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学的现状与思考——专访牛津大学马丁·斯托克斯博士

合集下载

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上)

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上)

) ,福建宁德人 , 士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 博
南京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J Uz L0 J R∽ 芝 1T T I音 乐 与 表 演 版 互 s 【PR0 王 N I O 开 A 1z N 芝0 A 1 ∽_ U - I E U l 8 EF 》 c c E
杂 的关 系。如 果没有 将音乐 人类 学和后 现代 统哲 学 的 反思 中产生 的 。 西 方 人最 早 的 发 问形 式 是 :“ 界 是什 世 思 想联 系起 来 ,就难 以 了解 该学科 的变 化和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z L0 z N 芝o 》 T 芝∽- U l音 乐 与 表 演 版 王U l 8 PR0 王 N l 0 只 A 》 J R∽ 1T T l E sC I EF c E
的 ,许 多争论 不休的 问题 ,根子在语 言表达 理 ”暂时 平息 了争 端 。这场 争论促 使哲学 家
上 。于是发 问的形式 变为 “ 我所表述 的我所 进行 反思 :以往认 为事 物 的本 质 只有一 个 , 知 道 的世界 是什 么 ” 。这 被学 界称 为 “ 语言 或者说 ,根据一 种本 质来 判断一 类事物 。所 学转 向” … 。 谓 “ 质” 本 ,就 是一 个事 物独 有 的 、 区别于 2 0世纪 5 年代以来 ,后现 代主义哲学逐 其他事物 的基本 属性 。一个事物 的本 质是 确 0 渐 明晰 起来 ,它反 对传 统哲 学 的本 质主 义 , 定 该 事 物 之 所 以 是 这 个 事 物 的 基 本 尺 度 。 反对 形而 上学 宏大 理论 ,强调 事物 的流 变 、 “ 粒 二象 ” 则对传 统哲 学 的本 质主 义提 出 波 差 异和不 确定性 。这种后 现代哲 学思想得 到 了挑战 。它指 出 “ 存在物”不是 “ 对象” ;一 了 自然 科学的 支持 。例 如哥德 尔的 “ 不完备 种存 在物在 不 同的关 系 中是 不同的对 象 ,具 本 。波 粒 二象 如此 ,音 乐也 定理 ” 、波 尔的 “ 互补原理 ”等 。 前者 是数 有 不 同的 “ 质 ” 如此 。例如音 乐和 人可 以构成 不 同的关 系 ; 论 领域 的革 命 性 成 果 ,后 者 是量 子 力学 的

快乐比任何学问都难

快乐比任何学问都难

快乐比任何学问都难作者:陈文茜来源:《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21年第05期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

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

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

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

他们活着,仿佛自己从来不会死亡;直至临死前,却又仿佛从未活过。

”人生许多终极核心的难题是:“无论在任何状态下,人始终不快乐。

”“快乐”比任何学问都难。

2010年“荷兰好声音”冠军得主马丁·赫肯斯,在得奖之后走到街头演唱《You Raise Me Up》,其视频在YouTube上已有数亿人观看。

他原是一名做面包的师傅,拥有荷兰一家面包店的部分股权。

金融危机后,面包店撑不下去,卖给了连锁商家,他失业了。

整整两年,他游荡街头,寻找工作,包括远赴巴黎。

他的女儿知道父亲除了做面包,还有一副好嗓音,2010年就为他偷偷报名“荷兰好声音”。

一位五十五岁的老头站上舞台,高唱《公主彻夜未眠》,赢得冠军宝座。

接下来电视台及舞台剧邀约不断,但马丁没有选择立刻出名赚钱的“本能”欲望。

他選择了“街头”演唱,唱起神秘园的歌曲《You Raise Me Up》。

每当我心情低落,噢,我的灵魂如此疲惫;当麻烦接踵而至,我的内心沉重不安,然后,我在寂静中沉默等待,直到你出现,坐于我身旁。

你鼓舞了我……所以,我能站在群山之巅;你鼓舞了我,使我能游走惊涛骇浪……因为你的鼓舞,我超越了自己。

马丁选择的街头,正是他失业潦倒、痛苦匮乏时最熟悉的角落。

他说:“记得那天下着雨,我鼓起勇气走到街上,没有人认出我,甚至没有人注意到我,我决定站在那熟悉的街口唱《You Raise Me Up》。

”马丁知道,街头总有许多飘零的心。

他选择了一个让别人快乐,然后自己感觉有意义的方式回应他刚刚获得的“好声音冠军”宝座。

排除算计、欲望,不急于成名后,他反而成了全球最令人感佩的歌者。

音乐课题开题报告

音乐课题开题报告

音乐课题开题报告(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音乐课题开题报告音乐课题开题报告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音乐心理学:认知、大脑与应用》记录

