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利益部门化生成机理与过程分析_孙力

合集下载

“公共利益”的构成_3

“公共利益”的构成_3

“公共利益”的构成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公共利益”的构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三、“平衡”不可能作为行政法的基本目标平衡论的系统提出引起了行政法学界对基本理论与概念的争鸣,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混淆。

其中较为严重的倾向是对“平衡”一词的滥用。

“平衡”似乎成了包治一切行政弊端的良药,但对于究竟平衡什么、如何平衡甚至为什么要平衡等实际问题,却没有太多论据充分的论述。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误解了“平衡”这一概念的性质,而尤其严重的误解又是把平衡作为一种目标。

[20]这不只是关于实际可操作性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基本逻辑问题,因而首先必须获得澄清。

如上所述,所谓“基本目标”就是指人们普遍认可它本身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它是其它事物的目标,而非任何其它目标的手段,因而对它的追求不需要其自身之外的其它事物来提供理由。

假如平衡论者要把平衡作为行政法的基本目标,他们就必须说服行政法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使之认同平衡本身是行政法的最终目标,而非任何其它目标的手段。

主张平衡论的学者也确实似乎将平衡状态本身当作一种基本的“善”来追求:“平衡应是法律的最优化状态,也应是行政法的最优化状态。

”[21]但如把“平衡”作为基本目标,就会陷入两大困难:首先,为什么要平衡?对平衡的追求是否真的不需要任何其它事物来提供理由?因为一旦开始回答“为什么”平衡时,也就表明“平衡”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其它目的之手段(即便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而对大多数人而言,平衡状态再诱人,似乎也不可能取代普遍认同的某些基本目标(如效率或公正)。

“为平衡而平衡”并不是一种受到普遍认同的理性立场。

更重要的是,假如“平衡”本身无需更高的理由而被追求,那么“平衡态”又是什么?即使所有人都认同“平衡”是一种根本的善,他们也不可能对究竟什么是最佳的“平衡态”达成共识。

如果不明确或不同意一种更基本的目标,那么行政法不同目标之间的冲突不可能达到任何有意义的“平衡”;或者说,取决于个人的不同观点,任何状态都可以被认为是行政法的“平衡态”。

“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

“公共性”的由来及演变过程20030511 谢振才根据辞海的解释,“公”的中文含义为“公共;共同”,与“私”相对。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即为此意。

汉语大辞典中“公共”意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

因此,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或公用。

也有人认为“公共”一词有两个起源:一是起源于古希腊词汇(pubes or 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去理解并考虑他人的利益。

同时意味着具备公共精神和意识是一个人成熟并且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

二是源于古希腊词汇(Koinon),英语词汇“共同”(common)就起源于该词。

意为人与人之间在工作、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

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

因此,从起源上看,“公共”更多的意指社会层面地非个体性,在古希腊政治社会里与早期民主相关联。

这也应证了“随着时代发展,当代的“公共”概念发生很大改变,公共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的观点。

1哈贝马斯考察了另外一种公共性起源,因为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公共性或公共领域不是指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而是指一种建立在社会公/私二元对立基础之上的独特概念,它诞生于成熟的资产阶级私人领域基础上,并具有独特批判功能。

关于公共性的演变,哈贝马斯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社会有明确的公私划分,公代表国家,私代表家庭和市民社会。

例如在古希腊、罗马,公私分明,所谓的公共领域是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交往的场所,但那时虽有公共交往但不足于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

在中世纪,公私不分,公吞没私,不允许私的存在,公共性等同于“所有权”。

直到近代(17、18世纪)以来,在私人领域之上诞生了公共领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

2受到国外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启发,国内也有学者从社会领域分化的角度分析公共性的产生。

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生活与经济活动具有对应的相关性。

刍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

刍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

刍议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作者:李翌洁来源:《今日财富》2016年第33期摘要:近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很多问题以及弊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凸显,因此,应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科学地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部门利益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它的存在严重阻滞了政府职能转变,破坏法制统一,滋生寻租腐败,使改革与初衷发生偏离,成为建立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器质性障碍。

基于此,本文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社会危害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对进一步推进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部门利益现阶段,政府改革或行政体制改革逐渐成为当代的世界性潮流,并被视为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

公共利益的实现是这一核心主题的核心目标,它既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体现,也是最终目标。

在实现公共利益过程中,对部门利益的寻求和追逐已经成为阻碍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所在。

透彻分析我国政府部门利益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思考如何通过转变政府职能,重塑从部门利益到公共利益的有效途径实乃当务之急。

一、“部门利益”概述(一)“部门利益”的性质界定“部门利益”概念的出现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

