了传统动画惯用的“单线平涂”的技法,借鉴齐白石的绘画风格,用浓淡相宜的水墨和层层濡染的技法作为造型的表现手段将中国水墨文化淋漓尽致在动画电影中做了一次深情演绎,让世人震惊不已。

水墨动画《牧笛》的场景设计:竹林鸣泉、竹筏鱼鹰、山川飞瀑、阡陌纵横等等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副美妙的水墨山水画,充满诗情画意。

与美日动画追求的再现角色活动的典型环境迥然异趣的是,“中国学派”更着意背景设计的装饰风和写意化。

例如《三个和尚》在画面上就是采用中国传统民间绘画中常用的空白背景和平面构图的表现手法:在空白处放着水缸代表在室内;空白处画蝴蝶翩飞暗示在野外,从而达到以虚代实的目的。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答案:一、6.【答案】DA无中生有。

原文中说的是“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范围夸大。

原文是说“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

7. 【答案】DD对应原文“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8.【答案】A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并未说“静之寒就是空之寒”,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

二、(18分)1.(2分)D2.(2分)发展的历史3.(2分)对大自然的审美需求对城市艺术品质的审美需求4.(4分)第4段的“空间”是指场所:作用是便于人与人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第5段的“空间”是空地:作用是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得到精神山的放松和愉悦,而不感到压抑与紧张。

(每个要点个1分)5.(3分)B6.(5分)世博会会址选择在黄浦江两岸。

黄浦江上蓝天白云,清风徐来,绿波荡漾,让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享受大自然,体现了家园城市满足居民对大自然审美的深层需求这一要素。

(其他如世博会主题等,举例2分阐述3分)三、1.文献综述在国内学术界不太受重视,问题较多。

2.C3.认真阅读4.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优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宠物猫——占领都市圈与互联网在进化与人工培育繁殖过程中,家猫的面部特征相比野猫更加圆润,拥有更圆的脸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

这种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

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人们也心甘情愿养猫。

最早的“猫奴”还要追溯到古埃及时代。

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徳在游览埃及时曾记述说:“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宅子不慎发生火灾,主人通常先抢救家里的猫。

”他甚至记录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战”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斯为了征服埃及,率领大军,骑在骆驼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来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里与埃及军队遭遇,但后者竞因波斯人盾牌上画的圣猫像而不愿进行反击。

”我国唐宋时期,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爱猫者也大有人在。

诗文书画中,猫嬉闹花间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见。

想得到一只猫不是件容易事,得用盐和茶叶来换,如宋代曾几的《乞猫》:“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

青蒻裏盐仍襄茗,烦君为致小於菟。

”得到猫以后,也要费心照料,给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级别待遇,如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今天,世界上家猫的数量是家犬的三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猫人。

究其原因,一是猫的活动领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猫对于常年独处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出门。

二是猫若即若离的神游性格并不像狗那样需要主人陪伴。

猫与主人的关系如同一个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满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负担陪伴压力。

因此不少人都选择了养猫。

猫的热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场所: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喜欢将养猫作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松员工的神经,加班夜晚的“猫咪精神鼓励员”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独特企业文化。

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精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2023年高考大纲修订版新增加的考点,2023年和2023年高考课标卷均有考查,预测2023年高考课标卷依然考查。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三、论证。

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第三,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

“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

”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

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

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

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每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

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

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

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

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

武戏流传至今的优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

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典型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典型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典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

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高考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5 试题

高考 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5 试题

2021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阐述类文本阅读〔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李泽厚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构造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孔学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尔。

孔子之所以获得这种历史地位是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

他把原始文化纳入理论理性的统辖之下。

所谓“理论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道路。

这条道路的根本特征是:疑心论或者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HY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者神秘境界,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根底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乐论?〔荀子〕与?诗学?〔亚里士多德〕的中西差异〔一个强调艺术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作用,一个重视艺术的认识模拟功能和接近HY情绪的净化作用〕,也由此而来。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者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一共同倾向。

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这一点。

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疑心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开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那么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精品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精品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郭宏安《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

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

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

唐韦庄说:“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

”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

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

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必考部分专题二十一般阐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4 题。

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先人主张将天地之正气定位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阴阳和睦的价值取向。

“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地。

孟子主张“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气派:“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墨家“尚力”(崇尚人自己的力量)、“非命”(否定外在命运 ),主张依赖自己的力量去奋发图强的精神;等等,都组成了“阳刚文化”的特点。

