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其中文化人类
学着重研究各种人类文化的特点、形成和变化。

以下是文化人类学
中的10个重要理论观点:
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于特定社
会和历史背景的现象,不同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观念体系。

2. 文化演化论:文化演化论认为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
化和发展的,通过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来推动社会进步。

3. 社会构造主义:社会构造主义认为文化是通过社会互动和交
流构建起来的,人们通过共享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来建立意义和
理解。

4. 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是决定人类行为和社会结
构的主要因素,文化规范和信念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5. 身份政治:身份政治强调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对于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文化通过身份认同来塑造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分配。

6. 性别研究:性别研究关注性别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性别差异对于社会角色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7.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研究个体与特定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认同对于人们的行为、观念和自我认同的影响。

8.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关注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和结构,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的对立和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

9. 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如何适应和塑造人与环境的互动。

10. 文化认知:文化认知研究文化对于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探讨文化对于人们的知觉、思考和理解的影响。

以上是文化人类学中的10大理论观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变化。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

《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 《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古典进化论学派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 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

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 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社会进化论。

E.B.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

《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法的应用》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14
三、美国传播学派
2.主要观点
(1)创造“文化区”(culture area)的概念,意
思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人们分布的区域,以
此概念,他在美洲划分出了不同的文化区;
( 2 )指出文化区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
“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路
线。 15
四、对传播学派的评价
肯定评价:


23
三、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1.文化的功能并非在于满足不同的欲求,而是为 了维护已有的社会结构 。
2.社会是个有机体,其存在依赖于各部分的相互 依赖和相互作用。 3.社会结构受一定规范的制约,这种规范也制约 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4.不同社会间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各个社会用不 同方式发展自己的结构。
31
二、怀特的技术决定论

1.文化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三部分构成,技术
体系决定社会体系,间接决定观念体系。

2.文化进化的原因在于技术,而衡量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而
最合适的标准是每人每年所能得到的能量。

3.文化进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仅仅依靠自身能量的阶
段、通过种植和养殖得到太阳能的阶段;通过动力革命,利
10
一、德国传播学派
2.基本观点 (1)不同民族文化相似性可以用文化接触而产生的传播来解 释,否则,就是起源于同一源头。
(2)寻觅传播痕迹的方法:分析文化之间的类理论(culture circle):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无论 在何地,都属于某一文化圈,起源于某一中心,人类的每一 种文化最初都起源于某一个文化中心,从该中心传播到世界 各地。(Leo Frobenius 首先提出此概念 )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梳理(整理版)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梳理(整理版)

综述:20世纪60年代之前整体趋势(空间上由大到小,内容又粗到细 )
1.不再试图构造全球人类史,从大范围的人类史的观念到文化内部规则 运作的探讨。 2.异文化观念:从比较文化高低、文明野蛮到理解社会是什么;来自非 西方的异文化不再是“历史残存”,也不是西方的过去。 3.外在时空序列——文化内在的时空序列。
环境的既存关系 • 重归“科学大道”,结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研究,坚持科学主义
和客位研究优先地位 •Biblioteka 技术生态、技术经济决定论质疑
强调科学、客观,丢掉了人类行为得以产生的意义框架(象征主义)
七、象征人类学
背景
(1)反思:人类学长期发展中,功能、结构的研究注重制度、结构等 对人的制约,人一直生活于冰冷的框架中,要知道人也是能动个体,有 理性、情感、行动等。一些人类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发现活生生的人的行 动,并对人的行动进行阐释。也是科学和阐释、实证和人文之间的分立 (2)对科学主义者的某种反叛
五、结构主义
背景: • 二战之后民族—国家成立,在原殖民地田野作业困难 • 英美有“保护国”,法国出现困境和理论再思考
特点
• 1.来源:语言学(全世界语言有6000多种,但是总是有一些共通性 存在:如:都含有AEIOU这五个元音)
• 2.结构是经验实体之下存在的一种深层模式,而非经验体或社会现实 • 3.结构的模式:
在的基础); • 两类需求:基本需求、衍生需求。在满足生物性需求之后,创造了
文化(衍生需求)。 • 研究文化时,对研究社区进行整体、全貌的分析。
结构功能论(文化对社会运作)
• 功能是整体内部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 • 社会结构(经验主义):由制度规定或支配的社会关系中,人的不
断配置组合。即在一个文化统一体中由制度支配的人与人的关系。 • 制度:某些原则、社会公认的规范体系或社会生活的模式。个体间

