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国哲学史抒写的研究分析-精品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
通过几部《中国哲学史》浅析对中国哲学的认识摘要: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试通过几部哲学史,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普遍共识和理论方法。
通过对比梳理出中国哲学史前进的方向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史》;经学;问题1 早期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一)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与其开创意义在中国文化没有遭到西方文化冲积之时,历代知识分子都有对于中国思想史的梳理。
当哲学这个概念经章太炎自日本传回来之后,中国知识分子迅疾将Philosophy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嫁接到哲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自此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就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提上了日程。
最早写《中国哲学史》的是谢无量,出版于1915年。
这部哲学史在当时以至于后世并没有引起波澜,但是其作为第一部《中国哲学史》还是具有开创性和借鉴意义。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除了对于先秦各家各派的梳理在今天看来能够突出哲学的多样性外,对秦以后的哲学归纳难逃儒家经学史的框架。
可见在当时中国知识界所了解的只是“哲学”的概念,但是对于西方的哲学却缺乏了解,在写作的方法上也是中国式的。
(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方法创新作为一个西化派人物,胡适痛感当时的知识分子将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传统义理的同义词。
当然这种分别并不仅仅是“名”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实”上的差别。
胡适曾经说过“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的事。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此我们可以看出胡适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有意识地推翻了传统经学的研究模式,也就是有意无意地批判了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模式。
胡适认为哲学就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可普遍适用的意义”因此他从实用度将中国哲学分为六个模块,包宇宙论、名学及知识论、人生哲学和伦理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
乍一看这些概念与西方哲学的概念对应地严丝合缝,实则不然,胡适只是粗略的将中国哲学中的概念进行剥离。
最新-中华哲学史研究情况及其难点 精品
中华哲学史研究情况及其难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现实,当代中国哲学史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史,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哲学的总结、概括和反思,展开了一系列具有时代内涵的哲学论争,取得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形成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和宗教学在内的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和哲学教育的重要成果。
系统地研究1949年至今的当代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当代中国哲学史》,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迫切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当代中国哲学史中华民族是富有哲学智慧的民族,并形成了集中体现中华文明的中国哲学精神。
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国哲学史,其中,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撰写的中国哲学史产生了历史性和世界性影响。
近60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学者又陆续地撰写了多部近代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哲学史和当代中国哲学史。
但是,较之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国哲学史和近现代中国哲学史,1949至2009的当代中国哲学史尚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灵魂、主线和基本内容,并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述方式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是当代中国哲学学者的重大的历史任务。
2.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经验总结当代中国哲学史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
在当代中国60余年的哲学历程中,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哲学学者在探索和回答时代性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中,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伦理学、美学、逻辑学、宗教学、科技哲学以及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价值哲学等部门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成果。
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我们民族智慧的集结,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史对于认识中国文化的意义重大。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哲学史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本文就围绕着“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展开阐述。
第一步:什么是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是依据较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哲学史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主要流派思想进行重新编写、整理的一部学术著作。
新编对历史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中国哲学史则是系统记录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并对其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学派进行了阐述。
其包括了两部分:史前哲学和历史时期哲学。
史前哲学中,既有远古的信仰,也有贤者的智慧,还有《易经》等作品的内容。
历史时期哲学则按照时间通道进行分类,如先秦哲学、汉代哲学、唐宋八派、明清思潮等等。
第二步: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性中国哲学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哲学史新编在原先的基础上对研究进行了深入,吸收了新的进展和发现,使中国哲学史更加准确、全面、系统,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哲学史新编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相较于传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更加客观、全面,能够让读者得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第三步:如何学习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学习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背景。
初学者可以从入门级教材入手,由浅入深逐渐提高。
同时,也可以进行多种途径的学习,比如课程、书籍、网络资源等。
深入学习中国哲学史新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那些类似于《庄子》、《论语》等经典的基础哲学著作必须首先熟练掌握。
