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大学《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思政2班石盼20100510078)导言:1.中哲史研究对象:①是研究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萌芽、产生和发展及其规律的学问②中华民族哲学认识的发展史③中国哲学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2.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①哲学与伦理、政治思想(社会和人生)密切联系②无神论(农业)的传说③朴素辩证法(社会与人生中)的传统④始终不离开人间(倾向实践哲学)⑤独特地表达方式(引言、比喻例证)3.学习中哲的意义:①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②明是非、知进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③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④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及其运动规律⑤分辨人间真善美和培养正义感⑥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更加全面的理解4.当前中哲史发展的状况:①与马哲、西方哲学相互渗透于交融②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借鉴,一体化趋势加强③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使中哲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一章哲学的萌芽1. 中国哲学萌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朴素的实在思想意识(唯物)②原始宗教有神观念的产生(唯心:万物有灵论灵魂不灭观念图腾崇拜巫术思想神话)③阴阳、五行、八卦2.阴阳学说的哲学内涵①是对具体的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②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消长转化无限可分规律)3.五行学说的哲学内涵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①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②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③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4.《周易》分为《易经》、《易传》5.《易经》的三原则:交易(变通)、简易(由繁化简)、不易(本体不变)三法则:理(事物的道理、原则)象(象征、形象)数(筮shi数)《易经》的构成分为上下两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64爻,共384爻,64卦的卦辞384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并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6.论述《易经》的哲学思想①天人合一观念②抽象概括的观念③矛盾的观念④交感相斥观念⑤变易转化观点观念⑥中与正的观念7.《易传》的哲学思想:在吸取儒、道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体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题
C)“气”的厚薄精粗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自然万物。王充还从元气一元论的观点出发,解释了元气产生的具体事物为什么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人由元气构成,所以高矮胖瘦也是因为禀受的元气不同而形成的。
3.简述孟子的政治哲学
1)政治上: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
A)民贵君轻论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这说明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这也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认为政治权运作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
B)暴君放伐论
孟子坚决反对一切暴政,他明确提出对不施仁政的暴君,可以不服从,而且还可以推翻他的统治。
15致虚守静:要认识道,应该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各种事物尽管复杂纷纭,但是循环往复总是要回到本始状态,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道。
16名于天人之分:这是荀子的观点,天是自然之天,人可以制天、胜天,这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能和领域,互不干预
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时代变了人们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会发生变化,要处理的问题发生了变化也必然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发生变化。
23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24尚贤:打破贵贱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委以重任,任人唯贤
25尚同:只希望人们的意愿逐层统一于人们推举出来的首领,最终达到天下之百姓皆尚同于天子
18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民族地域都可以接受教育。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地域和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
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
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
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
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宇宙。
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
“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
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
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和人事分开处理。
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
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联系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联系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
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联系起来的。
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
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
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满分值100 分)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韩愈在《原道》篇中提出了“道统”论,以抗衡佛教的“法统”。
北宋三先生指胡瑗、孙复、石介。
周敦颐的《通书》是对庆历新政时期《易》、《庸》之学的总结和发挥,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从《中庸》中汲取的“诚”概念。
邵雍的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和《击壤集》,共十余万言。
二程开创了洛学,张载开创了关学,朱熹开创了----闽学。
胡宏为湖湘学派的开创者,其主要著作为《知言》和《皇王大纪》。
朱熹对于中和的体认经过了丙戌(1166年)之悟和己丑(1169年)之悟两个重要阶段。
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为永康学派的陈亮和永嘉学派的叶适。
在许衡等人的努力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元代开科取士的主要内容。
戴震开创了乾嘉朴学中的“----皖派”,他的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见于张载的《西铭》一文。
