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新版)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三年级语文>优选教学设计一第1课时:学习>教学目的: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_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3.指名读古诗,正音.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2)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第2课时:学习>教学目的: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_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如:第一句诗.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总结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板书设计: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景物思乡之情忆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小学三年级语文>优选教学设计二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_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第一课时学习>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2.出示>.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品赏文字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小学三年级语文>优选教学设计三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_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七.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八.拓展活动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学习>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2.出示>.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习>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八.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板书设计:夜书所见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两首诗的背景知识,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介绍两首古诗的诗人及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2.朗读与背诵a.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b.学生自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c.学生分组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理解诗句意思a.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b.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

4.课堂讨论a.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b.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挖掘诗句内涵。

5.拓展延伸a.学生分享其他类似题材的古诗。

b.老师讲解其他相关古诗的背景及意思。

b.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在朗读和背诵环节,老师注重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3.在理解诗句意思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5.拓展延伸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其他古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a.对生僻字词的讲解还需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b.对学生的背诵要求要更高,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c.在课堂讨论环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避免一刀切。

六、板书设计1.课题:《古诗两首》2.诗人及创作背景3.诗句及意思4.拓展延伸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反思深刻,有利于教师成长。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学案第1课时(新版)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学案第1课时(新版)

《古诗两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

2.难点: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敕勒歌》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2.在诗中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四、参考资料
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

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

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军情因之一振。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4.教学评价设想: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c.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古代诗人的趣事,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灵感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指导。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情境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两首》,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6.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7.课后作业: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诗两首》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可能影响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对于古诗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掌握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新版)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新版)

《热闹的大山》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王维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把古诗编成小故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搜集相关文学常识,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个猜古诗的游戏,好吗?请看(图)谁来猜猜这幅图画描绘的是哪一首古诗?(赠汪伦)你们同意吗?谁能背出来?掌声送给他。

请看下一幅图,谁知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真聪明!大家一起背出来,行吗?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挺感兴趣的,背得这么好,那谁能告诉老师这两首古诗都是关于写什么的诗呢?(送别诗)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齐读课题。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1)解释:元二生: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在兄弟姐妹当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所以读时要把元二与后面的分开来,跟我读:元二。

比如一个人姓董,是家中的老我只就叫他为——董大。

明白了吗?(2)使:出使从课题中你还读懂了什么?“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3)解释安西(去哪出差啊?)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聪明,看来你真的有预习了)2.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送元二出使安西。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4.出示王维简介和时代背景。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山西永济人。

是唐代有名诗人和画家。

那个时候的唐朝,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

出使的人虽然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这一去不知多久才能回来,甚至永远不能回来。

2017-2018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新版】

2017-2018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新版】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朗读体味,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课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播放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二、初读课文1.播放《山行》录音。

2.借助汉语拼音自学《山行》。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卡片正音。

三、细读课文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

为什么称“寒山”呢?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练习山行远上寒山石()斜,白云()处有人家。

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

四、作业1.抄写古诗。

2.背诵古诗。

3.小练笔:《杜牧游记》。

五、板书山行近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新版)

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新版)

《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通过反复诵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教学方法课件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 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出示李白头像)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你会背哪一首,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配乐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白因爱牵连蒙冤获罪,被流放到很远很远的夜郎城(今天贵州东部)一路上,他很伤心,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湖北江陵县),那儿地势险要,水流很急,当小船慢慢行使到白帝城(今天重庆白帝山)时,突然接到了一个好消息,他无罪了,可以自由了,他非常高兴,决定顺水行舟回江陵,途中使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范读古诗,读后让学生评价。

2.配乐再读古诗,让学生评价读得怎样。

过渡,听完古诗,你一定也想读对吗?试一试读。

3.生自由读古诗。

读时要求:读正确,通顺。

4.指名读,齐读。

5.学习多音字“发、朝、还、重”进行区别字间,分别口头组词。

(三)品读古诗,感情意境。

过渡:让我们再深入的读一读古诗,你读懂了什么?1.出示古诗内容、2.指名读前两行。

3.提问: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多远的路?要多长时间到?(板书:白帝城——江陵)4.问:从诗中看出李白什么感受?5.师述:白帝城在山顶最高处(指图)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有一千多里水路,因为李白急着回家,把好消息告诉家人所以试着用高兴的心情去读前两行。

6.齐读前两行。

7.指名读。

8.指导朗读,板书:辞、还。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法,活动教学法。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

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

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

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2、新课学习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

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

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与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非常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一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3、指名读古诗,正音.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2)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的:★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如:第一句诗.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 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 每逢佳节, 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 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总结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板书设计: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景物思乡之情忆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二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自学基本步骤: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品赏文字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习写生字,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优选教学设计三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夜书所见》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七、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八、拓展活动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八、拓展活动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板书设计:夜书所见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相关文章:1.小学一年级语文《天气预报》优选教学设计案例三篇2.小学二年级语文《书里的蚂蚁》优选教学教案三篇3.三年级下册语文《在夏天里成长》优质教学设计教案4.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精选教学设计示例5.小学六年级语文《尊敬普通人》优选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我能借助注解和图画,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能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学习。

