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区中考语文 经典课文《孟子三章》复习讲义(1)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汇报人: 202X-01-04
目 录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富贵不能淫》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三章的共同点 • 《孟子》三章的差异点
0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章背景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社会 动荡不安。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思想,强调 君王应得民心。
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排比、对偶等修 辞手法,语言优美、节奏 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
表达方式
孟子善于运用寓言、比喻 等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具 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
语言风格
孟子的语言质朴自然,表 达清晰准确,体现了儒家 学派的文风特点。
02 《富贵不能淫》
文章背景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争夺使得许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以德治国。这篇文章是孟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所写的一篇论述,旨在 阐述其道德观念和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了困境和忧患对于个人成长和品格塑造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阐述了正义和仁义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富贵不能淫》则告诫人们要坚守道德原则,不为权势和财富所诱惑。
差异点
三章的主题思想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并劝诫人们要坚守 正道。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语言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则用词简练,语言质朴自然,逻辑严密;《富贵不能淫》则通过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 感染力。
差异点
三章的语言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孟子高超的文学造诣和语言表达能力。

《孟子三章》中考综合复习资料及习题【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中考综合复习资料及习题【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中考综合复习资料及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八年级上22课】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及答案】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注释】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汇总大全【原著简介】《孟子》,“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深刻影响。

图片【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主要思想还有“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等。

图片【主题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指出统治者站在正义、仁义方面,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富贵不能淫》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通过景公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孟子对“仁”“礼”“义”的坚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忧患使人奋起,使国家强大;安逸享乐使人萎靡,使国家灭亡。同时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重点词语】(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2)委而去之:放弃(3)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5)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6)无违夫子:这里指丈夫(7)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8)与民由之:遵从(9)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11)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13)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了解、明白(15)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一词多义】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锐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道:独行其道:道路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得道多助:道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正: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立天下之正位:正确的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往之女家:动词,去,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正道而:夫环而攻之:连词,表修饰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然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生于忧患:处于……之中征于色:在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4)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6)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7)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8)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9)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10)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11)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12)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存;使……死亡(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真诚,诚实(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丈夫之冠也古义:行冠礼今义:冠军(6)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孟子三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尊称为“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称为“孔孟”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体裁:语录体散文。

3.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4.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2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配套K12】江苏省大丰区2017届中考语文 经典课文《孟子三章》复习讲义

【配套K12】江苏省大丰区2017届中考语文 经典课文《孟子三章》复习讲义

《孟子三章》复习讲义(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包围 )而攻之而.( 转折连词 )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兵革..( 武器装备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 )而去.( 离开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限制 )民不以.( 靠、凭借 )封疆之界,固.( 巩固 )国.( 国防 )不以山溪之险,威.(威服、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仁政 )者多助,失道者寡.( 少 )助。

寡助之.( 到 )至.( 极点 ),亲戚畔.( 通“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或者)不战,战必胜矣。

一、填空或简答。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

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大师,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后人称之为亚圣。

2、第一章中运用排比否定武力治国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的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文章结尾得出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 喜爱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胜过 )于.( 比 )生者,故不为.( 做 )苟得..( 苟且取得,指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也。

死亦我所恶.(厌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祸患 )有所不辟.( 同“避”,躲避 )也。

江苏省大丰区2020届中考语文 经典课文《孟子三章》复习讲义(1)

江苏省大丰区2020届中考语文 经典课文《孟子三章》复习讲义(1)

《孟子三章》复习讲义(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包围)而攻之而.( 转折连词)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兵革..( 武器装备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 )而去.( 离开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限制 )民不以.(靠、凭借 )封疆之界,固.(巩固 )国.( 国防 )不以山溪之险,威.(威服、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仁政 )者多助,失道者寡.( 少 )助。

寡助之.( 到)至.( 极点 ),亲戚畔.(通“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或者)不战,战必胜矣。

一、填空或简答。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

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大师,也是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训练家。

后人称之为亚圣。

2、第一章中运用排比否定武力治国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的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文章结尾得出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本文主要接受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实行“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终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 宠爱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赛过 )于.( 比 )生者,故不为.( 做 )苟得..( 苟且取得,指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也。

死亦我所恶.(厌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祸害 )有所不辟.( 同“避”,躲避 )也。

23 《孟子》三章【考点精讲版】

23 《孟子》三章【考点精讲版】
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 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 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 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 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 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 “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委而去
从攻、守两方面具体论述,证明“人和”的重要性。
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助词,的。
震慑。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介词,凭借、靠。 巩固。
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