第3讲文化人类学主要理论流派

第3讲文化人类学主要理论流派

法国社会学派
涂尔干(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社会学派奠基者。与马克 思、韦伯同为构筑西方当代社会理论大 厦的三巨匠之一。
“社会整体论”
“功能研究法”:从生物学借用。
莫斯:1872-1950,涂尔干的继承人和 外甥,主要著作《礼物》。认为社会中 的各种事物,只有当其和整体联系而不 仅是与特定部分相联系才能对事物加以 理解。
美国历史学派
博厄斯:现代人类学之父 历史特殊论 人类学三大任务:重建人类史;揭示文化发
展规律;探讨变迁的动力 文化区: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型; 文化区 文化相对主义 本尼迪特克:文化模式 米德:文化决定人格
新进化论
怀特:能量学说 斯图尔特:多线进化;文化生态学 塞维斯、萨林斯:一般进化和特殊 进化
亚洲及新大陆
父权制
专偶制 明确区分直系 文明 欧洲 和旁系
氏族的发展与社会进化
蒙昧阶段 野蛮阶段
文明阶段
氏族、胞族 部落、部落联盟 国家
传播学派
认为传播与移动是文化发展的主要 途径 拉策尔 弗洛贝纽斯:文化圈概念 格雷布内尔:文化圈理论;文化亲 属关系 斯密特:历史研究法;四级文化圈 极端传播主义:泛埃及主义
氏族理论蒙昧野蛮文明低级水果和坚果为发明制陶术发明和使用文中级食用鱼东半球饲养家畜西半球灌溉法种植玉米高级发明弓发明冶铁术家族发展阶段亲属称谓社会进化时期分布区域只以辈分区分蒙昧南洋及非洲不区分直系和旁系野蛮亚洲及新大陆明确区分直系和旁系文明欧洲蒙昧阶段野蛮阶段文明阶段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认为传播与移动是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弗洛贝纽斯
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创见
人无序不立,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原始人与现 代人都是分类的动物; 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两元对立规则或两分 法找寻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作为分类结果的秩序要用符号表达,因此文化是 象征符号体系; 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意识结构可以抽 象成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有深浅两个层次。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主义学派的“出生证”
什么叫“功能”? (1)“功能”就是“满足需要”,就 是事物与制度的“作用”。 (2)一切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 的现实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一个民 族的文化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像生物肌 体的每一个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 能”。
1、马林诺夫斯基
代表著作: 《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 《科学的文化理论》 《文化论》等。
四、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
(20世纪40年代)
代表人物:
拉尔夫〃林顿 (Ralph Linton) 马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林顿的重要观点:
(1)人格是个人的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的有组织的集合。
(2)每一文化的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具
2、政治观念的发展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 一切文明民族的最初氏族都是母权制。
3、家族观念的发展
(1)群婚制: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2)对偶婚制 (3)一夫一妻制
4、财产观念的发展
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和社
会不平等现象的相继发生,是
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根
本原因。
“摩尔根在美洲,以他自己的方式,重 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 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野蛮 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 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
三、历史特殊论(20世纪初) 弗朗兹〃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民族学之父”
代表作:
《种族、语言和文化》、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理论
古典进化论学派
泰勒、摩尔根
泰勒:残余法,万物有灵论;摩尔根:蒙昧野蛮文明,人类家庭进化步骤《古代社会》
传播论学派
拉策尔
批判早期进化论、把义
历史特俗论学派
博厄斯、、威斯勒、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
博厄斯《人类学和现在生活》文化相对主义;威斯勒文化区理论;克鲁伯: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露丝·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文化模式》《菊与刀》《萨摩人的成年人》文化与人格理论
结构主义人类学
列维·施特劳斯
结构主义人类学:结构与结构分析
象征人类学
格尔兹、特纳
格尔兹:解释人类学;特纳:符号人类学;沃德:新民族志、文化主位研究法
功能学派
马林诺夫斯基、布朗
马氏《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文化论》《西北美尼亚野蛮人的性生活》需要和功能理论;布朗社会结构研究
法国社会学学派
迪尔凯姆、莫斯
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宗教定义归纳;莫斯《论礼物》交换礼物的的社会原因
新进化论学派
柴尔德、怀特、斯图尔德、塞维斯、萨林斯、哈里斯
斯图尔德:文化进化史观;怀特:文化进化标准;斯图尔德:多线进化论、文化生态学;塞维斯、萨林斯:一般进化(一般进化论)与特殊进化(多线进化论)并存、社会五分法;哈里斯、拉帕波特:文化唯物论

