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原字1.1cm,这299个字放大后,美到醉!
钟繇《宣示表》原字1.1cm,这299个字放大后,美到醉!钟繇(151—230),字元常,世称“钟太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魏著名书法家。
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
”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
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
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
”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
”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
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
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其传世书作《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都是早期楷书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钟繇书法《宣示表》等原文
《宣示表》释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
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
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贮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以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
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力命表》释文:臣繇言:臣力命之用,以无所立,帷幄之谋,而又愚耄。
圣恩低徊(回味;留恋地回顾),待以殊礼。
天下始定,帅土欣戴。
唯有江东,当少留思;既与上公,同见访问。
昨宴见复蒙逮及,虽缘诏令,陈其愚心,而臣所怀造膝(犹促膝)之事,昔先帝尝以事及。
臣遣待中王粲、杜袭就问臣。
臣所怀未尽,冀益丝发,乞使侍中与臣议之,臣不胜愚,款慺慺(lóu,恭谨)之情,谨表以闻。
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还示帖》释文:繇白:昨疏还示,知忧虞复深,遂积疾苦,何乃尔耶。
盖张乐于洞庭之野鸟,值而高翔,鱼闻而深潜,豈丝磬之响,云英之奏,非耶?此所爱有殊,所乐乃异,君能审已,而恕物则常,无所结。
《墓田丙舍帖》释文:墓田丙舍,欲使一孙于城西,一孙于都尉府。
此繇家之嫡正(正房夫人或正室之子)之良老也。
兄弟共哀,异之哀怀,伤切都尉,文岱自取,祸痛贤兄,慈笃情无有,已一门同恤,助以悽怆,如何如何?《荐季直表》释文:臣繇言:臣自遭遇先帝,忝列腹心,爰自建安之初,王师破贼关东。
时年荒榖贵,郡县残毁,三军馈馕,朝不及夕。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
所求,诏令所报
所以博示。
逮于
卿佐,必冀良方
出于阿是。
刍荛
之言可择廊庙
况繇始以疏贱
得为前恩。
横所
盱睨,公私见异
爱同骨肉,殊遇
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
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
达晨,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
圣意
所弃,则又割意
不敢献闻。
深念
天下,今为已平
权之委质,外震
神武。
度其拳拳
无有二计。
高尚
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
见信,实怀不自
信之心,亦宜待
之以信,而当护
其未自信也。
其
所求者,不可不
许,许之而反,不
必可与,求之而
不许,势必自绝
许而不与,其曲
在己。
里语曰:何。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假设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假设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假设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假设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不自拜表。
收藏|王羲之临楷书鼻祖钟繇的《宣示表》,单字放大版(2)
收藏|王羲之临楷书⿐祖钟繇的《宣⽰表》,单字放⼤版(2)
宣⽰表是钟繇写给魏⽂帝曹丕的⼀个奏⽂,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
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兴,所以写得⼗分谨慎谦恭,⼀个忧国勤君,
患得患失的⽼⾂的形象呼之欲出。
《宣⽰表》第⼆节原⽂: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量。
窃致愚虑,仍⽇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
⼜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有⼆计。
⾼尚
⾃疏,况未见信。
翻译⼤致意思如下: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粗鄙疏浅,不能报
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我⼜犹豫了,不敢再申述⾃⼰的意见。
但⼜想到,如今的天下,⼤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
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他法。
⾼⾼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疏远,况
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权
