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doc

合集下载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3 第三章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3 第三章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第1讲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进展的方法与途径。

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进展的方法和途径。

微专题一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条件分析1.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①气候②地形:E高原、F平原、G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深度思考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影响气候的?答案对气候带来很大影响的地理位置主要指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东北地区的纬度位置较高,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较高纬度打算了该地区是气温较低;海陆位置上,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侧接近海洋,打算了该地区是季风气候,距离海洋远近,打算了该地区降水量多少。

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2.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①耕作农业区:A松嫩平原——玉米、大豆、春小麦、水稻、甜菜。

B三江平原——春小麦、大豆。

C辽河平原——水稻、冬小麦、棉花、苹果。

②林业和特产区: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区。

③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1.东北地区农业进展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特征影响气候条件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地形条件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为农业多种经营供应条件;山地丰富的森林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东北平原面积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2.社会经济条件考向一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分析读“我国东部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回答1~2题。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2. 使学生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 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发展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如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5. 总结: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区域农业发展案例的图片、数据和新闻报道等。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相关文献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农业发展的经验和见解。

3. 开展农业发展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农业知识竞赛、农业科技制作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案】必修3 4.1区域农业发展原创教案

【教案】必修3 4.1区域农业发展原创教案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林林业和特产产区Βιβλιοθήκη 树种特产畜畜牧业区
放牧
舍饲
作业:课堂练习及填充图
通过所学知识引入如何确定区域农业发展,便于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的读地图能力
通过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地理必修3第四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4.1区域农业发展
时间
班级
高二(3)班
课 题
4.1区域农业发展
课型
新 课
教学目标或者目的
1.知识与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②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技能与方法: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③社会、经济条件
a重要的工业基地
b交通发达
c人口密度低
[总结]: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但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只适合或确定发展一个作物,而是存在着发展多种作物的可能性。在这样情况下,究竟发展哪种作物?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新疆南部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CAI展示东北地区地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优势;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原则和策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业产业的关注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农业发展概述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章: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形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第三章:区域农业特点和优势我国主要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点;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和制约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4. 第四章: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特点和改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

5. 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我国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分析;国际上成功农业区域发展的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发展概述、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等基本概念和理论;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区域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利用GIS地图观察和分析农业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考察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巩固学习成果。

高中地理必修三——4.1(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三——4.1(教案)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 重点:发展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
一、东北概况 (一)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范围: 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 (三)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 东部 ,太平洋 2.纬度位置: 纬度高,跨度大,地处温带 3.政治地理位置:
位于我国的 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 朝鲜 、 俄罗斯和 蒙古 国接壤,濒临黄 海和 渤 海。 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5、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
Hale Waihona Puke 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 平原要丰富。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假若你是一位区域农业规划专家,结合区位选择原理及东北内部 条件差异,你认为应如何布局农、林、牧业等?
辽西丘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15 -20 -25
春秋 低 温冷害
③分析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 的影响,完成下图:
思考P61
1、与我国东部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 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 响? 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A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限; B一年只能一熟,春种秋收; C春秋两季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 收成; D漫长寒冬需要解决牲畜的御寒和饲料供 应问题等
(二)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良好
①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 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 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②工业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 化的发展,形成农牧兴工,工促农牧的 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便利的交通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

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何。

教学重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 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在地理2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

请同学们|口|忆一下: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教师总结]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今天我们就以东北地区为例来学习区域农业发展。

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一、地理条件:1 .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日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纬度高、跨度大。

这样的海陆和纬度位置的特点决定本区的气候是什么类型?(学生I可答)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无霜期180天〜80天。

年降水量300〜1000亳米。

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日然条件o请同学思考p65思考题: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掌握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3)能够分析评价区域农业发展的合理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3)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农业发展的主人翁意识;(2)认识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3)区域农业发展的合理性分析。

2. 教学难点:(1)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2)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分析;(3)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我国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性;(2)提问:什么是区域农业发展?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学生举例说明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3. 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知识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现状;(2)介绍国际上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强调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练习题;2. 搜集有关区域农业发展的资料,进行案例分析;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在课后遇到的疑问。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4.1区域农业发展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课: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参考必修二知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回顾以前知识,为本节知识学习作准备)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学生举例说出我国、世界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现状。

(回顾以前学习知识)教师进行评价、说明。

3、观看东北地区农业的视频资料(可以选择其它地区)区域农业发展在东北地区比较有特色,是个典型案例。

二、讲授1、分析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背景(学生看图分析、讨论)要点:位置、地形(主要地形区)、土壤、气候、景观,范围等位置、范围:我国东北,纬度高、跨度大;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看图了解主要地形区)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说出成因、特点,观看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无霜期180天~80天。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