0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0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直接单线性的,即由简单到 复杂的逐步推进。
3.人类文化是分阶段逐步前进的。 4.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一般都有其心理学的根据,
并可根据个人的心理本质推导文化现象发展的规 律。
4
三、社会进化的基本阶段
1.摩尔根的划分 (1)蒙昧时期
(2)野蛮时期 (3)文明时期
低级: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中级:食用鱼类并使用火 高级:发明了弓箭 低级:制陶技术的产生 中级:东-动物饲养,西-灌溉、建筑 高级: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
2.社会进化论尽管看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是却 很少注重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影响。
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进化论将处于不同文化进 化阶段上的文化现象拿来进行比较,本身是不具 可比性的。
8
第二节
传播学派
(Diffusionist)
9
一、德国传播学派
( German-Austrian School )
1.代表人物
(1)格雷布雷尔(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1934) 《大洋洲的文化圈及文化层》(1905) 《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
(2)施密特(Wilhelm Schmidt,1868-1954) 《神的观念的起源》 (1912) 《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
14
三、美国传播学派
2.主要观点
(1)创造“文化区”(culture area)的概念,意 思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人们分布的区域,以 此概念,他在美洲划分出了不同的文化区;
(2)指出文化区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 “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路
15 线。
四、对传播学派的评价
肯定评价: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1。英国泰勒: 第一,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取决于两个 因素:一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二是生活环境的 普遍相似性。
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
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 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2。美国的摩尔根:社会进化分三个阶段,即“蒙 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
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文化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
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
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 的知识和态度”。 他将文化比作某种生命情感的表现形式,它具 有游戏的、戏剧的、舞台的、文学的象征意义。
巴厘岛的斗鸡游戏的分析。
巴厘岛 斗鸡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 网视频 286
类学中的心理学派,或叫做文化与人格学派。主要代
表人物有拉尔夫 · 林顿、艾布拉姆 · 卡丁纳、玛格丽
特· 米德和露丝· 本尼迪克特等。
林顿的“基本人格类型”与卡丁纳的“基本人格
结构”。两人既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又强调
人格对于文化的影响作用。
本尼迪克特深入北美,研究印第安人的民俗和宗
教,反映在《文化模式》一书中。
米德的《来自南海》三部曲揭示了这样的观点: 一个人的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处的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会的儿童的抚养方式,对于人的 个性形成有着关键的影响。
二、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
1。马林诺斯基派的功能主义 人类任何社会现象、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
某种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文化,即工具的整体及
第三节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所谓新进化论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人类学

02-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02-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古代社会》(1877)、《易洛魁联盟》(1851)、《人 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65)
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社会学原理》(1876-1896)、《伦理学原理》(18791893)、 《社会静力学》(1850)
3
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原则

1.强调人类心理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产生的人类
6
四、社会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和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
文化比较研究。
2.残存法:运用“遗物”(survivals)的观念,
从考古遗物可以看出各民族发展有不同阶段。
7
五、社会进化论学派评述



1.社会进化论的许多学术观点被后来的学术研究 证明是错误的。如有关物质环境是文化的性质与 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的“并行说”、文化单线 渐进论等。 2.社会进化论尽管看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是却 很少注重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影响。 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进化论将处于不同文化进 化阶段上的文化现象拿来进行比较,本身是不具 可比性的。
31
二、怀特的技术决定论

1.文化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三部分构成,技术
体系决定社会体系,间接决定观念体系。