质
拳
疏
喜欢的朋友可以转发和收藏本⽂,同时也可以关注我,在此感谢头条,我才有机会同⼤家⼀起
学习。
正所谓:有朋⾃远⽅来,不亦乐乎。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3篇
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第一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1-1000字)宣示表是文化名臣钟繇所作,据考证是晋朝司马炎发动北伐之际,钟繇在江夏写下的。
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阐明司马炎剿灭蜀汉的行动是合理和必要的,并通过各种历史事实予以支持。
下面是《宣示表》的原文及释义:司马引弓长驱,北指凉州,西讨胡寇。
义军并起,临阵喊雄;姜维英勇,立功于天山之巅;胡烈奋起,拜印于渭源之畔。
三军鼓噪,齐呼攻阵;披堵击户,共尽穷兵。
破虏消凶,流血成渠;岂有惧虏,而却惧刚。
方今北寇横行,中原烟尘同起;同赓天子,机属将军,同系祖宗,男耕女织。
竭子囊以助疆场,极权衡以制灾异。
有华夏之心,现将军之力,何愁胜负不定?如若所荐枝臣,硕德中台;当裁以效尤,当改以蕙风。
司马炎带领强大的军队北上,前往凉州讨伐胡寇。
义军纷纷响应,大喊进攻的口号,姜维在天山之巅立下赫赫战功,胡烈也在渭源之畔拜印成为功臣。
三军热血沸腾,一致拥护攻阵,打破敌人、消灭邪恶,血流成河。
怎么能害怕敌人,退缩怯懦呢?现在北方敌人横行,中原烽烟四起,我们都是华夏人,都是跟天子、将军、祖宗、男耕女织有着紧密联系的人。
我们要无私奉献,用我们的力量来保家卫国,千万不要担心成败。
如若有人还想投靠敌方,我们就惩治他们,如果有人干得好,就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钟繇这篇文章通过阐述历史背景和现实紧迫性,强调了抗击北方敌人的必要性。
文章劝告将军和普通百姓一并为社会稳定、国家安全而齐心协力,同时也提供了策略和方法。
宣示表的文辞雄浑,意蕴丰富,语言直白,表达出古人对家国大事的忧思与呼唤。
第二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1000-2000字)下面是《宣示表》的接下来的原文及释义:建安七子,斧正传扬;董卓乱政,社稷凋亡。
汉及晋隆盛,魏蜀争强。
司马懿策淮阴,诸葛瑾镇寿春。
左宠骄虐,陆抗圣明。
永嘉之乱,群盗竞暴;南中之乱,发英彰善。
八王之乱,戎马倥偬;孔明南征,无人能当。
唯有暴诛,变国易俗。
凡历表王图,过目如发。
(魏晋)钟繇小楷《宣示表》及作品5集
(魏晋)钟繇小楷《宣示表》及作品5集钟繇---《宣示表》《宣示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温情提示】:钟繇其它作品欣赏,请点击下面链接钟繇---墓田丙舍帖钟繇---《力命表》钟繇---《荐季直表》(墨迹本)钟繇---楷书《还示表》钟繇---《贺捷表》(魏晋)钟繇---荐季直表,宋拓本专栏欢迎朋友们分享。
宋贾似道刻钟繇小楷《宣示表》.jpg怎样临习《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世称“钟太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魏著名书法家。
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
”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
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
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
”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
三国(魏)钟繇《宣示表》原石并“贾似道刻本”
三国(魏)钟繇《宣示表》原石并“贾似道刻本”《宣示表》原石并“贾似道刻本”相传东晋王导(276-339,东晋初年的大臣)东渡时将《宣示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如今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其刻本原石的正面为用小楷书写的18行,共298字,并镌有贾似道印记和悦生葫芦印章。
背面为清代画家金农的题跋,以及清代金石家张廷济的一段题记。
《宣示表》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宣示表》遒劲朴茂,雍容浑厚,直接影响了王羲之和王献之小楷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楷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个里程碑,被后世奉为楷书法宗。
《宣示表》有钟繇原书、王羲之临写、贾似道刻石共3个版本。
但由于年代久远,钟、王这两个版本都已无存。
如今尚存于世的,是南宋贾似道以王羲之临本为参照,请人摹刻的刻石。
《宣示表》书法的作者钟繇生前曾留下“五表”“六帖”“三碑”等书法代表作,《宣示表》即是“五表”中的一件。
据史书记载,钟繇的这件真迹曾被东晋丞相王导所珍藏,王导后来又将《宣示表》送给了侄子王羲之。
王羲之临写后,又将原件借给好友王修。
王修得到后,视之如命,王修死后其家人将《宣示表》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
从此,钟繇原书的《宣示表》就长眠地下,于世无觅了。
好在王羲之还曾临写了一件《宣示表》,并一直流传到南宋,被当时的权相贾似道从内府中强取豪夺,据为己有。
据说,贾似道得到《宣示表》后为了炫耀,遂请来高手匠人,将其勒刻于石。
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不知下落,但宋代刻帖原石却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得以保存。
明代晚期,有人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将这方珍贵的宋代刻帖原石挖出。
此后,从清代自民国,它曾先后辗转于多人之手。
如果从贾似道将其摹刻于石算起,它已流落民间近800年。
《宣示表》“贾似道刻本”共有两种宋拓本,此本原迹北宋曾入宣和内府,宋徽宗细笔题签“羲之临钟繇帖”,南宋末年归贾相似道,钤有“贾似道印”及“悦生”葫芦印。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有简体对照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不自拜表。
古文 宣示表
