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试考点[1]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重点(1)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

C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BA、《诗经·大雅》B、《尚书·洪范》C、《易传·系辞》D、《礼记·礼运》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

C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B、齐物论C、逍遥游D、“合同异”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AA、“虚壹而静”B、“静观玄览”C、“静因之道”D、格物致知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

DA、商鞅B、慎到C、申不害D、韩非子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AA、“天不变道亦不变”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D、“明于天人之分”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

CA、扬雄B、桓谭C、王充D、范缜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

DA、物不迁论B、不真空论C、般若无知论D、明报应论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

AA、慧远B、僧肇C、道生D、慧能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

CA、唯识宗B、华严宗C、天台宗D、禅宗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

CA、形亡神灭B、形神相即C、形亡神不灭D、形质神用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

CA、公孙龙B、惠施C、墨子D、后期墨家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

DA、本无宗B、即色宗C、幻化宗D、菏泽宗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

BA、《管子》B、王充C、桓谭D、范缜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中国哲学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儒家思想的“仁”概念最早由哪位思想家提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2. 下列哪位哲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 老子B. 庄子C. 列子D. 鬼谷子3. “知行合一”是哪位中国哲学家的核心思想?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4.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个哲学流派中?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5. 以下哪部著作是墨子的主要思想来源?A. 《墨子》B. 《道德经》C. 《孟子》D. 《荀子》6. 宋明理学中,提出“格物致知”的哲学家是?A. 王阳明B. 朱熹C. 陆九渊D. 程颐7. 以下哪位思想家是“易传”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8. “非攻”和“兼爱”是哪家学派的基本主张?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9. 以下哪位哲学家被尊称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10. “中庸之道”是以下哪位思想家的核心理念?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曾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是《道德经》中提到的“道”的特征?A. 无为而治B. 柔弱胜刚强C. 以德报怨D. 天人感应2. 以下哪些是儒家“礼”的内容?A. 五伦B. 八德C. 社会等级制度D. 音乐教育3. 法家代表人物包括哪些?A. 韩非子B. 商鞅C. 李斯D. 墨子4. 以下哪些是《周易》的主要思想?A. 阴阳变化B. 五行相生相克C. 八卦预测D. 人生哲理5. 以下哪些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A. 知行合一B. 心外无物C. 良知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中立的态度。

()2. 老子的“道”是一种超越世界的绝对存在,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包。

()3. 墨子主张的“兼爱”和“非攻”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和社会的不公。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先秦(一)孔子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

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4.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

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5.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

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6.“孔颜乐处”: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

《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考试考点[1]

中国哲学史考试考点[1]

大一下学期中国哲学史考试复习要点1)“元会运世”的宇宙演变律:邵雍将天地生成和变化的过程分为元、会、运、世,以此为宇宙历史的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

一元,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一元代表自然史的一次生灭,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2)“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邵雍将人类历史按皇、帝、王、霸分为四个阶段:“三皇”之世,以道化民,故尚自然;“五帝”之世,以德教民,故尚让;“三王”之世,以功劝民,故尚政;“五霸”之世,以力率民,故尚争,历史的发展表现为一个退化过程。

3)张载气学:以“气”为最高范畴的哲学。

张载的气学,与理学、心学一起构成了宋明理学(道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①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太虚即气”理论前提:对佛道两家的批判张载正面提出了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太虚即气”。

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是客观春在的实体“气”。

气是绝对的、永恒的,它有聚散而无生灭,聚则成万物,散而为太虚,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聚散正是一切具体事物生灭的内在根源。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有形有象的万物本原于“气”,无形的“太虚”也是“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张载为了对气的属性有深入认识和规定,还引进了几个概念:“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1、“神”:阴阳又相互结合,变动微妙不测――“神”;2、“气”:气有阴阳的对立,相互推动,逐渐转移――“化”。

②“一物两体”的辨证观宋代封建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斗争。

张载比较注重实际情况的观察,因而对于事物现象中矛盾对立有认识,在反对佛老的理论活动中,发展了《易传》的辩证的宇宙观。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地所以参也。

”气是一个统一体神妙不测、变化运动的根源。

物质世界是自己运动,又包含两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变化无穷。

“参”,自己变化的。

(一)张载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道家2. 儒家3. 墨家4. 法家5. 阴阳五行6. 易经7. 理学8. 心学9. 黄老之学10. 禅宗二、简答题1.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2. 老子的“道”与“德”有何区别?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有何不同?4. 墨子的“兼爱”与“非攻”思想如何体现其社会观?5.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6. 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作用是什么?7. 请解释《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8. 理学与心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9. 黄老之学如何影响了后世的道教思想?10. 禅宗的“顿悟”与“渐悟”有何异同?三、论述题1. 论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探讨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及其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墨子的“兼爱”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4. 论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秦朝统一六国的作用。