《音乐心理学:认知、大脑与应用》记录

《音乐心理学:认知、大脑与应用》读书记录目录一、音乐心理学概述 (2)1.1 音乐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 (3)1.2 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4)二、音乐认知心理学 (6)2.1 音乐知觉与认知过程 (7)2.1.1 音高识别 (8)2.1.2 和声理解 (9)2.1.3 节奏感知 (10)2.2 音乐记忆与学习 (11)2.2.1 音乐即兴创作 (13)2.2.2 乐器演奏记忆 (14)2.3 音乐表达与情感认知 (16)2.3.1 音乐情绪识别 (17)2.3.2 音乐情感表达 (19)三、音乐心理学与大脑 (20)3.1 音乐与大脑功能的关系 (22)3.1.1 音乐对大脑结构的影响 (22)3.1.2 音乐对大脑功能的提升 (23)3.2 音乐训练与大脑发展 (25)3.2.1 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26)3.2.2 音乐训练对大脑可塑性的研究 (27)四、音乐心理学应用 (28)4.1 音乐治疗 (29)4.1.1 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 (31)4.1.2 音乐治疗的临床应用 (32)4.2 音乐教育 (33)4.2.1 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34)4.2.2 音乐教育的实践应用 (36)4.3 市场营销中的音乐策略 (37)4.3.1 音乐在广告中的应用 (38)4.3.2 音乐在音乐会等活动中的应用 (39)五、结论与展望 (40)5.1 音乐心理学的贡献与局限 (42)5.2 音乐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43)一、音乐心理学概述在我阅读《音乐心理学:认知、大脑与应用》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音乐心理学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音乐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认知和行为。

这本书的开篇概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关于音乐心理学的全面图景。

音乐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心理学、音乐学、生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音乐与心理关系的理解日益丰富。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一、概述音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探索音乐与人类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它涵盖了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的心理过程,以及音乐如何影响人的情绪、认知、记忆和社交行为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提升,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热门研究领域。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音乐与心灵关系的探讨。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随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音乐心理学经历了从简单描述音乐与心理现象,到运用实验方法探究音乐心理机制,再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揭示音乐心理过程的发展阶段。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精细化的趋势。

研究者们不仅关注音乐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还开始探索音乐在群体互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包括神经影像学、脑电技术、行为实验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尽管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音乐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研究难度较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心理差异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将音乐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和生活质量,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探索音乐与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功能,为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等领域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1. 音乐心理学定义及研究范畴音乐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音乐与人类心理之间复杂关系的科学。

它深入剖析音乐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认知、记忆以及行为等方面,同时也研究人类在音乐创作、演奏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音乐人类学跨文化研究译丛

音乐人类学跨文化研究译丛

音乐人类学跨文化研究译丛该丛书为目前国际学界公认的音乐人类学领域最新研究之代表作,作者们从音乐学、社会学、历史学及人类学的角度,揭示了音乐的文化属性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其中两部著作涉及华人以音乐的方式维系着在美国社会生存、生活及其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丛书主编洛秦,美国博士、音乐人类学家、音乐史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族群性、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Ethnicity,Identity and Music: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Berg Publishers作者简介:马丁·斯托克斯(Martin Stokes),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

著有《爱的共和国:土耳其流行音乐中的文化亲密性》(2010)、《阿拉伯风格的争论:当代土耳其的音乐和音乐家》(1992)、《音乐与全球化秩序》(2004,2005年获“孔斯特奖”)等。

著作简介:斯托克斯主编的《族群性、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1994)探讨了音乐在构建身份认同与族群性中的重要性。

全书由斯托克斯所著导论以及九篇不同的个案研究所组成。

译者:洛秦侯越作乐:音乐表演与聆听的社会意义Musicking:The Meanings of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斯默(ChristopherSmall),新西兰音乐学家、动物学家。

代表作有《音乐、社会与教育》(1977)、《勋伯格》(1978)、《同宗音乐:非裔美国音乐的生存与赞颂》(1987)和《作乐:音乐表演与聆听的社会意义》(1998)等。

著作简介:音乐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

音乐会中的表演与聆听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仪式行为,是用来探寻、确认、宣示音乐参与者理想中的社会关系。

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2020·5Forum1964年10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在其著作《音乐人类学》中首次将研究人类一切音乐活动与音乐行为的学科命名为音乐人类学。