知识链接: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西施: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沉鱼落雁”其中“沉鱼”就是讲的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

预习任务:1、能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自主、合作、探究:1、借助拼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能读得流利、有感情、有节奏感。

4、同桌互读,我来比一比谁读得更棒。

5、借助图画和注解,说说诗句的含义。

6、交流不懂的地方。

7、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我来闯关:A、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B、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学习收获:知识延伸:1、收集苏轼所写的其它诗词。

2、积累描写祖国山河的诗词佳句。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杜牧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曾在秋天游历山川,看到了美丽的枫叶,于是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的魅力吧!”
(二)讲授新知
1.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山行》和《秋浦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讲解诗句: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分析重点字词,如“枫林晚”、“霜叶红”等,并解释诗句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秋浦歌》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愁’是什么意思?你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类似的例子来解释这句诗吗?”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学生将按照座位或兴趣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适时给予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4.反思与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融入生活实践,传承文化经典
本教学案例将古诗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体会古人的智慧,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传承文化经典。
例如,在讲解《山行》时,可以播放一段描绘秋天山间景色的短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中,感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创设,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层面理解诗句,为深入解读古诗打下基础。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将围绕古诗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精品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二)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三)学习这首古诗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古诗背景:向学生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帮助他们了解古诗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歌朗读:示范朗读两首古诗,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3.词语解析:对古诗中的生字词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会以一首轻松愉快的古诗朗诵开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接着,我会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诗人是如何描绘大自然的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古诗中描绘自然景象的好奇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古诗两首》。
4.句子解析:逐句分析古诗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
5.诗歌鉴赏:指导学生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鉴赏古诗,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你最喜欢古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2.诗人是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式描绘景象的?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案例中,巧妙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意境中。通过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问题导向法的深入实施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学案第2课时(新版)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学案第2课时(新版)

《古诗两首》学案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有感情有节奏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大胆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难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四、参考资料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

”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

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

三班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宠爱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预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今日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秀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留意重点字音:赠)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留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争辩沟通,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沟通自己的体会,沟通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同学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季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2、同学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沟通是否生疏了。

3、指导写字,老师示范写,同学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老师留意巡察。

四、作业背诵古诗其次课时一、复习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2、背诵古诗二、学习其次首古诗(一)释题1、读题2、简介诗人杜牧(二)识记生字字音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争辩学习1、依据《赠刘景文》的学习阅历,争辩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争辩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2、找伙伴,练背诵三、学习诗中生字1、字音、字形、字义2、指导书写四、实践活动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一、《静夜思》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古诗的情感;2.通过学习古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作品。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2.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静夜思》古诗的课文、教师翻译、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以铿锵有力的语言朗读《静夜思》古诗。

2.提问:“大家有没有晚上在床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呢?”3.询问学生,“李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主体:1.教师讲解《静夜思》古诗,解读其中的意思。

教师翻译:《静夜思》古诗的翻译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月光洒在床前的地上。

疑是地上霜:以为是地上结了霜。

举头望明月:抬头看着明亮的月亮。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想念故乡。

2.呈现《静夜思》古诗的课文,结合课件和黑板,逐行逐句教导学生。

3.学生跟读、齐读《静夜思》古诗。

4.教师反复朗读《静夜思》古诗,并指导学生背诵。

拓展:1.教师可以讲述李白的生平和他的其他著名作品,如《宿新市徐公店》等。

延伸:1.鼓励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古诗,表达自己对夜晚的感受。

二、《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楼阁文化;2.学会欣赏和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3.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登鹳雀楼》的意象;2.翻译古诗。

教学准备:《登鹳雀楼》古诗的课文、教师翻译、课件、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引入: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古代楼阁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古代楼阁文化。

主体:1.教师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教师朗读《登鹳雀楼》古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

3.教师讲解古诗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翻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太阳西斜,照不到山的后面。

黄河入海流:黄河的水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遍千里山河美景。

更上一层楼:再往高处登上一层楼。

4.带领学生朗读、背诵《登鹳雀楼》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2.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重点
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方法
背诵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古典乐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
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既有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也有秀丽奇妙的南方美景,让我们一起来参观。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所展现的不同风光。

(一处是辽阔壮美的草原,一处是秀美动人的西湖。


3.古代的诗人们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描写和赞美这些各有特色的美丽景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是怎样描写的呢?
4.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新课学习
学习第一首古诗《敕勒歌》:
(一)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二)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
础上讲解。

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三)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

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

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四)练习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

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
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苍苍、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指名说说怎样理解这首诗。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三、结论总结
都是写景的古诗。

描写的景色都很美,都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四、课堂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同学说一说。

五、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六、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苍苍无限辽阔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