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 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 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 “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 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 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 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 想和为人。
“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 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我”对邓稼先的评价,洋溢着对朋友的深情。
一、历史背景 (引子)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三、人物对比 四、巨大贡献
补充扩展
五、沙漠创业 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 总结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 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 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 、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 具体化。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1、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 “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 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 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 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 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 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 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 “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 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课件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 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 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 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 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 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 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 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体裁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 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 己的生平(自传),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他传)。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或写人的记叙文,而 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 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 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亲密的朋友。挚,诚恳。
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 人非常感动。可,值得。 (xiǎn) 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鲜为人知: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当之无愧: 锐气、才干全部无显露出来。比喻人有傲气, 锋芒毕露:
爱显露自己的才能。毕,全,完全。 (rú) 妇孺皆知: 形容人人都知道。孺,小孩子。 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了解。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语出诸葛亮《出师表》。小心谨慎, (jū cuì 过度劳累) 贡献除全部精力,到死为止。
杨振宁
预习资料
1964年10月16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1 邓稼先ppt (共97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1 邓稼先ppt (共97张PPT)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 第六部分: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
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学习第一部分: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第一部分: 内容赏析
展示历史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 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 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 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 黑夜走出的人们,披着朝阳的霞光, 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 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幽暗啊悲惨凄凉, 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 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
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
“这就是古战场啊!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 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 每逢天阴的时候, 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1、《吊古战场文》悲壮惨烈, 描 绘了 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
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 文基本信息
连线题
A、沙漠创业,环境恶劣

B、生平简介

C、人物对比

D、热情赞颂,永恒的骄傲.

E、勾勒背景,推出人物

F、独立攻关,我的感情震荡 五
一、勾勒背景,推出人物 二、生平简介 三、人物对比 四、独立攻关,我的感情震荡 五、沙漠创业,环境恶劣 六、热情赞颂,永恒的骄傲.
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 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 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 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 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 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翻译:
广大呀,广大呀! 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 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

8.课文最后一个部分“永恒的骄傲”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的?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品质?
从四个角度来写邓稼先: 一是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品质、
精神、贡献进行深情赞颂。 二是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和
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评价。
三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质 量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四是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对事 业和对祖国、民族的赤诚热爱。
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 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 照片,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 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
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内容上,把邓稼先的贡献放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从 “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大转变做出 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 迹使人非常感动。
成语积累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锋芒毕露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毕:全。 层出不穷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直到死为止。现指不怕苦,不怕 死,为革命、为人民而奋斗终身。
表现了邓稼先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 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精神品质,他 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句子赏析,探究写法
说一说:“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 一下,然后告诉我。”如何理解这句话?
➢ 一方面说明了邓稼先没有确凿的证据来得出结论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 风。
新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课堂导入
•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 原子弹。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 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能走。”
充分体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勇担风险的崇高精神。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示例】我心中的“明星”是邓稼先。因为他领导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 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 挺起了脊梁。
【参考一】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疫情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四岁 高龄的钟南山挺身而出,奔赴疫情第一线,为恐慌的人们打了一针镇静剂, 带领人们与疫情做斗争。
三次手术时间间隔短,身患绝症依然牵挂事业,至死不懈。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 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 品质和奉献精神。
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 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 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最有中国 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精读课文,思考探究
字词识记
( C )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不用感到惭愧。 ( D )每家每户都知道。 ( G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 E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
非常感动。 ( A )很少有人知道。 ( B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 F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为止。
• 原籍安徽,芝加哥大学博士,历任芝加 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 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 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 学奖。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7张PPT).
2/2/2019 殷切(
) )
可歌可泣 ( 彷 徨(


红(


鲜为人知(

根据意思写成语
1、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2、很少有人知道。 ( ) 3、小心谨慎,贡献全部力量。( ) 4、承当荣誉时无羞愧之感。( ) 5、每家每户都明白。( ) 6、比喻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 7、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 ( )
2/2/2019
自学检测:
第一部分:概述百年屈辱历史,引出杰出科学 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 第三部分:突出表现邓稼先忠厚朴实的人品。 第四部分:从另一侧面表现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具体表现邓稼先默默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高度赞扬和缅怀邓稼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2/2019
几部分之间的关系:
1、用文中的话说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
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
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 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 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2/2019
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1)概括:六部分的内容,并说说六部分 之间有什么联系?
(2)文章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 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自学时间:6分钟)
2/2/2019
读一读
热泪盈眶( ) 鞠躬尽瘁( ) 殷红(
一、历史背景
(引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课件(25张PPT)