其次,历史背景也是异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相关书籍和文献进行深入的了解。
最后,对于不同哲学学派和思想流派的了解和分析也非常重要。
张岱年论文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理论分析方法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分析历史上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哲学命题的全部理论意义。
历史上的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哲学命题往往具有复杂的涵义。许多命题的理论意义又可分为两层:一层是一般的理论意义,一层是特殊的理论意义。
一般意义也称为抽象意义,特殊意义也可称为具体意义。但是抽象与具体二词都有复杂的含义,在这里必须对之有正确的了解。
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其阶级意义是密切联系的,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不是相互脱离的,而是相互贯通的。一个概念,一个命题,在同一时间,既反映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又正确地或歪曲地反映客观实际。它所以是如此地而不是如彼此反映客观实际,有其阶级根源。它所以是这样地而不是那样地反映阶级利益,又有其认识的根源。
因此,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与理论分析,是有区别的,又相互联系的。对于哲学思想的理论分析不可能孤立地进行,不能脱离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
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理论分析方法
对于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与理论分析
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哲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每一时代的每一思想家的哲学学说的真实涵义,对于每一思想家的哲学体系进行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分析。
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来看,任何思想都是客观实际的反映。哲学思想都是这样或那样地、比较正确地或严重歪曲地反映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反映客观实际中的普遍联系。
又如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的重要命题,认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11),肯定规律只是事物的规律,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认为,一般寓于个别之中,没有脱离个别而独立的一般。但他所谓器与道是指什么呢?他主要是 讲礼乐射御以及父子兄弟等等:“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北而无兄道。”(12)他所谓器,所谓道,都有具体的内容。但是“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的命题还是有普遍意义的,是一个重要的唯物主义命题。
中国哲学史抒写的研究探析.doc
中国哲学史抒写的研究探析中国哲学史书写的早期,是一个不断以西解中的过程,那么,关于中国哲学史抒写的研究是怎样的?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文化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因此,中国哲学史书写的早期,是一个不断以西解中的过程。
王国维在1903年发表的《哲学辨惑》一文就明确主张通西方哲学以治吾中国之哲学。
[1]运用此方法论原则治中国哲学史最早的一组文章也是出自王国维之手。
作为早期哲学史书写的代表,冯友兰在1935年中国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上提纲挈领,他说:理性主义才是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正宗,中国最缺少理性主义的训练,我们应当多介绍理性主义。
中国哲学史论文精选(2)
中国哲学史论文精选(2)中国哲学史论文篇二[ 内容提要] 中国哲学史的撰写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有导向性作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与中国哲学史的叙述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现有中国哲学史论述的种种不足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
因此,必须重写中国哲学史。
重写中国哲学史必须从哲学的一般意义和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出发,积极开发中国哲学特有的问题域,阐明它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特别要突出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哲学的意义。
就中国传统哲学特征而言,实践哲学远比心性之学更具解释力和现实性。
近代中西文化全面而深刻的交流接触使得原教旨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根本不可能。
在撰写中国哲学史时,利用西方哲学的某些资源不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
即便如此,在使用西方哲学观念解释中国哲学时仍要谨慎,概念不是纯粹的形式。
正因为如此,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是未来中国哲学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内在批判和释义学阐发则是新的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内在批判自主性一近年来,随着对中国哲学研究现状不满的加深,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也成了研究者持续关注的话题,甚至被某些刊物评为2003年十大热门学术话题。
对研究现状的不满导致对其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在于,与文学、史学等学科不同,中国人是在接触了西方文化后,才知道有“哲学”的。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本没有“哲学”一词。
汉语“哲学”一词是日本哲学家西周的发明,他在他的《百一新论》(1874)中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但同时特别声明:他用它来与东方的儒学相区别。
直到1902年中国人才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用是用了,却并未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可称为“哲学”的东西吗?在有些西方人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胡塞尔在他的维也纳演讲中就否认中国有哲学。
伽达默尔也认为远东文化中那谜一样的沉思与智慧与西方哲学不是一回事。
中国哲学史 范文
中国哲学史范文
中国哲学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哲学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和名家等不同学派。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智慧的源泉和思想的演变。
中国哲学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道德、政治和社会的问题。
儒家学派强调仁义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和谐。
孔子和他的学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道家学派则强调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追求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家学派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
墨家学派则注重实践,主张爱和公平。
墨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对待,消除战争和冲突,追求和平和安宁。
墨家学派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学派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法律和规则来管理社会和国家是有效的方法。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和商鞅,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统治者和政府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法治发展。