1175年,----吕祖谦邀请朱熹及陆九渊、陆九龄相会于鹅湖寺,进行学术交流,史称“鹅湖之会”。
和会朱陆成为元代儒学的一种趋势。
不过,所谓陆学复兴与和会朱陆,是由朱门的正宗后学吴澄来实现的。
明代心学的奠基人为陈献章,宣扬自得之学。
他的弟子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
王阳明在贬贵州期间,“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事件被称为“龙场大悟”。
王阳明“四句教”的全文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困知记》是明代理学家罗钦顺的著作。
《焚书》、《续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著作。
刘宗周中年以“慎独”标宗,晚年则以“诚意”为主线。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独具风貌的哲学家,他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自觉地借鉴了西方的质测之学,形成了“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从而使气学形成一次重大的转向,使其不得不落实于格致实学之中。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
《中国哲学史考试期末》————————————————————————————————作者:————————————————————————————————日期:中国哲学史教程名词解释 (1)简答 (4)一、试述孔子仁学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二、《老子》哲学的辩证法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局限性? (4)三、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4)四、试述庄子的道论。
(5)五、试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5)六、试析荀子“明与天人之分”的含义。
(5)七、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5)八、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6)九、谈谈王充对虚妄之说的批判。
(6)十、《庄子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6)十一、什么是“六相圆融”? (6)十二、禅宗“顿悟”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十三、简述李翱《复性书》的主要内容。
(7)十四、试述刘禹锡的“天人感应”的理论。
(7)十五、张载关于心与性的看法是什么? (7)十六、试述朱熹关于理气之辩的观点。
(7)十七、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7)十八、简述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含义? (8)十九、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8)二十、试述王夫之对“理气之辩”的总结。
(8)二十一、试述严复对中西哲学所做的比较。
(9)二十二、简述冯友兰新理学的本体论体系。
(9)分析说明 (9)论述 (10)一、谈一谈你对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看法? (10)二、谈一谈你对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识? (10)名词解释1.【反者道之动】①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存在普遍的矛盾,“反”揭示了万事万物和“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自己的运动自己的变化。
②反:一方面指对立相反,对立转化的规律。
另一方面指:循环运动的规律。
也就是“道”自身的循环运动,并同时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也就是事物以对立相反的方式而返本复初。
③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从反面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查复习(本课程期末考试方式为考查,拟出四道题,每题25分,每题答300字左右,开卷考试。
复习范围主要掌握下列四个人物的思想:孟子、张载、朱熹、王阳明。
参考内容如下:1、孟子的仁政学说。
2、孟子的性善论。
3、孟子的良知说。
1.孟子的仁政学说(1)孟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即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然后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这种“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使徙无出产,固定在土地上。
孟子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并把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2)在政治上,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颁发,把仁义放在第一位,反对功利。
使人们从思想上自愿地为统治者效力,企图以宗法观念,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3)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讲“兼爱”会破坏以孝、悌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讲“为我”则会无视君主,破坏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既不仁,且不义。
(4)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定生活上的满足,重视人民。
(5)“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孟子的性善论(1)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或说“恻隐之心”,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除此之外,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是说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
这些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并非外部强加于人的。
因此,任性是善的,人而不善,那是由于他舍弃了这些本性。
(2)人要达到这些道德的标准,根本在于“反求诸己”。
注意主观的反省,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
若违背了封建道德,就应闭门思过,努力吧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谓之“求其放心”。
武汉大学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哲学史(下)B卷
武汉大学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中国哲学史(下)B卷(2002级人文班用)学院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答案直接写在试题纸上,否则不计成绩):1.“北宋五子”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位哲学家。
2.《通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3.《焚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4.《仁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5.《四存编》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6.《天演论》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7.《大同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8.《太极图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9.《盛世危言》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10.《论世变之亟》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
11.《建国方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著作。
12 .___________说:“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