音乐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既具有传统意义上探索音乐本体为主导的属性,又具有人类学视角下与音乐相关联的人文属性。

因而,国内外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较为丰富且涉及研究层面较广。

其中,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不同时期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的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文将围绕音乐人类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从学科的形成发展、学科的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杜亚雄先生针对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音乐人类学的前期)曾指出:“民族音乐学在国外以1950年为界,经历了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阶段。

中国则以198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为界,经历了同样的阶段。

”南京会议后,民族音乐学分为两个阶段已达成共识。

因此,国外与国内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可分别以1950年与1980年为界,划分为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两个基础阶段,并结合不同时期的思想与文化以及代表人物进行分析。

(一)音乐人类学在国外发展历程根据国外诸多民族音乐学家及音乐人类学家相关成果,笔者将音乐人类学在国外发展分为了如下4个发展阶段,即为欧洲殖民主义兴起与扩张影响下的启蒙阶段、19世纪末的比较音乐学阶段、1950年学科更名的民族音乐学阶段以及以梅里亚姆为代表人物的音乐人类学4个阶段。

1.启蒙阶段。

随着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与扩张,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就已进入非欧民族并对其文化进行相应的调查和记录。

18世纪的学者们在欧洲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借助了各种思想和方法来说明民族与生境的关系,该现象成为启蒙教育阶段的标志。

著名英国学者普里查德(Prit c hard )提出了“心理民族学”理论来反对英国人类学家们的“种族主义”观点。

在经过两个学派的共同努力之后,19世纪60年代,民族学和人类学相继诞生。

走向音乐人类学的批评

走向音乐人类学的批评

走向音乐人类学的批评近年来,人类学家们对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范围和方法论定位有了新的拓展与认识,他们已不仅关注“异域文化” 、“乡村文化” ,同时把目光聚集在了“城市音乐文化” 之中。

随着城市人类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城市音乐人类学已成为音乐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上世纪80 年代初,西方音乐人类学家们开始借用城市人类学、音乐社会学及后现代理论,提出一系列研究模式及概念,力求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体系。

20 世纪80 年代至今,音乐人类学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美国民族音乐家涅特尔的《八城市音乐文化:传统与变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谢勒梅的《声音景观:探索变化中的世界音乐》、中国汤亚汀的《城市音乐景观》、中国洛秦的《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等,音乐人类学家已在城市音乐文化研究方面进行了关注和实践。

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已由原来的单纯城市音乐艺术形态向文化人类学转型,它反映了当今城市化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需要。

在诸多国家,音乐人类学家通过实践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人类音乐活动的中心。

城市化,尤其是新兴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人口、现代技术及大众媒体的迅速膨胀,对20 世纪文化和社会结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稠密的人口和现金交易,大众娱乐新形式从卡拉OK 到MP3 网络音乐的发展,以流行音乐为主体的商业化的音乐工业,及其无处不在的音乐产品和大众媒介产品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城市居民每天接触到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音乐风格和媒体话语,产生着多元的社会认同、审美意识以及文化融合的体裁。

① 音乐已成为各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城市音乐文化的研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第三世界城市音乐文化西方化的社会环境中,各民族自身进行急切的文化认同的表现形式之一。

城市音乐人类学积极倡导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主张抛弃本位文化中心主义的音乐价值观,尊重世界上每一民族文化中的传统音乐,反对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音乐价值观。