在中国哲学史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学派,如兵家、阴阳家和名家等,它们都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研究中国哲学史,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根源。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思想的转变,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批判
哲学852019.4 | SOCIAL SCIENCES DIGEST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批判文/张荣明缘起早在20世纪前期,中国哲学史研究既已形成一套相对严谨的规范。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对先秦诸子学说的开创性研究,而且在于其研究基于严谨的学术规范。
在该书的“导言”中,胡适把研究工作概括为“述学”、“明变”、“求因”、“评判”四个步骤。
其中“述学”是基础,包括搜集史料、史料辨伪、史料分析,进而形成“有条理有统系的哲学”。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系统勾勒了中国古代哲学史概貌,同时在“绪论”中也论及哲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历史与哲学史的关系,主张“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胡、冯二氏提出的关于哲学史研究的方法,与傅斯年所论历史研究之法并无二致。
傅斯年旗帜鲜明地指出近代以来的史学就是史料学,这被史学家概括为让史料说话,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没有史料不说话。
简言之,哲学史是历史的一部分,哲学史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历史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哲学史研究。
然而,后来的发展却不完全是这样,某种类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甚至完全不是这样。
这有种种表现:哲学史研究不作学术史清理,别人的研究成果随意据为己有,对史料的诠释随心所欲,对自己的学术失误强词夺理。
由此而生种种恶果:毫无意义的重复研究屡见不鲜,学术之争成为个人利害之争,观点之辩成为学术帮派之战。
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学术局面?我们认为至少与如下三项因素有关。
研究对象不定现代学科通常以研究对象命名。
研究天体的称为天文学,研究植物的称为植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称为微生物学。
因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当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哲学。
然而,什么是哲学,却始终是一笔糊涂账,西方学者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到罗素,中国学者从胡适、冯友兰到当今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理论上说,“哲学”是“理性”、“智慧”的代名词,但什么是理性和智慧,未见有说服力的定义。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成为了许多哲学研究学者的必备读物。
在本文中,我们将针对这本著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本书的良好质量和对中国哲学史的全面覆盖。
在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中,他系统地介绍了自先秦时期以来,中国哲学的主要发展历程。
通过分析历史、文化、社会的变迁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劳思光深度剖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机制和演变规律。
首先,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明晰了中国哲学传承的思想路径。
他认为,中国哲学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由历代先哲的思想交替演进形成的。
劳思光将中国哲学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家和道家时期、汉代兴起的佛教、唐宋理学、明清心学。
他通过对哲学思想的细致分析,帮助读者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脉络,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要义。
例如,劳思光对《老子》等经典文献的深入剖析,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哲学起源的详细认识。
其次,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涵盖了广泛的哲学思想。
他不仅介绍了儒家、道家、佛家、理学、心学等主要流派的哲学思想,还明确指出了中国哲学的各种分支和流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例如,汉朝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与互相影响,以及唐宋理学的出现和发展方向等等,全面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第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劳思光还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汉代先秦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交融中,实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多元化。
劳思光则指出,中国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全面独特的高峰,影响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类似的,隋唐时期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哲学思想向更为开放性和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
第四,通过《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我们可以体会到劳思光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洞察和深刻理解。
例如,他在对宋明理学的阐述中,提出了复古与求新的哲学观,以及张载、程颐的核心思想“理学思维方式”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与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与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环境的转变,中国哲学史研究在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应当注重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同时关注中国哲学史在世界哲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应着眼于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和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们对古代哲学思想进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
例如,《荀子》中的人性论,不仅仅是对“天性”的讨论,更是涉及到人的行为、伦理、政治等多个领域。
而《庄子》的思想也是多元而独特的,应该以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
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在融入其他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
其次,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应该是多元的。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文献学、历史学方法仍然重要,而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也逐渐得到应用。
例如,社会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对哲学思想的社会背景进行解读,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古代哲学家的思维方式,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破解哲学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等。