”13.___________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14 .___________说:“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
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
”15 .____________说:“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16.____________说:“…格‟之云者,于物情有得而无失,思之贯通,不遗毫末,夫然后在己则不惑,施及天下国家则无憾,此之谓致其知。
中哲下复习
中国哲学史(下)复习资料王弼(玄学本体论)第一节“名教本于无为”王弼认为“崇仁义,愈致斯伪”,应该看到形式有其局限性,要抓根本的东西。
“无为”是推行礼义之治的根本,如果“名教”根据它来建立,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载之以道,统之以母”,“道”和“母”都是指无为。
以无为为本,仁义的作用才能真正显示出来,礼法的作用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要做到“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
王弼认为,对任何事情都应采取“无为”的态度,不仅统治者应该“无为”,“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
被统治者也应该“无为”。
“上治所欲,民从之速也。
我之所欲为无欲,而民亦无欲而自朴也。
”王弼企图通过无为的宣传,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上的争斗,达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第二节“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王弼采用思辨哲学的形式,以探讨宇宙本体问题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王弼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即“道”,世界万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本体,多种多样的世界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
王弼从几个方面论证“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1.“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具体的东西都有其规定性,只有“无”才能作为万物的根本,万有要保全自己,必须返归于“无”。
2.从“一”和“多”的关系论证以无为本:“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至寡”就是“一”,是统治万有的,正因为有“无”才能把众多东西统一起来,使其发生作用,故“无”比“有更根本。
3.“道者,物之所由也。
”万物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有其规律性,而这个规律性从根本上说是本体“道”或“无”。
4.“动”与“静”的关系:万有是有形有像,千变万化的,不能永恒存在,所以不是根本的;“无”则是无形无像的,永恒存在,世界万物变化是相对的,不变是觉得的,人们应该在“动”的现象中看到本体的常静,于动中求静,这叫做“反本”。
总之,“有”和“无”的关系是:“无”是无形无像的,是本,“有”是有形有像的,是末。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变化:、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与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概念解释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 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
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
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
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
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
”“形都泯故。
”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
“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
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查复习(本课程期末考试方式为考查,拟出四道题,每题25分,每题答300字左右,开卷考试。
复习范围主要掌握下列四个人物的思想:孟子、张载、朱熹、王阳明。
参考内容如下:1、孟子的仁政学说。
2、孟子的性善论。
3、孟子的良知说。
1.孟子的仁政学说(1)孟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即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然后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这种“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使徙无出产,固定在土地上。
孟子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并把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2)在政治上,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颁发,把仁义放在第一位,反对功利。
使人们从思想上自愿地为统治者效力,企图以宗法观念,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3)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讲“兼爱”会破坏以孝、悌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讲“为我”则会无视君主,破坏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既不仁,且不义。
(4)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定生活上的满足,重视人民。
(5)“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孟子的性善论(1)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或说“恻隐之心”,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除此之外,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是说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
这些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并非外部强加于人的。
因此,任性是善的,人而不善,那是由于他舍弃了这些本性。
(2)人要达到这些道德的标准,根本在于“反求诸己”。
注意主观的反省,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
若违背了封建道德,就应闭门思过,努力吧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谓之“求其放心”。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
A. 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B. 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C. 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D. 哲学文化的历史背景2. 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A. 孟子B. 庄子C. 孔子D. 老子3. 儒家学派主张的核心理念是()。
A. 仁爱B. 自由C. 知识D. 审美4. 以下哪位古代思想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A. 庄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5. 墨家学派注重的是()。
A. 社会公平B. 个人发展C. 祭祀仪式D. 自然和谐二、判断题1. 道家学派强调个体的努力和追求,而儒家学派则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
()2. 墨家学派主张以爱德来推动社会进步,反对战争和争斗。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4.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天生都有善良和正直的本性。