高三地理“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及商品粮基地建设。

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对家乡农业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及意义。

2. 难点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生产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 讲授新课东北地区的地理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地图展示东北地区的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为后续分析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做铺垫。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政策支持等。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介绍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如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山区以林业为主,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介绍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如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等。

分析商品粮基地建设的意义,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问题:水土流失、黑土退化、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合理利用黑土资源,保护湿地,治理环境污染等。

4.1 区域农业发展-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第四章 区域经济的发展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不 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的地理条件,只有结合自身条件,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那么,影响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有哪些?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今天我们以东北地区为例,了解东北地区如何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的。

【学生活动:】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地图,通过图中图例标示的范围,完成填空:东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_____。

其北端属于中国纬度______的地区。

一、地理条件:【活动:】结合地图册及课件中的地图,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气候、地形、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交通、土地状况)1、气候条件:(1)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2)干湿状况:湿润半湿润 (3)气候特点:夏季温暖,冬季寒冷,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

【思考:】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光照条件: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气候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作物品种玉米、水稻、 小麦、大豆等农事活动 春播、夏管、 秋收生长季节 4—10月温差:昼夜温差大生长期:作物生长期长此外: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无需农药,堪称“绿色大米”。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农忙: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农闲: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等(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也可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举例说明。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2)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2)认识农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分析。

2. 教学难点:(1)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的综合分析;(2)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判断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2. 图表分析法: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区域农业发展问题;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实践调查法:鼓励学生走进农村、农田,亲身感受农业发展现状,增强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2. 参考资料:相关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地图、图表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4. 实践调查: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发展的实践调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农业发展;2.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案例,总结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3. 课堂讨论:利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4.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生产特点及分布;5. 实践调查: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发展的实践调查,深入了解农业发展现状;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对区域农业发展的认识;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学会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差异;(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3)提高学生关爱农村、关注农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3. 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4. 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5.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2. 难点:(1)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农业发展相关的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什么是区域农业发展?为什么它很重要?2. 教学新课:(1)讲解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3)介绍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4)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3. 案例分析:(1)选取两个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优势;(2)让学生比较两个案例,了解农业发展的差异。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2)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评价其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有效性。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讲义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讲义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讲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熟悉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4.探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含义。

2.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4.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熟悉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4.探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讲授。

2.互动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3.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五、教学过程: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含义(20分钟)教师首先介绍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含义,指出区域农业发展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并且阐述区域农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2.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30分钟)教师分析当前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包括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并讨论存在的原因。

3.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30分钟)教师介绍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地域条件、气候环境、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因素,并解释这些因素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4.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30分钟)教师探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加强科技支持、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的措施,并举例说明。

六、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七、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和加深对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重点,强调要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整体的认识。

地理农业发展教学教案

地理农业发展教学教案

地理农业发展教学教案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而农业发展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地理学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地理农业发展的教学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影响。

一、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1.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它们对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气候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土壤的肥力和排水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地形决定了农田的利用方式和灌溉系统的建设等。

2. 农业发展的地理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高纬度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农作物种植季节较短,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而低纬度地区气候温暖,农作物种植季节较长,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

二、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1. 人口增长与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对农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这就需要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2. 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生物技术的应用改良了农作物的品种,提高了抗病虫害能力。

三、农业发展的地理问题与挑战1. 农业与环境的关系农业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大面积的农田开垦会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农业与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加速,粮食供应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农业发展需要注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保障人民的粮食安全。