从理论界当前的观点看,学者们对“部门利益”大致持三类态度:一种是以杨冠琼为代表的“承认说”,即认为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合法的组织机构,是独立的利益主体,部门利益应当得到认可和尊重;另一种是徐洪武、江涌等人的“否定说”,认为部门利益是一种以追求部门自身局部利益的形式变相实现个人利益的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公共权力的异化,其实质是“权力衙门化”与“衙门权力利益化”,是“以权力揽买卖”(吴敬琏);还有一种是“部分承认说”,该观点认为政府部门利益是一种有别于政府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的特殊集团利益或行业利益,应当根据利益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区分其正当与否。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

社会文化探析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朱顺宁【摘 要】当前,我国正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部门利益问题,这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将产生不利影响,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瓶颈。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改正,以确保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部门利益 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本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部门利益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部门利益产生的危害,并就如何解决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提出了具体措施。

一、部门利益概述所谓部门利益,顾名思义就是表现为本部门的利益,即政府部门利用其掌握资源、行使公共权力、承担公共管理职责等优势,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符合政策法律、钻政策法律空子,甚至是违反法律政策)为本部门谋取的非公共利益(即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利)。

政府部门是由独立的个体组成的,由于政府部门的某个人或小团体目光短浅,仅仅局限于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却忽略了长远利益,从而导致了损害集体利益而谋取部门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总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部门利益”是披着为公众谋取公共利益的合法外套,实则是损害公共利益的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

因此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是分不开的。

二、部门利益的危害(1)对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利。

为了维护并获取更多的部门利益,有的权力部门不愿放弃或调整自己的职权,并想方设法巩固和扩大本部门的权限,尤其是经济权限,这样势必妨碍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损害整体利益,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延缓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

(2)对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不利。

部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门间的权力重叠和交叉,从而导致了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资源的浪费,阻碍了一些涉及广大群众公共利益的政策出台(如国地税合并、燃油税改革、反垄断法立法等),同时一些对国家或公共利益有不良影响的政策却不能及时取消。

公共利益.pptx

公共利益.pptx
公园绿地建设
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某城市在市中心区域建设了多个大型公园和绿地。这些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 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智慧城市项目
某城市引入了先进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通过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状况,政府能 够更快速地响应各种突发事件,提高了城市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公开听证会、民意调查、公民投票等方式, 鼓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确保决策反映公众利益。
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
法律法规的作用
法律法规是保障公共利益的基础。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确保公共利益得到 合法保护。
政策保障的重要性
政策保障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以促进社会公正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的形成与
03
实现机制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
政府决策的重要性
政府决策在公共利益形成和实现中起着关键作用。政府需 要制定和执行政策,以促进社会公正、经济发展、环境保 护等公共利益。
公众参与的意义
公众参与是确保政府决策符合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通过 公众参与,可以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公正,同时增强公众 对决策的信任和支持。
的不公平。
决策透明度的不足
决策过程的不透明可能导致公众 对决策的质疑和不信任。
提高透明度的措施
建立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加强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是解决这
一问题的关键。
权力寻租与腐败风险
权力的滥用
在某些情况下,决策者可 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 或特定群体谋取私利,损 害公共利益。
腐败现象的存在
腐败现象可能导致公共资 源的浪费、分配不公和效 率低下。

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分析

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分析

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利益冲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冲突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众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公共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这就要求公共管理必须不断适应和调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然而,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而公共利益的定义却难以明确。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都对公共利益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定义。

此外,公共利益中还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

例如,政府在开发某个地区时可能需要征地,但征地的行为可能会侵犯到某些人的权益,这就会引发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

再比如,政府可能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但这可能会影响到某些企业的经济利益,这又会引发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

因此,公共管理在处理公共利益冲突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公正、正义、平等、透明和民主。

在公共利益冲突处理中,需要权衡各方利益,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维护好公共利益,同时尽量避免给个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除此之外,公共管理还应该采用一些措施来化解公共利益冲突。

例如,政府可以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在决策中考虑大众的意见和想法,以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

此外,公共管理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冲突关系的分析非常重要。

公共管理需要以公正、正义、平等、透明、民主为基本原则,处理好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之利益整合
王剑军
Part 1
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


CONTENTS
Part 2
公共利益的利益整合
Part 3
公共政策中的利益整合
Part 4
利益整合的现状及其问题
Part 5
实现利益整合的对策
一、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政策运行机制就是指支配政策运行的政策体制、程序及其功 能。
进入议程环节
三、公共政策中的利益整合
一、公共政策中利益整合的途径
1
2
3
4
5
人民代表 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自
政治协商 会议
民主监督、参政 议政、政治协商
听证会和 座谈会
为共同利益,讨
民意调查
科学的统计调查
网络信息
通过新媒体,表 达观点和利益。
是民众最主要的
表达利益的途径。
论、协商、沟通。
实现整合。
方法,还原真实
民意。
Thanks for listening
多元利益 格局
利益表达
多元利益 冲突
利益整合
公共利益 实现
当前利益格局多元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和组织,如何为 各种有着自身利益诉求的利益集团和组织以及利益群体分配利益,想要让各 个利益群体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而没有不满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利益整合,即把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利益共同体。利益整合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必然选择。
三、公共政策中的利益整合
二、公共政策中利益整合的作用
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 利益指向
• 代表和实现公共利益是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 社会中的多元价值取向 产生利益冲突,因此需 要利益整合。显现公共 利益。