中国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思考

中国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思考

城市音 乐人类学 与音 乐人类学
城 市 音 乐 人 类 学 是 音 乐 人 类 学 的
分 支 学 科 ,针 对 城 市 中 有 意 义 的 音 乐 人 事 展 开 研 究 .其 无 论 在 研 究 方 法 与 研 究 手 段 上 都 借 鉴 与 依 赖 音 乐 人 类 学 , 是 音 乐 人 类 学 学 科 研 究 的 另 一 种 视 角 范 畴 。 而 音 乐 人 类 学 的 前 身 正 是
国 城 市 音 乐人 类 学 学科 意 义 与展 望 ,谈 及 笔 者 的 思 考 与体 会 。
关 键 词 :城 市音 乐人 类 学 研 究范畴 研 究现 状 思考
城 市 是 人 类 文 明 的 产 物 , 是 政 治 经 济 及 多 元 文 化 的 中 心 。 伴 随 着
全 球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城 市 音 乐 文
● ● ● ● ● ● ● ● ● ● ● ● ● ● ● ● ● ● ● ●
织 化 职 业 化 、 经 营 化 的 方 式 ,来 实
现 对 人 类 文 明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的 一 个 文 化 现 象 。 ” 市 与 人 们 的 生 活 息 息 相 城
关 .社 区 性 的 文 艺 活 动 、 各 大 演 出 场 所 的 演 唱 会 音 乐 会 、 各 种 音 乐 类 培 训
十 九 世 纪 末 诞 生 的 比 较 音 乐 学 。 最 初
象 与 范 畴 也 有 所 改 变 ; 加 之近 年 来 ,
科 学 技 术 的 迅 速 发 展 .人 文 学 科 的 不 断 进 步 , 民 族 、 文 化 认 同 的 潮 流 在 许 多 国家 相 继涌 现 ,而城 市 化 的 进程 , 也 使 得 音 乐 人 类 学 学 者 们 将 田 野 对 象 的 研 究 视 角 逐 渐 扩 展 到 了 身 边 的 田 野 .即相 对于 “ 者 ” 他 的 我 者 ” 2 。 0世 纪6 0年 代 出 现 研 究 民 间 音 乐 的 城 市 问 题 . 如 1 66 Ke 的 《 市 布 鲁 斯 》。 9 年 i I 城 在 音 乐 学 领 域 ,最 早 将 城 市 音 乐 文 化 研 究 作 为 一 个 学 科 领 域 提 出 的 是 美 国 学 者 内 特 尔 《 城 市 音 乐 文 化 : 统 与 八 传 变 化 》 随 后 ,美 国 哈 佛 大 学 谢 勒 梅 。 教 授 的 《 音 景 观 : 索 变 化 中 的世 界 声 探

音乐评论者的历史境遇与当下选择

音乐评论者的历史境遇与当下选择

音乐评论者的历史境遇与当下选择柯扬从社会学视角看,任何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音乐评论工作者也不例外。

他通过自己的口头或书面评论与不同音乐背景的创作者、表演者、听众及其他评论者持续发生着互动。

他可能褒贬他人,也可能被他人所褒贬,由此获得了不同的境遇。

要说一位音乐评论者的最佳境遇,或许是其评论被当下或后世人们所广泛接纳,并对人们的音乐认知产生积极的影响。

比如,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作家、音乐评论家E. T. A.霍夫曼(E. T. A. Hoffman,1776-1822),他是贝多芬的同代人,曾于1813年发表了乐评《贝多芬的器乐音乐》[1]。

根据美国当代音乐学家马克·邦斯(M. E. Bonds)的研究,此乐评是西方音乐史上最早将海顿(Franz Joseph[1] 此文最早以匿名方式发表于1813年12月的《优雅世界报》(Zeitung für die elegante Welt),浓缩了作者于1810年7月和1813年3月发表于《大众音乐报》(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两篇评论的内容。

参见Strunk, Oliver (Editor), Leo Treitler (General Editor). Source Readings in Music History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1998. p. 1193.Haydn,1732-1809)、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三人做并置比较的文字之一,也是最早指出贝多芬是三人中最杰出者的乐评[2]。

此三者正是今人所津津乐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

音乐人类学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音乐人类学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03
音乐人类学研究现状
音乐教育的融入
音乐教育在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还可以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音乐教育融入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现状
目前,越来越多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者开始关注音乐教育的融入,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音乐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音乐教育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发展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音乐人类学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 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全球各地的音乐文化,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分支。
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地位
学术领域
音乐人类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它与人类学、音乐学、 民族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这些学科的重要分支。
社会影响
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 和社会功能,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它对 于保护和传承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展望
随着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深入,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结合,通过制定针对 性的教育方案,提高音乐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跨学科的研究
跨学科研究在音乐人类学中的必要性
01
音乐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研究。
当前跨学科研究的成果
02
目前,音乐人类学已经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
近代发展与成熟
近代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音乐人类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音乐文化,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成熟

21世纪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思考

21世纪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思考

21世纪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思考21世纪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思考◈李秀军回顾过去几十年西方音乐史学科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我们对它的研究,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量的从国家级到各层级研究课题的实施,一部部研究专著的出现,数目可观的研究论文的发表,富有一定学术水准的博士论文的答辩通过等,都意味着西方音乐史学科发展在我国的茁壮成长。

然而,我们在欣喜之余,或多或少又有些不满足感,总感到这一学科在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同时,尽管我们有了这些年的努力,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这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我们不仅还需要一定数量的西方音乐史学科中不同领域里的有影响和代表的文献,另一方面我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更多的引起对方专家的足够关注和重视。