5. 探讨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6. 论述《易经》中的“变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 比较理学与心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差异。

8. 论述黄老之学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9. 探讨禅宗“顿悟”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分析中国哲学史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案例分析题1. 以《论语》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

2. 以《道德经》中老子的“上善若水”为例,探讨其对个人修养的启示。

3. 以《墨子》中的“兼爱”思想为例,分析其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

4. 以《韩非子》中的“法不阿贵”为例,探讨其对现代法治社会的启示。

5. 以《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例,分析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6. 以《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例,探讨其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作用。

7. 以朱熹的理学思想为例,分析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8. 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为例,探讨其对现代人自我认知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而这正需要礼。

通过礼来实践自身的道德。

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

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

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

反者道之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相反相成、循环往复就意味着“道”的运动。

老子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

”“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依前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

“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

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

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

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思孟“五行”;“五行”思想是先秦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思想之一。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重点

中国哲学史一、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孔子认为造成这种坏风气的原因是名与实不相符,没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

正名思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只有正名,才能够挽救秩序的崩溃,促进周礼的复兴;只有周礼才能恰当的运用刑罚,制止邪说暴行的产生和流行。

1、正名的标准是"礼”,即“周礼”;内容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之人必须符合“君”应有之义,为臣之人必须履行“臣名规定的为臣之道,为父、为子之人必须遵守父子”之名规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2、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3、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

4、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出“仁”" 作为礼的内容。

二、中庸之道1、中庸是一种至高的德行,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之一。

2、中庸是处世做事的最佳标准和尺度。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中道。

3、中庸要求遵守一定的标准,但又反对不顾一切地拘守某一固定标准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4、强调中庸的灵活原则,完全服从于他所要达到的道义原则。

三、"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荀子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明确地对天给予自然的解释的思想家。

荀子的自然观与儒家不同,主要是继承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他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然哲学著作。

1、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看作是物质的东西,自然界的变化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

中哲期末考试重点

中哲期末考试重点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根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

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他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的讲解,首句以"无极而太极〞解"太极图"第一图,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

"太极图"的第二图由坎离互含之象构成。

周敦颐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然后根据物极必反之理,推断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这时便会生出阴气。

静极复动,动极复静,动静各以对方的终极状态为转化依据。

"太极图"的第三图为水、火、木、金、土五行交织之象。

周敦颐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

五行是阴阳的展开,而阴阳又是太极的展开,太极本来即是无极,由此也引申出"一〞与"万〞的关系。

"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大;"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万物的多样性具有统一性,故"是万为一〞;由统一的本原可以分化出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多样性来,故"一实万分〞。

由"太极图"的第四、五图,周敦颐得出,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不同的是人得二气五行之秀,为万物之最灵,在衍化的意义上,人与万物的产生并无先后之分。

但就人类与万物的差异性而言,周敦颐提出了"立人极〞的思想。

"立人极〞主要指"中正仁义〞之类的人伦规。

二."虚空即气〞与"一物两体〞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根本命题是"太虚即气〞或"虚空即气〞。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和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和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

中国哲学史常考题目及重要的中国哲学知识1、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答: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 年,大体可分为: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该时期又分为 1. 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 ?思想;2. 春秋时期所谓 ?疑天 ?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法家哲学(韩非子等)。

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为 1. 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 2. 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3. 隋唐五代的哲学; 4. 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该时期又分 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

2、诸子哲学产生前,人们是怎样理解天人关系的?答:诸子产生前,我国的哲学发展主要处于哲学萌芽时期。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天命 ?即天的意志和命令。

夏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公元前17 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 ?帝?或?上帝?。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

《中国哲学史》题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自哪部经典著作?A. 《论语》B. 《道德经》C. 《孟子》D. 《庄子》3.下列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普遍的爱与反对战争?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庄子4.“知行合一”是哪位明代心学大师的核心思想?A. 朱熹B. 王阳明C. 程颐D. 陆九渊5.“无为而治”是哪一学派的核心政治理念?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6.《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A. 儒家经典之一B. 道家经典之一C. 阴阳家经典之一D. 独立的哲学著作7.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A. 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B. 提倡格物致知C. 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D. 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培养8.“白马非马”的辩论出自哪位哲学家?A. 公孙龙B. 惠施C. 荀子D. 韩非子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书”?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春秋》10.“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哲学中主要体现在哪个学派?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________是《道德经》的作者,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哲学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______。