我国政府部门利益化探析

我国政府部门利益化探析

对于 利益 部 门化 m现 的 原 因 , 界 早 已进 行 研 究 。在 西 方 , 于 学 对 利益 部 门化原 因 的分析 必须 重视 对利 益 集体 的原 因 分析 上 。在 两 方 , 对 于集 团行动 的解 释 主要有 三种 : 构主 义 者认 为结 构 决 定 了意 识 形 结
我 国政 府 实 行 的是 压 力 型 体 制 的运 行 方 式 , 雪 冬 指 出 : 力 杨 压
相 关 的 。我 国现 在 处 于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 持 以 经 济 建 设 为 中 坚 心 、 定压 倒 一 切 , 于 重 大 问 题 的解 决 采用 的 是 “ 动式 ” 解 决 稳 对 运 的
方 法 , 注 重 短 期 利 益 和 微 观 利 益 。 无 论 是 社 会 、 济 、 治 生 活 更 经 政 中 , 现重 大 的 事件 或 者 是 重 大 的 决 策 , 家 会 调 动 我 国的 整 个 官 出 国
型 体 制 是指 , 中 国政 治 体 系 中 , 方 国 家 ( 现 为 当地 党 委 、 府 ) 在 地 体 政 为 了加 快本 地 社 会 经 济 发展 、 完成 上 级 下 达 的 各 项命 令 而 构 建 的 一 套 把 行 政命 令 与 物 质 刺 激 结 合 起 来 的 机 制 组 合 。 物 质 化 的评 价 体 系 表 现 为 : 于 完成 指 标 任 务 的组 织 和 个 人 , 了精 神 奖励 外 , 对 除 还会 给 予 升 级 、 高 工资 、 拔 、 金 等 物 质 奖 励 ; 惩 罚 上 , 用行 政 问 提 提 奖 在 采
首先 , 利益 部 门 化 的 形 成 与 我 国解 决 重 大 问题 的 模 式 是 直 接
是 对于 大 型 的 利 益集 团 。在 我 国每 一 个 特 定 的 行 政 区 域 , 源 的分 资 布 数 量 尽 管 有差 异 , 是 资 源 的 数 量 是 一 定 的 , 个 部 门所 分 享 资 但 每 源 的数 量 直 接影 响到 其 他 部 门所 能 分 享 资 源 的 数 量 ; 同时 有 资 源 才 能 更 好 地 履 行 职责 , 以 国家 对 于 重 大决 策 , 到 整 个 官 僚 体 系 , 所 调 促 使 各 个 层 级 、 级部 门首 先 追 求 的 是 自身部 门所 能 获 得 的资 源 。 由 各 于官 僚 体 系 具有 深 严 的等 级 制 , 级 对 上 级 负 责 , 争 夺 资 源 的 过 下 在 程 中 , 部 门 的 利 益 界 限 E益 突 出 , 而导 致 利 益 部 门化 。 各 t 从

破解民主运作的难题:委员会制和首长负责制的正确运用

破解民主运作的难题:委员会制和首长负责制的正确运用

【专题名称】中国政治【专题号】D4【复印期号】2009年12期【原文出处】《浙江学刊》(杭州)2009年5期第118~123页【英文标题】To Resolve the Difficulty in the Practice of Democracy: The Correct Use of Committee System andChief's Responsibility System【作者简介】孙力,男,1955年生,法学博士,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200433)【内容提要】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来看,基本的制度安排,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已经构建起了明确的框架和坚实的基础,所以当前面临的重要使命应该是制度安排之后的运作问题,如民主的决策机制问题等等。

在决策机制这一层面,我们遇到的挑战可以说已经成为直接影响民主政治实现的关键性要素。

从规范的角度分析,有委员会制和首长负责制两种基本的民主决策机制。

委员会制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议事和整合功能的民主机制,它必须强调平等表达和集体决策,不存在命令和服从的问题。