2.文化进化的原因在于技术,而衡量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而
最合适的标准是每人每年所能得到的能量。

3.文化进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仅仅依靠自身能量的阶
段、通过种植和养殖得到太阳能的阶段;通过动力革命,利
《安达曼岛人》(1922)、《澳洲诸部落的社会组 织》(1931)、《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1952)、《社会人类学的方法》(1958) 22

人类学流派知识梳理

人类学流派知识梳理

古典进化论学派一、古典进化论(文化进化论)古典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界产生的一种民族学理论,进化论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该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等人。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建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三、古典进化论的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维柯、孟德斯鸠、孔多塞;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拉菲托、亨利霍姆、亚当弗格森;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

四、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一)泰勒泰勒是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英国“人类学之父”;他曾旅行墨西哥和美洲热带地区,基于对当时社会文化的浓厚兴趣,发表了其代表作《原始文化》;其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②宗教理论方面提出了“万物有灵论”③将人类的进化历史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④对婚姻家庭理论的研究⑤方法论方面提出了“比较法”“残存法”“统计法”。

(二)泰勒的进化论观点1、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2、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了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但是总会循序渐进;3、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这无论对于分子或有机体的运动还是对于社会的运行来讲都是如此;4、泰勒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

(三)泰勒的宗教理论1、《原始文化》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产生与发展;2、泰勒明确了什么是宗教(基督教、非基督教、神灵信仰);3、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新进化论学派对人类文化的进化论研究并没有随着19世纪的结束而告终,20世纪30年代,莱斯利•怀特对博厄斯所强调的历史特殊论公开发难,重新提出进化论的研究方法。

由于其理论观点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有所不同,故被称之为“新进化论学派”。

该派代表人物除怀特外,还有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等。

代表著作有:怀特的《文化的进化》(1959)、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1955)、萨林斯和塞维斯共同编撰的《进化与文化》等。

怀特除了坚持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进化观点外,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其获取能量的多寡,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有关。

低发展的社会往往获取的能量总量也少,反之,较高发展阶段的社会,则能获取较多的能量。

因此,可以依此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分类。

他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阶段:①人类仅靠自己体内能量的阶段——原始共产社会。

②人类通过种植和饲养方法获取食物的阶段——东西方古代的文明。

③通过动力革命,对新能源加以利用的阶段——现代工业化国家。

④不久的将来会出现和平利用核能的阶段。

怀特认为,文化的进化就是人类利用能量总量的提高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的提高。

斯图尔德认为怀特的理论太过于广泛和一般化,难以解释具体的、特定的文化的发展进程。

他将怀特的理论称之为“普遍进化论”,将摩尔根等19世纪的进化理论称之为“单线进化论”,而将自己提出的理论名为“多线进化论”,以示与前二者的区别。

斯图尔德在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学说。

他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是在各自不同的发展路线上平行发展的,在他们之间并没有共同规律可言。

因此,应该对具体的文化作具体的分析,尤其要通过考察不同的文化与各自的环境因素之间的互相适应关系,来论证该文化的发展变迁问题。

由于他特别强调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斯图尔德的学说又被称之为文化生态学,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公认的文化生态学的创始人。

新进化学派的另两位代表人物萨林斯和塞维斯是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学生,他们企图调和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之间的矛盾。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分支之一,它强调仪式的内在结构和它是 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的。该学派认为,仪式是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元素 来传达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马塞尔·毛斯。
三、文化相对主义学派
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另一个主要理论学派,它强调仪式的文化相对 性和多样性。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 有相对的价值。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弗朗茨·博 亚斯和人类学的女性主义学派。
谢谢观看
六、女性主义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它强调仪式中的性别和性取向 问题。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性别化的社会行为,它往往反映和强化了社会 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女性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玛 格丽特·米德和盖尔·卢宾。
总之,仪式研究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论学派和观点。 这些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仪式的本质、功能、结构、文化相对性、认 知和表演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仪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文化现象是由不同部分之间相 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需要从整体入手,分析 不同部分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化现象 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五、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主要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和方式,认为文化现象是在不同地区和群 体之间传播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韦勒,他 认为文化的传播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传播论的研究方法主要 是对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传播规律和路 径。

