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宣示表》放大版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dd7001daef5ef7ba0d3cc5.png)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作者:————————————————————————————————日期: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钟繇书法《宣示表》等原文
![钟繇书法《宣示表》等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ca2269f5335a8102d220f1.png)
《宣示表》释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
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
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贮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以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
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力命表》释文:臣繇言:臣力命之用,以无所立,帷幄之谋,而又愚耄。
圣恩低徊(回味;留恋地回顾),待以殊礼。
天下始定,帅土欣戴。
唯有江东,当少留思;既与上公,同见访问。
昨宴见复蒙逮及,虽缘诏令,陈其愚心,而臣所怀造膝(犹促膝)之事,昔先帝尝以事及。
臣遣待中王粲、杜袭就问臣。
臣所怀未尽,冀益丝发,乞使侍中与臣议之,臣不胜愚,款慺慺(lóu,恭谨)之情,谨表以闻。
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还示帖》释文: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
盖张乐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豈丝磬之响,云英之奏,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君能审已,而恕物则常,无所结。
《墓田丙舍帖》释文:墓田丙舍,欲使一孙于城西,一孙于都尉府。
此繇家之嫡正(正房夫人或正室之子)之良老也。
兄弟共哀,异之哀怀,伤切都尉,文岱自取,祸痛贤兄,慈笃情无有,已一门同恤,助以悽怆,如何如何?《荐季直表》释文: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
时年荒榖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馕,朝不及夕。
欣赏丨锺繇《宣示表》四种
![欣赏丨锺繇《宣示表》四种](https://img.taocdn.com/s3/m/09de2ce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c.png)
欣赏丨锺繇《宣示表》四种
锺繇《宣示表》
《宣示表》,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锺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
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锺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北京图书馆宋拓大观帖本
故宫宋拓阁帖本
故宫宋拓绛帖本
日本藏肃府本。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原石对照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原石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9252e0c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4.png)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原石对照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
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字的捺脚有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极为古雅。
近人马公愚的临本接近原作神韵,刊于《书法大成》,可供临习时对照参考。
----《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即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又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上下滑动欣赏)下面就将原石与刻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飨同好。
《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宣示表》有钟繇原书、王羲之临写、贾似道刻石共3个版本。
但由于年代久远,钟、王这两个版本都已无存。
如今尚存于世的,是南宋贾似道以王羲之临本为参照,请人摹刻的刻石。
《宣示表》书法的作者钟繇生前曾留下“五表”“六帖”“三碑”等书法代表作,《宣示表》即是“五表”中的一件。
据史书记载,钟繇的这件真迹曾被东晋丞相王导所珍藏,王导后来又将《宣示表》送给了侄子王羲之。
王羲之临写后,又将原件借给好友王修。
王修得到后,视之如命,王修死后其家人将《宣示表》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
从此,钟繇原书的《宣示表》就长眠地下,于世无觅了。
好在王羲之还曾临写了一件《宣示表》,并一直流传到南宋,被当时的权相贾似道从内府中强取豪夺,据为己有。
据说,贾似道得到《宣示表》后为了炫耀,遂请来高手匠人,将其勒刻于石。
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不知下落,但宋代刻帖原石却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得以保存。
史册典藏|《宣示表》最佳刻本(高清原石)
![史册典藏|《宣示表》最佳刻本(高清原石)](https://img.taocdn.com/s3/m/2909939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c.png)
史册典藏|《宣示表》最佳刻本(高清原石)•宣示表“传世刻本中最早者为宋代《淳化阁帖》中的刻本;最佳者为南宋贾似道嘱廖莹中摹刻本,即《半闲堂本》。
”——《简述馆藏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日本艺术新闻社曾在钟繇小楷合集中首选了“贾似道”本(也就是下诸图的拓本)。
后2009年在瀚海秋拍中出现此本原石,首都博物馆斥资两千余万元收入馆藏。
宣示表“传世刻本中最早者为宋代《淳化阁帖》中的刻本;最佳者为南宋贾似道嘱廖莹中摹刻本,即《半闲堂本》。
”——《简述馆藏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马英豪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日本艺术新闻社曾在钟繇小楷合集中首选了“贾似道”本(也就是下诸图的拓本)。
后2009年在瀚海秋拍中出现此本原石,首都博物馆斥资两千余万元收入馆藏。
下面就将原石与刻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飨同好。
《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宣示表》有钟繇原书、王羲之临写、贾似道刻石共3个版本。
但由于年代久远,钟、王这两个版本都已无存。
如今尚存于世的,是南宋贾似道以王羲之临本为参照,请人摹刻的刻石。
《宣示表》书法的作者钟繇生前曾留下“五表”“六帖”“三碑”等书法代表作,《宣示表》即是“五表”中的一件。
据史书记载,钟繇的这件真迹曾被东晋丞相王导所珍藏,王导后来又将《宣示表》送给了侄子王羲之。
终于看到《宣示表》高清原石了!!