而首长负责制的鲜明特点是:首长具有法律赋予的充分权力,在对所赋权的主体和法律负责的前提下,对所承担的事务有最终的决定权。

两者在实践中的错位运行值得注意。

把首长负责制当委员会制来运作,主要体现在负责首长不敢负责,不勇于作最后的决断。

更容易出现错位的另一个方面是,把首长负责制的特点施加于委员会制,即个人在委员会制中具有最终决定权,这样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

不仅“一把手”的监督成为我们长期难以解决的顽疾,而且作为广泛运用的机制,委员会制一旦变成“一言堂”,那么无数的重大决策、法规和政策的制定,都会失却民主的意蕴,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十七大特别强调了民主运作的机制问题,在党内民主建设的新阐述中,对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等的论述,对我们厘清两种不同的决策机制,有效推进当前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官理研究中的利益分析论文

公共官理研究中的利益分析论文

公共官理研究中的利益分析论文公共官理研究中的利益分析论文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它是由作为核心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多种利益主体所组成的管理体系,共同对政治性、经济性与文化性的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活动。

在公共管理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众多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愈来愈显示出复杂化趋势。

如何化解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作为社会利益核心的公共利益、与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和谐发展,便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这种情况下,对利益问题的梳理和提炼,对利益分析方法的反思和斟酌,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性工作。

凸显利益分析的地位,探讨利益分析的基本框架,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利益分析是基本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利益的界定是利益分析方法的逻辑前提,只有在明确利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才能为利益分析方法提供稳定的支点,从而构建好利益分析的基本框架。

利益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

关于什么是利益,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有人认为,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也有人指出,“利益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可见,有从“需要”的视角定义利益的;也有从“关系”的视角定义利益的,它们都在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利益的某种特性。

然而,就一种分析方法而言,无论是从“需要”层面阐释利益,还是从“关系”层面理解利益,都不太适合作为利益分析法的构建基础。

我们认为,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

对这一定义,我们特作如下说明:(1)利益的实质是资源与条件,它具有客观性;(2)利益为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它具有主观需求性;(3)资源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也有精神,因而必然存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4)利益滿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具有正当性;(5)条件列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首先,这种界定表明了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的一致性。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利益平衡与关系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利益平衡与关系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利益平衡与关系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为满足公众需求而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管理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平衡和关系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利益平衡与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利益平衡的重要性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各方利益的平衡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些利益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环境。

政府希望通过公共事业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以增强公众福祉,提高国家竞争力。

企业则希望通过参与公共事业项目获得商业机会和利润。

公众则期望获得可靠、负担得起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而环境则需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实践中,利益平衡并不容易实现。

政府和企业往往追求经济效益,而公众和环境则更关注社会和环境效益。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冲突和矛盾。

例如,政府可能倾向于将公共事业项目交给效益最大化的企业,而忽视了公众的需求和环境的保护。

因此,为了实现利益平衡,需要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

二、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关系管理是通过建立和维护各方之间的良好关系来实现利益平衡的过程。

这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建立沟通渠道、促进合作和解决冲突。

首先,建立沟通渠道是关系管理的基础。

政府、企业、公众和环境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了解彼此的需求和关切。

政府可以通过公众听证会、企业论坛等方式与各方进行交流。

企业可以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和公众参与活动来传递信息。

公众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和社区组织来表达意见。

通过建立沟通渠道,各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误解和冲突。

其次,促进合作是关系管理的关键。

政府、企业、公众和环境需要共同努力,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企业可以与公众合作,开展社区项目和公众参与活动。

公众可以与环境组织合作,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促进合作,各方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共赢。

最后,解决冲突是关系管理的挑战。

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法理学语境下“公共利益”的具体分析

法理学语境下“公共利益”的具体分析

法理学语境下“公共利益”的具体分析法理学语境下“公共利益”的具体分析代写论文原则上讲,国家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根据实际情况是存在差异的,但其本质应该是想通的,即:公共利益反映一个国家对于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国家实现政策理论的一项重要工具。

但是与本文由收集整理其它定义不同的是公共利益的概念定义带有不确定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也就是公共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与受益对象的不确定性。

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正确对待公共利益这一概念。

一、公共利益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如何进行界定还存在着很多争议,目前学界主要包含以下四个观点,即整体利益论、利益虚空论、多数利益论和利益平衡论。

尽管当前我们难以统一对公共利益的认识,做出一个社会各界都能认同的定义,但是我们能够归纳出公共利益的特性,形成对这一概念统一的认识:(一)社会共享性如果公共利益是一种共同利益,并且影响着群体中所有成员的个体利益,那么它必然会具有社会共享性。