人类学的理论体系

人类学的理论体系

2、进化论的思想基础
• 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物种起源》 1859、《人类的由来》1971、《人和动物 的情感表达方式》1872年。 • 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 人类学学科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2、古典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 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 展。 •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 的阶段。 • 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 的一致性。
3、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泰勒:人类学之父。《原始文化》 (1)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 (3)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 二是阐述了残存法。 三是引入统计学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相 互关系,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 摩尔根:把进化论贯穿到人类学的研究中 (1)社会进化理论。第一是发明和发现;第 二是政治观念的发展。第三是家族观念的 发展。第四是财产观念的发展。 (2)氏族制度研究。 (3)亲属制度研究。
6、我国学界理论建树:
• (1)开展与指导了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性 质的研究; • (2)关于母系制以及母系向父系过渡的研 究; • (3)关于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农村 公社发展的研究; • (4)关于家长奴隶制的研究。 • 。
• 梅恩:用进化观点阐述法律的发展,认为 从法律的进化看,一系列的阶段是连续出 现的:亲属组织进化到地方组;地位进化 到契约,即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地位进化 到以个人为主的树立义务关系;不能让与 的土地进化到可以出售的土地,民法进化 到刑法。国家由一些集团混合而成。
• 科瓦列夫斯基:土地制度的发展过程。 • 弗雷泽:提出人类智力发展经过巫术、宗 教、科学三阶段。《金枝》。 • 马瑞特:提出前万物有灵论,把心理学方 法广泛运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各种文 化现象主要从心理学方面寻求理论解释。 • 哈登:重视物质文化的调查研究,创建了 现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特 别是系谱学的使用。《人类学史》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博阿斯提倡文化相对主义,反对文化种族主义。他坚决主张,衡量 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 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 价值观,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族的 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简介
古典进化论学派 传播论学派 历史特殊论学派
古典进化论学派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 第一个学派,它的产生可以看作是文 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正式诞生 的里程碑。该学派活跃于19世纪60年 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其代表人物泰 勒、摩尔根和巴斯蒂安 。
古典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 古典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
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1、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 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 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 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2、泰勒提出两大原则:第一,文明或文化具有广泛的共同性,这 种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 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 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 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 用。” 3、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 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 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文化区理论
博阿斯认为,在文化发展中,传播比独立 发明更普遍。在他的影响下,博阿斯本人 及其弟子们提出了“文化区”的概念。博 阿斯还提出了“文化中心”与“文化边区” 的概念。

文化 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 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导论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也可以讲是从文化这个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学科。

”英国《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也指出:“文化人类学关心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及其习得的行为方式,而不是遗传传递的行为方式。

”美国学者W. H. 霍尔姆斯(W. H. Holmes)于1901年首次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术语,其英文是Cultural Anthropology,提出这一术语的目的就是与从生物特性角度研究人的体质人类学相区别。

J.F.拉菲托(J.F.Lafitau,1670-1740),被传播学派学者推崇为文化人类学的奠基者。

“爱丁堡学派”代表人物:亨利•霍姆(Henry Home,1696-1782)、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1723-1816,被认为是英国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先驱之一)、罗伯特森(W.Robertson,1721-1793)第一章古典进化论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派,所以它的产生也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正式诞生的界碑。

该学派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

该学派的产生应当从巴斯蒂安1860年出版的《历史上的人》算起,真正成熟的标志则是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两部巨著的问世。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建立二、殖民贸易的促进三、进化论思想的催生最先清楚地提出生物进化论明确概念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801年。

斯宾塞偏重于社会进化,对进化概念的形成以及进化理论的系统化起了主要作用,他和孔德被并称为社会学的两位创建者。

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是贯穿斯宾塞思想的两条主线,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

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与不同P15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主要思想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文化人类学10大学派理论

文化人类学10大学派理论

文化人类学10大学派理论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学科,它关注着人类的行为、、俗和价值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化人类学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派,下面是文化人类学中的十大学派理论。

1. 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文化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标。

它强调文化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分析文化现象来理解社会结构和组织。

2.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延续了功能主义的观点,强调文化对社会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影响。