课堂探究
• 1.邓稼先的巨大功绩主要体现在课文哪一 部分?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 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 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 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
字词积累
宰割( zǎi ) 氢弹( qīnɡ ) 选聘( pìn ) 筹划( chóu ) 挚友( zhì )
元勋( xūn ) 奠基( diàn ) 妇孺皆知( rú ) 殷红( yān ) 彷徨( pánɡ huánɡ)
词语积累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妇孺皆知: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
《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营 造了悲壮的气氛,表明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 烘托邓稼先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邓稼先就是 “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赞颂了邓稼 先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引用《吊古战场文》,引用“五四”时代的一 首歌,能够把读者引向历史深处,从中国传统文化 的角度去思考。“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 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 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 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 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 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课堂探究
• 3.邓稼先的崇高精神体现在课文哪几部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2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件(共22张PPT)

安徽省合肥县人,西南联大毕 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 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获得 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 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 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 文化的熏陶为自傲,那年他们在接 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 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 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 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 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 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 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 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8、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 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 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 相对整齐; 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 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
内容
• ①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 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 ②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 ③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 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 ④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 ⑤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 ⑥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2 、 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第一课时
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 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 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 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 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知识点梳理
【例】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讲评】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 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 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 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 先的高尚品格。
⑦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 ,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 ,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 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
小练习
⑥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 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 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 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 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 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
⑧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 ;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 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 作者。
⑨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 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熟读课文,走进文本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 (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本段的作用。
3.默读第三部分。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并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归纳升华,拓展应用 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2.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 稼先的崇敬之情。
归纳升华,拓展应用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畅谈
布置作业
思考教材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参考答案】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 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2分),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2 分)。 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2分),表现陈叶的 羡慕之情(2分)。 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2分), 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2分)。 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 (2分),表现了陈父的怯懦(2分)。
总结课文
1.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2.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
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 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 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 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⑩她与父亲,都是没有勇气的人…… (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练习
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讲评】此题考查写作方法及其作用。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 地表现人物的情感或文章的主题。本题针对第③段,找出具体的对比事件来举例, 然后分析出此处所表达的人物心理或性格即可。
对比手法及作用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 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 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 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 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 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 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 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 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 核理论的研究。
生字新词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è
无垠yíng
殷红yān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 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 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 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然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度负责任的精神,总是在 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 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知识点梳理
,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 识这一点。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 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 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 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 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例中】考(徐在州线中考题)
两棵金银花 赵元波
考点:对比手法及作用
①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那棵栽在院子一角的金银花,四月份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千万朵金银花你不让, 我不让你,在微风细雨中轻轻地摇曳着。有的含苞欲放,羞答答的细小的白色花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淡淡 香味;有正在盛开,一蔟簇的小花在它们洁白的椭圆形细碎花瓣中伸出小小的心蕊,悠悠的清香,白黄两 种颜色既不失单调,又高雅清洁,小雨滴沾在上面,为金银花增添几分姿色,就像邻家的小女孩活泼可爱; 有一些花朵开的时间长了,白色的花朵已经变成金黄色,就像姑娘头上戴着的黄色发髻,一枝数朵,给人 一种惊喜,一缕清爽,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些开放着的花朵在雨中默默地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把芳香 送给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微风吹来,花枝花朵摇摆起伏,袭人香气简直可迷醉万人。想不到两年的时 间,这棵金银花就由纤弱的一棵小苗长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主干已经有两米来高了,足有大拇指那么 粗,在主干上还发出了一些枝桠,这些枝桠柔柔的、嫩嫰的,伸着毛绒绒的头,吐出一丝绿意,左摆右摆 地在风中摇着摇着就攀附在了桃树上,一个劲地噌噌直往上长,密密麻麻的卵形的绿叶非常茂盛,以白色 的围墙做背景,配合着粉红色的桃花,桃树下一盆盆茉莉、竹子、山茶、文竹、玫瑰、水仙,姹紫嫣红, 绿叶红花,色彩鲜丽,显得格外的娇艳动人,特别逗人喜爱,是入画的一景。
板书设计
知识链接
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 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 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 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 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 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提示: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 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