几千年来,这种“阳刚文化”浸透于中华大地的深处,在各样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计的基础,使中华民族得以发奋图强,生长壮大。

同时,它也造就了无数优异的民族子女,此中不乏顶天立地、震天动地的英豪好汉。

他们坚毅果断,不卑不亢,胸襟宽广,敢作敢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骄傲。

他们以广博的胸襟、深沉的眼光、崇敬的精神、豪放的气派,经过艰辛卓越的奋斗,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这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

可是,我们也不可以忽略,与“阳刚文化”相对的“阴柔文化”在汉此后历代王朝的扶助下也逐渐滋长起来,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反的影响。

“阴柔文化”最先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

老子以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主张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他有一个有名的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胜于刚 )。

庄子及此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张要以“心斋”“坐忘”,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能事,相信能够依赖“虚静淡泊,孤独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

老庄的阴柔思想固然受到荀子等人的批评,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要素。

比如,孔子曾主张“无欲”,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

正如鲁迅指出的,儒道两家都“尚柔”,所不一样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儒以柔进步”,儒家的特点是阳柔;法家的“法、术、势”主张则有点“阴刚”的滋味。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精品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精品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精编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精编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一、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二、从考纲和考点出发,明确高考考什么根据2015最新考纲说明和往年高考考查题型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以下题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从命题和技法着眼,透析高考怎么考,面对考题怎么办(一)、高考怎么考——透析命题7大干扰类型论述类文章的最大特点就是概念多、信息量大、推理严谨、表述严密,稍不注意就会掉入命题人精心设计的陷阱中,故注意命题人常采用的设误方式,是准确解题的一种捷径。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排除方法]要排除“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排除方法]要排除“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含答案)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一、(2009·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断桥”考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

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

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讼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

如金赵秉文《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

”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①过。

”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

”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

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

他们把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

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

清潘衍桐《两浙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

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

”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

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

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含解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练习(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当提升。

世界对此有目共睹,各方朋友对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也都给予善意肯定。

但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依然有限,中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

从三个方面,可以对此予以认识。

首先,以中国的人口规模为背景,我国发展的体量仍相当不足。

其次,中国的人均发展指数在整体上尚处世界中下地位。

再次,我国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别较大,经济社会同人文环保发展的错位更为显著。

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这些领域做出艰苦努力。

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

考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考虑合适的参考系。

从纵向看,同我国落后的过去相比,在新中国建立的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从横向看,同与我国经济规模类似的日本比,日本以我国1/10不到的人口、1/25不到的陆地面积,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

而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

可见我国的经济水平,不仅远未达到发达行列,而且还差距明显。

在全球范围,我国以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

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

与世界中位水平尚有如此差距,只能说明我国在现阶段仍具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特征。

只有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才会进入世界中游。

此外,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这些也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

然而,中国由于独特的超大规模,尤其是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在局部发展上可能显得较为耀眼。

譬如,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甚至因此成为美国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

但中国高铁的发展并未解决我国春运的传统难题,也不可能迅速解决其他经济社会问题。

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人们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才会有更为理性的判断。

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

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我国。

由于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常感资源与能力短缺。

中国面临着占世界二成人口的大国的人均发展水平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总体能力虽然有限,但它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增长。

我们愿尽己所能,回报国际社会对我国进步所给予的支持,支持与我国同处发展中水平的其他国家。

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下列不属于我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A.日本人口不到我国的1/10、陆地面积不到我国的1/25,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

B.在全球范围,我国有占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

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

C.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资源与能力仍显短缺,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

D.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

2.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A.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发展的体量、人均发展指数、内部的区域发展三个领域做出些许努力。

B.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已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

但我国的经济水平,还远未达到发达行列。

C.美国将中国的高铁技术水平作为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因为,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

D.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

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直与我国的发展相伴随。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进行的推断,准确的一项是()A.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可见,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已进入世界前列。

B.只要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就会进入世界中游,我国也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C.中国的经济虽迅速发展,但仍属发展中国家。

因此,只有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有更为理性的判断,才会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

D.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会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人远祖更可能在中国广西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柳江人洞的堆积物进行详细研究,采用铀系测年法,首次对柳江人头骨化石的出土地点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年代测定,结果表明,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而不是原先所认识的不超过3万年。

