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PDE6B和peripherinRDS基因突变的筛选

合集下载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引起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致盲眼科疾病,具有表型异质及高度遗传特点。

研究RP致病基因对明确该病发病机制,制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RP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笔者就常染色体视网膜色素变性显性遗传RP(adRP)与常染色体视网膜色素变形隐性遗传RP(arRP)的相关基因展开研究综述,归纳常见致病基因的作用及导致基因突变发病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形;致病基因;遗传性;研究进展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眼科较为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临床多表现为视力下降、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等。

目前,该病发病率为1:3500~1:5000,尚未研究出有效防治措施。

按照RP遗传方式的差异,可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 (aiRP)、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dRP)、X性连锁遗传RP(X-LinedRP)、线粒体遗传、双基因遗传等。

当其遗传方式无法确定时,则分为散发型RP(poradicRP,SRP),大部分SRP表现为arRP,目前,已经发现的RP致病基因已达67个之多,其中已知的adRP基因中占全部adRP发病率的56%,aiRP基因约占32.7%【1】,现本文针对adRP、aiRP相关致病基因展开如下综述。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dominantRP,adRP)1.1视网膜变性慢蛋白基因(retinaldegeneration slow,RDS) 该基因定位于6p21.2,外显子数量3个,内含子数量2个,对346个由氨基酸构成的盘膜边缘蛋白进行编码,使之与视杆细胞外节盘膜蛋白1(retinalouter segmentmembraneprotein1,ROM 1)相互作用,以维护外节盘膜结构的稳定性。

Farjo等【2】在研究中了解到此类跨膜蛋白需在含谷氨酸蛋白的辅助下,把盘膜锚固于环核苷酸的门控通道位置,如果RDS基因在某因素作用下发生缺失,其不良影响会直接作用于视杆细胞外节盘膜,并降低感光细胞的存活率;对视锥细胞而言,RDS基因缺失,并不妨碍其活性盘膜的生成,仅产生结构缺失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光转录效应。

视网膜变性Pde6b基因突变小鼠治疗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变性Pde6b基因突变小鼠治疗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变性Pde6b基因突变小鼠治疗的研究进展
韩娟娟(综述);庞继景(审校)
【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年(卷),期】2013(031)007
【摘要】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治疗的重要工具,目前常用于基础研究的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包括系列视杆细胞变性小鼠(rd),
如rd1小鼠、rd10小鼠和nmf137小鼠,这些模型鼠均为磷酸二酯酶β亚基(Pde6b,PD印)基因突变的小鼠模型,因其发病机制与人类具有某些同源性,因而已大量应用于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中。

为了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就3种模型鼠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神经营养治疗以及干细胞治疗
方法、疗效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4页(P693-696)
【作者】韩娟娟(综述);庞继景(审校)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9.6
【相关文献】
1.美国FDA批准一种基因疗法药物治疗RPE65双等位基因突变型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病 [J], 夏训明;
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N-甲基-N-亚硝脲(MNU)诱导的C57BL小鼠视网
膜变性的治疗作用 [J], 王宝英;胡成虎;俞小瑞
3.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J], 邵敬芝;彭广华
4.视网膜变性Pde6b基因突变小鼠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韩娟娟
5.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研究进展 [J], 邓雯丽;向萍;金子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新进展视网膜色素变性病(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特征是视网膜色素层变性和萎缩,导致渐进性视力丧失。

该疾病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辅助性治疗,如佩戴视力辅助器、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治疗也迎来了新的进展。

一、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的发病机理与多种遗传突变相关。

因此,基因治疗成为治疗RP的新方向。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或修复性基因导入病人体内,通过激活或抑制某些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主要分为替换型、增强型和修复型三种。

替换型基因治疗是利用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视网膜内,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增强型基因治疗是增强已有基因的功能。