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对中国哲学史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另外,中国哲学史研究应该关注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世界哲学史上独具特色,对世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儒家思想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广泛影响,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同时,中国哲学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因此,中国哲学史研究应该以全球视野来进行,关注中外的对话与交流。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摘要】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在当今已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现状,阐述了综合创新在研究中的意义。
接着探讨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和挑战,提出了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跨学科合作和对比研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新方法。
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展示了综合创新方法的效果。
总结指出综合创新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促进作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通过综合不同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哲学史并推动研究领域的迈进。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综合创新、传统方法、文献研究、实证研究、跨学科合作、对比研究、数字化技术、实验室研究、案例分析、促进作用、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现状目前,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文献研究和哲学思想解读的层面,缺乏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探讨和创新,可以拓展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更好地发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综合创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传统研究方法中的局限性,拓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效果和成果。
1.2 阐述综合创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意义综合创新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它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综合创新能够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将不同学科知识相结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综合创新强调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有助于准确理解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跨学科合作和对比研究也是综合创新方法的重要内容,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史与其他领域的关联和互动。
数字化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也是综合创新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快捷地获取大量文献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
综合创新方法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将进一步展示其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效果。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是指通过整合其他学科、兼容不同研究方法,从而创新发展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体系。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研究方法,如传统文献学、哲学逻辑分析、历史学、社会学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从其中一个角度切入研究,并不能全面把握中国哲学史的整体面貌。
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哲学史,需要进行“综合创新”。
“综合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次,兼容不同的研究方法。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一是对哲学思想的解读和分析。
在文献研究方面,传统文献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考证,还原哲学思想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
在哲学思想解读和分析方面,可以借鉴哲学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哲学概念和论证结构的分析,揭示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体系。
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方法,如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和分析,人类学的场域观察和人际交往分析,以进一步丰富对哲学思想的解读和分析。
再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国哲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哲学,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也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以获得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更深刻理解,同时也可以借鉴中国哲学的智慧来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可以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为当代社会治理、伦理道德构建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因此,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应注重对理论的批判和反思,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创新。
最后,要注重国际化和比较研究。
中国哲学史是世界哲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世界各国的哲学史进行对比和交流。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史的特点和价值,同时还可以借鉴世界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国际化方面,还可以通过与外国学者的合作,开展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促进中国哲学史的跨学科对话和交流。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摘要】中国哲学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传统研究方法在面对其复杂性时显现出局限性。
本文通过对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综合创新”这一新的研究方法。
通过整合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哲学史。
采用新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综合创新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更能够开拓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研究的价值。