常态下,个人对公共利益的享有,不会造成对他人公共利益享有的妨害。

对此,我们可以作两方面的理解。

第一,社会性,其反映出的是公共利益的普遍性,也就是说享有公共利益并不是特定的一群人;第二,共享性或者称其为“共有性”,也可以称为“共同受益性”。

从正反两个方面上说,受益不能直接表现为非常明显的“正受益”,同时,如果公共利益遭受现实侵害,“公众利益”也可能会遭受侵害的潜在威胁。

总结大全/html/zongjie/(二)层次性多元性、现实性是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产品固有的属性,基于此,公共利益可以产生一定的层次性。

纵向上看,公共产品能够囊括国际性、全国性以及社区性产品;横向上看,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公共产品同时是多元化的,;故简而言之,公共产品的不同层次,可以使得多元化公共利益体现的更明确。

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公共政策运行机制

三、公共政策中的利益整合
二、公共政策中利益整合的作用
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共 利益指向
• 代表和实现公共利益是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 • 社会中的多元价值取向 产生利益冲突,因此需 要利益整合。显现公共 利益。
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 性和科学性
• 先进的搜集手段,有效 的专家咨询提高了政策 的科学性。 • 民众在利益整合中加深 了政策的理解,提高了 执行的有效性
多元利益 格局
利益表达
多元利益 冲突
利益整合

公共利益 实现
当前利益格局多元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和组织,如何为 各种有着自身利益诉求的利益集团和组织以及利益群体分配利益,想要让各 个利益群体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而没有不满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利益整合,即把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利益共同体。利益整合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必然选择。
至关重要。过程的民主化、过程的程
序化、方法的科学化是关键。
对策
利益整合的理性化
利益整合的理性化,不仅能保证
决策行为的规范、有序发展,而且保 证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高效。在利 益整合中必要以科学理性为行为主导 , 保证决策符合社会与人民的利益。
利益整合的法制化
法制化是对科学化、民主化和理
性化的有效保障。法制化是指用法律 去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 ,使一切的事情 在解决的时候有法可依,依法执行,违法 必究,执法必严。
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
• 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妥 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 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 众的利益,解决好人民 内部矛盾。
四、利益整合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利益整合的现状及问题
1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石亚军施正文本文系石亚军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政府改革研究”(项目号:06&ZD021)的阶段性成果。

课题调研组在2010年8月赴湖南省开展大部制改革运行现状调查中,得到了湖南省政府法制办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摘要]部门利益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瓶颈,它的存在阻滞政府职能转变,破坏法制统一,滋生寻租腐败,使改革与初衷发生偏离,成为建立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器质性障碍。

因此,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制度建设,从体制和制度上有效治理部门利益,才能推进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的根本转型。

[关键词]部门利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政府法治建设[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1)当我们走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处时,发现跟政府权力相连的所有变与不变,最终都与部门利益有关。

政府部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是偏离公共性的宗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影响改革的全局性、方向性和战略性,增加改革的难度和风险的过程。

科学界定部门利益,探讨其表现形式、社会危害、形成机理,并从理论反思和制度建设的层面,提出治理对策,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的需要。

一、部门利益的界定和分析(一)部门利益的性质界定1.部门利益是偏离了公共利益的不正当的小团体和个人利益。

界定部门利益,可以运用两个概念,一是广大民众的公共利益,二是小团体和个人利益。

虽然政府部门的职责是创造公共价值,但是部门利益肯定不是公共利益;虽然政府部门是由公务员个体所组成,但是部门利益一定不是赤裸裸的私人利益。

部门利益是在小团体和个人利益与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归根结底是打着公共利益招牌,实则损害公共利益的小团体和个人利益。

因此,部门利益是指掌握公共权力、承担公共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利用自身行政权力和资源控制优势,通过或者合法和合政策的,或者钻法律和政策空子的,或者非法和非政策的手段,为本部门及其组成人员谋取的、非公共利益的小团体和个人的私利。

公共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公共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公共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共建、共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这其中,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和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定义、分类、分析等角度探讨公共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

一、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与分类利益相关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受到公共政策决策、实施和结果影响的各利益集团。

他们可以是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个人等。

不同利益相关者因其聚集的人数、资源、权力等不同,对公共事务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

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

主要利益相关者常常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或承担者,如政府机构、企业等。

次要利益相关者可能没有直接利益,但受到公共政策的间接影响,如社会福利团体、媒体等。

二、利益相关者分析的重要性利益相关者分析是公共治理中的重要工具,有利于政策决策者充分了解和衡量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权益和影响力。

它能够帮助政府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制定公正、合理的政策和规划,避免利益冲突和反对声音。

另外,利益相关者分析也能够促进政府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深入了解,政府可以更好地协商、妥协和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共赢的结果。

同时,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也有助于政策决策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三、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在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1.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确定公共治理的核心问题和关注重点,并明确所要研究的利益相关者。

2.识别利益相关者:通过调研、问卷、访谈等方法,识别并列举所有与公共治理问题相关的利益相关者。

3.分析利益关系和影响力:了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合作关系和权力关系,分析他们对公共治理问题的态度和影响力。

