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1-2))

合集下载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专题加强文本解读突出学科特色——关于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研讨录制成员:刘庆亮山东省邹平县一中高级教师高秀泉山东泰安市泰山中学高级教师钟红军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上)钟红军: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讨高中历史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关于古代改革的相关内容。

参加今天研讨的嘉宾是邹平一中的刘庆亮老师,泰山中学的高秀泉老师。

两位老师,《课程标准》关于本模块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据此,我们有必要先对本模块内容做一个宏观层面的定位与认识,这对教学至关重要。

请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

一、关于改革的宏观理论认识与定位刘庆亮:首先,改革具有普遍性。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相伴而生。

古今中外的改革难以数计,课程标准从文明传承的角度,只选取了对当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九个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埃及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从时间看,古代5个,近代4个。

从空间看,欧洲3个,亚洲5个,非洲1个。

其次,改革具有必然性。

任何制度都是一定时期人与人关系与利益的固定化。

但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而且也不会有恒久不变的制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固定化的制度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平衡,当这些不平衡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便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改革。

高秀泉:第三,改革具有复杂性。

改革的实质是对既定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分配进行重新调整,这必然会导致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时甚至会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一场改革的结局,往往是多种政治势力综合较量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改革不但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还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奴隶社会的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课标:(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③萨拉米危机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1)经济改革: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

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2)政治改革: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包括三个方面: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C 设立陪审法庭。

(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梭伦改革的评价(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2)积极性:①促进雅典经济发展。

②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①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

②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

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4.改革的基本特点:(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

(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中外其他奴隶社会的改革:一.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完整性:立足于题目所指定的全部材料,对材料进行地 毯式的摸排,力求呈现材料蕴含的全部要点;概括不仅要充分整 理隐性信息,而且要深刻挖掘隐性信息。
4.针对性:所概括的答案必须针对问题所问,角度要尽量 发散,但始终聚焦在设问的指向上,防止偏题、跑题。
5.逻辑性:所概括的诸要点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逻辑关联, 讲求概括的“条理性”,意味着各要点之间须内涵分明,而要点 与要点之间构成一个言之成理的话语序列。
(二)注意事项 概括时要注意从以下五个标准方面入手: 1.抽象性:使用精短恰当、具有一定内涵包容性的表述对 材料内容予以浓缩和提炼,将完整的叙述转化为概念术语式的表 达,将定量的描绘转化为定性的判断,言简意赅、提纲挈领,透 过历史现象直抵其核心本质。 2.准确性:概括的目标是“再现”,必须忠实所概括对象 的客观性,尊重材料本意,不能断章取义、随意发挥、自由想象; 要把握好材料的层次,清晰提取出材料所包含的各个要点,每个 要点都应当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彼此泾渭分明。
解读材料:

士族的俸禄支出给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明治政府以发行公债赎买的形式买断了中下级武士的身份, 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被取消

士族在经济领域经营的失败导致生活逐渐没落,难以适应 社会的转变,由此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成为改革的阻力

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士族地位的变化最终导致叛乱,直接 威胁到政府统治
[例 3] (2019·全国卷Ⅲ)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 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①康有为认为“民 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 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 局折》中提出:②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 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③制度局议定章程之 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 12 个专局来负责 执行;④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 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 最终由皇帝裁决。⑤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 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2020届二轮: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专题卷)

2020届二轮:专题十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专题卷)

专题十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1.(2019湖南永州高考信息预测一,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监督六部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

都察院最高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

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监督案件审理是否客观公正。

六部给事中由中央派驻六部,对于所有六部官员都有监督权和弹劾权。

在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

实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陈天子。

在全国设立锦衣卫卫所,锦衣卫特务人员甚至潜伏官员家里,监察官员是否贪腐,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

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

——摘编自于越《论朱元璋吏治改革经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7分)2.(2019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近代中国是一个银本位国,货币制度落后,流通的货币多种多样,成色不一,混乱的币制影响了经济发展。

1914年,北洋政府曾推行“废两改元”,但由于政局更迭无法落实。

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完成货币简化工作,为法币改革奠定基础。

1934年,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白银政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危机,为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提供契机。

1935年11月4日起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是:垄断钞票发行权;规定法币性质及流通事项;废除银本位制;规定法币可无限制买卖外汇。

这次改革中国放弃银本位制,以纸币代替金银货币,国家集中发行货币,不仅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保存白银,完成货币的真正统一。