我们在世界面前还需要有更多的学科自信,还需要在这一学科中更广泛的领域里与世界的深入接轨,还需要在世界范围内与本学科领域中的专家、学者一道,携手共进,将中国的西方音乐史学科建设的更加完善,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这一学科应有的历史贡献。

课堂上一基督教与西方艺术音乐的关系与问题中国音乐学家较为全面、集中、认真地审视、研究基督教和西方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基本或特殊问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了。

杨燕迪、蔡良玉、李应华、高士杰等知名学者,分别从各自的思考和认知领域出发,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杨燕迪认为西方音乐,实际上就是以基督教文明为基质发展起来的西方艺术音乐。

蔡良玉在探讨西方音乐的文化特征时,也深刻地指出西方音乐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基督教文化传统。

李应华则针对以往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特别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基督教与西方艺术音乐之间的关系研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提出了与以往的研究截然不同的论点。

从中国西方音乐史研究后期的发展上看,李应华的研究结论,更符合西方音乐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尤以高士杰发表在《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4期中的《基督教与西方音乐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1998年第3期中的《基督教精神与西方艺术音乐传统》)中的两篇论文而引人注目。

《马丁·库什的SPK理论研究》范文

《马丁·库什的SPK理论研究》范文

《马丁·库什的SPK理论研究》篇一一、引言马丁·库什(Martin Kush)是一位在当代科技与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

他的SPK(Social-Political-Knowledge)理论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丁·库什的SPK理论,分析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马丁·库什的SPK理论框架马丁·库什的SPK理论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社会、政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框架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社会层面、政治层面和知识层面。

在社会层面,马丁·库什强调了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对知识传播和政治活动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网络是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在政治层面,马丁·库什关注的是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和政策决策对知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政治因素在塑造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知识层面,马丁·库什关注知识的本质、来源和价值。

他认为,知识是社会和政治活动的基础,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马丁·库什的SPK理论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

他强调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更全面地探讨社会、政治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此外,他还注重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领域中的SPK 现象。

四、SPK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马丁·库什的SPK理论在现实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社会科学领域,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

其次,在政治学领域,该理论有助于我们分析政治制度和政策决策对知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外,在教育和传播领域,SPK理论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育者可以运用该理论来分析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对知识传播和学生认知的影响;传播学者可以运用该理论来探讨媒体和社交平台如何塑造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论音乐在建构族群、身份认同和地域中的意义——评《族群性、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

论音乐在建构族群、身份认同和地域中的意义——评《族群性、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

艺术评论1152021·1论音乐在建构族群、身份认同和地域中的意义——评《族群性、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①摘 要:马丁·斯托克斯主编的《族群性、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一书,对于文化研究,诸如社会性别、族群文化、政治权力、民俗学及其与音乐的紧密关系,以及音乐人类学和音乐学本身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著作问世20余年来,一直是该领域最重要的必读文献。

本书评作者为该著的译者,通过引言、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主题词释义与论题综述分析、结语4个部分,对译著进行了系统完整的介绍、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族群性;身份认同;地域性;音乐人类学;《族群性、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1)01 - 0115 - 10DOI :10.15929/ki.1004 - 2172.2021.01.012洛 秦 侯 越引 言《族群性、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于1994由BERG Publishers 在牛津/普罗维登斯和美国出版,以下简称“该著”)是一本关于音乐的社会性问题研究的著作,由9位各领域的学者撰写而成。

其中大多数作者主要是社会人类学领域的学者,但在文中充分反映了他们驾轻就熟地将音乐表演分析作为特定社会现象的过程。

因此,作者们多元学科研究专业背景体现了著作多视角、跨学科的学术特色。

这些学者对于音乐在族群和身份认同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考察,为理解音乐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提供了各种途径。

作者们对以下问题和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即音乐在族群、民族、区域、城市及其身份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媒体、权力、权利及后现代语境中与音乐的关系,本真性、审美、表演、世界音乐及意义建构和表达的概念,以及音乐在地方性知识及文化建构中的功能等。

各章节内容涵盖广泛,包括了自16世纪以来的爱尔兰、土耳其、阿富汗等民族的音乐的社会语境变迁,巴西苏亚、南非文达族群由音乐建构的身份① 本文原稿为侯越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一部分,即《族群性、身份认同与音乐——地域的音乐建构》译稿评介,其导师为汤亚汀教授。

211182552_离散群体的音乐认同——评黄婉《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

211182552_离散群体的音乐认同——评黄婉《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

——评黄婉《“飞地”音乐生活》上海音乐学院黄婉教授于2017年出版的专著《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以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为个例》(以下简称黄著)是近年来国内民族音乐学领域对离散族群进行细致研究的优秀著作。