3.“性善论”是______提出的,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4.“__________”是朱熹提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5.“__________”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主张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的法则。

6.《__________》是荀子的著作,其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点。

7.“__________”是董仲舒提出的,认为天和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应该顺应天意。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

贵州事业单位考试专用:中国哲学史考点总结(1)哲学总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孔子提出仁、礼学说,中庸观念,发展了传统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建立儒家学派。

老子提出道。

无为学说,开创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论传统,建立道家学派。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等十大主张,一定程度修正儒家思想。

(尚同是其理论核心,可考性强!)孙武,军事理论家,《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地主阶级改良派:孟轲地主阶级激进派:孙膑、管子四篇、后墨、荀况、韩非消极出世:庄周逻辑理论:惠施、公孙龙、后墨、易传补充中国辩证法四大流派:老庄、孙子兵法、周易、佛学(北大朱伯昆《易学哲学史》观点)第一章殷周时代的哲学掌握萌芽时期总体特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点和时代背景,重点掌握几个概念绝地天通(参肖捷父的版本,以下简称肖版)物生有两(参肖版)否极泰来(方克立辞典,以下简称方典)和实生物(参肖版,背诵相应段落原文)洪范(参百科全书哲学卷)赢缩转化(参肖版)五行(参考《孔子研究》2004年最后一期的相关文章)尚书(参百科全书)礼记(参百科全书)第二章孔子总论总论儒家创始人,从未重点考过。

复习要求:先掌握教材,适当补充。

1、时代背景-孔子态度-正名(名教之始)-对周礼的损益(五个要点:将周礼归纳为正名;道德教化;亲亲下的贤贤;仁为礼的内容;中庸的方法)2、仁:从颜渊问仁入手总论性质、特点、内容、条目,展开标准、基本要求、主观动机、条目和具体标准。

3、先验论:(1)生知;学知——教育思想方法;(2)仁学先验论——与孟子人性论的差别。

4、中庸之道:(认识论的思想方法)表述(程颐论中庸)、内涵、特点【灵活性(绝四)和原则性】(程颢论中庸)5、弃形保威天命观、两可敬事鬼神观掌握引文理解即可。

具体内容过“名教”概念掌握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时代的认识,掌握孔子的名实观。

【分析】名教影响甚大,可能考,注意其内涵和外延。

中哲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哲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哲考试知识点总结中哲考试是中国哲学专业的考试,考察考生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思想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中哲考试的知识点涉及到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思想体系、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等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哲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周易哲学。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它的基本思想是“易是造物者的智慧之作,也是造物的法则”。

周易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

随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相继形成。

其中,儒家强调仁爱之道,追求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道家主张隐逸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法家崇尚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代的儒家成为主流,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国家的官方哲学。

隋唐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并称为中国哲学的三大流派。

宋明清时期,儒家成为正统,但佛教和道教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多元的思想流派。

1. 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忠敬君父,尊孝弟兄。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倡礼、乐、义、礼等价值观。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

2. 道家思想体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隐逸自然,强调谦和柔顺、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然的生活方式,并提出“道”、“无为”、“无为而治”等重要理念。

道家经典《道德经》和《庄子》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3. 墨家思想体系: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尚同和济世等理念,提倡“兼爱”和“非攻”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济世安民”理念。

墨家经典《墨子》等著作反映了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4. 法家思想体系: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实用主义,强调法律的制度和实施,以法治国家和约束人民,提出“法治”、“权谋”、“法非仁”等重要思想。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1、问答题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正确答案: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

所以它在(江南博哥)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

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

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

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

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

这一点双方一致。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

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

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

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

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

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

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2、名词解释万法唯识正确答案:亦称一切唯识。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

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变现出来。

离心识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物。

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3、名词解释志功正确答案:志即动机,功指效果。

《墨子•鲁问》:“合其志功而观焉”,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结合。

孟子虽辨名利,但也兼重志功:“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孟子•滕文公下》后朱熹与陈亮之争,朱尚志,陈崇功。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1、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人们将老子与庄子并称为“老庄”。

坐忘”是庄子《大宗师》一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2、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为亚圣,后来儒家文化也被概括称为孔孟思想。

