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详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用以表达判断、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翻译时,一般将判断词“者”、“也”、“乃”、“即”等译为“是”、“就是”等。
例句:孔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二、省略句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指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
例句: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着。
三、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指将句子中的成分颠倒过来。
翻译时,要将句子成分还原到正常语序。
1. 宾语前置例句:夫战,勇气也。
翻译:战斗,靠的是勇气。
2. 定语后置例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翻译:宫中的妇女和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
3. 状语后置例句:吾从而师之。
翻译: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四、被动句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表达被动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被”、“受”等词语表示被动。
例句:孟子见梁惠王。
翻译:孟子见到梁惠王。
五、疑问句疑问句是文言文中表达疑问的句式。
翻译时,一般用“吗”、“呢”等疑问语气词。
例句:子曰:“何如?”翻译:孔子说:“怎么样?”六、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句式。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固定句式的特点。
例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总之,在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1、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及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150例( 一)词义扩大(1)把ba[古义]动词。
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今义]①握住。
②把持。
③介词,将。
④量词。
(2)股 gu[古义]名词。
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今义]①大腿。
②事物的一部分。
③量词。
(3)竟 jing[古义]①动词。
完毕,结束。
②副词。
终于,最后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
(《狱中杂记》)[今义]①完毕。
②终于。
③居然。
④全。
(4)履[古义]①动词。
践踏,踩。
②名词。
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②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人买步履》)[今义]①践踏,踩。
②鞋子。
③脚步。
④实践。
(5)再 zai[古义]数词。
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
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6)夫 fu[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
②丈夫。
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
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
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
⑥读fú,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论积贮疏》)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口技》)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④渔夫、夫役③今若焉,悲夫。
(《黔之驴》)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今义]丈夫。
(7)购 gou[古义〕①动词。
悬赏。
②动词。
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
②副词,也许。
③有时,间或。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
③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今义]①选择连词,或者。
②副词,也许。
(9)君 jun[古义]名词。
①封建帝王,一国之王。
②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进行判断的句子,通常以“为”、“乃”、“即”、“则”、“诚”、“皆”、“必”等词来表示判断。
例如:“彼为君子,我为小人。
”
2. 省略句: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的句子,通常是在不影响语义的情况下,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例如:“(愚)以为不可。
”
3.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受动的句子,通常以“为”、“所”、“被”等词来表示被动。
例如:“不以(之)为五谷。
”
4. 倒装句:倒装句是将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通常是为了强调或者修辞的需要。
例如:“安在(之)?”
5. 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一些固定的、惯用的句式,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
例如:“何……为?”、“……者,……也。
”
这些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语感有很大的帮助。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沁园春长沙》1.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鄙视。
《短歌行》1.契阔谈讌“讌”同“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
(二)古今异义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古义指实在,副词,今义是书信,名词。
2.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今义是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拔,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三)词类活用1.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3.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均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战栗”、“使……惊骇”。
4.云青青兮欲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四)名词用作状语1.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2.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3.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五)句式:省略句1.海客谈瀛洲,(大海)烟涛微茫(瀛洲)信难求;2.对此欲倒(于)东南倾;3.一夜飞渡(于)镜湖月;4.(我)脚著谢公屐;5.(我)且放白鹿青崖间。
《琵琶行》(一)句式1.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也可以叫“异义对应”)(译:主人和客人一起下了马,来到船上)3.省略(1)初为《霓裳》后《六幺》“平行语省略”(王力《汉语诗律学》提法)省掉“为”与之相同的还有:“今年欢笑复明年(欢笑)”、“春江花朝秋(江)月夜”(2)本长安倡女省略谓语,“本(是)长安倡女”(3)使快弹数曲省略“之”,琵琶女,“使(之)快弹数曲”(4)送客湓浦口省略“于”,在,“送客(于)湓浦口”(5)感斯人言省略“于”,被,“感斯(于)人言”(6)沉吟放拨插弦中省略“于”,在,“沉吟放拨插(于)弦中”4.状语后置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转徙于江湖间”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湖间转徙”。