修复型基因治疗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病变基因。

已有许多基因治疗试验证明,基因治疗是治疗RP的有效方法。

例如AVXS-201和UPC-2A等途径,均使RP患者的视力得到显著改善。

基因治疗的发展将为RP患者带来更为广阔的治疗前景。

二、干细胞技术干细胞技术也是治疗RP的新方向之一。

干细胞是一类全能性细胞,可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

RP导致视网膜细胞死亡和萎缩,如果通过干细胞能够重建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就有望恢复视力。

目前,干细胞技术主要分为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两类。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的内细胞团,目前仍存在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

因此,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成为RP治疗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向。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是指通过基因重编程和特定培养条件将成体细胞转化为全能性干细胞。

通过这种技术,RP患者的皮肤细胞、血液细胞等常见组织中提取的细胞就能转化为干细胞,再实现分化成视网膜细胞。

对于RP的治疗,干细胞技术的精准度和可操作性是其最大的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干细胞技术更为复杂,仍存在不少技术难题待解决。

三、治疗前景目前,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积累。

眼科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技术

眼科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技术

眼科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诊疗技术一、定义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及RPE细胞广泛受累的一组遗传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视野丧失及异常的ERG为特征。

RP最初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疾病的临床特征,而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有多种基因的突变都可以导致临床上出现RP的表现,而RP又与多种遗传性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具有共同的致病基因。

因此,目前在文献中,通常将以RP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相似致病基因的疾病统称为“RP及其相关疾病(retinitispigmentosaanda11ieddisea-ses)”。

在此由于篇幅有限,仅对狭义上的RP进行重点论述。

二、流行病学典型RP的发病率在全球为1:5000,在中国为1:4016o三、组织病理RP的病理改变涉及视网膜的各个层次。

最早出现的组织学改变是视杆细胞外节变短,外核层细胞核减少。

随后,视锥细胞也出现和视杆细胞一样的病理改变。

凋亡是最终引起感光细胞死亡的共同通路。

在感光细胞死亡之后,RPE细胞从Bruch膜上脱落下来,并迁移到神经视网膜内,迁移的RPE细胞围绕视网膜血管聚集,RPE脱失区下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也随之发生萎缩。

在视网膜感光细胞与RPE细胞广泛发生凋亡、萎缩的同时,内层视网膜中的细胞也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

MUI1er细胞发生活跃的胶质增生,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造成视盘的苍白以及视网膜前膜的形成,还有学者发现在各种类型的RP患者中,视网膜节细胞的数目都有明显的丢失。

四、遗传方式常见的三种孟德尔遗传方式在RP这个疾病中都有体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DRP),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ARRP),X连锁隐性遗传RP(X1RP)o RP的遗传方式与患者的发病年龄、疾病进展速度以及最终的视力预后都存在联系。

ADRP发病年龄最晚,进展缓慢,预后相对较好,X1RP发病年龄最早,进展快,预后最差,ARRP则介于两者之间。

在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ADRP占10%~20%,ARRP占20%,X1RP占10%,而没有家族史的散发RP病例达40%,散发病例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可能与家系收集不够完整有关,由于家系中上一位患者在多代之前而难以追溯。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科普 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2. 谁受到影响? 3. 何时出现症状? 4. 如何诊断与治疗? 5. 如何提高公众认知?
什么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 性?
什么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定义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眼病,主要 影响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导致视力逐渐下降。
何时出现症状?
病程进展
随力下降的速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在 数年内失去大部分视力。
何时出现症状?
晚期症状
在疾病的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 ,甚至失明。
这时的视力损害可能无法逆转,因此早期诊断和 干预非常重要。
如何诊断与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患有该病的患者应注意保护眼睛,避免强光直射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加视觉训练和使用辅助工具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
如何提高公众认知?
如何提高公众认知?
科普宣传
通过社区活动和在线资源,增加公众对原发性视 网膜色素变性的了解。
可利用社交媒体、讲座等多种形式传播知识。
如何提高公众认知?
支持组织
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常被患者忽视,建议定期 眼科检查。
谁受到影响?
谁受到影响?
发病人群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 ,然而大多数患者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现症状 。
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部分患者可 能有家族病史。
谁受到影响?
遗传因素
由于该病是遗传性的,家族中有患者的人群患病 风险较高。
如何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通过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测试、视野检查和视网 膜检查,医生可以初步诊断。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认诊断,尤其是在家族病史 明确的情况下。