![终于看到《宣示表》高清原石了!!](https://img.taocdn.com/s3/m/6b2ff27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7.png)
终于看到《宣示表》高清原石了!!宣示表“传世刻本中最早者为宋代《淳化阁帖》中的刻本;最佳者为南宋贾似道嘱廖莹中摹刻本,即《半闲堂本》。
”——《简述馆藏贾似道刻本原石〈宣示表〉》马英豪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日本艺术新闻社曾在钟繇小楷合集中首选了“贾似道”本(也就是下诸图的拓本)。
后2009年在瀚海秋拍中出现此本原石,首都博物馆斥资两千余万元收入馆藏。
下面就将原石与刻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飨同好。
《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仿绢蝉翼毛边纸纸质细腻,帘纹清晰,书写不洇墨点图下单▼《宣示表》有钟繇原书、王羲之临写、贾似道刻石共3个版本。
但由于年代久远,钟、王这两个版本都已无存。
如今尚存于世的,是南宋贾似道以王羲之临本为参照,请人摹刻的刻石。
《宣示表》书法的作者钟繇生前曾留下“五表”“六帖”“三碑”等书法代表作,《宣示表》即是“五表”中的一件。
据史书记载,钟繇的这件真迹曾被东晋丞相王导所珍藏,王导后来又将《宣示表》送给了侄子王羲之。
王羲之临写后,又将原件借给好友王修。
王修得到后,视之如命,王修死后其家人将《宣示表》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
从此,钟繇原书的《宣示表》就长眠地下,于世无觅了。
好在王羲之还曾临写了一件《宣示表》,并一直流传到南宋,被当时的权相贾似道从内府中强取豪夺,据为己有。
据说,贾似道得到《宣示表》后为了炫耀,遂请来高手匠人,将其勒刻于石。
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不知下落,但宋代刻帖原石却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得以保存。
明代晚期,有人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将这方珍贵的宋代刻帖原石挖出。
钟繇最出名的作品《宣示表》㈠,书圣王羲之所临,单字12cm
![钟繇最出名的作品《宣示表》㈠,书圣王羲之所临,单字12cm](https://img.taocdn.com/s3/m/abe31588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1.png)
钟繇最出名的作品《宣示表》㈠,书圣王羲之所临,单字12cm钟繇的《宣示表》较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字体端整古雅,宽博而多扁方,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本帖为王导所爱,丧乱东渡时将《宣示表》缝入衣带过江,后来他传给了王羲之,王羲之后来又将它传给王修,王修死后,他的母亲以其为子平生所爱,便让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之后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
原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单字高清版己经发布,喜欢的朋友可以私信免费获取了。
正书之祖:钟繇小楷《宣示表》(放大版)
![正书之祖:钟繇小楷《宣示表》(放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e5a11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c.png)
正书之祖:钟繇小楷《宣示表》(放大版)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
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
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
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
以功迁前军师。
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
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
在魏文帝时期,与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年八十,谥号“成”。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
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e533366d0b4c2e3f57276382.png)
所求,诏令所报
所以博示。
逮于
卿佐,必冀良方
出于阿是。
刍荛
之言可择廊庙
况繇始以疏贱
得为前恩。
横所
盱睨,公私见异
爱同骨肉,殊遇
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
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
达晨,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
圣意
所弃,则又割意
不敢献闻。
深念
天下,今为已平
权之委质,外震
神武。
度其拳拳
无有二计。
高尚
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
见信,实怀不自
信之心,亦宜待
之以信,而当护
其未自信也。
其
所求者,不可不
许,许之而反,不
必可与,求之而
不许,势必自绝
许而不与,其曲
在己。
里语曰:何。
“楷书鼻祖”钟繇《宣示表》(淳化阁帖)欣赏
![“楷书鼻祖”钟繇《宣示表》(淳化阁帖)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b928b3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d.png)
“楷书鼻祖”钟繇《宣示表》(淳化阁帖)欣赏
藏于故宫博物院《宣示表》(淳化阁帖)。
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钟繇: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 18行。
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中国书法(5)三国钟繇《宣示表》全文——释文和释义
![中国书法(5)三国钟繇《宣示表》全文——释文和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915eec2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9.png)
中国书法(5)三国钟繇《宣示表》全文——释文和释义【(约写于公元221年之后)小楷共299字】【简介】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依孙权的心计个性,这应该是个缓兵之计。
——注)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釋文】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
逯(lù同“逮”)於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
茤(jì同“芻”)蕘之言可擇郎(同“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
橫所眄睨(miǎn nì),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
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
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
聖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
深念天下,今為已平,權之委質,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無有二計。
高尚自疏,況未見信。
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已。
里語曰:何以罰?與之奪;何以怒?許不與。
思省所示報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有似於此。
粗表二事,以為今者事勢,尚當有所依違,願君思省。
若以(同“已”)在所慮可,不須複皃(同“貌”)。
節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释义】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宣示表
![宣示表](https://img.taocdn.com/s3/m/f57f9e1110a6f524ccbf859a.png)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注:依孙权的心计个性,这应该是个缓兵之计。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草野鄙陋)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古文 宣示表
![古文 宣示表](https://img.taocdn.com/s3/m/8bcfea4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b.png)
《宣示表》为三国时期曹魏书法家钟繇所书的小楷法帖,真迹现已不传于世,仅存刻本。
刻本《宣示表》首见于宋代《淳化阁帖》,共18行。
其内容如下: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以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高清)《宣示表》最全高清无码单字,收藏版!
![(高清)《宣示表》最全高清无码单字,收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14b30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