4.评估利益诉求和资源:分析并梳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需求和期望,评估其所拥有的资源和影响力等。

5.制定对策和沟通合作: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政策措施,并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合作。

公共利益的法理学思考

公共利益的法理学思考

公共利益的法理学思考
夏民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6
【摘要】公共利益的概念尽管历史久远,在现行法律文本中反复出现,在学界却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众说纷纭的公共利益面前,提炼出公共利益的基本要素,揭示其与政府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是准确把握公共利益的精义所在.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夏民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法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0
【相关文献】
1."公共利益"问题的法理学探讨 [J], 孙育玮
2.公共利益的法理学分析 [J], 张莉
3.人脸识别技术的法理学思考 [J], 席智敏
4.关于未来虚拟世界的一种法理学思考 [J], 高全喜
5.关于未来虚拟世界的一种法理学思考 [J], 高全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理论百科名片公共利益理论(PublicInterestTheory )在施蒂格勒1971 年提出管制的目的是“为保护生产者利益” 这一论点之前,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传统观点是,政府管制是为了抑制市场的不完全性缺陷,以维护公众的利益,即在存在公共物品、外部性、自然垄断、不完全竞争、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的行业中,为了纠正市场失灵的缺陷,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由政府对这些行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从而达到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目的。

这即是政府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目录简介本质属性客观性性质发展阶段界定简介本质属性客观性性质发展阶段界定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公共利益理论的基本观念是法律应当反公意”,代表全体人民,或者“最映大多数人民的饿最大利公共利益理论基本观念是法律应当反映“公意益。

”具体到行政立法领域,官员被假设成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行政效率而行使立法权的利他主义者。

立法也可能“从维护人民意志与利益的神圣权力,变为侵犯人民权益的手段;从表达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饿价值标准,变为立法者专横统治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立法权“异化”了。

但是,人民可以通过选举、舆论监督和司法审查等民主制度纠正这种异化。

这种理论以政治领域(追求公益)和经济市场(追求私利)的严格界分为前提,根植于方法上的有机体主义(如超人民的国家,神秘的“公益”)和利他主义的假设。

编辑本段本质属性作为共同体利益和公众利益, 公共利益是一个与私人利益相对应的范畴。

在这一意义上, 公共利益往往被当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成一种价值取向、当成一个抽象的或虚幻的概念。

以公共利益为本位或是以私人利益为本位, 并没有告诉人们公共利益包括哪些内容, 它只阐明了利益的指向性。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 公共利益也具有一些基本的属性。

编辑本段客观性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叠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基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共同利益。

不管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公共利益都是客观的,尤其是那些外生于共同体的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中国文化大学课件

公共利益中国文化大学课件
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家 庭和社会的期望。这种观念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
尊重自然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尊重自然规律,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 环境。这种观念对现代公共利益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强调政府应该关注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现代公共利益观念的发展与挑
03

现代公共利益观念的形成
1 2
社会变迁的推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 对公共利益的需求逐渐增强,推动了现代公共利 益观念的形成。
民主政治的进步
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公民参与和社会监督,使 得公共利益观念逐渐成为民主政治的核心。
3
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促使 公共利益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 应用。
公共利益观念面临的挑战
利益冲突问题
01
在实践中,公共利益往往与个人利益、集团利益等发生冲突,
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大挑战。
民主与效率的矛盾
02
公共利益观念强调民主决策,但有时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如
何在民主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也是一个难题。
执行与监督的困难
03
即使制定了符合公共利益的决策,如何有效执行并监督其实施
02
促进经济发展
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 撑,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03
提高人民福祉
公共利益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如教育、医疗、 社保等领域的公共利益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 感。

公共管理学简述题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简述题及答案

.论述我国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分类改革。

参考答案:(1)形成原因: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主体。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和活动,即“没有生产收入”、“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被视为政府的事业,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2)存在的问题:1)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难以实现,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使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积极性被严重压抑;3)事业单位及其管理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扩大了政府职能,导致政事不分。

(3)分类改革:以政事分开为基本原则按如下三类进行改革: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

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在解除与政府行政管理机关的直接隶属关系的同时,应根据立法,一方面,进行全额拨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其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对其行为及内部管理强化监督。

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

这类事业单位应并入非营利组织之中,依法实行严格管理,避免其由公益性变为营利性,改变其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宗旨。

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应促使其企业化,实行企业化运作和自收自支。

但是,由于这类事业单位又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公共利益,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因此,在其实行企业化运作之后,总体上仍需将其纳入公共管理的范围,对这些单位应实行不同于普通企业的管理。