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规律

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规律

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规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视网膜色素变性遗传规律石家庄眼底病治疗中心赵井志主任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alpigmentosa,RP)属于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病。

其临床主要特征:夜盲,进行性视野缩小,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视盘呈蜡黄色萎缩及光感受器功能不良。

典型表现为视网膜色素沉着呈骨细胞样改变。

该病有多种遗传方式,可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常染色隐性遗传或显性遗传,也可散发。

一般在30岁以前发病,最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至青春期症状加重,到中年或老年时因黄斑受累视力严重障碍而失明。

此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三千七百八十四分之一,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治之症“。

RP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主要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检测方法也随之迅速发展。

对于基因突变的检测,经典方法是根剧基因的分离规律,更进一步是在分子水平:印迹法,脱氧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法,现在主要是运用聚合酶链反应。

随着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基因芯片的出现使突变检测变得规模化和程序化。

视网膜色素变性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报道遗传方式主要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双基因型4种遗传方式。

临床上多见的是前三种类型。

在我国的隐性遗传站91-95%。

显性和性连锁比较少,特别是显性遗传只占3-5%。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都知道遗传,但是怎样能粗略的了解遗传,赵井志给大家介绍一下患者自己判断的方式:一、视网膜色素变性三种遗传的特点①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亲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

父母之一有病时,子代约有50%发病,父母正常时,子代不会发病,两性发病比率相等。

②隐性遗传: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致病基因PDE6B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致病基因PDE6B

视网膜色素变性病致病基因PDE6B 姓名:朱秉韬专业年级:07生化任课老师:汪小龙【摘要】:PDE6B基因,定位于4p16.3,基因全长45 170bp,有21个内含子和22个外显子,其编码产物为由854个氨基酸组成的磷酸二脂酶8亚单位。

该蛋白属于光感受器视觉光电转导系统中的膜效应器,调节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环鸟苷酸(cGMP)的浓度.。

1993年,McLaughlin首次发现PDE6B基因存在基因突变,到目前已发现PDE6B基因存在55种突变,51种为点突变,3种为缺失突变,1种为插入突变,其中的27种与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关,1种与AD CSNB有关,27种为多态性1994年,Gal等对丹Rambusch家系进行研究发现在AD CSNB患者PDE6B基因外显子4的密码子258第一个碱基发生c—A点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组氨酸突变为天冬酰氨即His258Asn。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基因突变夜盲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bstract】:PDE6B gene, located in 4p16.3, gene length of 45 170bp, has 21 introns and 22 exons, which encodes a product of the grounds of 854 amino acids PDE-8 subunit. The protein belongs to the visual photoreceptors in optoelectronic transduction system in the membrane effectors to regulate the intracellular second messenger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 concentration.. In 1993, McLaughlin was first found PDE6B a genetic mutation to the gene has been found that PDE6B there 55 kinds of mutations, 51 kinds of point mutations, three kinds of deletion mutation, 1 insertion mutant species, of which 27 species and retinitis pigmentosa related, 1 species with AD CSNB related to 27 kinds of polymorphism in 1994, Gal and other right Dan Rambusch family study found that in AD CSNB patients PDE6B exon 4 codon 258 in the first place c-A a base point mutation, leading to the mutation of histidine encoding asparagine or His258Asn. Gal and so that the mutant activated dark-adapted state of the rod cells of cGMP PDE, leading to night blindness【Key words】:retinitisp igmentosa gene mutation autosomal recessive night blindness【引言】:PDE6B基因,定位于4p16.3,基因全长45 170bp,有21个内含子和22个外显子,其编码产物为由854个氨基酸组成的磷酸二脂酶8亚单位。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遗传性眼病的统称,其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杆细胞的进行性死亡和退化。

R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但它的遗传性质使得它在某些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本文将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与RP相关的遗传突变共有1000余种。