同时,本书也是“音乐上海学丛书”中唯一以韩国离散族群音乐生活为研究对象的作品,是“音乐上海学”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从类型上看,黄著中的“飞地”是族裔飞地(Ethnic enclave),意为在另一个族群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内,由少数族裔形成的社区。

上海的韩国离散族群,具体而言,特指:上海境内的韩国人聚居区。

黄著对其音乐生活的描述显示,尽管上海韩国离散族群音乐面临来自多元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挑战,该社区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仍然得到完好的维系。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黄著采用了“文化变迁”和“族群性与认同理论”两大视角。

一、定位与视角韩国人在上海的居住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

以1992年中韩建交为分水岭,且在199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刺激下,大批韩国人涌入中国的经济重地上海,聚居于虹桥镇,形成了上海韩国离散族群,也被称为“韩人村”。

黄著考察了1992年至2009年上海韩国跨境离散(diaspora)族群的音乐生活。

在最初的田野调查后,黄婉敏锐地捕捉到了上海韩人村的两大特殊性。

首先,她观察到上海的韩国人是出于经济利益目的而聚居在上海的,属于典型的“经济离散”,他们大多数属于现代城市精英群体,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因为文化而形成的离散群体或族群。

具体表现为韩国传统音乐生活取代西方音乐生活成为主旋律。

黄著进而深入探究这一转变的根源,并将回应此问题作为全书的核心。

其次,黄婉指出上海对于韩国人而言,在经济、宗教等方面都具有特别意义。

在分析和阐释的视角方面,黄著接纳了马丁·斯托克斯(Martin Stokes)针对移民音乐研究提出的观点,试图通过“文化变迁”和“族群性与音乐认浦秋悦杨泽幸同”两个范畴来理解上海韩国人的音乐生活传统化现象。

论《牛津西方音乐史》中的音乐人类学思维

论《牛津西方音乐史》中的音乐人类学思维

论《牛津西方音乐史》中的音乐人类学思维作者:武鑫怡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20期摘要:《牛津西方音乐史》是理查德·塔鲁斯金基于西方意识形态对于斯拉夫音乐世界的长期误解,以消除传统风格史奉为真理的意识形态而作的音乐史书。

作为史书来讲,其中历史(历时)思维贯穿全文,从历史书写层面看,其接近过程化的历史叙事,处处体现着音乐人类学的思维观念。

结合《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与《西方音乐通史》,对三本书中某一时期、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音乐家及作品的对比分析,解读《牛津西方音乐史》的音乐人类学思维。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牛津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173-03《牛津西方音乐史》原名《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2005年首次出版,共五卷,书写了从The earliest Notations(书中意指格里高利圣咏)到Music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的西方音乐历史。

作者美国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理查德·塔鲁斯金,俄裔美籍犹太人,研究范围涉及演奏理论、俄罗斯音乐、15世纪音乐、20世纪音乐、记谱法、现代技术理论与音乐分析,师从美国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①。

一、理查德·塔鲁斯金和《牛津西方音乐史》受21世纪后现代思潮影响,作者认为:历史由人创造,也由人解释其意义,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历史无法自己内部演化,因此《牛津西方音乐史》一书在点状的历史事件中横向展开音乐人类学的共时研究,而后从展开的共时研究中,反向找回历史发展的内在机制。

以主观性阐释穿插社会学视角和美学视角,将读者领进当时历史语境,拉近历史距离的同时,引起当下社会对于历史的反思。

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材料,《牛津西方音乐史》有着如下特征:1.塔鲁斯金反对将“所有历史,包括艺术史视为自我推动的、自决式的”历史前进列车;2.将大量带有争议的问题和个人意见引入一直以来被视为中立的领域;3.關注某一断代在整个文化史中的历史定位(整体视角),且在保罗·亨利·朗的基础上加入现实不可忽视的政治视角。

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上)——兼及对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

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上)——兼及对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