《宣示表》为三国时期曹魏书法家钟繇所书的小楷法帖,真迹现已不传于世,仅存刻本。
刻本《宣示表》首见于宋代《淳化阁帖》,共18行。
其内容如下: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以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钟繇《宣示表》高清单字放大版(每页有简体对照)
所以博示.逮于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 公私见异爱同骨肉, 殊遇厚宠, 以至今日再世荣名, 同国休戚, 敢不自量窃致愚虑, 仍日达晨, 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 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 今为已平权之委质, 外震自疏, 况未见信今推款诚, 欲求神武.度其拳拳 无有二计.高尚见信, 实怀不自信之心, 亦宜待之以信, 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 不成不许, 许之而反, 不必可与, 求之而禁绝, 势必自绝许而不与, 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 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 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 以为今者事势, 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 不须复貌.节度唯尚书宣示孙权所求, 诏令所报, 所以博示.逮于卿佐, 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 况繇始以疏贱, 得为前恩.横所盱睨, 公私见异, 爱同骨肉, 殊遇厚宠, 以至今日.再世荣名, 同国休戚, 敢不自量.窃致愚虑, 仍日达晨, 坐以待旦, 退思鄙浅.圣意所弃, 则又割意, 不敢献闻.深念天下, 今为已平权之委质, 外震神武.度其拳拳, 无有二计.高尚自疏, 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 实怀不自信之心, 亦宜待之以信, 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 不成禁绝, 许之而反, 不用可与, 求之而禁绝, 势必自绝, 许而不与, 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 曲折得宜, 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 事有数者, 有似于此.粗表二事, 以为今者事势, 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 不须复貌.节度唯君, 恐不成采, 故不自拜表.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君, 恐不成采, 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注:依孙权的心计个性,这应该是个缓兵之计。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草野鄙陋)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宣示表等释文
《宣示表》释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乐毅论》释文: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营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
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
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
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之施,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
钟繇《宣示表》原字1.1cm,这299个字放大后
钟繇《宣⽰表》原字1.1cm,这299个字放⼤后钟繇(151—230),字元常,世称“钟太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三国魏著名书法家。
他所处的正是⾪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抵皆有分⾪余风,故其体质⾼古。
”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意。
他的⼩楷体势微扁,⾏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种⾃然质朴的意味。
唐朝张怀瓘《书断》评⽈:“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
”⼜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已。
”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称:“吾精思书学三⼗年,坐与⼊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
”可见其⽮志专⼀的学习态度。
有⼀次,他在当时⼀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篇蔡邕论笔法的⽂章,苦求不得,⾄于捶胸吐⾎,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
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
其传世书作《贺捷表》、《宣⽰表》、《荐季直表》、《⼒命表》等,都是早期楷书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宣⽰表》只有刻本,⼀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息,点画遒劲⽽显朴茂,字体宽博⽽多扁⽅,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王⼩楷⾯貌的形成。
钟繇《宣⽰表》释⽂及译⽂尚书宣⽰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