5.介宾短语后置(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向。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说到文言文,那可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咱们可不能小瞧它。
尤其是那些特殊句式,简直就是藏在文言文里的小宝藏,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像什么“夫”字句、倒装句,简直就像是古代的“飞天特技”,一不小心就能让人眼前一亮,哈哈。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有趣的句式,让它们变得轻松易懂,就像聊聊家常。
咱们得说说“夫”字句。
这玩意儿可有意思了,一般来说,“夫”字是用来引出话题的。
就好比你去朋友家串门,开口第一句先说“哎,今天天气不错呀。
”这就是在引子嘛。
“夫”字句的作用也是类似,常常用来引出某个观点,紧接着就把重点抛出来,让你一下子明白那种感觉。
就像古人说的“夫君子之交淡如水”,在这里,先来个“夫”,然后直接进入主题。
这样一来,谁都能一看就懂,简直是文言文的开场白高手。
再说到倒装句,哎呀,这个更有趣了。
把话的顺序调换一下,瞬间就有了新意,就像把大米炒成饭,味道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古人常用倒装句来强调某个词,比如说“名山大川,天下之美”。
在这里,把“名山大川”放在前面,听着就像在给你打个广告,“嘿,快来看啊,这里有美丽的山河!”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眼球。
这样的句式就像魔术师的表演,顺序一变,哇,效果立马升级,赞叹声不断。
还有一种特殊句式,叫“被”字句,这个可不陌生,咱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比如“书被我读完了”,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把重点放在“书”上,强调它的状态。
这种句式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做的什么事,简单直接,又能传递情感。
想想看,如果说“我读完了书”,那就没那么突出了,“书被我读完了”听着就是不一样,仿佛那本书也在自豪地展示自己的经历。
再来看看“所”字句,真是个好东西。
这种句式一般用来表示动作的承受者,比如“所爱者,心之所向”。
这句话一出来,顿时让人觉得温暖无比,爱情的感觉扑面而来。
用“所”字句,让情感更为深刻,仿佛能触碰到心灵深处,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你看看,文言文就是这么神奇,轻轻松松就把人带入了情感的海洋。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一、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3、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4、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
例如:1、原句:“尝贻余一核舟”,倒装句:“尝贻余核舟一”。
2、原句:“又用一篆章”,倒装句:“又用篆章一”。
3、原句:“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倒装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原句:“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5、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①千里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②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8、①每自比于___、___,时人莫许之。
②忌不信自,而复问其妾曰……9、以全石为底。
10、此乃所谓战胜于朝廷。
11、___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3、起自鲁。
14、欲信大义于天下。
15、战于长勺。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蒙辞以军中事务多。
18、白雪纷纷,何所似?19、微斯人,吾谁与归?20、何陋之有?2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2、为人五,为窗八。
2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24、告之___。
25、躬耕于南阳。
26、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27、祭以尉首。
28、述以文者:“以文述”是“述以文”的倒装。
2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二、判断句一般有:“者,也”。
例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___。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___,齐国之美丽者也。
6、城非不高也,___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___,左将军___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中语⽂必修⼀⽂⾔⽂特殊句式汇总 ⽂⾔⽂特殊句式教学是⾼中语⽂⽂⾔⽂教学中的⼀个难点,同时也是⼀个重点,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特殊句式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必修⼀⽂⾔⽂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千⽄ 取之(以)百⾦ 欲与(之)俱(往) 皆陈(于)殿下 ⽽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以(之)试⼈ 遂拔以(之)击荆轲 嘉为(之)先⾔于秦王⽈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使(之)毕使于前 群⾂侍(于)殿上者 ⽐(于)诸侯之列 敢以(之)烦执事 许君焦、瑕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辞⽈ 阙秦以利(于)晋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为击(之)破沛公军 加彘肩(于盾)上 沛公欲王(于)关中 为(我)击破沛公军 急击勿失(之) 具告以事(之)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从(之)俱死也。
旦⽇(你)不可不蚤⾃来谢(于)项王将军战(于)河北,⾂战(于)河南项王即⽇因留沛公与(之)饮举所佩⽟玦以(之)⽰之者三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则与(之)⼀⽣彘肩 再拜献(于)⼤王⾜下 置之(于)坐上 ⾼中语⽂必修⼀⽂⾔⽂定语后置句 群⾂侍殿上者 太⼦及宾客知其事者秦王购之⾦千⽄ ⾼中语⽂必修⼀⽂⾔⽂被动句 ⽗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珍宝尽有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中语⽂必修⼀⽂⾔⽂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于郑伯⽈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秦王购之⾦千⽄ 常痛于⾻髓 嘉为先⾔于秦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 给贡职如郡县 以其⽆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有益于君 ⾔于项⽻⽈ 贪于财货长于⾂ 具以沛公⾔报项王 因击沛公于坐 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总结,值得收藏!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总结,值得收藏!今天推出文言考文复习之特殊句式汇总整理。
文言文一直都是考试中考察的重点,然而考试都是以课外文言文为主,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课内文言文的同时,也应该总结归纳相关知识,以便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不必不知所措。
其中,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型是很重要的。