()5. 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实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简答题1. 简述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2. 解释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仁”。
3. 通过对孟子和孔子思想的比较,说明两位学者在儒家学派中的位置和影响。
4. 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名字,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思想。
5. 阐述墨家学派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强调。
四、论述题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既有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有学派内部的分歧和演进。
请以儒家和道家为例,对比两个学派的思想特点和影响,以及他们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意义。
注意:以上试题仅为参考,请根据考试具体要求和题目来编写文章。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篇先秦哲学一:易经1易经的符号是卦画,文字是筮辞,卦画有两个基本符号,即两种爻。
由三爻组成一卦,共有八卦(经卦),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演变而成,两种爻经过后来的发展,逐步成为阴阳的代表。
2后来经过伯阳父的发展与改造,融入了“气”的观念,至此,“气”“阴”“阳”成为一个体系。
他认为天地间有一统一的“气”,叫“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次序,人事秩序的混乱会导致天地之气的失序。
天地之气中,有一部分叫阳气,有一部分叫阴气,有了“阴”“阳”气的相互关系之后,人们就普遍使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经过一段的实践,春秋哲人开始用阴阳二气来解释宇宙。
3由此也就开始了中国对宇宙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宇宙自然论不是原子论、构成论,而是气论、生成论。
“气”与“阴阳”的范畴表达了一种宇宙的秩序和关系,便于说明宇宙的的生成演化。
“气”具有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弥论天涯能质混一的特性,是能动的、生机的、连续的、整体的。
“阴阳二气”的表述则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规定为内在的诸种力量中的主要的相互克服、制约,这两种力量又是交互作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
但在一系统中需保持均势和平衡,任何一方偏胜,不能“交通成和”,则失去正常的秩序。
这样一种比较完整的思想论述便于说明自然、人事、社会之间也处于一个大系统之中。
4当然,春秋时期也有思想家把天道和人事分开处理。
5早期易经的思想是由宗教演变而来,是占卜之中总结出来的。
而宗教在原始时期又与政治了解十分紧密,后来的易经中事物的辩证了解也就运用到了政治基础-即九功(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之类的事物之中。
即研究宇宙的天道与人间的人事了解起来的。
6人们总希望能从某种终极意义上去把握关于天和人的一些现象。
在易经早期,但萌发了我国五行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而这种“五行”思想也运用到了人事之中。
7易经作为我国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一些优秀思想对于我国以后的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线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哲期末考试重点
"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根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
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他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的讲解,首句以"无极而太极〞解"太极图"第一图,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
"太极图"的第二图由坎离互含之象构成。
周敦颐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然后根据物极必反之理,推断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这时便会生出阴气。
静极复动,动极复静,动静各以对方的终极状态为转化依据。
"太极图"的第三图为水、火、木、金、土五行交织之象。
周敦颐不取五行相克次序,而取此五行数次序,意在说明"阳变阴合〞而生五行的先后过程。
五行是阴阳的展开,而阴阳又是太极的展开,太极本来即是无极,由此也引申出"一〞与"万〞的关系。
"万〞指事物的多样性,是"一〞的自身拓展与扩大;"一〞指多样性的统一,是"万〞的潜在形态。
万物的多样性具有统一性,故"是万为一〞;由统一的本原可以分化出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多样性来,故"一实万分〞。
由"太极图"的第四、五图,周敦颐得出,人也是万物之一,所不同的是人得二气五行之秀,为万物之最灵,在衍化的意义上,人与万物的产生并无先后之分。
但就人类与万物的差异性而言,周敦颐提出了"立人极〞的思想。
"立人极〞主要指"中正仁义〞之类的人伦规。
二."虚空即气〞与"一物两体〞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根本命题是"太虚即气〞或"虚空即气〞。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核试题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时量:120分钟试卷类型:D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在现代中国的西化思潮中,有代表性的文化主张主要有:陈序经的(),()的充分西化论,张佛泉的()。
2、我国近代海外留学第一人是指(),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
3、新文化运动中,科玄之争的焦点是()与()的关系问题。
4、胡适博士毕业于美国()大学哲学系,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他的博士论文题为()。
5、金岳霖在对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下面这一问题,即所谓“中国哲学史”是()还是()问题。
6、贺麟反对以科学化儒家思想来作为儒家思想新开展的途径,在他看来,儒家思想的一些重要概念,都可以循()、()、()的思路进行重新诠释,从而实现儒家思想在现代的新开展。
7、1923年,()在清华学校作()演讲,由此挑起了科玄之争。
8、《心体与》、《智的直觉与》,是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作。
二、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少选、多选不给分。
每题1分,共10分)1、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近代概论》一书中,从文化的三个递进层次十分精辟地概括了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思想认识的发展进程,这三个层次是:()()()①器物②制度③哲学④文化2、下列属于严复翻译的著作有:()()()①亚当斯密的《原富》②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③斯宾塞的《群学肄言》④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3、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其“体”和“用”各是什么意思?()①体是指中国的封建纲常,用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②体是本体,用是现象。
③体是形体,用是功用。
④体指中国思想,用指西方思想。
4、下列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的是:()①打倒孔家店②宣扬民主与科学③文学革命④文化革命5、蔡元培在为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的特点有:()()()①证明的方法②扼要的手段③平等的眼光④精深的研究6、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的基础概念是:()①意欲②调和③意识④生命7、熊十力《新唯识论》从文言本到语体文本的转变标示着熊十力思想发展阶段的转变,关于这种转变以下叙述正确的是:()()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②从“新佛家”到“新儒家”③从援儒入佛到归宗于儒④从推崇儒学到儒佛兼综8、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对象是:()①经验②实际③真际④反思9、下列对金岳霖“道是式-能”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①能即能量②道是哲学中最上的概念或最高的境界③能是事物中不是任何相的成分④式指形式10、下列哪部是成中英的作品:……………………………………………()①《论中西哲学精神》②《中国文化之花果飘零》③《人文精神之重建》④《儒家思想开拓的尝试》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西学东渐2、充分西化3、觉解4、两层存有论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何在?2、简述张君劢对人生观之特点的看法。