逮于卿佐,必冀良⽅出于阿是。
刍荛之⾔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殊遇厚宠,以⾄今⽇。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量。
窃致愚虑,仍⽇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有⼆计。
宣示表小楷全文译文
宣示表小楷全文译文宣示表小楷全文译文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宣示表小楷全文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译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繇《宣示表》文及译文————————————————————————————————作者:————————————————————————————————日期:钟繇《宣示表》释文及译文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
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
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
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
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
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
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
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
度其拳拳,无有二计。
高尚自疏,况未见信。
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
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
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
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
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
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
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
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宣示表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
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见了,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的形象呼之欲出。
原文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
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
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
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
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
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
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
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
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
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
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
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诺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
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那失信在他。
俗话说:答应给人的东西又抢回去,就该处罚他;答应他的却不给他,他就会被激怒。
我思前想后,觉得朝廷公示的孙权所上之书,如何定夺,终归是圣上之事,作臣子的不能左右。
当年我与荀彧(字文若)跟随先帝之时,也曾遇到几件事,与今天的事情况类似。
简单地说两件(两事的具体描述可能钟繇另附了,不在此表之中--CAOGS注),我觉得如今的情势,应该对今天的事情有参考意义。
惟愿陛下斟酌。
如果您觉得我所想有道理,也不用回复。
总之决定权在陛下。
考虑到我的建议有可能不被采纳,所以我就不亲自把这个表交给陛下了(而是托人转交)。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
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宣示表》,著名小楷法帖,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刻本见《淳化阁帖》、《大观帖》,传为王羲之所临摹刻。
字的捺脚有浓重的隶书波磔意趣,极为古雅。
近人马公愚的临本接近原作神韵,刊于《书法大成》,可供临习时对照参考。
----《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即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又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存版本仍存的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 18行。
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