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上)——兼及对中国
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
陈鸿铎
【期刊名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
【摘要】音乐分析是音乐研究中的重要一环,在西方艺术音乐发展的近几百年间(指文艺复兴时期以来),音乐分析一方面伴随着音乐创作和表演逐步成长,另一方面也对推进音乐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逻辑化发展发挥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将通过梳理目前所掌握的西文文献,对音乐分析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当代学术发展的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重点概括,同时对中国音乐分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做出反思.文章在结构上除引言与结语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980年代之前的主要发展回顾;第二部分:1980年代至今音乐分析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梳理和论析.对于副标题中所涉及的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文中仅在结语中做了概要的论述.
【总页数】12页(P1-12)
【作者】陈鸿铎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上海2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1
【相关文献】
1.论西方音乐史学人类学化的发展倾向及研究方法——兼及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的几个问题 [J], 吴新伟
2.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下)——兼及对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 [J], 陈鸿铎
3.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的若干问题——兼及学科反思 [J], 农燕鹏
4.从西方音乐教育的立意看中国音乐教育的作为和走向 [J], 黄琼瑶
5.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兼论对我国音乐分析学科的影响 [J], 施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1、“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儿童的生命特征有什么联系?基于以上提出的问题,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认为是教育如何理解儿童的问题。

为此,可从近几年学术界的讨论中来解释。

资料儿童的声音与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欧用生台北师范学院摘要:最近,批判教育学论者强调师生的声音不仅要被听到、读到,还要被记录、使用(Giroux,1991;Aronowitz,Giroux,1991),因此被压抑的教师和学生的声音渐渐受到重视。

发声代表着从沉默到说话,是革命性的表态。

只有主体才能说话,客体是无声的,只能被他者定义和解释。

所以说“没有声音就没有权利”。

然而,我们向来将儿童视为无能的存在,因此漠视他们的声音。

儿童如何了解情境,如何建构意义,如何过有尊严的生活?儿童个人的价值感为何?儿童注意到了什么声音?我们用哪些方法可以听到儿童的声音?儿童为何沉默?我们是不是太强调口头的、行为的指示了?即使我们有想听儿童声音的意图,但是否仍将成人的期望和安排强加在他们身上?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研究。

(一)声音表达的是个体头脑中的意义。

当个体想与他人沟通时,他就开始为声音而奋斗。

其中寻找话题,为自己说话,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感觉,等等,都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声音也代表关系:个体与自我经验的关系,与语言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等等,因此声音也是社会性的过程(Britzman,1991)。

语言声音表达的是个体头脑中的意义:当个体想与他人沟通时,就寻找话题,为自己说话,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感。

声音也代表关系:个体与自我经验的关系,与语言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等等,因此声音也是社会性的过程(Britzman,1991)。