中国哲学史复习题最终版
中国哲学题:儒家部分:一、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1,谁提出来的;2,含义,前后展开;3,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为仁由己: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
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
由“不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并再推及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心。
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荀子以“当薄其类”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明分使群: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
付少平 中国哲学考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试题一.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
CA、天命靡常B、以德配天C、绝地天通D、敬德保民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BA、《诗经·大雅》B、《尚书·洪范》C、《易传·系辞》D、《礼记·礼运》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
C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B、齐物论C、逍遥游D、“合同异”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AA、“虚壹而静”B、“静观玄览”C、“静因之道”D、格物致知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
DA、商鞅B、慎到C、申不害D、韩非子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AA、“天不变道亦不变”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D、“明于天人之分”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
CA、扬雄B、桓谭C、王充D、范缜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
DA、物不迁论B、不真空论C、般若无知论D、明报应论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
AA、慧远B、僧肇C、道生D、慧能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
CA、唯识宗B、华严宗C、天台宗D、禅宗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
CA、形亡神灭B、形神相即C、形亡神不灭D、形质神用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
CA、公孙龙B、惠施C、墨子D、后期墨家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
DA、本无宗B、即色宗C、幻化宗D、菏泽宗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
BA、《管子》B、王充C、桓谭D、范缜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下)》期末考试复习题
(满分值100 分)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韩愈在《原道》篇中提出了“道统”论,以抗衡佛教的“法统”。
北宋三先生指胡瑗、孙复、石介。
周敦颐的《通书》是对庆历新政时期《易》、《庸》之学的总结和发挥,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从《中庸》中汲取的“诚”概念。
邵雍的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书》和《击壤集》,共十余万言。
二程开创了洛学,张载开创了关学,朱熹开创了----闽学。
胡宏为湖湘学派的开创者,其主要著作为《知言》和《皇王大纪》。
朱熹对于中和的体认经过了丙戌(1166年)之悟和己丑(1169年)之悟两个重要阶段。
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为永康学派的陈亮和永嘉学派的叶适。
在许衡等人的努力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元代开科取士的主要内容。
戴震开创了乾嘉朴学中的“----皖派”,他的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见于张载的《西铭》一文。
1175年,----吕祖谦邀请朱熹及陆九渊、陆九龄相会于鹅湖寺,进行学术交流,史称“鹅湖之会”。
和会朱陆成为元代儒学的一种趋势。
不过,所谓陆学复兴与和会朱陆,是由朱门的正宗后学吴澄来实现的。
明代心学的奠基人为陈献章,宣扬自得之学。
他的弟子湛若水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
王阳明在贬贵州期间,“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一事件被称为“龙场大悟”。
王阳明“四句教”的全文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困知记》是明代理学家罗钦顺的著作。
《焚书》、《续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著作。
刘宗周中年以“慎独”标宗,晚年则以“诚意”为主线。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独具风貌的哲学家,他最为独特之处,在于自觉地借鉴了西方的质测之学,形成了“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哲学观,从而使气学形成一次重大的
转向,使其不得不落实于格致实学之中。
申述《尚书•太甲》“性日生而日成”观点的是明末清初的哲学家为王夫之。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自序》中说:“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
”
黄宗羲的哲学史著作主要有《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
清初“实学”的代表人物为颜元和李塨。
康有为利用今文经学《春秋公羊传》的思想资料,阐发了他的“三世进化”的历史观,提出了大同理想。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太”即“仁”即“心力”之说。
严复在《原强》一文中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观点的。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主持《民报》,开始怀疑科学进化论,主张建立无神论的新宗教。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个部分构成。
1923年,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人生观》演讲,倡导柏格森主义与陆王心学,引发了“科学与玄学”论战。
三、名词、命题解释(5题中任选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太虚即气”(张载)
“民胞物与”(张载)
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颢)
“格物致知”(程颐)
理气“不离不杂”(朱熹)
“心统性情”(朱熹)
“心即理”(陆九渊)
“致良知”(王守仁)
“工夫所至,即其本体”(黄宗羲)
“质测即藏通几”(方以智)
性“日生日成”(王夫之)
“全变”(康有为)
《仁学》(谭嗣同)
“知难行易”(孙中山)
俱分进化论(章太炎)
四、论述题(3题中任选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试论张载对佛道二教的批判
论述二程关于理的思想
论述朱熹的理气论的主要思想
试论陆九渊的“发明本心”的为学工夫
试论朱陆之争的问题、实质及其意义
试论陈亮对儒家之道的理解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试论黄宗羲的“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及其具体表现论述王夫之的社会史观
试论严复的经验认识论及其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