法币政策割断了中国货币与白银的直接联系,此后,世界银价的涨落不会再对中国发生大的影响。

2021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1-2a

2021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1-2a

真题典例1.[2022·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斗的特点,就是一个接受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无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退革命。

这次改革是依据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

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把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冲突,照旧存在,并且连续在进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斗对俄国来说是“无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退革命”。

答案(1)英国、法国。

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进展;肯定程度上缓和社会冲突,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退: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俄国改革的背景,从俄国与工业化强国英法的国力差距的角度作答。

第(2)问,结合材料二评价俄国改革的信息和所学学问,从俄国改革历史影响的乐观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作答。

2.[2021·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

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⒈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 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 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 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 并不否定现存制度, 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 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 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 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为抑制土地兼并, 缓和阶级矛盾, 增加财政收入, 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 必然会遇到阻力, 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 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 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 必然会遇到阻力, 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汇总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汇总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 (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 性质):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 (2)确立资本主义: 欧洲的宗教改革 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 ( 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 护统治) 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 俗、解放思想) 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
专题复习
选修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部分:整体把握 改 革 ?
生产力 生产关系 调整________以适应______的发展
生产工具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标准: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机械化
生产关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关系 奴隶社会
生产资 料归属 产品 分配 人与人 的关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标解读:
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 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 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 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商 鞅 变 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井田制瓦解 1、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 铁器 农业发展 牛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
井田 私田
国有
产品要向周王进贡 不用进贡 私田越来越多
奴隶主私人占有
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 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 存在的重要条件。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 隶制的消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铁器 农业发展 牛耕
手工业商业发展
1、经济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⑵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措施内容影响以农求富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度量衡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促进作用加强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到保证普遍推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订秦律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大了统治基础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重大损失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三)变法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1、2012年上海历史36.梭伦的大盾(12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

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

……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3分)(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分)(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6分)2、(2012•江苏卷•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C、军事上: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社会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前356年——前338年)。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⑤德意志应停止向教皇纳贡,并建立本民族教会。
B、瑞士加尔文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先定论”,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并强调选民应当具备忍耐、诚实、简朴、讲信用、谦逊等高尚的美德。C、1529年英国国王亨利八是领导的宗教改革主要是同罗马教廷争夺权力。
(五)历史作用:
{①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②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16世纪的天主教对于欧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对民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与封建王权矛盾深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不满教会的盘剥,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以维护其利益。
③14、15世纪的“宗教异端”运动对天主教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
④一些封建君主也希望摆脱教会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⑤文艺复兴运动对于人文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天主教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四、结果:商鞅被杀但改革措施得以保留
1、被杀原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2)商鞅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台。 2、保留原因: (1)商鞅变法措施符合时代潮流。 (2)秦国统治者维护统治需要变革。 (3)商鞅变法措施得到人民认可。
五、评价
1、积极: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封建化。 (2)对秦国:废旧创新、富国强兵 (3)对中国: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 (1)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尤其是连坐法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商鞅变法存在历史局限的原因是什么? (1)时代:新旧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 (2)阶级:秦孝公和商鞅被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所制约
法改革风起云涌。
一、春秋战国时的背景: 大动荡(分裂到统一)、大变革(奴隶制到封建制) 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农工商发展,奴隶制的井田制 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政治:阶级关系变化(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和 自耕农兴起),新兴地主要求建立废除奴隶制 度,建立封建制度。 3、军事:战争频繁(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成为各国变法的内在动力。 4、文化: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百家争 鸣”。法家学说倍受推崇,各国纷纷变法。
二、戊戌变法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一、背景 1、外部 (1)《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有政治条件的巨额贷款、筑铁路、 开采矿山、开设工厂、开设银行);政治上瓜分中国。 (2)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
三、影响 (1)政治上: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 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打击了西欧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 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为启蒙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促进了西欧 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部分专题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充为什么说商鞅“为秦开帝业”。

[答案](1)公正。

原因:司马迁发现了商鞅变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以法家之道治理国家等。

不公正。

原因:司马迁用道德评价代替了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评价。

(2)原因: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成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

(注:北魏分裂于534年)——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请回答:(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答案](1)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孝文帝下令均田,以农为本。

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2)不正确。

北魏后期,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加快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选修专题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选修专题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专题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15分)(2014·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

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

(9分)(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

(6分)2.(15分)(2014·贵州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8分)3.(15分)(2014·南通调研) 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待品评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第四部分选修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整合一目了然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特征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趋活跃。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④文化: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2)各国改革①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