3、《大学》、《中庸》分别是《礼记》中的一章,极能反应儒家思想。

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太极图说》是其代表性哲学作品,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提出者,老子8、“自为心”思想的提倡者,韩非子9、“神灭论”思想的提出者,范缜。

10、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礼治”和“德政”的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11、庄子主张逍遥游的人生观。

12、荀子关于“善”、“恶”的含义。

“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所谓“恶”,就是用心险恶,行为不正,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他认为,就这种“善”的含义来讲,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

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自然地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

因此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13、张载,北宋著名哲学家,字子厚,是气学/关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14、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王廷相等的气学,胡宏、张栻的湖湘学。

15、宋明理学的理论构成,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心性论。

16、秦汉以前的儒家、道家、墨家被称为“显学”。

这三个流派尤其是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学说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17、《老子》也称为《道德经》,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以老子的思想为核心形成的学派被称为道家。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下学期中国哲学史考试复习要点1)“元会运世”的宇宙演变律:邵雍将天地生成和变化的过程分为元、会、运、世,以此为宇宙历史的周期,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

一元,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一元代表自然史的一次生灭,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2)“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邵雍将人类历史按皇、帝、王、霸分为四个阶段:“三皇”之世,以道化民,故尚自然;“五帝”之世,以德教民,故尚让;“三王”之世,以功劝民,故尚政;“五霸”之世,以力率民,故尚争,历史的发展表现为一个退化过程。

3)张载气学:以“气”为最高范畴的哲学。

张载的气学,与理学、心学一起构成了宋明理学(道学)的主要学术流派。

①气一元论的本体观:“太虚即气”理论前提:对佛道两家的批判张载正面提出了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太虚即气”。

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是客观春在的实体“气”。

气是绝对的、永恒的,它有聚散而无生灭,聚则成万物,散而为太虚,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聚散正是一切具体事物生灭的内在根源。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有形有象的万物本原于“气”,无形的“太虚”也是“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张载为了对气的属性有深入认识和规定,还引进了几个概念:“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1、“神”:阴阳又相互结合,变动微妙不测――“神”;2、“气”:气有阴阳的对立,相互推动,逐渐转移――“化”。

②“一物两体”的辨证观宋代封建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斗争。

张载比较注重实际情况的观察,因而对于事物现象中矛盾对立有认识,在反对佛老的理论活动中,发展了《易传》的辩证的宇宙观。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地所以参也。

”气是一个统一体神妙不测、变化运动的根源。

物质世界是自己运动,又包含两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变化无穷。

“参”,自己变化的。

(一)张载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1、物质世界的本性就存在于其对立面,因其是两方面的对立,故相互作用,对立本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故相互结合。

“天性,乾坤阴阳也。

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无非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阴阳,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矣。

”2、对立面互相作用的内容。

“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

”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的永恒性。

对立面的学说反对了佛教把世界的本性归之为绝对静止的思想。

(二)对立面与统一体的关系。

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

如果对立面不在统一体中,则对立的两方面也就不会相互作用了。

“两不立,则一不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也。

”对立面尚未分化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因此,又把阴阳二气的统一体称为“太和”。

(三)变化的两种形式:变:“变言其著”和化:“化言其渐”。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

”(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

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

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

”这是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肯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对立的两方有一个斗争的过程。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总的来看,张载的辩证观看到了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源泉,但没有认识到“互相排斥的对立面是绝对的”这一面。

他看到对立双方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但是他并不认为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把融合的统一看成最高理想。

③唯理论的认识论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形质万殊,都源于“气化”,而事物万殊又是造成人的认识不同的根源。

“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

”(一)认识与外物的关系。

肯定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

“感亦须待有物。

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外物是感觉的源泉。

“人本无心,因物为心”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以外侮为根据的。

“人谓已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

”人的认识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

必须穷究万物之理,“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驳斥了佛老唯心主义认识论上从感觉出发“因缘天地”,不懂穷理的错误。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作用问题。

1、感性认识是耳目等感官从外在世界得来的,“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意识到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

2、仅仅感性认识是不够的,不足以认识真理:“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已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即是说,无限的客观事物和个人的有限的感觉能力之间是有矛盾的,若局限于感性认识,就谈不上“穷理”、“尽性”以至于认识整个世界。

3、“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

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则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所谓“大心”,即指发挥人的理性思维的作用,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三)两种知识。

1、见闻之知――感性认识:“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

2、德性之知――以理性为基础超经验的知识:“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特点有三:第一,不依靠感性认识;第二,德性所知,就是关于天道的认识,即天德良知;第三,这种认识不依靠感觉经验,主要依靠道德修养。