大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

这些遗传突变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或功能缺陷,进而引发视网膜细胞的死亡和退化。

通过近年来进行的大量研究,已经鉴定出许多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

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RHO、RPGR、PRPH2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视网膜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视网膜逐渐丧失对光信号的感知和处理能力,从而造成患者在视觉上的受限。

研究表明,RP的发生率在不同的人群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欧洲和北美等地的人群中RP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1/4000至1/5000,而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中国和韩国等东亚国家,RP的发生率较高,约为1/1000至1/2000。

这种地域差异可能与不同人群中的遗传突变有关。

除了地域差异外,RP的遗传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复杂性。

虽然多数RP病例呈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模式,但也存在其他遗传模式。

例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的RP发生率相对较低,约占RP病例的15%至20%。

此外,X连锁遗传模式的RP主要发生在男性患者中,而女性患者则往往是带有突变基因的携带者。

对于RP的遗传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例如,尽管已经鉴定出许多与RP相关的基因,但仍有一部分RP病例无法找到明确的遗传突变。

这表明还存在其他未知的遗传因素参与了RP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研究人员还研究了RP的遗传变异对疾病临床表现的影响。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概述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概述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概述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过去曾称为色素性视网膜炎(tapto-retinal degeneration)。

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的调查资料,群体发病率约为1/3500。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双眼疾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父母常有近亲联姻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约3:2。

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为遗传性疾病。

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性连锁隐性3种,以隐性遗传最多(70%-90%);显性遗传次之(3%-20%);性连锁遗传最少(10%以下)。

目前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至少有两个基因座位。

位于第1号染色体短臂与第3号染色体长臂。

性连锁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臂1区及2区1带。

关于发病机理在近20-30年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病理生理方面,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节盘膜的吞噬消化功能障碍,致使外节盘膜崩解物质残留,堆积形成一层障碍物,妨碍营养物质从脉络膜到视网膜的转运,从而引起视细胞的进行性营养不良及逐渐变性和消失。

这个过程已以一种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RCS鼠视网膜中得到证实。

至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功能障碍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异常、某些酶的缺乏及代谢障碍有关。

在免疫学方面,发现本病患者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异常,玻璃体内有激活的T细胞、B细胞与巨噬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表达HLA-DR抗原,正常人则无此种表现。

同时也发现本病患者有自身免疫现象,但目前对本病是否为自身免疫病尚缺乏充分依据。

在此方面,发现本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视网膜中有脂褐色的颗粒聚积;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及酶代谢亦有异常。

综上所述,本病可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1症状与功能改变(1)夜盲:为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生,且多发生在眼底有改变之前。

开始较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

极少数患者早期亦可无夜盲主诉。

(2)暗适应:初期视网膜锥细胞功能丧失,锥细胞阈值亦升高,形成变位的单相曲线(3)视野:早期有环形暗点,位置与赤道部病变相符,其后环形暗点向中心和周边逐渐扩大而成管状视野。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解码案例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解码案例分析

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解码案例解析黄家学•佳学基因医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基因解码导读:根据《人体基因序列变化与疾病表征数据库》,xx基因发现和明确了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致病基因。

基因解码表明,有多种基因突变均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

致病基因不同,遗传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具体的遗传方式需要经过基因解码才能明确。

案例分析2016年9月,xx基因解码研究中心收到了来自山东烟台张瀚(化名)先生的检测样本,张先生今年27岁,父亲在36岁时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母亲正常,目前张翰(化名)眼部暂未发现病变。

因已到结婚年龄,担心自己会有遗传风影响后代,于是找到xx基因进行遗传咨询。

基因解码专家建议他先查找导致父亲患病的致病基因,然后自己进行验证,遂将其父亲和他的血液送检至基因解码研究中心,进行致病基因鉴定基因解码。

解码结果显示,父亲是视网膜色素变性H***3基因纯合突变,张瀚(化名)H***3基因杂合突变。

解码结论为,张瀚(化名)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携带者,若想生下健康宝宝,需要结合配偶基因型进行后续的基因解码分析。