②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措施(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秦律。

(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5)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

3.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长期性: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严厉性:采取了严厉手段,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5)进步性: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影响(1)进步性①对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对后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②存在旧制度、文化和习俗的残余。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北魏的崛起与黄河流域的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内容(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提纲引言:
- 引发思考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 提出本文要讨论的主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一节: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 定义改革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 对改革进行分类,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等
第二节:古代历史中的重大改革
- 古代中国的改革,如商鞅变法、汉武帝的改革
- 古代西方的改革,如罗马帝国的改革运动、基督教改革
第三节:近代历史中的重大改革
- 法国大革命的启示和影响
- 巴黎公社的改革探索
-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后的苏联改革
第四节:现代历史中的重大改革
- 中国的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和动因
- 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美国的新政运动
-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崩盘及其引发的重大改革 -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措施及其效果
第五节:改革的启示和反思
- 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和带来的变革
- 分析改革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 总结改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结论:
- 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
- 再次强调历史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 呼吁对历史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注意事项:
- 文章排版整洁美观,段落结构清晰
- 语句通顺,主题与内容紧密衔接
- 不使用无关的链接或网址。

。选修1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1_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 俗
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 同居一室 先秦时期家庭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收税、 征兵、服徭役等都与此有关
评价商鞅变法(性质、影响)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影响: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基础
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一切 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农业生产迅速 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实力大增,成为战国时期最 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 世纪初
公元前6 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 革,雅典民主 政治确立
梭伦改革, 雅典民主制 度基础奠定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雅典贵族与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阶级矛盾尖锐 2、解决危机的尝试失败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的失败) 3、萨拉米危机是改革的直接原因(导火线)
阶级矛盾尖锐:
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最尖锐) 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2、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争霸、兼并 ( 风起云涌的改革 富国强兵 理 论 3、思想: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 法家顺应时代需求 武 器 4、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 )
封建土地私有制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 为收税、征兵提 供了依据;同时 加强了对百姓的 控制
⑵一切公职抽签与选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的特点并不 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极有可能极端民主化、 无政府主义,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
解读下图:
行政大 权
立法大 权

请回答:
司法大 权

(1)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下列序号各代表美国的什么部门:① 国会 国会 ② 总统 , ③ 最高法院 。 总统 (2)与① ② ③三个机构类似的梭伦改革时代的国家机关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第1讲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在时间和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梭伦材料三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

……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是指哪两个阶级?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措施?结合教材指出这项措施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回答,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答案(1)贵族和平民。

中庸性。

(2)颁布《解负令》。

这个措施实际上取消了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3)国家权力机构: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司法制度: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梭伦的诗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请回答:(1)材料一是梭伦改革的内容,请依据材料概括归纳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

是如何规定的?(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有何特征?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3)梭伦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有何影响?答案(1)涉及等级划分、公民大会职权及官吏任免、对待工商业的态度。

规定:以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产生或罢免官吏,鼓励工商业发展。

(2)节制、折中、公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

(3)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3.(2008·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 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文王代后,……人说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一》请回答:(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3)材料三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持否定态度。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3)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胜利。

5.阅读下列材料:(教师用书)材料一商鞅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凡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居五年,秦大富强。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1)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试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你认为应该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答案(1)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变法后,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片面强调了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认为这是他深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源。

我们应当看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遭到奴隶主阶级的残酷杀害,并不是为人刻薄所造成的。

商鞅制定残酷的法律,严格执法,对保证改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但其严酷的刑罚以及抑商政策也有很大的消极性。

6.阅读下列材料:(教师用书)材料一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材料二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臵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

”请回答:(1)结合材料,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到哪些方面的问题。

各是如何规定的?(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的哪些品质?答案(1)等级划分、官吏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

以军功的大小授爵,由国王任免官吏,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2)取信于民,雷厉风行。

(3)勇于改革,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与违反时代潮流的旧势力作大无畏斗争的精神品质。

第2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1.(2008·广东单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渊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2008·江苏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2009·黄冈月考)根据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你所学的知识,简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3)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答案(1)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在理财方面,实行了“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在整顿军队方面,他精简军队,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在教育方面,改革了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

(2)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子驷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教唆太子故意犯法,商鞅毅然对公子虔和公孙贾分别施以劓刑和黥刑。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当时一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的评断,说他时刻盯着秦国不法的贵族子弟。

材料二公元1074年,河北大旱,农民断粮逃荒。

有人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

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

刚过了几个月,天上出现了彗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