2.联系实际论述公共领导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公共领导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组织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多种社会关系的中心,肩负着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公共利益部门化中部门利益的衍生阶段 !
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政府部门很少有公共利益部门化现象发生。因为,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 “左 ” 经济体制下, 特别是受 的思想影响, 虽然理论上讲国家、 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兼顾, 但实际 操作上却往往只强调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否认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政府机关有独立的利益取 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当时的政府部门作为组织机构,其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斯蒂尔曼, 。一方面,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 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应该高度统一, 而且社会共享的价 &!’’) 值观也倡导集团主义的倾向, 突出表现为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意 识形态更强调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人民谋利益, 政府工作人员应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所以, 代表 局部利益的利益集团或利益部门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不可能有其合法存在空间的。另一方 面,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 各地区、 各部门之间的权益分配也是由各自所处的等级决定的, 所有经 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拨款。 所以, 政府间利益冲突很少。 因而在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的利益集团基 本上处于一种自然而不是自为状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设想,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国家将不复存在。 但事实上, 由于社会生产 力发展水平不够, 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 义国家按其本质来说, 应该与社会融合在一起, 它既不应该凌驾于社会之上, 也不应该游离于 社会之外。既然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能和社会相脱离, 那么, 按此逻辑它就不应该再有自己的 独立利益。国家政府机关建立的宗旨正是遵循这一原则:不仅强调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 外, 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而且强调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为人民服务, 代表人民的利益外, 也没 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但现实却存在着政府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拥有独立利益的条件。 这是因为: 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 与共产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比, 现实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物质财富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分工不同, 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条 件不同, 由此而带来的劳动收入也不同, 必然会形成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改革开放后, 随着中央政府的放权让利, 我国社会中的利益开始出现分化, 不同的利益主 体也在不断发育成长。 其实, 权力的下放过程已经暗含着对社会中存在不同利益主体的承认。 “这种市场的取向已 所以, 当后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 经培育出多元的利益主体,并且使得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事项更加依赖于自身对利益 (王军垒, 的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 原来计划经济下自在的利益集体, 日益演变成自为的 "##%) 利益集体。 各个利益集体的成员也越来越意识到利益集体内部利益的共通性, 并且也越来越以 集团联合或者集团对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中国共产党也在 &!’’ 年 ( 月 &) 日中 共十三届二中全会的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地承认中国社会存在不同利益集团。虽然中国利 益集团的存在不可否认, 但这些利益主体发育的程度是很不平衡的。 在这种组织外部环境发生 巨大变化的情况下, 实际上就面临这样一种状况, 即发展程度不同、 已逐渐走向自为的利益集 团必定会为保证和扩大其生存空间而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对策。 “部门自养” 在改革大背景下, 财政分灶吃饭式的 政策以及中央财政对部门行政经费的减 少, 中央政府允许政府部门探索并进行市场化筹款是公共利益部门化的外部主因。 而政府部门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控制。 这一阶段市场筹款也出现过严重的混乱,很多部门未经国家授权擅自批准制定有利于本 部门的规章, 后经国家发文使这种局面得到控制。 同时, 在这一阶段, 很多政府部门还通过国家 的最高权力机构、 通过与其它部门联合或独立发文的方式颁发了多项法规, 其中有很多文件能 明显反映出政府部门为保护既有权力和扩大现有权力所做的行政努力。 我们看到,这种行政努力的客观结果是导致政府部门对公共利益部门化的合理化和合法 化, 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部门利益的定型。 通过法规对部门利益定型之后, 部门利益的实现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 即政府部门要有很 多的下属机构, 如有与自己有隶属关系的企业或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通过对其负责人任命权 的控制, 完成部门利益的最终定型。 