疾病介绍1视网膜色素变性,英文名称Retinitis pigmentosa,又译为色素性视网膜炎、色素性视网膜病变、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杆锥营养不良,它是一组彼此相关的眼部疾病。

视网膜是眼后部的一层感光组织,视网膜色素变性影响这一感光组织,使得里面的感光细胞逐渐退化,视力丧失。

通过基因解码,可以将几十种不同形式的视网膜色素变性与畏光症、夜盲症及Usher综合征、Bardet-Biedl 综合征;Refsum病;神经病变、共济失调视网膜色素变性(NARP)区分开来。

临床表现2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最初症状是夜视减弱,出现夜盲症迹象,中间周边视野丧失。

位于视网膜周边的杆状感光细胞,负责低光视觉,在非综合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首先受到影响。

相对来说,在视网膜的远周边区域,视觉下降相对较快,随着隧道视觉增加,最终延伸到中央视野。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遗传学研究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遗传学研究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遗传学研究概述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眼部疾病,主要影响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导致渐进性视力损失。

近年来,通过对RP患者的遗传学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多个与亚洲人群RP相关的基因突变。

本文将探讨这些基因在RP发病中的作用,并尝试提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可能途径。

亚洲人群视网膜色素变性与基因1. RP的遗传方式视网膜色素变性可以通过不同的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

根据以往的研究,RP 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等几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又涉及到多个不同基因突变。

2. 亚洲人群RP相关基因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亚洲人群RP相关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一些突变基因在亚洲地区患者中被发现频率较高。

研究表明,CERKL、EYS、USH2A、PRPH2等基因与亚洲人群RP的发病有关。

这些基因在视网膜中的功能紊乱会导致感光细胞逐渐退化。

3. 基因突变对RP发病的影响亚洲人群RP相关的基因突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的正常功能。

一些突变会损害视觉信号传导、感受器结构或保护系统,导致感光细胞死亡和视力退化。

此外,有研究表明RP可能涉及到其他脑部和视觉系统内组织的异常功能。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突变对RP发病机制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并寻找针对性治疗方法。

预防和治疗策略1. 基因诊断和咨询根据已知的RP相关基因,在亚洲人群中进行基因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风险评估。

当有家族成员患有RP时,其他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是否存在遗传风险,并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2. 药物治疗的前景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完全治愈RP。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潜在的药物具有减缓RP进展的作用。

例如,利用维生素A、抗氧化剂和光敏剂等对视网膜进行保护,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的发展。

此外,使用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也显示出治疗RP的潜力。

RHO基因突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RHO基因突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文章编号:100025404(2002)0120055203论著RH O基因突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中的分子遗传学分析张晓莉,府伟灵,薛 强,张 雪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检验科,重庆400038) 提 要:目的 探明我国RP患者视紫红质(rhodopsin,RH O)基因突变的特征和意义。

方法 在98例RP患者中运用构象敏感凝胶电泳(con 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CSGE)和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RH O基因全编码区范围内的点突变。

结果 一个ADRP家系的4名患者第347密码子发生点突变,Pro347Leu;另一个ADRP家系中一名晚发型患者及其目前还未出现症状的女儿在第327密码子出现点突变,Pro327(12bp del),而对照组100例健康成年人未发现上述两种突变。

此外在1名患者和2名对照者中还检出一非致病的点突变,Ala299Ser,属单个碱基多态现象(single nucleotide polym ophism,S NP)。

结论 98例RP先证者中检出2例携带RH O基因突变,由此可初步预测RH O基因在我国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约为2%(95%的可信区间为0.2%~7.0%)。

Pro347Leu突变改变了视蛋白C末端一段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致使该蛋白在胞内的运输发生障碍。

