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3.3促进民族大融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 )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不如归去”,其意思是说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3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齐民要术》将对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的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制度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利于巩固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由于丧失自身特色而衰落,鲜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
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还是社会风俗方面来看,这都是历史的进步,而不能说是鲜卑族的衰落。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6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B.改革是加强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方式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D.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B项的叙述过于绝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3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后强化演练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D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3.下图书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A.柳体B.颜体C.“魏碑”体D.宋体解析:当时在北魏形成的书法字体并符合题干所描述的特点的是魏碑。
答案:C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些顺应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融合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取得了较大成功,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C7.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新人教选修425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对经济的影响1.农业(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重视兴修水利。
(2)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城郊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
(4)畜牧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对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思考: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北魏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鲜卑族逐渐封建化。
[深度点拨]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对政权的影响1.内容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认识] 北魏政权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又是农业化的过程。
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优质课教案_1
第三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程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可是作用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基础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本课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引言分析:1、观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石佛面部特征和雕刻风格的异同2、归纳结论: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趋势,也曲折地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汉文化的主导作用正在抹平北方各民族之间的鸿沟,为重新统一开辟了道路。
重要概念:1、封建化:指少数民族由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2、民族融合:探究的主要问题:1、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孝文帝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有什么作用?3、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什么意义?教材分析: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表现(1)农业生产发展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重视兴修水利;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发展(2)手工业日益活跃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3)商业日趋活跃·洛阳市场众多,货源充足,交易活跃·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2、原因(1)孝文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均田制、租调制;(2)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推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于“佛说法图残片”、“北魏孝文帝铸造的铜钱”、“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图:分别反映了北魏时期丝织业的发展、商业活动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关于“学思之窗”:北魏贵族大多经商的事实,什么了什么问题?提示:(1)反映了商业活跃;(2)接受汉人生活方式,民族融合加强。
2019秋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2.意义 孝文帝改革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 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了基础。
要点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1)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 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 新制度;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 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2.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达到了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的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 影响。 3.商业的活跃 (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易。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 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贸易往来。
(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 建化。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探究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图 1 鲜卑人乐俑 图 2 汉人胡食画像砖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 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 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思考: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导致这 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 的影响。 提示:(1)信息:鲜卑族汉化,汉族生活习惯也深受 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原因: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大 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时 促进民族大融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时促进民族大融合主备:陈慧宇再备:王波审核:何孝亚一、课程标准: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自主学习:1、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适应了的需要,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发展尤其显著,绢布的产量大为增加。
也有很大发展。
那时,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在出现了许多很大的市场。
对外贸易也有长足的发展,北魏与、、、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2、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的进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的大融合,为结束局面,重新走向奠定了基础。
三、知识网络:四、能力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
据此回答第1-3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
其中正确的是: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 .政府加强了对手工业的管制C .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D .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2、在北魏后期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瓷器,并且这种瓷器对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起了重要作用,这种瓷器是A .白瓷B .青瓷C .唐兰彩D .彩瓷3、北魏民间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的直接原因是A .推行均田制B .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C .孝文帝放松对手工业的限制D .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据此回答 4 - 6题:4、北魏强化儒学的根本目的是A .崇经信佛B 取悦百姓C .顺应汉化D .巩固统治5、下列属于鲜卑族封建化的表现的是①游牧民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②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③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A .①②③B.①② C .①③ D .②③6、诗歌中描述汉族女子“赛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不能说明A .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B .鲜卑风俗成为社会主体C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 .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影响7、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 .实行均田制B .与汉族通婚C .迁都洛阳D .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8、北魏政权加速封建化进程中来取的具体措施有①尊儒祟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④推行宗主督护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9、下列属于鲜卑族封建化的表现的是①游牧民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②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③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A.①②③B.①②C.①③ D.②③10、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革了原有的生产关系11、今天我们吃着烤羊肉辛,徜徉在云冈石窟中,遥想当年鲜卑人叱咤风云、横扫天下的气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消失了,从这个角度上说孝文帝或许被称为历史的罪人,但孝丈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20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孝文帝改革对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3.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意义。
对应学生用书P28清单一对经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
(2)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多。
(3)适应城市生活需要,城郊经济作物发展起来。
(4)畜牧也得到发展。
2.手工业(1)丝织业发展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有很大发展,对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也有长足发展。
清单二对政权的影响政权封建化的加速措施表现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在洛阳建立孔子庙,亲自祭拜;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修订律令,废除一些落后的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2.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认知]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食物等。
清单三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①经济生活: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
②习俗: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经济生活: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习俗:汉族从服饰或风度上,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2019秋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具开创性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解析:均田制前代未实行,且被隋唐沿用。
故选A项。
答案:A2.从表格内容看,鲜卑姓改汉姓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跋丘穆陵步六孤贺赖孤独汉姓元穆陆贺刘A.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该表所显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一个方面——改用汉姓。
此措施进一步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答案:A3.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
由此可知,北魏政府( )A.改变了选官方式B.提高了官员俸禄C.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D.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D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矛盾;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 )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解析:A、C、D三项均是孝文帝汉化措施。
B项违反了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的规定。
答案:B5.观察下面两幅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
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回八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优质试卷】2019-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3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后强化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后强化演练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D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3.下图书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 )A.柳体B.颜体C.“魏碑”体D.宋体解析:当时在北魏形成的书法字体并符合题干所描述的特点的是魏碑。
答案:C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些顺应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融合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取得了较大成功,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C7.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后强化演练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D
2.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
3.下图书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大量学习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刚劲有力、气势雄浑,这种直到今天仍受人们喜爱的字体是( )
A.柳体B.颜体
C.“魏碑”体D.宋体
解析:当时在北魏形成的书法字体并符合题干所描述的特点的是魏碑。
答案:C
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答案:D
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些顺应少数民族封建化与民族融合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取得了较大成功,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C
7.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
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
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答案:C
8.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B.三长制
C.新租调制D.汉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