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哲学史的本质,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综合创新、局限性、历史文献、考古材料、跨学科研究、新技术应用、研究的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综合创新”是指在研究中国哲学史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和理论进行探索和分析,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解释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这种综合创新的方法不仅可以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性,还可以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界的发展,传统的哲学史研究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研究的需求。
传统方法主要通过文献考证和文字解释来分析和解释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但往往忽视了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哲学思想的影响,导致研究结果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思考变得尤为重要。
综合创新的方法可以通过整合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深入挖掘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演变轨迹,从多维度、多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也愈发显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可以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研究方法。
在当下,新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也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方便、更快捷地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文献和资料,从而深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探索。
2. 正文2.1 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研究方法往往局限于文献的搜集和分析,忽视了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与方法论探讨论文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与方法论探讨论文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哲学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哲学经典的研究和解读上。
这种研究方法注重对经典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强调对哲学思想的精确理解和内在逻辑的把握。
这种方法对于扩大对哲学经典的理解和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一方面,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以文献和经典研究为主,缺乏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综合考虑。
另一方面,传统研究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理论解释和概念分析,忽视了实践经验和人的主体性对于哲学思想的影响。
因此,近些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逐渐向多角度、跨学科的方向发展。
首先,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始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进行探讨。
这种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把握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背景,使研究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其次,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始关注人的主体性和实践经验对于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种关注使得研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当代社会问题。
最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始注重与国际接轨,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进行对话和交流,吸收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史料考证、概念分析、比较研究等。
文献研究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哲学经典和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古代哲学思想的内涵和演变。
史料考证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字的考证,可以确定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时间和地点。
概念分析则是对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关键概念进行解读和辨析,从而准确把握其内在逻辑和思想体系。
比较研究是将中国哲学与其他文化和哲学体系进行对比和对话,从而扩大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传统思想的价值。
然而,单一的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复杂的研究需求。
最新 中国哲学史抒写的研究探析-精品
中国哲学史抒写的研究探析史书写的早期,是一个不断以西解中的过程,那么,关于中国哲学史抒写的研究是怎样的?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因此,中国哲学史书写的早期,是一个不断以西解中的过程。
王国维在1903年发表的《哲学辨惑》一文就明确主张“通西方哲学以治吾中国之哲学”。
[1]运用此方法论原则治“中国哲学史”最早的一组文章也是出自王国维之手。
作为早期哲学史书写的代表,冯友兰在1935年中国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上提纲挈领,他说:“理性主义才是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正宗,中国最缺少理性主义的训练,我们应当多介绍理性主义”。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与方法论
从后现代主义来定义,哲学就是创造概念的一种学术。
因此,哲学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最为重要的精神活动。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人们在自然的生产活动当中所面临的一切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为人类提供理性基础和价值资源来实现的。
在哲学的发展历程当中不得不提到哲学史,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哲学史的走向和方法论进行研究,将更加有助于人类理解哲学这一门学科,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哲学与方法论20世纪初,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的标志是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出版,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借鉴西方的研究模式来进行研究。
在这本书中,胡适借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思想,从孔孟哲学开始讲起。
胡适的眼中,他认为哲学可以分成宇宙论、知识论和政治哲学、宗教哲学、人生哲学等,而哲学史是为了明确变化、找到原因和进行评判,体裁可以分为通史和专史等,史料有副料和原料之分,中国的哲学则可以分为从老子到韩非的古代哲学、从汉朝到北宋的中世哲学以及明朝以后的近世哲学。
但是胡适的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当时所有人的一致赞同。
冯友兰在1930年发表了《中国哲学史》,他不认为直觉方法就是哲学方法,注重哲学中的论证价值,把中国哲学史划分为汉朝以前的自学时代和汉朝以后的经学时代,把哲学分为宇宙论、知识论和人生论,宇宙论可以分为狭义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知识论分为狭义的知识论和狭义的伦理学,人生论分为狭义的伦理学和心理学。
对于西方的哲学,冯友兰认为可以用来补充中国的哲学史。
再往后,张岱年提出了哲学的六大特点,着重突出了中国哲学独特的特色。