这意味着,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比人类学家原先所认识的要更早生活在华南地区。

这一结果使东亚人“非洲起源”学说受到挑战。

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方法。

去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由中外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获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他们于3.5万年至8.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采用的测年方法,突破了以前碳14测定法最多只能测到3万多年的局限,而把可检测的最远时间延长到数十万年,这种方法目前在第四纪研究中,已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成熟、可靠的新方法。

”“用基因研究的结果推测人类进化过程,无论如何是间接的。

柳江人化石年代的测定,直接证明了在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柳江人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而不可能是在这之后才从非洲迁移而来。

”黄慰文说。

王危说:“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年代学在内的对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有望揭示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

”4.有关对东亚人的祖先的研究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危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很有可能就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B.美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认为,东亚人的祖先不是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而是非洲人。

C.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是那些研究者推测得出的,没有科学依据。

D.由于受到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3.5万年至8.9万年前的非洲人根本不可能从非洲迁移到东亚地区。

5.对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解剖学上柳江人具备了现代人的特征,因而被认为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B.王危所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对柳江人的头骨化石运用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获得的。

C.铀系测年法由于可以检测到最远数十万年的时间,因而在第四纪的研究中比碳14测定法更为可靠。

D.基因研究法虽然也被一些科学家应用于古人类学研究中,但毕竟是间接地运用基因研究结果推测人类的进化过程,并不可靠。

6.有关古人类出现年代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铀系测年法测试分析发现,柳江人的头骨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甚至更早。

B.王危的研究成果仍然不能完全推翻“非洲起源”学说,还有待于包括年代学在内的中国南方古人类遗址的系统综合研究来证实。

C.柳江人可能7万年至13万年前或更早就已经在华南地区生活了,因而不可能是在3.5万年前至8.9万年前从非洲迁移而来。

D.中国的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就在中国的直接证据,揭示出了现代人类在东亚出现的年代和演化模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诸子论“富”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治国》)管仲曾任齐国宰相,曾提出许多治国主张,这种“治国必先富民”的见解,也许是他为宰相亲身经历的感受或经验之总结。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

”(《荀子〃富国》)这是说,要使国家富足的根本方法,在于节省国家行政费用,而使人民富裕起来。

国家要把节省的费用,用来改善民生。

西汉政论家贾谊则说:“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

”(《新书〃大政上》)这是说,统治者要把人民富裕安乐作为治国的功绩,把使人民贫困痛苦作为为政的罪过。

贾谊提出过许多治国主张,这里所说的是为政治国的标准。

为政治国,千头万绪,功过难评,但能否先使人民富裕安乐,这是检验为政者功过最重要的标准。

管仲、荀子、贾谊提出的“富民”思想主张,都强调了治国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民富”与“国富”是不能分开的统一体。

不能“民富”而“国穷”,也不能“民贫”而“国富”;既要“民富”,又要“国富”。

在这方面,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有精辟的见解。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都说:“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

”(《淮南子〃主术训》)这是说,国家没有几年的积蓄,是说不上富国裕民的。

但是,治理国家,却不能出现国富民穷的局面。

正如荀子所说:“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

”(《荀子〃富国》)这是说,田野荒芜而官仓粮足,百姓贫困而官仓财盈,这真正才是国家快垮了。

简言之,如果国富民穷,那么国家政权就要被人民推翻。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也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篇》)即是说,老百姓富足,国君谁能不富足?老百姓不富足,国君谁能富足?这里所说的“君”,虽是指国君而不是国家,但孔子同样是强调了富民的重要性。

只有民富,君才能富;同样的道理,只有民富,才能国富。

至于如何使民富而国也富呢?战国时期思想家慎子说:“善为国者,移谋身之心而谋国,移富国之术而富民。

”(《慎子〃逸文》)这是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把谋私利之心放到为国家谋利上,把使国家富足的方法用在使百姓富足上。

这样就可以做到“国富”和“民富”。

荀子、孔子、慎子等对于“民富”与“国富”的关系,都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

治理国家,要使人民先富起来,这样还不够,还要使国家也富起来,只有民富国富,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同样,也只有社会和谐、安定,才能民富国富。

管仲说:“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

”(《管子〃治国》)这是说,安定的国家常常富足,而动乱的国家必定贫穷。

管仲不愧为著名的政治家,他强调富民的同时,也强调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