结论:地理农业发展教学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影响因素。

通过学习地理农业发展,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农业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关系,进而认识到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地理问题与挑战。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区域农业发展教案第一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1.1 区域农业发展的定义1.2 区域农业发展的意义1.3 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原则第二章: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1 自然因素2.1.1 气候条件2.1.2 土地资源2.1.3 水资源2.2 社会经济因素2.2.1 人口与劳动力2.2.2 市场需求2.2.3 政策与支持第三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案例3.1 粮食作物种植模式3.1.1 大规模机械化种植3.1.2 小规模家庭农业种植3.2 经济作物种植模式3.2.1 水果与蔬菜种植3.2.2 茶叶与咖啡种植3.3 综合农业发展模式3.3.1 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3.3.2 农业与循环经济的结合第四章: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4.1 优化农业结构4.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3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4.4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4.5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五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5.1 案例一:中国的东北农业发展5.1.1 背景介绍5.1.2 发展策略与措施5.1.3 成果与启示5.2 案例二:荷兰的花卉产业5.2.1 背景介绍5.2.2 发展策略与措施5.2.3 成果与启示第六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6.1 资源与环境问题6.1.1 土地退化与水资源短缺6.1.2 农业污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2 市场与经济问题6.2.1 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6.2.2 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6.3 政策与支持问题6.3.1 政策支持不足6.3.2 农业保险与信贷体系不完善第七章:现代农业技术与区域农业发展7.1 现代农业技术概述7.1.1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7.1.2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7.1.3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7.2 现代农业技术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7.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7.2.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7.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第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农业发展8.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8.1.1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8.1.2 确保农业资源永续利用8.1.3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8.2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措施8.2.1 生态农业建设8.2.2 农业循环经济8.2.3 农业绿色生产与营销第九章: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9.1 农村振兴战略背景与意义9.1.1 农村经济发展滞后9.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9.1.3 农村人口流失与老龄化问题9.2 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的关系9.2.1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产业融合9.2.2 农业品牌建设与农村市场营销9.2.3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人才培育第十章: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研究10.1 案例三:地中海地区的葡萄栽培10.1.1 背景介绍10.1.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1.3 成果与启示10.2 案例四:日本的精密农业实践10.2.1 背景介绍10.2.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2.3 成果与启示10.3 案例五:巴西的农业扩张与可持续发展10.3.1 背景介绍10.3.2 发展策略与措施10.3.3 成果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重点环节二: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环节三:区域农业发展的模式与案例重点环节四:区域农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重点环节五:区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重点环节六:区域农业发展的挑战与问题重点环节七:现代农业技术与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环节八: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环节九:区域农业发展与农村振兴重点环节十:区域农业发展的案例研究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围绕区域农业发展这一主题,详细介绍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影响因素、发展模式、策略与措施、挑战与问题、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振兴战略以及国际案例研究等内容。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第3课时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第3课时教案

高二地理《区域农业的发展》第3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农业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发展;2.掌握不同区域农业的类型及适应环境;3.理解区域农业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二、教学重点1.区域农业的类型及适应环境;2.区域农业的发展瓶颈及对策。

三、教学难点1.不同区域农业类型的对比;2.如何提高区域农业的发展水平。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课堂互动法。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节课:什么是区域农业1.区域农业的概念及发展历程;2.区域农业的特征及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课:不同区域农业类型及适应环境1.非洲传统农业;2.东南亚稻作农业;3.北美大草原农业;4.欧洲畜牧农业;5.北欧针叶林农业;6.南美草原与大豆种植农业。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第三节课:区域农业的发展瓶颈及对策1.土地资源有限;2.农业机械化滞后;3.农民素质不高;4.市场需求不足。

教学方法:课堂互动法。

六、教学评估1.自我评估:对区域农业的认识有了哪些新的了解?2.课堂小结:学生回答三个问题:你最认同哪种区域农业类型?针对农业发展瓶颈,你有哪些想法?怎样提高区域农业的发展水平?3.课后作业:完成一篇1000字左右的作文,谈谈对区域农业发展的看法及建议。

七、教学资源1.课件;2.电子白板。

八、教学延伸1.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和探究。

2.课外拓展:看纪录片《美丽中国》中的“中国农业”篇,拓宽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了解。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第1课时)1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第1课时)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第1课时【课标要求】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4.初步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5.通过观察东北地区景观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并说出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特点。

2.结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说出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结合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说出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根据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并归纳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3.以东北为例,说出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我国干湿地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等地图。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国历来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

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

通过必修二,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农业区位的分析,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现在给你某个区域,让你来决策如何发展农业:(如考虑农业生产类型或农业生产品种)1.大兴安岭2.松嫩平原3.长江中下游平原4.内蒙古高原你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你考虑了哪些因素?推进新课(逐步深入,逐层分析)问题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本文题目:高三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第34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2.东北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类型主要有耕作业、林业及畜牧业,如下表所示: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产品主要自然条件耕作农业区耕作业平原地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热量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的需求;平原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林业和特产区林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白桦、人参、鹿茸、苹果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畜牧业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的温带草原区及部分林区草地马、牛、羊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拥有众多的优良牲畜品种4.问题、对策、发展方向问题对策发展方向①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②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③开垦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黑上层几于流失了①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注意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如秸秆还田。

②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

③植树种草,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

提高单产是今后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①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②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③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例1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Ⅱ)下图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1)甲地属于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