无论是胡适、冯友兰、张岱年还是后继的研究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哲学史一直都只是借鉴西方哲学,没有很好的阐述出中国哲学悠久的历史和中国哲学独特的特点。
二、探索时期中国的哲学与方法论1950年以后,《中国思想通史》的出版是中国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来总结中国传统思想,并且将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和逻辑思想这三者结合起来,坚持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用唯物主义观和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论述了中国的古代思想,这一举动大大推进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进程。
从中国哲学史中浅析变与不变的哲学
从中国哲学史中浅析变与不变的哲学摘要:万物皆变,不变之中蕴含着变,变化之中又包含着不变,这是可以说是哲学的基本理念。
当然也不外乎中国哲学,哲学思想民族文化精神之所系。
纵观中国哲学史,几乎就可以用不变哲学和变化哲学这两套思想体系将之概括。
其代表著就是《尚书》和《易书》。
直至今日,这两套思想体系仍然在当今社会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重温这两套思想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当今社会有极大的影响。
本文着重从中国哲学史的变与不变的观点探求古人的智慧,相信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哲学史的博大精深,对于我们运用中国哲学观点观察与分析当今社会百态,对于我们从中汲取对自身发展有益的养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体系智慧借鉴意义一以《易经》为代表的变的哲学《易经》大体上来说是一部卜筮之书,自汉代起被奉为儒家经典,群经之首。
今传《周易》包括本经和易传,本经即六十四卦卦象及卦、爻辞,易传指《象》、《彖》、《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即所谓的“七种十翼”。
虽然现存《易经》中爻辞的性质与宗教迷信中的神签类似,但它们吸收了上古等时代的一些丰富的生活经验,牵引到人们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某些历史踪迹与社会背景。
从其内容来看,首先,《易经》易经以阴阳为基因,以八卦为象体,以六十四为系统。
而阴阳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八卦,八卦的不同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所以阴阳是易经系统赖以形成的基因,把阴阳两爻作为两个最基本的“对立”势力来看待的,《易经》把所有卦象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
其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放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对立上,如泰卦和否挂,两卦的上下卦象恰好相反,是两个对立的卦。
再次,易经在一些卦中,包含有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易经》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它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阳”这一对范畴,它们是对立面的统一体,以其对立着的两种神秘的势力,作为促成万物生长的基本动因;而且还讲究“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变易,考虑到“物极必反”的朴素的辩证法。
对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
对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述中国哲学史是中国文明几千年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文化与思想发展的重要历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在人类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不仅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必要途径,而且是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的研究。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这些学者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儒家、道家和墨家三大思想流派。
然而,他们的研究往往是在对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传统理论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限制了他们的研究深度和理解。
当代中国学者的哲学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主要致力于对中国哲学史和哲学思想的研究,使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探究中国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并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以及全球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
首先,中国哲学史中的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关注。
即便在今天,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结构和政治治理产生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研究是中国哲学史的核心,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和思想遗产的源泉。
有许多学者专门研究儒家思想,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翻译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研究儒家思想的方法包括了跨学科研究、文化认同探究、历史分析以及当代儒学的哲学发展。
其次,中国哲学史中的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流派,它反对儒家的伦理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宇宙的本质。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倡导爱人平均、反对战争和采用物质的技术手段来改善社会生活。
现代学者对这两种思想的研究不仅涉及了中西哲学比较,而且包括了对这些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分析、这些思想的哲学理论的剖析以及社会、政治和文化对这些思想的影响等方面的探究。
再次,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逐渐趋于跨学科和国际化。
由于哲学是一种文化和智慧的表现形式,中国哲学的研究已经走向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抒写的研究分析
史书写的早期,是一个不断以西解中的过程。
下文是关于中国哲学史抒写的研究论文。
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
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因此,中国哲学史书写的早期,是一个不断以西解中的过程。
王国维在1903年发表的《哲学辨惑》一文就明确主张“通西方哲学以治吾中国之哲学”。
[1]运用此方法论原则治“中国哲学史”最早的一组文章也是出自王国维之手。
作为早期哲学史书写的代表,冯友兰在1935年中国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上提纲挈领,他说:“理性主义才是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的正宗,中国最缺少理性主义的训练,我们应当多介绍理性主义”。
[2]提倡“中国哲学”必须理性化,必须由混沌而清晰,由零落而系统,由历史上的语录、札记、注疏、学案转换为现代意义上的论文、著作。
从此,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进入到了以西解中的时代,人们的理论兴奋点长期集中在如何按照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来改铸中国哲学以使之具有现代形式上。
虽然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中国哲学史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论述体系,然而无论是胡适、还是冯友兰的划分,都带着鲜明的比对色彩,甚至为了比附西方哲学,对很多观点进行了过分的阐发,断章取义,牵强附会。
例如把惠施的“小一”变成“原子论”,阴阳五行当成了宇宙论,从《庄子·秋水》中“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