它认为文化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研究文化来理解社会结构和功能。

3. 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认为文化是由符号系统构成的,通过符号与意义的交流来传递文化价值观和认知模式。

它强调人们对符号的解读和理解对文化的重要性。

4. 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强调对文化背后的权力关系和隐含意义进行批判性分析。

它质疑文化的固定性和单一性,关注文化中的矛盾和冲突。

5.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理论认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文化标准。

它强调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反对文化的评判和比较。

6. 文化演化论:文化演化论认为文化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通过文化的适应性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它强调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7. 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它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以及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8. 文化认同理论:文化认同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在文化中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关注人们对自己的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理解。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关注那些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传统和实践。

它强调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

10. 文化认知理论:文化认知理论研究文化对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它关注文化对感知、理解和思考的影响,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差异。

以上是文化人类学中的十大学派理论,每个理论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用于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文化人类学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对文化人类学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对文化人类学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对文化人类学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

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文化人类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人类学相当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所称的民族学和在英国所称的社会人类学或社会文化人类学。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含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学科。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关系密切。

但是人类学更注重于研究各个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差异。

由于文化人类学发源于西方,因此早期的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非西方社会和地区的文化。

一、文化人类学学术流派及其理论文化人类学有许多学派,包括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心理人类学、生态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等。

进化学派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摩尔根,泰勒,巴斯蒂安等提出了文化,社会进化的时间序列,着重文化的纵向发展,也成为进化学派的创始人。

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

理论进化学派以进化的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传播学派自泰勒《原始文化》于1871年发表以来,更多人类学家以传播的理论来解释文化,认为所有文化开始于一个或多个特殊区域,然后向全世界传播。

先驱人物有拉策尔(F.Rutel)。

理论要点: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

认为文化借多于发明。

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因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发展过历史关联的机会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

”泰勒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

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泰勒明确了什么是宗教。

他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定义”。

泰勒认为宗教观念最初产生于人类的早期部落中,而这些部落成员普遍的宗教信仰,就是对灵魂和精灵的信仰。

万物有灵论产生的根源是原始人尝试解释两个生命之迷。

万物有灵论包括两大主要信条:第一,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第二,相信各种神灵可以“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

更具体地讲,灵魂以三种形式存在:(1)灵魂在大地上游荡,有时会拜访它们自己原先的家园;(2)转生,灵魂转生为他人,甚至转生为动物、植物等;(3)灵魂在另一世界有特殊位置,如西天、地狱、九重天等。

即泰勒所讲的“延续论”4、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1.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简单讲就是比较同类现象和事物。

2.残存法。

也称作“文化残存法”,即滞留于现存文化中的那些旧的文化现象。

3.统计法。

他曾从三四百个社会单位中取样,对从夫家居、继承、亲从子称、产翁习俗、外婚制与交表亲婚之间的“粘附”现象进行统计分析。

他写到:“统计学调查是人类学的未来所在”。

三、摩尔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摩尔根的贡献在于:第一,将原始或蒙昧和野蛮这两个时代又分别划分了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子阶段;第二,指出划分每一阶段的具体标志。

2、摩尔根关于氏族制度的发现他指出,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氏族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缘亲属所组成的团体,只包括有共同祖先的一半后代。

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

他还进一步指出,氏族、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还是历史发展中顺序相承的几个阶段;部落联盟或部落联合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民族的出现,民族由同一地域内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所组成。

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可以分为相应的“两种社会制度”为特征的两个大的阶段:早期是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晚期是“国家”,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

他解释了氏族组织的作用和它的构成原则,即氏族是单系继嗣群,它不负担家庭责任,但它是从事经济生产和分配的单位并构成社会仪式和礼仪的基础,能够提供教育、社会保险等功能,但它不能代替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生儿育女等。

氏族内部成员的构成原则就是:大家都是血亲同胞,人人平等。

3、摩尔根的家庭史研究摩尔根的贡献不在于发现母权制家庭,而在于首先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族制度的早期形态,开创了人类家庭史研究的新途径。