一判断句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句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和解说。
例: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
例: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3.“……者,……。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例:①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有名词对名词做出判断。
例: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二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作用。
例: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结构,表被动。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见””“于”或“见……于……”结构,表被动。
例: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 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 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 动句、省略句和主谓倒装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 置句等。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因果)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鸿门宴》) 2.中心词(+“之”) +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 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 谏》)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 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 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 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 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 “为……所……”和“见……于……”及 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掌握文言文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成绩,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实词1.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 一词多义- 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如“兵”,本义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军队、战争等义;“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为得力的助手。
- 实词的不同用法:如“使”,可作动词,意为派遣、让;也可作名词,使者。
3. 通假字- 音近通假:如“蚤”通“早”。
-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人、败北的人。
-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二、虚词1. 而- 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修饰、承接等关系。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示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示递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而”表示转折;“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表示修饰;“拔剑切而啖之”中的“而”表示承接。
2. 之- 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
如“学而时习之”中的“之”代指所学的知识。
- 助词,可作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归纳整理:并列句:用"不但...而且..."、"无论...还是..."等结构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表示相互补充或对比的关系。
现象句:以"然"、"则"、"如是"等词开头,表示结果或推理的关系。
例如:"尽其言者穷其辞也,故短"(《论语·颜渊》)。
倒装句: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常用于表示强调、反问、条件等语气。
例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礼记·学记》)。
比拟句:用"如"、"犹"、"若"等词表示比喻或类比的关系。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状语从句:用"以"、"如"、"若"等词引导的从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等状况。
例如:"以予一执鞭而驭者,吾何以知其不蹄"(《庄子·养生主》)。
假设句:以"若"、"倘若"、"设使"等词开头,表示假设的情况。
例如:"若有用我者,吾其为东郭先生取乎"(《庄子·齐物论》)。
反问句: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例如:"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兄,是何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叠词句: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增强表达的感情色彩或修辞效果。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词150例
( 一)词义扩大
(1)把ba
[古义]动词。
握住,端着。
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今义]①握住。
②把持。
③介词,将。
④量词。
(2)股 gu
[古义]名词。
大腿。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口技》)
[今义]①大腿。
②事物的一部分。
③量词。
(3)竟 jing
[古义]①动词。
完毕,结束。
②副词。
终于,最后
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②或竟成痼疾。
(《狱中杂记》)
[今义]①完毕。
②终于。
③居然。
④全。
(4)履
[古义]①动词。
践踏,踩。
②名词。
鞋子。
①足之所履,(《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
(《郑人买步履》)
[今义]①践踏,踩。
②鞋子。
③脚步。
④实践。
(5)再 zai
[古义]数词。
两次,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今义]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
②继续,还有。
(二)词义缩小
(6)夫 fu
[古义]①名词,成年男子。
②丈夫。
③夫子,对老师的称呼。
④指从事体力劳动或奴役的人。
⑤读fú,文言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和句末语气助词。
⑥读fú
,指示代词,这那种等。
①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论积贮疏》)
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口技》)
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渔夫、夫役
③今若焉,悲夫。
(《黔之驴》)
⑥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
[今义]丈夫。
(7)购 gou
[古义〕①动词。
悬赏。
②动词。
购买。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
②于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
[今义]指购买物品。
(8)或huo
[古义]①不定代词,有人,有的。
②副词,也许。
③有时,间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