文 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 能靠武器的锐利。
① 委而去之 ·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②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 的地方(跟“来”相对)。]
③ 七里之郭 ④ 池非不深也 ⑤ 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义:兵器。 今义:军人。)
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 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 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 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 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仁政”“王道”。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字词句积累1.读准字音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民2.重点词语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5.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6.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年级语文 《孟子三章》内容梳理 PPT课件

9年级语文 《孟子三章》内容梳理 PPT课件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cùgǔ,细密的渔
网)不入洿(wū,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
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
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4
继往开来
舍生而取义……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善良的本心,以“礼 义”为重。
5
继往开来
“性善”是孟子学说的重要方面
舍生而取义……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善良的本心,以“礼 义”为重。
6
孟子学说
1.推行仁政。
王道之始。《孟子·告子上》也。 《孟子·梁惠王上》
2.人性本善。
舍生而取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7
“居安思危” 的观念具有很强的 现实意义。
作者认为, “舍生而取义”是 人之本性。
2
继往开来
对孔子以来儒家学说的继承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
(《孟子·滕文公下》)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 确的道路——义。
3
继往开来
“仁政”是孟子学说的重要方面
《<孟子>三章》内容梳理
温故知新
篇目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够 讲究仁德、遵守礼 法,做事合乎道
主要 义,且能够坚持原 观点 则,无论富贵、贫
贱还是面对威武, 都坚定不移的人, 方能称为大丈夫。
作者认为,无 论国家,还是个 人,都要有“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的忧患意识。

《孟子》三章PPT复习课件

《孟子》三章PPT复习课件

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文中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解析】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写地
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略) 【乙】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注释】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 同为抗清名臣。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独.行其道
独: 独自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 怎么,哪里
(3)同敞危坐不去. 去: 离开 (4)适.同敞自灵川至 适: 恰逢
12.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异室 / 声息相闻 / 两人日赋诗倡和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七里之郭. (3)足食,足兵. (4)民信.之矣
兵: 兵器 郭: 外城 兵: 军备 信: 信任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从古至今,人都有一死,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3)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Fra bibliotek论点”和“论据”
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部编版八上22《孟子三章》知识要点+教师版

部编版八上22《孟子三章》知识要点+教师版

22.《孟子》三章·每课要点一、文学文化常识: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二、字音:畎(quǎn)亩胶鬲(gé)公孙衍(yǎn)米粟(s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词语辨析与运用:1.实词: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

国,国防。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动词,震慑。

得道者多助: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寡,少。

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通假字: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3.古今异义:(1)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3)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4)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5)亲戚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7)域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8)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4.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2)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5.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翻译句子: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中考语文复习《孟子》三章

中考语文复习《孟子》三章

4.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本义:痛苦 句中意思: 使……痛苦 ②劳.其筋骨 本义:劳累 句中意思: 使……劳累 ③饿.其体肤 本义:饥饿 句中意思: 使……饥饿
④空.乏.其身 本义: 财资缺乏 句中意思: 使……财资缺乏 ⑤动.心忍.性

本义:受到震撼
句中意思: 使……受到震撼
去: 离开 得道: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至: 极点
6.重点虚词
三里之. 城 助词,的
(1)之 多助之. 至 天下顺之.
动词,到 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 而不胜 代词,代指这座城
环而. 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顺接 (2)而 环而攻之而. 不胜 连词,表转折
委而. 去之 连词,表承接
7.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也”表判断。翻译:(是因为)有利于 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古今异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①举 古义: 选拔、任用 ②筑 古义: 捣土用的杵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今义:修筑、构筑
3.一词多义
(1)发 舜发. 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发. 于声 显露、流露
(2)拂
行拂. 乱其所为 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 士 同“弼”,辅佐
(3)士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
诚: 真正,确实 大丈夫: 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安居而天下熄. (3)丈夫之冠.也
熄: 战争停息 冠: 行冠礼
(4)父命.之 (5)往.之女家
命: 教导、训诲 往: 去,到
(6)无违夫.子. (7)以顺.为正.者
顺: 顺从 (8)与民由.之
夫子: 这里指丈夫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重点内容整理(超全超细)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重点内容整理(超全超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公孙丑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1)主要思想孔子:“仁”孟子:“仁政”“民贵君轻”(2)称号孔子:至圣孟子:亚圣(3)四书: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成为“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物质条件的优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之:结构助词,的。

城:城墙,指内城。

郭:外城环而攻之环:围而:连词,表顺承。

而不胜。

而:连词,表转折。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

然而不胜者,然:如此,这样。

者:……的原因。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代词,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委:放弃。