Pro327(12bp del)使突变蛋白的羧基末端失去了原有的磷酸化位点及上述一段高度保守的功能区,其可能的致病机制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建立相应的转基因模型或细胞培养系统来阐明。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紫红质基因;基因突变;构象敏感凝胶电泳;DNA测序 中图法分类号:R394.3;R774.13 文献标识码:AMolecular study on rhodopsin gene point mutations in retinitis pigmentosaZH ANG X iao2li,FU Wei2ling,X UE Qiang,ZH ANG Xue(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ies,S outhwest H ospital,Third M ilitary M 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 o evaluate the patterns and significance of rhodopsin(RHO)gene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etinitis pigmentosa (RP).Methods C on 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CSGE)and direct DNA sequencing were em ployed to detect point mutations occurring in the5coding ex ons and splice sites of rhodopsin gene in98subjected patients with RP.Re sults F our patients of one autos omal dominant RP (ADRP)family were found to have a missense mutation at codon347,Pro347Leu.One late2onset RP patient and her daughter,who had no clinical expressions at present,were discovered to have a novel frameshift mutation at codon327,Pro327with only one base loss.N one of the2mutations was found in100normal controls.Ala299Ser was found in one patient as missense mutation.T w o control subjects als o had Ala299Ser,suggesting its nonpathogenicity and jus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 ophism(S NP).Conclusion S ince2out of98RP patients have rhodopsin mutations,the frequen2 cy of RH O mutations in RP might be about2.0%(95%con fidence interval0.2%~7.0%).A highly conserved C2terminal sequence QVS(A)PA is altered due to Pro347Leu and thereby rhodopsin is misdirected to an incorrect subcellular location.Loss of all phosphorylation sites at the C2termi2 nus and the highly conserved sequence QVS(A)PA may occur because of Pro327.T o elucidate the predominant biochemical defects in such mutant, the study of transgenic mice and trans fected culture cells carrying Pro327(12bp del)is of great value. K ey w ords:retinitis pigmentosa;rhodopsin;mutation;con formation sensitive gel electrophoresis;sequencing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一组最常见的致盲眼底病,全世界约有150万人患此病,其中中国人占1Π4左右[1]。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诊断技术历史与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诊断技术历史与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诊断技术历史与进展
邢东军;黄秀峰;金子兵
【期刊名称】《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最常见的眼科遗传性疾病,以夜盲和视野狭窄为临床特征,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

目前共报道67个致病基因,由于RP的致病基因多、遗传方式多样,基因诊断相对比较困难。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RP的基因诊断效率大大提高。

本文力求回顾RP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RP基因诊断的最新手段,并展望RP基因诊断技术的未来前景。

【总页数】9页(P1-9)
【作者】邢东军;黄秀峰;金子兵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浙江,温州32502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单基因病不简单 :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进展及展望 [J], 张巍
2.X-连锁和双基因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邓新国;胡世兴
3.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治疗进展 [J], 李淑贤;刘铁城;陈晓菲;代艾艾;高旭辉;李润璞;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J], 王睿; 金明
5.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J], 邓方圆;韩梦雨;邓婷婷;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网膜色素变性怎么遗传 迟润华专家

视网膜色素变性怎么遗传 迟润华专家

视网膜色素变性怎么遗传迟润华专家
其实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有遗传性的眼部疾病,其遗传的方法相信患者朋友就不甚了解了,其实视网膜色素变性是通过父母的致病基因而传到孩子的身上。

视网膜色素变性怎么遗传: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年轻时就出现视力下降和夜盲。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展较缓慢,成年后出现典型的表现,白内障发生晚。

3.性连锁隐性遗传:发病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似。

女性携带者常常有椒盐样眼底。

4.与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关的全身病:
(1)植烷酸贮积症:缺乏植烷酸α—羟化酶,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血清植烷酸水平增高。

可有小脑共济失调,进行性远端肢体无力,聋,皮肤干燥,嗅觉丧失,或进行性眼球运动受限。

(2) 先天性β脂蛋白缺乏症: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脂肪痢、血液中出现棘红细胞、共济失调、进行性眼球运动受限和其他由于缺乏脂蛋白和脂溶性维生素A、D、E和k引起的神经科症状。