“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尔。

”第四,虽然不依见闻,但还是依托于外在世界的认识。

“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则其知也过人远矣。

”评价:反对了佛教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不靠感觉经验就可以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倒向了唯理论――神秘主义;在认识论方面,他肯定认识来源于外界,又认为“穷神知化”的认识不依靠感官,其原因在于不能解决比感性高一级的理性认识的来源问题。

④“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见下个考点)4)张载“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一)人性二元论与气一元论。

1、天地之性――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而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善的来源。

2、气质之性――人生成以后,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的不同,身体条件彼此不同,每个人又有其特殊形体和本性。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仅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没有认识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没说明人的本性与社会关系之间联系。

)(二)天赋道德论与变化气质的提出。

1、天赋道德论。

人人都有“天地之性”:“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

”。

2、变化气质的提出。

人的不善来自于“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有好有坏。

气质不好,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

“为学日益,自求变化气质。

”(三)泛爱。

1、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是与一切人与物相同的,就会泛爱一切与物。

“性者万物一源也,非有我之得私也。

惟大人为能尽其道。

是故立必具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就是说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与他人相同,便能够超越自己的有限状态而进入一种“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人生境界。

2、这种境界,张载在《西铭》中概括为“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

宇宙万物皆由一“气”而成,那么人与万物就是一体的,天地就可以视为我的父母,则民众就是我的同胞,而万物则是我的朋友。

从这个立场出发,敬养老人、抚育幼小、帮助弱者等事情,都与自己有着直接关系,为自己的分内之事情。

至于,自己的存亡祸福,则不过是大化流行,应泰然处之,无须为之忧虑。

(从形而上学的层面论证了人的存在价值,提出了一种高妙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理念,可以看做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新发展,对后世学者有着深刻的影响。

)5)“理一分殊”:朱熹与前人不同的特点是提出了“理一分殊”(理一元论)。

其意思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理摄万理,即理是一个,是本源,但它可以贯彻到一切领域,如月亮是一,它可以散而为江湖河海之万月,分开来,每一物之理就彼此殊异,即各有特殊的质。

但每一方面,万理又归于一理,犹散在江湖河海的万月其本乃是天上的一月。

(月印万川)(理物关系)理一分殊”要解决的问题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

但“理一分殊”还有特定的社会内容。

他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但所成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

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这里“理一”实际说的是封建伦理原则要贯彻到一切领域;“分殊”就是说封建社会存在等级,每个人“所居之位不同”,就应该遵循不同的理,君为仁,臣须敬,子须孝,父须慈,安分守己,这里体现了朱熹将“理一分殊”的政治根源。

(理事关系)6)知先行后(从格物致知上发展而来)朱熹的三个论点:1、知先行后;2、知轻行重;3、知行互相依赖、影响。

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

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知和行如眼与脚的关系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追问:知与行谁先谁后,孰轻孰重?朱熹则说。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先知得,方行得”。

对“行为重”,朱熹解释道:“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尚知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知而不行是知得不深,只有亲身履历之后,才知得清楚真实。

他的知指义理,即封建道德方面的认识,不是今天解说的科学。

而行指封建道德标准所做事,即“道德践履”,不是今天所说的科学实践。

关于朱熹理学的补充:人性论(“天命之性”道心和“气质之性”人心、心统性情),修养论(主敬说)7)鹅湖之会:朱熹与陆九渊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

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

学者吕祖谦希望通过学术讨论的方式辨别朱陆之间的异同,调和朱陆之间分歧邀请南宋二人来鹅湖寺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

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但这场学术交流盛会,因双方分歧太大,难以沟通而告终,不过事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①尊德性与道问学②“简易”与“支离”1.“血脉”与“章句”2.“减担”与“增担”3.“顿悟”与“渐修”4.“乐学”与“苦学”③“知”与“行”8)王守仁思想演变的“前三变”和“后三变”:以“龙场悟道”为界线,分为前、后“三变”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始由“泛滥词章”,再到“遍读考亭之书”,转而“出入于佛、老”,是为前三变;第二阶段始由“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以默坐澄心为学的”,到专门倡导“致良知”之教,再到居越讲学,“所操益熟”,是为后三变。

泛滥词章遍读考亭之书出入佛老(步入心学)龙场大悟:王守仁顿悟之“道”,即吾心之道,意谓圣人之道先天地固存于吾心,不必外求,所以吾心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