摩尔根将所有亲属称谓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即“分类式”和“说明式”。

所谓“分类式”,就是指对亲属称呼不进行逐个区别,而是分为若干类别。

不论被称呼的人与“自身”的亲疏关系如何,凡属同一类别的人即以同一亲属称谓笼统称之。

而“说明式”就是对于亲属,或用基本亲属称谓来说明,或将这些基本称谓结合起来加以说明,使每一个与“自身”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谓各不相同。

摩尔根进一步将“类别式”称谓区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马来亚式,第二种是土兰尼亚和加诺万尼亚式,它是在前一种基础上产生的。

摩尔根划分了家庭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依次发展的五个阶段:(1)“血缘”家庭;(2)伙婚制家庭;(3)偶婚制家庭;(4)父权制家庭;? (5)专偶制家庭。

上述五种家庭形式中,第一、二和五种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与之相应地存在三种亲属称谓制度,即马来亚式、土兰尼亚一加诺万尼亚式和以雅利安人为代表的说明式。

4、对摩尔根的评价摩尔根对文化人类学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氏族社会的科学说明;第二,首先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进行人类学的研究;第三,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来考察和划分家庭制度的类型与历史发展;第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与分期。

摩尔根的理论缺陷主要有:第一,关于原始社会的分期;第二,关于家庭形式的研究。

四、弗雷泽的《金枝》Sir 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英国著名人类学家,代表作《金枝》(1890年)《金枝》全书的主要思想是弗雷泽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进步性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有普遍意义的阶段,即巫术阶段、宗教阶段和科学阶段。

弗雷泽进一步提出了巫术赖以建立的两大思想原则:(1)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

可称为“相似律”。

(2)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即使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地互相作用。

可称作‘接触律’。

”建立在相似律基础上的巫术叫做“模拟巫术”;建立在接触律基础上的巫术叫“接触巫术”。

模拟巫术与接触巫术又区分为积极巫术和消极巫术。

前者是替人消灾解难的法术,后者是对人伤害、攻击的黑巫术。

他将图腾定义为“一种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假定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的一方是一群有着血缘关系的人,另一方是一个种属的自然物或人工物,即已被这群人称作图腾的物体。

后来,他又指出图腾崇拜是一种半社会半宗教的氏族制度,宗教方面指氏族全体成员对某种共同的自然物种的信仰,并将这一物种看作是全体成员的祖先;社会方面指的是禁止同一氏族成员之间相互通婚。

五、其它进化论人类学家思想1、韦斯特马克的父权制Edward Watermark(1862——1939),英国人类学家。

韦斯特马克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他坚决反对人类婚姻史上存在“原始杂交”和群婚的观点,认为人类最早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

2、马雷特的泛生论Robert Ranulph Marett(1866—1945),泰勒在牛津大学人类学课程的学术继承人。

马雷特认为:在宗教中,第一性的东西不是思想、信仰、神话,而是崇拜、仪式。

根据马雷特的看法,在“泛灵论”阶段之前还应有个“泛生论”阶段。

泛生论是巫术操作的观念基础,泛灵论是宗教信仰的观念基础。

前者是非人格化的,后者是人格化的。

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第二节传播论学派传播(Diffusion)用于文化人类学领域,它将人类文化或社会中的变化,首先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从一起源社会散播到其他社会。

教学要点:(1)理论主张;(2)代表人物(德奥传播学派、英国传播主义);(3)泛埃及主义者。

发生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不愿进步,反对进化,此时反对进化论的传播学派应时而生。

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采借多于发明,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区域)相交的结果,由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愈多,发生过历史关联的机会就愈多;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学派便从传播角度重构了人类文化史。

在人类文化史的发展中,对于究竟是独立发明重要还是传播或借用重要,文化人类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激烈的争论。

大多数进化论者主张第一种意见,传播论学者以及其他一些学派的学者则主张第二种意见。

一、德,奥历史传播学派1、拉策尔的人类地理学理论Friedrich Ratzel(1844—1904),德国人类地理学家。

代表作《人类地理学》拉策尔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

人类不是静止的动物。

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相互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人类及其文化分布图,重视对物质文化的研究。

两分隔地域,有一致或相似的文化要素,则两地文化必定存在着历史上的同根联系。

战争、贸易、通婚、迁徙导制文化现象的转移、文化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