根据血清缺乏β脂蛋白可以诊断。

(3)卡恩斯-塞尔综合征:视网膜色素变性,常常呈椒盐样外观,小动脉正常,进行性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并且晚期出现听力障碍。

眼部体征一般开始出现于20岁以前。

常有发育迟缓、性晚熟及心脏传导阻滞。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
眼睛是我们人类主要的感觉器官之一,如果我们的眼睛出现了问题,那么将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麻烦,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才行,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睛疾病里面的一种,视网膜色素变性容易导致我们出现夜盲等症状,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一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才行。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也称为毯层视网膜变性视网膜变性,是一种进行性、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视野缺失,夜盲,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异常,最终可导致视力下降。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

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X 性连锁隐性三种。

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显性次之;性连锁隐性遗传最小。

双基因和线粒体遗传也有报道。

生物化学研究发现氨基乙磺酸缺乏可引起猫产生视网膜色
素变性,氨基乙磺酸是一种含硫氨基酸,在视网膜中含量很高,有可能是一种神经介质因子,起保护作用。

铜、锌和维生素A异常也可能与RP发病有关。

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RP的发病。

Brinkman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患者的淋巴细胞可被牛的视网膜视杆细胞外节盘和人类可溶性视网膜抗原激活。

其他的免疫系统异常包括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抑制能力下降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

Hooks发现RP患者外周淋巴细胞缺乏产生γ-干扰素的能力。

因此认为RP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眼睛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议读者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眼睛的护理工作,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眼睛疾病,上文为我们分析了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

浅谈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技术

浅谈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技术

2013.10临床经验120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眼病,RP 单发于眼部,遗传类型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体表现为早期为夜盲和周边视野进行性丧失,随后丧失色觉,最后致盲,也可以说是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由于色素上皮吞噬感受器细胞外节的吞噬作用出现不足,造成新陈代谢的紊乱,自身性抗原堆积,增强免疫反应。

色素上皮的缺陷与内分泌障碍有关, 主要原因就是视杆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受损,中心视力不断下降,最终将导致盲目。

此种疾病多好发于青壮年。

随着对眼科疾病的不断,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治疗体系。

1 研究对象的选择1.1 供体选择人类胚胎供龄为胚胎3-7天。

移植物来源主要为视网膜神经元细胞或者是视网膜组织片等。

1.2 受体选择目前研究主要选择晓得动物2常用途径原理和载体选用基因治疗中DHA 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影响到蛋白质活性,改变细胞膜曲率、影响并破坏膜表面的氢键等作用。

在视网膜内,感光细胞与视紫红质在光传导中发挥正常作用有关。

DAN 可调节神经递质释放,能延缓感光细胞凋亡,还能使发生凋亡的细胞数量降低。

血中DHA 含量与正常对照有显著差异,在一些RP 患者及RP 动物模型体内均发现有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异常。