乙地属于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

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平原。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单位:1000年份稻谷小麦玉米合计2001 686.9 53.8 2609.5 3350.22003 541.0 22.1 2627.2 3190.32004 600.1 11.4 2901.5 3513.02005 654.0 9.5 2775.2 3438.7(2)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达________,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

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很多地区适合种植玉米,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

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表2中国玉米产需表单位:10000年度产量年度总需求需求结构饲料消费食用消费工业加工其他2001 10600 11813 8380 771 1180 14822002 11136 12410 8327 737 1380 19662003 12130 13789 9020 828 1450 25002004 11400 13077 9156 792 1540 15892005 12160 13181 9360 820 1730 12712006 13000 13400 10000 —— 600(3)根据表2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命题意图:试题以“玉米”这种粮食作物的传播过程、种植条件为背景,通过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确定气候类型,并根据气候特征描述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世界三大主粮在吉林省的4年内的种植面积,考查考生对比分析及简单的地理计算能力。

粮食安全是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试题设计的意图还在于示意考生关注社会热点。

解析:⑴根据文字信息“苏联中亚某地(46°N,62°E),”和甲地的图中信息,确定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对种植玉米的不利影响:有降水量少;冬季气温低等。

根据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等,推测该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⑵根据文字信息“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和乙地的图中信息,确定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对玉米种植的有利影响是:夏季气温高,降水较丰富,雨热同期。

根据吉林省的位置,推测我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也可以从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角度来回答)。

⑶以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统计为素材,考查考生获取表中信息,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第一空直接分析稻谷面积的变化趋势即可:先降低后升高。

第二、三空为获取表中信息的计算题,计算时注意相关技巧即可。

答案:(1)①温带大陆性②降水少(干旱)③畜牧业④温带季风⑤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利于玉米生产⑥松嫩(2)⑦先隆后升⑧82.6%⑨0.28% (3)从整体上看,玉米总产量在扩大,总需求也在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

从2001年至2006年,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总共给),且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

因此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

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增加玉米产量。

例2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下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⑴-⑵题。

⑴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A.土地此生盐渍化加剧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⑵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B.推广水稻种植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评价。

解析:⑴根据题干和图10中信息,可以推出该区域的25个方格中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每个方格中两个数字相同说明土地利用类型没有变化,图中有11个“11 “, 8个“31 “. 4个”33”、1个“12 “, 1个“22”,可知该区域2005年比1979年湖泊面积大量减少转化成耕地,湿地面积较少,湿地生态环境效益减弱,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又由于该区域辽宁西北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土地次生盐债化加剧,空气湿度减少,干旱、洪涝频率可能增加。

⑵图示区域为辽宁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较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蔗基鱼塘主要适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适宜分布在南方,该区域草地资源少,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答案:⑴A ⑵C【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2011武汉模拟)黑龙江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此完成1~3题。

1.该省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A.土地肥沃B.雨热同期C.人均耕地多D.可垦荒地多2.2010年该省小麦在晚种了两周的情况下,仍然收成不错。

小麦晚种的主要原因是( )A.年均温偏低B.春季气温偏低C.春季降水偏少D.春季积雪融水偏少3.十几年来,该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全球变暖B.雨热同期C.市场需求D.交通改善图1 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读图1,完成1-2题。

4. (2009年高考宁夏卷)1650---1780年该区域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B.经历了移民开垦C.农业结构复杂D.注重生态保护5. (2009年高考宁夏卷)进入20世纪该区域A.气候持续干旱B.大力发展畜牧业C.种植业产值降低D.实施了退耕还林(2011厦门模拟)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是我国玉米、大豆等作物的主要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读下图,完成7~8题。

6.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比重逐年增加,增长幅度,潜力巨大的是( )A.玉米B.大豆C.水稻D.粮食7.上题正确答案的农产品在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广阔平坦,黑土肥沃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D.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多(2011淄博模拟)读下图,回答14~15题。

8.图中N表示的是( )A.灌溉农业B.传统农业C.生态农业D.石油农业9.图中M表示( )A.光能B.化石能源C.一次能源D.新能源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8~11题。

10.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11.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A.气温B.降水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1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农作物AB.农作物B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13.该地区可能是( )A.长江三角洲B.珠江三角洲C.松嫩平原D.河西走廊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属于不同的农业区B.⑥⑦⑧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C.⑥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D.③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15.关于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地土地荒漠化严重B.④地水土流失严重,⑤地土壤盐碱化严重C.⑥地水土流失严重,⑦地石漠化严重D.⑧地酸雨危害严重,⑨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二、综合题16.(2011广州六中测试)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图甲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2:图乙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种植面积扩展的作物是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