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1]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之后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钟繇: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
陈思《书小史》称其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传说钟繇在当时书家韦诞住所,见蔡邕真迹,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呕血。
太祖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
韦诞死后,钟繇密使人盗发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始得其笔法精髓。
钟繇向他儿子钟会讲书法时曾说,我精思学书30年,每逢和友人相谈,则画地广步探讨书法,被子因练字而被划破,每见大自然万物,则探索其形象而书之。
可见其功力之深。
钟繇的书法,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为后世所宗。
临习钟繇的《宣示表》、《还示表》用笔基本差不多,厚重、圆润、内敛。
现将自己平时临摹的体会整理如下:横的起笔尖锐,运笔过程稳健平直,向上倾斜,收笔时回锋上提下压,顿挫较重,整个过程粗细相当:或者按照提钩的方式来写,但要平直。
竖钩起笔方厚,运笔过程犹如木桩契堤,稳固不倒,收笔较顿,但气力不衰,左提钩含而微露,右提钩要另起笔按照提的方式来写。
撇起笔如竖起笔,收笔有两种,多藏锋,少露锋。
捺的起笔简洁,由轻到重,平稳过渡。
点左收笔、右收笔、上提、下按,都是三笔完成。
《贺捷表》奔放,欢快、自由。
粗如鼓槌,细如游丝,两者结合相当完美,犹如跳动的舞者,活泼之中见稳重,粗看字体大小不一,仔细揣摩,字体大小基本一致。
《力命表》轻松、温文尔雅。
《墓田碑》行楷兼备,瘦长稳健。
《荐季直表》是隶书楷书行书三者最完美的结合,也是最难理解和把握的,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很难临摹好,我每一次临摹都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总之钟繇的这六个碑帖各有特点,六种字体泾渭分明,在学习临摹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一、临习《宣示表》应注意的几点《宣示表》用笔沉实古朴,虚和简净,充溢着——种恬淡安详的气氛。
该帖字形偏扁,长横居多,因此,首先要求执笔方法要正确,即执笔宜浅,当以指端贴管,因为指端处感觉灵敏。
执笔浅则掌自然虚,掌虚则运动适意,无窒碍之势。
南唐李后主所提出的“拨镫法”,历代书家各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理解为善于骑马的人,当以足尖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有的人理解为拨镫即古人用指尖持小棒挑拨灯芯,比喻浅执之法;有的人理解为由于浅执笔时,虎口间状如马镫。
这几种解释尽管不同,但都是说执笔要浅,浅则易于转动。
否则,若执笔过深,则掌势必不能虚,指深掌实,运笔时就不能自如地回旋进退,容易导致气机窒滞、调运不灵的毛病。
但也不能过低,因为执笔越低,笔头的活动空间越小,特别是在写长横时就自然会受到影响。
用力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宜适中。
太紧则用笔易于僵硬,太松则点画易靡弱。
故执笔当用“软硬劲”,紧而不死,松而不脱,不宽不猛,有中称之道乃佳。
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道:“握管太紧则力止于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笔不灵动,又安能指挥如意哉!”故苏轼提出把笔虽无定法,但须心欲其虚而宽,只有虚而宽,才能运转自如。
其次,书写时要注意腕宜平、掌宜竖。
腕平掌竖则锋容易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但在运笔时又不是永远与纸面保持垂直之状而平行运。
动,当以直为圆心,笔管随着笔势的往来,前后左右,翻腾起倒,惟意所使,及收笔时,端若引绳,终则持之以正,笔势自然圆活。
第三,要注意该帖有些字的正确笔顺。
笔顺正确是写好该帖的重要条件。
如图一“所”字,正确的书写顺序是第二笔和第三笔先写两个短竖,然后再写两竖之间的挑笔,这样在行笔走势上就可以和右边的撇折横连起来,从而体现笔画之间的呼应。
还有如图二“弃”字中间的“世”,正确的书写顺序是先写长横,再依次写三个竖,最后写下边的短横。
图三“献”字左边开始部分的正确笔顺是先写横,再写横钩,再依次写竖、横、横,再写撇,然后写下面的部分。
再如繁写的“门”字,其正确的书写顺序是:先写左边竖、横折、中间短横,再写提,然后是右边,先写竖折横(图四“闻”字此笔已断成两笔),往上依次写横、横折钩。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以上是临写《宣示表》所要注意的。
实际上要能真正地写好该帖,首要一点是认真读帖,要多写多体味。
开始是有意识的、被动的,迨至纯熟至极,则气自和,势自贯,臂自活,腕自灵,指自凝,笔自端,气贯十指,集中一点,及至此时,便无思虑,只凭自己的一种感觉在写了二、基本笔画的写法(一)、横画又称为“勒”。
所谓“勒”有愈收愈紧之意,发笔时要逆入,收笔时要回顾,行笔时要意有所颐,逆势涩进。
《禁经》中所谓“画如长锥界石”,喻行笔不可太光滑浮薄。
《宣示表》中的横画有长横、左尖横、右尖横、点状横等。
1.长横。
其写法是先轻锋逆人,重顿后向右徐徐行笔,此时用笔稍轻,至收笔时宜轻提、略顿、疾收。
如图一“不”字首笔。
2.左尖横。
如图二“二”字的尖横。
其书写方法是尖锋入纸,顺势落笔后即借力于上,将笔杆向右前方倾倒而右行,至收笔时稍用力向右卜顿挫—下,然后迅速反折收之。
3.右尖横。
其起笔如同长横,只是在运笔过程中逐渐提笔,最后出锋,呈左粗右细之状。
如图三“示”字上横。
4.点状横。
如图四“睨”字右部分中间的右横,原本是一短横画,这里用一点代替,使整个字显得灵动、富有生气。
(二)竖1.垂露竖。
其写法是藏锋逆入,然后迅速向右作一横落点,调锋向下行笔,至收笔时向左上略提,然后反折向上藏锋收笔。
如图五“外”字的长竖。
2.悬针竖。
其起笔如垂露竖,行笔至三分之二处时,边行边提,至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
其收笔处当尖锐饱满。
如图六“则”字的末笔。
3.上尖竖。
其写法是尖锋入纸后向下行笔,至收笔处将锋向左上略提、轻顿,然后反折收之。