去:离开。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以:凭借,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之:动词,到。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顺:归顺。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以:介词,凭借。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小结:【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富贵不能淫选自《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教材知识全解

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 教材知识全解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
【评析】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奉行的是“妾妇之道”, 不配被称为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
天下熄。” 天下便太平。” 【评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 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礼吗?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







,
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
之利。得道者多助,
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
失道者寡⑧助。寡助之⑨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教材知识全解
教材知识全解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 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 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 编著的。

中考语文复习教学PPT 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孟子》三章) (统编教材上)

中考语文复习教学PPT 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孟子》三章) (统编教材上)
准则,标准
7.正:________________
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仁 ,站在 天下最 正确的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 ——义 。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耻:以……为耻。②食:吃。③没:灭亡。
中考语文复习上课课件 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孟子》三章) (统编教材上)
中考语文复习上课课件 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孟子》三章) (统编教材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 分)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C.与民由.之 D.贫贱不能移.
冠:帽子。 女:通“汝”,你。 由:遵循。 移:使……改变,动摇。
【解析】 A.冠:行冠礼。
中考语文复习上课课件 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孟子》三章) (统编教材上)
中考语文复习上课课件 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孟子》三章) (统编教材上)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答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 才称得上大丈夫。
中考语文复习上课课件 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孟子》三章) (统编教材上)
中考语文复习上课课件 文言文 富贵不能淫(《孟子》三章) (统编教材上)
4.语段(二)中的伯夷、叔齐可以称之为“大丈夫”吗?请结合语段(一)(二)分析。(4 分)
【答案】 可以。因为伯夷、叔齐坚持大义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吃周朝的食 物,体现了大丈夫应有的品质“贫贱不能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复习讲义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包围 )而攻之而.( 转折连词 )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兵革
..( 武器装备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 )而去.( 离开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限制 )民不以.( 靠、凭借 )封疆之界,固.( 巩固 )国.( 国防 )不以山溪之险,威.(威服、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仁政 )者多助,失道者寡.( 少 )助。

寡助之.( 到 )至.( 极点 ),亲戚畔.( 通“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或者)不战,战必胜矣。

一、填空或简答。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

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大师,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后人称之为亚圣。

2、第一章中运用排比否定武力治国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的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文章结尾得出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二)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 喜爱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胜过 )于.( 比 )
生者,故不为.( 做 )苟得
..( 苟且取得,指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也。

死亦我所恶.(厌恶 ),所
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祸患 )有所不辟.( 同“避”,躲避 )也。

如使
..( 如果,假使 )人之所欲莫.( 没
有(什么) )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某种方法 )何不用也
....( 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 通过某种方法;)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
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
..( 这种思
..( 不但,不仅;)贤者有是心
想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丧失)耳。

一箪食.(食物,这里指饭 ),一豆羹.( 带汤汁的肉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
..( (轻蔑地)呼
喝着;)而与.( 给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践踏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 认为不值得,这里指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也。

万钟
..( 丰厚的俸禄 )则.( 如果 )不辩.( 同“辨”,辨别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益处 )焉!为.( 为了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 同“德”,感激恩德 )我与.( 同“欤”,语气词“吗” )?乡.( 同“向”,原先,从前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做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这,这种做法 )
亦不可以已.( 停止,这里有“止而不为”的意思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本来的思想,即“义”)。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然而,(如果)你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起,被任用)于.( 从,在 )畎亩之中,傅说举.(被举用,被选拔 )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降大任于.( 给 )是人
..( 这样的人 )也,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
筋骨,饿.(使┅┅受饥饿 )其体肤,空乏
..(使┅┅受到贫困 )其身,行拂.(违背意愿 )乱.(使┅┅颠倒
错乱 )其所为,所以
..(曾同“增”,增..( 用这些办法 )动.(使┅┅惊动 )心忍.(使┅┅坚忍 )性,曾益
加 )其所不能
..(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

人恒.(常常 )过.( 过失,这里指“犯过失” ),然后能改;困.( 困惑 )于心,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 )。

入.(在里面,指国内 )则无法家拂.(同“弼”,辅弼 )士,出.(在外面,指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使┅┅生存)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任用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举荐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被录用为相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的,百里奚是从买卖奴隶的场所被选拔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一、填空或简答: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孟子认为人才需接受哪些磨练: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接受磨练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从正面说明成才离不开人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反面论证的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第二章)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成语典故?现泛指什么意思?联系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
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嗟来之食”?
__嗟来之食___;_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_ ;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宁愿饿死也不能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能保存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

7、孟子提倡的“__舍生取义_”和孔子提倡的“__杀身成仁__”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