对上述现实中发生的部门利益阶段定型化现象,在部门利益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政府 管制俘虏理论( ’()*+,- ./-0,1 02 3-4+5(*607) 提出: 政府管制并不是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 手段, 而是特殊利益集团寻租的结果。即使在一些情况下, 政府管制会给一般公众带来一些有 益的因素, 但这并非政府管制实际的初衷, 它只是管制的意外结果而已 8 施蒂格勒, &!!$ 9 。 不能说这一理论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因为它产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环境与我国有 诸多的差异, 但至少部门利益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的视角。 在政府部门利益衍生之后的 定型阶段, 很多政府部门确实发布了很多部门法规, 而这些法规客观上对巩固本部门已拥有的 规制权和执行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部门制定法规的初衷应该说有追求社会公共利 益的一面, 也有追求部门利益的一面, 毕竟如在公开正式文件中, 没有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也难 以完成有为的诉求, 也难以完成部门利益的定型。 上述现实和理论的分析为政府科学地制定和 实施政策敲响了警钟, 因为在政府管制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寻租与创租的类似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 政府部门为达到部门利益定型化, 除了颁布法规外, 还需通过对下属机构 “转换” 人事权的行政控制, 从而实现公共利益向部门利益以合理、 有效、 低成本的方式 。
作者简介: 孙力,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如果我们将纵向和横向的前提与要件综合分析, 那么, 公共利益部门化的生成机理和发展 脉络便可以划分为衍生、 定型和竞争三个阶段。下面我们结合我国改革实践, 对公共利益得以 部门化的生成机理以及运行逻辑进行分析。
(双月刊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有为才有位” 原先作为自在的利益集体, 市场化筹款恰恰暗合其 的政绩需求冲动, 从而激发了 具有潜在自为意识的部门利益。因此,部门的政绩需求冲动成为了公共利益部门化的内部主 因。而当外部主因与内部主因相互耦合时, 市场化筹款在解决行政经费不足的同时, 公共利益 部门化便由此开始衍生。 那么, 在公共利益部门化过程中行政部门和部门官员的原动力是什么呢? 罗伯特・萨利兹伯在利益集团理论中提出了政治企业家模型。他把利益集团的组织者视 为政治企业家, 这种政治企业家一方面愿意为集体行动承担必要的成本; 另一方面期望从集体 行动中获取利益。他们强调政治企业家在集团形成和集团有效行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萨利兹伯认为, 集团提供给成员的利益可分为三种类型 # 物质利益、 观念利益和团结一致 的利益。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只向集团成员提供单纯物质利益的集团其实是相当有限的, 大多数 利益集团同时提供的是多种利益。 所以, 政治企业家作为集团行动组织者的主观动因在于这些 政治企业家不仅能够从集体行动中获得一定的物质利益,还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非物质的 (罗伯特・萨利兹伯, 报酬, 诸如成就感、 名声、 荣誉等 。 $!%!) 奥尔森的集体行为理论认为, 成功的利益集团和失败的利益集团最大的区别在于, 成功的 “ ” “ ” 利益集团是谋取并成功取得 集团财富 的集团。所谓 集团财富 是指具有准竞争性的公共财 “谁都可以共同享用的利益, “集团财富” 富, 即 不能剥夺任何人的这种权益” , 而 又是排他性的, “ ” ( ) 即 个人的财富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排斥他人的共同享受 奥尔森, 而成功利益集团的目 $!%& 。 标实现, 直接关系到该集团的规模大小、 控制权力的多寡及所掌握权力的现实重要性。 《经济管制论》 “管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 施蒂格勒也在其撰写的 中指出: 管制的设 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管理产业和利益服务的” 。 他认为, 作为一种制度, 政府管制是为其利益服 务而设计并实施的。 他还观察到美国的政府管制在许多场合并不符合公共利益理论, 许多利益 (施蒂格勒, 集团总是试图谋求通过政府的强制力使自己获得垄断利润 。 $!!’) “有为才有位” 在我国改革之初, 一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在 的政绩需求驱使下, 扮演了一种追 “集体财富” “政治企业家” 求各自部门 的 角色。 他们只有掌握规制权, 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公 共利益部门化的利益最大化, 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威和竞争的话语权, 才可能以一个成功 “利益集团” 的姿态出现在激烈的政治权力竞争与博弈之中。 同时, 他们的个人成就感、 声望、 地 位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很明显, 政府部门在改革的大形势下, 日益自觉的利益主体以市场化筹款作为实现其政绩 冲动的途径。其次, 完成了一套公共利益部门化所需的制度设计和组织构架, 这从制度上为实 “ ” 现 有为才有位 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最后, 将非排他性的公共利益转变为具有排他性的部门利 益, 并在本部门中分解所吸纳的公共利益。虽然发放的物品数量很小, 但改革之初颇为盛行的 “大院经济” 政府部门 便是最典型的例证。
(双月刊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我国公共利益部门化生成机理与过程分析
孙 力
内容提要: 本文对我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公共利益部门化现象进行了分析, 并对公共利益部门化
的生成机理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 在公共利益部门化的过程中求, 以及一整套有利于公共利益部门化的制度安排, 对公共利益部门化的最终完 成和维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公共利益部门化中部门利益的定型阶段 !
部门利益定型是指部门利用行政权力通过制订或参与制订法律法规、调用行政资源以及 控制人事等方式, 将吸纳、 分解到部门中的公共利益制度化。 与上一阶段相比, 公共利益的部门 化环境没有变化, 但部门化发展的机理却与以前不同。作为拥有行政权力的部门, 之所以能够 “先生孩子 实现公共利益部门化的定型操作, 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是在改革初期, 很多改革是以 后结婚” 方式或试点方式启动的。 二是得益于行政部门内部具有对下属机构人事任命权的绝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