综合症患者红细有着异常变化,提示DHA 水平的改变。

促进遗传异质性发生。

2.1基因治疗常用途径眼内基因治疗有两种途径体内途径就是根据外源在眼内直接测算功能蛋白数量;体外途径则是把靶细胞移植到眼内,使外源性基因得以表达。

2.2 常用载体病毒载体:病毒载体是指能够携带目的基因的复制缺陷病毒,例如:单纯疱疹病毒浅谈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技术范光杰 姜 波 孙文涛 由先威 郭维 张鸿儒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眼科 黑龙江省鸡西市 158100【摘 要】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本文说明了了它的诱发因素,并且探讨了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载体:HSV 能主动转录,适宜于神经元或视网膜内的基因转染,不断满足眼内应用的需要,使得体内对其难以发生免疫反应;腺病毒(A V )载体:A V 具有高转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发病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生育咨询提供依据,,了解其在r¨蚓人群fl<i
突变谱(包括突变位点和形式)及发病率和突变频率,哥.求突变形-。℃z o】临眯
表现二者的关系,为以后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收集的1 5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iP家系、35
视网膜色素变悱
Autosomal recessive Retinitis pigmentosa
常染色体隐性遗化 视I删膜色素变性
X Chromosome 1inked Retinitis pigmentosa
x一性染色体连锁 视网膜色素变性
Phosphodiesterase B
subunit
磷酸二脂酶B亚单位
phosphodiesterase and peripherin/RDS in the Chinese retinitis pigmentosa patients
ABSTRACT
Retinitis pigmentosa is a group of hereditary retinal degenerations with 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Based on average estimates,there are approximately 1.5 million people with this disease in the world.The incidence in China has estimated to 1/3750,Retinal photoreceptor cells degenerate cause night blindness,a gradual loss of peripheral visual fields, and eventually loss of central vision.RP can be inherited as an autosomal dominant、autosomal recessive or X chromosome—linked disease.1 5 of genes have been cloned and 3 0 loci have been mapped SO far.To insight into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RDS and PDE6B as well as to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photoreceptor degeneration;to provided a basis for clinic diagnosis and therapy,to study on the RDS and PDE6B gene of mutation spectrum and incidence in Chines population,our laboratory collected 1 5 ADRP families,3 5 ARRP families and 5 5 sporadic
第一、二外显子的突变。
4.本实验所用的PCR—SSCP方法是一种较敏感的非放射性检测基因突变的
筛选方法。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常染色体隐,陀遗传
基因突变PCR—SSCP方法
天津医科人学坝+I。训究生毕业论文
Screening geae mutations of the D subunit of rod
个常染色体隐性RP家系和55例散发RP病人进行PDE6B基凶的22个外5&
子和5'-端非编码区及peri pheri n/RDS基因第一、二外显子J.£洲J≯列的
突变检测。
f结果

测得一个常染色体隐性家系患者PDE6B基因第1l内含了第1 9位l-
碱基替代(;一A。

+散发RP病例检测到第六外显子G斗A碱基筲换,使32:{jfⅫ』5 J7
灭iJ|队利人:·埘!l圳,‘乍毕qkl2-业
缩写
RP ADRP
ARRP
XLRP
PDE6B
Peripherin /RDS
ROMl
PCR SSCP
英文缩略语表
英文
Retinitis pigmentosa
视网膜色素变f
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
常染色体∽PF迷f‘
单链构象多态性
灭;郾;利人学坝I M允个肾lj,渔业
中国人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PDE6B及 per i pher i n/RDS基因突变的筛选
摘要
/ I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 niti s pigmentosa,RP)是一组遗传性、i扯i J‘ 性的单基冈遗传病,具有遗传异质性。全世界每l/3000 n0人受』∽刎玑f J
Peripherin/Retinal
degeneration slow gene
外周蛋白/ 盘膜缘蛋白基俐
Rod outer membrane gene 杆体外:肖盘膜蛋白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反应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G1 y变为Set。同一例患者还发现第10外显予5'-端上游(第q内含J7
天津医科人学坝H¨}究生毕业论文
内)第2l 22个碱基处有两个碱基GC插入。在100例无亲缘关系的fl
常人群中未检测到以上两种突变。

另一例散发RP病例的PDE6B基因第18外显子3’ 端下游第l 5个
碱基发生GjC置换。
4. 一散发RP病例的第4外显子5'-端上游30—3l碱基处2个碱基GT插
入。

1 5例显性RP家系和55例散发RP中未检测到RDS基凶第 、二外
显子基因突变。]/7
结论:
1.发现一中国人中散发RP病例携带RP相关致病基因PDEBB的一种复合
杂合突变。
2.在中国人群中发现PDEBB基因-=fF多态性改变。
3.在1 5个中国人的ADRP家系及55例散发RP病例中未检测到RDS基因
l 50力人因此而视力障碍。中国人群的发病率是l/3750。发病机制是山r
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感觉神经层中的杆、锥细胞)变性,导致光感受器
功能丧失。RP的临床特征包括:夜盲、进行性周边视野缺损并最终导致,p
心视力丧失。它有多种遗传形式;主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和x~性染色体连锁遗传。为了探究每个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的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