批判论者认为声音有三种意义:第一,声音是有意义的沟通,它表示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开、分享的情境中对话,根据他们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经验创造意义;第二,声音可以是内在的、私人的论述,这些论述受到文化、故事、叙说和社会实际等影响,教育者可以从儿童的声音中解释并创造意义;第三,每一个人的声音都是由文化、历史、先前经验,尤其是社会地位、被期待的角色及其伴随的规范等决定的(Kanpol,19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恰逢 其时 :它在美 国引起 了广泛 的关注 ,并引发 了不 少讨 对之前并不那 么熟悉的 、 身份 ” 治角度 探索音 乐问题 的 从“ 政
论——我 自己当然也一直参与其中。 由此 , 而 我进一步展开 了 思考。 后来我 又居住在美国 , 这也促使我保持 了对这一 问题 的
不断思索。
摘 要 : 为当代音 乐人 类学的“ 内人 ”牛津大学音 乐系的音 乐人类 学家马 丁 ・ 作 局 , 斯托克斯 对 当前 国 际音 乐人 类学的现状有着独特的认识 。在 采访 中, 他对音 乐人 类学的前沿论题—— 从“ 身份 ” 政治到
“ 认知科 学” 等作 了介绍 , 同时表达 出对不 同文明 中存在的 多元价值观 的包容与- W; b 并对 学界所 关注 k 的全球化 、 乐消费方式的变化对 当代音 乐所产生的影响 , 音 以及音乐学家与人 类学家的合作等 问题提
些论题 的重要性 则开始彰显出来 , 如音乐分析 , 尤其是从认知
的确都和 “ 身份 ” 问题相联 系 , 也非常同意 内特 尔教授 对我 我
的研究工作所作的描述 。我想说 , 作为一名人类学家 , 同时也
科学角度 (oni i c) cgi ec ne出发的音 乐分析 , 也引 出了许 t se v 由此
乐探索 20 . ) L A I 114l ( OR TONSI S C EP MU I N
音乐人类学 的现状与思考
— —
专访牛 津大 学马丁 ・ 斯托 克斯博 士
口 王 一 平
(. 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 6 0 6 ; 2 10 5 .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0 2 ) 10 1
适 当的政治性 参考框架 。 王: 作为一名英 国音乐家 , 您却对 中东音乐尤其是土耳其
“ 局内人”这 当然有益于音 乐及 音乐研究的发展 ; 同时 , , 但 随 着全球化影响的不断加深 , 人们也越来越担忧音乐的不断“ 均 质化” 问题。 因此尽管 已经过去了6 , 年 我想您所提出的问题 依
键词?为什么?
“ 身份” 问题依然是音乐人类学 的关键词吗? 由于从身份
文化政治角度 出发 ,产生 出了一些比较偏激或者缺乏成效 的 研究成 果 , 因此引起 了人们 的某种失望情绪 , 也出现了一些对
这类理论研究 的尖锐批判 ( 比如对我的研究 ) 而同时 , 。 另外一
s 你好。 : 我同意 你所说 的, 内特尔教授所提到的这些术语
系列前沿性论题 : 音乐社群概念 、 、 族性 民族主义 、 离散与全
球化 、 、 种族 性别研究、 本文化中的“ 他者” 概念等等 。① ”我想其 中值得 注意 的是 , 正如您的书名《 族性 、 身份与音 乐》所 显示 ②
的, 些问题都与 “ 这 身份 ”ie ty 问题相联 系。 ( ni ) d t 您是如何看待 这一术语的呢?您是否认 为“ 身份” 是音乐人 类学研究中的关
看来 , 目前的危险在于 , 我们在思 考文化 时 , 能会放弃 一个 可
收稿 日 :0 1 0 - 1 期 2 1- 8 1
受访者简介 : 马丁・ 斯托克斯( rn t e , 乐人类 学家。18 年 获英 国牛津大学博 士学位 ,97 20 年任教 于美国芝加哥 大学, 间 曾担 MaiSo s 音 t k) 99 19- 07 其 任 芝大中东研 究中心主任 ;05 获“ 20 年 孔斯特 奖”现任教 于英 国牛 津大学。 ;
国音乐人类学界正特 立独行地聚焦于种族问题 ( 尤其是非洲
裔和拉丁裔 美国人问题 )而该书 的出版可以说是非常幸运地 ,
乐人类学研究》 中所说 的 : “ 马丁 ・ 克斯把 人类学的文化概 斯托 念看作在世界文化和音乐发 展中发挥 了作 用的事物 ,并用批 判 的眼光对其加以审视。由此他探讨 了音 乐人 类学研究中 的
采访者 : 王一平( 以下简称“ ” 王 )
索族性和身份问题 的先驱 , 我的《 族性 、 身份与 音乐》 一书 的许
多部分都受益于他 的深刻见解 。 而他的卓越远见 , 以说 是 又可
弗里德里克 ・ 巴特 ( r e kB  ̄ ) Fe r a h 的理论 、 di 英国结构一功能 主
出 了 自己 的 看法 。
关键词 : 乐人类学 ; 音 族性 ; 身份 ; 价值 多元
中图分类号 :6 - 5 J0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2 7 (0 1)4 0 9 - 3 1 0 - 12 2 1 0 - 0 8 0
采访时间 :01 月1日 2 1年6 0 采访地点 : 英国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 受访者 : 丁 ・ 马 斯托克斯( r oe, MaiS ks t t 以下简称S n )
物。
义以及法国结构 主义理论所共 同造就 的、非常有趣 的混合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王 : 托克斯博士 , 斯 您好 , 非常感谢 您接受我 的采访 。 我知 道您是一位活跃的音乐演奏家 , 但您对理论 问题 , 音乐文化 如
和社会理论也都有浓厚的兴趣 。如布鲁诺 ・ 内特尔教授在 《 音
事实上 , 族 性 、 与音乐》 在《 身份 出版之前 , 不清楚 美 我并
是一名音乐人类学家 , 这一 系列 问题 的确都是 我所 非常关注 的。 这或许和我自身 的学术背景有关 : 我在牛津大学的导师曾
是艾德温 ・ 阿丹纳 ③ 直到他去世 )而他正 是英国人 类学 界探 ( ,
多有趣 的问题 , 如普遍性 、 进化 、 音乐与语言的关 系问题等 。 我 很乐于见到这样 的变化 , 我想这类论题仍然是 在“ 但 身份” 或 者宽泛地说 ,文化政治” 为基本背景的情 况下产生 的。 “ 作 在我
作者简介 : 平(94 )女 , 王一 18- , 四川大学与四川音 乐学院联合培养博 士研 究生, 中国教育部公派 至英 国埃 塞克斯大学( 1e i Es ) 现受 ul nto Sx访 i yf e v
问学习。
EPQ 工Q SI 丛 xl l
2 . 01 4音乐探索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